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JIA N, LIU C Y, HUANG L, et al.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Beidagang Uplift, Bohai Bay Basin, Eastern China: Insights from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 and seismic data[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21, 219: 104898.
|
[2] |
孙冬胜, 李双建, 云金表, 等. 中国海相克拉通盆地古隆起的活动性与油气分布[J]. 地质学报, 2017, 91(7): 1589-1603.
|
[3] |
樊太亮, 高志前, 刘聪, 等.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不同成因斜坡带特征与油气成藏组合[J]. 地学前缘, 2008, 15(2): 127-136.
|
[4] |
戴金星, 宋岩, 张厚福. 中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26(6): 481-487.
|
[5] |
宋文海.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大中型气田成藏条件研究[J]. 天然气工业, 1996, 16(增): 13-26, 105-106.
|
[6] |
李晓清, 汪泽成, 张兴为, 等. 四川盆地古隆起特征及对天然气的控制作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22(4): 347-351.
|
[7] |
徐国强, 刘树根, 李国蓉, 等. 塔中、塔北古隆起形成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对比[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26(1): 114-119, 129.
|
[8] |
徐春春, 沈平, 杨跃明, 等.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J]. 天然气工业, 2014, 34(3): 1-7.
|
[9] |
何登发, 李德生, 童晓光, 等. 多期叠加盆地古隆起控油规律[J]. 石油学报, 2008, 29(4): 475-488.
DOI
|
[10] |
邬光辉, 李启明, 肖中尧, 等.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特征及油气勘探[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 33(1): 124-130.
|
[11] |
邬光辉, 王春和, 玛丽克, 等.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斜坡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控制作用[J]. 新疆石油地质, 2012, 33(1): 6-9.
|
[12] |
杜金虎, 周新源, 李启明, 等.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大油气区特征与主控因素[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6): 652-661.
|
[13] |
杜金虎, 邹才能, 徐春春, 等. 川中古隆起龙王庙组特大型气田战略发现与理论技术创新[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3): 268-277.
|
[14] |
邹才能, 杜金虎, 徐春春, 等. 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勘探发现[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3): 278-293.
|
[15] |
邹才能, 翟光明, 张光亚, 等. 全球常规-非常规油气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趋势预测[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5, 42(1): 13-25.
|
[16] |
马奎, 沈平, 汪泽成, 等. 从 “四古” 特征论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北斜坡龙王庙组天然气勘探潜力[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9, 30(10): 1451-1464.
DOI
|
[17] |
卢腾辉, 张喜, 张廷山, 等. 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州古隆起对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育的影响[J]. 地层学杂志, 2023, 47(2): 176-190.
|
[18] |
朱超, 刘占国, 王波, 等. 柴达木盆地腹部中央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油气勘探意义[J]. 海相油气地质, 2023, 28(3): 269-279.
|
[19] |
白雪峰, 刘家军, 陆加敏, 等.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带基岩风化壳气藏富集规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3, 53(2): 343-355.
|
[20] |
MA Z F, ZHANG H P, WANG Y Z, et al. Inversion of Dadu River bedrock channels for the late Cenozoic uplift history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0, 47(4): e2019GL086882.
|
[21] |
MESCHIS M, SCICCHITANO G, ROBERTS G P, et al. Regional deformation and offshore crustal local faulting as combined processes to explain uplift through time constrained by investigating differentially uplifted late quaternary paleoshorelines: The foreland hyblean plateau, SE Sicily[J]. Tectonics, 2020, 39(12): e2020TC006187.
|
[22] |
陈刚.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裂谷陆缘结构及其演化[D]. 西安: 西北大学, 1994: 30-32.
|
[23] |
王同和. 晋陕地区地质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J].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5(3): 283-398.
|
[24] |
张永生, 邢恩袁, 王卓卓, 等.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马家沟期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成钾意义[J]. 地质学报, 2015, 89(11): 1921-1935.
|
[25] |
孙国凡, 刘景平. 贺兰坳拉槽与前渊盆地及其演化[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3, 4(3): 236-245.
|
[26] |
汤显明, 惠斌耀.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与天然气聚集[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3, 14(1): 64-71.
|
[27] |
赵重远.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R]. 西北大学: 长庆油田, 1993.
|
[28] |
张吉森, 杨奕华. 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沉积及其与天然气的关系[J]. 天然气工业, 1995, 15(2): 5-10.
|
[29] |
解国爱, 张庆龙, 郭令智.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古生代前陆盆地及中央古隆起成因与油气分布[J]. 石油学报, 2003, 24(2): 18-23, 29.
DOI
|
[30] |
解国爱, 张庆龙, 潘明宝,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两种不同成因古隆起的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J]. 地质通报, 2005, 24(4): 373-377.
|
[31] |
王庆飞, 邓军, 杨立强, 等.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 “L” 状边缘隆起演化过程及其构造背景[J]. 现代地质, 2006, 20(1): 30-34.
|
[32] |
邓昆, 张哨楠, 周立发, 等.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1, 35(2): 190-197.
|
[33] |
张成弓. 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物质聚集分布规律[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3: 10-12.
|
[34] |
何登发, 谢晓安. 中国克拉通盆地中央古隆起与油气勘探[J]. 勘探家, 1997, 2(2): 11-19.
|
[35] |
任文军, 张庆龙, 张进,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99, 23(2): 191-196.
|
[36] |
陈启林, 白云来, 马玉虎, 等. 再论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构造演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6): 1697-1715.
|
[37] |
李文厚, 陈强, 李智超, 等. 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J]. 古地理学报, 2012, 14(1): 85-100.
|
[38] |
SUN J P, DONG Y P. Ordovician tectonic shift in the we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constrained by stratigraphic and geochronological analyses[J]. Basin Research, 2020, 32(6): 1413-1440.
|
[39] |
任战利, 祁凯, 刘润川, 等. 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形成动力学背景及其对油气等多种矿产成藏(矿)期的控制作用[J]. 岩石学报, 2020, 36(4): 1213-1234.
|
[40] |
杜金虎, 李相博, 包洪平,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及勘探新领域[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 46(5): 820-835.
DOI
|
[41] |
马明. 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D]. 西安: 西北大学, 2020: 56-57.
|
[42] |
庞崇友, 张亚东, 王静, 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段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J]. 现代地质, 2016, 30(2): 274-285.
|
[43] |
李振宏, 崔泽宏, 李林涛. 断裂坡折带对海相沉积层序的影响: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为例[J]. 海相油气地质, 2004, 9(1): 31-36.
|
[44] |
宋奠南. 对怀远运动的再认识[J]. 山东地质, 2001, 17(1): 19-23.
|
[45] |
孙晓, 李良, 丁超.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不整合结构类型及运移特征[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6, 37(2): 165-172.
|
[46] |
高春云, 周立发.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若干不整合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地质科技情报, 2019, 38(6): 121-132.
|
[47] |
任战利, 张盛, 高胜利, 等.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及其成藏成矿意义[J].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7, 37(增): 23-32.
|
[48] |
贾振远, 蔡华, 蔡忠贤, 等. 鄂尔多斯地区南缘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J]. 地球科学, 1997, 22(5): 48-60.
|
[49] |
宋立军, 刘池阳, 赵红格, 等. 鄂尔多斯地区黄旗口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与构造背景[J]. 地球科学, 2016, 41(8): 1295-1308.
|
[50] |
POWELL C M, LI Z X, MCELHINNY M W, et al. Paleomagnetic constraints on timing of the Neoproterozoic breakup of Rodinia and the Cambrian Formation of Gondwana[J]. Geology, 1993, 21(10): 889.
|
[51] |
任战利, 于强, 崔军平, 等.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J]. 地学前缘, 2017, 24(3): 137-148.
DOI
|
[52] |
冯娟萍, 李文厚, 欧阳征健. 鄂尔多斯地区中新元古代构造沉积演化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0(4): 634-643.
|
[53] |
包洪平, 邵东波, 郝松立, 等.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及早期沉积盖层演化[J]. 地学前缘, 2019, 26(1): 33-43.
DOI
|
[54] |
何登发, 包洪平, 开百泽, 等.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关键构造变革期次及其特征[J]. 石油学报, 2021, 42(10): 1255-1269.
DOI
|
[55] |
何发岐, 王付斌, 郭利果, 等.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原型盆地演化与构造沉积格局变迁[J]. 石油实验地质, 2022, 44(3): 373-384.
|
[56] |
WERNICKE B. Low-angle normal faults in the basin and range province: Nappe tectonics in an extending orogen[J]. Nature, 1981, 291: 645-648.
|
[57] |
苏中堂, 佘伟, 罗静兰, 等.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五5亚段沉积微相与古地理演化[J]. 沉积学报, 2021, 39(6): 1344-1356.
|
[58] |
董云鹏, 李玮, 张菲菲, 等. 南北构造带北段贺兰山的形成与演化[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1(6): 951-968.
|
[59] |
董云鹏, 张国伟, 孙圣思, 等. 中国大陆 “十字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J]. 地质力学学报, 2019, 25(5): 769-797.
|
[60] |
白东来.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板内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机制[D].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1: 16-113.
|
[61] |
杨向阳. 贺兰构造带构造变形特征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8: 15-28.
|
[62] |
朱如凯, 孟祥化, 葛铭. 巴彦浩特盆地东缘中奥陶统混合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层序及其旋回[J]. 沉积学报, 1994, 12(2): 77-85.
|
[63] |
林畅松, 杨起, 李思田, 等. 贺兰奥拉槽早古生代深水重力流体系的沉积特征和充填样式[J]. 现代地质, 1991, 5(3): 252-262, 347.
|
[64] |
高振中, 罗顺社, 何有斌, 等. 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海底扇沉积体系[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5, 16(2): 119-126.
|
[65] |
袁卫国, 赵一鸣. 鄂尔多斯南部地区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特征与演化[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36(5): 84-87.
|
[66] |
钱锋, 艾永峰. 鄂尔多斯南部地区早古生代主动大陆边缘演化特征[J].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2, 24(1): 18-21,24.
|
[67] |
张成弓, 陈安清, 侯林君, 等. 中国西部古老海相沉积建造的典型结构样式及勘探指向[J]. 沉积学报, 2021, 39(6): 1491-1505.
|
[68] |
王振涛, 周洪瑞, 王训练, 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纪地质事件群耦合作用[J]. 地质学报, 2015, 89(11): 1987-2001.
|
[69] |
李振宏, 徐黎明, 刘新社, 等.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纪沉积充填记录的关键时限及其构造意义[J]. 地质科学, 2015, 50(2): 428-445.
|
[70] |
FU C, YU X H, LI S L, et al. Carboniferous-Permian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mechanisms in the Eastern Ordos Basin and their sea-level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Insights from source-to-sink systems[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21, 123:104722.
|
[71] |
李振宏. 鄂尔多斯盆地对秦岭造山过程的构造沉积响应[D]. 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1: 133-135.
|
[72] |
蒋苏扬, 黄文辉, 张永生.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奥陶统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J]. 现代地质, 2020, 34(3): 545-553.
|
[73] |
包洪平, 何登发, 王前平, 等. 鄂尔多斯盆地四大古隆起演化及其油气控藏意义的差异[J]. 古地理学报, 2022, 24(5): 951-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