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5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1-12-1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1, 35(06):  1486-1486. 
    摘要 ( 130 )   PDF (3300KB) ( 2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秦岭金——多金属成矿作用
    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金铜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王瑞廷, 冀月飞, 成欢, 刘凯, 张启, 李弦, 任涛
    2021, 35(06):  1487-150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23
    摘要 ( 670 )   HTML ( 35)   PDF (8529KB) ( 1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强烈,矿床(点)成群成带分布,成矿条件良好。在长期找矿实践、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和典型矿床解剖的基础上,综合研究认为,区内金矿主要受EW向断裂或EW向韧-脆性剪切带与NE向张扭性叠加构造控制,寒武系水沟口组、泥盆系星红铺组与大枫沟组是金的赋矿地层。金矿体呈近EW向大致等间距展布,单个矿体在延伸方向呈透镜状、哑铃状、囊状等,具尖灭再现特征,构造叠加部位矿体厚大、品位较高。区内金矿床类型多为中-低温热液型、远成低温热液型,成矿时代为印支—燕山期。夏家店等已知金矿床深部及外围、区域断裂旁侧次级近EW向与NNE向断裂交汇部位、构造转折端、构造虚脱部位等是寻找金矿的有利靶区。铜矿分布于山阳—凤镇大断裂两侧,成矿类型以斑岩型-矽卡岩型为主,构造热液改造型、隐爆角砾岩型次之。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受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控制,赋存于燕山期斑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内;矿体产状多受岩体与围岩接触面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及其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东西向三级断裂带附近是寻找铜(钼)矿的首选靶区。本次研究建立了柞水—山阳矿集区金铜矿床区域成矿模式,总结了找矿标志,通过成矿规律、成矿作用及物探、化探、遥感异常特征系统分析,认为区内找矿潜力巨大,并提出了3片金铜(钼)成矿远景区,指出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甘肃寨上金矿南矿带构造叠加晕实用模型及深部找矿预测
    王斌, 宋伊圩, 孙彪, 杨可, 马振宇, 康成鑫, 张旺, 蒋东祥, 唐源壑, 杨洋, 姬省军, 牛秋生
    2021, 35(06):  1504-151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12
    摘要 ( 349 )   HTML ( 34)   PDF (6898KB) ( 15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甘肃寨上金矿南矿带矿体隐伏规律,预测深部找矿远景,基于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对该矿床南矿带深部找矿潜力进行探讨。对南矿带32号脉9种金属元素(Au、Ag、As、Bi、Cu、Pb、Sb、W、Zn)的测试数据进行数学地质分析,结果表明Au与As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是找矿的指示元素;As与Sb、Cu与B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6、0.945,可能与它们在热液上升过程中靠近矿体的头部和尾部有关。基于对矿区9种元素的数学统计分析并与中国金矿床原生晕综合轴向(垂向)分带序列对比,得到寨上矿区理想原生晕分带序列为:As-Sb(前缘晕)→Pb-Ag-Au-Zn-W(近矿晕)→Cu-Bi(尾晕);根据改良的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得到各勘探线轴向分带序列,前、尾晕共存等“反分带”现象的出现表明存在多次热液叠加作用。使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到衬值晕分带图,显示矿体向东倾覆,含矿热液应从东南向西北运移,剥蚀程度自东向西加强。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和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南矿带构造叠加晕实用模型。根据原生晕找矿特征标志,32号脉东南部67线深处的有利成矿空间指示有矿,并将其定成预测靶位。通过布设钻孔ZK67-0验证了预测靶位的准确性,表明构造叠加晕实用模型在寨上金矿找矿预测具有可行性。

    陕西铧厂沟金矿南矿带构造叠加晕特征及深部找矿方向
    胡博心, 周鸿飞, 屈海浪, 曹易刚, 白会良, 王凌童, 王立新, 杨昭克, 李元申
    2021, 35(06):  1515-152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18
    摘要 ( 483 )   HTML ( 15)   PDF (3919KB) ( 1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略阳铧厂沟金矿Au Ⅰ矿体主要赋存于泥盆系三河口群第一岩性段第二岩性层中-薄层状微晶灰岩、泥质灰岩、中-厚层状结晶灰岩中。Au Ⅰ矿体作为矿山目前的主采矿体,其深部找矿方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为指导铧厂沟金矿南矿带Au Ⅰ矿体深部找矿工作,对Au Ⅰ矿体进行了元素相关性分析、R型聚类分析以及R型因子分析和构造叠加晕研究。结果表明,As、Sb为前缘晕元素组合,Au、Ag、Pb为近矿晕元素组合,W、Sn、Bi为尾晕元素组合。Au Ⅰ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从上至下为Sb-Pb-Co-Ag-As-Au。结合成矿元素空间分布特征,认为Au Ⅰ矿体在48线—96线深部存在头尾晕叠加特征,据此提出铧厂沟金矿南矿带Au Ⅰ矿体下一步找矿方向为96线—112线深部。

    甘肃两当湘潭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高银虎, 尹刚, 龚泽强, 郭明春
    2021, 35(06):  1523-153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27
    摘要 ( 733 )   HTML ( 22)   PDF (10149KB) ( 1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两当湘潭子金矿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东段,金矿体主要受北西西向断裂控制,与区内发育的中酸性岩脉空间关系密切。显微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Au主要赋存在黄铁矿和毒砂中,矿体中黄铁矿Co/Ni特征显示黄铁矿的成因与岩浆作用有关。通过稀土元素分析发现,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与岩体的稀土元素特征基本一致,而与地层围岩有明显差异。对矿石中的黄铁矿进行硫同位素测试,硫化物δ34S值介于-5.7‰~2.0‰之间,均值为0.38‰,δ34S值频数分布比较集中,具有以近零为中心的塔式分布特征,表明矿石中硫的来源与岩浆作用有关。通过氢氧同位素分析,湘潭子金矿区矿石的δ18${{\text{O}}_{{{\text{H}}_{2}}\text{O}}}$值介于3.44‰~9.65‰之间,均值为6.29‰,δD介于-120.10‰~-79.00‰之间,均值为-100.47‰,表明本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铅同位素特征显示湘潭子金矿区铅的演化与岩浆作用和造山运动关系密切。通过对比研究可知湘潭子金矿的主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湘潭子金矿是印支晚期含成矿物质和流体的岩浆上侵,受浅部断裂系统控制的脉状矿体。湘潭子金矿的发现及成因研究对西秦岭地区找矿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秦岭大湖金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
    郭云成, 刘家军, 尹超, 郭梦需
    2021, 35(06):  1536-155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16
    摘要 ( 409 )   HTML ( 12)   PDF (12254KB) ( 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秦岭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赋存许多大型-超大型的金矿床,大湖金钼矿床位于小秦岭北矿带。大湖金钼矿床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特点,包括热液期和表生期,根据矿脉穿切关系、矿石的矿物组成以及结构、构造研究,热液期分为4个成矿阶段,即石英-钾长石-辉钼矿阶段(Ⅰ)、石英-黄铁矿-自然金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自然金阶段(Ⅲ)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Ⅳ)。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和冷热台测温结果表明,大湖金钼矿的初始成矿流体属H2O-CO2-NaCl体系,包裹体分为三种类型,即CO2-H2O型包裹体(C型)、水溶液型包裹体(W型)和纯CO2型包裹体(PC型)。成矿Ⅰ、Ⅱ、Ⅲ和Ⅳ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275.3~350.0 ℃、260.0~312.7 ℃、245.3~287.6 ℃和237~251 ℃,流体盐度范围为5.2%~16.7%,密度为0.777~1.108 g/cm3,为中-高温、中-低盐度、低密度流体,与变质流体特征一致。均一温度从Ⅰ阶段→Ⅳ阶段呈逐渐下降趋势,盐度从Ⅰ阶段→Ⅲ阶段逐渐降低,Ⅳ阶段沸腾作用使流体中的气体组分逸出,导致剩余流体的浓缩盐度增高。流体成矿压力范围为58.0~196.3 MPa,对应成矿深度范围为3.0~7.1 km。矿区普遍存在的围岩蚀变表明水岩反应强烈,氢同位素δD为-90‰~-44‰,成矿流体氧同位素δ18O范围为2.1‰~5.9‰,属于变质热液范围;在δ18O-δD组成图解投图中落在变质水范围左下侧,Ⅱ、Ⅲ阶段样品的δ18O较Ⅰ阶段整体左移,表明高温变质流体与围岩(斜长角闪岩等变质岩)发生水岩反应,导致同位素互换平衡。大湖金钼矿床受区域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属典型的断控脉状矿床,成矿流体以变质水为主,矿床主要特征与典型的造山型金矿特征相符。

    陕西商南三官庙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C-H-O-S稳定同位素研究
    汪超, 王瑞廷, 刘云华, 薛玉山, 胡西顺, 牛亮
    2021, 35(06):  1551-156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22
    摘要 ( 320 )   HTML ( 6)   PDF (6458KB) ( 1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官庙金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带内,为断裂构造控矿的热液型矿床。热液成矿期划分为成矿早阶段(S1)、主阶段(S2)和晚阶段(S3)。成矿主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Th为150~420 ℃,盐度为2.1%~24.1%;成矿晚阶段Th为81~190 ℃,盐度为5.6%~22.2%。包裹体研究显示,在成矿主阶段温度>250 ℃时,以流体混合作用为主而导致矿物沉淀;在成矿主阶段温度<250 ℃及成矿晚阶段,以流体沸腾作用为主而导致矿物沉淀。成矿主阶段成矿流体的δDV-SMOW为-84.4‰~-77.0‰,δ18${{\text{O}}_{{{\text{H}}_{2}}\text{O}}}$为5.0‰~5.7‰,成矿流体来源以岩浆水为主,同时混入了外来流体。成矿流体的δ13CΣC为-13.5‰~-5.2‰,反映碳为岩浆来源并受到低温蚀变的影响。黄铁矿单矿物δ34SCDT为-2.73‰~-1.31‰;毒砂单矿物δ34SCDT为-3.36‰~0.03‰,反映成矿物质硫为典型的单一岩浆来源。综上分析,认为三官庙金矿床为岩浆热液成因,其成矿机制为:印支期末,在钠长(角砾)岩形成过程中,含金热液流体沿断裂构造运移,在距离钠长(角砾)岩较远地段的层间破碎带内,成矿流体发生混合及沸腾作用,促使成矿物质发生沉淀,最终形成三官庙金矿床。

    西秦岭大店沟金矿成矿流体演化及矿床成因
    缪广, 董国臣, 屈海浪, 刘舒飞, 艾忠林, 史鹏亮, 曹雪峰
    2021, 35(06):  1565-157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13
    摘要 ( 416 )   HTML ( 13)   PDF (10298KB) ( 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店沟金矿是西秦岭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中型金矿床,金矿体赋存在下古生界丹凤群木其滩组绢云绿泥石英片岩中,叠加在北东东向脆韧性剪切带中的脆性构造为成矿结构面。在总结控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及成矿流体演化、矿床成因探讨,认为成矿期共分半自形黄铁矿、它形粒状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黄铁矿4个成矿阶段,其中它形黄铁矿阶段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最主要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以水溶液包裹体、CO2三相包裹体和纯CO2包裹体为主,成矿温度集中在120~256 ℃之间,成矿流体盐度为4.03%~15.27%。H-O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热液主要为变质水混合大气降水,S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矿物质来自深源;流体不混溶和沸腾作用是金沉淀的主要机制,矿床成因类型为造山型金矿。通过成矿结构面舒缓波状特征规律总结,判断成矿流体沿成矿结构面自南西深部向北东浅部运移、沉淀,形成分段富集矿化。

    甘肃省鹿儿坝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对流体演化和成矿机制的探讨
    常铭, 刘家军, 杨永春, 翟德高, 周淑敏, 王建平
    2021, 35(06):  1576-158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11
    摘要 ( 333 )   HTML ( 21)   PDF (6347KB) ( 1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秦岭地区矿产丰富,金资源储量巨大。国内学者对于该区域的众多金矿床开展了大量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的研究工作,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此外,西秦岭礼(县)—岷(县)成矿带,合作—鹿儿坝—崖湾金、汞、锑多金属成矿亚带的成矿流体研究工作比较薄弱。鹿儿坝金矿床为该成矿带的一个代表性金矿床,其赋存于三叠统浊积岩建造中,属于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主成矿阶段热液石英脉及方解石脉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H2O气液两相包裹体,少见纯气相包裹体、纯液相包裹体、CO2-H2O三相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81~247 ℃,盐度范围为1.23%~10.98%。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以水为主,还有少量的CH4、CO2、H2等。氢、氧同位素实验数据表明,流体中δDV-SMOW值变化范围为-84.4‰~-96.0‰、δ18O值的变化范围为-4.20‰~6.45‰,表明成矿流体来源并非单一,可能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来源。此外,构造体制的转换造成流体沸腾,导致了大规模金等物质沉淀、聚集、成矿。

    陕西旬阳地区小河金矿硫铅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孟五一, 刘家军, 魏立勇, 张振, 吴欢欢, 范堡程, 潘元, 李国英, 贾彬
    2021, 35(06):  1587-159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15
    摘要 ( 713 )   HTML ( 10)   PDF (8765KB) ( 1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河金矿是近年来在南秦岭中带发现的中型金矿床,矿石类型为微细浸染型,矿床受地层和构造双重控制。在野外工作基础上,根据矿物组合及穿插关系划分了4个成矿阶段:Ⅰ,成矿早期少硫化物石英脉成矿阶段;Ⅱ,石英脉、黄铁矿、毒砂成矿主阶段;Ⅲ,石英脉-多金属硫化物成矿主阶段;Ⅳ,方解石、石英脉成矿晚阶段。其中Ⅱ、Ⅲ阶段是主要金矿化阶段。不同阶段样品的原位硫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早阶段石英脉期的黄铁矿δ34S值为20.80‰~25.77‰,均值为23.59‰;主成矿期II阶段中黄铁矿、毒砂δ34S值为15.46‰~19.12‰,均值为17.5‰;主成矿期Ⅲ阶段中方铅矿、闪锌矿δ34S值为11.35‰~16.78‰,均值为13.88‰。硫同位素特征指示硫以沉积硫为主,成矿过程可能存在低δ34S值热液的持续加入。金属硫化物Pb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206Pb/204Pb为17.882 1~18.367 4,207Pb/204Pb为15.614 0~15.674 1,208Pb/204Pb为38.016 3~38.934 2,指示小河金矿铅主要源于地壳,同时伴随幔源铅的混入。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及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小河金矿成矿过程可能存在流体混合作用。

    陕西旬阳泗人沟铅锌矿床地质及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刘天航, 高永宝, 魏立勇, 张振, 唐卫东, 贾彬
    2021, 35(06):  1597-160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17
    摘要 ( 410 )   HTML ( 14)   PDF (9584KB) ( 1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旬阳泗人沟铅锌矿床位于南秦岭褶皱系之大羊山复向斜南翼,赋存在上志留统水洞沟组第二岩性段的粉砂质千枚岩中。矿体受控于层间破碎带和劈理带,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矿物以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为主;矿石结构主要为它形-半自形粒状集合体结构、交代结构和固溶体分离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条带状、浸染状和细脉状。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原位S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样品的δ34S值主要介于0.17‰~2.03‰之间,具有塔式分布特征,反映硫主要源于地幔和深部地壳,也有少量地层硫参与。9件矿石硫化物样品的206Pb/204Pb值为17.198~18.213,平均17.845;207Pb/204Pb值为15.564~15.627,平均15.610; 208Pb/204Pb值为37.982~38.471,平均38.206;反映铅同位素总体较稳定,变化范围较小,铅同位素主要源于上地壳,也有少量地幔铅参与。综合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泗人沟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属于后生热液充填交代型。

    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石英微量元素特征及意义
    第鹏飞, 汤庆艳, 刘聪, 宋宏, 张家和, 刘东晓, 王玉玺, 蒲万峰
    2021, 35(06):  1608-162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24
    摘要 ( 500 )   HTML ( 15)   PDF (6433KB) ( 1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秦岭造山带发育有大量三叠纪的金矿床,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是其中最典型的两个矿床,其金资源量分别为116 t和154 t,均为特大型金矿床。早子沟、加甘滩金矿床均位于夏河—合作区域性逆冲推覆断裂以南。早子沟赋矿地层为三叠统古浪堤组,赋矿岩石为泥质板岩、条带状硅质板岩及粉砂质板岩;加甘滩矿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统隆务河组,金矿体赋存于长石石英变砂岩夹粉砂质板岩岩性段内。加甘滩金矿床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属中低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早子沟金矿床研究程度较高,但是对它的成因仍有不同的认识。石英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能够提供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的信息,通过对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开展石英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其成矿流体来源、成矿条件以及石英微量元素对金矿床形成的指示,为西秦岭造山带金矿床成因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不同类型矿石中石英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总体表现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轻微亏损的特征,而且轻稀土元素与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重稀土元素内部分馏程度弱。 早子沟金矿床成矿期热液石英中Rb与Li呈负相关,Rb与Cs呈正相关,而加甘滩金矿床热液石英中Rb与Li、Cs相关性不明显,表明早子沟金矿床石英中Li含量随流体含量的增加而减少,而Cs含量随流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大多数样品具有Eu负异常和弱的Ce正异常,表明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形成于还原环境,成矿温度较低。样品的(La/Yb)N较大,反映成矿深度相对较浅。石英的Y/Ho值分别为25.14~30.14和23.40~28.94,指示成矿流体与地壳关系密切。大多数石英样品的Th/La和 Nb/La 值小于1,在大陆地壳标准化图解中具有明显的Sc负异常,Cr、W、Pb和U正异常,表明成矿流体富Cl-,相对富集Cr、W、Pb和U等元素。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分析,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

    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夏家店金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和氢、氧、硫同位素对矿床成因的制约
    丁坤, 王瑞廷, 刘凯, 王智慧, 申喜茂
    2021, 35(06):  1622-163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06
    摘要 ( 435 )   HTML ( 7)   PDF (5028KB) ( 1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柞水—山阳矿集区夏家店金矿床成因,采用LA-ICP-MS和LA-MC-ICP-MS技术分析夏家店金矿床矿体及围岩样品中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及氢、氧、硫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该矿床黄铁矿的Co/Ni 比值为0.11~0.76,说明其与沉积作用有关。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值(-9.40‰~7.16‰)与围岩碳质板岩的δ34S值(-8.84‰~10.64‰)接近,黄铁矿的δ34S均值(2.47‰)基本落在岩浆硫的范围内,指示矿石硫可能由地层硫和岩浆硫混合而成。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夏家店矿床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自岩浆水,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综合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温度、金赋存状态等特征和黄铁矿微量元素、硫同位素组成可知,夏家店金矿床属于卡林型金矿,其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其成矿物质是由深部岩浆与地层混合而成。

    东秦岭大蛇沟钨矿区赋矿围岩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葛战林, 郝迪, 张晓星, 郑艳荣, 李晓东, 武海文, 张龙
    2021, 35(06):  1633-165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14
    摘要 ( 473 )   HTML ( 14)   PDF (10634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蛇沟钨矿床是东秦岭杨斜—丰北河金钨成矿带一处典型的石英脉型钨矿床,矿体赋存于杨斜片麻岩套的NE—NEE向构造破碎带内。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赋矿含斑眼球状斜长片麻岩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34.2±1.6) Ma (MSWD=0.022, n=24),表明原岩形成于早志留世。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类,相对富集Rb、Ba、K、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HREE),具岩浆弧岩浆岩特征。此外,高Sr、高Sr/Y和La/Yb、低Y和低Yb及弱Eu正异常等特征参数,与典型埃达克岩一致;推测岩浆源于加厚下地壳石榴石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早古生代商丹洋向北秦岭板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

    西秦岭碌础坝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矿物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任廷仙, 李小伟, 王可, 葛涵云, 关瑞
    2021, 35(06):  1651-167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19
    摘要 ( 446 )   HTML ( 23)   PDF (20455KB) ( 1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组合,反映出不同的物源组成或迥异的岩浆演化过程。为了进一步探讨西秦岭造山带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的成因、矿物结晶条件和地球动力学背景,选择西秦岭东部碌础坝岩体内的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系统的岩相学、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碌础坝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的SiO2含量范围为59.65%~67.36%,A/CNK为0.82~1.04,K2O/Na2O=1.11~1.74,Mg#值为47~53,显示出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其中花岗闪长岩为I型花岗岩;岩体具有富集Rb、Th、U、K和Pb等元素,亏损Nb、Ta、P和Ti等元素的特征,具有中等Eu负异常(δEu=0.50~0.77),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9.43~30.37)。碌础坝花岗质岩石中斜长石的An值介于18~53之间,以中长石为主,部分斜长石显示振荡环带;角闪石为镁角闪石,部分角闪石具有环带结构,且核部Mg/(Mg+Fe2+)值较高(0.88~0.91)并具有富钙特征(CaO含量为17.80%~22.67%),但Al2O3含量较低,指示角闪石核部与边部的形成环境具有明显差异;黑云母Mg/(Mg+Fe2+)值为0.44~0.57,为镁质黑云母。碌础坝花岗质岩石中全岩和各类矿物的温度计算结果显示,全岩锆饱和温度为736~795 ℃,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04~824 ℃,黑云母结晶温度为700~746 ℃。三种方法计算的结晶温度相近,表明岩体形成于中温环境。碌础坝岩体角闪石全铝压力计结果为1.0~3.5 kbar(1 bar=100 kPa),平均形成深度为6.8 km;黑云母结晶压力为0.9~1.4 kbar,平均形成深度为4.1 km。角闪石湿度及氧逸度计显示其相对氧逸度为ΔNNO=0.1~1.3,含水量为3.9%~6.3%。结合前人资料,认为西秦岭碌础坝岩体由角闪岩为主的变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幔源组分的参与导致其具有高Mg#值、高Cr和Ni等元素含量的特征。碌础坝岩体形成于洋-陆俯冲向陆-陆碰撞转换的阶段。

    西秦岭中—晚三叠世构造属性:来自将其那梁侵入杂岩体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证据
    严镜, 刘景显, 蒲万峰, 魏学平, 李智斌
    2021, 35(06):  1677-169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25
    摘要 ( 357 )   HTML ( 5)   PDF (8130KB) ( 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早期的构造环境仍存在较多争论,选择西秦岭将其那梁杂岩体进行详细的年代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以期对该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其那梁杂岩体由石英闪长岩和花岗斑岩组成,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0.0±1.5) Ma,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属于早印支期。将其那梁杂岩体具有富钾(K2O=3.09%~3.54%)、富碱(K2O+Na2O=6.44%~7.20%)和过铝质(A/CNK=1.05~1.56)特征,Mg#值(54~67)较高,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类。将其那梁杂岩体石英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组成,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REE/HREE=8.19~14.63),呈右倾特征,显示无或弱负Eu异常(δEu=0.87~1.03),具有亏损Nb、Ta、Zr等高场强元素和富集Ba、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将其那梁杂岩体主要源于下地壳高钾变基性岩的部分熔融,且有幔源物质参与其中。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将其那梁杂岩体形成于火山弧构造环境,可能与中—晚三叠世阿尼玛卿—勉略洋向北俯冲有关,反映了中—晚三叠世西秦岭地区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的属性。

    西秦岭中—晚三叠世板块碰撞事件的记录:来自合作地区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证据
    杨维刚, 李永胜, 李通元, 张俊, 任鹏飞
    2021, 35(06):  1691-170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20
    摘要 ( 359 )   HTML ( 11)   PDF (5672KB) ( 1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秦岭造山带发育了大量印支期钙碱性花岗岩,其中在甘肃合作地区以早印支期形成的为主,并伴有少量中酸性火山岩浆活动。合作地区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德乌鲁、扎油沟口一带,整体以安山质晶屑熔岩、安山质熔岩为主,并含英安斑岩、英安岩、火山角砾岩、晶屑岩屑凝灰岩、杏仁状安山岩的中酸性火山岩组合。德乌鲁安山质晶屑熔岩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37.7±1.9) Ma,扎油沟口安山质熔岩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34.8±2.1) Ma,限定了其喷发时代为晚三叠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区火山岩属于富钾、高铝、高镁钙碱性系列;Rb、Ba、Th、U、La、Ce、Sr元素强烈富集,Ti、Y、Yb等元素略显富集;稀土总量偏低,LREE/HREE值为6.79~17.15;δEu为0.76~0.86,略显负铕异常。以上结果指示火山岩物质源于富集地幔,成岩过程或成岩后有壳源物质的强烈混染。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汇聚时期,其间小洋盆与微板块发生强烈的挤压、俯冲,在后碰撞松弛阶段,出现了强烈的壳幔物质交换和岩浆上升的现象。多次的碰撞挤压-后碰撞松弛运动,在研究区域形成了一系列晚三叠世不同时间段的火山岩。

    华北克拉通南缘小秦岭地区花岗质片麻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谢亘, 喻光明, 路英川, 冯欣, 田光昊, 王然, 王建
    2021, 35(06):  1702-171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21
    摘要 ( 386 )   HTML ( 5)   PDF (6686KB) ( 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秦岭地区位于华北中部造山带南段,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南缘演化的关键地区,对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特征,同时对于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碰撞时间的厘定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小秦岭北侧大湖金钼矿床围岩(花岗质片麻岩)的SIMS锆石U-Pb定年分析,获得其岩浆锆石谐和年龄为(2 455±59) Ma、变质锆石谐和年龄为(1 821±31) Ma。花岗质片麻岩具有高SiO2、富碱和低Al2O3、CaO、MgO、P2O5 的特征,同时富集LILEs(Rb、Th、K)、亏损 HFSEs(Nb)和Sr、P、Ti等元素。结合A/CNK-A/NK图解和Ga、Rb等微量元素特征分析,认为其原岩为A型花岗岩,具有非造山A1型花岗岩特征;大湖金钼矿床A型花岗岩在古元古代早期起源于基性岩浆(提供热源)底侵作用下的中—新太古代结晶基底物质的部分熔融,为陆内裂谷环境,并在古元古代晚期受到华北克拉通东部和西部陆块碰撞造山后伸展作用的影响。

    中拉萨地块南缘孔隆晚白垩世火山岩成因及对地壳演化的约束
    陈澍民, 缪宇, 廖驾, 贺前平, 成明, 张珍力, 吴绍安, 章志明
    2021, 35(06):  1713-172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26
    摘要 ( 380 )   HTML ( 10)   PDF (5878KB) ( 10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拉萨地块晚白垩世岩浆岩的研究集中于南北两缘,中部的岩浆-构造演化对班公湖—怒江洋或新特提斯洋演化过程的响应及地幔贡献度仍然缺乏精确约束。本次研究报道了中拉萨地块南缘孔隆地区发现的一套流纹质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孔隆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8.0±1.7)Ma,形成于晚白垩世早期。主量元素SiO2及Al2O3含量较高,Mg#较低;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相对富集Rb、Th、K,相对亏损Ba、Eu、Sr、P、Ti;与周缘埃达克岩区别明显。锆石εHf(t)在-10.2~-5.3之间,TDM2模式年龄为1 492~1 804 Ma,结合Nb/La平均值(0.21)及Nb/Ta平均值(10.1)分析,认为孔隆火山岩可能直接源于古老的下地壳深熔,未经幔源物质混染而形成,其主要驱动力为新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本项研究为印亚大陆碰撞前拉萨地块演化提供了新的约束。

    甘肃夏河—合作成矿带早子沟金矿绿色矿山建设分析
    田向盛, 侯翠霞, 姜桂鹏, 于明海, 吴锋, 蒲万峰
    2021, 35(06):  1727-173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29
    摘要 ( 495 )   HTML ( 10)   PDF (1293KB) ( 1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设绿色矿山是新形势下保证矿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在恢复生态系统基础上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子沟金矿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一个国家级绿色矿山。在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树立了绿色发展理念,在采矿、选矿、资源高效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均进行了科技创新,确保了矿山开发、生态环境、地方群众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具有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矿山及社区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绿色矿山企业,可为区域绿色矿业发展提供参考。

    矿物学
    危地马拉翡翠宝石矿物学特征及其与缅甸翡翠的对比研究
    邢碧倩, 施光海, 张锦洪, 龙楚, 张昱, 何立言, 胡汝杰
    2021, 35(06):  1769-178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23
    摘要 ( 1887 )   HTML ( 89)   PDF (15989KB) ( 8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危地马拉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缅甸的第二大翡翠原料供应地。这两个产地翡翠辨别的需求愈发迫切,且应用意义较大。采用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分析及背散射电子照相获得危地马拉蓝水料翡翠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特征,结合两产地翡翠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原石特征与矿物成分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总体上,危地马拉翡翠次生原石有一定的磨圆,呈次棱角状,“皮”(风化皮)厚度较薄,较少出现翻砂现象,由“皮”向里,极少甚至几乎不存在“红雾”。相对地,缅甸翡翠次生原石发育显著的球状风化,原石通常有较好的磨圆度,棱角状不明显,“皮”厚度可达数厘米,用手压磨有显著的翻砂现象, “皮”“肉”之间偶可见“红雾”。硬玉与绿辉石成分判别图显示危地马拉翡翠中硬玉和绿辉石呈相对富Ca、贫Na的特征,而缅甸翡翠中硬玉和绿辉石整体呈相对贫Ca、富Na的特征。在Fe含量上,危地马拉翡翠中硬玉的Fe含量较缅甸翡翠中硬玉的Fe含量偏低,而危地马拉翡翠中绿辉石的Fe含量较缅甸翡翠中绿辉石的Fe含量偏高。对翡翠外观特征的充分对比和对判别图的综合分析可应用于实际中翡翠产地的区分。

    石油地质学
    纵向伸展断背斜类型及成因
    陈发景, 陈昭年
    2021, 35(06):  1789-179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86
    摘要 ( 765 )   HTML ( 4)   PDF (8450KB) ( 20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纵向伸展断背斜是伸展断陷中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按照断背斜的几何形态将纵向伸展断背斜划分为双断型断背斜、单断型断背斜和叠合y型断背斜。根据渤海湾盆地新生代地质资料,讨论这3类纵向伸展断背斜的成因:(1)双断型断背斜发育于裂谷期,受对向双断断陷控制,主要是由于早期伸展过程中岩层局部缩短作用、晚期差异沉降和断块翘倾作用形成,其形成机制不同于前陆盆地的区域挤压作用产生的背斜;(2)单断型断背斜(或称逆牵引背斜)发育于裂谷期,受单断断陷控制,是由于控陷断层下降盘岩层下滑过程中岩层以逆牵引方式回倾、差异沉降和岩层弹性挠曲作用造成的,但岩层长度局部缩短作用仍是一个重要因素;(3)叠合y型断背斜发育于裂谷期后,受对称断陷和其中y形断洼控制,其形成与以纯剪切方式伸展运动和多期次断裂活动有关。它与走滑-伸展断背斜成因存在根本性差别,后者实质上不属于纵向伸展断背斜的范畴。

    塔北隆起X型走滑断裂成因机制的新解释
    黄少英, 宋兴国, 罗彩明, 能源, 马小丹, 漆家福, 陈石
    2021, 35(06):  1797-180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88
    摘要 ( 398 )   HTML ( 5)   PDF (18712KB) ( 3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发育两组呈小角度相交(40°)的透入性X型走滑断裂,分别沿着NNE走向和NNW延伸。在对塔北哈拉哈塘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走滑断层的几何展布特征以及断层的剖面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同时重点解析了RP6断裂和HA13断裂,分析比较NNW向与NNE向断层的变形及发育特征差异;结合盆地重磁资料以及周缘造山带的活动特征,对塔北隆起小角度的X型走滑断层的发育机制以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塔北隆起走滑断层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变形特征,分为三个构造层:震旦系-中寒武统下构造层(TH3界面以下)、上寒武统-中奥陶统中构造层(TH3-TO3t界面)和上奥陶统-石炭系上构造层(TO3t-TP界面)。断层在下构造层和中构造层中整体处于压扭环境,多发育正花状构造;上构造层中断层主要发育负花状构造或正断层,整体处于张扭环境。两组断裂比较,NNW向断裂活动性强,在各构造层中均有显著的断裂特征发育,垂向连通性强,发育先存基底断裂,而NE向断层主要发育在中构造层,在下构造层和上构造层中断层发育不明显。活动性分析表明,断层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多期性,走滑断层的形成经历了三期主要活动:中寒武世末、中晚奥陶世和志留纪-石炭纪。塔北隆起X型走滑断裂的形成受到了NNW向基底断裂和薄弱带的控制,NNW向先存基底断裂带或薄弱带优先发育走滑断裂,基底断裂与主挤压应力方向的夹角小于45°-Φ/2,NNE断层的发育受NNW向先存断裂限制,最终形成小角度相交的X型断裂。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11号走滑断裂带变形及其活动特征
    况安鹏, 余一欣, 朱秀香, 陈石, 金峰, 梁鑫鑫, 余浪
    2021, 35(06):  1809-181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99
    摘要 ( 404 )   HTML ( 7)   PDF (10470KB) ( 2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发育大量走滑断裂带,并对油气的运聚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以顺北西部地区地震资料为基础,对顺北11号走滑断裂带的几何变形特征、活动性、活动期次及其形成机制等进行了分析。顺北11号走滑断裂带整体呈NNW走向延伸,具有垂向分层性和平面分段性。断裂带北段主体为压扭和张扭交互段,中段为两条次级断层控制的拉分地堑,南段由数条分支断层构成马尾状构造。顺北11号断裂带整体活动性由北向南减弱,运动学标志显示是一条右旋走滑断层。顺北11号断裂带主要经历了晚奥陶世和晚志留世-中泥盆世两期活动,部分地区的活动持续到石炭纪。顺北11号走滑断裂带的活动性和运动学特征与塔北地区NNW走向的走滑断裂体系比较相似,而不同于塔中地区的NE向左行走滑断裂体系。顺北11号走滑断裂带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天山洋多期俯冲挤压而产生的自北向南的挤压应力,断裂自北向南扩展延伸,类似于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的北段。

    天山南北前陆冲断带构造滑脱层分布差异及对圈闭样式的控制作用
    侯筱晓, 能源, 漆家福, 李跨越, 胡建宁, 付永红, 李媛, 郭曼
    2021, 35(06):  1818-182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91
    摘要 ( 292 )   HTML ( 9)   PDF (14025KB) ( 1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南北前陆冲断带具有较强的差异变形特征,滑脱层的差异对前陆冲断带变形特征及圈闭样式的影响较大,对于天山南北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通过断距测量、缩短量统计及平衡剖面复原等手段,对天山南北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差异进行研究,取得如下认识:(1)天山南北前陆冲断带滑脱层性质不同,库车前陆冲断带以古近系膏盐岩为滑脱层,分层变形特征显著;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深层断层多穿过滑脱层,分层性差;(2)天山南北前陆冲断带新生代构造变形差异明显,库车前陆冲断带在该时期的平均缩短率为12.1%,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的平均缩短率为9.93%,库车前陆冲断带的新生代变形强度比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更强;(3)受滑脱层差异的影响,库车前陆冲断带滑脱层上下平均断距总体大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且库车前陆冲断带的缩短量呈现“单段多峰”复杂的变化趋势,这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没有的特点,表明库车前陆冲断带滑脱层塑性和分层能力比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强;(4)基于天山南北前陆冲断带断层活动和滑脱层差异的影响,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以岩性—构造的复合圈闭为主,而库车前陆冲断带以盐下大型构造圈闭为主,岩性—构造圈闭为辅。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深层和库车前陆冲断带的侏罗系—三叠系煤层、泥岩层等滑脱层控制的岩性—构造圈闭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塌陷体结构识别及成因分析
    李新华, 康志宏, 刘洁, 杨德彬, 汪彦, 陈华鑫, 贺煜
    2021, 35(06):  1830-184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87
    摘要 ( 303 )   HTML ( 6)   PDF (13471KB) ( 1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溶洞塌陷是一种特殊的岩溶型储集体,塌陷作用导致早期洞穴的坍塌、围岩多类型的角砾岩化以及孔隙结构在一定范围上的改造等。通过钻井、岩心、常规测井、FMI 成像测井等技术手段来识别和再现了塌陷体裂纹角砾岩、镶嵌角砾岩、混杂角砾岩和溶洞及其沉积充填物等独特的响应特征。展示了岩溶塌陷体及其上覆地层地震同相轴“下凹”和伴随“串珠”状—杂乱反射的地震结构特征。依据塌陷几何结构的生长指数(EI)、垂向海拔变化(ΔZ)以及宽度(W)等参数定量评价,指出塌陷形成具有多期次性,在下巴楚泥岩段达到峰值。通过实例剖面分析,将塌陷体分为3种类型:(1)早期(表生岩溶期)溶蚀塌陷,常发育多层洞穴垮塌,塌陷带内角砾岩发育,构成了灰岩和混杂角砾与泥质支撑的混杂角砾复杂岩性组合,储集体上下整体连通,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2)中期(早石炭世)负载塌陷,属于埋藏后塌陷,储集体由缝隙、裂纹角砾岩、镶嵌杂乱角砾岩、富碎屑基质支撑的杂乱角砾岩和洞穴沉积的石英砂岩组成,存在未充填的残余洞穴储集空间;(3)晚期(海西晚期)断控塌陷,海西晚期构造导致的埋藏后的古溶洞塌陷,形成新的“缝隙、镶嵌角砾岩、杂乱角砾和原始溶洞”的塌陷结构,储集性能较好。原始洞穴层、塌陷时间和主控因素三者的相互组合导致了古洞穴塌陷的复杂储集体结构。分析认为负载塌陷和断控塌陷发育有效的储集空间,可作为油气开发有利的潜力目标区。

    AH5井区八道湾组砂质和砾质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评价
    刘文锋, 张小栓, 刘谨铭, 艾力曼·道尔吉, 杨远峰, 张曦文, 祁利祺, 于景维
    2021, 35(06):  1844-185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96
    摘要 ( 293 )   HTML ( 3)   PDF (8772KB) ( 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AH区块侏罗系八道湾组属于低饱和度、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研究较为模糊,导致储集层产能评价认识不清。为对研究区目的层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化描述及识别,利用岩心观察、普通、荧光、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岩心油水饱和度、相渗及物性分析等资料对孔隙结构复杂特征进行定量表征及分类,并对相渗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八道湾组储层可分为砂质和砾质储层,储层孔隙类型包括剩余粒间孔、粒间和粒内溶孔、铸模孔、微裂缝以及晶间孔,喉道类型包括孔隙缩小型、缩颈型、片状、片弯状以及管束状喉道。在油水饱和度实验分析和压汞基础参数分析基础上,将砂岩和砾岩储层根据分形维数对孔隙结构综合定量划分为Ⅰ—Ⅲ类,砾质储层产能相对砂质储层更好。

    储层致密化与油气充注的关系:以三肇凹陷白垩系扶余油层为例
    斯尚华, 胡张明, 刘吉, 刘云飞, 耳闯, 杨哲恒, 何俊昊
    2021, 35(06):  1854-186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95
    摘要 ( 303 )   HTML ( 3)   PDF (11516KB) ( 1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明确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储层致密化与油气充注相关性,利用微米CT、流体包裹体显微分析、盆地模拟等方法,研究了该储层微观孔喉特征,且定量分析了其成藏期。根据储层孔隙演化信息分析了研究区储层致密化过程和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发现:三肇凹陷扶余致密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喉特征表现为窄喉道、宽孔隙、孔喉配置差、微细喉道总体积大等特征。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为储层致密化重要成因,储层致密时间应该在嫩江组末之前。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三肇凹陷扶余储层油充注分为早期和晚期,相应的充注时间分别距今77~74 Ma、67~65 Ma,分别对应于嫩江组沉积期和明水组沉积末期。综合对比扶余油层油气成藏历史和储层孔隙演化特征,认为原油充注发生储层致密化之后,即先致密后成藏。

    源内致密砂岩优质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以川西坳陷须五段为例
    李宇航, 谢锐杰, 陈孔全, 卓俊驰, 王斌
    2021, 35(06):  1864-187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200
    摘要 ( 308 )   HTML ( 8)   PDF (6490KB) ( 17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坳陷的油气勘探已经从源储分离的常规油气勘探逐渐转变为源储一体的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协同勘探,其中致密储层发育特征及成藏特点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运用石油地质学与沉积岩石学原理及分析方法,对川西坳陷须五段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须五段砂岩储层的孔隙度为1.371%~8%,小于10%,渗透率为(0.005~0.701)×10-3 μm 2,小于1×10-3 μm 2,属致密储层范畴。基于砂岩粒度大小结合储层物性以及含气性分析,须五段识别出三类优质储层,即粗砂、中砂和细砂。研究区粗砂较少发育,厚度较大的中砂和细砂在上亚段、中亚段和下亚段的三角洲前缘亚相较发育,储集空间发育微孔隙、少量微裂缝。粒度中值控制致密砂岩优质储层的发育类型、沉积相带与层序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位置,成岩作用控制优质储层的形成。

    深海沉积物贯入阻力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魏定邦, 杨强, 夏建新
    2021, 35(06):  1871-187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90
    摘要 ( 473 )   HTML ( 6)   PDF (4660KB) ( 2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海沉积物土工力学特性是深海资源开发设备设计的重要依据。根据现有的深海土工力学原位测量和取样实验的数据,分析沉积物物性参数与贯入阻力的相关关系,建立含水率、湿密度和孔隙比与压力沉陷的关系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深海沉积物以砂质粉砂、黏土质粉砂为主,具有高含水率、大孔隙比、低密度等特征;物理参数与贯入阻力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其中,含水率、孔隙比、孔隙度与贯入阻力呈反比相关关系;而湿密度与贯入阻力呈正比相关关系;以含水率、湿密度和孔隙比为自变量的多变量回归分析方程能更好地表达沉积物物理特性与贯入阻力的相关关系;基于Bekker沉陷模型,建立接地比压与贯入阻力的关系,能客观反映深海沉积物的沉陷特性与承载特性。

    致密油藏压裂双水平井参数优化研究
    胡景宏, 陈琦, 余国义, 吕杨
    2021, 35(06):  1880-189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92
    摘要 ( 294 )   HTML ( 4)   PDF (5352KB) ( 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段压裂水平井能有效地提高致密油藏单井产量,双水平井的使用则会增大增产效果,但其压后产量影响因素并不是很明确。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分析压裂双水平井流体流动机理,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影响的油藏—裂缝系统分段压裂双水平井数值模型,采用网格加密方法和控制变量法,计算分析了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对双水平井压后产量的影响,并使用正交试验方法把不同的裂缝参数和特征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进行了主次排序。结果表明:地质因素中的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对压后单井产量影响最大;工程因素中的水平井筒长度和裂缝导流能力对水平井产量影响较大,并且相关因素的影响力排序为:水平井筒长度>裂缝导流能力>裂缝长度>水平井筒间距>裂缝条数。研究结果对致密油藏双水平井压裂理论及优化设计具有现实的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