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4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0-12-22
    石油地质学
    塔里木盆地塘北断裂带分段变形及其活动特征
    余一欣, 张立伟, 朱秀香, 罗吉, 刘士林, 张仲培, 金峰
    2020, 34(06):  1103-110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83
    摘要 ( 341 )   HTML ( 7)   PDF (7695KB) ( 2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塔里木盆地塘古孜巴斯坳陷北部的塘北断裂带具有多期构造叠加改造的变形特点,表明出明显的分段特征,并经历了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主要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并结合钻井资料,通过对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分析了塘北断裂带的分段变形及其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塘北断裂带主要发育滑脱逆冲断层和基底卷入逆断层,在断层上盘形成断层传播褶皱。依据断裂带的发育样式及其变形强度,沿断裂带走向可将其划分为西、中、东三段,变形强度自西向东逐渐减弱,逆冲角度逐渐变缓。塘北断裂带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Ⅰ幕、Ⅲ幕以及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等4期构造活动。在加里东早期和加里东中期Ⅰ幕,塘北断裂带中段活动较强,向两侧减弱,之后断裂带的活动中心向西侧发生迁移。塘北断裂带的多期活动对圈闭形成、储层物性和油气运移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渤海辽北地区新生代断裂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张江涛, 郭涛, 王冰洁, 李虹霖, 王茂桢
    2020, 34(06):  1110-111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6.082
    摘要 ( 473 )   HTML ( 6)   PDF (9755KB) ( 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辽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和实钻井资料,对盆地结构特征和断裂体系进行精细刻画,并进一步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对辽北地区(辽西凹陷北洼、鸳鸯沟洼陷、中央凸起南部倾末端和辽西凸起北部倾末端) 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1) 主干控盆断裂的产状、活动性的变化使得辽北地区的盆地结构沿凹陷轴向自南部到北部存在差异:北部表现为东南断(陷) 西北翘(倾) 典型的简单半地堑断陷特征,中部受辽西2号断裂和辽西3号断裂控制,发育两个“半地堑”,共同构成了多米诺式半地堑系,南部辽西大断层正好切割盆地西部边界,表现为不对称的复杂“地堑”结构。(2) 古新世—始新世断裂系统主要由NE向正断层组成,控制了盆地基底构造形态;渐新世则以NNE主干走滑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断裂为主,且在主走滑带发育典型的张性或压性走滑转换构造;新近纪时期断裂体系以一系列次级断裂组合呈雁列式或羽状构造样式呈NNE展布为特征。(3) 辽北地区新生代主要经历了三期构造演化阶段,分别是古新世—中始新世的强伸展弱走滑阶段、渐新世的强伸展强走滑阶段和新近纪的弱走滑拗陷阶段。

    东濮凹陷古近纪盆地结构控烃控藏特征
    余海波, 程秀申, 徐田武, 谈玉明, 漆家福
    2020, 34(06):  1119-113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6.081
    摘要 ( 305 )   HTML ( 4)   PDF (20413KB) ( 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东濮凹陷的盆地结构、构造样式等进行了解析,认为东濮凹陷古近纪盆地具有多断、多凸、多洼的结构特征,多凸多洼的盆地结构控洼控烃,形成多凸多洼多成藏运聚单元。始新统沙河街组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沉积期为初—强断陷期,单断广盆过渡为强断深盆,湿润气候、湖盆广、水体深,为强还原环境,烃源岩品质优;沙三段中亚段—上亚段沉积期为多断断陷期,湖盆变缓、分割性强、水体中等,烃源岩在各自小洼中心处富集、品质一般;沙二段沉积期为弱断陷期,多洼格局持续、成烃单元独立成藏开始期,干旱气候、漫湖—浅水小湖型、水体浅,烃源岩不发育,盆地东部洼陷带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地层埋深较大区域进入生烃门限,烃源岩快速成熟。东营运动时期油藏主要以调节作用为主,早期生成的油气被小断裂改造,形成诸多小断块油气藏,是东濮凹陷主要成藏期。明化镇组沉积晚期—现今,断裂活动减弱,洼陷带地层厚度补偿后继续生烃,油气主要在低部位成藏。

    苏北盆地古近系阜三段沉积体系特征与模式
    王旭影, 姜在兴
    2020, 34(06):  1132-114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84
    摘要 ( 442 )   HTML ( 8)   PDF (15398KB) ( 1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岩性组成、沉积构造、粒度特征、单砂体厚度、测井响应特征和地震反射特征的分析,重新论证了苏北盆地阜三段的沉积体系类型,认为该区发育建设型三角洲体系、浪控三角洲—滩坝体系、风暴沉积体系和近岸水下扇体系。阜三段沉积时期盛行南风。金湖西部凹陷和盐城凹陷位于背风侧,波浪作用较弱,以河流进积作用为主,发育大型建设型三角洲体系。建湖隆起南侧(高邮北部凹陷、金湖东部凹陷、海安凹陷)和滨海隆起前(阜宁凹陷、涟北凹陷)位于迎风缓坡带,波浪作用强烈,湖浪和沿岸流对三角洲前缘砂体进行搬运和再分配,发育浪控三角洲—滩坝体系。金湖凹陷、高邮凹陷和海安凹陷的半深湖区,风暴浪将滨浅湖沉积物携带至半深湖环境,发育风暴沉积体系。苏南隆起前的高邮南部凹陷位于断陷陡坡带,具有地形高差大、近物源、水体深的古地理特征,有利于近岸水下扇体系的发育。

    湘西北ZY3井五峰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
    蔺东林, 唐书恒, 郗兆栋, 张松航, 周淑林
    2020, 34(06):  1144-115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6.085
    摘要 ( 318 )   HTML ( 4)   PDF (4693KB) ( 1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对湘西北ZY3井五峰组页岩中笔石化石、岩性特征、GR曲线和TOC含量分析,明确了研究区为WF2—WF3笔石带沉积时期。选取ZY3井WF2—WF3页岩笔石带20个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和有机碳同位素测试,分析其在垂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而揭示湘西北五峰组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页岩中有机碳含量在WF2较低,为0.17%~0.86%,在WF3含量较高,为0.57%~2.28%。V/Cr、Ni/Co、V/(V+Ni)和U/Th值指示WF2和WF3晚期为次氧化环境,WF3早期为缺氧环境。页岩中P/Al值和Baxs含量指示WF2及WF3均具有相对高的古生产力水平。但TOC与P/Al值和Baxs之间的弱相关性而与氧化还原环境指标之间强烈的正相关性表明,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控于氧化还原环境。Ce异常和Mo/TOC值表明了波动频繁的海平面和中等—强滞留局限盆地对五峰组古氧化还原环境造成的影响。WF2由于隆后盆地形成初期海平面上升,形成次氧化环境,WF3早期海平面上升和局限滞留盆地耦合造成底层水体缺氧,WF3晚期由于湘鄂西水下高地进入隆升高峰期导致相对海平面降低,形成不利于有机质保存的次氧化环境。表明构造作用和古海平面的变化控制着氧化还原环境,进而影响着湘西北地区五峰组页岩有机质的富集。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原地区砂岩型铀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胡妍, 胡永兴, 张翔, 杨涛, 欧扬剑
    2020, 34(06):  1153-116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86
    摘要 ( 2333 )   HTML ( 2)   PDF (4274KB) ( 2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原地区下白垩统洛河组含铀砂岩的主、微量元素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区砂岩型铀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下白垩统洛河组铀矿石主要为沥青铀矿(UO2),含铀砂岩可能来自古老沉积地体或克拉通/再旋回造山带的石英岩沉积物源区。含铀砂岩富集轻稀土(LREE),亏损重稀土(HREE),且具明显的Eu负异常,一致的稀土元素特征表明该区成矿围岩具有统一的物源、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含铀砂岩的V/Cr、Ni/Co、U/Th、V/(V+Ni)比值特征说明,该区铀矿化主要发育于弱氧化—弱还原的过渡环境;其δEu和δCe值均随U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反映U元素的富集成矿经历了由氧化向还原环境转化的过程,砂体颜色由浅红色褪色蚀变为灰白色。含铀砂岩中Th、Sc、Co、Mo含量与U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认为Th、Sc、Co、Mo可作为研究区洛河组砂岩型铀矿富集的指示元素。研究区砂岩型铀矿的形成与深部向上逸散的还原性油气流体作用关系密切,油气流体的侵入增加了砂体的还原容量,有利于含铀含氧水中铀离子在氧化—还原过渡带发生沉积富集,形成洛河组大面积的铀异常。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压力演化研究
    王欢, 马立元, 罗清清, 陈纯芳, 韩波, 李超, 郑晓薇
    2020, 34(06):  1166-118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6.080
    摘要 ( 348 )   HTML ( 3)   PDF (11922KB) ( 1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压力演化特征及异常压力形成机理,基于现今储层压力状态分析,结合泥岩压实研究及包裹体测试古压力恢复结果,采用盆地数值模拟系统,定量分析了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异常压力演化史。研究表明,杭锦旗地区储层现今处于异常低压状态,目的层在早白垩世末达到最大埋深,泥岩剩余压力最大值集中在上石盒子组中下部—下石盒子组盒3段,不同区带最大剩余压力大小有所差异,西部区带剩余压力最大(15~20 MPa),东部区带剩余压力居中(10~15 MPa),北部区带剩余压力最小(5~10 MPa)。地层压力演化与构造运动具有同步性,三叠纪末印支运动时期,剩余压力开始形成,中侏罗世早期燕山运动时期,剩余压力略微下降,白垩纪晚燕山运动时期,剩余压力达到最大,随后发生大规模构造抬升剥蚀,剩余压力迅速下降,形成现今储层异常低压和盖层残余不同程度剩余压力的状态。杭锦旗地区现今储层异常低压形成主要原因是天然气扩散,其次为构造抬升引起的温度降低和剥蚀卸载。烃源岩层、盖层及储层古异常高压成因有所差异,烃源岩层以生烃作用为主,盖层以泥岩欠压实作用为主,储层古异常高压形成与砂泥岩配置关系有关,盒3段以泥包砂沉积为主,受泥岩欠压实作用影响较大,下部以砂泥互层或砂包泥为主,泥岩欠压实作用影响减弱甚至消失,以构造挤压作用为主。

    塔河奥陶系油藏岩溶储层类型、洞穴结构和发育模式:以塔河油田7区T615缝洞单元为例
    徐嘉宏, 康志宏, 蓝茜茜
    2020, 34(06):  1181-119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87
    摘要 ( 458 )   HTML ( 9)   PDF (16504KB) ( 1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以岩溶缝洞为主,随着油田开发深入和地球物理技术长足进展,岩溶暗河地下形态渐为明晰。但由于岩溶缝洞储集体具有空间结构复杂、岩溶产物和储集体类型多样等特点,以至于岩溶储集体类型、结构和发育模式分歧较大。以T615缝洞单元为实例,以高分辨采集的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单元内岩心、录井、测井、FMI成像测井和单井动态等资料,将井区内储集体划分为机械充填型(砂泥岩充填和细砂岩充填)、垮塌角砾充填型、溶洞(未充填)型和溶蚀裂缝4种类型。结合高分辨采集的三维地震属性刻画资料,对典型岩溶系统主要岩溶产物(厅堂洞、干流洞、末梢洞、落水洞和驻水洞)的分布特征及识别标志进行研究,将岩溶划分为4个期次。经过构造和充填改造,在4层洞穴中,洞穴结构、岩溶产物和储集体类型具有较大差异。结合水文地质和岩溶理论,建立典型岩溶系统的连井岩溶缝洞地质剖面图和连井缝洞发育模式图,揭示井间缝洞组合关系,对岩溶储层描述和表征具有指导意义。

    川东北元坝西地区须三段钙屑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王爱, 钟大康, 刘忠群, 王威, 杜红权, 周志恒, 唐自成
    2020, 34(06):  1193-120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6.079
    摘要 ( 356 )   HTML ( 4)   PDF (15642KB) ( 1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和物性测试等数据,分析了川东北元坝西地区须三段致密砂岩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类型和物性特征,建立其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过程,为须三段致密砂岩的勘探开发提供思路。研究表明元坝西须三段主要由龙门山二叠系和三叠系碳酸盐岩母岩提供物源,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细中粒钙屑致密砂岩,经历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方解石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其孔隙类型为晶间微孔隙、裂缝与溶蚀孔隙,孔隙度为0.41%~7.16%,渗透率为0.001 2×10-3~533.59×10-3 μm2。钙屑砂岩高钙屑含量的成分特殊性造成了典型的“强胶结强重结晶弱压实弱溶蚀”成岩特征,埋藏成岩的特殊性导致了钙屑砂岩孔隙和物性的特殊性。早期强烈钙质胶结导致钙屑砂岩压实作用弱,原生孔隙几乎损失殆尽,进一步导致其溶蚀作用也很弱;后期钙屑中的泥晶藻屑砂屑发生强重结晶作用形成晶间微孔,平均孔隙度只有2.0%,物性较差;钙屑砂岩的主要碎屑颗粒和胶结物均为具有脆性特征的碳酸盐矿物,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容易产生裂缝,形成裂缝沟通大量的重结晶微孔、粒间溶孔、残余粒间孔的孔隙系统。

    基于CT扫描数字岩心的岩石微观结构定量表征方法
    赵建鹏, 崔利凯, 陈惠, 李宁, 王自亮, 马瑶, 杜贵超
    2020, 34(06):  1205-121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44
    摘要 ( 1225 )   HTML ( 58)   PDF (6303KB) ( 90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石微观结构是决定储层宏观物理属性的关键参数,CT扫描数字岩心技术能够实现岩石微观结构的三维可视化和精细化定量表征。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北部花港组储层岩样为例开展研究,首先通过CT扫描图像处理建立三维数字岩心,再利用图像处理算法、“最大球”算法分别对样品的粒度分布和孔隙结构两方面进行空间可视化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花港组储层岩石颗粒直径主要分布区间为100~300 μm,属于细砂岩类型,颗粒直径大小不同导致孔隙结构存在差异。不同物性储层的孔隙连通性与孔隙结构参数差异较大,非连通孔隙主要以孤立孔隙为主。孔隙半径主要分布范围为20~60 μm,喉道半径主要分布范围为3~15 μm,喉道长度分布范围为15~45 μm。孔喉配位数差异较大,主要分布区间为0~4,孔隙和喉道截面形状主要以三角形为主。本研究有助于储层微观参数的定量评价,为岩石微观结构的可视化、定量化表征提供技术支撑。

    西湖凹陷花港组储层综合分类方法探讨
    王猛, 刘志杰, 杨玉卿, 张志强, 刘海波, 董宇
    2020, 34(06):  1214-122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60
    摘要 ( 242 )   HTML ( 2)   PDF (5121KB) ( 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主力储层为研究对象,以大量薄片、粒度、压汞和气水相渗等实验数据为基础,对花港组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认为花港组储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较差,为低渗到超低渗储层。在储层特征研究基础上,重点探索利用储层动态渗透率与流动单元指数来表征储层的产能类别,共优选7大类储层参数,把储层划分为4大类,其中Ⅰ类、Ⅱ类储层具有自然产能,Ⅲ类储层则需进行压裂改造,Ⅳ类储层即使改造也效果较差,基本为无效储层。实际应用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花港组储层综合分类方案与实际测试结果基本吻合,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生物遗迹识别方面的应用
    王媛媛, 王翠, 王学芹, 胡斌, 王长征
    2020, 34(06):  1221-122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78
    摘要 ( 317 )   HTML ( 5)   PDF (3203KB) ( 1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可以在不破坏遗迹标本的情况下重现标本内部结构,为客观解释遗迹化石的形态、结构、埋藏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提供现实依据。通过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所呈现的高分辨率无损三维生物遗迹图像,可以清晰直观地识别生物遗迹的形态结构特征,全方位解析现代生物的潜穴、行为生态学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而分析其行为习性、生态习性并类比遗迹化石,为遗迹化石的识别及形态分类和生态分类提供了技术支持,能够为遗迹化石在古地理、古生态环境的重建方面提供更加精确的指示作用,并对之前使用传统研究方法难以界定的遗迹化石重新进行研究,解决遗留的历史问题。该技术应用于生物遗迹识别方面的研究,将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新的理论。

    岩石学
    豫西熊耳山地区五丈山岩体成因与构造意义: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约束
    饶世成, 王长明, 贺昕宇, 石康兴, 祝佳萱, 陈奇, 段泓羽, 李朋伟
    2020, 34(06):  1230-124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43
    摘要 ( 397 )   HTML ( 8)   PDF (7763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析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作用过程和岩石成因机理,选取熊耳山地区五丈山岩体开展岩相学、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全岩Sr-Nd-Pb同位素研究。五丈山岩体主要岩性为黑云角闪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SiO2=66.44%~71.71%)、富碱(Na2O+K2O=9.8%~10.06%)、较富Al2O3(14.52%~15.63%)以及贫TFeO(1.71%~3.47%)、CaO(0.51%~2.56%)和MgO(0.19%~0.59%)等特征,为准铝质钾玄岩系列。该岩体富集LREE、K、Sr、Pb、Zr、Hf等元素,亏损HREE、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具微弱Eu正异常(δEu=1.00~1.14,均值为1.07),为I型花岗岩。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87Sr/86Sr)i值较高(0.707 3~0.708 0),εNd(t)值为-20.5~-17.9,Nd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 599~2 389 Ma。全岩Pb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窄(206Pb/204Pb=17.305~17.754,207Pb/204Pb=15.427~15.481,208Pb/204Pb=37.766~37.999),显示源区物质以古老的壳源物质为主。五丈山岩体具有高Sr/Y(40.85~236.72)和La/Yb(19.34~30.46)比值,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石特征,MgO、Cr、Ni含量低,Mg#值较小。研究结果指示五丈山岩体由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可能与扬子板块的北向陆内俯冲有关。

    西秦岭中段日多玛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寇少磊, 魏立勇, 张振, 李国英, 郑鑫, 路宗悦, 杨瀚文, 孟五一
    2020, 34(06):  1245-126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29
    摘要 ( 318 )   HTML ( 4)   PDF (11474KB) ( 10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多玛花岗闪长岩体位于西秦岭中段美武岩体附近,对该岩体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日多玛花岗闪长岩体含有较丰富的暗色微粒包体,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36.8±3.6) Ma(MSWD=4.1)和(242.7±1.6) Ma(MSWD=1.4),属于印支早期。日多玛岩体具有富钾(2.58%~2.75%)、富碱(Na2O+K2O=5.57%~5.76%)、弱过铝质(A/CNK=1.48~1.51)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日多玛岩体稀土元素表现为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LREE/HREE=10.4~11.9)、呈右倾特征,具有中等Eu负异常(δEu=0.68~0.81),岩石富集K、Rb、Ba、Th和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Nb、Ta、Ti和P等高场强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日多玛花岗闪长岩来源于下地壳高钾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此外,花岗闪长岩体具有较高的Mg#(57~61)、Cr(149×10-6~185×10-6)和Ni(36×10-6~47×10-6),显示有少量幔源物质加入,暗色微粒包体可能代表了这种幔源岩浆。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日多玛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可能与俯冲洋壳的断离作用有关。

    西秦岭岷礼成矿带马坞金矿致矿火成岩组合与成矿地质背景
    郭娜, 刘翠, 崔龙, 姚薇, 李国英, 甘黎明, 黄勇
    2020, 34(06):  1261-127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72
    摘要 ( 379 )   HTML ( 2)   PDF (11885KB) ( 1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马坞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岷礼成矿带东段,中川岩体外接触带,属于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达中型规模。针对矿区发育的火成岩开展野外地质学、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以揭示致矿火成岩组合及其特征,进而探讨岩石成因及金矿形成的地质背景等。野外观察显示马坞矿区金矿脉常与煌斑岩脉、石英闪长岩脉及细晶岩脉等相伴生或相互穿切,说明金矿与上述脉岩的形成时间近乎一致,故认为该脉岩群为致矿火成岩组合。马坞矿区煌斑岩和花岗质脉岩LA-MC-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153.5±3.5)~(154.9±0.9)Ma,推测金矿可能形成于晚侏罗世。该脉岩群具有宽广的SiO2、K2O、Na2O、TFeO和MgO含量,属于不同的岩性,且来自不同的岩浆源区,因此属于宽谱系岩墙群,指示其形成于造山带岩石圈拆沉作用所引发的伸展环境中。脉岩和金矿赋存于以中川岩体为代表的花岗质岩基及其围岩,表明其形成于西秦岭造山运动后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及岩基隆升之后,属于岩基后成矿作用的产物。

    广西大瑶山朴全岩体形成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
    陈欢, 康志强, 吴佳昌, 李岱鲜, 曹延, 韦天伟, 韦乃韶, 刘迪, 周桐, 刘冬梅, 蓝海洋
    2020, 34(06):  1277-129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46
    摘要 ( 340 )   HTML ( 5)   PDF (6396KB) ( 10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大瑶山隆起区广泛分布加里东期岩浆岩,相关研究对于认识大瑶山隆起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演化机制及找矿工作具有指示意义。对大瑶山隆起区西北部的朴全岩体进行详细的年代学、元素与 Hf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 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朴全岩体的成岩年龄为(441.1±1.2) Ma(MSWD= 0.14),属晚奥陶世。朴全岩体为I型中-细粒花岗岩,具高硅(SiO2含量为68.50%~72.83%)、中铝(Al2O3含量为13.66%~14.42%)和中碱(K2O/Na2O比值为0.75~1.33,全碱含量为7.17%~8.34%)等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0.89~1.18,整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岩体富集Rb、Th、U、Pb等元素,亏损Ba、Sr、Nb、Ti等元素。稀土总量为97.41×10-6~178.80×10-6,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δEu=0.12~0.14)特征。该岩体的锆石εHf(t)值大多数为负值,整体变化于-14.92~2.75之间,平均值为-2.67。在εHf(t)-t图解和(176Lu/177Hf)-t图解上,样品值均落在球粒陨石演化线之下,两阶段模式年龄 t D M 2 =1.2~2.4 Ga,平均值1.6 Ga,指示其可能来源于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了幔源组分的影响,表明朴全岩体形成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碰撞挤压的构造背景下。

    矿床学
    辽宁二道沟金矿构造叠加晕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
    温佳伟, 史鹏亮, 刘彦兵, 张静, 屈海浪, 李元申, 胡博心, 缪广
    2020, 34(06):  1291-130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6.17
    摘要 ( 442 )   HTML ( 4)   PDF (9059KB) ( 1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二道沟金矿为赋存在陆相火山岩中的岩浆热液型矿床,矿脉严格受构造控制。为了研究1号和3号矿体的构造叠加晕特征并预测深部延伸情况,本研究系统采集分析450 m至-305 m中段样品,对2条矿体的特征指示元素、构造叠加晕轴向分带序列、构造叠加晕异常下限和地球化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体前缘晕特征指示元素为Sb、Hg,近矿晕特征指示元素为Au、Ag、Cu、Pb,尾晕为Co、Ni。1号和3号矿体构造叠加晕轴向分带序列由上至下分别为Co→Sb→Cu→Au→Hg→Ni→Pb→Ag和Ag、Cu→Hg→Au→Pb→Sb→Co、Ni,结合地球化学参数确定了1号矿体在370 m、130 m、-215 m中段附近发生矿体叠加,3号矿体在-125 m和-215 m中段附近发生矿体叠加,并据此建立了2条矿体的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型。构造叠加晕异常特征图显示1号矿体在-215 m中段深部前缘晕和近矿晕异常强度大,尾晕异常强度小,3号矿体在-215 m中段深部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异常强度都较大,指示1号矿体在-215 m中段以深仍有很大延伸,而3号矿体向深部仍有一定延伸。

    地球化学
    内蒙古额济纳旗微波山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潜力
    胡二红, 张善明, 贺中银, 张华, 刘瑞钦, 胡宇超, 何世明, 刘婷, 孙浩
    2020, 34(06):  1303-131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6.18
    摘要 ( 365 )   HTML ( 4)   PDF (7992KB) ( 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球化学勘查是发现远景区、缩小靶区最快捷的找矿方法之一。以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为依据,研究了内蒙古额济纳旗微波山地区18种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元素分布规律,发现本区Rb、Nb、W、Mo、Bi、Au、Cu等元素异常显著,由此圈定综合异常10处,并对主要异常进行成矿潜力评价,综合分析认为AP5乙2异常具寻找金多金属矿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AP6乙1异常具寻找大型铷铌钽矿的潜力,AP8乙2异常具寻找钨钼稀土矿的潜力,异常查证在AP5异常内发现了金矿(化)体,AP6与AP8异常内发现了稀有稀土矿(化)体。其中花岗伟晶岩型铌钽铷与高温热液型钼-稀土矿化类型的发现是内蒙古北山地区的首例,为内蒙古地区找矿思路的转变提供依据。

    云南省盐津县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研究
    杨帆, 张舜尧, 宋云涛, 王惠艳, 韩伟, 郭志娟, 彭敏, 王成文, 陈子万, 白兵
    2020, 34(06):  1318-133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6.19
    摘要 ( 493 )   HTML ( 13)   PDF (16813KB) ( 10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质量和数量管控、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耕地保护规划和生态管护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以云南省盐津县兴隆乡、落雁乡和牛寨乡耕地连片分布区为研究区,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并对耕地(园地)养分、环境和综合质量进行评价,尝试性地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成果与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相关标准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结合,开展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耕地保护规划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和耕地(园地)综合质量均以三等以上(中等、良好和优质)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耕地(园地)总面积的72.88%、69.17%。圈定富硒土地资源191.7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5.53%;圈定富硒耕地(园地)66.84 km2,占耕地(园地)面积的70.92%。发现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的耕地(园地)面积11.60 km2,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的耕地(园地)面积11.76 km2。根据《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规定,将研究区耕地(园地)划分成优先保护区、安全利用区和严格管控区,面积分别为65.57 km2、21.67 km2和7.00 km2,占研究区耕地(园地)面积比依次为69.59%、22.98%和7.43%。该成果可为研究区所在地方政府履行土地资源管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实施土壤环境保护、支撑脱贫攻坚等管理职能提供科学依据,为提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成果的利用程度及成果转化提供借鉴,对丰富和完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与环境
    化工装置周边土壤及地下水中污染分布特征解析
    孙志斌, 胡振国, 刘菲, 杨新敏, 赵贝, 姜国良
    2020, 34(06):  1333-134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6.20
    摘要 ( 590 )   HTML ( 3)   PDF (4977KB) ( 1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江苏省某化工装置车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钻孔采集了车间内不同位置的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并检测分析了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该车间内土壤和地下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与土壤岩性关系密切,渗透性较差的岩性土层往往会导致污染物的累积;由于地下水位较浅加之土壤岩性渗透性良好,污染物不易长期留存在土壤环境,而易从土壤环境迁移至地下水环境,导致地下水污染程度要比土壤严重。土壤中超标污染物为苯和钴,主要分布于浅层杂填土和粉砂层。地下水中超标污染物包括苯、4-氯苯胺、石油烃、锰、镉、铅、硫酸盐、氟化物和氨氮。分析污染物分布特征与污染物性质及土壤岩性之间的关系,为化工企业的选址、污染预测以及污染防控提供了依据。

    封面和目录
    2020全年总目录
    2020, 34(06):  1340-1340. 
    摘要 ( 295 )   PDF (550KB) ( 1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