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寅生, 尹成明, 刘成林, 等.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资源调查评价进展[J]. 地球学报, 2012, 33(2): 135-144.
|
[2] |
付锁堂, 马达德, 陈琰, 等.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新进展[J]. 石油学报, 2016, 37(11): 1-10.
|
[3] |
张道伟, 马达德, 陈琰, 等. 柴达木盆地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及勘探成果[J]. 新疆石油地质, 2019, 40(5): 505-512.
|
[4] |
文志刚, 王正允, 何幼斌, 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上石炭统烃源岩评价[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15(2): 125-127.
|
[5] |
万传治, 乐幸福, 陈迎宾.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分布规律与生烃潜力评价[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17(5): 663-667.
DOI
|
[6] |
翟志伟, 张永庶, 杨红梅, 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有效烃源岩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J]. 天然气工业, 2013, 33(9): 36-42.
|
[7] |
陈迎宾, 胡烨, 王彦青.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评价[J]. 特种油气藏, 2014, 21(5): 43-47.
|
[8] |
刘成林, 张旭, 杨元元, 等.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页岩气系统评价[J]. 地学前缘, 2016, 23(5): 135-145.
DOI
|
[9] |
牛永斌, 钟建华, 段宏亮, 等.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沉积相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J]. 沉积学报, 2010, 28(1): 140-149.
|
[10] |
黄汉纯, 周显强, 王长利. 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与石油富集规律[J]. 地质论评, 1989, 35(4): 314-323.
|
[11] |
王小凤, 武红岭, 马寅生, 等. 构造应力场、流体势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J]. 地质通报, 2006, 25(9): 1036-1044.
|
[12] |
李四光. 地质力学概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3.
|
[13] |
李四光. 关于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J]. 地质学报, 1953, 27(4): 253-260.
|
[14] |
朱志澄, 曾佐勋, 樊光明. 构造地质学[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9: 1-133.
|
[15] |
RAMSAY J G. Folding and Fracturing of Rocks[M]. New York: McGraw-Hill, 1967.
|
[16] |
RAMSAY J G, HUBER M I. The Techniques of Modern Structural Geology(2): Folds and Fractures[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7.
|
[17] |
TURNER F J, WEISS L 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Metamorphic Tectonites[M]. New York: McGraw-Hill, 1963.
|
[18] |
SKJERNAA L. Experiments on superimposed buckle folding[J]. Tectonophysics, 1975, 27(3): 255-270.
|
[19] |
STAUFFER M R. Fold interference structures and coaptation folds[J]. Tectonophysics, 1988, 149(3/4): 339-343.
|
[20] |
吴淦国, 印纯清, 侯光久. 内蒙古白乃庙同轴叠加旋卷构造及其控矿规律[J]. 地球科学, 1989, 14(增): 61-67.
|
[21] |
WANG Y, ZHOU L, LI J. Intracontinental superimposed tectonics: A case study in the Western Hills of Beijing, Eastern China[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2011, 123(5/6): 1033-1055.
|
[22] |
田作基. 沉积岩区叠加褶皱及其成因机制[J]. 西北地质, 1994, 27(1): 5-10.
|
[23] |
董树文, 胡健民, 施炜, 等. 大巴山侏罗纪叠加褶皱与侏罗纪前陆[J]. 地球学报, 2006, 27(5): 403-410.
|
[24] |
SHI W, ZHANG Y Q, DONG S, et al. Intra-continental Daba-shan orocline, southwestern Qinling, Central China[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2, 46(2):20-38.
|
[25] |
王桂梁, 李海玉, 洪流. 福建龙岩—永定矿区推滑叠加型滑脱构造[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996, 25(2): 7-12.
|
[26] |
陈楚铭, 卢华复, 王国强, 等.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叠加构造分析[J]. 高校地质学报, 1998, 4(3): 294-302.
|
[27] |
黄俊鹏, 曲广涛. 四道沟金矿褶皱构造叠加对金矿的控制作用[J]. 黄金, 1997, 18(2): 9-12.
|
[28] |
崔泽宏, 王志欣, 汤良杰. 塔北隆起北部叠加断裂构造特征与成因背景分析[J]. 中国地质, 2005, 32(3): 378-385.
|
[29] |
邓晋福, 赵国春, 苏尚国, 等. 燕山造山带燕山期构造叠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5, 29(2): 157-165.
|
[30] |
杨坤光, 李学刚, 戴传固, 等. 断层调整与控制作用下的叠加构造变形: 以贵州地区燕山期构造为例[J]. 地质科技情报, 2012, 31(5): 50-56.
|
[31] |
刘何凡, 姜振宁. 内蒙古大梁道班地区叠加褶皱构造分析[J]. 化工矿产地质, 2016, 38(2): 71-78.
|
[32] |
逄林安, 康洪全. 推挤叠加型滑脱构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为例[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4(2): 18-24, 30.
|
[33] |
孙博, 邓宾, 刘树根, 等. 多期叠加构造变形与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相关性: 以川东南焦石坝地区为例[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5(1): 109-120.
|
[34] |
吴珍汉, 胡道功, 吴中海, 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四纪左旋斜冲推覆构造运动[J]. 第四纪研究, 2009, 29(3): 599-607.
|
[35] |
付锁堂, 肖安成, 汪立群. 柴达木盆地典型构造剖面[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
[36] |
潘家伟, 李海兵, 孙知明, 等. 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活动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响应[J]. 岩石学报, 2015, 31(12): 3701-3712.
|
[37] |
杨用彪, 孟庆泉, 宋春晖, 等.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新近纪构造旋转及其意义[J]. 地质论评, 2009, 55(6): 775-784.
|
[38] |
王利, 李宗星, 刘成林, 等.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史[J]. 地质力学学报, 2019, 25(3): 370-381.
|
[39] |
汤良杰, 金之钧, 庞雄奇. 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4(4): 67-70.
|
[40] |
李相博, 袁剑英, 陈启林, 等.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成盆动力学模式[J]. 石油学报, 2006, 27(3): 6-10.
DOI
|
[41] |
袁剑英, 付锁堂, 曹正林, 等. 柴达木盆地高原复合油气系统多源生烃和复式成藏[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3): 7-14.
|
[42] |
刘汝强. 柴北缘东段构造特征分析[J]. 西部探矿工程, 2013, 25(2): 49-50.
|
[43] |
金之钧, 张明利, 汤良杰, 等.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25(6): 603-608.
|
[44] |
胡受权, 郭文平, 曹运江, 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格局及在中、新生代的演化[J]. 新疆石油地质, 2001, 22(1):13-16.
|
[45] |
段宏亮, 钟建华, 马锋, 等.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及其演化[J]. 地球学报, 2007, 28(4): 356-368.
|
[46] |
付锁堂, 马达德, 郭召杰, 等. 柴达木走滑叠合盆地及其控油气作用[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5, 42(6): 712-722.
|
[47] |
王桂宏, 周川闽, 夏响华, 等. 中新生代柴达木叠合盆地解析、动力学机制探讨及对油气控制意义研究[J]. 地球学报, 2019, 40(6): 805-815.
|
[48] |
张明利, 金之钧, 万天丰, 等. 柴达木盆地应力场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26(5): 674-679.
|
[49] |
吴光大, 葛肖虹, 刘永江, 等.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J]. 世界地质, 2006, 25(4): 411-417.
|
[50] |
马新民, 刘池阳, 罗金海, 等. 柴北缘西段新生代弧形构造带演化历史及成藏过程[J]. 地质与勘探, 2016, 52(2): 316-326.
|
[51] |
邵绪鹏, 靳久强, 沈亚, 等. 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时空次序及油气意义[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8, 25(1):14-21.
|
[52] |
邓宏文, 钱凯. 柴达木盆地新构造运动与第四纪气田的形成[J]. 现代地质, 1990, 4(2): 83-91.
|
[53] |
杨明慧. 柴达木盆地新构造运动主要特征与成因机制[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7, 17(3): 71-78.
|
[54] |
姚生海, 盖海龙, 殷翔, 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阿木尼克山段第四纪晚期古地震活动性[J]. 地质力学学报, 2024, 30(2): 260-274.
|
[55] |
孙娇鹏, 陈世悦, 马寅生, 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奥陶世陆-弧碰撞及弧后前陆盆地: 来自碎屑岩地球化学的证据[J]. 地质学报, 2016, 90(1): 80-92.
|
[56] |
高万里, 王宗秀, 吴林, 等. 柴北缘尕海南山晚志留世—晚泥盆世火山岩浆组合对早古生代造山后伸展时限的约束[J]. 地质力学学报, 2024, 30(3): 506-518.
|
[57] |
甘贵元, 严晓兰, 赵东升, 等.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断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J].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28(5): 499-503.
|
[58] |
杨超, 陈清华, 王冠民, 等. 柴达木地区上古生界石炭系烃源岩评价[J]. 石油学报, 2010, 31(6): 913-919.
DOI
|
[59] |
张明峰, 妥进才, 张小军, 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石炭系生烃潜力及其地质意义[J]. 现代地质, 2012, 26(4): 723-731.
|
[60] |
李军亮, 柳忠泉, 肖永军, 等.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泥页岩生烃条件及选区[J]. 地质通报, 2016, 35(2): 312-320.
|
[61] |
马立成, 江万, 肖宙轩, 等. 柴达木盆地东部扎布萨尕秀组的时代归属讨论[J]. 地质力学学报, 2020, 26(6): 961-972.
|
[62] |
刘佳, 钱涛.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二叠世凝灰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力学学报, 2023, 29(2): 290-300.
|
[63] |
钟畅, 吴志雄, 胡俊杰, 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早二叠世沉积地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4, 35(2): 288-299.
DOI
|
[64] |
陈程, 王利, 赵为永, 等. 柴东地区欧南凹陷上石炭统地震相及沉积展布特征[J]. 地质力学学报, 2024, 30(3): 408-418.
|
[65] |
李剑, 田继先, 王波, 等. 柴达木盆地深层天然气富集条件及勘探潜力[J]. 地质力学学报, 2023, 29(5): 618-630.
|
[66] |
郑英, 韩杰, 张小永, 等.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拉合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来自地球化学与锆石年代学证据[J]. 现代地质, 2024, 38(4):1147-1161.
|
[67] |
杨津, 黄忠范, 戴福贵, 等. 柴达木盆地的最终定型期: 第四纪[J]. 断块油气田, 2009, 16(4): 51-53.
|
[68] |
李宗星, 彭博, 马寅生, 等.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调查最新进展[J]. 中国地质调查, 2019, 6(4): 7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