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柏林, 刘池洋, 杨松林, 等. 沉积盆地有机矿产(油-气-煤)对铀成矿的作用机理及进展[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2(6): 1044-1065.
|
[2] |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西北铀矿地质志》编纂委员会. 西北铀矿地质志[M]. 南昌: 核工业二七○研究所, 2015.
|
[3] |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东北铀矿地质志》编纂委员会. 东北铀矿地质志[M]. 南昌: 核工业二七○研究所, 2007.
|
[4] |
张万良. 新构造与铀矿床定位[M]. 北京: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017: 1-247.
|
[5] |
张万良. 烃源岩=铀源岩: 砂岩铀矿成矿物质来源新思考[J]. 矿产与地质, 2018, 32(1): 1-7.
|
[6] |
张万良. 砂岩铀矿床新构造渗出成矿作用[J]. 地质找矿论丛, 2023, 38(1): 1-12.
|
[7] |
李子颖, 刘武生, 李伟涛, 等. 内蒙古二连盆地哈达图砂岩铀矿渗出铀成矿作用[J]. 中国地质, 2022, 49(4): 1009-1047.
|
[8] |
王苗, 吴柏林, 李艳青, 等.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富铀烃源岩提供铀源可能性的实验研究[J]. 地球科学, 2022, 47(1): 224-239.
|
[9] |
陈祖伊, 张邻素, 陈树崑, 等. 华南断块运动-陆相红层发育期与区域铀矿化[J]. 地质学报, 1983, 57(3): 294-303.
|
[10] |
刘义发. 赣杭构造带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形成与白垩纪红层具有时空一致性[J]. 华东铀矿地质, 1986 (2): 1-2.
|
[11] |
李慈俊. 试论华南红盆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J]. 华东铀矿地质, 1987(2): 1-4.
|
[12] |
王志龙. 西北内陆盆地的红层类型与砂岩型铀矿[J]. 铀矿地质, 1988, 4(4): 193-199.
|
[13] |
权志高, 周巧生, 章金彪. 西北地史上的红层期与区域铀矿化[J]. 铀矿地质, 1990, 6(1): 19-25.
|
[14] |
连立祥. 对红层(盆)内外铀矿化的几点探讨[J]. 铀矿地质, 1991, 7(2): 74-79.
|
[15] |
林锦荣, 李子颖, 胡志华, 等. 热液型铀矿空间定位的控制因素[J]. 铀矿地质, 2016, 32(6): 333-339.
|
[16] |
夏宗强, 李伟林, 范洪海, 等. 华南花岗岩体外带上覆盆地型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J]. 铀矿地质, 2016, 32(2): 99-103, 127.
|
[17] |
张万良. 华南红盆与铀矿保存[J]. 矿产与地质, 2007, 21(2): 118-121.
|
[18] |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华东铀矿地质志》编纂委员会. 华东铀矿地质志[M]. 南昌: 核工业二七○研究所, 2005.
|
[19] |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华南铀矿地质志》编纂委员会. 华南铀矿地质志[M]. 南昌: 核工业二七○研究所, 2005.
|
[20] |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南铀矿地质志》编纂委员会. 中南铀矿地质志[M]. 南昌: 核工业二七○研究所, 2005.
|
[21] |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中国区域地质志·江西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7: 1-1069.
|
[22] |
郭福生, 朱志军, 黄宝华, 等. 江西信江盆地白垩系沉积体系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J]. 沉积学报, 2013, 31(6): 954-964.
|
[23] |
江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上饶幅1:20万地质图[R]. 南昌: 江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1979.
|
[24] |
李余亮, 刘鑫, 陈留勤, 等. 江西贵溪塘边组细粒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地层学杂志, 2018, 42(2): 224-237.
|
[25] |
施琰, 于晓闯, 陆英, 等. 弋阳盆地烃源岩评价及分布研究[J]. 复杂油气藏, 2015, 8(3): 6-9.
|
[26] |
黎彤, 倪守斌. 地球和地壳的化学元素丰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0. 1-136.
|
[27] |
TUREKIAN K K, WEDEPOHL K H. Distribution of the Elements in some major units of the earth’s crust[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961, 72(2): 175.
|
[28] |
赵靖舟, 蒲泊伶, 耳闯. 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6: 1-246.
|
[29] |
王续学, 张祥玉, 李守军, 等. 莱阳凹陷莱阳群黑色页岩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特征与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J]. 现代地质, 2023, 37(3): 733-744.
|
[30] |
李志鹏, 余麒麟, 昝灵, 等.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二段不同岩性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对比[J]. 现代地质, 2023, 37(5): 1345-1357.
|
[31] |
刘超, 付晓飞, 李扬成, 等. 烃源岩作为铀源岩的可能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 地学前缘, 2024, 31(2): 284-298.
DOI
|
[32] |
严兆彬, 张文文, 张成勇, 等. 盆地深部流体活动对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的影响[J]. 地质学报, 2023, 97(12): 4131-4149.
|
[33] |
杨殿忠, 夏斌. 砂岩铀矿成矿过程中有机质作用的实验研究: 以吐鲁番—哈密盆地十红滩铀矿床为例[J]. 地质论评, 2004, 50(2): 218-222.
|
[34] |
陈廷东. 闽浙赣地区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与勘探选区[D]. 东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
|
[35] |
李国军.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新棠地区含铀浅色层岩石学特征[J]. 低碳世界, 2020(2): 65-67.
|
[36] |
权建平, 徐高中, 李卫红, 等. 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控制因素与成矿模式研究[J]. 铀矿地质, 2006, 22(1): 10-16.
|
[37] |
姜勇彪, 郭福生, 刘林清, 等. 信江盆地构造特征及其与丹霞地貌关系研究[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3(4): 325-331.
|
[38] |
付光明, 严加永, 张昆, 等. 信江盆地上饶段结构特征与成矿前景: 来自大地电磁的证据[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9, 34(2): 537-544.
|
[39] |
程业勋, 王南萍, 侯胜利.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5: 1-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