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我们的美丽中国[N]. 人民日报, 2020-08-13(5).
|
[2] |
对破坏生态环境“零容忍”[N]. 人民日报, 2020-08-14(5).
|
[3] |
周成虎.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专辑序言[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837-1838.
DOI
|
[4] |
吴国雄, 郑度, 尹伟伦, 等. 专家笔谈:多学科融合视角下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构建[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839-1848.
DOI
|
[5] |
刘晓煌, 刘晓洁, 程书波, 等. 中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构建与关键技术[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849-1859.
DOI
|
[6] |
US Geological Survey. US Geological Survey landscape 21st-Century Science Strategy 2020-2030[R]. Washington: US Geological Survey, 2020.
|
[7] |
周飞飞, 刘晓煌. 香山科学会议聚焦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研究: 为变化环境下自然资源模拟观测寻找解决方案[N].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1-09-21(7).
|
[8] |
周飞飞, 刘文举. 解码自然“大生态”[N].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1-12-16(7).
|
[9] |
王远超, 彭毅, 刘晓煌, 等. 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需求及发展动态[J]. 中国地质调查, 2021, 8(2): 47-54.
|
[10] |
封志明. 资源科学导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
[11] |
孙鸿烈. 中国自然资源科学百科全书[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
[12] |
张海燕, 樊江文, 黄麟, 等. 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理论研究与技术方案[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870-1882.
DOI
|
[13] |
张子凡, 张海燕, 刘晓煌, 等. 华北地区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的动态变化特征[J]. 中国地质调查, 2021, 8(2): 92-99.
|
[14] |
赖明, 吴淑玉, 张海燕, 等. 基于综合区划的中国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动态变化特征分析[J]. 中国地质调查, 2021, 8(2): 83-91.
|
[15] |
刘玖芬, 高阳, 冯欣, 等.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944-1952.
DOI
|
[16] |
高秉博, 王劲峰, 胡茂桂, 等. 中国陆表自然资源综合观测台站布点优化[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911-1920.
DOI
|
[17] |
孙兴丽, 刘晓煌, 刘晓洁, 等. 面向统一管理的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研究[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860-1869.
DOI
|
[18] |
袁承程, 高阳, 刘晓煌. 我国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现状及完善建议[J]. 中国地质调查, 2021, 8(2): 14-19.
|
[19]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编写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
[20] |
刘昌明. 加强水在自然资源要素耦合作用中的观测研究探究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统一管理[J]. 中国地质调查, 2021, 8(2): 1-3.
|
[21] |
付晶莹, 彭婷, 江东, 等. 草地资源立体观测研究进展与理论框架[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932-1943.
DOI
|
[22] |
姜正龙, 王兵, 姜玲秀, 等. 中国海岸带自然资源区划研究[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900-1910.
DOI
|
[23] |
张贺, 王绍强, 王梁, 等.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探讨[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883-1899.
DOI
|
[24] |
钱建利, 杨斌, 张贺, 等. 基于立体综合观测的湿地资源观测指标体系构建[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921-1931.
DOI
|
[25] |
朱丽亚, 胡克, 孙爽, 等. 基于InVEST模型的辽宁省海岸带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J]. 现代地质, 2022, 36(1): 96-104.
|
[26] |
胡新宇, 申媛媛, 褚婷雯, 等. 生态补水下的永定河流域地下水水位变化规律[J]. 现代地质, 2023, 37(4): 986-993.
|
[27] |
王倩, 金晓媚, 张绪财, 等. 河北省张承地区2001—2020年植被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 现代地质, 2023, 37(4): 881-891.
|
[28] |
廖小罕, 师春香, 王兵. 从无人机遥感、数据融合、生态价值谈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构建[J]. 中国地质调查, 2021, 8(2): 4-7.
|
[29] |
裴小龙, 韩小龙, 钱建利, 等. 自然资源综合观测视角下的土壤肥力评价指标[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953-1964.
DOI
|
[30] |
黄莉, 刘晓煌, 刘玖芬, 等. 长时间尺度下自然资源动态综合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青藏高原为例[J]. 中国地质调查, 2021, 8(2): 109-117.
|
[31] |
高阳, 刘悦忻, 钱建利, 等. 基于多源数据综合观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江西省万年县为例[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2010-2021.
DOI
|
[32] |
孟阳阳, 何志斌, 刘冰, 等. 干旱区绿洲湿地空间分布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以三大典型内陆河流域为例[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2022-2034.
DOI
|
[33] |
韩春坛, 王磊, 陈仁升, 等. 祁连山高寒山区降水观测网络及其数据应用[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987-1997.
DOI
|
[34] |
张双虎. 数窥江河探问未来[N]. 中国科学报, 2021-11-17(4).
|
[35] |
秦奇, 刘晓煌, 孙兴丽, 等. 中美两国对地系统观测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地质调查, 2021, 8(2): 8-13.
|
[36] |
汤宇磊, 吴杨杨, 蒋兴征, 等. 面向自然资源信息提取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 以汉江流域NDVI数据为例[J]. 中国地质调查, 2021, 8(2): 74-82.
|
[37] |
孙益, 方梦阳, 何建宁, 等. 基于物联网和数据中台技术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平台构建[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965-1974.
DOI
|
[38] |
杨斌, 陈映, 潭昌海, 等. 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实施进展与展望[J]. 中国地质调查, 2021, 8(2): 37-46.
|
[39] |
王兵, 刘晓煌, 窦文骏, 等. 黄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构建[J]. 国土资源情报, 2021(10): 3-10.
|
[40] |
韩小龙, 王鹏, 庞文龙, 等. 黑河流域下游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响应机制研究: 以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为例[J]. 中国地质调查, 2021, 8(2): 27-36.
|
[41] |
徐自为, 刘绍民, 车涛, 等. 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的运行、维护与数据质量控制[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975-1986.
DOI
|
[42] |
李福杰, 韩风, 马斌, 等. 塔里木河下游近20年植被演化特征对生态输水的响应[J]. 草业科学, 2022, 39(12): 2578-2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