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HELGESON H C. Geologic and ther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lton Sea geothermal system[J].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968, 266(3): 129-166.
|
[2] |
RYBACH L, MUFFLER L J P. Geothermal System:Principles and Analysis of Typical Geothermal Systems[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85.
|
[3] |
汪集暘. 地热学及其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1-6.
|
[4] |
何治亮, 冯建赟, 张英, 等, 试论中国地热单元分级分类评价体系[J]. 地学前缘, 2017, 24(3):168-179.
DOI
|
[5] |
张英, 冯建赟, 何治亮, 等. 地热系统类型划分与主控因素分析[J]. 地学前缘, 2017, 24(3): 190-198.
DOI
|
[6] |
汪新伟, 王婷灏, 张瑄, 等. 太原盆地西温庄地热田的成因机制[J]. 地球科学, 2019, 44(3):1042-1056.
|
[7] |
王迪, 汪新伟, 毛翔, 等. 河北武城凸起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J]. 地学前缘, 2020, 27(3): 269-280.
DOI
|
[8] |
曹瑛倬, 鲍志东, 鲁锴, 等. 冀中坳陷雄县地热田主控因素及成因模式[J]. 沉积学报, 2021, 39(4): 863-872.
|
[9] |
黄旭, 沈传波, 杜利, 等. 沧县隆起中段献县凸起和阜城凹陷岩溶型地热资源特征[J]. 现代地质, 2021, 35(4): 997-1008.
|
[10] |
高楠安, 汪新伟, 梁海军, 等.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地热系统成因模式[J]. 高校地质学报, 2022, 28(6): 920-932.
|
[11] |
汪新伟, 王婷灏, 李海泉, 等. 太原盆地岩溶地热系统的形成演化及其地热资源潜力[J]. 中国地质, 2022, 49(3): 716-731.
|
[12] |
赵明坤, 孙亚军, 段忠丰, 等. 河南漯河市明化镇组温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现代地质, 2022, 36(2): 507-514.
|
[13] |
王心义, 聂新良, 赵卫东. 开封凹陷区地温场特征及成因机制探析[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1, 29(5): 4-7.
|
[14] |
张心勇, 马传明. 开封凹陷区地温场特征分析[J]. 工程勘察, 2009, 37(10): 44-49.
|
[15] |
王现国, 张慧, 张娟娟. 开封凹陷区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同位素分析[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2, 19(6):88-92.
|
[16] |
沈俊超, 刘朝武, 张灵, 等. 河南中牟凹陷地热地质背景与深层地热水开发[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3(5): 598-603.
|
[17] |
齐玉峰. 河南省开封凹陷区地热田地热资源分析[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4(3): 75-78.
|
[18] |
高景宏, 佟铁钢, 强建科, 等. 开封凹陷区地热资源大地电磁测深研究[J]. 物探与化探, 2010, 34(4): 440-443.
|
[19] |
徐汉林, 赵宗举, 杨以宁, 等. 南华北盆地构造格局及构造样式[J]. 地球学报, 2003, 24(1): 27-33.
|
[20] |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河南省地热资源现状调查评价与区划[R]. 郑州: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2015.
|
[21] |
MAJOROWICZ J, CHAN J, CROWELL J, et al. The first deep heat flow determination in crystalline basement rocks beneath the Western Canadian Sedimentary Basin[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4, 197(2): 731-747.
|
[22] |
柳鉴容, 宋献方, 袁国富, 等. 中国东部季风区大气降δ18O的特征及水汽来源[J]. 科学通报, 2009, 54(22): 3521-3531.
|
[23] |
霍冬雪, 周训, 刘海生, 等. 云南祥云县王家庄碱性温泉水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J]. 现代地质, 2019, 33(3): 680-690.
|
[24] |
杨峰田, 石宇佳, 李文庆. 基于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辽宁丹东地区地热水成因模式研究[J]. 现代地质, 2022, 36(2): 474-483.
|
[25] |
姜哲, 周训, 陈柄桦, 等. 四川康定市二道桥地区地下热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热储温度计算[J]. 现代地质, 2022, 36(4): 1183-1192.
|
[26] |
何争光, 刘池洋, 赵俊峰, 等. 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论评, 2009, 55(3): 428-434.
|
[27] |
左银辉, 邱楠生, 邓已寻, 等. 查干凹陷大地热流[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9):3038-3050.
|
[28] |
姜光政, 高堋, 饶松, 等.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四版)[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 59(8): 2892-2910.
DOI
|
[29] |
毛小平. 地热田高地温异常成因机理及温度分布特征[J]. 地球学报, 2018, 39(2): 216-224.
|
[30] |
孟甲, 秦鹏, 史启朋, 等. 断陷盆地碳酸盐岩热储勘查及研究: 以鱼台凹陷为例[J]. 地质科技通报, 2022, 41(4):38-45.
|
[31] |
田禹. 鲁东地热区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地热水补给来源[J]. 地质科技情报, 2015, 34(6): 182-185.
|
[32] |
钱会, 马致远. 水文地球化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5: 124-133.
|
[33] |
张鹏, 王良书, 刘绍文, 等. 南华北盆地群地温场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22(2): 604-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