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8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4-08-10
    封面和目录
    第38卷第04期封面和目录
    2024, 38(04):  0. 
    摘要 ( 36 )   PDF (6750KB) ( 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方法
    构造物理化学的理论纲要和应用前景
    吕古贤, 张宝林, 胡宝群, 周永胜, 王宗秀, 王红才, 曹代勇, 方维萱, 韩润生, 许德如, 杨兴科, 焦建刚, 王翠芝, 吕承训
    2024, 38(04):  837-85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81
    摘要 ( 77 )   HTML ( 6)   PDF (1495KB) ( 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物理化学是地质力学在“构造结合建造”领域兴起的研究方向,发展为探讨构造作用过程中岩石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相关性的交叉学科领域。针对“构造力能否影响化学平衡”的地球科学难题,作者开展矿田地质构造的深入研究,进行构造力影响压力的探索。构造应力场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应力差,使岩石发生变形;另一部分是平均应力部分,即各向相等的正压应力状态,使岩石体积变化。后者称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叠加在其地质作用引起的压力之上,改变该点的压力并影响其他物理化学条件,由此控制成岩成矿地球化学过程。构造物理化学是研究“构造力改变物理化学条件进而影响化学过程”,即研究构造引起的构造附加压力、温度等物理化学条件及其控制物理化学过程的领域。构造物理化学和“成矿深度构造校正”等理论方法预测胶东金矿深部存在“第二富集带”已得到证实,为胶东成为全球第三大金矿区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支撑。经过30多年科研和找矿实践,构造物理化学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1996年设立“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学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8年批准成立“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构造物理化学需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有:构造附加静水压力问题,构造作用影响温度问题,构造作用改变岩石物理性质问题,构造作用影响地质P-T相图问题,还要发展“构造结合建造”的构造变形岩相观测研究方法等。构造物理化学在地壳异常压力和地壳深部压力状态、构造对油气的驱动和圈闭问题、成岩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和隐伏矿床预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增压壳内成因”问题、煤变形-变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临界成矿的热力学分析、地震灾害流体对于岩石系统的构造物理化学约束以及构造变形岩相基础上的地球物理勘查等方面推广应用已取得长足进展,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新华夏构造体系地块的多层次“构造隆起-拆离凹陷”特征:大兴安岭造山带例析
    吕古贤, 张宝林, 焦建刚, 王翠芝, 毕珉烽, 付旭, 吕承训, 马立成
    2024, 38(04):  853-86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82
    摘要 ( 67 )   HTML ( 5)   PDF (6109KB) ( 1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块形态分为构造带和构造地块两个类别。地块内部的岩石变形强烈且具复杂地质作用的延伸带被称为构造带,往往显示为隆起造山带;而岩石变形微弱、以沉积作用为主且长-宽相近的区域称为构造地块,多数是拆离构造控制的凹陷盆地。构造体系中这种地块“隆起-拆离”构造特征具有普遍意义。本文揭示地块分布显示层次的特点,某个层次的构造地块,可能在更大范围或更高层次被视为构造带,而在更小范围和更低层次表现为低级别的构造带与构造地块组合。本文以大兴安岭造山带为实例,阐述多层次“隆起-拆离凹陷”的地块构造特征。第一层次的新华夏构造体系,是具有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反时钟方向压剪动力成生联系的东亚地区构造形迹组合;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发育的,北北东方向的巨型隆起构造带和巨型拆离沉积盆地带属于第二层次;大兴安岭造山带属于第三层次,隆起构造带和沉降凹陷带相间分布;而大兴安岭南段,或者赤峰地区等的“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盆地凹陷带”,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第四层次;第五层次,柴胡栏子金矿田的“中生代花岗杂岩核隆起带-火山岩凹陷带”,成为矿田找矿的关键。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地块多层次“构造隆起-拆离凹陷带”的特征,可以指导成矿区划单元的确定、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勘查工作,特别是构造体系五级构造——矿田的地块分布,对于找矿突破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构造成矿作用的地应力分析:研究现状与思考
    范桃园, 吕承训, 吕古贤
    2024, 38(04):  865-87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86
    摘要 ( 54 )   HTML ( 1)   PDF (1441KB) ( 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下岩石的 “静岩压力”模型认为,地下岩石的静岩压力主要源于上覆岩石的重力。该模型要求岩石质量在内部是静态的,不存在剪切应力。“静岩压力”模型的前提是岩石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长期存在。然而,地球是一个非稳态的动态系统,不同的构造环境控制着岩石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各种动态机制的影响。“静岩压力”模型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压缩构造环境中,水平构造应力可能导致“静岩压力”的偏差。地下岩石的压力由两部分组成:重力应力和构造应力。深部地下岩石矿物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形成环境的温度和压力的控制。构造动力学是控制固体岩石矿物内部压力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受到固体岩石的塑性、黏性强度以及岩石内部孔隙和裂缝中流体压力的影响。矿床形成过程受到构造环境的影响,并受到温度和压力条件的限制,矿床形成过程需要结合具体的构造环境进行分析。岩石内部孔隙流体随着构造作用的演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岩石孔隙裂缝在构造作用演化过程中的渗透性受阻时,就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孔隙流体超压。不同构造环境下相同深度的孔隙流体超压和差应力是不同的,压缩性构造环境中的流体超压高于伸展性构造环境。“构造附加静岩压力”在地壳深部构造研究、构造控制岩石和矿石规律以及深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成矿流体运移与就位及其构造控制机理:以胶东焦家金矿带为例
    张龙啸, 杨立强, 杨伟, 谢东
    2024, 38(04):  873-89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92
    摘要 ( 114 )   HTML ( 15)   PDF (6631KB) ( 10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热液成矿系统的形成受控于构造运动引发的成矿流体运移和就位,构造是一级控矿因素,成矿流体的运移与就位则为构造控矿理论的核心。以流体压力差为主导、综合水力梯度和热传导等多种或单一主导因素驱动流体在围岩中由断层、裂隙和孔隙组成的输运通道中运移。流体在构造裂隙或孔隙中发生化学反应、流体混合和不混溶作用、流体沸腾都会导致流体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导致成矿物质沉淀;流体运移形式影响着矿化形式的表达,以管道流形式在宏观断层和裂隙中运移的流体以形成规模较大且矿化程度高的脉状矿体为主,而在围岩微米级裂隙和孔隙中广泛发育的渗透流多形成矿化品位稳定、规模中等的细脉-浸染状矿体。构造变形与流体压力、应力状态之间的动态耦合导致矿体的时空定位,断层阀-泵吸机制是解释造山型金成矿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学模型。胶东焦家金矿带中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受到焦家断裂带上一、二、三级断裂构造的联合控制:压剪性的焦家断裂为一级控矿构造,控制了广泛的以绢英岩化为主的热液蚀变作用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体的形成与就位;在其下盘张剪性的望儿山断裂为二级控矿构造,热液蚀变相对较弱,发育过渡型金矿体;三级控矿构造为以鲍李断裂为主的数十条张剪性断裂和节理系,蚀变-矿化程度最弱,主要控制石英脉型金矿体的产出。寺庄金矿床矿体三维几何学结构研究表明从I号到Ⅲ号矿体群的形态扁平程度增加,说明成矿流体输运方式由渗透流向管道流的空间演变,矿体产状差异则反映成矿流体运移方向也发生了变化。进一步研究需融合多学科方法和成果,特别是深入剖析显微-超显微变形组构与成矿流体行为耦合关系,构建逼近实际的多尺度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型,揭示热液成矿系统形成的精细过程和机理。

    煤变质作用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实验研究进展
    董博, 曹代勇, 魏迎春, 王安民, 李新, 张昀
    2024, 38(04):  892-90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91
    摘要 ( 71 )   HTML ( 4)   PDF (4970KB) ( 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作为对温度、压力等地质环境条件极敏感的有机岩,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各种构造-热事件必然导致煤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结构和构造变化,物理模拟实验则是揭示煤变质作用机理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煤变质热模拟实验、高温高压模拟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着重对煤变质作用机理、演化进程及煤变质作用模拟实验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阐述。煤变质作用包含煤化作用和石墨化作用两个阶段,体现为多尺度、多阶段的物理化学结构演化,基本特征趋向于分子结构有序化和化学成分单一化。温度是煤变质的主导因素,而力的作用方式同样约束着煤变质作用。热模拟实验基于“时间-温度补偿原理”,采用开放、半开放和封闭等不同实验体系,模拟不同温压条件和构造-热环境下的热解过程。高温高压模拟实验基于相似性原理,在热模拟基础上加入压力变量,模拟不同温压条件和应力-应变环境,以全面模拟煤在各种构造物理化学条件下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探究不同温压耦合条件下煤变质作用机理、影响因素与演化途径。煤变质的热模拟及高温高压模拟实验在油气生成、煤储层评价、煤成石墨化及煤中战略性金属元素迁移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今后将朝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场耦合模拟实验方向发展,以期更精确地模拟地层构造作用下的复杂地质条件,为深入探究煤变质作用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手段。

    胶东金矿成岩成矿深度测算方法探讨
    吕承训, 王建平, 陈小龙
    2024, 38(04):  910-92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89
    摘要 ( 68 )   HTML ( 2)   PDF (2683KB) ( 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胶东金矿的储量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胶东地区的金矿成矿理论正经历着随地质科技发展而不断研究、讨论、发展和创新的过程。胶东西北部的新城金矿是胶东蚀变岩型金矿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重要的生产矿山之一。随着国家对于矿产安全保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胶东地区深部找矿增储的迫切需求也随之而来。在矿产勘查领域,尤其是深部找矿过程中,成岩深度、成矿深度和剥蚀深度测算是重要的地质学方法。因此,本文选取新城金矿作为胶东地区的典型金矿代表,探讨其成岩、成矿和剥蚀深度的测算方法及应用。采用矿物压力计算方法,推算得到新城的成矿岩体——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平均成岩深度为3 km;采用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方法,推算得到新城金矿的蚀变成矿平均深度为2 km;采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得到新城金矿成矿后的剥蚀深度约为2.5 km。在上述成岩深度、成矿深度和剥蚀深度测算结果的基础上,深入讨论胶东地区的金矿成矿规律和深部预测问题。研究区的生产勘探工作证明,本文的成矿深度计算结果与现已认识的深部成矿规律相吻合,研究成果对胶东金矿及其他相关类型的热液金属矿床的深部找矿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镁铁质岩浆周期性补给对云南普朗斑岩Cu-Au矿床的制约:能量约束下热力学模拟
    张少颖, 和文言, 肖仪武
    2024, 38(04):  922-93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93
    摘要 ( 47 )   HTML ( 1)   PDF (9408KB) ( 8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镁铁质岩浆周期性补给于硅酸质岩浆房是形成大型斑岩矿床的关键因素。本文以普朗超大型斑岩Cu-Au矿床为例,通过能量约束体系下的热力学方法模拟浅部硅酸质岩浆房中镁铁质岩浆周期性补给过程,定量评估该过程对形成大型斑岩矿床的控制作用。普朗矿床成矿前粗粒石英闪长玢岩(CQD)和成矿期石英二长斑岩(QMP)复式岩体中均普遍发育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MMEs),岩相学特征显示斑岩体中角闪石和黑云母发育韵律环带结构或港湾状溶蚀结构以及针柱状磷灰石的存在均指示发生了镁铁质岩浆混合作用。与单一的分离结晶模型(FC)相比,多阶段岩浆补给-分离结晶模型(R3FC)显示,镁铁质岩浆的补给一方面会抑制长石的结晶,另一方面会促进钙铁镁和铁镁等多类型角闪石的形成,并大幅提前黑云母的结晶次序。以硅酸质岩浆物质摩尔分数变化与挥发分之间相关性为参照,获得的熔体H2O、SCSS(硫化物饱和时硅酸盐熔体中的S含量)和Cl溶解度显示,镁铁质岩浆补给将在岩浆演化早期提高而在晚期降低残余熔体H2O含量(0.16%、0.04%、-0.30%),持续提高熔体SCSS(78.74×10-6、94.44×10-6和137.88×10-6)和Cl溶解度(0.04%、0.10%和0.20%),但对Cu含量影响有限。结果表明,能量约束体系下的R3FC和FC热力学模型不仅能够合理解释普朗复式斑岩体矿物结构特征,也定量验证了镁铁质岩浆的补给对成矿岩体异常高H2O、S和Cl含量的贡献。

    构造物理化学控矿机理与找矿应用
    基于构造变形岩相带的覆盖区化探资料解释与找矿应用:以广西金秀镍钴多金属矿田为例
    张宝林, 吕古贤, 沈晓丽, 张壮, 曹明坚, 黄新硕, 苏艳平, 贾文臣
    2024, 38(04):  934-94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85
    摘要 ( 67 )   HTML ( 3)   PDF (8081KB) ( 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覆盖区化探资料复杂,解释难度大,亟须加强构造控矿要素方面的约束。不同类型覆盖区的构造形迹出露程度差别很大,因此需要从多个级别的构造体系中提取含矿构造变形岩相带的分布信息。本文提出基于地质力学构造体系阶段性演化特征判别覆盖区有利含矿构造走向,解译化探资料的成矿信息,以快速圈定找矿靶区的新思路。首先,从已知的地质、遥感和物探资料中解译出矿田的构造形迹和热液矿床的成矿信息;其次,依据成矿期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确定主应力方向;第三,将张扭性和张性构造变形岩相带作为有利的含矿构造;最后,根据数据处理结果确定找矿异常区。将上述方法应用在广西金秀镍钴多金属矿田,确定了两个主要的含矿构造方向,即NWW—EW—NEE向断裂和NW—NNW向断裂,它们的形成时期不同,分别控制富砷化物型和富硫化物型的镍钴多金属矿脉。该方法和找矿思路可在覆盖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岩浆演化过程中硫化物饱和对斑岩型Cu-Au矿床形成的控制
    陈浩宇, 和文言
    2024, 38(04):  947-95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90
    摘要 ( 107 )   HTML ( 2)   PDF (5731KB) ( 1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斑岩型矿床是全球铜、金、银、钼等战略性矿产的重要来源,其主要分布于汇聚板块边缘。已有研究揭示大型斑岩矿床一般起源于板片俯冲产生的岩浆作用,俯冲板块脱水诱发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初始弧岩浆,在经历过一系列复杂的演化后,最终上升至近地表(3~5 km)成矿。而岩浆硫化物能强烈络合亲铜元素,对岩浆演化过程金属的富集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硫化物中亲铜元素富集与活化过程是揭示斑岩矿床成矿机理的重要一环。本文对近年来斑岩矿床中岩浆硫化物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梳理硫化物饱和的控制因素与分异过程,对比分析岩浆硫化物饱和过程对斑岩矿床金属富集的控制。岩浆硫化物饱和受温度、压力、氧逸度等多种因素共同控制,其中氧逸度变化是导致硫化物饱和的关键;硫化物饱和将促使金属Cu、Au、PGE等高效浓聚,PGE元素和Au对硫化物饱和异常敏感,少量硫化物饱和会导致大量PGE和Au聚集。岩浆硫化物饱和过程对斑岩成矿潜力影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认为硫化物饱和是斑岩成矿的关键步骤,因为饱和的硫化物将促使金属Cu、Au高效浓聚,当新的岩浆注入或岩浆氧逸度或硫逸度变化时,硫化物将被再次溶解使成矿金属重新在硅酸盐熔体中富集;一些研究则认为岩浆演化过程中硫化物饱和不妨碍斑岩成矿,因为早期少量硫化物饱和沉淀并不会降低剩余岩浆中成矿元素丰度,不影响成矿潜力。厚地壳中硫化物饱和一般发生在早期,薄地壳中硫化物在晚期饱和。

    赣南加里东期重稀土矿赋矿母岩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
    张德富, 王先广, 何涛, 曹明轩, 吕婷婷, 龚良信, 徐进
    2024, 38(04):  959-97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959
    摘要 ( 59 )   HTML ( 1)   PDF (11724KB) ( 7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人对燕山期重稀土赋矿母岩研究较多,加里东期赋矿母岩报道较少。本文对加里东期赣南孙屋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开展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及Sr-Nd同位素研究,并对其稀土含矿性进行探讨。孙屋岩体SiO2含量为69.70%~73.00%,K2O/Na2O值为1.38~2.20,A/CNK值1.20~1.67,属于高硅高钾钙碱性-钾玄S型花岗岩。轻稀土相对富集((La/Yb)N=6.78~10.38),中等负铕异常(δEu=0.43~0.63)。两件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51±3.8) Ma和(461±5.6) Ma,属中奥陶世。锆石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 T D M C)为1918~1496 Ma,全岩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 T D M 2)为1.79~1.76 Ga,显示岩浆源区主要为中元古代下地壳麻粒岩相源岩,岩体为华南加里东早期陆内造山环境花岗岩。孙屋岩体(含)稀土矿物经过风化可形成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床,加里东期花岗岩在今后的重稀土矿产勘查工作中应给予足够重视。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加里东期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找矿提供参考。

    贵州普克金矿区黄铁矿和方解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刘旭, 戢兴忠, 陈强, 李源洪
    2024, 38(04):  977-99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94
    摘要 ( 79 )   HTML ( 5)   PDF (25052KB) ( 1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普克金矿区位于我国著名的滇―黔―桂“金三角”地区泥堡大型金矿西南方向的外围区域,与泥堡金矿处于相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地层特征、构造样式基本相同,成矿地质条件良好,对其开展成矿流体性质和物质来源研究,有助于理解普克矿区金的成矿作用,并为下一步找矿勘探提供新的参考。本文在对普克金矿区地表发育的(褐铁矿化)黄铁矿-方解石脉进行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矿物学、方解石稀土元素以及黄铁矿电子探针与微区原位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普克金矿区内大部分方解石脉显示出与泥堡金矿床不含矿方解石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特征,少数方解石样品显示出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矿期方解石稀土元素一样的中稀土元素富集和Eu正异常特征。该类方解石脉中的黄铁矿Au元素含量高出平均地壳丰度及沉积成因黄铁矿中Au的含量几个数量级,且Au在黄铁矿中以Au+离子形式存在,表明这些黄铁矿形成于金成矿期的热液环境。含金方解石出现中稀土元素富集模式和Eu正异常特征,表明金成矿流体系还原性质。由于地壳抬升剥蚀的影响,普克金矿区内中稀土元素富集、Eu正异常的方解石脉在地表的露头较少,也可能与普克金矿有利成矿地层层位(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组)埋深较大、能运移到现今地表层位(三叠系永宁镇组)的成矿热液相对较少有关,指示深部有较好的金成矿潜力。

    内蒙古中部乌兰陶勒盖铜镍矿床形成时代与岩浆源区
    王佳新, 焦建刚, 马云飞, 李峰, 高超
    2024, 38(04):  991-101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88
    摘要 ( 47 )   HTML ( 1)   PDF (12279KB) ( 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中部存在多条镁铁-超镁铁质成矿岩带,其中位于黄花滩—小南山镁铁-超镁铁质成矿岩带中的乌兰陶勒盖中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是近年来区域镍找矿的新突破。然而目前关于该矿床的形成时代、岩浆源区与构造背景研究属空白,对其开展深入研究有利于实现区域镍成矿规律总结及下一步找矿部署。本文选择乌兰陶勒盖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的辉长岩与煌斑岩开展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组成、全岩元素与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辉长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70.8±3.2)Ma,煌斑岩锆石U-Pb年龄为251.5~250.9 Ma,依次对应于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后伸展两期构造事件。辉长岩SiO2含量为47.29%~51.45%,Na2O+K2O含量为0.97%~3.08%,属于亚碱性系列。辉长岩有相对较高的(87Sr/86Sr)i(0.7199~0.7239)与较低的εNd(t)值(-12.18~-9.55),指示岩浆源区系EM Ⅱ型富集岩石圈地幔。煌斑岩具有较低的SiO2含量(47.72%~52.15%)及高的K2O含量(4.47%~9.43%),属于钙碱性钾质、过钾质煌斑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HFSE),εHf(t)均为负值(-20.0~-2.9),表现出富集型岩石圈地幔受到俯冲流体交代作用的特征。

    玲珑金矿田蚀变裂隙系统分析与矿体定位预测
    申玉科, 郭涛, 韩凤彬, 肖昌浩, 闫少华, 李康, 刘维民
    2024, 38(04):  1013-102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96
    摘要 ( 51 )   HTML ( 1)   PDF (6779KB) ( 7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玲珑金矿田区域范围内发育大面积的玲珑花岗岩,成矿期构造作用过程中,处于浅部的岩石常常是以脆性变形为主,形成以主断裂带为核心的构造裂隙网络体系,控制成矿物质的运移、沉淀、富集与分布。同时,构造带中心也是金矿体赋存的主要构造空间;远离构造带中心部位的岩石变形逐渐减弱,从碎裂岩逐渐过渡到网脉状裂隙密度减少。为了方便、快捷、准确、有效地开展玲珑金矿田盲矿体定位预测,发现有价值工业金矿体,缓解老旧危机矿山资源不足的状况,在解剖岩石变形机制及岩石变形与构造发育之间的对应关系等基础上,开展玲珑金矿田典型蚀变裂隙网脉带的宽度与矿体的空间定位相关性统计分析。构造剖析及蚀变裂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玲珑金矿田,蚀变裂隙网脉密度参数可以大致判断所观察的岩石在构造带所处的构造部位,进而推断隐伏区岩石的变形特征,建立玲珑金矿田矿化蚀变带成矿期蚀变裂隙系统与矿体空间分布模式。同时,可以推测成矿作用的强度、矿体大小和矿体赋存部位。构造蚀变裂隙网脉的发育程度是开展深部找矿预测和矿体空间定位预测的标志性地质信息。开展构造矿化带内蚀变裂隙密度测量统计,总结构造蚀变裂隙密度分布规律,可以有效开展盲矿体及深部找矿预测,推测矿体的发育程度与赋存部位,达到对矿体进行定位预测的目的。

    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构造观测及解析
    焦建刚, 谭福, 李林娜, 刘健, 杨兴科, 高栋
    2024, 38(04):  1026-104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87
    摘要 ( 41 )   HTML ( 1)   PDF (9402KB) ( 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金川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于新元古代,从其母岩浆侵位到后期构造叠加改造,该矿床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尽管前人开展了相关研究,但是关于该矿床的矿区构造研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此外,厘清矿区控岩控矿构造对探讨岩浆侵入与就位过程、矿床深部找矿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根据矿区构造分类、配套、交切关系与成岩成矿时序组合等,划分出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构造系统,借助断裂、共轭节理产状统计分析了矿区构造应力场,确定主压应力方向分别为N-S向、NE-SW向和NNE-SSW向。最后将矿区构造与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相结合,总结归纳出成矿前、成矿期与成矿后构造演化过程:成矿前经历吕梁运动阶段,该区发生强烈褶皱和变质作用。成矿期晋宁运动阶段,金川赋矿岩体的母岩浆沿着吕梁期形成的褶皱构造虚脱空间侵入就位。成矿后,加里东运动阶段,龙首山地区发生陆内造山,大量基性岩脉侵入;海西运动阶段,推覆造山运动强烈,形成泥盆纪地层,发育一系列同斜紧闭褶皱;燕山运动阶段,挤压-走滑作用占主导形成东西向展布的山前拉分盆地和北东向展布的断陷盆地;喜马拉雅运动阶段,急剧隆升和剥蚀,金川矿床从深部被抬升到了地表。研究成果为金川矿床深、边部找矿提供了新思路。

    胶东大尹格庄金矿田构造物理化学参量急变带成矿特征
    王宗永, 吕古贤, 张宝林, 李永武, 马生明, 韩鑫, 张亮亮, 袁月蕾, 刘智方, 何昌成
    2024, 38(04):  1043-105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83
    摘要 ( 65 )   HTML ( 1)   PDF (7568KB) ( 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金属内生矿矿田地质研究中,构造变形岩相既能反映矿田形成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又能揭示其地球化学特征和物理化学条件。胶东金矿集中区在全球金矿中独具特色,其金矿储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三,大尹格庄金矿田是区内特大型金矿田之一。在矿田构造蚀变岩相研究基础上,厘清矿田成矿构造物理化学参量之间的关系,探讨构造作用通过影响矿田成矿物理化学条件驱动金成矿作用问题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取代表成矿流体成分、温压、性质和成矿构造等条件的构造物理化学参量,采用因子分析法,探讨矿田构造成岩成矿问题。结果显示:流体包裹体成分CO2/H2O、酸碱度(pH)、氧逸度(lg$f_{0_{2}}$)、构造附加静水压力(Ps)、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流体包裹体最小压力(Pmin)等参量代表的构造物理化学条件对成矿的影响较大,CO2/H2O、lg$f_{0_{2}}$、Ps、均一温度、Pmin所代表的成矿流体成分、性质、温压条件及构造作用的影响是正相关的,而pH影响是负相关的;矿田黄铁绢英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和强钾长石化花岗岩带中,构造附加静水压力(Ps)、流体包裹体成分CO2/H2O、氧逸度(lg$f_{0_{2}}$)、流体包裹体最小压力(Pmin)和均一温度均依次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流体包裹体成分Na+/K+、F-/Cl-参量代表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对于成矿的影响是负相关的,在黄铁绢英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和强钾长石化花岗岩带中,F-/Cl-依次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Na+/K+则依次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构造附加静水压力(Ps)能够促使成矿流体从Ps较高的部位向较低的部位运移并沉淀成矿。 构造物理化学参量的高低值之间存在构造物理化学界面,金矿体主要位于界面的构造应力松弛部位。

    滇西南哀牢山构造带李子冲矿区综合物探的应用研究
    于慧敏, 沈晓丽, 苏虎虎, 贾文臣, 张宝林, 苏捷
    2024, 38(04):  1054-106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84
    摘要 ( 54 )   HTML ( 3)   PDF (14306KB) ( 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金平县李子冲铁铜矿区地处扬子板块与印支板块交接部位的哀牢山构造带南段,其外围已发现大量的铁铜矿床(点),是云南重要的铁铜矿产基地。但研究区高山植被覆盖严重,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找矿困难。为克服单一勘探方法找矿的局限性,选择高精度磁法、双频激电法和EH4电磁测深法对矿区进行综合地球物理勘探,结合地质调查资料,对矿区构造、隐伏岩体及矿化体的深部延伸情况进行解译,并总结找矿信息。综合物探结果表明,矿化体主要在哀牢山群变质岩系产出,与基性侵入岩和花岗闪长岩体关系密切,并伴有多种矿化现象;铁矿化区显示高磁、低视电阻率、高视幅频率特征,铜矿化区则具有低磁、低视电阻率、高视幅频率特征。根据磁力线突变或弯曲变形的磁异常现象和低视电阻率的激电异常及EH4剖面测量解译结果,推测矿区可能存在形成时间较早的北西向张性断裂和形成时间较晚的北东向剪性断裂,近北西向断裂有利于成矿而近北东向断裂对矿体具有破坏作用。对矿区内激电异常与磁异常整体套合较好且EH4电磁测深揭露深部具有成矿潜力的位置进行工程验证,结果显示,矿体在深部具有一定程度的延伸,近北西向断裂构造及其次级构造是主要的赋矿区域,相对低缓的磁异常区域深部可能存在新的铁铜矿化体,有扩大储量的可能,这对下一步地质勘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老挝班康姆铜金矿床“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构造控矿特征
    赵俊宏, 杨人毅, 吕古贤, 赵延朋, 康铁锁, 陈晓峰
    2024, 38(04):  1067-107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97
    摘要 ( 60 )   HTML ( 4)   PDF (8917KB) ( 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挝班康姆铜金矿床位于东南亚思茅—彭世洛地块南缘构造活跃带,是与中生代岩浆岩有关的大型铜金矿床。该区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但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其成矿模式和演化规律等理论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本文通过对成矿岩体分布特征、断裂构造变形特征和拆离带构造成矿特征的研究,揭示矿床岩浆核杂岩隆起特征与拆离带构造特征,认为班康姆矿床受控于“岩浆核杂岩”及其边界的隆起-拆离带构造,为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构造热液铜金矿床。班康姆矿床“岩浆核杂岩”构造由“岩浆杂岩体核、拆离带构造和火山-沉积岩”三个部分组成,岩浆杂岩体核主要由花岗闪长岩组成。花岗闪长岩与安山岩和灰岩接触带下盘发育有似片麻理构造,片理产状以核部花岗闪长岩为中心,呈现外倾的特征,推断为岩浆岩上侵过程中受到区域挤压剪切应力的作用形成。磁法和激电测量结果,反映班康姆矿床矿化蚀变带和岩浆核杂岩的分布关系,结合地质实测的岩体分布信息,推测深部存在隐伏岩体。拆离带构造发育于下盘花岗闪长岩体与上盘火山-沉积岩之间,是铜金矿化的集中地段,且拆离带构造中矿化蚀变岩的形成年龄(244~251 Ma),晚于杂岩体侵位年龄(264±10 Ma)。通过对拆离带构造及两侧小型构造观测与分析,可知拆离带构造剖面上呈上陡下缓的“铲”式形态学特征,具有明显的早期韧性变形、晚期脆性变形的特点,其上盘的主运动方向为NWW向。本文提出班康姆铜金矿床的东南部同样具有“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构造成矿模式的特征,为有利的找矿靶区。

    内蒙古赤峰柴胡栏子金矿田遥感地质解译和蚀变信息提取与找矿预测
    韩燿徽, 王翠芝, 吴志杰, 吕古贤, 张宝林, 张启鹏
    2024, 38(04):  1076-109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112
    摘要 ( 54 )   HTML ( 3)   PDF (20993KB) ( 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柴胡栏子金矿田位于赤峰—朝阳金成矿带的最西北侧,是我国重要的黄金产地,但其自然条件恶劣,遥感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对于最主要的控矿因素(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特征以及与本区金成矿相关的围岩蚀变信息研究相对较少,利用遥感技术对该矿田进行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ndsat 8和GF-2遥感影像,结合“主成分分析+最佳指数因子”的方法组合,对柴胡栏子金矿田进行遥感地质解译。根据蚀变矿物的波谱特征,设计去除干扰信息-异常信息提取-异常分级-异常信息处理的蚀变信息提取方案,对Landsat 8和Sentinel-2A遥感影像进行蚀变信息提取;在前人区域地质、矿田地质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蚀变信息特征,结合地质解译成果圈定3个找矿靶区。研究表明,利用多源遥感卫星影像对研究区进行地质解译与蚀变信息提取,基本能够满足辅助中比例尺找矿预测及地质综合调查的需要,并提升找矿效率。研究成果对柴胡栏子金矿田未来找矿勘查具有基础性指导意义。

    湘南大义山地区中—新生代变形序列及其动力学背景
    陈志友, 曾广乾, 柏道远, 姚泽钰, 王灵珏, 文春华, 陈旭, 王勇, 李彬, 黄乐清, 陈剑锋, 梁恩云, 许若潮, 马慧英, 向轲
    2024, 38(04):  1092-110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63
    摘要 ( 64 )   HTML ( 4)   PDF (22923KB) ( 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义山地区处于南岭构造带与钦杭构造带结合部位,自早中生代以来发育多方向、不同类型的构造,这些变形的先后序次对理解湘南及邻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基础性意义,然而目前其构造变形特征和应力场演替过程仍缺乏精细剖析。本文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对大义山地区地表基岩中的剪切破裂和褶皱等构造要素进行分期和配套,利用赤平投影法恢复剪切破裂的古构造应力场,结合中—新生代华南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厘定了研究区5期构造变形事件及其动力学背景:第1期NEE—SWW向挤压(D1)发生于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早幕,其动力学背景可能为多板块围限下的扬子克拉通与华夏地块间继发性陆内俯冲汇聚,而局部与区域挤压方向的差异性,可能与NW向邵阳—郴州断裂左行走滑派生的近E—W向挤压应力场及走滑所产生的逆时针牵引作用有关;第2期近S—N向挤压(D2)形成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印支运动晚幕,可能与华北克拉通向南的挤压和思茅—印支地块向北的挤压有关;第3期 NWW—SEE向挤压(D3)为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的产物,其动力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或伊泽奈崎板块)对华南大陆的西向俯冲;第4期与岩浆作用相关变形(D4)包括褶皱、挤压面理、肿缩构造和张剪性破裂等,可能受制于早燕山运动后造山阶段晚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沿不同方向基底断裂的幕式上侵和侧向流动;第5期 N(N)E—S(S)W向挤压(D5)发生于古近纪中晚期,可能与先存NNE向断裂带右行走滑所派生的局部挤压应力场有关,其动力学机制可能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引发的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进一步分析认为,NW向邵阳—郴州断裂最强烈的走滑活动可能发生在印支运动早幕,并由此奠定了断裂周缘中—新生代构造格架。

    华南信江盆地砂岩型铀成矿控矿因素
    张万良, 李余亮
    2024, 38(04):  1109-112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17
    摘要 ( 61 )   HTML ( 1)   PDF (21495KB) ( 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南盆地群中的砂岩铀矿,是我国砂岩型铀矿的组成部分。北方砂岩型铀矿的成因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而华南砂岩型铀矿的成因探索,多停留在矿床研究的描述阶段,这无疑是砂岩铀矿成因研究的薄弱环节。江西信江盆地发现肖家砂岩型铀矿床和多个砂岩型铀矿化点,是华南产铀红盆的代表性盆地。本文以信江盆地为例,通过资料二次开发、野外调查、镜下观察、微量元素分析,对信江盆地砂岩铀矿化的成矿特征和控矿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信江盆地砂岩铀矿化主要产于上白垩统茅店组、周田组、河口组、塘边组红层所夹的“灰色层”中,含矿岩层的颜色呈灰色、灰白色、灰绿色、青灰色,岩性有砾岩、砂质砾岩、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矿化对层位和岩性的选择性不明显;空间上,砂岩铀矿化主要位于信江盆地中西端,围绕盆地深部下白垩统冷水坞组烃源岩上方或近外围分布,矿化强度与岩石中的有机质含量有关。分析认为,砂岩铀矿化受多种因素控制:(1)盆地坳陷区的烃源岩控制成矿物质来源;(2)红色层所夹的“灰色层”控制铀矿化的范围;(3)背斜构造轴部控制铀矿体的集中产出;(4)断层构造在新构造期的活动控制矿床的定位。成矿过程简要归纳为,盆地深部烃源岩中的铀等元素,因断层活动而活化,沿断层迁移到浅部背斜轴部附近的岩层或张性裂隙(破碎带)中的深部还原性成矿流体,当进入到浅部较氧化的环境时,铀酰有机络合物解离,铀等元素因自身还原剂作用而沉淀下来。

    川西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前缘砾石层成因及青衣江演化过程:基于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埋藏年龄
    周游, 李斌, 吴中海, 左嘉梦, 邹任洲, 郑丽萍
    2024, 38(04):  1121-113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106
    摘要 ( 60 )   HTML ( 1)   PDF (13901KB) ( 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西部(川西)龙门山前陆盆地自中新世以来发生强烈隆升,形成了陡峻的地形梯度带。在紧邻龙门山断裂带的四川盆地堆积一系列砾石层,其中包括名邛(名山—邛崃)砾石层、丹思(丹棱—思蒙)砾石层。名邛砾石层、丹思砾石层为古青衣江堆积砾石层,是古青衣江改道的产物,也是探究青衣江演化及该地区古环境变化的良好对象。基于龙门山前缘地区野外调查和名邛砾石层、丹思砾石层的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定年测试,发现名邛砾石层埋藏年龄为(0.6089±0.0187) Ma,丹思砾石层埋藏年龄为(0.2180±0.0941) Ma,由此推断名邛砾石层形成时间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早期( Q 1 3 Q 2 1),丹思砾石层形成时间为中更新世中期( Q 2 2)。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两套砾石层分别对应于深海冰心δ18O曲线和中国黄土序列曲线,都形成于温暖的间冰期。结合前人对该地区的砾石成分、砾径、砾向统计分析和古流向分布等研究,认为青衣江水系经历三次主要的改道事件,早期的青衣江由雅安往北北东方向流向建山,随着熊坡背斜的隆起和名邛台地的持续抬升,由南西-北东流向的青衣江被迫在草坝东南方向切断熊坡背斜从而改道南东方向。

    新疆吾合沙鲁铜矿床含铜岩系安居安组下段砂岩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柳坤峰, 冯昌荣, 徐磊, 祁晓鹏, 蔡振锋, 谢晋, 翟黎明, 雷浩
    2024, 38(04):  1134-114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88
    摘要 ( 48 )   HTML ( 2)   PDF (14231KB) ( 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吾合沙鲁铜矿床位于新疆西南天山乌恰前陆盆地北缘,该盆地内沉积大套中生代—新生代陆相砂体,是该区域铅锌、铜、铀等砂岩型矿床的重要含矿岩系。关于该矿床沉积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薄弱,长期制约着对区域成矿规律的深入认识及对矿床勘查的有效指导。本文以吾合沙鲁铜矿床含铜岩系新近系中新统安居安组下段碎屑沉积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和碎屑岩石学理论为指导,系统采集矿区内安居安组下段砂岩粒度分析样品,采用碎屑岩粒度分析测试手段,对沉积物展开细致和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安居安组沉积相类型与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特征一致,在各岩性段内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2种沉积亚相及分流河道砂坝、陆上天然堤、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及远砂坝6种沉积微相。安居安组下段为研究区主要富铜层位,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分流河道砂坝微相,可作为吾合沙鲁地区铜矿勘查的重点目标。研究成果可为吾合沙鲁铜矿周边及外围资源远景预测提供找矿思路,为区域探寻砂岩型铜矿提供新的借鉴。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拉合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来自地球化学与锆石年代学证据
    郑英, 韩杰, 张小永, 缑明亮, 王明, 袁博武
    2024, 38(04):  1147-116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3.074
    摘要 ( 64 )   HTML ( 1)   PDF (12981KB) ( 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北缘东部地区哇洪山—温泉断裂与宗务隆山南缘断裂之间地带出露系列火山岩,由于其中一部分缺乏精确的地质年代学制约,导致其地层归属难以确定,因此该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尚存争议。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调查,在柴达木盆地北缘东部拉合根地区新识别出一套中生代火山岩,岩石类型为流纹岩、中酸性角砾熔岩及英安岩。对代表性流纹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48.3±1.2) Ma(MSWD=0.30, n=20),表明岩石形成于早三叠世。全岩元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该火山岩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δEu平均值为0.63,显示为弱负异常;微量元素呈现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Hf和Zr等高场强元素相对富集,Sr强烈亏损,Ta、Nb相对亏损的特征,具有典型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εHf(t)值分布范围为-19.62~-3.07,对应的tDM2为2421~1639 Ma,表明岩石来自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岩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火山岩为早三叠世阿尼玛卿洋向北俯冲于东昆仑地块,导致地壳基底(如达肯大坂岩群)发生深熔作用的产物。通过区域对比,提出该火山岩与鄂拉山岩浆弧洪水川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性质较为相似,因此将其厘定为下三叠统洪水川组火山岩。该火山岩的发现指示拉合根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属于东昆仑造山带鄂拉山岩浆弧。研究成果为柴达木盆地北缘东部地区大地构造划分提供了新的数据资料支撑。

    西南三江临沧地体澜沧岩群火山岩成因与构造意义
    张斌辉, 王宏, 牛浩斌, 于远山, 陈敏华
    2024, 38(04):  1162-117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32
    摘要 ( 42 )   HTML ( 2)   PDF (21009KB) ( 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沧地体是重建西南三江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关键,但其构造属性存在争议,作为地体基底的澜沧岩群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本文选择临沧地体澜沧岩群正层型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惠民岩组的变中基性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分析。2件钠长绿泥片岩的岩浆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57±2) Ma和(455±2) Ma,指示晚奥陶世岩浆作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22件绿泥石片岩的原岩为低K拉斑玄武岩系列,6件钠长绿泥片岩的原岩为高K钙碱-钾玄岩系列的玄武安山岩,两者都表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强烈富集和高场强元素的亏损,为典型弧火山岩。上述证据指示惠民岩浆弧形成于奥陶纪—志留纪期间原特提斯洋向思茅地块的俯冲消减。综合分析认为,临沧地体可能不是一个具有前寒武纪基底的独立地块,而是代表了原—古特提斯洋在思茅地块大陆边缘俯冲形成的陆缘弧地体。

    东秦岭夜长坪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对成矿作用的指示
    丁高明, 晏国龙, 王坤明, 许永中, 唐一昂, 刘骥阳
    2024, 38(04):  1177-119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18
    摘要 ( 59 )   HTML ( 2)   PDF (22680KB) ( 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夜长坪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成矿带中段,其矿石类型以矽卡岩型为主,其次为斑岩型。在东秦岭钼成矿带,针对矽卡岩型-斑岩型复合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相对较少,其流体演化特征及成矿作用机制是需要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夜长坪钼矿床成矿阶段从早到晚划分为早期矽卡岩阶段、晚期矽卡岩石英-钾化阶段(Ⅰ阶段石英)、石英-辉钼矿阶段(Ⅱ阶段石英,主成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阶段石英)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Ⅳ阶段石英)。对上述Ⅰ—Ⅳ阶段石英采集包裹体样品进行岩相学特征、显微镜下观察及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矿床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类型包括WG型(NaCl-H2O富气型)、WL型(NaCl-H2O富液型)、C型(CO2型)和S型(含子晶型)。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依次集中在380~437℃、331~370 ℃、312~320 ℃和257~350 ℃,对应的平均盐度(NaCleqv.)分别为10.83%、9.29%、7.16%和4.51%,成矿流体从早阶段高中温、中高盐度与富(含)CO2的NaCl-H2O-CO2体系逐渐演化为晚阶段中低温、低盐度与贫CO2的NaCl-H2O体系。流体混合作用导致流体的温度下降、盐度降低,流体由氧化状态转化为还原状态,由此造成流体中的Mo元素溶解度大幅降低并迅速卸载与沉淀富集成矿。进一步根据“岩浆流体-建造”成矿体系,构建了矿区(床)尺度成矿模式。

    旅游地学
    龙岩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
    魏崇辉, 郑元, 孙文燕, 王敏, 刘刚, 张志光
    2024, 38(04):  1192-120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80
    摘要 ( 92 )   HTML ( 7)   PDF (6124KB) ( 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龙岩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西部龙岩市境内,其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悠久的客家文化传承,造就了众多重要的地学旅游资源。龙岩世界公园范围内地学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综合利用尚处于初步阶段,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本文对龙岩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进行探讨分析,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将其包含的42处地学旅游资源划分为3个大类、10个类、19个亚类。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地学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定量分析了地学旅游资源,得出龙岩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综合得分为89.90分,评价等级为一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共设计了6条龙岩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路线,并结合龙岩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实践,初步提出其地学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成果也可为其它地区地学旅游开发提供参考案例。

    地球科学讲堂
    深成岩的分类命名问题
    张招崇
    2024, 38(04):  1205-120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02
    摘要 ( 74 )   HTML ( 4)   PDF (1505KB) ( 1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