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的地貌形态和分形特征及其成因
    王金雨, 刘永顺, 潘美慧, 聂保锋, 邹望, 路智, 张心怡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793-80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01
    摘要165)   HTML15)    PDF(pc) (18437KB)(231)    收藏

    火山地貌及其成因研究对深入揭示火山形成与行星表面形态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区的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对火山群形貌进行综合解译和地貌分形分析,从系统科学角度讨论形成本区火山地貌系统的复杂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火山锥和熔岩地貌构成了区内低起伏频率的地表形态,断裂带上复合型火山锥的分布数量影响该方向上的地形复杂度。(2)火山群地貌分形具有多度域分形结构且分形维数较小(D≈2),推测是受到大面积熔岩地貌和低矮火山锥影响造成的。沿断裂构造方向的地形剖面分形维数显示,五大连池地区三组断裂方向的地貌各向异性较小(D值为1.142~1.275,DmaxDmin仅相差0.133),NE方向的分形维数较大(DNE为1.223~1.275),是影响火山群地貌形成的主要断裂方向。(3)火山群地貌特征受到内外营力协同控制,深浅两套断裂构造和岩浆系统是影响现阶段火山区形貌的主要因素。外营力在中微观尺度随机粗化作用正在加强,但在宏观尺度上尚未占协同对抗上风,区域形态还未发生改变。遥感波谱特性与地貌形态分析对火山地貌研究是有效的,地貌分形分析可以量化不同尺度下的地貌形态特征,这为火山区地貌及其成因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岷江上游1995—2020年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评价与时空演化分析
    计扬, 巴仁基, 肖成志, 刘磊, 周雪妮, 曹亚廷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648-65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37
    摘要160)   HTML18)    PDF(pc) (12852KB)(198)    收藏

    岷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地下岩体、地表基质和地上生态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探索岷江上游流域地震前后生态地质环境安全状况,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两个维度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基于AHP-PCA熵组合权重法对岷江上游流域1995年、2001年、2009年和2020年生态地质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并分析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较安全-安全为主。其中,生态地质环境较安全-安全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东部地区,较不安全-不安全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高山区以及深切河谷区,整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和北部低的格局。1995—2020年岷江上游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呈现先降低后逐步升高的趋势。其中,流域北部及深切河谷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变化波动大,且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生态地质环境不稳定;西南部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降低为主,虽降低区域逐渐减少,但总体生态地质环境仍持续变差;流域中部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整体以升高为主,且升高区域逐渐增加,生态地质环境持续向好。本次研究结果可为岷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1990—2050年黄河中游伊洛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
    袁江龙, 刘晓煌, 李洪宇, 邢莉圆, 雒新萍, 王然, 王超, 赵宏慧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559-57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35
    摘要148)   HTML22)    PDF(pc) (11841KB)(229)    收藏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区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以黄河中段伊洛河流域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权衡交易综合评价模型(InVEST)碳储量模块评估了1990—2020年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耦合PLUS模型预测了2025—2050年土地利用类型及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区域碳储量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伊洛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为耕地和草地转出,林地、水体和建设用地转入。区域碳储量在1990—2020年间增长1.0×107 t,东部碳储量持续减少,中西部碳储量持续增加。(2)2025—2050年区域整体固碳能力下降。相对于历史时期,东部固碳能力仍旧持续下降,中西部固碳能力由持续上升变总体上升,生态修复情景最有利于区域固碳,耕地保护情景最不利于区域固碳。(3)使用地理探测器可以得出,单因子分析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的q值(解释力)为0.561,解释力最强,交互分析中DEM(数字高程模型)与NDVI交互q值为0.592,两个因子交互解释力最强。建议经济较好、地形平坦的IV12-1区域经济和农业发展应注重自然保护,生态较好、海拔较高的VI22-1和VI22-3区域施行生态修复政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全国自然资源系统观测研究体系构建关键问题及思考
    刘晓煌, 熊茂秋, 闵婕, 袁江龙, 陈武迪, 严宇翔, 李志恒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549-55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20
    摘要143)   HTML33)    PDF(pc) (13657KB)(414)    收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长久以来的任务。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阻碍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梳理全国自然资源系统观测研究体系构建对自然资源系统研究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业界对自然资源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观测研究关系、调查监测与观测研究关系、体系构建野外观测站选址、运行机制等高度关注问题;总结了观测体系构建框架体系和试点观测研究成果,最后就体系构建面临挑战提出建议,以期为全国自然资源观测研究体系构建提供启发与思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带精细刻画及勘探应用成效
    张银涛, 余一欣, 谢舟, 孙冲, 王小鹏, 申彪, 杜琦睿
    现代地质    2024, 38 (06): 1417-143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65
    摘要135)   HTML17)    PDF(pc) (15210KB)(205)    收藏

    塔里木盆地中部阿满过渡带内的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带发育,并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具有明显的控储控藏作用,但该地区的走滑断裂仍然存在难以识别的问题。为了精细刻画富满地区的走滑断裂,本次研究基于该地区最新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多重滤波、相干分析、信号分解等方法技术对主干和次级走滑断裂带进行精细识别,并建立走滑断裂带分级量化标准,同时利用“三定”法评价油气资源量,落实走滑断裂的勘探潜力。在塔北隆起和中央隆起区共识别出70条规模较大的主干走滑断裂带,根据断裂带延伸长度、活动期次及其强度等特征,划分出25条Ⅰ级和45条Ⅱ级控储控藏的走滑断裂带,其中富满地区发育主干走滑断裂34条。结合走滑断裂刻画及钻探情况,提出“定断裂带体系”“定缝洞体边界”“定油气藏单元”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三定”资源量评价方法,并初步确定70条走滑断裂带的石油资源量约为20×108 t、天然气约为1×1012 m3,富满地区石油资源量约11×108 t。在走滑断裂带精细刻画基础上新落实三条油气富集带,并得到钻探证实,表明富满地区不同级别的走滑断裂带均具备增储上产的巨大潜力。本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研究以及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对其他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体系研究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基于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的新安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分析与预测
    闵婕, 刘晓煌, 肖粤新, 李洪宇, 雒新萍, 王然, 邢莉圆, 王超, 赵宏慧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574-58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50
    摘要127)   HTML13)    PDF(pc) (12193KB)(206)    收藏

    探析碳储量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对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具有积极反馈作用。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新安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运用PLUS模型预测不同发展情景下2040年新安江流域碳储量分布。结果显示:(1)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研究区的碳储量。2000—2020年,新安江流域建设用地扩张602.707 km2,林地、耕地、草地和灌木分别减少615.225 km2、42.640 km2、3.021 km2和0.296 km2,碳储量减少4.937×106 t;碳储量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一致,碳储量较高区域的建设用地少、生态用地集聚连片且分布较多。(2)2040年多情景模拟显示,整体土地利用格局一致,局部变化明显。城镇发展、自然发展和耕地保护情景碳储量分别下降7.540×106 t、7.544×106 t和11.302×106 t,其中在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下降最少(7.130×106 t)。(3)碳储量空间分异受地形、生态和人为因素影响。地理探测器表明,NDVI(0.561)和NPP(0.398)的解释力显著高于其他因子,是新安江流域碳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不同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强于单一因子,其中NDVI与坡度的协同影响类型最强(0.652)。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城镇发展和生态保护政策可控制碳储量减少,在未来规划中,应保护生态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扩张,以提高碳储量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Zr/TiO2-Nb/Y图解能否用于蚀变火山岩分类和系列划分?
    张招崇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832-83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54
    摘要124)   HTML10)    PDF(pc) (4893KB)(257)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汤加俯冲带上地幔剪切波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结构
    赵迪, 刘鑫, 赵大鹏
    现代地质    2025, 39 (01): 1-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01
    摘要122)   HTML20)    PDF(pc) (9565KB)(80)    收藏

    位于西南太平洋的汤加俯冲带发育有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体系,该区域不仅具有全球最快的板块俯冲速度,还发育扩张速率最快的弧后盆地——劳盆地。汤加俯冲带东北侧的萨摩亚地幔柱也与该俯冲系统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这使得该区的地幔动力过程更加复杂。虽然前人已在此进行了许多地球物理研究,但汤加俯冲带上地幔的精细三维结构,尤其是各向异性结构特征仍不清晰。为此,本文利用20~150 s周期范围内的远震基阶瑞利波的振幅和相位数据开展了方位各向异性层析成像研究,以期进一步约束汤加地区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认为:(1)萨摩亚地幔柱物质向南流入劳盆地主要发生在小于50 km的深度范围内;(2)劳盆地北部地幔楔中主要呈现东西向的地幔流动,而南部则存在南北向的地幔流动,这可能是地幔物质被动流动以适应俯冲板块不对称回卷的结果;(3)俯冲板片内主要呈现近南北向的快波方向,这可能与俯冲相关的正断层有关;(4)海沟外侧软流圈中存在平行海沟的横向地幔流动,这可能是软流圈物质受俯冲板块回卷挤压产生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鄂尔多斯地块庆阳—鄂托克旗古隆起地质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化
    马明, 刘池洋, 王建强, 赵红格, 马锦山, 王建国, 李少南, 韩玉, 马志强, 全晓园, 白蒙恩, 张晴
    现代地质    2024, 38 (06): 1431-144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13
    摘要115)   HTML9)    PDF(pc) (16332KB)(204)    收藏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庆阳—鄂托克旗古隆起(简称庆—鄂古隆起),其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对厘定华北板块西南缘动力学背景、古环境变迁及油气勘探等都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分析,研究了古隆起形成时限、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上古生界与下伏地层、奥陶系与寒武系及寒武系与中新元古界之间存在3个不整合,寒武系和奥陶系发育同沉积正断层,且向古隆起方向地震相均表现为下部上超、顶部削截的特征;远离古隆起核心区域的中寒武统厚度变化不大,上寒武统和下奥陶统向古隆起方向减薄、缺失,且被中奥陶统穿时覆盖,上奥陶统发育局限;古隆起核心区域的中寒武统和中奥陶统缺失是剥蚀所致,且中寒武统连续沉积。据此认为庆—鄂古隆起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早寒武世,南部初现古隆起雏形;中—晚寒武世,古隆起活动微弱;晚寒武世晚期至早奥陶世,古隆起隆升,未接收沉积;中奥陶世,古隆起隆升活动减弱;晚奥陶世到石炭纪沉积前,古隆起大幅度隆升并最终定型。古隆起形成的区域动力学环境与南邻秦岭洋、西邻古祁连—秦岭洋及贺兰裂陷槽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本研究为华北板块西南缘早古生代构造背景确定及庆—鄂古隆起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成矿流体运移与就位及其构造控制机理:以胶东焦家金矿带为例
    张龙啸, 杨立强, 杨伟, 谢东
    现代地质    2024, 38 (04): 873-89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92
    摘要114)   HTML15)    PDF(pc) (6631KB)(106)    收藏

    热液成矿系统的形成受控于构造运动引发的成矿流体运移和就位,构造是一级控矿因素,成矿流体的运移与就位则为构造控矿理论的核心。以流体压力差为主导、综合水力梯度和热传导等多种或单一主导因素驱动流体在围岩中由断层、裂隙和孔隙组成的输运通道中运移。流体在构造裂隙或孔隙中发生化学反应、流体混合和不混溶作用、流体沸腾都会导致流体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导致成矿物质沉淀;流体运移形式影响着矿化形式的表达,以管道流形式在宏观断层和裂隙中运移的流体以形成规模较大且矿化程度高的脉状矿体为主,而在围岩微米级裂隙和孔隙中广泛发育的渗透流多形成矿化品位稳定、规模中等的细脉-浸染状矿体。构造变形与流体压力、应力状态之间的动态耦合导致矿体的时空定位,断层阀-泵吸机制是解释造山型金成矿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学模型。胶东焦家金矿带中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受到焦家断裂带上一、二、三级断裂构造的联合控制:压剪性的焦家断裂为一级控矿构造,控制了广泛的以绢英岩化为主的热液蚀变作用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体的形成与就位;在其下盘张剪性的望儿山断裂为二级控矿构造,热液蚀变相对较弱,发育过渡型金矿体;三级控矿构造为以鲍李断裂为主的数十条张剪性断裂和节理系,蚀变-矿化程度最弱,主要控制石英脉型金矿体的产出。寺庄金矿床矿体三维几何学结构研究表明从I号到Ⅲ号矿体群的形态扁平程度增加,说明成矿流体输运方式由渗透流向管道流的空间演变,矿体产状差异则反映成矿流体运移方向也发生了变化。进一步研究需融合多学科方法和成果,特别是深入剖析显微-超显微变形组构与成矿流体行为耦合关系,构建逼近实际的多尺度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型,揭示热液成矿系统形成的精细过程和机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河北承德县北大山公园石海奇观的成因及地学旅游初探
    李成祥, 张绪教, 殷志强, 曹静, 邵海, 田钰琛, 彭超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807-81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47
    摘要114)   HTML13)    PDF(pc) (12199KB)(206)    收藏

    石海是发育于基岩斜坡带较为特殊的地貌类型之一,因形成动力多样和过程复杂,前人对其成因的争论由来已久。河北省承德县北大山发育壮观的石海,是该森林公园的主要景观和旅游资源,为石海成因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野外地质调查、砾石统计和无人机航拍建模等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北大山森林公园石海地貌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石海的物源来自沟头被断裂和节理破碎的花岗岩崩塌体;组成石海的巨大砾石具有重力崩塌和短距离流水搬运的特征,与冰川或泥石流搬运的特征并不符合;冻融分选作用是导致巨大石块集中出露地表,进而形成石海的主要动力。本文首次提出承德北大山石海地貌的冻融分选成因的新认识,不仅对石海成因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它区域石海地貌的成因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基于地貌区划的新疆地表基质质地分类方案
    李洪宇, 刘晓煌, 刘玖芬, 赵晓峰, 张文博, 李福杰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706-71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53
    摘要109)   HTML12)    PDF(pc) (5657KB)(183)    收藏

    地表基质调查是新时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地质工作的新领域,分类是地表基质调查的前提。为尽快掌握全国或省级更大区域的地表基质空间格局,需借鉴相关学科概念、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调查成果,探索分类方案。质地是地表基质内不同颗粒的组合状况,基于质地类型刻画地表基质类型,有助于明确其孕育林草生态要素的本底特征。新疆地域广阔、地貌复杂,地貌是该区自然资源与地表基质质地分类空间分异的主控因素。本研究利用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土壤性质、植物特征等多源信息,确定新疆地貌三级区划方案,基于地貌区划提出地表基质质地的分类方案。将新疆按坡度、起伏度、高程和成因分为47种地貌类型,划分6个一级、27个二级和1056个三级地貌区。山地区的三级地貌区数量高于平原区,中海拔丘陵是分布最广泛的三级地貌类型,中起伏中山和中海拔风积地貌分别是山地和平原内面积最大的三级地貌类型。大部分地貌类型的植被根系深度平均值低于100 cm,0~200 cm的土壤信息足以描述新疆地表基质结构。不同三级地貌类型的0~200 cm内主要土壤质地类型的数量占比均值为70.9%,表明在新疆采用基于地貌的地表基质质地分类具有一定可靠性。粉壤质、砂质和砾质是新疆的主要地表基质质地,分别占全疆面积的49.6%、27.1%和10.3%。粉壤质是新疆森林、草原与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最高的质地分类。基于地貌类型的地表基质质地分类方案兼顾了水热条件与地表物质组成,有助于评价不同类别自然资源的适宜性,可为新疆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提供重要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2000—204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生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郭富印, 刘晓煌, 张文博, 邢莉圆, 王然, 祖皮艳木·买买提, 雒新萍, 王超, 赵宏慧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599-61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40
    摘要108)   HTML17)    PDF(pc) (7450KB)(201)    收藏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强度对区域生境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欠发达地区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因此实现人口稠密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生境保护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河南段)为例,基于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与PLUS模型对该区域2000—2021年(历史时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以5年为步长对2025年、2030年、2035年和2040年的生境质量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历史时期研究区生境质量均值下降了0.05,呈下降趋势,生境质量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西南和西北部的山地,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2)历史时期研究区44.74%区域生境质量显著下降,下降区域分布在城乡建设和道路扩张用地区域,西部山区此趋势最为突出。33.81%区域生境质量显著上升,上升区域分布在东部耕地区域和西部林地。研究区生境破碎化趋势加强,海拔与植被等自然要素对区域生境质量水平影响显著,与生境质量水平正相关。(3)2025—2040年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未来生境质量格局差异明显,生态保护情境下生境质量水平呈上升趋势,耕地保护情景下生境质量均值稳定中呈现小幅度提升,城市发展情景下生境质量均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不同发展情景下人类活动对区域生境质量影响显著。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区域生境质量的发展趋势与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多元分析的某地区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生态环境风险定量评价
    龚莉, 史浙明, 张宗文, 丁贞玉, 韩琳琳, 解子轩, 程天威, 张媛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734-74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39
    摘要108)   HTML12)    PDF(pc) (2825KB)(195)    收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不断增加,许多城市形成了大量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这类填埋场缺少防渗装置,产出的渗滤液对填埋场及其附近地下水、土壤等造成潜在污染风险。科学地评估此类垃圾填埋场的环境风险,对分类管理和治理垃圾填埋场以及科学地进行地下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DRASTIC模型、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进行生态环境风险指标体系构建,以某地区14个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评价其地下水生态环境风险。在评价过程中,主要考虑填埋场现状、填埋场的危险性、包气带的抗污能力、含水层脆弱性4个方面,依次对已选取的填埋场大小、实际填埋量、包气带黏性土层厚度等21个指标进行评价分级。结果显示,2号填埋场风险得分最低,为4.13分,5号填埋场风险得分最高,为7.95分,将填埋场评价得分进行分类后得到,3个垃圾填埋场风险指数为低风险,6个垃圾填埋场风险指数为中风险,5个垃圾填埋场风险指数为高风险。上述成果与前期专家打分评估的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提出的方法对于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具有参考意义,本研究成果对重点污染源风险的定量评价及科学管控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岩浆演化过程中硫化物饱和对斑岩型Cu-Au矿床形成的控制
    陈浩宇, 和文言
    现代地质    2024, 38 (04): 947-95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90
    摘要107)   HTML2)    PDF(pc) (5731KB)(100)    收藏

    斑岩型矿床是全球铜、金、银、钼等战略性矿产的重要来源,其主要分布于汇聚板块边缘。已有研究揭示大型斑岩矿床一般起源于板片俯冲产生的岩浆作用,俯冲板块脱水诱发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初始弧岩浆,在经历过一系列复杂的演化后,最终上升至近地表(3~5 km)成矿。而岩浆硫化物能强烈络合亲铜元素,对岩浆演化过程金属的富集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硫化物中亲铜元素富集与活化过程是揭示斑岩矿床成矿机理的重要一环。本文对近年来斑岩矿床中岩浆硫化物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梳理硫化物饱和的控制因素与分异过程,对比分析岩浆硫化物饱和过程对斑岩矿床金属富集的控制。岩浆硫化物饱和受温度、压力、氧逸度等多种因素共同控制,其中氧逸度变化是导致硫化物饱和的关键;硫化物饱和将促使金属Cu、Au、PGE等高效浓聚,PGE元素和Au对硫化物饱和异常敏感,少量硫化物饱和会导致大量PGE和Au聚集。岩浆硫化物饱和过程对斑岩成矿潜力影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认为硫化物饱和是斑岩成矿的关键步骤,因为饱和的硫化物将促使金属Cu、Au高效浓聚,当新的岩浆注入或岩浆氧逸度或硫逸度变化时,硫化物将被再次溶解使成矿金属重新在硅酸盐熔体中富集;一些研究则认为岩浆演化过程中硫化物饱和不妨碍斑岩成矿,因为早期少量硫化物饱和沉淀并不会降低剩余岩浆中成矿元素丰度,不影响成矿潜力。厚地壳中硫化物饱和一般发生在早期,薄地壳中硫化物在晚期饱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基于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的云贵高原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郭佳晖, 刘晓煌, 张文博, 杨朝磊, 王然, 雒新萍, 邢莉圆, 王超, 赵宏慧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624-63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38
    摘要105)   HTML23)    PDF(pc) (10490KB)(168)    收藏

    对云贵高原产水量进行定量评估与研究,有利于探究该地区水资源的动态变化、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安全以及构建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对维持城市水源涵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PLUS模型预测该地区2025与2030年土地利用类型,利用InVEST模型定量估算2000—2030年(以5年为一期)产水量,并对其进行时空分析;剖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同坡度等级下的产水量变化情况;利用地理探测器对产水量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30年该地区产水总量呈现“下降-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其产水总量分别是:7.818×107 m3、5.750×107 m3、4.700×107 m3、9.162×107 m3、7.498×107 m3、7.820×107 m3、8.999×107 m3;产水量空间分布呈现东南和北部高、中部低特征;(2)未利用地是该地区产水量最高的地类;(3)气象因子的变化是引起云贵高原年产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地理探测器的分析表明降水量、蒸散发量对产水量的解释力较强,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对产水量变化的解释力最强。产水量集中在坡度为0°~5°的区域,占总产水量的43.80%。研究结果可为云贵高原水资源的动态评估、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宁夏平原鸣翠湖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
    孙玉芳, 金晓媚, 雪彦宏, 张勃, 朱薇, 徐兆祥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744-75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25
    摘要102)   HTML10)    PDF(pc) (9093KB)(206)    收藏

    为深入理解人工补给湖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针对宁夏平原人工补给的鸣翠湖建立湖岸带监测剖面,分析水位动态、水化学、稳定同位素,探讨湖岸带地下水补给来源。结果表明,地下水动态显示鸣翠湖属于典型的饱和流-补给型湖泊,高水头是驱动湖水向近岸区浅层地下水转化的直接动力因素。受区域水动力的影响,湖水与西岸地下水的动态响应密切,与东岸地下水动态响应较弱。水化学结果显示湖西岸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存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差异,而湖东岸较稳定,距离湖泊较远的ML05表现出与其它孔组不同的离子浓度特征。Piper图表明在丰水期地表水大量补给地下水,样点分布聚集,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化学类型一致;枯水期随着地表水补水量的下降,地下水样点分布离散,尤其30 m深度地下水与地表水化学组分相差更大。 δD 和δ18O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对近岸区埋深小于10 m的地下水的补给作用明显,30 m深度以下地下水受侧向径流补给作用增强。鸣翠湖岸带10 m以上浅层地下水受湖水和灌溉水的补给比例超过80%。通过对比宁夏平原南部、中部和北部不同湖岸带局部流场和不同深度(5 m、10 m、30 m)地下水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得出人工补给湖泊湖岸带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深度在10 m以上,在人工补给条件下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是单向固定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高镁火山岩的分类命名和识别
    张招崇
    现代地质    2024, 38 (06): 1624-162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22
    摘要99)   HTML6)    PDF(pc) (1246KB)(172)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的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齐岳山分界断裂性质与形成过程
    王帅杰, 颜丹平, 周志成, 孔霏, 景含阳, 廖威
    现代地质    2025, 39 (01): 18-3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26
    摘要97)   HTML15)    PDF(pc) (10603KB)(75)    收藏

    NE向分布的齐岳山断裂将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划分为西北部的川东隔挡式褶皱冲断带和东南部的湘西隔槽式褶皱冲断带。然而,齐岳山断裂的性质和形成过程长期以来缺乏明确共识,导致对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存在显著分歧。为揭示齐岳山断裂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两侧构造变形差异的控制作用,本文基于地震反射剖面解释,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设计5组模型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若存在先存断裂,变形集中于其部位,影响断层生成顺序;若无先存断裂且多套滑脱层具有较低内聚力,变形主要沿下部滑脱层传递;当中间滑脱层厚度大于下部滑脱层时,变形主要受中间滑脱层控制。结合地震剖面的分析,本文认为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表现为“双层台阶式断弯褶皱带”,齐岳山断裂形成于前陆褶皱冲断带的递进变形过程中,其两侧构造差异主要受基底滑脱层分布和寒武系滑脱层力学性质的主导作用。湘西隔槽式褶皱冲断带由深层断弯褶皱控制,而川东隔挡式褶皱冲断带由浅层断弯褶皱控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贵州省桐梓县耕地表层土壤养分元素有效性研究
    潘有良, 王小洪, 费光春, 杨恩林, 肖玉, 张钟华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764-77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46
    摘要97)   HTML12)    PDF(pc) (10912KB)(236)    收藏

    通过研究贵州省桐梓县耕地表层土壤养分元素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耕地资源规划、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桐梓县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所获得的表层土壤有效态样品,对其养分元素(指标)测试分析,探讨耕地表层土壤养分元素及其有效态的含量、分布特征、等级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表层土壤养分元素全量整体较丰富,硼、钼、锌全量以丰富等级为主,分别占总样本数56.34%、65.49%、77.96%;氮全量以较丰富为主,占比41.16%;而磷全量以较缺乏为主,占比32.23%。有效量整体较缺乏,速效磷、有效钼以缺乏为主,分别占比46.05%、30.14%;有效硼、速效钾以较缺乏为主,占比分别为64.66%、50.94%;而有效锌较丰富,占比50.83%。研究区耕地表层土壤养分元素全量是其有效量的主控因素,养分元素有效性受表生地球化学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的地质单元、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养分元素有效性差异性显著;增加阳离子交换量可以促进土壤养分元素有效量的转化,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能增加养分元素有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南山地区新生代叠加褶皱与油气运移
    马立成, 江万, 施辉, 胡俊杰, 张浩, 陈程, 董敏, 彭博, 方欣欣
    现代地质    2024, 38 (05): 1209-122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98
    摘要96)   HTML23)    PDF(pc) (14323KB)(138)    收藏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油气勘探已获重大发现,为柴达木盆地古生代油气勘探开启了新局面。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在早二叠世进入生烃门限,以生油为主;古新世—上新世为石炭系主力生烃期,以产气为主。前人针对该盆地石炭系油气的赋存条件和成藏机理研究较少,为揭示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的有利成藏条件,本次选择柴达木盆地东部德令哈坳陷尕海南山地区开展石炭系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在青德参1井中发现了石炭系克鲁克组和古近系上干柴沟组两套含油气层。依据区内构造要素统计分析、叠加构造填图、地震综合解释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揭示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南山地区晚新生代发育早期北西—北西西向和晚期北北东—南南西向的叠加褶皱,北西—北西西向褶皱及断裂活动形成了石炭系晚期生烃的有利圈闭,北北东—南南西向构造挤压激活了先存的北西—北西西向断裂,并导致石炭系油气沿该断层向上运移至上干柴沟组形成次级含油气层,最终造就了尕海南山地区上下两套油气组合并存的特征。本研究对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汉代黄河古河道与临戎古城位置的考证
    李成路, 张绪教, 武法东, 叶培盛, 张皓月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818-83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48
    摘要95)   HTML34)    PDF(pc) (20867KB)(202)    收藏

    黄河流域古河道的变迁对文化遗址形成的影响,是黄河文化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黄河中上游的河套盆地,公园内汉代临戎古城遗址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论,确定黄河古河道与其相对位置关系是关键。通过对临戎古城遗址周边10 km范围进行网格化槽型钻取心,利用钻孔数据构建三维粒度属性模型与沉积结构模型,对隐伏的古河道位置进行了较为精准地确定;并通过钻孔岩心沉积相分析与年代学测试,对古河道的沉积结构与年代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临戎古城遗址西3 km处存在(2.39±0.24) ka~(1.36±0.05) Cal ka BP的黄河古河道,自南向北流经临戎城西。以此确定的黄河与朔方郡各属县治城的相对位置符合史料的记载。本研究从沉积学角度为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临戎古城遗址位置的考证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基于InVEST模型的新疆1990—2018年产水服务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陈武迪, 刘晓煌, 李洪宇, 雒新萍, 王然, 邢莉圆, 白亚楠, 王超, 赵宏慧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636-64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33
    摘要93)   HTML14)    PDF(pc) (8242KB)(169)    收藏

    产水服务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评估产水服务空间分异特征、明确不同自然资源分区的关键驱动因子,是维系新疆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利用InVEST模型模拟新疆1990—2018年产水服务时空变化,选择气候、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开展产水服务空间异质性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18年新疆产水总量变化为524.39×108~683.42×108 m3,高值区集中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西部山地及天山山地等地区。(2)研究区不同地类的产水能力不同,其中荒漠和林地的产水能力最高,草地和水体与湿地其次,耕地和建设用地产水能力最差。(3)在新疆全域,气候类因子的解释能力最强,尤其是年总降水量因子,解释能力达到0.9以上;不同自然资源分区,产水服务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存在明显差异,但年总降水量因子仍为第一主导因子。(4)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产水服务的空间分布解释能力大于单个因子的解释能力,气候因子与地形因子的交互作用解释能力最强,其次是气候因子与土地利用因子的交互。因此,新疆产水服务的维持与保护工作应充分考虑气候、地形、土地利用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2000—2020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地形效应
    周雪妮, 肖成志, 刘磊, 计扬, 曹亚廷, 李小红, 巴仁基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589-59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34
    摘要92)   HTML16)    PDF(pc) (8370KB)(202)    收藏

    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极其脆弱的特点,利用NDVI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反演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法,定量分析了FVC的时空变化规律,结合地形数据剖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FVC趋势变化与海拔、坡度、坡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FVC由2000年0.62增加至2020年的0.67。(2)在空间上,植被覆盖度由低海拔至高海拔呈现增高趋势,低等级和中低等级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岷江干流及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两岸,中等级和中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集中分布在河谷两岸低中山和中山区,高等级植被覆盖度则主要分布在远离河谷的高中山和中高山区。(3)高等级植被覆盖面积随海拔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1100~1400 m和3200~3500 m区域达到峰值;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随坡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0°~20°和30°~40°是植被覆盖度高等级和中高-高等级的峰值区;总体上阳坡植被覆盖度高于阴坡。植被覆盖状况受海拔、坡度以及坡向影响较大,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保护应考虑地形影响,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龙岩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
    魏崇辉, 郑元, 孙文燕, 王敏, 刘刚, 张志光
    现代地质    2024, 38 (04): 1192-120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80
    摘要92)   HTML7)    PDF(pc) (6124KB)(79)    收藏

    龙岩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西部龙岩市境内,其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悠久的客家文化传承,造就了众多重要的地学旅游资源。龙岩世界公园范围内地学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综合利用尚处于初步阶段,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本文对龙岩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进行探讨分析,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将其包含的42处地学旅游资源划分为3个大类、10个类、19个亚类。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地学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定量分析了地学旅游资源,得出龙岩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综合得分为89.90分,评价等级为一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共设计了6条龙岩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路线,并结合龙岩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实践,初步提出其地学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成果也可为其它地区地学旅游开发提供参考案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地质遗迹资源和旅游地质文化内涵探析:以青藏高原东北缘东岔地质文化村构建为例
    赵洪菊, 王国良, 拜永山, 陈光庭, 张小永, 郝呈禄, 李五福, 王春涛
    现代地质    2024, 38 (05): 1400-141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11
    摘要92)   HTML3)    PDF(pc) (22871KB)(105)    收藏

    地质文化村已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特色地质遗迹资源和地质文化是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根基和灵魂,但地质文化村做为以地质为主的新形态旅游景区,明确和挖掘地质文化村旅游地质文化,是当前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为此,本文以东岔地质文化村构建为例,开展村域特色地质遗迹资源和旅游地质文化内涵探析。经野外实地调查,东岔村地质遗迹以高原高寒碳酸盐岩地貌形成的各类象形石景观、中元古代蓟县纪叠层石化石、阶梯型密集瀑布群为核心,融独特的构造形迹景观以及高原峡中峡组合景观于一体,村域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河湟藏民俗民风特色突出,具备打造“地质+生态旅游”类地质文化村的发展潜力。东岔村旅游地质文化扎根于地质环境,融于地质遗迹、自然人文资源和乡村文化。本文经地质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中的旅游地质文化,通过旅游地质文化探析,以期进一步提升地质文化村建设品质,充分落实“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建设定位,促进区域地质遗迹保护、地学知识传播普及,带动区域休闲旅游,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基于空间插值与PMF模型的国道沿线土壤重金属源解析:以107国道岳阳段为例
    杨鹏至, 赵元, 肖粤新, 闵英姿, 邓曌, 郭军, 韦晓堃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694-70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64
    摘要88)   HTML19)    PDF(pc) (6767KB)(174)    收藏

    为了评估国道交通对两侧土壤的影响,查明其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来源,选取107国道岳阳县段作为研究区域。在该区域两侧各1 km范围内采集了246个表层土壤样品,并测定了Pb、As、Cd、Cr、Cu、Ni、Zn、Hg这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通过对比分析国道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情况和元素含量差异,结合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和PMF模型,进一步揭示这些重金属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1)107国道岳阳县段两侧土壤属强酸性土壤,重金属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土地利用类型和人类活动对土壤重金属分布的显著影响。(2)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值显示Cr、Ni、Zn、Cd无污染,Cu、As、Hg、Pb为轻度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表明研究区土壤整体轻度污染。(3)空间插值分析显示,As、Cr、Cu、Ni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重叠;Pb和Zn在空间上分布在农田耕地区域;Cd元素的空间分布异常区域主要为新开镇;Hg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林地为低值区域,说明了自然地质背景与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重金属的复杂相互作用。(4)PMF源解析识别了4种污染源,分别为交通源、农业源、自然源、大气源,其中交通源和农业源合计占比80.3%,是影响107国道岳阳县段两侧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主要因素,说明107国道两侧土壤受交通运输和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综上所述,空间插值分析和PMF模型的结果相互之间验证效果较好,这一综合方法对重金属潜在来源的成分识别较为理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黑色页岩古环境恢复与有机质富集因素
    刘备, 高先志, 李峰, 龚志愚, 罗凡, 杜小锋
    现代地质    2024, 38 (06): 1484-149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71
    摘要88)   HTML6)    PDF(pc) (11389KB)(118)    收藏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发育了一套以盆地相为主的黑色岩系,是鄂西恩施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层系,但目前对该套黑色岩系的沉积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的认识尚且不足。本文以鄂西恩施地区两条孤峰组剖面(田凤坪和渔塘坝)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薄片鉴定、总有机碳(TOC)测定、全岩矿物组分分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测试,旨在对鄂西恩施地区孤峰组页岩沉积期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孤峰组页岩主要为硅质页岩相,具有高TOC含量(5.79%~41.59%),矿物组成以石英(平均值为81.53%)和黏土矿物(平均值为12.63%)为主,还含有少量的长石、黄铁矿及碳酸盐矿物;化学蚀变指数(CIA)表明孤峰组页岩沉积期表现为炎热潮湿气候特征;V/(V+Ni)、U/Th等参数表明沉积期底层水体为缺氧-硫化环境;生物硅(Sibio)、Cu/Al及Ni/Al等指标揭示了沉积期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TOC与U/Th、Al、Ti/Al的弱相关性表明底水缺氧硫化环境和陆源碎屑对孤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影响较小,而与Ni/Al的正相关性则表明初级生产力水平是影响孤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孤峰组页岩沉积环境表现为深水缺氧、气候炎热潮湿、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从而建立了一个受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以及热湿型气候影响的深水台内盆地沉积环境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海南岛新生代玄武岩中富硅熔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因
    许鑫, 张立飞, 田伟, 朱金涛, 何衍鑫
    现代地质    2025, 39 (01): 31-4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24
    摘要87)   HTML6)    PDF(pc) (7080KB)(61)    收藏

    熔体包裹体记录了岩浆喷发前的演化、去气过程以及岩浆中挥发分等重要信息,是研究玄武质岩浆系统及其地幔源区强有力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探索地幔岩浆的起源和演化。然而,关于熔体包裹体均一化加热前后的玻璃成分差异目前研究较少。本文选择海南岛蓬莱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橄榄石斑晶中熔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对熔体包裹体玻璃及其寄主矿物进行元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寄主矿物橄榄石的Fo值为70~85,CaO含量大于0.1%,为典型的橄榄石斑晶。室温下,熔体包裹体由熔体(玻璃)、气泡和子矿物(辉石、斜长石、钛铁矿)组成。熔体包裹体玻璃成分为英安质熔体。通过高温炉对含熔体包裹体的橄榄石进行均一化加热后,包裹体中未见子矿物,包裹体玻璃成分为玄武质、玄武安山质熔体,少数为安山质熔体,与海南岛蓬莱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全岩成分相近。本文认为海南岛蓬莱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橄榄石斑晶中存在富硅熔体包裹体的原因是包裹体被捕获后冷却速率缓慢导致熔体内部发生分离结晶,进而残余熔体不断向富硅方向演化而形成。因此,对熔体包裹体进行研究时首先观察熔体包裹体内部结构特征,必要时进行均一化加热实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沉积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模式
    蔡振忠, 徐帆, 杨果, 李浩, 胡方杰, 林畅松
    现代地质    2024, 38 (05): 1258-126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103
    摘要87)   HTML8)    PDF(pc) (12376KB)(106)    收藏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北部规模最大的含油气盆地,盆内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为一套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和碳酸盐岩沉积,构成盆内最重要的烃源岩之一。本文基于露头、钻测井、地震、岩心岩屑等资料综合分析,简述玉尔吐斯组的岩相、沉积相和古地理分布特征,揭示富有机质沉积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玉尔吐斯组以古暴露面为界可划分为三个层序,总体形成于被动陆缘混积的缓坡陆棚环境。可识别出10种岩相和7个岩相组合以及4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沉积古地理编图揭示由南西向北东方向依次展布混积潮坪、浅水内陆棚、深水外陆棚到深水盆地的沉积相带分布。富有机质沉积主要发育于深水外陆棚相带,以发育具有异常高的TOC值和丰度极高的微量元素的黑色泥页岩为特征。有机质的富集与高的古生产力和保存条件有关。热液活动带来了丰富的营养元素;上升洋流促进营养元素与正常海水的混合和扩散,形成富营养化的表层水;深水外陆棚区缺氧条件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富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第38卷第03期封面和目录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0-0.  
    摘要86)      PDF(pc) (2224KB)(35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栾川矿集区钼矿尾渣与土壤中钼的迁移转化机理
    潘飞飞, 谌宏伟, 陈丹利, 赵膂, 李正最, 陈辉, 彭向训, 刘京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755-76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96
    摘要84)   HTML9)    PDF(pc) (3981KB)(175)    收藏

    为提供栾川矿集区所在流域下游水源地陆浑水库Mo污染的源头控制依据,开展了6座钼矿尾矿库尾渣和土壤的野外调查及三道庄尾矿库尾渣和土壤的Mo赋存形态分析和降雨淋滤试验,以探讨Mo在钼矿尾渣与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理。结果显示,尾矿库尾渣Mo平均含量为238.24 mg/kg,浸出液Mo含量达0.26 mg/L;土壤Mo平均含量为125.88 mg/kg;尾渣残渣态Mo占比97.71%,土壤残渣态Mo占比63.66%,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分别占比22.35%和11.80%。酸-偏碱性降雨淋滤后,尾渣中残渣态Mo占比不同程度减少,中-偏碱性降雨更利于尾渣残渣态Mo向碳酸盐结合态转化,使之由淋滤前的1.19%分别增加到18.85%和24.14%,提高了尾渣中Mo的迁移性。酸性降雨时土壤铁锰氧化态和有机态Mo占比大幅度升高,其他形态Mo占比均一定幅度降低;中性-偏碱性降雨时土壤残渣态和有机态Mo占比升高,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大幅度降低,表示酸性降雨可促进土壤中形成铁锰等钼酸盐,而中-偏碱性降雨可能有利于土壤中形成铁锰等氢氧化物和碳酸盐,阻碍了铁锰等钼酸盐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Mo的迁移性。因尾渣和土壤矿物组成和理化性质不同,降雨淋滤下Mo在两者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酸-偏碱性降雨均可促进Mo的迁移转化,从而影响水土环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阿拉善地块雅布赖盆地“跷跷板式”负反转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
    史原鹏, 淡伟宁, 于福生, 王少春, 王旭峰, 田野, 冯广业, 王浩宇, 王标
    现代地质    2024, 38 (05): 1221-123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117
    摘要83)   HTML11)    PDF(pc) (22190KB)(94)    收藏

    雅布赖盆地位于阿拉善地块之上,自中生代以来进入板内构造演化阶段。区内侏罗系沉积受北东走向逆冲断层控制,形成了南东逆冲、北西超覆的挤压拗陷型盆地,发育以叠瓦式、背冲式、对冲式的逆冲断层组合样式以及冲起背斜、断背斜等挤压褶皱构造样式,挤压应力来源于鄂霍次克洋和古太平洋向欧亚板块俯冲产生的双侧挤压作用。下白垩统沉积受雅布赖山前正断层控制,形成了北西断陷、南东超覆的伸展断陷型盆地,发育阶梯式、多米诺式、共轭式等正断层组合样式,应力来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作用。侏罗纪形成的挤压拗陷盆地与早白垩世形成的伸展断陷盆地沉降方向相反,两者反向超覆沉积叠加形成了“跷跷板式”的负反转盆地。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影响导致北大山断裂向北逆冲推覆在侏罗纪盆地之上,并使雅布赖山前断层发生左行走滑变形。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双侧差异挤压与单侧伸展叠加作用是形成雅布赖盆地构造格局的主控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K2O-SiO2图解的岩石系列划分问题
    张招崇
    现代地质    2024, 38 (05): 1413-141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08
    摘要82)   HTML8)    PDF(pc) (986KB)(126)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湖南株洲土壤-水稻籽实间Cr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李思远, 侯青叶, 汤奇峰, 余涛, 杨忠芳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775-78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14
    摘要82)   HTML9)    PDF(pc) (5098KB)(194)    收藏

    土壤-植物系统中Cr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以及高水平Cr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以湖南株洲作为研究区,采集了490件表层土壤样品、60套水稻籽实及根系土样品,对土壤与水稻籽实中Cr含量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对土壤Cr污染程度进行评价,探讨水稻籽实Cr生物富集系数(BCF)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水稻籽实Cr的BCF预测模型,并对研究区水稻籽实Cr含量进行预测。研究区表层土壤Cr含量范围为48.50~240.60 mg/kg,中位值91.45 mg/kg。与全国和湖南省土壤背景值相比,研究区土壤Cr含量严重超标,主要受成土母质和人为活动影响。水稻籽实Cr含量范围为0.09~0.11 mg/kg,平均值0.10 mg/kg,均未超过限值。水稻籽实Cr生物富集系数主要与水稻根系土的Cu、TFe2O3、SiO2/Al2O3显著相关,受根系土风化程度、铁氧化物和元素间拮抗作用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水稻籽实Cr的BCF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可靠。水稻籽实Cr含量预测结果显示研究区水稻籽实Cr含量均低于我国的稻谷Cr含量限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1982—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NDVI动态演变及其与气候变化响应研究
    姚瑞晨, 郝仕龙, 李秀萍, 侯佳成, 陈浩源, 张岩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612-62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26
    摘要80)   HTML13)    PDF(pc) (12137KB)(177)    收藏

    基于GIMMS NDVI3g和MODIS NDVI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本文构建了1982—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GIMMS-MODIS NDVI数据集;在此基础上,结合Sen趋势、Mann-Kendall(M-K)及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黄河流域(河南段)NDVI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重构的GIMMS MODIS NDVI和GIMMS NDVI拟合效果较好,其R2达到了0.8799(P<0.01),二者的月均值直方图差值在[-0.02,0.02]之间的占比高达81.47%;(2)1982—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年和春、夏、秋、冬四季NDVI值均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其增加速率分别为0.0018 a-1(P<0.01)、0.0027 a-1(P<0.01)、0.0006 a-1(P<0.1)、0.0013 a-1(P<0.01)和0.0024 a-1(P<0.01);空间上,该流域年和春、夏、秋、冬四季NDVI显著增加的面积占比分别为76.62%、76.62%、33.64%、57.19%和77.16%,显著下降的区域主要位于流域中南部地区;(3)1982—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年均气温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slope=0.0377 ℃·a-1,P<0.01)。从季节变化来看,春季和秋季的平均气温增加速率最快,降水的变化在年及其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均不显著;(4)1982—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年、春季及其冬季NDVI变化主要受到气温控制,夏季NDVI变化主要受降水影响;从空间分布来看,年、春季和冬季NDVI与气温呈显著相关的站点比例分别为82.14%、50%和75%,春季、夏季和秋季NDVI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的站点比例分别为3.57%、14.29%和3.57%,主要零星分布在流域的中部地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贵州普克金矿区黄铁矿和方解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刘旭, 戢兴忠, 陈强, 李源洪
    现代地质    2024, 38 (04): 977-99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94
    摘要79)   HTML5)    PDF(pc) (25052KB)(138)    收藏

    贵州普克金矿区位于我国著名的滇―黔―桂“金三角”地区泥堡大型金矿西南方向的外围区域,与泥堡金矿处于相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地层特征、构造样式基本相同,成矿地质条件良好,对其开展成矿流体性质和物质来源研究,有助于理解普克矿区金的成矿作用,并为下一步找矿勘探提供新的参考。本文在对普克金矿区地表发育的(褐铁矿化)黄铁矿-方解石脉进行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矿物学、方解石稀土元素以及黄铁矿电子探针与微区原位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普克金矿区内大部分方解石脉显示出与泥堡金矿床不含矿方解石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特征,少数方解石样品显示出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矿期方解石稀土元素一样的中稀土元素富集和Eu正异常特征。该类方解石脉中的黄铁矿Au元素含量高出平均地壳丰度及沉积成因黄铁矿中Au的含量几个数量级,且Au在黄铁矿中以Au+离子形式存在,表明这些黄铁矿形成于金成矿期的热液环境。含金方解石出现中稀土元素富集模式和Eu正异常特征,表明金成矿流体系还原性质。由于地壳抬升剥蚀的影响,普克金矿区内中稀土元素富集、Eu正异常的方解石脉在地表的露头较少,也可能与普克金矿有利成矿地层层位(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组)埋深较大、能运移到现今地表层位(三叠系永宁镇组)的成矿热液相对较少有关,指示深部有较好的金成矿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构造物理化学的理论纲要和应用前景
    吕古贤, 张宝林, 胡宝群, 周永胜, 王宗秀, 王红才, 曹代勇, 方维萱, 韩润生, 许德如, 杨兴科, 焦建刚, 王翠芝, 吕承训
    现代地质    2024, 38 (04): 837-85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81
    摘要77)   HTML6)    PDF(pc) (1495KB)(98)    收藏

    构造物理化学是地质力学在“构造结合建造”领域兴起的研究方向,发展为探讨构造作用过程中岩石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相关性的交叉学科领域。针对“构造力能否影响化学平衡”的地球科学难题,作者开展矿田地质构造的深入研究,进行构造力影响压力的探索。构造应力场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应力差,使岩石发生变形;另一部分是平均应力部分,即各向相等的正压应力状态,使岩石体积变化。后者称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叠加在其地质作用引起的压力之上,改变该点的压力并影响其他物理化学条件,由此控制成岩成矿地球化学过程。构造物理化学是研究“构造力改变物理化学条件进而影响化学过程”,即研究构造引起的构造附加压力、温度等物理化学条件及其控制物理化学过程的领域。构造物理化学和“成矿深度构造校正”等理论方法预测胶东金矿深部存在“第二富集带”已得到证实,为胶东成为全球第三大金矿区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支撑。经过30多年科研和找矿实践,构造物理化学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1996年设立“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学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8年批准成立“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构造物理化学需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有:构造附加静水压力问题,构造作用影响温度问题,构造作用改变岩石物理性质问题,构造作用影响地质P-T相图问题,还要发展“构造结合建造”的构造变形岩相观测研究方法等。构造物理化学在地壳异常压力和地壳深部压力状态、构造对油气的驱动和圈闭问题、成岩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和隐伏矿床预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增压壳内成因”问题、煤变形-变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临界成矿的热力学分析、地震灾害流体对于岩石系统的构造物理化学约束以及构造变形岩相基础上的地球物理勘查等方面推广应用已取得长足进展,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基于多环境要素的新疆耕地适宜性评价
    赵晓峰, 刘晓煌, 刘玖芬, 李洪宇, 张文博
    现代地质    2024, 38 (03): 718-73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49
    摘要76)   HTML11)    PDF(pc) (13585KB)(160)    收藏

    新疆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综合评价各类环境要素对耕地适宜性的制约与对耕地适宜区分布的影响,是开展区域耕地资源保护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对维护新疆粮食安全和实施土地整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新疆耕地分布数据,通过最大熵模型和空间统计分析,研究气候(气温、降水)、地形、水文、土壤和地质等5类35个环境要素对新疆山地区与平原区耕地(旱地和水田)适宜区分布的影响。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在平原区,影响旱地适宜性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总氮、到水系距离和冬季降水,而影响水田适宜性的主要因素为到水系距离、土壤pH、土壤表层湿度和>10 ℃年积温;在山地区,>0 ℃年积温、冬季降水、坡度和到水系距离是影响旱地适宜性的主要因素。(2)旱地高适宜区总面积约为78221 km2,主要分布于新疆西北部的阿尔泰山,西天山和中天山的中低海拔区域(海拔<2000 m),以及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山麓平原;新疆水田高适宜区总面积约为2834 km2,面积相对旱地较少,主要零星分布在新疆的中天山和西天山等雨水充沛地区。本研究选用的35个环境变量是当前可获取到的最新数据,数据较为全面、系统和准确,能够综合评价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地质因素对新疆耕地(旱地和水田)分布的影响程度,筛选出对耕地适宜性影响最大的环境变量,最终获得新疆耕地适宜区的分布。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土地资源利用提供科学支撑,为新疆耕地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与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深成岩的分类命名问题
    张招崇
    现代地质    2024, 38 (04): 1205-120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02
    摘要74)   HTML4)    PDF(pc) (1505KB)(139)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