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质 ›› 2022, Vol. 36 ›› Issue (05): 1230-1241.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41
王鹏1(), 张宇飞2, 杨丽丽3, 杨双涛4, 王芳1, 万照飞1, 贾昔东3, 魏一冰1, 姜宏宇1, 王永君1
收稿日期:
2021-04-19
修回日期:
2022-03-10
出版日期:
2022-10-10
发布日期:
2022-11-03
作者简介:
王 鹏,男,高级工程师,1979年出生,构造地质学专业,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及综合地质研究工作。Email: whq_125@163.com。
基金资助:
WANG Peng1(), ZHANG Yufei2, YANG Lili3, YANG Shuangtao4, WANG Fang1, WAN Zhaofei1, JIA Xidong3, WEI Yibing1, JIANG Hongyu1, WANG Yongjun1
Received:
2021-04-19
Revised:
2022-03-10
Online:
2022-10-10
Published:
2022-11-03
摘要: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发育于太古宙变质岩结晶基底上,其经历了中晚元古代裂陷槽阶段、古生代克拉通盆地阶段、中生代构造转换调整阶段和新生代断陷型盆地等4个阶段,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盆地历经多次构造运动改造,潜山较发育,类型多样。在总结前人对潜山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束鹿凹陷三维连片地震资料,对该地区潜山类型进行系统划分,并对典型潜山的构造特征及生储盖匹配关系进行了描述。研究区潜山根据成因可划分为剥蚀型潜山和拉张型潜山两大类,根据形态可划分为剥蚀残丘型潜山、不整合潜山、断阶型潜山、断槽冲蚀沟型潜山、断垒型潜山和断块型潜山等类型。束鹿凹陷潜山的发育具有分带性,按潜山的构造位置,分为凸起潜山带、缓坡潜山带、洼槽潜山带和陡坡潜山带,不同构造带发育不同类型的潜山。研究结果表明束鹿凹陷中新元古界、古生界潜山数量众多,规模较大,是束鹿凹陷实现油气突破的一种重要油气藏类型。
中图分类号:
王鹏, 张宇飞, 杨丽丽, 杨双涛, 王芳, 万照飞, 贾昔东, 魏一冰, 姜宏宇, 王永君.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分类与成藏模式[J]. 现代地质, 2022, 36(05): 1230-1241.
WANG Peng, ZHANG Yufei, YANG Lili, YANG Shuangtao, WANG Fang, WAN Zhaofei, JIA Xidong, WEI Yibing, JIANG Hongyu, WANG Yongjun.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s of the Buried-hill in Shulu Sag, Jizhong Depression[J]. Geoscience, 2022, 36(05): 1230-1241.
构造层 | 构造阶段 | 地层属性 | 地层代号 |
---|---|---|---|
上构造层 | 坳陷期 | 第四系—新近系 | Q-N |
中构造层 | 断陷期 | 古近系(东营组+沙河街组) | E |
下构造层 | 地台期 | 中生界 | Mz |
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 | C-P | ||
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 | ∈-O | ||
元古宇(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 | Pt | ||
变质基底 | 前地台期 | 太古宇 | Ar |
表1 束鹿凹陷地层划分
Table 1 Stratigraphic division of the Shulu sag
构造层 | 构造阶段 | 地层属性 | 地层代号 |
---|---|---|---|
上构造层 | 坳陷期 | 第四系—新近系 | Q-N |
中构造层 | 断陷期 | 古近系(东营组+沙河街组) | E |
下构造层 | 地台期 | 中生界 | Mz |
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 | C-P | ||
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 | ∈-O | ||
元古宇(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 | Pt | ||
变质基底 | 前地台期 | 太古宇 | Ar |
图2 束鹿凹陷东西向(a)、北东向三维地震剖面(b)(测线位置见图1)
Fig.2 EW-trending 3D seismic profile (a), NE-trending 3D seismic profile in the Shulu sag (b) (profile location shown in Fig.1)
图3 束鹿凹陷过井构造演化剖面(测线位置见图1) Ar.太古宇;Jxw.蓟县系雾迷山组;∈-O.寒武系—奥陶系;C-P.石炭系—二叠系;Es3下.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Es3上.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Es2.沙河街组二段;Es1.沙河街组一段;Ed.东营组;Ng.馆陶组
Fig.3 Structural evolution profiles in the Shulu sag (profile location shown in Fig.1)
潜山分类依据 | 潜山分类命名 | 研究者 | |||||
---|---|---|---|---|---|---|---|
圈闭类型 | 不整合潜山 | 断块潜山 | 胡见义等[ | ||||
潜山分布与断层的关系 | 断棱潜山 | 断阶潜山 | 斜坡潜山 | 凸起潜山 | 内幕潜山 | 杜金虎等[ | |
油气聚集角度 | 潜山顶(头)聚油 | 非潜山顶(头)聚油 | 赵贤正 等[ | ||||
断山头块状、残山头块状和断山头层状潜山 | 顺倾坡潜山内幕层状(坡腹层状)、逆倾坡潜山内幕层状、潜山内幕块状(古储古堵)、红盖侧运、超深潜山和山坡块状、层状潜山 | ||||||
地质背景和成因 | 地貌潜山 | 构造潜山 | 臧明峰等[ | ||||
侵蚀残潜山山 | 断背斜潜山、背斜潜山、单断潜山、断阶潜山和断垒潜山 | ||||||
控制潜山形成的构造因素 | 断块潜山 | 褶皱潜山 | 断褶潜山 | 侵蚀潜山 | 陆诗阔等[ | ||
单断式、断阶式和断垒式 | |||||||
潜山顶面不整合与潜山的关系 | 削截-超覆不整合型 | 断褶不整合型 | 侵蚀潜山型 | 吴孔友等[ | |||
反映油气成藏机制的圈闭成因 | 潜山内幕断层圈闭 | 潜山内幕地层岩性圈闭 | 不整合遮挡内幕单斜构造 | 高先志等[ | |||
烃源岩、储盖组合及输导体系 | 与断层有关的潜山 | 与不整合有关的潜山 | 田世峰等[ | ||||
断壁块状和断壁层状 | 顺倾坡层状、顺倾坡块状、逆倾坡层状、残丘块状 | ||||||
控制潜山的构造因素出发 | 潜山顶风化壳型油藏 | 潜山内幕油藏 | 查明等[ | ||||
不同潜山输导体系 | 单向断面供烃型潜山 | 单向不整合面供烃型潜山 | 多向多重供烃型潜山 | 陈清华等[ | |||
潜山内幕隔层与油气配置关系 | 顶部遮挡型 | 底部遮挡型 | 侧向遮挡型 | 顶底夹持型 | 高长海等[ | ||
潜山分布与岩性 | 变质岩潜山(凸起带) | 碳酸盐岩潜山(凸起带、洼槽中央隆起和斜坡带) | 邹先华等[ | ||||
潜山地层分布 | 西部斜坡带断鼻 | 断块潜山 | 东部陡坡带剥蚀残余潜山 | 吴东胜等[ | |||
潜山成藏主控因素 | 山坡断棱块状 | 山坡断棱层状 | 断沟侵蚀型 | 山坡楔状体层状 | 高位风化体块状残丘型 | 黄远鑫等[ | |
内幕构造特征、岩相古地理及储-盖-隔组合等综合分析 | 断块型层状 | 不整合顺坡 | 不整合逆坡 | 断层-不整合复合 | 张以明等[ | ||
潜山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成因 | 洼中隆潜山 | 断阶潜山 | 断沟侵蚀潜山 | 顶超削截楔状地层潜山 | 朱洁琼等[ | ||
潜山发育构造位置,构造样式和伸展程度的强弱 | 主边界断层上盘断层切割型 | 主边界断层上盘褶皱型 | 主边界断层下盘 | 何登发等[ | |||
掀斜断块型、断阶型、地垒型、转换凸起型、伸展外来断块型 | 逆牵引、横向、挤压背斜型、双向旋转型、反转斜坡型 | 高凸起型、褶皱型、冲断构造型、变质核杂岩型 |
表2 冀中坳陷潜山类型划分方案
Table 2 Genetic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buried hills in the Jizhong depression
潜山分类依据 | 潜山分类命名 | 研究者 | |||||
---|---|---|---|---|---|---|---|
圈闭类型 | 不整合潜山 | 断块潜山 | 胡见义等[ | ||||
潜山分布与断层的关系 | 断棱潜山 | 断阶潜山 | 斜坡潜山 | 凸起潜山 | 内幕潜山 | 杜金虎等[ | |
油气聚集角度 | 潜山顶(头)聚油 | 非潜山顶(头)聚油 | 赵贤正 等[ | ||||
断山头块状、残山头块状和断山头层状潜山 | 顺倾坡潜山内幕层状(坡腹层状)、逆倾坡潜山内幕层状、潜山内幕块状(古储古堵)、红盖侧运、超深潜山和山坡块状、层状潜山 | ||||||
地质背景和成因 | 地貌潜山 | 构造潜山 | 臧明峰等[ | ||||
侵蚀残潜山山 | 断背斜潜山、背斜潜山、单断潜山、断阶潜山和断垒潜山 | ||||||
控制潜山形成的构造因素 | 断块潜山 | 褶皱潜山 | 断褶潜山 | 侵蚀潜山 | 陆诗阔等[ | ||
单断式、断阶式和断垒式 | |||||||
潜山顶面不整合与潜山的关系 | 削截-超覆不整合型 | 断褶不整合型 | 侵蚀潜山型 | 吴孔友等[ | |||
反映油气成藏机制的圈闭成因 | 潜山内幕断层圈闭 | 潜山内幕地层岩性圈闭 | 不整合遮挡内幕单斜构造 | 高先志等[ | |||
烃源岩、储盖组合及输导体系 | 与断层有关的潜山 | 与不整合有关的潜山 | 田世峰等[ | ||||
断壁块状和断壁层状 | 顺倾坡层状、顺倾坡块状、逆倾坡层状、残丘块状 | ||||||
控制潜山的构造因素出发 | 潜山顶风化壳型油藏 | 潜山内幕油藏 | 查明等[ | ||||
不同潜山输导体系 | 单向断面供烃型潜山 | 单向不整合面供烃型潜山 | 多向多重供烃型潜山 | 陈清华等[ | |||
潜山内幕隔层与油气配置关系 | 顶部遮挡型 | 底部遮挡型 | 侧向遮挡型 | 顶底夹持型 | 高长海等[ | ||
潜山分布与岩性 | 变质岩潜山(凸起带) | 碳酸盐岩潜山(凸起带、洼槽中央隆起和斜坡带) | 邹先华等[ | ||||
潜山地层分布 | 西部斜坡带断鼻 | 断块潜山 | 东部陡坡带剥蚀残余潜山 | 吴东胜等[ | |||
潜山成藏主控因素 | 山坡断棱块状 | 山坡断棱层状 | 断沟侵蚀型 | 山坡楔状体层状 | 高位风化体块状残丘型 | 黄远鑫等[ | |
内幕构造特征、岩相古地理及储-盖-隔组合等综合分析 | 断块型层状 | 不整合顺坡 | 不整合逆坡 | 断层-不整合复合 | 张以明等[ | ||
潜山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成因 | 洼中隆潜山 | 断阶潜山 | 断沟侵蚀潜山 | 顶超削截楔状地层潜山 | 朱洁琼等[ | ||
潜山发育构造位置,构造样式和伸展程度的强弱 | 主边界断层上盘断层切割型 | 主边界断层上盘褶皱型 | 主边界断层下盘 | 何登发等[ | |||
掀斜断块型、断阶型、地垒型、转换凸起型、伸展外来断块型 | 逆牵引、横向、挤压背斜型、双向旋转型、反转斜坡型 | 高凸起型、褶皱型、冲断构造型、变质核杂岩型 |
成因分类 | 形态分类 | 发育部位 |
---|---|---|
剥蚀型潜山 | 侵蚀残丘型潜山 | 凸起带 |
削蚀-超覆不整合潜山 | 斜坡带 | |
拉张型潜山 | 断阶型潜山 | |
断槽冲蚀沟型潜山 | ||
断垒型潜山 | 凸起带 | |
断块型潜山 | 洼中隆 |
表3 束鹿凹陷潜山分布模式
Table 3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buried hills in the Shulusag
成因分类 | 形态分类 | 发育部位 |
---|---|---|
剥蚀型潜山 | 侵蚀残丘型潜山 | 凸起带 |
削蚀-超覆不整合潜山 | 斜坡带 | |
拉张型潜山 | 断阶型潜山 | |
断槽冲蚀沟型潜山 | ||
断垒型潜山 | 凸起带 | |
断块型潜山 | 洼中隆 |
[1] |
POWERS S. Reflected buried hills and their importance in petroleum geology[J]. Economic Geology, 1922, 17(4): 233-259.
DOI URL |
[2] | LEVORSEN A I. Geology of Petroleum[M].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1954. |
[3] | LANDES K K, AMOROUSO J J, CHARLESWORTH Jr L J, et al. Petroleum resources in basement rocks[J]. AAPG Bulletin, 1960, 44(10): 1682-1691. |
[4] | 江怀友, 宋新民, 王元基, 等. 世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J]. 海洋石油, 2008, 28(4): 6-13. |
[5] | NELSON R A, BUENO E, MOLDOVANYI E P, et al.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actured reservoirs of the Paz Field,Maracaibo Basin,Venezuela[J]. AAPG Bulletin, 2000, 84(11): 1791-1809. |
[6] | 赵永斌, 田作基, 刘亚明, 等. 秘鲁X区古潜山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M]//2019年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论文集. 西安: 西安石油大学, 2019: 2536-2538. |
[7] | AWAD M Z.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source of the Sudan[M]. Berlin: Geozon Science Dedia UG, 2015: 427. |
[8] | 王国林, 史忠生, 赵艳军, 等.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地区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及勘探启示[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4): 37-45. |
[9] |
赵健, 张光亚, 刘爱香, 等. 苏丹Muglad盆地6区基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勘探意义[J].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4): 133-142.
DOI |
[10] | 王国林, 汪望泉, 郑永林, 等. 苏丹穆格莱德盆地油气地质新进展与勘探新领域[J]. 地学前缘, 2018, 25(2): 33-41. |
[11] |
CUONG T X, WARREN J K. Bach Ho field,a fractured granitic basement reservoir,Cuu Dank Long Basin,offshore SE Vietnam:a “Buried-hill” play[J].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2009, 32(2): 129-156.
DOI URL |
[12] |
TAKO K. Oil and gas production from basement reservoir[J].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Special Publication, 2003, 214(1): 83-92.
DOI URL |
[13] | WILLIAMS J J. Augila field,Libya,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digenesis of sediment reservoir and description of igneous reservoir[J]. AAPG Memoir, 1972, 16: 623-632. |
[14] | NELSON R A. Geologic Analysis of Naturally Fractural Reservoirs[M]. 2nd edi. Washington: Gulf Publishing Co, 2001: 226-246. |
[15] | HARRIS R, COOPER M, SHOOK I. Structural analysis in eastern Yemen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J]. World Oil, 2002, 223(11): 52-56. |
[16] |
SALAH M G, ALSHARHAN A S.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A major reservoir in the rifted basin,Gulf of Suez[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998, 19(3/4): 201-222.
DOI URL |
[17] |
李威, 窦立荣, 文志刚, 等. 乍得Bongor盆地潜山油气成因和成藏过程[J]. 石油学报, 2017, 38(11): 1253-1262.
DOI |
[18] |
窦立荣, 魏小东, 王景春, 等. 乍得Bongor盆地花岗质基岩潜山储层特征[J]. 石油学报, 2015, 36(8): 897-904.
DOI |
[19] | ANIRBID Sircar. Hydrocarbon production from fractured basement formations[J]. Current Science, 2004, 87(2): 147-151. |
[20] | 崔哿, 金爱民, 邬长武, 等. 东非裂谷阿尔伯特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J]. 石油实验地质, 2018, 40(4): 513-518,537. |
[21] | 杜旭东, 赵齐辉, 倪国辉, 等. 俄罗斯尤罗勃钦油田储层评价与油气分布规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9, 39(6): 968-975. |
[22] | 李建英, 陈旭, 董玉文, 等. 巴布亚前陆盆地东部构造特征及油气圈闭类型[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1): 190-196,203. |
[23] | 薛良清, 杨福忠, 马海珍, 等. 南苏门达腊盆地中国石油合作区块成藏组合分析[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32(3): 130-134. |
[24] | 李冬, 胡孝林, 郭刚, 等. 印尼加里曼丹岛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富集差异[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 36(4): 129-135. |
[25] | 卢小新, 任怀建, 周国文, 等. 南苏门达腊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分析[J]. 世界地质, 2016, 35(4): 1052-1057. |
[26] | 杨飞, 徐守余. 全球基岩油气藏分布及成藏规律[J]. 特种油气藏, 2011, 18(1): 7-11. |
[27] |
DMITRIYEVSKIY A N, KIREYVE F A, BOCHKO R A, et al. Hydrothermal origin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basement rock of the south Vietnam Continental Shelf[J].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1993, 35(7): 621-630.
DOI URL |
[28] | 姜素华, 张雯, 李三忠, 等. 西北太平洋洋陆过渡带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特征[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9, 43(4): 839-857. |
[29] | 杨永亮, 郭秀文, 吴凡皓, 等. STG盆地碳酸盐岩潜山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J]. 特种油气藏, 2017, 24(4): 13-18. |
[30] | 杨永亮. 南图尔盖盆地基底特征及基岩成藏模式[J]. 海相油气地质, 2016, 21(4): 43-50. |
[31] | 杨克绳. 任丘古潜山油田的发现与地质特点[J]. 断块油气田, 2010, 17(5): 525-528. |
[32] | 吴李梅, 郑玉梅, 曹代勇, 等. 千米桥潜山构造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29(4): 38-40. |
[33] | 孟卫工, 李晓光, 刘宝鸿. 辽河坳陷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形成主控因素分析[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28(5): 584-589. |
[34] |
邓运华. 渤海大中型潜山油气田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J]. 石油学报, 2015, 36(3): 253-261.
DOI |
[35] |
谢玉洪, 张功成, 沈朴, 等.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大气田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J]. 石油学报, 2018, 39(11): 1199-1210.
DOI |
[36] |
谢会文, 能源, 敬兵, 等.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潜山勘探新发现于勘探意义[J].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3): 1-11.
DOI |
[37] | 杨辉, 文百红, 张研, 等. 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区带目标优选--以陆东-五彩湾地区为例[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4): 419-427. |
[38] | 邹华耀, 向龙斌, 梁宏斌, 等. 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运聚动力学特征及其类型[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1, 26(1): 67-72. |
[39] | 杜金虎, 邹伟宏, 费宝生, 等. 冀中坳陷古潜山复式油气聚集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
[40] | 苏立萍, 罗平, 邹伟宏, 等. 冀中坳陷斜坡带奥陶系潜山油气成藏条件[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3, 27(2): 191-196. |
[41] |
赵贤正, 金凤鸣, 王余泉, 等. 冀中坳陷长洋店地区“古储古堵”潜山成藏模式[J]. 石油学报, 2008, 29(4): 489-493.
DOI |
[42] | 藏明峰, 吴孔友, 崔永谦, 等. 冀中坳陷古潜山类型及油气成藏[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9, 31(2): 166-169. |
[43] | 田世峰, 查明, 吴孔友, 等. 饶阳凹陷潜山油气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9, 29(4): 143-150. |
[44] | 赵贤正, 吴兆徽, 闰宝义, 等. 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气藏类型与分布规律[J]. 新疆石油地质, 2010, 31(1): 4-6. |
[45] | 吴伟涛, 高先志, 卢学军, 等. 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输导体系及与油气藏类型的匹配关系[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1, 33(1): 78-83. |
[46] | 陆诗阔, 李继岩, 吴孔友, 等. 冀中坳陷潜山构造演化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 33(11): 35-40,50. |
[47] | 孔令武, 高先志, 吴伟涛, 等.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内幕油气藏形成特征[J]. 断块油气田, 2011, 18(3): 321-325. |
[48] | 吴孔友, 藏明峰, 崔永谦, 等. 冀中坳陷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结构特征及油气藏类型[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6(3): 7-13. |
[49] | 高先志, 吴伟涛, 卢学军, 等. 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多样性与成藏控制因素[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5(3): 31-35. |
[50] | 王建瑞, 刘趁花, 郭永军, 等.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发现[J]. 海相油气地质, 2012, 17(1): 35-40. |
[51] | 李欣, 闫伟鹏, 崔周旗, 等.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藏勘探潜力与方向[J]. 石油实验地质, 2012, 34(2): 140-144,152. |
[52] | 田世峰, 高长海, 查明.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气成藏特征[J]. 石油实验地质, 2012, 34(3): 272-276. |
[53] | 赵贤正, 金凤鸣, 崔周旗, 等. 冀中坳陷隐蔽型潜山油藏类型与成藏模拟[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2): 137-143. |
[54] | 赵贤正, 王权, 金凤鸣, 等. 冀中坳陷隐蔽型潜山油气藏主控因素与勘探实践[J]. 石油学报, 2012, 33(增): 71-79. |
[55] | 查明, 尉亚民, 高长海, 等. 冀中坳陷八里庄-薛庄潜山带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J]. 现代地质, 2013, 27(1): 152-157. |
[56] | 陈清华, 劳海港, 吴孔友, 等. 冀中坳陷碳酸盐岩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有利条件[J]. 天然气工业, 2013, 33(10): 32-39. |
[57] | 高长海, 张新征, 查明, 等. 冀中坳陷潜山内幕隔层特征及控藏模式[J]. 现代地质, 2014, 28(3): 566-572. |
[58] | 易士威, 赵淑芳, 范炳达, 等. 冀中坳陷中央断裂构造带潜山发育特征及成藏模式[J]. 石油学报, 2014, 35(3): 326-334. |
[59] | 邹先华, 陈江贻, 闻达. 束鹿凹陷潜山油气成藏规律及分布[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12(5): 19-22. |
[60] | 吴东胜, 陈林. 束鹿凹陷潜山地层分布特征及有利区预测[J]. 特种油气藏, 2018, 25(1): 1-4. |
[61] | 黄远鑫, 鱼占文, 张骜, 等. 束鹿凹陷西斜坡潜山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J]. 特种油气藏, 2018, 25(6): 60-64. |
[62] |
张以明, 田建章, 杨德相, 等. 冀中坳陷潜山内幕寒武系府君山组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J].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3): 297-312.
DOI |
[63] |
朱洁琼, 张以明, 黄远鑫, 等.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潜山多样性油气成藏特征[J].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6): 791-798.
DOI |
[64] | 邱隆伟, 杜蕊, 梁宏斌, 等. 束鹿凹陷碳酸盐角砾岩的成因研究[J]. 沉积学报, 2006, 24(2): 202-209. |
[65] | 邱隆伟, 马郡, 汪丽芳. 束鹿凹陷古近纪构造活动对沉积作用的影响[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13(5): 3-6. |
[66] | 孔冬艳, 沈华, 刘景彦, 等.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横向调节带成因分析[J]. 中国地质, 2005, 32(4): 690-695. |
[67] | 吴林钢, 李秀生, 王成云, 等. 南图尔盖盆地原油成因与油气运聚关系[J]. 新疆石油地质, 2012, 33(4): 509-512. |
[68] | 代寒松, 洪亮, 张明军, 等. 南图尔盖盆地Doshan地区碳酸盐岩潜山油气勘探前景分析[J]. 新疆石油地质, 2013, 31(4): 334-338. |
[69] | 胡见义, 徐树宝, 童晓光.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形成和分布[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6, 13(1): 1-8. |
[70] | 何登发, 崔永谦, 张煌颖, 等.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潜山的构造成因类型[J]. 岩石学报, 2017, 33(4): 1338-1356. |
[71] | 王文庆, 李岳桐, 卢刚臣, 等. 黄骅坳陷中部潜山地质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J]. 断块油气田, 2017, 24(5): 613-617. |
[72] | 赵凯, 蒋有录, 胡洪瑾, 等. 济阳坳陷潜山油气分布规律及富集样式[J]. 断块油气田, 2018, 25(2): 137-140. |
[73] | 杨明慧. 渤海湾盆地潜山多样性及其成藏要素比较分析[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29(5): 623-630,638. |
[1] | 宋清, 孙盼科, 相金元, 田发金, 吕凤清, 贾浪波, 姜世一, 沈宇豪, 徐怀民, 张林, 何太洪, 方向阳.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二区走滑断裂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分布的控制作用[J]. 现代地质, 2023, 37(05): 1110-1122. |
[2] | 柳晨, 李江海, 王志琛. 南中国海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模式分析[J]. 现代地质, 2023, 37(02): 259-269. |
[3] | 甘军, 季洪泉, 梁刚, 何小胡, 熊小峰, 李兴. 琼东南盆地中生界潜山天然气成藏模式[J]. 现代地质, 2022, 36(05): 1242-1253. |
[4] | 刘倩, 樊太亮, 高志前, 张同辉, 马晓萱, 卫端, 鲁新便. 新疆塔北隆起桥古地区前中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储层特征与发育模式[J]. 现代地质, 2022, 36(05): 1391-1402. |
[5] | 陈宇航, 张新涛, 余一欣, 杨帆, 柳永军, 张震, 丁康. 渤中凹陷北部中生界顶面断层破碎带量化研究[J]. 现代地质, 2022, 36(04): 1035-1042. |
[6] | 吴庆勋, 高坤顺, 吴昊明, 郭颖, 陈心路. 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 现代地质, 2019, 33(04): 802-810. |
[7] | 王大鹏, 殷进垠, 田纳新, 郭金瑞, 赵利华, 田琨. 塞内加尔盆地成藏组合划分与资源潜力评价[J]. 现代地质, 2017, 31(06): 1201-1213. |
[8] | 李飞 ,李少龙 ,曾溅辉 ,刘井旺 ,刘佳,葛黛薇 ,王阳 ,穆永晶. 霸县凹陷牛驼镇凸起潜山内幕古流体和现今流体特征研究[J]. 现代地质, 2016, 30(5): 1115-1123. |
[9] | 王大鹏,白国平,陆红梅,陶崇智,王一帆,张明辉,王文庸,卢小新,高琳,郭栋. 扎格罗斯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与资源潜力评价[J]. 现代地质, 2016, 30(2): 361-372. |
[10] | 余一欣,殷进垠,郑俊章,李锋,陶崇智,徐小龙,吴航. 中亚北乌斯丘尔特盆地成藏组合划分与资源潜力评价[J]. 现代地质, 2016, 30(1): 192-199. |
[11] | 何富贵,高先志,吴东胜,田建章,辛纬江,石国新,谭建华,司丹. 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模拟及有利区带预测:以束鹿凹陷西斜坡沙二段为例[J]. 现代地质, 2016, 30(1): 220-229. |
[12] | 张在振,李照延,康海亮,彭定亮,周红科,高若函. 埕岛油田古生界地层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现代地质, 2015, 29(6): 1377-1386. |
[13] | 董月霞,李素梅,陈安定,王政军,张鹏,陈君. 测井—地化结合法探讨南堡凹陷潜山源控藏作用[J]. 现代地质, 2015, 29(4): 922-929. |
[14] | 孙自明. 新疆博格达山北缘大龙口地区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J]. 现代地质, 2015, 29(1): 45-53. |
[15] | 张新超,孙赞东,赵俊省,潘杨勇,吴美珍. 塔中北斜坡走滑断裂断距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影响[J]. 现代地质, 2014, 28(5): 1017-102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