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5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1-02-12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1, 35(01):  0-0. 
    摘要 ( 175 )   PDF (3427KB) ( 2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藏铁路雅安—林芝段典型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问题
    郭长宝, 吴瑞安, 蒋良文, 钟宁, 王炀, 王栋, 张永双, 杨志华, 孟文, 李雪, 刘贵
    2021, 35(01):  1-1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23
    摘要 ( 1979 )   HTML ( 69)   PDF (16412KB) ( 8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藏铁路是中国正在规划建设的重点工程,穿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都极为复杂的青藏高原东部。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发育、地震频发,新建铁路雅安—林芝段直接穿越或近距离展布于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等10条大型区域性活动断裂带,部分断裂活动速率值达10 mm/a,潜在强震危险性高。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铁路沿线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密集分布于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及其一级支流、活动断裂带和公路沿线,其中高位远程滑坡及链式灾害、深层蠕变-剧滑型滑坡、地震滑坡等灾害危害严重,成为了铁路建设的“拦路虎”。铁路沿线处于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导的高地应力环境,穿越华南主体应力区、龙门山—松潘应力区、川滇应力区、墨脱—昌都应力区和喜马拉雅应力区等5个大的一级构造应力区;雅安—康定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W—NW向,并向林芝方向呈现NNE向偏转,地应力在平面和垂向空间上表现为强烈局部差异性,如折多山某隧道地应力测试结果揭示了在垂向上存在应力释放区。在高地应力条件下,铁路沿线深埋隧道潜在围岩岩爆和大变形危害风险大。铁路建设应加强活动断裂安全避让、重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深埋隧道地应力和岩爆大变形超前预测预报等工作,科学指导铁路选线与防灾减灾。

    川藏铁路交通廊道某大型古滑坡成因及失稳模式分析
    王家柱, 高延超, 冉涛, 铁永波, 张凡
    2021, 35(01):  18-2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17
    摘要 ( 702 )   HTML ( 11)   PDF (8011KB) ( 2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藏铁路沿线地形地貌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古滑坡复活问题是威胁川藏铁路建设和运营的严重隐患之一。位于四川康定市的某古滑坡体,距原规划的川藏铁路大桥仅100 m,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和钻孔勘探,分析该古滑坡的发育特征与成因机制;并利用二维有限元软件,对古滑坡可能的失稳模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古滑坡边界清晰,滑坡体积约118万m 3,主要沿基覆界面滑动,局部变形破坏强烈;发育多级拉张裂缝;天然工况与降雨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潜在破坏部位为边坡中部碎石土堆积体后缘,滑动面即沿着碎石土与全风化岩体的接触面,一旦复活将严重威胁铁路大桥的运营与安全。

    基于加权证据权模型的青藏高原东部巴塘断裂带滑坡易发性评价
    闫怡秋, 杨志华, 张绪教, 孟少伟, 郭长宝, 吴瑞安, 张怡颖
    2021, 35(01):  26-3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91
    摘要 ( 711 )   HTML ( 10)   PDF (7662KB) ( 1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巴塘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全新世活动强烈,沿断裂带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基于遥感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在巴塘断裂带两侧10 km范围内识别出滑坡93处;在分析滑坡空间发育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地形地貌(地面高程、地形坡度和地形坡向)、地形湿度指数、地层岩性、活动断裂、降雨量、水系、人类工程活动和植被覆盖等10个因素作为滑坡易发程度的主控因素,采用加权证据权法建立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开展巴塘断裂带滑坡易发性评价;成功率(ROC)曲线检验结果表明此次滑坡易发性评价的准确率为82.3%。采用基于自然断点法将滑坡易发程度划分为极高易发、高易发、中等易发和低易发4个级别,结果表明滑坡易发性受巴塘断裂带和河流控制显著,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巴塘断裂带、金沙江和巴曲河谷及一级支流两侧,中等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巴曲各支流中上游,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弱的高山地带以及地形相对平缓的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很好地反映了巴塘断裂带现今滑坡发育分布特征,对该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川藏铁路线V形深切河谷地形地震放大效应数值模拟
    权雪瑞, 黄靥欢, 刘春, 郭长宝
    2021, 35(01):  38-4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20
    摘要 ( 623 )   HTML ( 13)   PDF (5406KB) ( 20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V形河谷场地能产生地震动放大效应,并加剧地震的破坏作用和灾害效应。基于高性能离散元软件MatDEM,对规则V形河谷以及真实河谷地形下的放大效应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规则V形河谷,在地震波水平入射的情况下,背波坡面产生明显的地震动加速度放大效应,并在临近谷底处最为强烈;随着河谷坡角的增大,放大效应增大。数值模拟结果和解析解具有一致的趋势和规律,并符合现场观测现象。将模型进一步应用于川藏铁路线日扎深切河谷的分析,发现地形微小的转折将会影响到波的传播,临近谷底处的加速度放大效应与规则地形较为一致。离散元法能有效地模拟河谷中地震波的传播、反射、散射等现象,可用于川藏铁路沿线复杂条件下的动力作用灾害效应分析。

    金沙江断裂带雄巴巨型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
    李雪, 郭长宝, 杨志华, 廖维, 吴瑞安, 金继军, 何元宵
    2021, 35(01):  47-5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95
    摘要 ( 807 )   HTML ( 19)   PDF (12995KB) ( 3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雄巴古滑坡位于西藏贡觉金沙江右岸、金沙江活动构造带内,该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多高山峡谷且河流纵坡降大,岩体结构破碎,发育一系列大型、巨型古滑坡和斜坡变形体。通过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认为雄巴古滑坡堆积体方量为2.6×10 8~6.0×10 8 m 3,为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巨型古滑坡。雄巴古滑坡在平面上有滑坡滑源区和滑坡堆积区2个大的区域,其中滑坡堆积区又分为相对稳定区和前缘强变形区。滑坡体上2个深孔钻探资料揭露雄巴古滑坡主要发育2级深层蠕变滑带,其中第一级滑带埋深51 m(ZK1孔)至55 m(ZK2孔),第二级滑带埋深101 m(ZK1孔)至115 m(ZK2孔),坡体内发育的深层承压水对斜坡稳定性影响较大。雄巴古滑坡的形成受地层岩性、断裂构造、降雨和河流侵蚀等作用影响强烈,目前仍处于深层蠕滑中;其深层“锁固段”对滑坡的稳定性起关键控制作用,但在降雨-地下水渗流、河流侵蚀和地震等因素作用下,该古滑坡潜在失稳可能性较大,并有形成堰塞金沙江、溃坝、洪水等灾害链的风险。

    金沙江白格滑坡残留体稳定性分析与防治对策
    朱德明, 李鹏岳, 胡孝洪, 吴新明
    2021, 35(01):  56-6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12
    摘要 ( 401 )   HTML ( 5)   PDF (4600KB) ( 1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沙江白格滑坡在经历了2018年10月和11月的2次滑动堵江后,在其后缘仍存在K1、K2和K3等3处规模较大的残留崩滑体,并有再次失稳堵江的可能。目前关于残留体稳定性的研究还存在较大争议,多从影响因素及成因机制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其结果依赖于评价者的经验,差异较大。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白格滑坡所在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其残留体变形特征,选取坡高、坡度、坡面形态、临空面、地下水出露、裂缝发育和变形等7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白格滑坡残留体进行分区稳定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评价结果表明:K1与K2残留体稳定性较差;K3残留体基本稳定,与实际调查状况较吻合。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滑坡的评价与防治提供参考。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川藏铁路澜沧江段滑坡隐患早期识别
    张佳佳, 高波, 刘建康, 陈龙, 黄海, 李杰
    2021, 35(01):  64-7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05
    摘要 ( 768 )   HTML ( 20)   PDF (18649KB) ( 5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识别是实现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复杂地形区滑坡的早期识别一直是个难题,尤其是位于高山峡谷区的滑坡隐患点。为了全面准确地获取川藏铁路澜沧江段的滑坡隐患,采用SBAS-InSAR技术,通过Sentinel-1(升轨)和RADARSAT-2(降轨)数据结合互补的方式,对川藏铁路澜沧江段进行滑坡隐患早期识别。解译结果显示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研究区LOS向的形变速率分别为-58~21 mm/a(升轨)和-42~16 mm/a(降轨),转换后的斜坡向最大平均速率达到-128 mm/a。基于升降轨数据的斜坡向形变结果,识别出川藏铁路澜沧江段的113处滑坡隐患点,其中存在4处滑坡隐患密集区以及13处典型滑坡隐患点,进一步分析了两处重点滑坡隐患的形变特征和滑移机制。本次研究结果对于川藏铁路线路选定以及澜沧江大桥上、下游的防灾减灾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不同轨道数据结合互补的方式为川藏铁路沿线的高山峡谷地区的滑坡隐患早期识别提供参考。

    藏东察达高位崩塌发育特征及潜在危险
    李元灵, 刘建康, 张佳佳, 高波, 田尤, 熊德清
    2021, 35(01):  74-8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09
    摘要 ( 557 )   HTML ( 12)   PDF (12513KB) ( 3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位崩塌具有运动速度快、运移距离远、冲击破坏力强等特征,对其下部工程设施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以藏东察达高位崩塌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遥感影像分析、无人机测绘及物探等工作手段,对其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潜在危害。研究结果表明,察达后山曾发生大型岩质崩塌,崩塌源区与前缘高差达1 340 m,最大水平距离超过2 600 m,估算其运动速度最大可达65.36 m/s,具有高速远程的运动特征。坡脚崩塌堆积体体积约160×10 4 m 3,表面巨石密布,堆积形态具有“颗粒反序”典型特征。现阶段崩塌源区仍发育有一定规模的危岩体,单体方量4.7×10 4 ~ 29×10 4 m 3。受断裂对冲挤压、冻融循环、长期卸荷或强震等因素影响,危岩体可能出现局部或整体失稳。一旦失稳,可能对坡脚构筑物和村庄构成威胁。建议采用综合手段进行深入勘查,分析其稳定性、失稳启动条件及发生概率,预测灾害体失稳后的影响范围,依据评价结果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防治。

    藏东南察达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对拟建车站的影响
    霍欣
    2021, 35(01):  83-9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108
    摘要 ( 541 )   HTML ( 6)   PDF (11168KB) ( 1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藏东南地区普遍发育的泥石流灾害影响川藏铁路车站选址的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遥感解译,在查明察达泥石流区域现状的基础上,从泥石流的物质来源、诱发因素、动力因素等成灾条件分析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并计算泥石流的动力学参数。藏东南察达泥石流沟口处的流速为7.63 m/s,静储量及动储量分别为1 519.81万m 3、38.08万m 3,泥石流危险度为中度危险级别,综合确定泥石流为大型-黏性-暴雨型-沟谷型-发展期-中等易发-中度危险泥石流。鉴于察达泥石流直接影响川藏铁路洛隆车站站址安全,为选择合适的线路方案,考虑桥梁和隧道两种不同的工程设置,在穿越泥石流处比选了4种方案;比选结果表明桥梁工程的DK方案桥面不存在淤埋风险,局部或全部堵塞桥涵孔径的风险较低,并便于修建排导槽等防护工程,泥石流引发的风险可控,为最优方案。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相似条件下铁路车站站址的选择提供借鉴。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川藏铁路地质灾害易发区减灾选线优化:以洛隆车站为例
    周杰, 丁明涛, 黄涛, 陈宁生
    2021, 35(01):  92-10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14
    摘要 ( 720 )   HTML ( 9)   PDF (12195KB) ( 1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路沿线频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对山区铁路建设与安全运营造成重大影响。在山区铁路选线过程中,如何科学规划铁路线位和工程方案,真正把铁路地质灾害问题解决在成灾之前,实现科学防灾减灾,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的铁路地质灾害易发区减灾选线场景仿真系统,利用CAD、Sketch Up等软件制作三维地形环境模型,进行铁路沿线滑坡泥石流灾变演化仿真分析;基于Unity3D平台,应用3Ds Max、Photoshop等软件完成研究区的虚拟铁路场景模型搭建,通过网页版的UI交互设计,实现虚拟铁路场景的三维可视化体验;以新建川藏铁路洛隆车站为例,采用该方法建立了多种线路方案优化。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虚拟现实场景系统具有很好的可视性和较为流畅的交互性,可充分展示研究区铁路建设及运营安全的可行性。

    四川茂县周场坪滑坡发育特征与变形监测分析
    金继军, 郭长宝, 沈亚麒, 杨志华, 任三绍, 李雪
    2021, 35(01):  103-11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102
    摘要 ( 426 )   HTML ( 4)   PDF (12505KB) ( 2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四川茂县南新镇的周场坪滑坡是一大型古滑坡,曾于1982年发生大规模快速复活,目前滑体半堰塞岷江。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周场坪滑坡在平面上呈不规则长舌形,长约850 m,滑体前后缘高差约350 m;在剖面上发育3级滑动,钻探揭露滑带埋深以50~70 m为主,推测潜在失稳滑坡体积为1 500×10 4~2 000×10 4 m 3。周场坪滑坡在平面上分为4个变形区,在滑体中后部和前缘坡脚发育大量拉裂缝与下错陡坎,拉裂缝宽度以0.2~3.0 m为主,陡坎下错高度2~10 m。在野外调查和钻探分析的基础上,对该滑坡开展了地表位移(GNSS)、深部蠕滑变形(钻孔测斜仪)和雨量等监测。监测分析表明,目前周场坪滑坡后缘变形速率达0.80 m/a,中部和前缘分别为0.69 m/a和0.51 m/a,呈推移式滑动变形,整体向NW310°方向滑动;地表位移速率在监测期内基本在1~3 mm/d之间波动,波动主要受降雨量影响,且略滞后于降雨量;滑移加速度基本在0~6 mm/d 2范围波动。ZK2钻孔测斜仪监测数据表明,滑坡在80 m深度内主要沿2层滑带蠕滑,其中浅层滑带埋深在22 m左右,深层滑带埋深在46 m左右,滑移速率在0~5 mm/d范围波动。综合研究认为,周场坪滑坡目前处于缓慢变形的深层蠕滑中,其变形速率受降雨和河流侵蚀等因素的影响,在极端内、外动力条件下,可能会加速滑动,并再次整体复活,造成堵塞岷江等危害。

    川西折多山某深埋隧道地应力测量及其应用研究
    徐正宣, 孟文, 郭长宝, 张鹏, 张广泽, 孙明乾, 陈群策, 陈宇
    2021, 35(01):  114-12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18
    摘要 ( 447 )   HTML ( 6)   PDF (7346KB) ( 1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地区地质构造环境复杂,该区深埋隧道建设过程中经常面临岩爆风险,而地应力条件对深埋隧道的规划建设和岩爆风险预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水压致裂法在川西折多山某深埋隧道开展了原地应力测量及其工程效应分析。某钻孔196~650 m深度范围内的地应力测试结果显示,隧址区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导,测试深度范围内水平主应力随深度线性增加,且应力增加梯度高于中国大陆背景值。地应力结构整体以逆断型(SH>Sh>Sv)为主,其中389.50~560.50 m深度范围属应力释放区,地应力结构以走滑型(SH>Sv>Sh)为主。侧压系数及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比值随深度分布基本符合中国大陆各参数变化特征。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WW向,与区域应力场分布及周边活动断裂反映的力学机制一致,主要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持续俯冲和高原物质东南向扩散作用控制。测点现今地应力强度较高,临近断裂失稳状态,随着应力的不断积累,区内优势破裂方向或已有断裂的特殊构造部位可能发生失稳滑动。最后,基于地应力测量结果对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了预判分析,受隧址区高地应力影响,围岩发生中-强岩爆的可能性较大,需优化设计并重点防护。

    川西郭达山隧道水平孔地应力测量与工程意义
    孙炜锋, 郭长宝, 张广泽, 张永双, 徐正宣, 谭成轩, 李丹, 王献礼
    2021, 35(01):  126-13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21
    摘要 ( 494 )   HTML ( 5)   PDF (4303KB) ( 3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建川藏铁路穿越鲜水河活动构造带,沿线构造应力场极其复杂,隧道围岩工程破坏问题突出。为了揭示该区构造应力场特征,为深埋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基础参数,采用新型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系统在川西郭达山隧道水平孔获得10段有效地应力测量数据,最大测量深度达508.10 m,创造了水平孔地应力测量最深记录。测量结果表明,在148.4~508.1 m测量深度范围,郭达山隧道水平孔截面上最大主应力值为3.59~13.72 MPa,最小主应力值为3.28~8.36 MPa。根据印模实验结果,除浅部钻孔截面上最大主应力倾角较大外,深部钻孔截面上最大主应力倾角近水平。根据地应力状态将0~280 m段划分为应力释放区,280~330 m段为应力集中区,大于330 m段为原地应力区。基于地应力测量结果对郭达山隧道水平孔围岩稳定性进行了预判分析,在孔深292.9 m、508.10 m处隧道围岩有轻微至中等程度岩爆可能,其余段无岩爆可能性。

    川西顺层斜坡破坏模式及层间弱面连通率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周洪福, 冉涛, 陈波, 高澍, 吴文贤
    2021, 35(01):  137-14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11
    摘要 ( 377 )   HTML ( 3)   PDF (6738KB) ( 1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层岩质斜坡是沉积岩地区常见的一种斜坡类型,也是各种工程建设重点关注的一类斜坡。以川西雅安地区典型的顺层岩质斜坡为例,采用现场调查、无人机测绘、钻探、物探和稳定性计算等技术方法,归纳总结目前斜坡存在的变形破坏模式。分析计算斜坡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层间破碎带连通率与斜坡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层间破碎带对斜坡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或控制作用,当斜坡浅表部强风化岩体内层间破碎带连通率小于86%时,斜坡稳定性与现状调查结果吻合。研究结果对川西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川西雅江地区构造-岩石变形特征及其控灾机制
    熊小辉, 白永健, 铁永波
    2021, 35(01):  145-15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07
    摘要 ( 579 )   HTML ( 6)   PDF (10799KB) ( 28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雅江地区发育系列复式背斜、复式向斜及其伴生断裂的褶-断式构造组合样式。受强烈构造改造,岩石变形主要呈现出柔性滑脱、顺层剪切、脆性弯折、沿结构面强卸荷、大位移错动、断层破碎以及褶皱劈理化等7类样式。构造-岩石组合塑造着该区域雅砻江展布与深切河谷的演化,而河谷演化与构造改造共同控制着区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分布。不同的岩石变形样式孕育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而岩性组合关系控制地质灾害发育的规模。受砂岩板岩互层弯折变形的控制,斜坡主要产生倾倒弯折→拉裂→滑移→失稳破坏→堵塞河道或阻断道路等多阶段变形破坏模式,形成雅江地区滑坡灾害最主要的成灾模式。

    川藏铁路孜拉山区片麻岩蠕变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
    王磊, 郭长宝, 郭朋瑜, 吉锋
    2021, 35(01):  153-16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08
    摘要 ( 567 )   HTML ( 4)   PDF (2660KB) ( 2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藏铁路孜拉山区片麻岩分布广泛,岩石各向异性特征显著,深埋隧洞修建时围岩变形直接影响隧洞稳定及加固措施。为揭示川西—藏东孜拉山区片麻岩的蠕变特征,开展了三轴压缩蠕变试验,发现了一种裂纹异常扩展现象,在叠加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绘制等时应力-应变曲线确定长期强度。基于Burgers模型建立一种更符合工程实际的蠕变本构模型,采用麦夸特算法和全局优化算法进行参数辨识。结果表明:同一围压条件下,试样瞬时应变增量随应力等级增大而变小,发生硬化现象;片麻岩试样在蠕变特性中表现出因微观结构各向异性而引起裂纹异常扩展的现象,在衰减蠕变阶段其蠕变速率因裂纹异常扩展而骤增;长期强度随围压增大而增大,与常规三轴试验条件相比,长期强度分别下降59.8%和21.3%。本研究构建的改进的Burgers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所得到的试验力学参数可为工程建设及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围压和含水率对川西—藏东地区板岩残积土的动强度影响试验研究
    王磊, 郭长宝, 李滨, 黄鑫, 郑志华, 王伽祺
    2021, 35(01):  161-16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19
    摘要 ( 333 )   HTML ( 2)   PDF (1463KB) ( 1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受特殊地质构造条件影响,川西—藏东地区板岩、千枚岩等变质岩风化强烈,形成的残积土具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对这一地区的变质岩残积土的动力特性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动三轴试验仪对川西—藏东地区板岩残积土进行分析测试,重点研究不同含水率、不同固结应力和振次下的动强度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含水率和固结应力对试样动强度影响明显;在相同固结应力、固结比条件下,强度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弱;在相同含水率、固结比条件下,强度随固结应力增大而增强,但都不呈正比例关系。板岩残积土的动强度指标动黏聚力随含水率的增加而明显减小,对含水率敏感性较强;动摩擦角则随含水率增加变化量较小,对含水率敏感性较低。

    中尼铁路交通廊道现今构造应力场及其工程影响
    孟文, 郭长宝, 毛邦燕, 卢海峰, 陈群策, 徐学渊
    2021, 35(01):  167-17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104
    摘要 ( 565 )   HTML ( 8)   PDF (7402KB) ( 1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拟建中尼铁路位于印欧板块碰撞推挤的前缘地带,区域深大断裂发育,地震频发,新构造活动强烈,应力状态复杂。基于中尼铁路交通廊道震源机制解及原地应力测量资料,分析中尼铁路沿线区域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进一步讨论现今构造应力场对铁路方案和重要工程设置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震源深度主压应力优势方向在板块碰撞边界为NEE向,高原内部则表现出明显的非均匀性特征。中国境内日喀则至吉隆段主要处于拉张-剪切应力环境,尼泊尔境内区段处于印欧板块推挤控制的挤压应力环境。在缺少中尼铁路沿线原地应力实测资料的现状下,结合邻区实测数据分析认为,该区地壳浅表层应力结构以逆断型为主,水平最大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E向。基于研究区内主应力方向分布特征将中尼铁路沿线划分为日喀则―萨迦、萨迦―定结、定结―吉隆、聂拉木、吉隆―讷瓦果德和加德满都共6段。根据构造应力场分析结果并基于σθmax/Rc理论对铁路隧道工程围岩岩爆可能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隧道轴向夹角较大时对隧道围岩稳定性不利,且隧道埋深越大则围岩岩爆的可能性越大。中尼铁路大多区段轴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呈大角度相交甚至近垂直,当隧道埋深较大时具有发生岩爆的可能,需重点防护。研究结果可为中尼铁路交通廊道工程勘察选线提供参考。

    川藏铁路折多山段隧道温度场与热害初步预测
    赵志宏, 徐浩然, 刘峰, 魏帅超, 张薇, 王贵玲
    2021, 35(01):  180-18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22
    摘要 ( 1726 )   HTML ( 20)   PDF (3979KB) ( 4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温热害是川藏铁路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折多山一带地处地热资源丰富的康定地热田,隧道热害问题突出。由于高原山区的交通和施工条件恶劣,在部分区域钻探或其他物探手段难以施展。为了更加精确地预测隧道沿线围岩温度场分布特征,弥补在困难地区勘察工作的不足,基于现场调查获取的地质资料,考虑断层、岩性、地温、地下水等因素,结合稳态法地热研究理论,建立折多山区域地热场模拟数值模型,揭示A隧道方案沿线围岩温度场分布特征;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隧道沿线热害危险性进行了分区评价,为隧道线路的选址、设计和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四川西部中高温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张薇, 王贵玲, 赵佳怡, 刘峰
    2021, 35(01):  188-19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15
    摘要 ( 850 )   HTML ( 14)   PDF (4188KB) ( 3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西部是我国主要的高温地热资源分布区之一,水热活动的时空分布、物质来源与深部水热岩作用密切相关,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可反映流体上升至近地表过程中发生的深部地球化学过程信息。通过分析鲜水河地热带、甘孜-理塘地热带和金沙江地热带典型地热田的地热流体化学组分特征,认为研究区地下水类型基本为HCO3-Na型水。其中甘孜-理塘地热带地下热水中的K +、Na +、HCO3 -和Mg 2+与Cl -有相似物质来源,除了来自矿物溶解外,还来源于地球深部物质。研究区地热流体径流较长,深度为2 189.93~5 620.52 m,地热流体在上升过程中冷水混入比例为 56%~78%,水岩作用仍未达到平衡状态。在循环过程中,受到含钙、镁的硅酸盐矿物溶解的影响。厘清区域内地热流体汇聚的路径及其控制因素,提高对四川西部地区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和成因的认识,可为区域内工程建设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水化学及稳定同位素的西藏察雅地下热水成因研究
    张春潮, 李向全, 马剑飞, 付昌昌, 白占学
    2021, 35(01):  199-20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13
    摘要 ( 496 )   HTML ( 12)   PDF (4722KB) ( 2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察雅分布有两处地下热水,其中娘曲热水流量达23 356 m 3/d,温度达36 ℃,掌握其成因以及地下水循环模式对铁路隧道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模式,采用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处地下热水主要阳离子为Ca 2+和Mg 2+,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HCO3-,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1 255~2 051 mg/L,水化学类型分别为SO4·HCO3-Ca·Mg型和SO4-Ca·Mg型。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地下热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并具有 18O漂移现象,反映了热水与围岩的氧同位素交换效应。地下热水的补给高程为4 146~4 185 m,热储温度为53.1~61.0 ℃,循环深度为1 409~2 020 m。其成因模式为:地下水在东北部高山区接收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沿岩溶裂隙管道径流,经深循环获得大地热流加热,受构造及岩层阻水影响沿断层上升,在上升过程中与份额达0.79~0.91的浅层地下水混合,于沟谷等地势切割处出露成泉。综合水文地质条件与隧道位置分析,隧道穿越的两处岩溶富水条带,东部岩溶富水区对隧道突涌水威胁较小;西部岩溶富水区对隧道存在构造岩溶水高压突涌水风险,后期应注意防范。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地热成因分析
    马鑫, 付雷, 李铁锋, 闫晶, 刘廷, 王明国, 邵炜
    2021, 35(01):  209-21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16
    摘要 ( 625 )   HTML ( 11)   PDF (8304KB) ( 1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是现今地球上构造活动最强烈、地貌演化最快的地区之一,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水热活动强烈。基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地热地质背景,采用野外调查、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等手段,初步分析嘉黎地区深部地下热水发育特征及成因模式。结果表明,该区域地下热水均来自大气降水或冰雪融水,补给高程位于4 500 m以上,推测补给区位于研究区西北部片麻岩山区;区内地下热水均为未成熟水,热水补给水源沿断裂循环至深部热储,随后受热对流上升至地表出露成温泉,热水上升至浅表部与冷水发生混合,冷热水最大混合比可达91%;采用二氧化硅温度计、阳离子温度计以及硅-焓模型估算出热储温度最高达380 ℃,热水在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内循环深度达到6 900 m。研究区深部热源主要来自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及附近深大断裂,地表热显示主要受控于结合带两侧的次级张扭性断裂。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嘉黎地区地热成因模式,可为该区重大工程建设和高温热害防治提供指导。

    藏南嘉黎断裂古乡—通麦段多期活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赵远方, 公王斌, 江万, 陈龙耀, 仇度伟
    2021, 35(01):  220-23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10
    摘要 ( 589 )   HTML ( 10)   PDF (18462KB) ( 4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嘉黎断裂是青藏高原南部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喀喇昆仑—嘉黎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代表了北拉萨地块和中拉萨地块之间的构造界线。关于嘉黎断裂的构造性质和演化过程等仍存在争议,其不同期次构造过程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在详细的区域地质填图基础上,以嘉黎断裂古乡—通麦段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了该断裂带不同期次变形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基于新获得的不同方位断层面与擦痕特征等资料,恢复和计算该区的不同期次应力场及方向,并据此解析该区的多期构造叠加关系,探讨嘉黎断裂在不同应力场下的多期活动特征以及相关的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和大地构造背景,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嘉黎断裂对拟建铁路工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嘉黎断裂晚新生代以来仍有活动迹象,并具有多期构造叠加特征,从早到晚依次为左旋走滑(D1)、正倾滑(D2)和右旋走滑(D3)。嘉黎断裂作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重要的变形调节构造,其多期活动性质反映了地块间的相对运动特征及区域应力场的转换过程,这对认识青藏高原南缘的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川藏铁路西藏昌都段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王思源, 赵敏敏, 闫晶, 马鑫, 刁玉杰, 付雷, 罗倩
    2021, 35(01):  234-24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06
    摘要 ( 959 )   HTML ( 14)   PDF (3590KB) ( 3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敏感性是衡量生态系统质量及实现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川藏铁路沿途跨越多个自然地理单元,生态环境保护是铁路规划、建设及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以川藏铁路西藏昌都段为研究对象,采取资料分析与野外调查结合的手段,运用生态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脆弱性进行分析,并基于研究结果对铁路途经区域的生态保护重要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昌都境内川藏铁路涉及的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重要区和一般重要区占比分别为42.19%、52.69% 和5.12%。评价结果有助于在铁路规划、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对工程活动进行合理布局,有针对性地降低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达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目的。

    矿床学与地球化学
    云南东川铜矿床流体演化与成矿机制研究
    曾瑞垠, 姜华, 祝新友, 张雄, 肖剑, 吕晓强, 胡川, 杨晓坤, 李金林, 郑泽光
    2021, 35(01):  244-25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1.25
    摘要 ( 419 )   HTML ( 4)   PDF (11112KB) ( 30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川铜矿床是我国重要的沉积岩容矿的层状铜矿床(SSC),具有显著的多层位成矿特征和典型的铜硫化物分带。本研究以不同层位铜矿体的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发现东川群多层位铜矿体存在浅色和深色包裹体2种类型:浅色包裹体成分以H2O为主,含丰富的石盐子晶和少量钾盐、硬石膏子晶,代表了氧化型含矿卤水,具中低温(140~300 ℃)、中高盐度(12%~44%)的特征,属于Na +、K +、Ca 2+-Cl -(SO4 2-)型盆地卤水,主要来源于海相蒸发岩的溶解和层间建造水;深色的含有机质包裹体代表了还原型流体,来源于黑山组碳质板岩和落雪组中的藻类生物分解。东川铜矿床以落雪组的含叠层石砂质白云岩作为主要沉淀系统,黑山组碳质板岩为隔挡层,形成一个流体封闭的物理化学圈闭,氧化含矿卤水通过供给系统运移到具还原性质的沉淀系统中,与还原型富硫流体和含有机质的地层发生混合反应,形成多层位的层状铜矿体和层控脉状铜矿体。

    山东蓬莱石家金矿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
    张英帅, 顾雪祥, 章永梅, 王佳琳, 冯李强, 葛战林, 何宇
    2021, 35(01):  258-26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1.26
    摘要 ( 464 )   HTML ( 7)   PDF (10034KB) ( 2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预测和评价山东蓬莱石家金矿床的深部找矿远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着重论述了该矿床的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对矿床的深部找矿潜力进行了探讨。原生晕元素组合特征分析表明,石家金矿床的矿体及近矿晕元素组合为Au、Ag、Cu、Pb、Zn、S、Te,前缘晕为Hg、As、Sb、Ba,尾晕为Mo、W、Sn。元素异常形态特征显示,326号矿脉南段以前缘晕和近矿晕为主,北段以前缘晕和尾晕为主,近矿晕元素异常较弱,矿体总体具有向南侧伏的特点。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在36线和84线均呈现反分带和前缘晕、尾晕共存的特点,结合地球化学参数在垂向上呈振荡波动变化的特征,说明矿体由多期次成矿作用叠加形成,同时预示矿体向深部还有一定延伸或有盲矿体存在。综合分析认为,326号矿脉南段为成矿的有利部位,深部仍有较大的找矿空间;矿体北段深部矿化减弱,但出现了前缘晕、尾晕元素的共存,预示深部可能还有盲矿体存在。

    云南勐翁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及找矿效果分析
    曾凯, 刘海, 黄德将, 郭威, 漆双林, 斯小华, 杨育振
    2021, 35(01):  270-28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1.27
    摘要 ( 550 )   HTML ( 6)   PDF (16211KB) ( 3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勐翁地区位于临沧—勐海稀有稀土多金属成矿亚带南端,花岗岩风化壳发育,稀土矿成矿条件优越。为配合区内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缩小找矿范围,在该区开展了针对稀土矿产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总结了La、Y、Zr等29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规律、富集特征、元素组合特征及异常特征,并圈定了综合异常。分析认为La、Y、Zr、W、Sn、Au是区内主成矿元素,且La、Y与F、P等相关元素异常套合较好,其异常特征明显。在水系沉积物测量基础上开展异常查证和矿产检查工作,圈定找矿靶区3处,其中1处转化为新发现矿产地,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高分辨率化学层序地层学在深水细粒沉积中的应用:以上扬子地区六塘露头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为例
    王茜, 黄永建, 张治锋, 王长红, 李祥, 刘伟
    2021, 35(01):  281-29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1.28
    摘要 ( 399 )   HTML ( 4)   PDF (5362KB) ( 1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化学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重庆石柱县六塘露头实测资料及样品分析测试资料,优选出陆源输入强度相关元素组合Al-K-Ti-Rb-Cr-Zr、自生沉淀强度相关元素组合Ca-Mn-Mg-Ba-Zn、有机质吸附及还原强度相关元素组合V-Ni-Mo-U-As作为化学层序地层划分指标体系,将六塘露头五峰组划分为LCW层序,龙马溪组下段自下而上细分为MCL1-1、MCL1-2、MCL1-3、MCL1-4层序。陆源输入强度相关主量、微量元素组合总量在层序界面附近相对较高,而在最大海泛面附近相对较低,具有元素总量减少→增加的旋回性变化特征;而自生沉淀强度相关主量元素组合总量和微量元素组合总量、有机质吸附及还原强度相关微量元素组合总量在层序界面附近一般较低,在最大海泛面附近一般较高,具元素总量增多→减少的旋回性变化特征。这种不同成因意义的元素组合总量旋回性变化是区域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具有区域一致性,可作为区域地层对比依据。

    广东揭阳市土壤铜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黄昌辰, 温汉辉, 蔡立梅, 罗杰, 蒋慧豪
    2021, 35(01):  293-30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1.29
    摘要 ( 533 )   HTML ( 7)   PDF (1200KB) ( 1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广东省揭阳市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1 330个表层土壤样(0~20 cm)和331个深层土壤样(150~200 cm)的Cu含量,据此研究土壤Cu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利用富集因子、GIS空间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土壤铜富集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遵循国家标准评价了土壤铜污染风险。结果表明:表层土壤铜含量均值为9.49 mg/kg,远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中Cu风险筛选值(50 mg/kg);表层土壤铜的富集程度处于未富集和轻微富集水平,不存在明显的铜富集情况;表层土壤铜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榕城区中部、揭西县东南部以及惠来县西部和北部;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是研究区表层土壤铜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类型对其也有一定影响,不同成土母质中,第四纪沉积物土壤铜含量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建筑用地土壤铜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类型中,水稻土土壤铜含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