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8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4-12-10
    封面和目录
    第38卷第06期封面和目录
    2024, 38(06):  0-0. 
    摘要 ( 67 )   PDF (5404KB)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地质学
    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带精细刻画及勘探应用成效
    张银涛, 余一欣, 谢舟, 孙冲, 王小鹏, 申彪, 杜琦睿
    2024, 38(06):  1417-143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65
    摘要 ( 135 )   HTML ( 17)   PDF (15210KB) ( 20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中部阿满过渡带内的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带发育,并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具有明显的控储控藏作用,但该地区的走滑断裂仍然存在难以识别的问题。为了精细刻画富满地区的走滑断裂,本次研究基于该地区最新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多重滤波、相干分析、信号分解等方法技术对主干和次级走滑断裂带进行精细识别,并建立走滑断裂带分级量化标准,同时利用“三定”法评价油气资源量,落实走滑断裂的勘探潜力。在塔北隆起和中央隆起区共识别出70条规模较大的主干走滑断裂带,根据断裂带延伸长度、活动期次及其强度等特征,划分出25条Ⅰ级和45条Ⅱ级控储控藏的走滑断裂带,其中富满地区发育主干走滑断裂34条。结合走滑断裂刻画及钻探情况,提出“定断裂带体系”“定缝洞体边界”“定油气藏单元”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三定”资源量评价方法,并初步确定70条走滑断裂带的石油资源量约为20×108 t、天然气约为1×1012 m3,富满地区石油资源量约11×108 t。在走滑断裂带精细刻画基础上新落实三条油气富集带,并得到钻探证实,表明富满地区不同级别的走滑断裂带均具备增储上产的巨大潜力。本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研究以及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对其他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体系研究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鄂尔多斯地块庆阳—鄂托克旗古隆起地质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化
    马明, 刘池洋, 王建强, 赵红格, 马锦山, 王建国, 李少南, 韩玉, 马志强, 全晓园, 白蒙恩, 张晴
    2024, 38(06):  1431-144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13
    摘要 ( 115 )   HTML ( 9)   PDF (16332KB) ( 2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庆阳—鄂托克旗古隆起(简称庆—鄂古隆起),其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对厘定华北板块西南缘动力学背景、古环境变迁及油气勘探等都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分析,研究了古隆起形成时限、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上古生界与下伏地层、奥陶系与寒武系及寒武系与中新元古界之间存在3个不整合,寒武系和奥陶系发育同沉积正断层,且向古隆起方向地震相均表现为下部上超、顶部削截的特征;远离古隆起核心区域的中寒武统厚度变化不大,上寒武统和下奥陶统向古隆起方向减薄、缺失,且被中奥陶统穿时覆盖,上奥陶统发育局限;古隆起核心区域的中寒武统和中奥陶统缺失是剥蚀所致,且中寒武统连续沉积。据此认为庆—鄂古隆起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早寒武世,南部初现古隆起雏形;中—晚寒武世,古隆起活动微弱;晚寒武世晚期至早奥陶世,古隆起隆升,未接收沉积;中奥陶世,古隆起隆升活动减弱;晚奥陶世到石炭纪沉积前,古隆起大幅度隆升并最终定型。古隆起形成的区域动力学环境与南邻秦岭洋、西邻古祁连—秦岭洋及贺兰裂陷槽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本研究为华北板块西南缘早古生代构造背景确定及庆—鄂古隆起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参考。

    断陷盆地控山断层对断控潜山发育的控制和改造:以黄骅坳陷港西断层和港北潜山为例
    张津宁, 王文洁, 能源, 马骁, 相泓含, 刘培烨, 梅永旭, 于汶鑫
    2024, 38(06):  1445-145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51
    摘要 ( 70 )   HTML ( 4)   PDF (16321KB) ( 1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控型潜山是含油气潜山的主要类型,该类构造已从单一的风化壳式潜山研究发展为多层系潜山内幕研究,而作为潜山边界的控山断层是研究该类构造的突破口。为精细解剖潜山的控山断层,明确断控型潜山的形成和结构,本文以黄骅坳陷港西断层为例,在深入分析潜山控山断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港北潜山宏观样式、潜山内幕构造变形及演化过程,探讨控山断层对潜山发育的约束与结构的改造作用。结果表明,港西断层断面可分为平板式、犁式和坡坪式三种类型,构成了港北潜山边界断崖面的宏观面貌。断层在新近纪活动速率较低,小于20 m/Ma;古近纪渐新世活动速率平均100 m/Ma,始新世活动速率达到200 m/Ma以上,断层活动速率沿走向上为南弱、北强。港北潜山具有南高、北低的宏观构造特征,经历了潜山内幕原始地层发育阶段、断控潜山成山发育阶段和潜山构造定型埋藏阶段。控山断层控制潜山的成山过程,约束潜山的宏观形态,改造对潜山的内幕构造,进而控制潜山内幕的圈闭、油气运移和储层的储集性能。

    川南长宁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
    杨少航, 罗良, 马诗杰, 薛萌, 曾联波, 聂舟, 犹钰玲, 周杨帆
    2024, 38(06):  1458-147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61
    摘要 ( 71 )   HTML ( 5)   PDF (10988KB) ( 1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宁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区内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品质较高,具有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显生宙经历了多期伸展、挤压与走滑变形及强烈抬升剥蚀作用,致使页岩气保存条件十分复杂。本文从该区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出发,明确各项构造因素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机制,并提出构造因素影响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预测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长宁地区主要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构造,均为基底卷入断层上盘发育的相关褶皱,对应的主要形成期分别为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且部分NE向构造于喜山期受到走滑改造。构造改造时间、抬升剥蚀、地层倾角、多尺度断层-裂缝和现今地应力方向是影响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的主要构造因素。基于各项构造要素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提出适用于长宁地区的页岩保存条件定量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显示,建武向斜页岩气保存条件最好,天宫堂背斜次之,双龙向斜与罗场向斜较差。

    断陷盆地陡坡带早期斜向沉积物源新模式:以渤南洼陷北部沙四上亚段为例
    陈钊州, 刘震, 姜蕾
    2024, 38(06):  1473-148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67
    摘要 ( 62 )   HTML ( 6)   PDF (10870KB) ( 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陷盆地沉积物源研究是盆地沉积体系分析及有利油气相带预测的重要依据。现有研究认为断陷盆地陡坡带早期物源以短轴物源沉积为主,然而盆地早期具有构造活动剧烈和地貌复杂的特点,是否存在其他方向的沉积物源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陡坡带地震资料品质差等因素也制约着沉积储层的深入研究。本文以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东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为例,基于改进的Morlet小波地震分频重构技术处理后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其沉积物源进行追溯。结果表明,改进后的Morlet小波地震分频重构处理技术能有效改善陡坡带地震资料品质,有利于沉积相精细识别。在渤南洼陷陡坡带东段沙四上亚段斜交于边界断层地震剖面中发现大型前积-充填地震相,进一步利用地震属性发现舌状振幅异常且斜交于边界断层展布,再通过岩心资料发现砾石定向排列现象,并在测井曲线特征及岩相组合中识别出反韵律特征,结合地震与地质识别结果发现渤南洼陷陡坡带早期存在大型斜向物源,且沉积类型为扇三角洲。最后提出断陷盆地陡坡带早期沉积物源新模式,断陷盆地陡坡带早期不仅发育短轴物源的近岸水下扇,还存在斜向物源发育的大型扇三角洲,且两种沉积物源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同时陡坡带早期发育的大型扇三角洲具有较好储集物性,可作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本文对陡坡带早期沉积物源及其沉积类型提出的新认识,为渤南洼陷陡坡带以及断陷盆地陡坡带深层勘探提供储层研究的新方向。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黑色页岩古环境恢复与有机质富集因素
    刘备, 高先志, 李峰, 龚志愚, 罗凡, 杜小锋
    2024, 38(06):  1484-149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71
    摘要 ( 88 )   HTML ( 6)   PDF (11389KB) ( 1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发育了一套以盆地相为主的黑色岩系,是鄂西恩施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层系,但目前对该套黑色岩系的沉积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的认识尚且不足。本文以鄂西恩施地区两条孤峰组剖面(田凤坪和渔塘坝)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薄片鉴定、总有机碳(TOC)测定、全岩矿物组分分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测试,旨在对鄂西恩施地区孤峰组页岩沉积期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孤峰组页岩主要为硅质页岩相,具有高TOC含量(5.79%~41.59%),矿物组成以石英(平均值为81.53%)和黏土矿物(平均值为12.63%)为主,还含有少量的长石、黄铁矿及碳酸盐矿物;化学蚀变指数(CIA)表明孤峰组页岩沉积期表现为炎热潮湿气候特征;V/(V+Ni)、U/Th等参数表明沉积期底层水体为缺氧-硫化环境;生物硅(Sibio)、Cu/Al及Ni/Al等指标揭示了沉积期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TOC与U/Th、Al、Ti/Al的弱相关性表明底水缺氧硫化环境和陆源碎屑对孤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影响较小,而与Ni/Al的正相关性则表明初级生产力水平是影响孤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孤峰组页岩沉积环境表现为深水缺氧、气候炎热潮湿、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从而建立了一个受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以及热湿型气候影响的深水台内盆地沉积环境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陆相页岩层系致密储层充注物性下限及其控制因素
    李辉, 张涛, 侯雨庭, 喻健, 何鑫, 陈世加, 李勇
    2024, 38(06):  1498-151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52
    摘要 ( 57 )   HTML ( 5)   PDF (12015KB) ( 1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层系致密储层油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其储层充注物性下限的大小是评价该地区致密油勘探开发潜力的关键。本次研究通过孔隙度、渗透率(简称为孔渗)含油饱和度分析以及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采用物性试油法、经验统计法和孔喉半径法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层位致密储层充注物性下限,并探讨其控制因素和对油气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陇东—姬塬地区致密砂岩以石英为主,储层孔渗平均为8.17%和0.15×10-3 μm2;陕北地区致密砂岩以长石为主,储层孔渗平均为8.20%和0.21×10-3 μm2。陇东—姬塬地区的长71段致密储层孔渗下限为4.93%和0.034×10-3 μm2,长72段致密储层孔渗下限为4.36%和0.027×10-3 μm2;陕北地区长71段致密储层孔渗下限为5.90%和0.048×10-3 μm2,长72段致密储层孔渗下限为5.60%和0.043×10-3 μm2。储层充注物性下限受储层物性、源岩生烃能力和源储间距三个因素影响。储层物性好、烃源岩生烃能力强、源储间距小的地区储层充注下限低,如烃源岩厚度更大的陇东—姬塬地区储层充注下限低于陕北地区,源储间距小的长72段储层充注下限低于长71段。储层充注物性下限越低,储层含油饱和度越高。储层充注下限低的陇东地区,平均含油饱和度为31.28%,陕北地区平均含油饱和度则为28.40%,明显低于陇东地区。同理,长72段储层含油饱和度高于长71段储层。

    湖平面变化背景下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沉积响应过程:基于水槽沉积模拟实验
    任大伟, 魏思源, 尹太举, 陈少伟, 房久顺, 赵文凯
    2024, 38(06):  1511-152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02
    摘要 ( 53 )   HTML ( 9)   PDF (8309KB) ( 1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是由一个或多个河口坝-天然堤-河道组成的指状坝构成,它发育在水体较浅、构造相对稳定、水平面频繁波动的湖(海)盆中。为探究频繁湖水位变化与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发育的关系及其内部沉积单元的形成过程与响应机制,利用水槽模拟实验正演还原了湖水位频繁升降条件下指状砂坝型三角洲的发育演化过程。实验设计18个期次的洪-枯水期的湖平面周期性变化,耗时108 h,利用3D激光扫描仪进行精准的沉积地貌监测和定量沉积学分析。研究发现: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自下而上发育底积层-前积层-顶积层;河道、河口坝、天然堤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河道携带沉积物在河口形成河口坝,河口坝淤积叠置并逐渐转化为天然堤,稳固的天然堤降低了河道摆动频率,使得河道能携带沉积物不断向湖区延伸搬运;单一河道的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发育受控于河道、天然堤及河口坝三者建设关系的动态平衡,水位和流量的周期性旋回加速了这一平衡关系的建立;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中,沉积物主要堆积在河口,河道呈条带状剥蚀,河口两侧泥沙卸载速率不一致导致了河道左右摆动。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出湖水位变化背景下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响应过程及其内部单元的动态演化规律,为研究浅水三角洲演化过程及该类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水驱油藏优势渗流通道识别及其效果分析
    张庆宇, 鞠斌山
    2024, 38(06):  1523-153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20
    摘要 ( 67 )   HTML ( 1)   PDF (4010KB) ( 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中优势渗流通道的存在及其分布,显著影响着油藏开发对策与开发效果。本文综合运用多相渗流和储层地质理论,建立表征注采井间小层连通性及识别优势渗流通道存在的方法。基于小层对比法、地质建模法和示踪剂法,详细解剖某油田一个代表性井组的砂体连通性和优势渗流通道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实例井组的注采井间,三种方法得到的储层连通率差异较大,其中精度较高的示踪剂法确定的连通率为40%;并在重点解剖小层中识别出三条优势渗流通道,依据示踪剂见剂速度与回采率,对三条优势渗流通道的发育程度进行了分级。对比实际监测结果,小层对比分析法得到的连通率明显偏高,地质建模法与示踪剂法得到的连通率比较接近,两种方法得到的连通率均受到开发小层的储层沉积与相变规律、非均质性及实测资料精细度的影响。示踪剂法识别优势渗流通道效果最佳,比地质建模法的识别精度提高了25%。

    黔西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气性研究:以戴家田煤矿D1井为例
    包庆林, 邓恩德, 马子杰, 姜秉仁
    2024, 38(06):  1532-154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91
    摘要 ( 47 )   HTML ( 2)   PDF (9307KB) ( 8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储层的微观孔隙是烃类气体赋存的主要位置,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储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煤储层孔隙及储气性对煤层气开采层段选取和瓦斯治理保护层选择具有基础性意义。黔西地区煤炭及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尚未见对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气性研究。基于此,本文选取黔西织纳煤田戴家田矿D1井的二叠系龙潭组煤岩样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N2吸附及高温等温吸附等实验手段,对各煤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对储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龙潭组煤储层微观孔隙类型多样,微孔、小孔、中孔和大孔均有发育,且不同煤样孔隙的种类、形态和成因类型存在差异,微孔的比表面积与CH4最大吸附气量和现场解吸气量均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对CH4吸附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此次研究发现研究区14煤和27煤储气性较好,资源潜力较大,可考虑作为煤层气地面开采优质层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东区杨家坡区块煤层气井产能特征及主控因素
    闫涛滔, 邓志宇, 吴鹏, 高国森, 常锁亮, 付鑫宇, 孟艳军, 刘彦飞
    2024, 38(06):  1545-155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57
    摘要 ( 48 )   HTML ( 2)   PDF (6344KB) ( 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层气井产能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是提高煤层气资源动用率和实现经济高效开发的重要保障。通过综合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杨家坡区块地质资料和气井生产数据,对区域煤层气井产气特征、典型井排采动态变化规律和产能影响因素进行解剖。提出单位液面降幅产气量、液面降幅比等参数以提高气井产能评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杨家坡区块煤层气井产能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杨家坡区块煤层气井产气量呈现非均质分布特征,稳产气量为552~1744 m3/d。基于生产井产气特征,可将见气井排采阶段划分为低产气、产量上升和稳定产气3个阶段。煤层气井产能主控因素主要为地质因素,包括煤储层解吸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高解吸指数—弱水动力”区域煤层气富集高产模式,该模式表明寻找高解吸指数伴有弱水动力条件下的产能潜力区是实现杨家坡区块煤层气产能高效建设的关键。相关认识及关键参数对本区乃至其他煤层气区块井位选择及资源高效开发有重要的指示和借鉴意义。

    开封坳陷中牟凹陷馆陶组砂岩热储地热系统成因模式及开发潜力
    贺婷婷, 杜利, 谈心, 刘均荣, 罗璐, 章惠, 李昊
    2024, 38(06):  1557-157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19
    摘要 ( 64 )   HTML ( 3)   PDF (11938KB) ( 1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热系统成因机制研究与地热资源量精细评价是实现区域地热高效开发的基础。本文选取开封坳陷中牟凹陷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结合地热井和水化学分析资料,对该凹陷地温场、热储展布规律及水化学特征等因素进行了剖析,构建了地热系统概念模型,并分层系精细评价地热资源量。结果表明,中牟凹陷地热系统的热源主要来自壳幔的热传导,大地热流值约45~65 mW/m2,其北部的焦作—新乡—商丘断裂为其深部热流向上传递的有利通道。热储为馆陶组砂岩,在区内分布较稳定,底板埋深在1600~2200 m,热储垂向上可识别出30~48层砂体,累计厚度介于130~420 m,孔隙度约16%~32%,砂地比最高可达67%。热储物性空间上具有凹陷东部优于西部、馆下段优于馆上段的特征。馆陶组地热井的井口水温68~85 ℃,单井水量106~155 m3/h,水化学类型以Cl-Na为主,矿化度10000~30000 mg/L。厚约1200 m的上覆第四系和明化镇组地层构成区域的良好盖层。地热水的来源整体接受西部和西南部山区的大气降水补给,经深部热传导增温后,侧向补给给热储层。中牟凹陷馆陶组砂岩热储地热资源量约2245.41×108 GJ,每年可开采地热资源量为5.61×108 GJ,折合标煤1.92×106 t。年开采地热资源量可满足约6770万m2的供暖面积,开发潜力巨大。

    关中盆地西安凹陷新近系砂岩热储特征研究
    吴陈冰洁, 罗璐, 高楠安, 汪新伟, 崔梓贤
    2024, 38(06):  1571-158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74
    摘要 ( 67 )   HTML ( 3)   PDF (14945KB) ( 1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层状热储的微观特征及宏观展布研究是砂岩热储地热资源精细评价和规模开发的重要依据。关中盆地西安凹陷新近系自下而上发育高陵群、蓝田—灞河组、张家坡组三套砂岩孔隙型热储,本文利用凹陷内咸阳、西安、周至等地16口地热井的测录井及岩心测试资料,对西安凹陷内新近系砂岩热储特征进行系统论述,探讨储层特征对砂体产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安凹陷新近系地层整体为河流-三角洲-湖相砂泥岩互层沉积,具有下粗上细的正韵律特征。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孔隙和原生孔隙为主,整体物性较好,张家坡组热储平均孔隙度30.02%,平均渗透率451.82×10-3 μm2,属中高孔中高渗热储层;蓝田—灞河组热储平均孔隙度20.43%,平均渗透率140.7×10-3 μm2,属中高孔中低渗热储层;高陵群热储平均孔隙度17.28%,平均渗透率109.5×10-3 μm2,属中低孔中低渗热储层。热储温度随深度增加一般呈线性升高,表现出传导型地热资源特征,典型地热井温度-深度曲线可分为直线式、折线式两类形态;部分位于渭河断裂带的地热井温度-深度曲线为“局部竖直式”,表现出传导-对流型地热资源特征。热储砂体在凹陷内广泛分布,整体厚度大、富水性好,单砂厚度一般小于5 m,蓝田—灞河组和高陵群砂体发育在垂向和平面上均优于张家坡组。热储特征影响地热井的产水能力,物性是砂体实际产水与否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单层砂体的产水能力主要受到物性和泥质含量的影响,泥质含量越低,渗透率越好,单层砂体产水量往往越高。综合砂体物性、厚度、温度等因素,蓝田—灞河组是最优的开发层段,其科学可持续开发是区域地热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半监督地震波阻抗反演
    王永昌, 刘彩云, 熊杰, 王康, 胡焕发, 康佳帅
    2024, 38(06):  1585-159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89
    摘要 ( 48 )   HTML ( 4)   PDF (5814KB) ( 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度学习波阻抗反演通常需要大量的标记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标记数据(测井数据)往往是有限的,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半监督地震反演新方法。该方法采用有条件的GAN(cGAN)改进传统GAN网络结构,重新设计U型卷积神经网络(Unet)的生成器和残差网络(Resnet)的判别器,并采用Wasserstein GAN (WGAN)构建新的目标函数。网络训练分两个阶段,先用少量标记数据训练判别器,再用少量标记数据和大量未标记数据训练生成器,其中生成器受到正演褶积模型约束。合成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适用于少量标记数据的波阻抗反演问题,可以准确反演出波阻抗模型,且具有较好的抗噪性能;实测资料反演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该方法对解决地震波阻抗反演中标记数据少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法,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三种热电效应的相互关系研究及应用进展
    王磊, 李克文, 朱昱昊, 何继富, 陈金龙, 杨路余, 杨国栋
    2024, 38(06):  1594-160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115
    摘要 ( 63 )   HTML ( 1)   PDF (7865KB) ( 8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引起的环境污染加剧,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以及我国“双碳”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基于热电效应的各种技术在地热勘探开发、传感器供电与热能发电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热电效应主要包括塞贝克效应、帕尔帖效应和汤姆逊效应。关于这三种热电效应的基本原理的文献很多,但是论述其基本原理、相互关系以及应用场景适应性的报道很少。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这三种热电效应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描述表征这三种热电效应的热电系数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概述基于这三种热电效应技术各自的优缺点、不同的应用场景以及适应性。同时,讨论了这些热电技术在多个领域,尤其是在地热能勘探与开发利用等清洁能源领域方面的应用进展。

    旅游地学
    对地质文化村建设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吴成基, 薛滨瑞, 李敏睿
    2024, 38(06):  1607-161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21
    摘要 ( 62 )   HTML ( 4)   PDF (461KB) ( 1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质文化村建设方兴未艾,但对地质文化概念及内涵的理解仍然值得商榷。本文主要论述了地质文化的概念,重点对“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十六字指导思想进行解读。针对地质文化村申报中的问题,强调地质文化村要深挖地质和文化的融合。分析了地质文化村与地质公园的互补和差异化发展,特别指出地质文化村应主打地质文化、深入挖掘和分析与地质密切相关的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地质文化,以文化旅游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社会进步。地质文化村不等同于地质公园,在申报和建设地质文化村中应该以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地质公园。

    湖北省重要地质遗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孙智杰, 黄波, 何杰, 曾嘉, 廖媛, 王宇
    2024, 38(06):  1613-162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07
    摘要 ( 70 )   HTML ( 8)   PDF (8257KB) ( 1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展重要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对地质遗迹研究与地质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334个重要地质遗迹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不平衡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工具,深入探讨了湖北省重要地质遗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重要地质遗迹整体呈显著的聚集型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于鄂西宜昌、恩施、神农架和十堰等地;在全局尺度上,重要地质遗迹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但在局部空间上不同类型地质遗迹的空间聚集模式差异显著;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矿产资源、地形条件、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旅游资源、居民经济条件、旅游收入等单因子的解释力高于0.2,是影响重要地质遗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与地质构造、居民经济条件与旅游资源在交互后解释力高于0.7,是影响重要地质遗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组合。

    地球科学讲堂
    高镁火山岩的分类命名和识别
    张招崇
    2024, 38(06):  1624-162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22
    摘要 ( 99 )   HTML ( 6)   PDF (1246KB) ( 17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学先贤——黄汲清
    2024, 38(06):  1472-1472. 
    摘要 ( 35 )   HTML ( 9)   PDF (703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