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豫西中元古界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李倩倩, 郑德顺
    现代地质    2023, 37 (04): 845-85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2.023
    摘要153)   HTML27)    PDF(pc) (12773KB)(281)    收藏

    叠层石记录早期环境、蓝细菌和微生物群落的生命活动,其生长形态受到沉积环境的影响,对古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豫西中元古界官道口群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发育形态类型丰富,分布集中,是叠层石发育的典型地区,其分布与全球性事件、海洋地球化学环境和微生物岩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尚未见对其详细研究。基于此,本文选取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发育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叠层石开展野外宏观形态和室内微观特征分析,据此反演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和建立沉积模式,并与其他地区同时代叠层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宏观形态可分为水平纹层状、波纹状、丘状、锥状和柱状,显微表现出明暗纹层,局部含少量鲕粒、球粒、碎屑物质等。鉴于水平层状叠层石发育在潮间带,波纹状、丘状叠层石发育在潮间高能带及潮下低能带,锥状、柱状叠层石则发育在潮下带,认为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形成于潮坪环境,经历了潮间带-潮下带-潮间带的环境演化过程。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华北南缘中元古代早期微生物岩发育环境。另外,将本研究区与华北北缘蓟县地区同时期微生物岩沉积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时期微生物岩分布广泛,叠层石结构与环境演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为全面探索该时期华北克拉通周缘海洋环境、大气环境与微生物岩发育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峨眉山地幔柱主要研究进展及四川盆地二叠纪成盆动力学机制
    孙自明, 卞昌蓉, 刘光祥
    现代地质    2023, 37 (05): 1089-109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43
    摘要140)   HTML18)    PDF(pc) (4559KB)(258)    收藏

    近年来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及其地幔柱成因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关于地幔柱在四川盆地的作用范围和二叠纪成盆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存在认识分歧。基于大量文献调研并结合近期研究,采用深部地幔活动控制表层系统演变的研究思路,系统梳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及其深部地质特征。地幔柱是诱发峨眉山玄武岩大规模喷发并形成大火成岩省的主导因素,但地幔柱仅对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具有直接影响,具体表现为地幔柱上涌引起地壳隆升并导致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出现地层差异剥蚀和对盆地中南部二叠纪沉积的控制作用,而盆地中北部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拉张槽群和“凹凸相间”沉积-构造格局的形成则主要受控于南秦岭洋岩石圈板块的拉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阿尔金东段断裂带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活动
    路芳, 高明星, 周书贤, 王顺
    现代地质    2023, 37 (05): 1100-110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20
    摘要103)   HTML11)    PDF(pc) (8829KB)(250)    收藏

    阿尔金走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缘边界主控断裂,对高原新生代地壳变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以阿尔金东段走滑断裂带附近流域为研究区,利用ArcGIS软件提取并计算了173个子流域的5个地貌参数(坡度、起伏度、分形维数、面积高程积分和河长坡降指数),将各个子流域的地貌参数分为5个等级,并利用其算术平均值作为相对构造活动指数,用以定量分析研究区的地貌特征及构造活动强度。研究结果表明:阿尔金东段断裂带是整个研究区相对活动构造强度的分界线,研究区从南到北,由高山区至低山区过渡,相对活动构造指数等级逐渐降低;由相对活动构造指数等级空间分布可知,自西向东,相对活动构造强度逐渐降低,党河、野马河流域构造活动较活跃,反映该区域相对活动构造强度受区域隆升的作用明显。此外,结合岩性、降雨量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指数的影响分析,表明构造运动是控制阿尔金东段断裂带流域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即地震点所处的流域、断裂带两侧的流域以及阿尔金东段断裂带与其他断裂交汇处子流域的相对构造活动强度等级均高于周围其他流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青海省化隆县地学研学旅行的路线规划与思考
    李俊磊, 张绪教, 王一凡, 张向格, 王重歌, 袁晓宁, 刘心兰, 王凯雅, 饶昊舒, 刘江, 秦渊
    现代地质    2023, 37 (05): 1411-142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113
    摘要94)   HTML11)    PDF(pc) (12118KB)(231)    收藏

    地学研学是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开展地学科普,进而带动地学旅游的新引擎;但目前由于研学路线规划的指导思想及方法尚不明晰,地学研学普遍存在着研学对象局限、课程内容较浅、科学探究性不足、重游轻学等问题。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化隆县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保存有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原特提斯洋俯冲及闭合、青藏高原隆升和黄河演化等重要地质遗迹,具有开展地学研学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以化隆县为例,从指导思想、科学问题和配套设施等方面着重探讨地学研学规划的设计思路。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化隆县地质遗迹的特征、类型、分布及科学价值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挖掘。以拉脊山早古生代蛇绿岩套、西宁群—化隆岩群角度不整合、丹霞地貌、红色土林地貌和古地震堰塞湖等地质遗迹为研学要点,规划出拉木峡—合什加“十亿年的相会”、阿河滩村—公伯峡“流水-大自然的雕刻家”、科巴村—金源乡“新构造运动的双刃剑”、药水泉沟—昂思多镇“沧海桑田蛇绿岩”、夏琼寺—岗山“九曲黄河,高原林海”共5条地学研学路线;并提出以地学科学问题为导向、以地球系统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地学研学路线规划和设计方法。可为化隆县地学旅游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其它地区地学研学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貌景观控制因素与景观类型研究
    郭福生, 凌媛媛, 陈留勤, 周万蓬, 李宏卫, 程亮开, 吴志春, 黎广荣, 国振, 李斌
    现代地质    2023, 37 (06): 1665-167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99
    摘要44)   HTML13)    PDF(pc) (50465KB)(222)    收藏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发育典型的湿润气候型丹霞地貌,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对单体地貌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而对整个丹霞盆地范围内地貌发育的控制因素较少涉及,尤其缺乏对断裂体系与丹霞山体相互关系的深入分析。本文根据丹霞盆地野外考察、岩石硬度测量、线性构造遥感解译以及岩石样品实验分析,阐明岩性、沉积相、构造抬升、断裂切割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在景观塑造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丹霞地貌景观的成因和形态分类方案。丹霞盆地上白垩统由长坝组和丹霞组构成,前者出露面积更大,形成了周边低缓山丘;而后者分布区集中且发育具有绝壁陡崖的丹霞地貌。丹霞组发育冲积扇相粗粒碎屑岩和风成砂岩,单层厚度大,胶结致密,密度和硬度大,抗风化能力强。长坝组岩性主要为河湖相细粒碎屑岩,泥质含量高,抗风化能力弱,风化剥蚀后不能形成有陡崖坡的丹霞地貌。在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影响下,丹霞盆地呈整体抬升,地层倾角平缓,产生一系列北东向断层及北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节理,使红层形成网状断块。这些构造破裂面为随后的风化剥蚀作用提供条件,最终形成悬崖峭壁、网状沟谷和奇峰怪石。丹霞山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风化、崩塌、流水侵蚀和岩溶作用等都是塑造该区地貌的主要外营力,根据外营力的差异将丹霞地貌分为崩塌冲刷型、崩塌堆积型、风化剥蚀型、河流侵蚀型和岩溶沉淀型5种成因类型。绝壁陡崖是构成丹霞地貌景观的最基本要素,不同数量和类型的崖壁组合成山峰和峡谷,据此将丹霞山地貌形态类型划分为6大类22个类型。本文加深了对湿润气候丹霞地貌演化过程的理解,同时为丹霞山申报国家公园、打造科学名山以及开展地学研学旅行提供基本素材,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岱崮地貌特征、成因及演化
    蔡胤璐, 武法东, 韩晋芳, 黄震, 周莹, 刘宝印, 谌杨杨
    现代地质    2023, 37 (04): 1065-107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85
    摘要556)   HTML8)    PDF(pc) (12188KB)(220)    收藏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是岱崮地貌的命名地。作为一种新地貌类型,其成因、形成年代及演化等方面尚存在争议。基于此,本次研究通过野外崮体特征调查,总结了岱崮地貌的特征,对地层及河谷横剖面实测和光释光(OSL)测年,估算岱崮地貌开始形成的年代。研究结果表明,岱崮地貌特征与地层岩性相关。顶部寒武系张夏组厚层石灰岩,因抗风化和侵蚀能力较强,且发育垂直节理而形成“顶平”“身陡”的崮顶;下部岩性以泥岩、粉砂岩夹薄层灰岩为主,因抗风化能力较弱而形成坡缓的山麓,二者共同构成“方山”特征。利用不同时期河流阶地的年龄,计算河流侵蚀下切速率,并以此估算岱崮地貌开始形成的时间约为1.77 Ma。岱崮地貌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1)寒武纪时期的物质基础形成阶段;(2)受构造运动抬升,地层逐渐出露地表,岱崮地貌进入地貌塑形阶段;(3)受流水、风力和重力崩塌作用影响,岱崮地貌进入发育成熟阶段;(4)最后岱崮地貌顶部灰岩坍塌而进入消亡阶段。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岱崮地貌的全面认识及其科学价值的挖掘,也有助于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科学知识的普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发育演化特征精细解析及其地质意义:以富满油田F17断裂为例
    刘强, 张银涛, 陈石, 宋兴国, 李婷, 康鹏飞, 马小平
    现代地质    2023, 37 (05): 1123-113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58
    摘要100)   HTML15)    PDF(pc) (16110KB)(195)    收藏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具有“控储、控藏、控富”的特点,但因其发育于超深层且活动强度较弱,断裂的精细解析及演化特征分析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为深化走滑断裂构造精细解析流程及探讨断裂活动的地质意义,以富满油田F17断裂为例,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相干、最大似然及储层振幅变化率等多种地震属性,分析断裂的空间展布规律、活动特征、演化过程,并结合储层发育特征初步分析断裂控储特征。通过恢复研究区前寒武纪基底结构特征,对断裂平面走向偏移的发育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F17断裂平面发生多次转向,走向由南往北发生逆时针偏转;基于断裂的走向变化特征,可将断裂划分为北(NE8°)、中(NE33°)、南(NE50°)三段。断裂具有垂向分层变形的特征,依据断裂变形特征,可划分为以直立走滑为特征的深部构造变形层(TO3t之下)和发育雁列式正断层的浅部构造变形层(TO3t之上)。断裂在深部构造变形层中具有“分层开花”的特征,垂向上发育多个花状构造,主要分布于上寒武统底面(T∈3)及一间房组顶面(TO3t)附近。浅部构造层垂向发育三组雁列式正断层,由下往上分布于TO3t—TS、TS—TC以及TC—TT。断裂的演化具有多期性,演化过程可划分为5个阶段: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Ⅰ幕、加里东中期Ⅲ幕、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中—晚期。前寒武纪基底裂谷结构影响了上覆走滑断裂的发育与连接,造成断裂平面走向发生偏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张舒, 张赞赞, 胡召齐, 施立胜, 周涛发, 吴明安, 杜建国
    现代地质    2023, 37 (06): 1435-144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83
    摘要84)   HTML8)    PDF(pc) (12524KB)(184)    收藏

    安徽庐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也是华南铀成矿省内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成矿区,系统开展铀矿床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研究,对于完善区域成矿理论、指导铀矿找矿勘探具有基础性意义。庐枞矿集区铀矿床主要分布在庐枞火山岩盆地东南侧的A型花岗岩带上,但近年深部探测科学钻孔揭示火山岩盆地内隐伏正长岩中也存在铀矿化线索。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铀矿床呈NE向分布,矿体产出于石英正长岩与围岩接触带,受到侵入接触构造、断裂构造及层间构造的控制,具有典型热液充填成矿的特征,成矿年龄集中在114~108 Ma;赋矿岩体为多期次侵位的复式岩体,主体年龄为127~123 Ma,末阶段碱性长石花岗岩株年龄为115~110 Ma,岩石属于A1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的构造背景下;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岩体及围岩地层,成矿流体具有深循环大气降水与岩浆流体混合的特征。火山岩盆地内的铀矿化产出于火山岩盖层之下的隐伏正长岩中,具有热液充填成矿的特点,成矿年龄为131~129 Ma;赋矿正长岩成岩年龄为131 Ma,属于橄榄安粗质岩石,形成于挤压向拉张转换的构造背景下;岩浆阶段末期分异的高温富B、F的富铀热液在开放体系下沉淀成矿。盆地内隐伏正长岩中的铀矿化为矿集区中高温铀矿化的代表,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铀矿床则为晚期中低温铀矿化。综合来看,产铀岩体判别标志、精确的铀成矿年龄以及幔源物质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应是本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豫西寒武系辛集组含磷层沉积环境及磷酸盐富集机制
    贾冰玲, 张碧云, 汤彬, 郑德顺
    现代地质    2023, 37 (04): 858-86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2.094
    摘要123)   HTML16)    PDF(pc) (10935KB)(174)    收藏

    寒武纪是全球性磷酸盐沉积的重要时期,华北克拉通南缘寒武系辛集组是北方重要的含磷层位,但含磷地层与沉积环境的联系鲜有提及,磷酸盐的富集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选取豫西宝丰地区辛集组中部的典型含磷层段为研究对象,进行野外宏观和室内微观观察,分析其沉积环境,探讨辛集组含磷层的磷质来源和富集机制。结果表明,辛集组磷结核为黑色,不规则扁平盘状,粒径在2 mm至2 cm范围内变化,沿层面分布在细砂岩中。磷结核的主要组成矿物为胶磷矿,具两种形态:(1)隐晶质圆形胶磷矿,内部无结构,部分发育龟裂纹;(2)微晶质鲕状胶磷矿,发育细微纹层。辛集组沉积环境为滨浅海过渡带,磷质来源于大洋深层富磷水以及小壳生物生命活动,经历了同沉积、成岩早期两个阶段,在动荡的浅水中大量沉积。与扬子克拉通寒武纪含磷岩系对比得知,含磷地层具穿时性且磷酸盐沉积发生在沉积间断后;寒武纪磷酸盐初始沉积以生物、化学作用为主,随后由沉积环境与古构造控制含磷地层经历再次富集。辛集组含磷层的研究确定了华北克拉通南缘寒武纪初期磷酸盐富集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磷酸盐大规模沉积的原因丰富了数据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禹城式”矽卡岩型富铁矿的形成机制
    张招崇, 王怀洪, 谢秋红, 沈立军, 朱裕振, 吕云鹤, 金博文
    现代地质    2024, 38 (01): 1-1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03
    摘要80)   HTML19)    PDF(pc) (16652KB)(173)    收藏

    山东省西北部齐河—禹城地区矽卡岩型富铁矿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成为继莱芜、金岭和济南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富铁矿基地。与传统的矽卡岩型铁矿产于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不同的是,齐河—禹城地区李屯铁矿的矿体产于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内,富铁矿体与围岩呈截然的接触关系,并且矿体附近的围岩发生了强烈的角岩化。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上覆的煤系极低的热导率使得含矿热液能够保持高温状态,发生长距离迁移而就位于远接触带的石炭系—二叠系中。李屯铁矿的形成可能是高温的岩浆流体与低温的大气降水混合,导致温度和盐度下降发生快速沉淀的结果。另外,近矿岩体普遍发生强烈的钠长石化,导致了闪长质岩石“铁的丢失”,为出溶高浓度富铁流体以及富铁矿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幔源“高分异”的闪长岩以及浅侵位时岩浆流体的出溶,也是邯邢式铁矿形成的先决条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地质文化的价值及内涵挖掘: 以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为例
    王一凡, 张绪教, 张向格, 李俊磊, 袁晓宁, 王凯雅, 刘心兰, 王重歌, 饶昊舒, 刘江, 秦渊
    现代地质    2023, 37 (05): 1423-143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114
    摘要99)   HTML7)    PDF(pc) (16575KB)(171)    收藏

    地质文化村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但指导其建设的理论基础迄今尚不明晰,尤其是村落的地质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因此,地质文化内涵的挖掘成为地质文化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于2022年成为黄河流域和青海省第一个三星级地质文化村,在地质文化内涵挖掘和乡村文化振兴的立体空间拓展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在对该村黄河河流阶地、古泉、古城、空心古榆树等地质和人文遗迹开展调查评价、深入挖掘村落地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地质文化的定义、价值及内涵挖掘的方法,提出地质文化是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理论基础。地质文化指人类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地球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物质与精神财富;其内涵挖掘聚焦地质演化与人类文明发展间的联系,重建村落地质演化史与人地和谐发展史;并借助地质文化村内科普解说系统向公众展示。本文旨在通过对地质文化内涵及其挖掘方法的系统总结,为全国地质文化村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晚第四纪黄土沉积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刘晓鸿
    现代地质    2023, 37 (03): 821-83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71
    摘要214)   HTML17)    PDF(pc) (12425KB)(164)    收藏

    黄土中蕴涵着多种古气候指标,对不同地区黄土地层中的粒度和磁化率进行测定和分析,有利于进行古气候旋回的划分和全球气候变化对比。本研究选取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三义乡全新世黄土剖面和土城子晚更新世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对代表性黄土样品进行14C和光释光(OSL)测年以及粒度及磁化率分析,以重建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变化过程。三义乡剖面的14C测年结果为2.32 ka、9.05 ka、9.94 ka、11.27 ka,土城子剖面的光释光测年结果为21.5 ka、23.5 ka、43.9 ka、53.4 ka。分析结果显示,三义乡和土城子剖面均属于晚第四纪,后者老于前者,形成一个较为连续和完整序列的黄土剖面;黄土-古土壤沉积以粉砂(16~63 μm)为主,含量占61.45%~62.4%,其次为砂粒(>63 μm)和黏粒(<4 μm);冰期表现为较粗的粒度和较低的磁化率值,而间冰期或间冰阶磁化率值明显增高,粒度则明显变细。三义乡和土城子剖面的粒度及磁化率记录了冷-暖、干-湿的气候旋回和至少4次夏季风强化事件,其发生时限分别为60~55 ka B.P.、34~25.6 ka B.P.、11.5~10 ka B.P.、8.6~2.2 ka B.P.。该特征与黄土高原洛川剖面的结果基本相似,反映两地的古环境演化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均受控于东亚季风的强弱变化。本研究为季风边缘区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重建提供了新材料和参考数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二区走滑断裂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分布的控制作用
    宋清, 孙盼科, 相金元, 田发金, 吕凤清, 贾浪波, 姜世一, 沈宇豪, 徐怀民, 张林, 何太洪, 方向阳
    现代地质    2023, 37 (05): 1110-112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45
    摘要81)   HTML6)    PDF(pc) (13291KB)(163)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二区走滑断裂结构复杂,断裂控制下的流体差异富集规律及分布特征认识一直不清楚,严重制约了区内目的层有利目标优选及开发调整。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次研究在地震资料精细地质解释的基础上,开展断裂结构解析,明确断裂的分期、分段特征及其对流体分布的差异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走滑断裂在剖面上存在单断类和组合类共2类5型剖面构造样式,平面上组合出线性、斜列式、叠置状、羽状和辫状5种平面结构样式;(2)走滑断裂经历了加里东期—早燕山期挤压、燕山中晚期走滑和喜山期拉张3期构造演化阶段,从深层到浅层断裂结构经历了单断型、花状、雁列式的演化,平面上根据断裂结构样式差异自西向东发育线性剪切段、派生剪切段和混合剪切段3段;(3)不同结构样式的断裂控制不同的流体差异富集模式,研究区共发育单断-封闭-稳产上升型、组合-开启-低产速降型、拉分-半开启-高产缓降型和剪切-半开启-低产缓降型4类流体差异富集模式,其中单断-封闭-稳产上升型和拉分-半开启-高产缓降型日产气量、累产气量均较高且生产稳定,是研究区天然气主要的富集区域。研究成果揭示了走滑断裂对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差异富集的重要控制作用,为区内下一步开发调整指明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潜在风险评价:以辽河流域(浑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为例
    李楠, 曹明杰, 郝喆, 侯永莉, 陈红丹, 张颖
    现代地质    2023, 37 (06): 1655-166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34
    摘要40)   HTML2)    PDF(pc) (3724KB)(155)    收藏

    本文的研究以“辽河流域(浑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为依托,针对辽河流域浑太水系上游修复区,基于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土壤监测数据,建立相关性分析、单因子指数法、复合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相结合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体系。相关性分析表明农用地中砷、汞、铅、镍、镉和锌有相似污染来源,建设用地中砷、汞和铅有相似污染来源;单因子指数与复合指数相结合分析方法显示农用地中含有镉、铜、镍、锌和铬污染,建设用地中仅存在铅污染,重金属污染面积排序为铬>铅>铜>锌>镍>镉,复合污染种类面积排序为无污染>单一元素污染>双元素污染>三元素污染,复合等级面积排序为清洁>警戒>轻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指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均为轻微危害等级,建设用地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在2.13~15.23之间,农用地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在5.79~41.99之间,均属于轻微生态危害。本研究可以精准确定重金属污染种类、位置和面积等,为浑太流域上游土壤环境治理提供依据,建立的研究体系也可为其他流域的土壤环境评价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南乍得盆地Doseo坳陷背形负花状构造成因分析
    周小蓉, 陈石, 张新顺, 丁宝通, 宋兴国, 潘楚琦, 彭梓俊
    现代地质    2023, 37 (05): 1146-115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07
    摘要88)   HTML6)    PDF(pc) (19929KB)(154)    收藏

    南乍得盆地Doseo坳陷是中非剪切带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北东东—南西西向走滑断裂带上发育一种特殊的由正断层组成的花状构造,背形负花状构造。断层在平面上呈现雁列式排布,在地震剖面上兼具正花状和负花状构造的特点,表现为下部“向形”、上部“背形”的花状构造。根据断裂的发育特征以及区域应力演化特征,结合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并通过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将Doseo坳陷划分为5个演化期次。结合走滑位移量结果,对坳陷内背形负花状构造进行成因机制分析,认为其是坳陷中部北东东—南西西向的基底正断层在早白垩世张扭期负花状构造形成阶段和古近纪压扭反转期背形构造形成阶段叠加的结果,且早期张扭强度远大于后期压扭改造强度,二者走滑位移分量相差10~30倍,强度的差异使其主要呈现正断层组成的负花状构造样式,并叠加反转期形成的背形样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内蒙古阿尔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地学意义
    王璐琳, 朱青峰
    现代地质    2023, 37 (04): 1075-108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86
    摘要112)   HTML3)    PDF(pc) (7279KB)(153)    收藏

    对地质遗迹进行科学分类和特征描述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遗迹的前提与基础。阿尔山世界地质公园内具有丰富的典型地质遗迹,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地学意义。在地质遗迹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技术要求,将阿尔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划分为地貌景观、水体景观2大类,进一步划分为火山地貌、岩石地貌、流水地貌、构造地貌、泉水景观6类,以及火山机构、火山熔岩地貌、火山成因湖泊、花岗岩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构造地貌、温泉、风景河段9亚类,共识别47处地质遗迹点,其中的火山地貌和温泉景观在全球地质遗迹对比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明了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特征,并从地貌学、水文地质学以及旅游地学等方面探讨其地学意义,为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和旅游线路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公园地质科学研究、地球科学科普以及地学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基于GIS与AHP耦合技术的承德地区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价
    王瑞丰, 翟延亮, 张宝君, 申国强, 曾一凡
    现代地质    2023, 37 (04): 1023-103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60
    摘要81)   HTML3)    PDF(pc) (11041KB)(151)    收藏

    为了评价中低山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以河北承德地区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ArcGIS平台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根据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对承灾体易损性进行评价;通过构建地质灾害危害性判断矩阵,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图层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图层进行信息融合,完成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价。结果表明,承德地区地质灾害高危害区和较高危害区主要集中在宽城县北部、兴隆县东部和平泉市南部等地,中等危害区主要分布在滦平县中南部、兴隆县南部、平泉市中北部、双桥区南部和双滦区南部等地,低危害区和较低危害区主要分布在承德县北部、隆化县、丰宁县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等地。本次研究充分考虑了地质灾害的双重属性,较为准确地评价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和承灾体易损性在不同组合状态下的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价结果可有效避免以往以地质灾害易发性为主要依据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问题,可为承德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塔里木盆地17号走滑断裂带北段差异变形与演化特征
    王清华
    现代地质    2023, 37 (05): 1136-114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2.090
    摘要86)   HTML8)    PDF(pc) (8564KB)(148)    收藏

    塔里木盆地17号走滑断裂带是一条贯穿塔中隆起与阿满过渡带的大型走滑断裂带。近年来沿该断裂带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要突破。本文主要基于富满油田区域内最新三维地震资料,对17号走滑断裂带北段的变形特征及其活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7号走滑断裂带在剖面上具有分层差异变形特征,寒武系盐下构造层断面直立、直插基底;中寒武统膏盐岩构造层发育少量分支断裂;上寒武统—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断裂活动性强,地层变形幅度较大;上奥陶统—石炭系碎屑岩构造层发育对倾正断层。平面上,17号走滑断裂带北段走向多变,可细分出北亚段、中亚段和南亚段,分别呈线性延伸、断裂叠接和发育辫状构造等特征。17号走滑断裂带在中奥陶统灰岩顶面主要表现为线性延伸,而在志留系顶面呈雁列式展布。17号走滑断裂带在中奥陶世和晚奥陶世—石炭纪发生左旋走滑活动,活动强度北强南弱。17号走滑断裂带主要经历了早加里东期初始发育、中加里东期发育成熟以及晚加里东—海西期发育衰退的形成演化阶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海进-海退转换背景下的微生物礁滩发育模式
    陈格格, 高志前, 焦存礼, 胡宗全, 袁钰轩, 卫端, 翟昕箐, 畅哲
    现代地质    2023, 37 (05): 1169-118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2.093
    摘要59)   HTML3)    PDF(pc) (22205KB)(146)    收藏

    基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地区的野外露头观察和北部地区重点探井的测井资料分析和薄片鉴定工作,建立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分析肖尔布拉克组碳酸盐岩台地的演化过程及微生物礁滩发育模式。研究认为肖尔布拉克组可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和5个四级层序(sq1、sq2、sq3、sq4和sq5),其中sq1和sq2发育层状微生物席,为中-内缓坡沉积,对应缓坡型台地;sq3时期相对海平面先上升后下降,缓坡型台地转变为弱镶边台地,在古地貌高地微生物开始建礁,古地貌较低的斜坡区微生物岩基本不发育;sq4和sq5时期海平面持续下降,弱镶边台地发育,sq4发育藻粒滩和微生物礁沉积,sq5发育砂屑滩、砾屑滩和微生物礁沉积。高精度层序地层对比结果显示海平面的变化在垂向上控制着微生物礁滩的演化特征,古地貌在平面上控制着微生物礁滩的分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青藏高原东部大渡河流域太平桥乡古滑坡群复活特征多源遥感识别
    曾帅, 马志刚, 赵聪, 杨磊, 张肃, 董继红, 梁京涛, 鄢圣武
    现代地质    2023, 37 (04): 994-100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60
    摘要74)   HTML4)    PDF(pc) (15890KB)(143)    收藏

    青藏高原东部大渡河流域是全球古滑坡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多以及强降雨的频发,大渡河流域的古滑坡复活问题已日趋严重。本文选取大渡河流域太平桥乡古滑坡群的各洛寨村滑坡为例,采用无人机航空遥感(UAV)和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监测相结合的多源遥感技术手段,对各洛寨村滑坡的复活变形特征以及复活机理进行研究分析。基于无人机航空遥感影像能够有效识别各洛寨村滑坡的变形特征,两组横向贯穿中上部滑坡体的大规模拉张裂缝以及前缘左侧大型次级滑坡表明该滑坡呈现整体复活迹象。依据InSAR时序监测结果证实,2020年5月至6月持续两个月的强降雨是古滑坡复活的主要诱发因素,该滑坡目前仍处于持续变形状态。在强降雨或者地震等条件下,前缘左侧次级滑坡可能进一步下滑,甚至引发各洛寨村滑坡整体失稳滑动。基于多源遥感技术手段的各洛寨村滑坡复活变形特征及机理研究,其成果能够为大渡河流域古滑坡复活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河北省张承地区2001—2020年植被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王倩, 金晓媚, 张绪财, 殷秀兰, 金爱芳, 罗绪富
    现代地质    2023, 37 (04): 881-89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28
    摘要102)   HTML5)    PDF(pc) (8786KB)(140)    收藏

    张承地区(张家口—承德)作为京津冀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植被动态对其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有重要意义。本文以MODIS-NDVI、气温降水、土地利用、地下水位埋深和实测土壤湿度数据为基础,利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偏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张承地区2001—2020年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土地利用、地下水位埋深和土壤湿度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NDVI年均值为波动上升趋势。植被覆盖率空间分布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植被显著改善地区主要分布在坝下大部分区域,占研究区85.79%的面积。降水、气温与植被指数的偏相关性较好,皆呈正相关。研究区人类活动导致用地类型发生的变化与植被变化有响应联系。区内地下水位埋深在6.2 m的地方植被长势最好。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为坝上低、坝下高,植被指数在整体趋势上随实测土壤湿度的增大而增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南秦岭太白河地区石英二长闪长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王瑞廷, 李青锋, 秦西社, 张斌, 王博闻, 冀月飞
    现代地质    2023, 37 (03): 562-57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13
    摘要102)   HTML19)    PDF(pc) (7090KB)(140)    收藏

    为查明南秦岭太白河地区中性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本研究选取该地区石英二长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全岩元素组成研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显示,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16.8±2.2) Ma(MSWD=1.15,n=20),指示石英二长闪长岩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结果表现出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Zr、Hf等高场强元素相对富集,Nb、Ta、P、Ti相对亏损,呈现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的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具轻微的负Eu异常,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岩浆物质来源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基于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认为太白河地区石英二长闪长岩可能形成于碰撞-后碰撞阶段,属与邻近的西坝岩体同源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区域岩浆作用、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的研究认识,以及本文对有关年龄的修正与总结,认为区内凤太矿集区成矿作用时代为晚三叠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下寒武统页岩岩相特征与沉积模式
    刘旺威, 李一凡, 高志前, 樊太亮, 张坦, 匡明志
    现代地质    2023, 37 (05): 1155-116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06
    摘要97)   HTML2)    PDF(pc) (17719KB)(138)    收藏

    研究页岩岩相特征和沉积模式有助于把握细粒烃源岩的特征和分布。通过野外露头描述、薄片观察和有机质含量测定等手段,对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塔东北地区)下寒武统页岩的岩相、岩相组合和沉积演化模式进行了分析。塔东北地区早寒武世水体表现为快速海侵-持续变深-迅速变浅,海平面的变化直接影响页岩的发育。研究区下寒武统自下而上发育6种岩相和3种岩相组合:(1)半深水陆棚岩相组合,包括硅质页岩相、硅质黏土质混合页岩相和磷质页岩相;(2)深水陆棚岩相组合,包括硅质页岩相和黏土质页岩相;(3)浅水陆棚岩相组合,包括钙质页岩相和硅质钙质页岩相。寒武纪初期塔东北地区处于半深水陆棚环境,且拉张作用强烈,热液活动频繁,热液活动对有机质富集具有双重作用,不利于半深水陆棚环境中硅质页岩相中有机质的富集,有利于半深水陆棚环境中磷质页岩相中有机质的富集。随着水体持续变深,构造活动和热液活动减弱,深水陆棚岩相组合开始沉积,这一时期有机质保存条件好、沉积速率慢、古生产力较高,页岩中TOC含量相对较高。在西大山组沉积时期整体为浅水陆棚环境,这一时期沉积物中硅质矿物含量减少,钙质矿物含量增加,有机质保存条件较差,沉积速率较快,页岩中TOC含量相对较低。总体认为塔东北地区下寒武统的磷质页岩相和深水陆棚岩相组合为有利层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等距对数比变换及混合分布在区域化探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李柱, 张德会, 杨帆, 刘向冲
    现代地质    2023, 37 (03): 662-67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09
    摘要120)   HTML10)    PDF(pc) (12589KB)(137)    收藏

    区域化探数据是典型的成分数据,等距对数比变换(ILR)可以有效构建化探数据的标准正交基,消除其闭合效应,解释数据的组成性质,但是解释ILR转换的变量仍然很困难。为使ILR转换更容易理解,本研究利用地质知识和数据驱动的方法构建可解释的ILR转换变量,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从大兴安岭中南段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中提取地质信息。基于地质知识和层次聚类分析,构建了Sn、W、Cr和Ni元素浓度之间的顺序二元划分(SBP),并经ILR转换后表示为变量b1、b2和b3。此外,还采用了由最小信息长度准则(MML)改进的期望最大化(EM)算法,研究上述变量的混合分布。ILR转换的变量具有镁铁质岩浆作用、Sn-W热液成矿和后期地质作用的信息,服从双正态分布或三正态分布。其中b1、b2和b3的高平均值分组对应于锡钨成矿的异常,综合圈定4个锡钨找矿潜力较高的预测区。本研究表明,ILR转换和MML-EM算法在从区域化探数据中提取地质信息和圈定异常方面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泰安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与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徐飞, 焦玉国, 唐丽伟, 魏凯, 尹衍鹏, 胡庆玲, 翟代廷, 赵新初
    现代地质    2023, 37 (04): 892-90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52
    摘要90)   HTML8)    PDF(pc) (3047KB)(135)    收藏

    生态保护修复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生态脆弱性研究是评价生态环境问题和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为科学识别泰安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成因机制及其变化规律,明确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方向,本文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生态脆弱性评价,并进一步结合评价结果进行了生态环境问题诊断,提出生态保护修复对策。结果表明,脆弱性较低的区域占比最高,为37.97%,说明研究区总体生态系统较为稳定,各县、市、区中以泰山区、岱岳区和肥城市的脆弱性较高的区域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48.77%、37.15%和30.97%,说明这3个县级地区生态系统欠稳定。综合考虑研究区实际状况,提出了从“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提高林草覆盖率、综合整治水域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和完善生态安全系统”等5方面的生态修复建议。评价结果及提出的生态修复对策有助于研究区内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进行合理布局,有针对性的规划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丹江源地区地质建造对土壤和植被生态空间格局的影响
    钱信禹, 边小卫, 张亚峰, 王颖维, 杨运军, 游军
    现代地质    2023, 37 (04): 903-91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04
    摘要72)   HTML6)    PDF(pc) (11545KB)(133)    收藏

    为探讨地质建造对陕西丹江源地区土壤和植被生态空间格局的影响,支撑流域生态管理,本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方法,从地质建造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和节理发育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地质建造对土壤性质和植被覆盖度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土壤的质地和理化性质、土壤和植被中营养元素含量与地质建造类型相关性明显。节理发育程度对林型和植被覆盖度影响显著。古生代基性火山岩、岩浆岩建造和三叠纪、前寒武纪酸性岩浆岩建造节理密度> 4 m/m2,产状较陡,磷等营养元素含量高,有利于深根乔木生长,植被覆盖度高。前寒武纪碎屑岩建造、古生代酸性岩浆岩建造节理密度为3~4 m/m2,产状较缓,林型以灌丛为主,坡顶生长少量油松,植被覆盖度中等。白垩纪—古近纪碎屑岩建造主要为砂砾岩和泥岩互层,节理密度<1 m/m2,贯通性差,生长少量低矮灌木,植被覆盖度低。研究结果说明建造类型对土壤性质和植被生态格局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可为地方政府基于地质建造实施国土空间分区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第37卷第05期封面和目录
    现代地质    2023, 37 (05): 0-0.  
    摘要83)      PDF(pc) (5406KB)(13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湖南郴州丹霞地貌景观特征、成因及演化探讨
    黄乐清, 吴驰华, 周丽芸, 金妮, 彭世良, 胡能勇, 杨长明, 陈杰
    现代地质    2023, 37 (06): 1680-169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118
    摘要55)   HTML13)    PDF(pc) (21126KB)(131)    收藏

    湖南郴州飞天山—高椅岭丹霞地貌是华南地区特色景点之一,以圆顶岩丘景观为特点,与目前常规丹霞地貌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关于其地貌特色、成因机理及演变过程等依然缺乏详细的研究,这与其社会知名度及特殊地貌蕴涵的科学价值不相符。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查明飞天山—高椅岭丹霞地貌由石寨、岩丘、赤壁、石柱、石墙和洞穴及线状沟槽等7种地貌亚类型组成。研究区东、西两侧丹霞景观差异大,在景区东侧,以圆顶岩丘、石寨等特色地貌占主导地位,发现其构景岩层为风成沙漠相砂岩,发育巨型交错层理、小尺度的粒流层和波纹层等典型风成沉积构造。而景区西侧则为“顶斜、陡坎和麓缓”峰林型丹霞地貌景观,岩石类型以冲积扇相块状砾岩为主。不同的岩相类型,是造成景区东、西两侧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后来叠加喜马拉雅期多期次构造改造、水流侵蚀和风化崩塌等作用而最终形成多样化的地貌形态。面积高程积分模型(HI)分析结果表明景区丹霞地貌整体处于老年早期的残丘阶段。综合分析提出了“沉积作用孕景→构造抬升造景→地表营力雕景”的三阶段成景模式。本研究旨在解析丹霞地貌的成因,提升景区丹霞地貌品牌内涵;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对华南湿润气候区岩丘状丹霞特色景观的理解,为华南白垩纪丹霞地貌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与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川西阿坝盆地南缘阿柯河Ⅲ级阶地晚更新世中期的孢粉记录
    祝婷, 何政伟, 杨振京, 康桂川, 管森森, 朱昱汀
    现代地质    2023, 37 (04): 870-88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2.037
    摘要101)   HTML8)    PDF(pc) (6369KB)(131)    收藏

    植被的生长变化指示气候的演化,本文利用孢粉记录反演古植被,重建古气候。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的川西阿坝盆地南缘阿柯河Ⅲ级阶地PM01剖面为研究对象,进行样品的孢粉分析和光释光(OSL)测年,以分析阿坝盆地的气候演化。测年结果显示剖面PM01的年龄为晚更新世中期(78.4±7.1)~(71.6±6.2) ka B.P.。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和数学分析方法,将剖面PM01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结果表明阿坝盆地在晚更新世中期(78.4±7.1)~(71.6±6.2) ka B.P. 的植被为疏林草原。古气候演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气候表现为寒冷干旱;第二阶段较第一阶段温暖,但依然表现为寒冷偏干;第三阶段趋向更温暖,表现为温凉偏干。该结果与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为川西地区第四纪植被与气候演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青藏高原东部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锶在土壤-作物中迁移富集机制及作物富锶标准探讨:以河南固始史河一带为例
    王东晓, 袁德志
    现代地质    2023, 37 (03): 767-77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24
    摘要225)   HTML4)    PDF(pc) (4917KB)(126)    收藏

    通过系统采集和分析河南固始史河一带土壤、作物样品,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查明了区域土壤锶地球化学特征、影响因素,以及锶在土壤、作物中迁移富集机制,确定了土壤锶形态含量表现为残渣态 >强有机结合态>离子交换态>铁锰氧化态>腐殖酸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水溶态,其中残渣态和强有机结合态锶累计占98%,Sr主要以难溶态稳定形式赋存在土壤中。在弱酸性环境下,难溶含锶矿物SrSO4、SrCO3通过水化作用和水解作用形成易溶于水的锶岩Sr(HCO3)2、SrCl2,并被植物吸收利用,形成锶在土壤-作物中的迁移。对比国内外相关作物Sr含量,提出了花生、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富锶标准,即:水稻中的富锶下限值为0.65 mg/kg,花生、小麦、玉米的富锶下限值为1.08 mg/kg。依据此Sr含量标准,研究区内小麦、花生籽粒富锶,水稻部分富锶。本研究成果为固始史河流域富锶土地资源开发、发展富锶农产品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阿拉善北大山地区花岗斑岩岩石成因及构造启示: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
    苏惠, 曾认宇, 甘德斌, 严杰
    现代地质    2023, 37 (06): 1580-159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63
    摘要53)   HTML13)    PDF(pc) (10994KB)(125)    收藏

    阿拉善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西南部,其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及板块归属一直存在争议。北大山杂岩作为阿拉善地块少有出露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记录了前寒武纪岩浆-变质事件,为上述问题的制约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窗口。本文对北大山地区次井子花岗斑岩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及Hf同位素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具有较高的SiO2 (73.85%~ 75.41%)、Al2O3 (13.40%~ 14.19%)和K2O(3.83%~ 4.80%)值,较低的Na2O(2.10%~ 3.31%)和$\mathrm{Fe}_{2} \mathrm{O}_{3}{ }^{\mathrm{T}}$(0.93%~ 1.33%)值。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而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负铕异常(δEu=0.15~ 0.29),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显示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征。岩浆锆石U-Pb年龄揭示岩体形成于(2035.6±8.4) Ma,锆石εHf(t)值(0.48~ 7.04)均为正值且变化范围较大,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T_{\mathrm{DM}}{ }^{\mathrm{C}}$介于2627 Ma和2222 Ma之间,显示岩浆具有壳幔混合的成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阿拉善地块约2.0 Ga的岩浆事件存在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特征,且其中的酸性岩多为A型花岗岩,指示伸展的构造背景。锆石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的系统对比分析表明,西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岩浆在古元古代存在明显的亲缘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分析
    倪敏婕, 祝贺暄, 何文军, 杨森, 邹阳, 张元元
    现代地质    2023, 37 (05): 1194-120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61
    摘要104)   HTML6)    PDF(pc) (31168KB)(124)    收藏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其下二叠统风城组作为主力烃源岩,也是重要的勘探层系。风城组的岩相展布与沉积模式的研究,对明确玛湖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最新的测井、录井资料,建立玛页1井风城组综合柱状图,查明玛湖凹陷风城组岩相展布,进而重建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各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明确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玛页1井风城组主要为黑色-灰黑色细粒沉积岩,大量发育软沉积变形构造,说明玛北地区风城组主要为半深湖-深湖亚相沉积。根据连井岩相剖面,玛湖凹陷风城组自下而上发育进积-退积-进积的旋回特征,自南西向北东方向为扇三角洲相-湖泊相-河流三角洲相沉积。风一段火山岩火山活动强烈,玛北地区发育水下熔结凝灰岩、火山碎屑岩及玄武岩,主要为浅湖沉积。风二段玛南地区为扇三角洲沉积,向玛西地区过渡为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玛北地区发育半深湖-深湖沉积,在湖盆中心发育碱性矿物沉淀;风二段中部化学沉淀分布范围最广,指示最大洪泛面。风三段进积作用加强,湖盆萎缩,玛南、玛西地区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玛北地区发育半深湖-滨浅湖沉积。结合其沉积演化过程,玛湖凹陷风城组是受到外源碎屑沉积、内源化学沉淀和火山碎屑物质等影响的多源混积沉积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赣南金竹坪钨矿床多期成矿作用特征及地质意义
    杨俊峰, 张娟, 刘新星, 邱佳炜, 王猛, 成嘉伟, 卢克轩, 王瑛雪
    现代地质    2023, 37 (06): 1449-146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68
    摘要57)   HTML17)    PDF(pc) (8885KB)(123)    收藏

    金竹坪矿床是南岭东段赣南地区钨多金属成矿带内一处典型的石英脉型钨矿床。燕山期隐伏中粗粒(或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早期矿体受后期热液交代作用改造强烈而表现多世代成矿的特征。关于隐伏岩体与多期成矿活动的时间,目前依然缺乏精确的年代学制约。本文利用锆石和黑钨矿LA-ICP-MS U-Pb测年方法对矿床内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3个世代的黑钨矿进行定年,揭示成矿多期演化史,并探讨成矿作用过程。结果显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浆锆石年龄为(155.2±0.7) Ma,3个世代黑钨矿年龄分别为(164.9±2.4) Ma、(157.4±1.0) Ma和(144.8±1.8) Ma。综合分析认为金竹坪钨矿床隐伏岩体侵位于159~155 Ma,三期热液钨矿化作用形成于164.9~144.8 Ma,它们均系燕山期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的产物。前两个世代钨矿化年龄与花岗岩体侵位时代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处于南岭中—晚侏罗世成矿高峰期;而第三个世代钨矿化则较岩体形成晚约10 Ma,可能代表中晚侏罗世成矿作用后新发生的一期早白垩世钨矿化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内蒙古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矿化蚀变矿物组合及流体组成
    李厚民, 李立兴, 李以科, 柯昌辉, 李瑞萍, 李小赛, 王亿
    现代地质    2024, 38 (01): 13-2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121
    摘要57)   HTML9)    PDF(pc) (16458KB)(123)    收藏

    针对内蒙古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是否多期成矿及底板白云岩的成因争论,本文通过光薄片岩矿鉴定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获得如下信息:(1)碳酸岩脉、磁铁矿石、蚀变岩及矿化白云岩中矿化蚀变的矿物组成类似,均以磁铁矿(碳酸岩脉中除外)、独居石、氟碳酸稀土矿物(氟碳铈矿等)、方解石、萤石、磷灰石、富钡矿物(重晶石或毒重石)、黑云母、富钠矿物(钠闪石、霓石)等为主,常见硫化物,显示为同一种富含Fe、REE、Ca、Ba、K、Na、Si及挥发分CO2、P2O5、F、S的流体,岩(矿)石的结构构造也显示出明显的一期成矿特点,支持白云鄂博矿床主体是一期成矿事件的产物。(2)稀土矿化与底板白云岩不是同一流体的产物,稀土矿化与方解石为主的碳酸岩脉有关,有可能为火成碳酸岩或浆液过渡态流体;底板白云岩是稀土矿化的围岩,有更多的沉积成因信息,可能为热水沉积岩,或者为热液改造的沉积碳酸盐岩。(3)磁铁矿化与稀土矿化是同一成矿事件的产物,但碳酸岩中缺乏磁铁矿表明,铁质来源与稀土来源是否相同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第37卷第06期封面和目录
    现代地质    2023, 37 (06): 0-0.  
    摘要53)      PDF(pc) (28724KB)(12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闽西南地区天池塘花岗闪长岩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区域成矿作用的指示
    周延, 范飞鹏, 康丛轩, 赵希林, 肖凡, 徐敏成, 沈莽庭, 朱意萍
    现代地质    2023, 37 (06): 1467-148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01
    摘要59)   HTML11)    PDF(pc) (12911KB)(122)    收藏

    早白垩世与晚白垩世更替之际的花岗闪长岩类是闽西南地区铜多金属最主要的成矿岩体。紫金山火山盆地与闽西南坳陷过渡地带的白垩纪岩体成因及相关成矿过程尚不明确,制约了对成岩成矿规律的认识和区域成矿潜力评价。本文选择该地区与矽卡岩铁铜矿化相关的天池塘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全岩元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岩浆锆石206Pb /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00.7±1.0) Ma和(99.6±0.7) Ma,指示岩体形成于晚白垩世早期。岩石表现准铝质-过铝质特征,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富集Rb、Th、Zr和Hf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Sr、Ti和P等高场强元素,具Eu弱负异常。综合分析认为,岩体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由受到先期俯冲组分改造或影响的幔源岩浆与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混合形成。天池塘岩体与紫金山矿田成矿岩体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年龄,指示形成于100 Ma左右的花岗闪长岩类在不同环境中可形成多种矿化类型,是闽西南地区重要成矿岩体,应作为铜多金属矿的关键成矿要素和预测标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内蒙古北山地区中基性岩脉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塔里木板块北缘构造演化的启示
    薛仲凯, 范堡程, 黄豪擎, 唐卫东, 葛战林, 李朋伟, 胡建辉, 杨晓奇, 郭永超, 李空
    现代地质    2023, 37 (03): 627-64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2.089
    摘要95)   HTML15)    PDF(pc) (13710KB)(121)    收藏

    塔里木板块北缘额济纳旗老硐沟金矿床发育系列蚀变中基性岩脉,其形成时代与成因对制约金成矿作用及区域古亚洲洋的演化提供了研究窗口。本文在老硐沟金矿区Ⅱ矿段采集系列辉绿岩脉及与金成矿相关的蚀变闪长玢岩脉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Hf同位素组成和全岩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辉绿岩脉和闪长玢岩脉侵位时代分别为(286.5±1.7) Ma和(243.2±1.1) Ma,即早二叠世和中三叠世,二者年龄先后顺序与野外观察的交切关系相符。根据金矿体穿插闪长玢岩脉的特征,限定金成矿时代略晚于243 Ma。辉绿岩脉锆石εHf(t)为-3.67~0.97,全岩元素组成表现为准铝质钙碱性系列,反映岩浆源区既有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组分,又有中元古代古老地壳组分。蚀变闪长玢岩脉εHf(t)=-0.07~-4.76,全岩元素组成是过铝质钾玄岩系列(富钾特征受到矿区钾化蚀变的影响),指示其岩浆主要源于中元古代的地壳物质熔融。综合塔里木地块北缘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构造演化史,提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北山地区古洋盆消减,洋壳俯冲导致地幔楔部分熔融,岩浆上侵至浅部断裂冷却形成辉绿岩脉;早二叠世末期北山地区进入陆内演化阶段,中三叠世产生造山后伸展作用,导致中元古代的地壳物质发生减压熔融,岩浆沿地壳断裂上侵、就位形成闪长玢岩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张莉, 刘菲, 袁慧卿, 梁凯旋
    现代地质    2023, 37 (04): 977-98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2.030
    摘要114)   HTML4)    PDF(pc) (5730KB)(117)    收藏

    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P&T)是地下水异位修复的代表性技术,也是目前控制和去除地下水污染应用较广泛的技术。然而在实际应用中,P&T技术往往受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干扰,产生拖尾或回弹效应,导致处理后期效率低、费用高。本文在阐明P&T技术发展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对其适用条件、技术优势与限制、系统设计优化方法及与其它技术的联合使用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发现,P&T技术更多应用于污染初期高浓度污染物的抽出以及避免污染物扩散的水力控制,抽水的目标主要为“流场控制”。抽/注水井的位置通常是在污染源和污染受体区域及其上、下游,通过抽取污染水或者将未污染水注入地下形成分水岭以达到控制污染物扩散和清污分流的目的。系列研究可为P&T技术的灵活应用和我国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案选择上提供合理性的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黑龙江多宝山地区永新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
    李成禄, 符安宗, 徐文喜, 袁茂文, 刘宝山, 杨文鹏, 赵瑞君, 赵忠海
    现代地质    2023, 37 (03): 674-68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12
    摘要187)   HTML7)    PDF(pc) (8511KB)(115)    收藏

    永新金矿床是近年来多宝山矿集区外围取得的重大找矿成果之一,是嫩江—黑河地区首次发现的与构造混杂岩带有关的中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金矿体延长400余米,深部延伸近1600 m,倾角20°~30°,严格受构造控制。目前深部勘查显示矿体明显变薄,品位变低,为进一步明确深部成矿潜力,本次对矿区不同勘探线构造叠加晕样品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期指导下一步勘查方向。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统计表明,永新金矿床元素组合为Au、Ag、Pb、Mo、W、Bi、Mn、Te,其中Au 是形成金矿体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指示元素,Ag、Te是重要伴生指示元素。综合各指示元素异常特征,揭示永新金矿单一次成矿的轴向分带序列为:Sb、As、Hg(前缘晕特征指示元素)→Ag、Au、Te、Pb、Zn、Cu(近矿晕特征指示元素)→(Bi)、Mo、Mn、Co(尾晕特征指示元素)。矿体轴向特征分析显示,矿体尾部出现尾晕与前缘晕共存特征。依据构造叠加晕预测标志和地质标志在永新金矿床金矿体水平投影图上提出了1个深部盲矿预测靶位和1个有利成矿部位,其中靶位处于205线—225线之间,有利成矿部位位于235线—245线之间,均表现为矿体中、下部出现前、尾晕共存,并且前缘元素及近矿元素异常明显强于尾晕元素异常,指示矿体向下延伸很深,深部值得继续进行勘查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青海省那陵格勒河中游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
    张伟, 安茂国, 王志鹏, 杨启, 陈怀鑫, 马晓峰, 支成龙, 邢其涛, 裴长世, 王娜, 刘铭
    现代地质    2023, 37 (03): 690-70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2.042
    摘要96)   HTML11)    PDF(pc) (6460KB)(113)    收藏

    青海省那陵格勒河中游地区位于秦—祁—昆成矿域东昆仑成矿省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铁、钴、铜、铅、锌、锡、硅灰石(锑、铋)成矿带,该区及其周边已发现金属矿床(点)几十处,具有良好的金、铁、铅、锌、铜、镍矿找矿前景。本研究基于对该区水系沉积物样品新测试获取的20种元素,统计分析元素分布与特征参数,由此总结富集离散规律、元素组合特征及其与成矿地质条件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白沙河(岩)组中Pb、Bi、Zn明显富集,成矿指数较高,滩间山群中显著富集Cu、Cr、Ni、Co、V,印支期中酸性高温岩浆活动可以为地层中Cu、Pb、Zn等金属元素的活化提供充足的热动力。地层与印支期中酸性岩浆接触交代形成的矽卡岩带,可作为寻找矽卡岩型Cu、Pb、Zn多金属矿床的有利部位。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特征,总计圈定了39处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并划分出5处找矿远景区,其中野马泉—牛苦头—黑山铜、金、锑与克提哈尔—红卫山铜、钴、镍、钒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可作为区内重点的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带,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本研究为区域多种有色金属矿产靶区优选、资源潜力评价和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