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五台山南缘中元古界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以山西五台陈家庄剖面为例
    梅冥相
    现代地质    2010, 24 (5): 888-899.  
    摘要19338)      PDF(pc) (14980KB)(49638)    收藏

    中元古代时期的五台山南缘是华北克拉通北部的燕辽裂隙槽与南部的晋豫陕裂隙槽之间的交接地带。在该地区中元古界由常州沟组潮坪沉积体系碎屑岩地层和高于庄组潮坪沉积体系碳酸盐岩地层组成,常州沟组与下伏的早元古界滹沱群为角度不整合接触,高于庄组与上覆的寒武系之间为地层间断时间超过1 000 Ma的平行不连续面;残留不全的元古界不但成为前寒武纪层序地层学划分的典型代表,而且成为窥视早期来自南部裂陷槽向北海侵以及晚期来自燕辽裂陷槽向南海侵的宝贵的物质记录,并且成为重新审视晋豫陕裂陷槽与燕辽裂陷槽的争议较大的地层对比的关键地层记录。对山西五台沉积状剖面中元古界沉积序列及其所表征的层序地层学特征的观察和描述,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用的线索,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南天山沙里塔什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S、Pb同位素特征研究
    张舒, 张招崇, 黄河, 张东阳, 薛春纪
    现代地质    2010, 24 (5): 856-865.  
    摘要11538)      PDF(pc) (11251KB)(33047)    收藏

    沙里塔什铅锌矿床是新疆南天山多金属成矿带内重要的铅锌矿床。矿床位于南天山造山带迈丹—阔克萨勒古生代陆缘盆地,含矿层位为中泥盆世托格买提组,单个矿体呈透镜状、巢状和筒状分布在白云岩构造破碎带内,围岩蚀变较弱。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闪锌矿、方铅矿为主。矿石金属硫化物的δ34S=-3.6‰~-12.0‰,指示硫主要来自海相硫酸盐的还原作用。矿石金属硫化物的206Pb/204Pb比值范围为17.8979~17.9625,207Pb/204Pb为15.5981~15.6023,208Pb/204Pb为38.1863~38.1971,结合矿石、围岩的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判断,铅主要来自古生代沉积盆地高金属背景值的中泥盆世托格买提组。综合沙里塔什铅锌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判定其为MVT型铅锌矿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板块运动对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沉降及充填的控制作用
    李运振, 邓运华, 徐强, 于兴河
    现代地质    2010, 24 (4): 719-726.  
    摘要18816)      PDF(pc) (11556KB)(31693)    收藏

    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演化对中国近海沉积盆地的沉降及充填具有控制作用。根据地幔对流及地壳拉伸特征可将中国近海沉积盆地沉降类型划分为被动、主动和组合热沉降型3种。不同沉降类型分别具有不同的盆地结构,其中被动热沉降型以断陷为主,主动热沉降型以坳陷为主,组合热沉降型则是两种盆地结构的叠加或侧加。中国近海北部板内沉积盆地沉降类型以被动热沉降为主,远离海洋,受海侵影响较小,以陆相沉积体系为主;中部板缘沉积盆地沉降类型为被动侧加主动热沉降,水体整体较浅,坡折及三角洲发育规模小;南部板缘沉积盆地沉降类型也为被动侧加主动热沉降,水体整体较深,坡折及三角洲发育规模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4. 新疆伊犁果子沟晚前寒武纪地层沉积特征及对比
    冯博,林晋炎,聂利,马尚伟,李莹
    现代地质    2013, 27 (4): 959-967.  
    摘要8083)      PDF(pc) (13203KB)(25375)    收藏
    北天山西段果子沟地区晚前寒武纪地层由下到上分为喀英迪组、塔尔恰特组和塔里萨伊组。喀英迪组和塔尔恰特组为间冰期沉积,塔里萨伊组为冰期沉积。喀英迪组主要由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岩屑粗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组成,平行层理、水平纹层、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及槽状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发育,为海相沉积,可划分为滨海亚相(包括混合坪微相和沙坪微相)和浅海陆棚亚相(包括正常浅海微相和浅海风暴沉积微相);塔尔恰特组主要由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泥质含量较高,大量发育水平纹层,具3个由深变浅的沉积序列,为浅海亚相碎屑沉积;塔里萨伊组为冰期沉积的冰碛岩,划分出基底冰碛亚相、冰前滨海亚相以及冰筏海洋亚相。通过沉积类型、沉积序列、沉积相划分以及与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地层对比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该套地层不应该属于震旦系,而应归属于南华系,并认为该区喀英迪组和塔尔恰特组可以与库鲁克塔格地区南华系中统的黄羊沟组对比,塔里萨伊组可以与库鲁克塔格地区南华系上统的特瑞爱肯组对比。此外,还根据南华系岩石学特征对伊犁地区是否存在古陆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现代地质    2014, 28 (6): 0-.  
    摘要887)      PDF(pc) (6929KB)(2382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江西吉泰盆地碱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余心起,舒良树,邓国辉,王彬,祖辅平
    现代地质    2005, 19 (1): 133-140.  
    摘要10695)      PDF(pc) (549KB)(23801)    收藏

    吉泰盆地位于赣中地区,目前尚无在该盆地中发现玄武岩的报道。新发现的玄武岩产于吉泰盆地南部泰和附近的南溪镇。玄武岩露头新鲜,蚀变微弱,属碱性玄武岩,形成于板内快速拉张环境;锆石U-Pb年龄为(139±0.7)~(143±1.1)Ma,表明岩石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玄武岩无明显的Nb、Ta负异常,Rb-Sr、Sm-Nd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N(87Sr)/N(86Sr)]i=0.704 1~0.704 8, εNd(t)= +3.78~+4.38,反映玄武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未经地壳物质混染。结合吉泰盆地边部存在中侏罗世(168 Ma)玄武岩的事实,表明赣中地区在早白垩世已经处于拉张背景,吉泰盆地的碱性玄武岩可能是在板内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下,由北东向的赣江断裂带拉张形成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2)
    7. 中国东北地区太平洋板块精细俯冲特征
    江国明, 张贵宾, 徐峣
    现代地质    2012, 26 (6): 1125-1135.  
    摘要19092)      PDF(pc) (12400KB)(21975)    收藏

    中国东北地区的火山较为活跃。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火山的起源与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软流圈物质的上涌存在密切联系。尽管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明显地显示出火山区下方存在着太平洋板块,但板块的厚度、存在范围等俯冲特征仍然不是特别清晰。为此,采用远震层析成像和走时拟合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壳幔速度结构,特别是太平洋俯冲板块的精细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板块的平均厚度和速度异常分别为85 km和1%,而且与日本海地区结果进行对比可推测板块并未增厚;(2)板块以低角度俯冲进入地幔过渡带,到达过渡带底部后弯曲成水平状,向西延伸至东经127°而停止;(3)水平延伸的板块恰好位于火山区的下方。这些俯冲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陆内火山的起源及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
    8. 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应用于上海市工程性地面沉降防治的试验研究
    吴建中, 王寒梅, 杨天亮
    现代地质    2009, 23 (6): 1194-1200.  
    摘要18576)      PDF(pc) (5791KB)(21574)    收藏

           上海地面沉降主要由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和大规模工程建设等因素共同影响,工程性地面沉降引起的地面沉降漏斗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生命线工程的建设及运营安全。通过开展试验研究,将深部承压含水层中应用成熟的地下水人工回灌技术引入浅部含水层中,但由于浅部含水层砂层结构及水动力条件与深部含水层差异较大,回灌工艺及方法也存在差异。本次试验工作中,改进了地下水人工回灌工艺流程,并通过同步地面形变监测分析了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对控制地面沉降的作用效果。结合上海地区实际地层特征以及各种回灌工艺的实际效果,评价了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技术在防治工程型地面沉降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及适用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8)
    9. 南美洲含油气盆地和油气分布综述
    白国平,秦养珍
    现代地质    2010, 24 (6): 1102-1111.  
    摘要14124)      PDF(pc) (15954KB)(20358)    收藏

    南美洲是世界上的主要油气产区之一,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勘探突破。2007年以来,桑托斯盆地盐下一系列巨型油气田的发现表明南美洲,特别是被动陆缘盆地深水盐下层系有着巨大的勘探潜力。以获取的最新油气田储量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南美洲的油气资源在不同类型盆地、不同地区和不同层系的分布特征。统计分析表明前陆盆地油气最富集,其次是被动陆缘盆地。南美洲的前陆盆地沿安第斯山展布,南段和北段为新生代前陆盆地,中段为古生代前陆盆地。南段、中段和北段前陆盆地的主要储集层分别为侏罗系—白垩系、石炭系和白垩系—新近系。经历了被动陆缘演化阶段的前陆盆地是南美洲油气最富集的盆地,典型的代表为东委内瑞拉盆地和马拉开波盆地。被动陆缘盆地分布于南美洲大陆的东部沿海区,油气主要聚集于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在被动陆缘盆地中,发育有蒸发岩的盆地油气更为富集,坎波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是这类盆地的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3)
    10. 中国前陆盆地构造地质基本特征及其控制下的油气分布
    李本亮 魏国齐 贾承造 管树巍 石昕
    现代地质    2009, 23 (4): 575-586.  
    摘要13554)      PDF(pc) (11182KB)(19416)    收藏

    在综述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前陆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演化历程、构造成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构造变形特征等的宏观研究和重点解剖,总结出中国前陆盆地构造地质的主要特征:(1)垂向上,前陆盆地表现出两种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在正反转构造背景下的盆地构造层序相叠置;(2)平面上,分布在中国大陆内的前陆盆地或冲断带受统一的印度—欧亚两个大陆板块间的碰撞作用,形成构造变形的时空分布规律有序的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3)时间上,不仅存在新近纪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控制的再生前陆盆地,而且显生宙以来中国大陆共发生了4期前陆盆地或冲断构造的演化过程;(4)成因上,受青藏高原向北、向东的隆升挤压,基于小克拉通拼贴后的不均一陆内基底结构,古造山带继承性复活,在其前缘发育再生前陆盆地或前陆冲断带;(5)变形样式上,由于受边界力学条件和沉积地层介质的共同控制作用,可以将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样式分为4类。正是因为上述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决定了油气聚集与分布的规律性和勘探的复杂性。油气分布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1)油气相态分布的有序性;(2)成藏条件配置的有效性;(3)含油气目的层分布的空间有序性;4)多期成烃、晚期成藏的普遍性。油气勘探的复杂性表现在:(1)4期前陆盆地和冲断带含油气地质特征的差异;(2)含油气层系与油气藏的改造与破坏;(3)陆相盆地的不均一导致储层相变大;(4)前陆冲断构造变形的复杂增加了圈闭落实的难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1)
    11. 江西南城地区中—新生代推滑覆构造研究
    邓国辉,贺彬
    现代地质    2016, 30 (1): 97-109.  
    摘要9550)      PDF(pc) (4923KB)(19297)    收藏

    通过对江西南城地区侏罗系林山群与下伏前泥盆纪变质地层、白垩纪地层与前白垩纪地层接触关系调查和谢家构造窗、竺由新村构造窗、上乌石构造窗、望天石飞来峰的发现及钻孔验证,初步厘定了区内燕山期滑覆构造和喜马拉雅期推覆构造。燕山期滑覆构造发生在中侏罗世末,主滑面沿华力西—印支构造层(D—T2)、燕山构造层(T3—K1)与下伏地层间角度不整合面扩展而成,泥盆纪—早白垩世地层为滑覆体,滑覆在前泥盆纪变质地层之上,动力学来源为太平洋板块由南东向北西对欧亚板块俯冲。喜马拉雅期推覆构造规模大、动力学机制复杂(顺层和切层推覆),彻底打破了华南地区原有的地层沉积层序,形成了现存的横向分带、纵向分层的多层叠瓦、堆垛推覆构造格局。前白垩纪地质体为外来推覆体,由南东向北西推覆堆垛在白垩纪地层之上,白垩纪地层呈“构造窗”分布于前白垩纪地质体之下,动力学来源可能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喷流沉积成因证据:容矿岩石的地球化学约束
    祝朝辉,刘淑霞,张乾,谷德敏
    现代地质    2010, 24 (1): 120-130.  
    摘要23228)      PDF(pc) (9690KB)(19240)    收藏

    滇东南是否存在广泛的热水沉积活动已成为制约滇东南三大多金属矿床(个旧、都龙、白牛厂)成因研究的主要因素之一。系统研究了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容矿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矿床容矿岩石主量元素数据均投影于火山及海底热卤水成因区域内;稀土元素明显分为两组,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的样品可能与较多的正常沉积物的加入有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的样品具有与加拿大沙利文矿山的条带状富电气石热液沉积岩和加拿大Agnico-Eugle矿山的铁建造中的条带状燧石岩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标准化参数;同时,微量元素对的演化趋势与现代大洋热水沉积物相似,而且As、Sb和Ag含量与大厂和个旧热水沉积硅质岩相当。推测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属热水沉积成矿,只是在距花岗岩体较近的部位遭受了部分叠加改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断层封闭性评价
    许新明,姜建,陈胜红,刘丽华,刘贤来
    现代地质    2016, 30 (1): 122-129.  
    摘要9316)      PDF(pc) (2853KB)(19153)    收藏

    为了综合评价断层的封闭性,以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新近系为例,通过实钻断层圈闭油藏的封堵规律研究,标定断裂带泥质含量、泥岩涂抹系数和断面正压力临界值,建立了适合勘探实践的断层封闭性评价的新方法。结果表明:断层油藏与断层涂抹量呈现出泥岩涂抹因子随深度逐渐递增的趋势;断裂带泥质含量与泥岩发育情况是断层能够封堵的先决条件,断层的封闭性受构造图精度、构造调整和控圈断裂断层活动影响。应用该方法能有效评价未钻断层圈闭油气保存条件,有助于提高断层圈闭的勘探成功率,可推广至具有相似构造成因和沉积背景的勘探新区进行断层封闭性分析,是勘探早期评价断层封闭性有效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现代地质    2016, 30 (1): 0-.  
    摘要9419)      PDF(pc) (3280KB)(1898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西藏仲巴县特提斯喜马拉雅早白垩世日朗组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葛玉魁,王成善,戴紧根,李亚林
    现代地质    2016, 30 (1): 69-77.  
    摘要9606)      PDF(pc) (4324KB)(18926)    收藏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中广泛分布早白垩世火山碎屑岩,但对这套火山碎屑岩的源区缺乏有力的约束。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中西段仲巴地区白垩系日朗组地层中发现一套玄武岩夹层,该玄武岩为碱性玄武岩,表现为LREE富集的分布型式,与典型的OIB和区域上的板内玄武岩类似。玄武岩Nb含量介于下地壳与上地壳之间,Th含量略低于下地壳,具有较高的Th/Nb比值和较低的Ce/Pb,指示岩浆在演化过程中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与雅鲁藏布蛇绿岩混杂岩带中的海山明显不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玄武岩形成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结合日朗组地层沉积环境的分析,该玄武岩可能为日朗组火山碎屑岩提供物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前陆褶皱冲断带冲起构造发育特征:基于砂箱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万元博,李智武,邓宾,刘树根,赵高平,林彤 ,黄瑞
    现代地质    2016, 30 (1): 110-121.  
    摘要9671)      PDF(pc) (8533KB)(18887)    收藏

    冲起构造广泛发育于挤压逆冲构造体系和走滑构造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因而备受关注。砂箱模拟模型已经被证明是强大的可视化工具,用来模拟不同岩层中复杂的构造现象。基于相似初始砂箱构造模型条件下不同挤压速率(0.3 mm/s、0.1 mm/s、0.005 mm/s)变形过程,揭示出褶皱冲断带发育过程中的典型两类冲起构造:叠加冲起构造和单一冲起构造,它们对于褶皱冲断带演化过程及其油气勘探具有明显不同的重要性。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揭示楔形体扩展变形序列对前陆褶皱冲断带冲起构造发育类别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即褶皱冲断带前缘以前展式扩展变形为主,主要发育单一冲起构造;后缘以后展式扩展变形为主,主要发育叠加冲起构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17. 皖赣相邻地区双桥山群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分析
    廖圣兵,张彦杰,周效华,余明刚,蒋仁,姜杨,陈志洪,赵希林
    现代地质    2016, 30 (1): 130-143.  
    摘要9722)      PDF(pc) (2215KB)(18840)    收藏

    皖赣相邻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北缘,双桥山群为区内广泛分布的一套厚度巨大低绿片岩相变质的以泥砂质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岩的复理石建造。综合岩石组合及沉积构造分析,其可能为一套形成于大陆边缘岛弧构造背景下的陆棚斜坡-滨浅海相火山-陆缘碎屑岩建造组合体,具体可划分出次深海-陆棚边缘斜坡相、浅海陆棚相、陆棚斜坡相、陆棚斜坡相-陆棚相4个阶段的沉积相,显示该时期海盆演化已处于萎缩闭合阶段。横涌组和安乐林组中近源间断不完整“鲍马序列”,主要为浊流和部分砂质碎屑流成因,分别形成于古华南洋新元古代陆缘俯冲作用下有限俯冲过程中和俯冲之后洋盆狭缩海退环境;从火山作用随沉积作用协同演化角度对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的关系分析来看,源于洋壳俯冲作用的火山活动可能始于研究区南西。研究结果从沉积地层学角度,为新元古代皖赣相邻地区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18. 基于光谱匹配的热红外高光谱数据岩性分类研究
    孙娅琴,田淑芳,王兴振,高雅洁
    现代地质    2016, 30 (1): 239-246.  
    摘要9727)      PDF(pc) (11135KB)(18622)    收藏

    从岩石光谱出发,结合光谱谱带强度特征和光谱波形特征,针对机载热红外高光谱数据(TASI),在以往算法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算法——光谱离散能级波形匹配法(SDEM),并将其运用到岩性分类研究中。SDEM算法能识别岩石光谱间的微小差异,并在充分考虑光谱谱带强度和波形特征的同时,有效减弱数据噪声。与传统的岩性分类方法——高光谱角度制图法(SAM)相比,改进的算法能更精确地区分岩石相似光谱,识别易混淆岩性,对出现“异物同谱”现象的岩石也具有更好的区分能力。将SDEM、SAM方法应用于甘肃柳园地区TASI数据岩性分类研究中,可看出SDEM方法能识别出SAM未识别或识别错误的岩性。通过研究区野外查证,可知SDEM方法所得岩性分类结果更符合岩石实际分布情况。可见光谱离散能级波形匹配法具有较好的岩性分类效果,能更好地区分地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西藏改则热那错地区下—中侏罗统色哇组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崔玉良,王根厚,李典
    现代地质    2016, 30 (1): 78-86.  
    摘要9848)      PDF(pc) (34784KB)(18314)    收藏

    西藏改则热那错地区下—中侏罗统色哇组中含粗面玄武岩,元素含量测试表明,其SiO2含量为45.62%~48.46%,Al2O3含量为14.09%~16.51%;Na2O与K2O含量分别为2.68%~4.12%、1.35%~4.73%,K2O/Na2O=0.34~1.77。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有弱的铕正异常;总体富集Rb、Ba、U等元素,亏损Sr、Yb、Th、Y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大洋板内洋岛环境,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未受或很少受到地壳物质和陆下岩石圈的混染。玄武岩、玄武质砾石、灰岩构成了洋岛型岩石组合,结合色哇组为海底扇沉积环境的观点,可以推断班公湖—怒江洋盆在早—中侏罗世发育成熟洋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泥页岩非构造裂缝形成机制及特征
    袁玉松,周雁,邱登峰,王茜茜
    现代地质    2016, 30 (1): 155-162.  
    摘要11823)      PDF(pc) (1952KB)(17817)    收藏

    泥页岩非构造裂缝是泥页岩中常见的裂缝类型。非构造裂缝对页岩气成藏与保存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考虑泥页岩本身固有的特性,初步提出泥页岩裂缝的分类方案,划分了非构造裂缝的类型,并总结各类非构造裂缝的形成机制。依据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描述了泥页岩非构造裂缝的特征。初步分析认为,在泥页岩非构造裂缝中,成岩层理裂缝、欠压实超压裂缝和生烃超压裂缝与页岩气成藏和保存关系密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21. 西秦岭岗岔金矿赋矿围岩成岩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李金春,申俊峰,刘海明,彭自栋,魏竹君,王冬丽, 窦润吾,蓸卫东
    现代地质    2016, 30 (1): 36-49.  
    摘要11747)      PDF(pc) (6318KB)(17348)    收藏

    岗岔金矿是在西秦岭西段北缘发现的中型金矿床,有潜力达到大型。该金矿目前发现的5条金矿脉明显受断裂控制,赋矿围岩浅部主要是一套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该套火山岩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侏罗系郎木寺组。采用锆石U-Pb法对其中的凝灰岩进行定年测试,结果显示年龄为(245±2) Ma,说明该火山岩不是侏罗系而应该属于三叠系。矿区内与金矿脉空间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二者年龄也分别为(242±2) Ma和(246±3) Ma。这说明矿区内侵入体与赋矿围岩属于近乎同时代(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上述测年结果进一步限定了岗岔金矿形成时间为三叠纪早期,即构造岩浆活动之期后的热液期。该结论为深入认识矿床成因、总结成矿规律和指导勘查方向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22. 华北陆块南缘燕山期花岗岩带岩浆演化:以小秦岭—外方山地区为例
    王振强, 徐建昌, 冯建之, 祁冬梅, 杨钢, 孙卫志
    现代地质    2011, 25 (6): 1032-1046.  
    摘要11120)      PDF(pc) (10231KB)(17331)    收藏

    根据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外方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将其形成过程划分为160~155 Ma(Ⅰ)、150~125 Ma(Ⅱ)、120~110 Ma(Ⅲ)3个期次,与中国北方大规模岩浆活动期次并不完全一致。这3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元素演化较为特殊,Ⅰ期花岗岩(南泥湖、上房沟等岩体)与Ⅲ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相似,均以异常高的K含量、明显的负Eu异常及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弱或不分馏为主要特征,为A型花岗岩。Ⅱ期花岗岩为偏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富集Rb、Th、U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和Ta等高场强元素,P2O5含量随SiO2含量增加呈递减趋势,为I型花岗岩,大部分样品Sr>300.00×10-6,Y<19.00×10-6,Yb<1.90×10-6,具有埃达克岩的属性。时代由老至新,Ⅰ、Ⅱ、Ⅲ花岗岩呈现出A型—I型—A型的演化规律。Ⅰ期花岗岩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下的局部伸展环境;Ⅱ期花岗岩则形成于华北陆块南缘构造体制转换阶段,是地壳加厚导致的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Ⅲ期花岗岩则是扬子与华北陆块拼合后,板块逐渐稳定,岩石圈发生伸展,下地壳岩石减压熔融形成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储层高岭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郭佳,曾溅辉,宋国奇,张永旺,王学军,孟伟
    现代地质    2013, 27 (5): 1089-1098.  
    摘要11791)      PDF(pc) (10925KB)(17260)    收藏

    高岭石广泛分布于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的砂岩中,对储层物性具有重要影响,但其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目前研究得比较少。利用铸体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多种测试手段研究了东营凹陷沙河街组自生高岭石的发育和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的高岭石主要在1 200~3 600 m的深度范围内分布,其中沙二段和沙三段的高岭石相对含量较高;从沙一段至沙三段,中央隆起带高岭石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北部陡坡带和南部缓坡带。沙河街组砂岩储层高岭石的分布明显受有机质热演化的影响。不同的温度(埋藏深度)控制着粘土矿物的形成和转化,从而影响着沙河街组不同层段高岭石的含量及其在平面和剖面的分布。超压对高岭石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超压作用,导致超压顶界面高岭石大量发育。中央隆起带构造活动比较强,有利于酸性流体从深部向浅部充注,并且流体动力比较强,导致沙一段至沙三段中央隆起带的高岭石含量较高。断层和不整合面复合输导体系可使大量酸性流体进人浅部储层,促使浅部砂岩储层高岭石大量发育。岩性和沉积微相通过改变高岭石形成和分布的流体化学和流体动力条件,从而对高岭石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24. 北武夷王坞矿区花斑岩与钼矿的关系:来自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定年的证据
    魏娟娟,狄永军,魏英文,张达,罗平,罗国辉,秦晓峰,董越,杨秋,陈杰
    现代地质    2016, 30 (1): 59-68.  
    摘要12456)      PDF(pc) (3735KB)(17178)    收藏

    王坞钼铜矿床是北武夷地区近年来发现并正在勘查的具大型规模以上潜力的矿床。在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锆石LA-ICP-MS U-Pb法测年,获得矿区中与钼矿体在空间上关系密切的花斑岩脉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7.5±1.8) Ma(MSWD=1.4),说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通过辉钼矿Re-Os法测年,获得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53.7±3.2) Ma(MSWD=3.9),说明钼矿形成于晚侏罗世。因此,花斑岩脉的成岩时代远远晚于钼矿成矿时代,表明两者无成因联系。通过对比邻区矿床成矿特征并结合现有资料分析,推断王坞矿区成钼岩体为酸性花岗斑岩或黑云母花岗岩,位于南东方向深部,深部找矿前景较好。北武夷地区中生代主要成钼时期为晚侏罗世早期(155 Ma±)和早白垩世早期(135 Ma±),该时期钼铜矿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弧岩浆活动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广西平南新坪金矿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探
    李院强,庞保成,张青伟,吕嘉文,周业泉,赖昕,李培荣
    现代地质    2016, 30 (1): 29-35.  
    摘要10222)      PDF(pc) (3564KB)(17161)    收藏

    广西新坪金矿地处大瑶山多金属成矿带六岑矿田,矿体主要受新坪复式背斜和近东西向的断裂破碎带控制,赋存于寒武系黄洞口组砂岩、砂泥岩中。石英流体包裹体数据显示,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低密度含CO2的流体;流体中阳离子以Na+、Ca2+、Mg2+、K+为主,阴离子以Cl-为主。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中水可能主要来源于岩浆,并叠加有变质水,且不排除有少量大气水加入的特征;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范围较窄,多为距离零轴很近的负值,推断可能是深源硫与地层硫的混合。根据本次分析及结合前人研究表明,Au来源具有多源性,主要来源于寒武系地层,但区内深源岩浆岩也有提供Au的可能性。据以上分析,结合前人对该地区矿床成因的研究,初步认为新坪金矿属于变质-岩浆热液叠加成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26. 滇黔桂盆地泥盆系页岩气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分析
    孟江辉,潘仁芳,陈浩,唐小玲
    现代地质    2016, 30 (1): 181-191.  
    摘要9664)      PDF(pc) (5146KB)(16967)    收藏

    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剖面测量和样品测试,分析了滇黔桂盆地泥盆系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滇黔桂盆地中、下泥盆统发育两套台盆相暗色泥页岩沉积,泥页岩单层厚度为10~55 m,累计厚度普遍在100~450 m之间;泥页岩TOC一般为1.0%~2.5%,有机质类型为Ⅰ型-Ⅱ1型,处于高-过成熟热演化阶段;储层物性接近于四川盆地威201井寒武系九老洞组页岩,发育多种储集空间类型,脆性矿物含量平均值为46%,具备储集条件;黔南坳陷西南部和桂中坳陷中西部地区地层相对平缓,断裂密度和剥蚀厚度小,且断裂性质以逆冲、压扭为主,页岩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综合考虑暗色泥页岩厚度、埋藏深度、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和保存条件等因素,预测滇黔桂盆地泥盆系页岩气有利层段为塘丁组和罗富组,有利区主要分布于天峨—南丹—河池一带以及桂中坳陷中部的鹿寨—来宾—合山—大化地区。利用地质资源丰度类比法计算出该区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0.66×1012~1.09×1012 m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27. 新疆伽师砂岩型铜矿床地质及S、Pb同位素地球化学
    王思程,薛春纪,李志丹
    现代地质    2011, 25 (2): 219-227.  
    摘要14827)      PDF(pc) (12457KB)(16872)    收藏

    西南天山新生代山前盆地中的伽师铜矿是新疆近年发现和开发的一个重要的砂岩型铜矿,矿体产于古近系灰白色含岩屑钙质细砂岩中,呈与地层整合的板状、层状。矿石中硫化物主要为辉铜矿,矿体深部出现斑铜矿,极少量黄铁矿、闪锌矿等,硫化物多交代砂岩中胶结物或碎屑颗粒形成胶结结构,矿石发育稀疏浸染状、团块状、结核状等多种构造。矿石的硫同位素δ34SV-CDT在-33.4‰~-24.6‰之间。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8.376~18.607、207Pb/204Pb=15.612~15.655、 208Pb/204Pb=38.475~38.747。铜的硫化物矿化表现为含铜盆地流体(地下水)交代砂岩而沉淀,铜矿体形成于古近系细砂岩成岩晚期,矿石硫来源于细菌还原硫酸盐,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金属元素来自沉积盆地周围的蚀源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6)
    28.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区深部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郑洪伟,李廷栋,高锐,贺日政
    现代地质    2010, 24 (1): 131-139.  
    摘要22843)      PDF(pc) (11994KB)(16716)    收藏

    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量新生代钾质、高钾质火山岩体的成因一直是个谜。利用布置在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缘的305个临时宽频地震台站和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9 649个远震事件,共139 021条P波初至到时资料对青藏高原深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层析成像反演研究。结果显示,印度岩石圈地幔俯冲前缘已经到达了羌塘地体中部之下,在俯冲前缘存在一个从地幔深处延伸至地表的大规模低速体。该低速体可能是由于印度岩石圈地幔前缘俯冲进入软流圈深处而引起地幔热扰动,造成深部软流圈地幔的热物质向上扩散而形成的深部地幔物质上涌通道;该通道为青藏高原北部的新生代钾质、高钾质火山岩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因此,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可能是印度岩石圈地幔持续北向俯冲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29. 基于矿床成矿系列的三维成矿预测—以安徽铜陵矿集区为例
    向杰,陈建平,胡桥,安文通,尹晓云
    现代地质    2016, 30 (1): 230-238.  
    摘要12037)      PDF(pc) (11334KB)(16675)    收藏

    为了对安徽铜陵矿集区深部矿产资源进行定量预测评价,并按不同矿床类型实现混合成因预测,以矿床成矿系列为指导开展三维成矿预测很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研究区两个矿床成矿系列:与燕山期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系列和沉积-改造(变质)成矿系列,以及斑岩-矽卡岩-热液型成矿模式,并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研究区进行了三维地质建模。在此基础上,运用“立方块预测模型”找矿方法,对研究区开展三维成矿预测,根据信息量值结合地质情况圈定了14个找矿远景区。该研究成功地将传统二维成矿预测理论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将区域矿产预测拓展到三维空间,更有利于区域范围内隐伏矿体的圈定工作,亦为今后的三维成矿预测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倾角导向体控制的气烟囱识别技术及其在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中的应用
    杨瑞召,李洋,庞海玲,赵争光,文小龙等
    现代地质    2013, 27 (1): 223-230.  
    摘要15558)      PDF(pc) (10940KB)(16593)    收藏

    在调研了国内外气烟囱研究成果与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全新的地震解决方案——OpendTect平台提供的基于属性多层感知器(MLP)的人工神经网络(ANN)的方法预测气烟囱的发生概率体,并利用倾角导向体对算法进行改进,提出倾角控制下的地震气烟囱识别技术,很好地补充并发展了模式识别技术在地震勘探领域的应用。通常该技术一方面可以解释运移通道和浅层气成藏的原因;另一方面,形成的气烟囱地震数据体还可以预测源岩的发育情况;此外,对于判别断层封闭性也非常适用。最后应用这一技术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一含油区块的运移通道和成藏规律进行研究,分析该研究区的断裂发育特征和运移通道类型,总结了油源、通道、储层和盖层的空间配置关系,并建立相应的成藏模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
    31. 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泥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陈世悦,龚文磊,张顺,蒲秀刚,马洪坤,时战楠,张跃
    现代地质    2016, 30 (1): 144-154.  
    摘要9866)      PDF(pc) (7253KB)(16407)    收藏

    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泥页岩沉积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是泥页岩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之一。在岩心精细观察与描述基础上,利用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岩石热解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沧东凹陷孔二段泥页岩的岩石学特征、裂缝类型及发育特征(长度、开度、角度、充填物等)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沧东凹陷孔二段泥页岩主要由长英质矿物、碳酸盐矿物及黏土矿物组成,主要岩性包括云质泥岩、砂质泥岩、泥质云岩、砂质云岩及白云岩等,沉积构造类型包括块状构造、层状构造、纹层状构造及透镜状构造等。孔二段泥页岩主要发育构造缝、层理缝、差异压实缝及异常高压缝等4种裂缝,其中构造缝最发育,其次为层理缝和差异压实缝,异常高压缝发育较少,裂缝中充填物主要包括黄铁矿、方沸石、方解石及沥青等。研究表明,构造作用、岩性与矿物组成、沉积构造、成岩作用及有机质丰度是控制沧东凹陷孔二段泥页岩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32.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世水道发育的主控因素
    乔博,张昌民,李少华,杜家元,张忠涛
    现代地质    2016, 30 (1): 200-208.  
    摘要9512)      PDF(pc) (6258KB)(16119)    收藏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在中新世21~18.5 Ma、13.8~12.5 Ma和10.5~8.5 Ma三个时期均发育有大型水道。不同时期水道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均不相同。21~18.5 Ma时期水道内部结构简单,水道延伸距离远,搬运的沉积物在白云凹陷远端沉积下来;13.8~12.5 Ma水道逐渐向北退却迁移,早期水道在凹陷南部地区发育,随后逐渐向北溯源迁移。10.5~8.5 Ma水道逐渐变窄变深,具有典型汇聚水道的特点。上述水道迁移和形态特征的变化是由于各时期水道发育的控制因素不同造成的。21~18.5 Ma时期水道的发育与来自于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充足物源供给有关;13.8~12.5 Ma时期水道的主控因素是13.8 Ma时期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10.5~8.5 Ma水道的迁移与东沙运动造成白云凹陷相对隆升以及古地貌密切相关。对不同时期水道控制因素的分析为中新世以来白云凹陷水道的形态及演化过程分析提供了新的地质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33. 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模拟及有利区带预测:以束鹿凹陷西斜坡沙二段为例
    何富贵,高先志,吴东胜,田建章,辛纬江,石国新,谭建华,司丹
    现代地质    2016, 30 (1): 220-229.  
    摘要9525)      PDF(pc) (1221KB)(16114)    收藏

    束鹿凹陷位于冀中坳陷南部,为一典型的断陷湖盆。凹陷古近系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为了寻求油气勘探的突破口,进一步明确勘探的主攻方向和区带,急需深化对研究区油气二次运移的认识。以束鹿凹陷西斜坡沙二段为例,基于Arcgis软件对目的层的油源区、输导体系、构造及流体势特征等多种地质信息进行处理,在大尺度条件下以流体势模型为油气二次运移动力模型模拟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模拟结果揭示,油气在砂体发育状况的约束下,鼻状构造控制油气相对运移方向,油气向其脊部运移汇聚。最后,依据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模拟结果及对成藏条件的认识,优选出台家庄鼻状构造带、雷家庄南部鼻状构造带以及西曹固南、北鼻状构造带4个长期继承性的鼻状构造带为成藏有利区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三峡库区巴东县大型涉水滑坡工程治理效果评价
    喻章,徐光黎,冯双,刘耀隆,胡晓龙
    现代地质    2016, 30 (3): 695-704.  
    摘要9228)      PDF(pc) (3677KB)(16084)    收藏

    三峡库区大型涉水滑坡的工程治理效果,已经成为水库能否长期按要求正常运营的关键问题。在统计分析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特点的基础上,以库区巴东县15个典型已治理大型涉水滑坡为研究对象,汇总、分析了其工程防治方案,总结了大型涉水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措施以抗滑桩工程、护坡工程和排水工程为主的技术特点,并根据多次实际调查结果指出巴东县已治理大型涉水滑坡普遍存在的宏观变形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治理流程、现场调查结果,考虑后期运营时可能发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一个兼具时效性和预见性的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基于综合评价值设定了评价标准,对工程治理效果进行分级。最后,以巴东县XL01滑坡的工程治理效果评价为实例,检验此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并对巴东县典型已治理大型涉水滑坡的工程治理效果进行评价,结合实际调查结果,指出巴东县大型涉水滑坡工程治理效果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35. 新疆红山铜金矿床基于地面高光谱遥感找矿模型构建
    王瑞军,李名松,汪冰,牛海威,孙永彬,李存金
    现代地质    2016, 30 (3): 577-586.  
    摘要9198)      PDF(pc) (8568KB)(16067)    收藏

    选择新疆红山铜金矿床,使用美国ASD公司的FieldSpec Pro FR地面波谱仪,在铜金矿区及外围地段分别对各地质体的英安岩、蚀变英安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流纹斑岩、片理化带、矿体等开展地面波谱测试,获取各地质体的波谱曲线,综合剖析各吸收峰的波谱特征和蚀变矿物的反映特征,同时结合镜下鉴定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研究和总结红山铜金矿区从矿体、矿化体、近矿围岩、外围蚀变围岩至外围正常围岩的地面高光谱蚀变矿物和蚀变矿物组合分布特征,结合矿床的地质矿产特征和地面围岩蚀变特征,形成地面高光谱蚀变矿物组合分布图,构建红山铜金矿床基于地面高光谱遥感找矿模型,为后期开展航空高光谱遥感调查、高光谱蚀变矿物信息提取和找矿预测提供地面高光谱波谱数据支持和典型矿床模型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36. 宁夏海原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陈立,张发旺,程彦培,蔺文静,陈江,张琳
    现代地质    2009, 23 (1): 9-14.  
    摘要23534)      PDF(pc) (4379KB)(15988)    收藏

    结合宁夏海原盆地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基于水化学、同位素数据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上当地的地下水化学场从补给区到径流区到排泄区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符合干旱区盆地的水质演化规律;地球化学模拟表明当地水岩相互作用从补给区的以溶滤-混合作用为主逐渐演变成排泄区的以溶滤-蒸发为主。水中的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升高主要由岩盐和石膏的溶解引起,第三系岩性及径流条件对地下水水质有很大的影响。同位素特征表明西华山—南华山断裂控制着当地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开采对深层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尚不明显;在有些地区,由于地下水开采加速了地下水径流,水质有变好的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1)
    37. 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高演化页岩微纳米孔隙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
    唐相路,姜振学,李卓,李卫兵,杨佩佩,黄何鑫,郝进
    现代地质    2016, 30 (1): 163-171.  
    摘要10036)      PDF(pc) (2498KB)(15940)    收藏

    对页岩气赋存的主要场所页岩孔隙的研究是解决页岩气赋存和保存机理的关键,但目前缺少有效的手段去定量刻画高演化页岩微纳米孔隙的非均质性特征。通过低压N2吸附/解吸、高压压汞、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实验,运用分形维数对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高演化页岩微纳米孔隙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高演化页岩的微纳米级孔隙非均质性极强。中孔(2.0~50.0 nm)中2.0~4.5 nm 的孔隙分形维数平均2.853 4,4.5~50.0 nm 的孔隙分形维数平均2.7367,这种极强非均质性主要受有机质控制。总有机碳(TOC)含量大于1.7 %时,有机质孔在中孔中占主导地位,粘土矿物含量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孔的非均质性。宏孔(>50.0 nm)分形维数平均2.8441,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受石英和碳酸盐等脆性矿物控制,随着碳酸盐矿物含量的增大,非均质程度增加,有机质对页岩宏孔的非均质性影响不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38. 安徽铜陵桂花冲斑岩铜矿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
    岳紫龙,杜杨松,曹毅,左晓敏,张爱萍
    现代地质    2016, 30 (1): 50-58.  
    摘要9890)      PDF(pc) (4665KB)(15925)    收藏

    桂花冲铜矿为安徽铜陵地区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斑岩体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的花岗闪长斑岩。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是斑岩型矿床成矿过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蚀变带岩石开展元素地球化学成分的迁移研究,是分析热液交代蚀变过程的基础。桂花冲铜矿区内围岩蚀变作用比较强烈,蚀变类型主要有钾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分带比较明显,由内向外依次为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矿体主要产于绢英岩化带内。矿化蚀变自早至晚划分为钾长石、石英-绢云母、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4个阶段。蚀变带物质组分迁移结果表明,在蚀变过程中,岩石的主量元素除TiO2、MnO、MgO外,其他元素迁移量发生了明显改变;微量元素除Sr和Cu外,迁移量变化较小,稀土元素在矿化强的部位亏损,在矿化弱的地带富集。岩体及蚀变带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一致,说明岩体与蚀变岩石经历了相同来源流体的交代蚀变,是岩浆流体连续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39. 苏丹穆格莱德盆地福拉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启示
    何碧竹, 汪望泉, 吕延仓
    现代地质    2010, 24 (4): 709-718.  
    摘要7785)      PDF(pc) (13357KB)(15918)    收藏

    福拉凹陷下白垩统Abu Gabra组发育有湖相好—极好烃源岩,但热演化程度低、成藏主控因素不确定,勘探潜力不明。通过地层层序划分、构造分析、沉积相分析,认为张剪性区域构造背景控制福拉凹陷的构造与沉积发育,下白垩统Abu Gabra组发育有一定规模有效生烃凹陷,可形成Abu Gabra组烃源岩层,Abu Gabra组自储自盖,Bentiu组储、Aradeiba组盖及Aradeiba组自储自盖等3套生储盖组合,其中第二套储盖组合为该凹陷不同于六区其他凹陷的良好储盖组合。紧邻生烃凹陷、继承性发育的构造带,如中部滚动背斜—断鼻、南部次凹西缘断鼻、南部断阶带断鼻、北部次凹东缘断鼻等构造带是有利的成藏带。继承性发育的Fula1号滚动背斜、Fula2号断鼻构造具有多套储盖组合,勘探风险低,为有利的勘探目标。这些认识为福拉凹陷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且其研究方法及思路也为新区油气勘探提供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40. 江西相山矿田主要铀矿化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李子颖,张万良
    现代地质    2016, 30 (1): 1-16.  
    摘要9840)      PDF(pc) (7803KB)(15906)    收藏

    江西相山矿田发现近30个铀矿床,矿化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次火山岩)关系密切,不管是划归火山岩型还是斑岩型矿床类型,均属于热液型矿床。从热液矿床的成矿构造特点分析,相山矿田铀矿化主要有隐爆碎屑岩型和蚀变岩型两大类,后者主要有水云母化蚀变岩型和钠长石化蚀变岩型。通过收集资料,结合笔者完成的有关课题成果数据,对各铀矿化类型进行了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隐爆碎屑岩型矿石品位较高,U含量大多大于1%,SiO2、Na2O含量较低,P2O5含量较高,K2O/Na2O比值平均11.51,主要伴生元素有Hf、Sb、Cu、Pb、Zn、Zr等;水云母化蚀变岩型矿化的K2O/Na2O比值平均4.83,伴生元素有W、Pb、Mo、Th、Sb等;钠长石化蚀变岩型矿化的K2O/Na2O比值平均0.19,U与CaO、P2O5关系密切,伴生元素有Sr、Zr、Hf、Sc、W等。从钠长石化蚀变岩型,到水云母化蚀变岩型,到隐爆碎屑岩型,即随矿化岩石U品位的增高,稀土配分曲线呈现出从右倾向左倾有规律的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