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班固. 汉书[M]. 颜师古, 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1619.
|
[2] |
闫德仁, 王迅华. 基于水经注探讨乌兰布和沙漠景观形成问题[J].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4, 40(3): 40-43.
|
[3] |
郦道元. 水经注[M]. 陈桥驿, 注释.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
|
[4] |
侯仁之, 俞伟超. 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J]. 考古, 1973(2): 92-107, 133-137.
|
[5] |
孟洋洋. 西汉朔方郡属县治城考[J]. 西夏研究, 2016(3): 90-96.
|
[6] |
赵虹波. 汉代北方边城研究:以朔方、 五原、云中、定襄郡为中心[D].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
[7] |
王非. 基于录井数据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15.
|
[8] |
赵利民. 基于GIS层状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研究[D].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07.
|
[9] |
陈忠良, 童劲松, 包海玲. 浅覆盖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快速构建: 以运漕幅为例[J]. 安徽地质, 2013, 23(2): 118-122.
|
[10] |
周维.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数字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以内蒙古河套地区全新世地层为例[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
|
[11] |
王彦洁, 武法东, 梅枭, 等.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中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相关问题探讨: 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 地球学报, 2014, 35(4): 519-526.
|
[12] |
王艳红, 武法东. 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评价中的运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4): 210-215.
|
[13] |
王璐琳, 武法东. 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地学意义[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11): 203-208.
|
[14] |
张岳桥, 施炜, 廖昌珍, 等. 鄂尔多斯盆地周边断裂运动学分析与晚中生代构造应力体制转换[J]. 地质学报, 2006, 80(5): 639-647.
|
[15] |
李成路. 河套盆地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湖泊演化历史[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
[16] |
周青硕, 张绪教, 叶培盛, 等. 河套地区全新世黄河古河道的分布及期次划分[J]. 地质力学学报, 2017, 23(3): 339-347.
|
[17] |
李炳元, 葛全胜, 郑景云. 近2000年来内蒙后套平原黄河河道演变[J]. 地理学报, 2003, 58(2): 239-246.
|
[18] |
张祖陆. 鲁北平原黄河古河道初步研究[J]. 地理学报, 1990, 45(4): 457-466.
DOI
|
[19] |
JIA L Y, ZHANG X J, ZHANG Z X, et al. Late Quaternary climatic and tectonic mechanisms driving river terrace development in an area of mountain uplift: A case study in the Langshan area, Inner Mongolia, northern China[J]. Geomorphology, 2015, 234, 109-121.
|
[20] |
牛俊杰, 赵淑贞, 任世芳, 等. 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环境变迁[J]. 中国沙漠, 1999, 19(3): 26-30.
|
[21] |
徐林硕. 河套磴口东南部水系发育与活动构造关系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22] |
刘晓彤, 张绪教, 叶培盛, 等. 河流沉积分析在浅覆盖第四纪填图中的应用: 以内蒙古河套地区1∶50000填图试点为例[J]. 地质力学学报, 2016, 22(4): 868-881.
|
[23] |
郑翔, 吴志春, 张洋洋, 等. 国外三维地质填图的新进展[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2(3): 397-402.
|
[24] |
郑翔. 数字地质填图建模技术方法研究: 以江西省1∶5万陀上幅为例[D]. 抚州: 东华理工大学, 2015.
|
[25] |
吴志春, 刘林清, 郭福生, 等. 江山区调实习引入数字地质填图建模技术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6(1): 87-90.
|
[26] |
刘哲, 赵华, 王成敏, 等. 临河凹陷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的光释光年龄[J]. 干旱区地理, 2014, 37(3): 439-446.
|
[27] |
陈垚. 黄河泥沙沉积物演化特征及物源示踪[D]. 西安: 长安大学, 2020.
|
[28] |
王彦成, 冯学武, 王伦平, 等. 黄河上游干流水库对内蒙古河段的影响[J]. 人民黄河, 1996, 18(1): 5-10.
|
[29] |
张小瑾. 河套地区(内蒙古磴口)晚冰期以来古气候演化初步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
[30] |
王随继. 黄河流域河型转化现象初探[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2): 10-17.
DOI
|
[31] |
王随继, 任明达. 根据河道形态和沉积物特征的河流新分类[J]. 沉积学报, 1999, 17(2): 75-81.
|
[32] |
冉立山, 王随继. 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演变及水力几何形态研究[J]. 泥沙研究, 2010(4): 61-67.
|
[33] |
陈建强, 周洪瑞, 王训练.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M]. 2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5: 97-107.
|
[34] |
谢庆宾, 朱筱敏, 管守锐, 等. 中国现代网状河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J]. 沉积学报, 2003, 21(2): 219-227.
|
[35] |
郭峰, 郭岭, 姜在兴, 等. 潮白河现代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10, 34(2): 7-10, 122.
|
[36] |
REIMER P J, BAILLIE M G L, BARD E, et al. IntCal09 and Marine09 radiocarbon age calibration curves, 0-50,000 years cal BP[J]. Radiocarbon, 2009, 51(4): 1111-1150.
|
[37] |
AITKEN M J. An Introduction to Optical Dat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
[38] |
AITKEN M J.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5.
|
[39] |
PRESCOTT J R, HUTTON J T. Cosmic ray contributions to dose rates for luminescence and ESR dating: Large depths and long-term time variations[J]. Radiation Measurements, 1994, 23(2/3): 497-500.
|
[40] |
张郁. 汉朔方郡河外五城[J]. 内蒙古文物考古, 1997(2): 80-89.
|
[41] |
王北辰. 内蒙古后套平原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 兼考唐西受降城[J]. 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 1989, 10(5): 68-74.
|
[42] |
赵占魁. 内蒙古后套平原古城考: 兼与王北辰先生商榷[J]. 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 1993, 14(4): 5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