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6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2-02-10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2, 36(01):  0. 
    摘要 ( 142 )   PDF (1873KB) ( 1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洋地质学
    关于“海陆对比”研究的若干实践和思考
    方念乔
    2022, 36(01):  1-1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71
    摘要 ( 532 )   HTML ( 22)   PDF (10021KB) ( 2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剖析和总结两个重要的研究经历和学术成果:(1)应用东北印度洋的深海钻心研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隆升,(2)应用南海周边陆域的岩浆-沉积记录研究“古南海”的消亡和南海的早期开裂,作者阐释了对于这一特殊的“海陆对比”研究的理解、策划与心得体会。在前一项凭海观山的研究中,首先明确在东北印度洋区存在两类组分、成因各不相同的深海沉积序列,它们分别坐落于孟加拉海底扇和东经90°海岭,在响应山脉隆升的方式上各具优势。经过对两个序列的替代性指标的严格筛选与对比,确定3.6~3.2 Ma和1.0~0.6 Ma是晚中新世以来山脉与高原隆升影响最为深刻的关键时段。在第二项由陆识海的研究中,须要处理的则是较第一项更为复杂的包括岩浆、构造、沉积甚至陆上钻井在内的地质记录,而且其保存条件远逊深海沉积系列。此类研究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单一钻孔记录的局限性,助力研究者在更广阔的区域内综合各种适用的基础材料,构建反映海陆一体化的区域构造演化框架。在华南大陆边缘,存在中生代晚期活动陆缘向新生代被动陆缘的重大构造转换。为建立一个完整的陆缘弧体系,作者于研究区布设了“十字形”考察路线,在东西向追索最初发现于海南的陆缘弧的展布特征,在南北向查明陆缘弧的结构样式,发现在白垩纪中期(110~80 Ma)发生强烈的因板块汇聚而产生的区域隆升,且由南向北隆升强度减弱。经过与同期浙闽陆缘岩浆-沉积记录的综合对比,认为中生代向北俯冲的“古南海”很可能属于业已消亡的特提斯域。中生代末华南陆缘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三水盆地因展现白垩纪—始新世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好的岩浆-沉积过程被选为被动陆缘破裂研究的中心地区。古新世晚期(~57 Ma)以碱性玄武岩-粗面岩-钠闪碱流岩为代表的碱性系列双峰式火山喷发活动在研究区兴起,并一直持续到盆地停止发育(42~38 Ma)。实验数据显示:(1)岩浆源区位于软流圈地幔,即使喷发规模最大的粗面岩和碱流岩,也是来自幔源玄武质岩浆的分阶段结晶分异,(2)计算得到的地幔热异常并不明显。作者综合所得结果判断,研究区不存在主导区域构造运动的深源地幔柱,三水盆地发达的火山岩系产出的真实背景在于,中生代晚期的俯冲-碰撞使得岩石圈缩短加厚,于中新生代之交发生拆沉作用和软流圈上涌。这一区域构造环境不仅导致新生代早期的华南裂谷作用,很可能对其后的南海扩张也产生重要影响。现代地球科学将海和陆这两个最大的地理单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海洋采集相关的地质信号研究大陆构造,抑或反之,都给我们提供了审视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新的有效视窗。

    柴达木盆地诺木洪贝壳堤水体演变的介形类证据
    李玮, 屈海英, 李莎, 周淑敏, 宋先腾, 王晓楠
    2022, 36(01):  14-2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25
    摘要 ( 477 )   HTML ( 16)   PDF (7708KB) ( 18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贝壳堤保存有大量大小混杂及两壳绞合的双壳类化石,是全球干旱区罕见的地貌景观,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中晚更新世的气候与环境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区域地质记录。该记录在诺木洪西北约20 km出露,将其命名为诺木洪贝壳堤。目前诺木洪贝壳堤的沉积属性存在河湖之争,对该贝壳堤剖面开展系统的介形类分析,建立了8个生物组合带,除1带化石稀少无法鉴定外,2-8带自下而上依次为:IlyocyprisCandonaCandoniella组合、IlyocyprisCandonaLeucocythereCandoniellaEucypris inflata组合、LeucocythereIlyocypris组合、IlyocyprisLeucocythereCandoniellaCandona组合、IlyocyprisCandoniellaLeucocythere组合、Ilyocypris bradyiIlyocypris echinata组合和Ilyocypris bradyiCandoniella组合。根据8个生物组合带的属种特征和古生态指标综合分析贝壳堤水体的演化过程,认为诺木洪贝壳堤为河流相沉积。1-5带沉积期由于频繁的河流改道,贝壳堤剖面处经历牛轭湖-浅水河流多次转变,牛轭湖阶段水体较深不利于介形类生存,而浅水河流阶段介形类相对繁盛;6-8带沉积期水体维持极浅河流状态,介形类繁盛,后因持续干旱河道封闭,水体盐度升高而不利于介形类生存;最终盐壳析出,诺木洪贝壳堤沉积结束。

    塔里木地块西北缘阿克苏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年代与冰期事件
    李王鹏, 王毅, 李慧莉, 张仲培, 刘少峰, 杨伟利, 蔡习尧, 聂海宽, 钱涛, 李晓剑
    2022, 36(01):  27-4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67
    摘要 ( 549 )   HTML ( 12)   PDF (9856KB) ( 1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地块新元古代冰期事件等时性对比存在争议,获得可靠的新元古代冰碛岩沉积时代意义重大。塔里木地块西北缘阿克苏地区出露2套新元古代冰碛岩沉积,通过对其进行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分析,明确其沉积物岩石组合特征、限定其沉积时代、讨论其古气候风化条件等。化学蚀变指数(CIA)指示研究区的2套新元古代冰碛岩代表了2次寒冷的冰川气候记录,分别为巧恩布拉克冰期和尤尔美那克冰期,其中巧恩布拉克冰期中出现2次次级冰期旋回。冰川沉积及其相邻层位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数据显示,塔里木地块西北缘阿克苏地区巧恩布拉克冰期的起始年龄晚于(719±10) Ma;尤尔美那克冰期的起始年龄不会早于(685±11) Ma,其结束年龄可由南华系顶界年龄635 Ma或上覆震旦系苏盖特布拉克组内玄武岩层年龄(615±5) Ma限定。已有年代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等证据表明:巧恩布拉克冰期(阿克苏地区)与阿勒通沟冰期(库鲁克塔格地区)、江口冰期(华南地区)和Sturtian冰期(国际)相对应,尤尔美那克冰期(阿克苏地区)与特瑞爱肯冰期(库鲁克塔格地区)、南沱冰期(华南地区)和Marinoan冰期(国际)相对应。冰期事件、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数据可为塔里木地块新元古界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依据。

    西藏荣玛地区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沉积环境及其构造意义
    陈耀飞, 侯恩刚, 高金汉, 肖红吉, 王根厚
    2022, 36(01):  48-5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64
    摘要 ( 368 )   HTML ( 16)   PDF (9905KB) ( 1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荣玛地区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发育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夹少量碎屑岩沉积,在野外剖面实测的基础上,对这套碳酸盐岩进行了岩相与微相分析。通过对碳酸盐岩样品显微薄片观察分析,共识别出13个微相。根据岩石特征及其组合类型划分出6个沉积相:陆源碎屑滨岸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台地边缘礁相和斜坡相。分析结果表明,晚三叠世荣玛地区主要为陆源碎屑滨岸-浅海碳酸盐台地环境,夹有较深水的斜坡相沉积,共发生了4次海侵-海退旋回,并间隔有若干次小规模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区域上,班公湖—怒江洋北缘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大体一致,且广泛发育晚二叠世—晚三叠世之间的区域不整合,故认为班公湖—怒江洋的开启时间为晚三叠世之前,且东西段呈准同时开启模式打开。

    珠江口伶仃洋ZK1钻孔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曹凯君, 任晋珂, 李潇濛, 吴怀春, 陈芳, 余少华, 时美楠, 甘华阳
    2022, 36(01):  58-6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65
    摘要 ( 392 )   HTML ( 10)   PDF (8004KB) ( 2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伶仃洋地区年代格架的建立对区域古环境的重建及海陆交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磁性地层学和AMS 14C测年对珠江口伶仃洋ZK1钻孔(113°40'E、22°34'N,孔深100.3 m)0~32 m岩心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研究。5个样品的AMS 14C测试年龄为(486±120)~(2 268±149) a BP。岩心的岩石磁学测试显示样品的载磁矿物以单畴、多畴的磁铁矿为主。磁性地层学研究显示在取心过程中存在岩心倒置,对岩心倒置深度段的磁性序列进行矫正。将岩心的地磁倾角、强度与东亚地区标准曲线和极光记录相对比,建立了ZK1钻孔岩心(0~32 m)的高分辨率地层年代框架,岩心底界年龄为3.5 ka BP。在该年代格架的控制下,岩心磁学参数具有3~8 a、11 a和21~25 a的周期性变化,推测可能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太平洋十年际涛动和全球地表气温异常周期、太阳活动有关。

    我国沿海不同气候带山溪性河流沉积物输运特征
    孙爽, 胡克, 李琰, 杨俊鹏
    2022, 36(01):  68-7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62
    摘要 ( 593 )   HTML ( 13)   PDF (3757KB) ( 14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山溪性小河流具有瞬时大通量、受极端气候事件控制、沉积物快速输运等特性,但是由于缺乏充足的监测数据和系统总结,其对全球沉积物输运的影响被低估,导致对于这个不同于大河流域的河海交互和风化传输系统的研究是不充分的。揭示不同气候带山溪性河流在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的沉积物输运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地球表生过程和全球海陆相互作用机制。总结了全球土壤有机碳含量,中国南北方温带和热带的山溪性河流的泥沙等气象水文数据和黏土矿物等矿物学数据,结果表明:(1)全球山溪性河流流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在中国,热带山溪性河流流域初级生产力高于温带流域,所以其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温带流域;在热带各流域中,台湾岛上的河流地形坡降比最高,所以其是中国土壤有机碳高含量地区。山溪性河流将沉积物快速输运到河口和海岸带地区,大大提高了有机碳的埋藏效率,因此其是研究全球有机碳源汇过程不容忽视的组分。(2)在中国,无论温带还是热带,山溪性河流均对极端气候事件响应强烈,而且流域面积越小、地形越陡峭的河流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越强烈。(3)无论构造活动是否强烈,中国山溪性河流沉积物的矿物学特征都可以精确地指示物源信息,构造稳定带和流域坡降比较低的山溪性河流,其沉积物能够更精确地记录古气候特征。(4)山溪性河流沉积物对人类活动非常敏感,现有的人类活动对其改造要远低于大河流域。

    湛江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远继东, 姜正龙, 代友旭, 郝连成, 张健康, 张德程, 郑立龙
    2022, 36(01):  77-8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66
    摘要 ( 1112 )   HTML ( 19)   PDF (6817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湛江湾近海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和稀土元素(REE)测试分析,系统地研究海域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其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平均值为163.23 μg/g,湾外的REE含量(168.61 μg/g)高于湾内的REE含量(142.17 μg/g);不同类型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含量存在差异,但都表现为随沉积物粒度变细呈增长的趋势。(La/Yb)N变化范围在4.80~11.76之间,平均值为8.01;δEu变化范围为0.22~0.61,平均值为0.45;δCe变化范围为0.98~1.07,平均值为1.03;样品均具有典型的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均一、Eu负异常明显的陆源物质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及特征参数分析显示,湛江湾沉积物与鉴江、漠阳江、珠江附近海域沉积物近似同源,物源主要来自华南大陆的花岗岩以及雷州半岛北部玄武岩和湛江组(Qp1z)、北海组(Qp2b)的松散沉积物。

    海南昌化江入海口底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输运趋势
    王雪木, 瞿洪宝, 熊元凯, 吕琳, 胡克
    2022, 36(01):  88-9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72
    摘要 ( 425 )   HTML ( 9)   PDF (6035KB) ( 2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海南岛昌化江入海口110个底表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利用二维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模型对沉积物粒度参数开展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按照Folk沉积物分类三角图解法,昌化江入海口外底表沉积物可划分为含砾砂、砂、砾质泥质砂、砂质砾、粉砂、泥、砂质泥、砾质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共10种沉积物类型,其中砂和砾组分的分布范围具有一致性,粒度组成以砂、粉砂、泥为主。通过粒度组分和参数分析,研究区可分为两大类沉积环境区,即南部的近岸区域和北部的离岸区域。粒径趋势分析显示,沉积物的输运趋势与水动力条件吻合,并识别出了研究区内南部和北部两处汇聚沉积中心,判明了四更沙角条带状沉积的物质来源。

    基于InVEST模型的辽宁省海岸带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
    朱丽亚, 胡克, 孙爽, 刘禹含, 梁佳欣
    2022, 36(01):  96-10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63
    摘要 ( 927 )   HTML ( 40)   PDF (6792KB) ( 4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研究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的影响,对于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辽宁省海岸带地区为例,分析了1995—2018年海岸带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运用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估算了1995—2018年区域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减少的趋势,累计损失了12.97×106 t;(2)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西两侧以及中部的沼泽地,碳储量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锦州市的东部、盘锦市的北部;(3)林地、耕地是研究区最为重要的碳库,其碳储量占研究区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固碳总量的83.86%。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是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准噶尔盆地莫西庄—永进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地貌演化及沉积响应
    朱珍君, 李琦, 李剑, 陈贺贺, 胡俊杰, 耿慧, 丁晓军, 白金莲
    2022, 36(01):  105-11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77
    摘要 ( 493 )   HTML ( 6)   PDF (15461KB) ( 10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古地貌背景下,盆地沉积充填特征不同。以准噶尔盆地莫西庄—永进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为例,综合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古地貌演化背景下白垩系清水河组层序地层、沉积物源和沉积体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莫西庄—永进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发育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清水河组一段发育低位体系域(LST)和湖侵体系域(TST),清水河组二段发育高位体系域(HST)。早白垩世,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车—莫古隆起)整体埋藏,古隆起局部高部位仍出露地表,随着盆地全区接受稳定沉积,古隆起逐渐消亡。LST时期,盆地沉积中心位于研究区北部;TST至HST时期,在北部构造抬升掀斜作用下,盆地地形趋于平缓,沉积中心逐渐南迁。在此构造演化背景下,盆外北部物源体系由东北、西北方向向研究区供源,在盆地缓坡带浅水背景下发育远源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LST时期,受古隆起残余地貌、湖平面变化及水动力条件的共同影响,沉积碎屑多沉积于地貌低势区,发育局限展布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研究区以三角洲内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连片发育;LST时期发育的沉积体系平缓了原始地貌,在车—莫古隆起上继承性沉积TST时期的滨浅湖沉积体系和HST时期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HST时期研究区以三角洲外前缘沉积为主,广泛发育席状砂,局部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继承性地貌控制盆地不同部位的沉积可容空间,决定沉积物搬运及分散路径,进而控制盆地的沉积充填类型和特征。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文昌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高阳东, 林鹤鸣, 汪旭东, 邱欣卫, 阙晓铭, 李敏, 赵泽颖, 陈艳
    2022, 36(01):  118-12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98
    摘要 ( 457 )   HTML ( 10)   PDF (4171KB) ( 30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源营养物质输入是湖泊成油母质(细菌和藻类、浮游植物等)生长的主要外部营养源。古气候条件影响了陆源输入,湖盆水体沉积环境控制了有机质保存,因此沉积期古气候古水体条件对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预测至关重要。针对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文昌组烃源岩进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运用CIA、V/Cr、Mn/Al、Sr/Cu、Ti/Al等多种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综合恢复了陆丰凹陷文昌组沉积期古风化强度与气候温湿度、湖泊古水深、古氧相、古盐度等环境条件,揭示了古环境对文昌组烃源岩的重要控制作用为:(1)珠江口盆地文昌组时期气候温湿度与化学风化强度呈明显分段,文三段下段与文四段高强度对应高有机质含量。(2)珠江口盆地文昌组时期古水深与古氧相对有机质富集起到重要控制作用,古盐度对有机质影响不大。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LF-A井文四段与文三段下部烃源岩形成于化学风化较强、气候温暖湿润、营养物质供应充足、湖盆生产力高、水体较深、含氧量较低的水体环境下,有机质富集。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温场特征及烃源岩热演化
    黄玉平, 龙祖烈, 朱俊章, 石创, 张博, 张小龙, 陈聪
    2022, 36(01):  130-13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74
    摘要 ( 355 )   HTML ( 9)   PDF (6187KB) ( 1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08口钻井的地温数据(BHT、MDT、DST)进行校正、分析,以点到面重构白云凹陷的现今地温场,再结合地质与地球化学资料,正演恢复白云凹陷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及生烃史。研究结果显示:(1)白云凹陷具有变地温场,地温梯度分布在35~60 ℃/km之间,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2)受控于白云凹陷变地温场作用,白云凹陷不同洼陷烃源岩热史不同,主洼文昌组烃源岩处于高成熟至过成熟阶段,东洼、西洼和南洼文昌组烃源岩处于成熟至高成熟阶段。(3)在垂向上,白云凹陷高变地温场导致烃源岩具有高热快熟的演化特征,随地温梯度升高,烃源岩成熟门限快速变浅、生烃窗口变窄。(4)白云凹陷不同洼陷具有差异生烃特征,主洼文昌组烃源岩干酪根生油气早,生油阶段主要在23.03 Ma以前,生气阶段在33.9~10.0 Ma;东洼、西洼、南洼烃源岩埋藏浅,生烃较晚(23.03 Ma以来),油气共生。

    基于岩性相单元和孔隙结构的低孔低渗储层有效性测井识别方法:以西湖凹陷NB1构造为例
    崔维平, 杨玉卿, 刘建新
    2022, 36(01):  140-14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44
    摘要 ( 393 )   HTML ( 3)   PDF (7802KB) ( 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海西湖凹陷是近海最大的盆地之一,近些年在中深层花港组储层中获得重大发现。然而,由于储层具有厚度大、非均质性强、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等特征,给精细评价和甜点储层的预测带来极大困难。利用高分辨率电成像资料,在岩性和层理构造识别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储层划分成槽状交错层理细中砂岩、板状交错层理细中砂岩、槽状交错层理细砂岩、板状交错层理细砂岩、块状层理砂岩及钙质胶结砂岩6种微尺度的岩性相单元,并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对不同岩性相单元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精细表征。结果表明,槽状交错层理细中砂岩、板状交错层理细中砂岩、槽状交错层理细砂岩3种岩性相的排驱压力<0.5 MPa、平均孔喉半径>0.5 μm,板状交错层理细砂岩岩性相的排驱压力为0.5~1.0 MPa、平均孔喉半径为0.25~0.50 μm,这4种岩性相单元岩性较粗、交错层理发育、排驱压力较小、平均孔喉半径较大,为研究区甜点储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储层精细评价和甜点储层识别的分类方案,为研究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常规砂岩与砂砾岩分形特征对比及成因分析:以乌石凹陷X构造流沙港组为例
    杨毅, 张恒荣, 袁伟, 杨冬, 胡德胜
    2022, 36(01):  149-15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89
    摘要 ( 796 )   HTML ( 5)   PDF (11514KB) ( 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常规物性、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实验分析资料,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乌石凹陷X油田始新统流沙港组常规砂岩与砂砾岩储层分形特征,分析分形曲线特征,分形维数及其与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评价分形维数对不同类型砂岩储渗能力表征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相比常规砂岩,砂砾岩高压压汞分形曲线呈现分段特征,指示发育大孔、小孔、微孔三套尺度不同的孔喉系统,分段分形表征结果显示大孔与小孔分形维数大于常规砂岩,表明砂砾岩孔隙结构最复杂;常规砂岩分形维数与储渗性能相关参数关系较好,而砂砾岩样品分形维数仅与储集能力参数具有一定相关性。综上所述,研究区砂砾岩相比常规砂岩孔渗关系更复杂,孔隙类型多样,不同类型孔隙连通性差异较大,分形维数可表征其储集能力,但对渗流能力表征具有一定局限性。

    东太平洋水合物海岭沉积物中黏土矿物与水合物饱和度相关性研究
    尚卫, 苏新, 白辰阳, 崔鸿鹏
    2022, 36(01):  159-17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75
    摘要 ( 443 )   HTML ( 7)   PDF (4585KB) ( 1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水合物储层中不同黏土矿物与水合物饱和度的关系,选取位于东太平洋水合物海岭国际大洋钻探计划204航次中的3个钻孔(1245B孔、1244C孔和1251B),开展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的测试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要黏土矿物(平均含量分别为40.3%、33.4%、21.4%);高岭石为次要黏土矿物(平均4.9%)。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三种矿物含量的垂向变化规律相似,但它们与蒙脱石的垂向变化趋势相反。该区水合物饱和度与蒙脱石含量呈正相关,且正相关程度在“细粒岩性”层段较高(R=0.55~0.97);水合物饱和度与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则显示负相关。3个钻孔中水合物储层厚度、水合物饱和度在各钻孔中分布的差异性表明水合物饱和度的受控因素复杂,首先是气源和流体迁移与供给,其次为沉积物岩性;而“细粒岩性”层段较高含量蒙脱石与水合物饱和度正相关关系可能代表了更次一级的沉积影响因素。为检验其它海区是否也存在黏土矿物对水合物饱和度的影响,将上述3个钻孔与印度外海Krishna-Godavari盆地17-07P钻孔记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17-07P孔的砂含量高,在粗砂层蒙脱石含量与水合物饱和度呈正相关,反映两个海域岩性对水合物饱和度控制机理不同。上述“细粒岩性”层段蒙脱石含量和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3种黏土矿物含量与水合物饱和度之间相关性的差异,可能因为蒙脱石具有特殊层状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层间表面带负电荷、具有可交换的层间水合阳离子等),有利于促进水合物的形成和富集,因而表现为正相关;而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自身属性与蒙脱石不同(吸水膨胀能力、对甲烷的吸附能力较蒙脱石弱),不利于水合物的聚集,表现为负相关。

    冷泉羽状流地震波场频谱特征与气含量关系研究
    刘一林, 李灿苹, 勾丽敏, 汪洪涛, 曾宪军, 陈凤英, 郭子豪, 田鑫裕
    2022, 36(01):  172-18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45
    摘要 ( 365 )   HTML ( 4)   PDF (4537KB) ( 18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研究羽状流地震响应特征以及羽状流气含量反演,利用实际羽状流地震偏移剖面中单道和多道地震数据,首先进行地震波时域波形特征分析以及地震波场频谱特征分析,羽状流时域波形呈现出散射波动特征,其频谱较宽,表现出开叉较多的散射波频谱特征。然后通过已有气含量与振幅属性关系模型反演气含量,提取羽状流地震频谱参量。最后进行羽状流地震频谱参量与气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气含量改变时会引起各频谱参量的变化,羽状流各频谱参量(除优势频宽)均与气含量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总能量和有限带宽能量的相关性曲线拟合程度最佳;主频和振幅谱最大值分布较散,但其拟合结果仍然呈现正相关趋势;优势频宽与气含量表现出负相关趋势。以上获得的羽状流地震信号时域波形特征、地震波场频谱特征及频谱参量与气含量的关系,为羽状流的地震探测以及气含量反演奠定了基础。

    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三相混合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谢莹峰, 陆敬安, 匡增桂, 康冬菊, 王通, 蔡慧敏
    2022, 36(01):  182-19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67
    摘要 ( 354 )   HTML ( 6)   PDF (7337KB) ( 10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然气水合物降压试采过程中,水合物、游离气和水的三相混合层中的游离气首先被采出,从而提高降压效率,促进水合物分解;因此利用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开展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三相混合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对水合物矿体储量计算以及产业化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三相混合层与水合物层相比,其密度和中子孔隙度值均减小,纵波速度明显下降;与气层相比,其剪切模量仍大于背景值,岩心孔隙水氯离子浓度降低。据此可以识别出三相混合层。水合物的密度和含氢指数与水接近,当岩性和物性相近时,密度和中子孔隙度测井仅受游离气的影响;发现三相混合层岩心分析含气饱和度与密度减少值、中子孔隙度减少值均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建立密度-中子孔隙度双参数含气饱和度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利用印度尼西亚方程计算地层含水饱和度以及利用双参数含气饱和度模型确定含气饱和度的基础上,即可得到三相混合层的水合物饱和度。计算结果表明,三相混合层的水合物饱和度与氯离子淡化水合物饱和度吻合度较高,说明本次研究的三相混合层测井评价方法是可行而可靠的。

    气体水合物生成实验过程动态监测:一种新的ERT方法及其效果分析
    刘洋, 陈强, 邹长春, 赵金环, 彭诚, 孙建业, 刘昌岭, 伍操为
    2022, 36(01):  193-20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03
    摘要 ( 521 )   HTML ( 9)   PDF (4044KB) ( 2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阶段适用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采过程获得其空间分布变化的现场监测技术仍不完善。以电阻率层析成像(ERT)技术为基础,研发一套新的ERT阵列(由两组平行的垂向电极组合而成,每组阵列有24个环形电极)应用于水合物储层动态变化监测模拟实验。通过开展物理模拟实验,采用新的ERT方法对水合物生成过程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动态监测方法的应用效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统计分析,92%的数据标准偏差小于5%,证实该装置获取的电学数据资料具有较高质量。通过对高阻介质模拟实验,发现温度压力条件的变化对ERT监测结果影响较小,成像结果显示饱含3.5%NaCl溶液的沉积物电阻率约为1 Ω·m与阿尔奇公式计算所得电阻率基本一致,验证了其具有较高的适用性。新的ERT方法有效地监测了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电阻率变化,平均电阻率随着水合物的生成从0.95 Ω·m增大至1.95 Ω·m并观察到“爬壁效应”,证明其在水合物监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并有助于实现对水合物饱和度空间分布的动态监测。研究成果为开展实验室内水合物生成和分解过程演化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支持,也有助于研发现场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动态变化监测技术和设备。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目标优选定量评价方法初探
    胡高伟, 吴能友, 李琦, 白辰阳, 万义钊, 黄丽, 王代刚, 李彦龙, 陈强
    2022, 36(01):  202-21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73
    摘要 ( 422 )   HTML ( 5)   PDF (1597KB) ( 1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合物试采的先决条件是目标是否符合地质与工程的可采条件。然而,由于前期无经验可循,尚无可定量化评价目标的方法。为克服水合物试采目标优选难题,从地质与工程两个角度建立了试采目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以储层孔隙度、水合物层厚度、水合物饱和度、储层固有渗透率、储层原位温度与压力作为6个地质因素,以储层水深、海底坡度、强度与上覆层厚度作为4大工程因素,提出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水合物试采目标评价方法,初步实现对试采目标的综合定量化评价。以南海北部神狐海域4个典型水合物站位XX01、XX02、XX03与XX04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获取了工程因素与地质因素的权重,并进一步确定了四个站位的生产潜力,且以4个站位得到的评判结果矩阵的相对值对比,得到优先推荐XX02站位作为水合物试采的目标站位,该研究结果取得了良好效果。本套方法可为将来智能定量化开展水合物开采目标优选、促进水合物产业化提供支撑作用。

    海洋产脲酶细菌的筛选及诱导形成碳酸钙矿物的特征
    陈慧佳, 张慧卿, 冯莹, 魏士平
    2022, 36(01):  212-22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170
    摘要 ( 625 )   HTML ( 13)   PDF (2889KB) ( 1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脲酶细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其对碳酸钙的矿化作用被广泛用于工程地质和环境等各项工程领域;本研究旨在从北戴河新河河口海洋沉积物中分离产脲酶细菌,探讨其诱导形成碳酸钙的特征,为地质与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良好的材料。从海洋沉积物样品中共分离出33株细菌,经筛选,其中有10株细菌具有产脲酶活性,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3株细菌属于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而其他7株细菌属于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 sp.)。对其中两株有代表性的菌株人苍白杆菌(O. anthropic)CP57和赖氨酸芽孢杆菌(L. fusiformis) CP66诱导形成碳酸钙沉淀进行了实验,X射线晶体衍射(XRD)分析表明:CP57菌株诱导形成的沉淀由方解石组成,而CP66菌株诱导形成的沉淀则包含了方解石和球霰石两种晶相;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显示:CP57形成的沉淀呈不规则形,而CP66形成的沉淀包含了不规则形和球形两种形态;进一步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对两种不同形态的碳酸钙沉淀进行了矿物相的分析,结果显示:不规则形碳酸钙沉淀为方解石,球形碳酸钙沉淀为球霰石;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细菌所形成的碳酸钙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CP57形成的沉淀分别在波数1 422 cm-1、875 cm-1和711 cm-1处出现明显吸收峰,和方解石的FTIR图谱特征吻合;而CP66除出现以上方解石的吸收峰外,还在1 081 cm-1和743 cm-1处出现明显对应球霰石的特征吸收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不同细菌诱导碳酸钙形成不同的形貌和晶相奠定了基础。

    岩石学
    滇东北乌蒙山地区峨眉地幔柱活动与火山-沉积盆地的响应关系
    张宏辉, 吴亮, 李鸿, 余杨忠, 袁永盛, 张沥元, 李仕忠, 赵见波, 潘江涛, 詹华思, 石海涛, 陈贵仁
    2022, 36(01):  225-24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70
    摘要 ( 385 )   HTML ( 6)   PDF (11805KB) ( 16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加深滇东北乌蒙山地区峨眉地幔柱演化的认识,对该区的峨眉山玄武岩及下伏的栖霞组—茅口组开展了详细地质调查工作,并对峨眉山玄武岩进行了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峨眉地幔柱活动导致的地壳抬升形成了研究区栖霞组—茅口组西薄东厚、峨眉山玄武岩西厚东薄的地质特征,地壳开始隆升的时限为(273.1±3.1) Ma,地壳抬升约为512 m,但该过程是缓慢进行的,并未造成茅口组顶部灰岩的差异风化剥蚀,茅口组与峨眉山玄武岩基本上为连续沉积;乌蒙山地区的峨眉山玄武岩经历4次大规模的喷发,分别对应4个亚旋回,每一亚旋回以沉积夹层开始,后期为大规模的溢流相玄武岩,4次大规模喷发时限分别为(261.9±2.0) Ma、(261.8±3.7) Ma、(261.6±1.9) Ma、(261.5±2.1) Ma,主喷发期历时约0.4 Ma,地幔柱活动可能持续到(258.86±0.71) Ma;在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基础上,依据栖霞组—茅口组厚度差异、峨眉山玄武岩各亚旋回横向及纵向变化特征、各亚旋回及沉积夹层的岩性和岩相特征,将峨眉地幔柱在乌蒙山地区的火山-沉积盆地演化关系划分为地幔柱隆升阶段(273.1~262.0 Ma)、玄武岩幕式喷发阶段(261.9~261.5 Ma)和地幔柱消亡阶段(261.5~258.86 Ma)。

    北祁连东段柏木峡—门岗峡地区蛇绿岩的识别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刘建栋, 李五福, 王国良, 董进生, 曹锦山, 李红刚, 赵忠国
    2022, 36(01):  244-25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47
    摘要 ( 513 )   HTML ( 3)   PDF (10724KB) ( 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加强对北祁连早古生代多岛弧盆系蛇绿混杂岩的调查,选取柏木峡—门岗峡蛇绿岩开展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柏木峡—门岗峡蛇绿岩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构造上处于北祁连造山带中东段。由橄榄岩、辉长岩和基性火山岩组成较为完整的蛇绿岩单元。对辉长岩进行单颗粒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525.2±1.1) Ma(MSWD=0.06),代表了蛇绿岩的形成年龄,相当于早寒武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蛇绿岩中的基性火山岩属于拉斑系列,具有洋岛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玄武岩Th/Yb-Nb/Yb和TiO2/Yb-Nb/Yb等构造环境判别图显示,该套蛇绿岩的形成环境与俯冲作用无关。结合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区域对比,认为该蛇绿岩代表早古生代北祁连洋壳,与玉石沟—川刺沟等蛇绿岩共同构成了达坂山—玉石沟蛇绿岩带。

    西昆仑麻扎构造混杂岩带中大理岩的遥感识别方法
    陈海云, 齐睿, 张志
    2022, 36(01):  259-26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37
    摘要 ( 315 )   HTML ( 5)   PDF (4667KB) ( 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如何利用遥感技术对构造混杂岩带进行识别,以西昆仑地区麻扎构造混杂岩带为例,对混杂岩带中的大理岩进行光谱测试以及光谱特征分析,利用实测波谱对研究区ETM+影像进行反演的波谱反演法,建立实测波谱和影像波谱之间的线性关系;辅之增强变换处理方法提取色调信息,扩大不同岩性的灰度差异,突出目标信息并改善图像效果,以提高实测波谱的利用率以及岩性信息提取的精确度。实验研究表明,利用该种方法识别构造混杂岩带中的大理岩是可行的,且遥感识别结果与地面地质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具有较好的地质效果。

    大兴安岭中段碾子山地区晚三叠世埃达克质侵入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符安宗, 杨文鹏, 刘渊, 赵寒冬, 王贵鹏, 石国明, 李金明, 邓昌州
    2022, 36(01):  266-28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66
    摘要 ( 436 )   HTML ( 10)   PDF (9613KB) ( 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加深对大兴安岭中段早中生代构造背景的认识,选取碾子山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岩石组合为正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6~228.9 Ma,形成于晚三叠世。二者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类似,如高Al2O3、Sr含量和Sr/Y、La/Yb比值,低Y、Yb含量,亏损重稀土,弱负铕异常等。但是二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别:石英二长岩比正长花岗岩具有更高的MgO、LREE 、Cr、V、Sr含量和Sr/Y、K/Rb比值。这种差别可能反映二者成因上的不同:正长花岗岩可能由增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而石英二长岩可能由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前人发表的相关资料,认为碾子山地区晚三叠世埃达克质侵入岩是在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碰撞造山的挤压背景下形成的,其形成受蒙古—鄂霍次克洋板块南向俯冲的影响。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侵入岩的发现,显示碾子山及其周边地区具有寻找斑岩型铜钼矿的潜力。

    内蒙古浩布高铅锌矿床小罕山岩体年代学、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特征
    周桐, 孙珍军, 于赫楠, 王承洋, 刘广虎
    2022, 36(01):  282-29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46
    摘要 ( 466 )   HTML ( 6)   PDF (4820KB) ( 1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赤峰浩布高铅锌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南段,属黄岗梁—甘珠尔庙褶皱成矿带。对浩布高铅锌矿床小罕山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小罕山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143.9±1.1) Ma,属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组成上表现出高硅(SiO2=66.96%~68.05%)、富碱(Na2O+K2O=9.91%~10.09%)、弱铝(Al2O3=15.69%~16.49%)、低钙(CaO=1.22%~1.41%)及低TFe2O3/MgO值(平均值为8.29)的特征,属于准铝质到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轻稀土富集,δEu(0.33~0.41)表现为明显的负异常,总体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等元素)和不相容元素(Th、U等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P、Nb、Ta、Ti等元素)的特征,显示出A2型花岗岩属性。样品初始176Hf/177Hf值为0.282 829~0.282 936,平均值为0.282 888;εHf(t)范围在4.4~8.4之间,平均值为6.7,表明小罕山岩体主要源于中下地壳部分熔融,且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综合认为小罕山岩体的形成与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大陆边缘的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有关。

    北山洋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构造演化:内蒙古白云山蛇绿混杂岩带南部侵入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的制约
    程先钰, 田健, 段霄龙, 赵泽南, 任邦方, 张永
    2022, 36(01):  295-30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69
    摘要 ( 410 )   HTML ( 4)   PDF (6116KB) ( 1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北山白云山蛇绿混杂岩带南部中酸性侵入岩主要以脉岩形式产出。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对脉岩的岩石类型、年代学、构造背景等进行研究,为北山洋的拼合碰撞时限提供年代学约束。研究结果显示: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420.0±1.0) Ma,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404.6±2.6) Ma,表明脉岩形成时期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中酸性侵入岩脉SiO2含量为58.38%~69.46%,K2O含量为0.74%~1.38%,Al2O3含量为15.54%~16.95%,Na2O含量为4.15%~5.36%,岩石类型为钙碱性石英闪长岩和过铝质低钾拉斑系列的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与花岗闪长岩源于陆缘火山弧区和同碰撞区,二者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明显富集,δEu负异常,高场强元素Ta、Nb亏损,显示出岛弧环境的典型特征,表明由于洋壳俯冲作用,研究区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发育了岛弧岩浆岩侵入体。随着俯冲作用深入,北山洋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早期完成闭合碰撞,并在研究区形成同碰撞花岗岩,碰撞时间应早于(404.6±2.6) Ma。

    内蒙古白乃庙铜金矿床侵入岩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吕钊, 王建平, 王继春, 许展, 袁硕浦
    2022, 36(01):  307-32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68
    摘要 ( 768 )   HTML ( 6)   PDF (12302KB) ( 1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白乃庙铜金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陆缘增生带,区内侵入岩发育,主要岩性有花岗闪长岩、白云母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对其中5件样品采用LA-MC-ICP-MS锆石U-Pb方法测年,获得花岗闪长岩加权平均年龄(443.2±1.7) Ma、(447.6±1.8) Ma,白云母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429.1±2.7) Ma、(431.6±4.2) Ma,石英闪长岩加权平均年龄(424.5±2.0) Ma。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认为白乃庙铜矿化时代为432~447 Ma,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与花岗闪长岩侵位有关;白乃庙金矿床形成于430 Ma左右,与白云母花岗岩侵位带来的丰富热液有关。在早古生代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的背景下,铜成矿以挤压环境为主,形成斑岩型铜矿化,而金成矿作用发生在相对张性构造环境,形成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化,在白乃庙岛弧的火山-岩浆作用下共同构成了一个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内蒙古大沟井寒武纪黑色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钒赋存形式
    张红雨, 苏犁, 秦红
    2022, 36(01):  321-33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0.054
    摘要 ( 469 )   HTML ( 4)   PDF (6703KB) ( 1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内蒙古大沟井钒矿床的矿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常量和微量元素、X射线粉晶衍射以及显微能谱分析,探讨矿石中钒的赋存形式、形成环境以及保存条件等。研究结果表明,矿石样品中P2O5含量变化范围为0.81%~6.14%,显示其磷含量普遍较高,反映地层中较为富集磷;样品烧失量的范围为7.75%~41.24%,比较大,反映云母及泥质胶结物含量较高。矿石的V含量介于1 015.2×10-6~4 162.0×10-6之间,远高于地壳中钒的平均含量。U/Th值指示样品为正常的海相沉积产物;矿石的V/Cr、Ni/Co、δU、δCe、Ce/La及V/(V+Ni)值的计算结果以及黑色岩系中的大部分Fe均已转化为黄铁矿这些信息一致揭示出,该区黑色岩系整体上形成于一种较干燥、缺氧、富H2S、还原和封闭的滞留海盆环境。矿石样品中钒的主要载体矿物为原生矿物相钒云母,为鳞片状矿物,粒度均极细,多型为2M1,矿物化学分子式为K(V,Al,Mg)2AlSi3O10(OH)2。研究认为大量黄铁矿单晶或集合体的存在是钒元素在黑色岩系中富集和保存的有利因素。

    地球化学
    胶东艾山岩体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特征研究
    李秀章, 王立功, 李衣鑫, 王英鹏, 于晓卫, 张文, 郭瑞朋, 刘汉栋
    2022, 36(01):  333-34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2.01.30
    摘要 ( 525 )   HTML ( 17)   PDF (6331KB) ( 2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胶东地区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发生于125~110 Ma,与金成矿作用同期的早白垩世晚期艾山岩体出露于华北克拉通东缘,由深成相的石英闪长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类及浅成相的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等组成,岩体发育岩浆暗色包体。对艾山二长花岗岩开展了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测试和研究,探讨了该岩体的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岩浆源区与岩石成因。艾山岩体锆石U-Pb 年龄为(115±1) Ma,Na2O>3.47,A/CNK<1.35,高Y 含量(8.2×10-6~210.5×10-6),低Sr/Y比值(19.5~67.3),具有明显的稀土元素分馏(LREE/HREE=28.43~34.72,(La/Yb)N=46.38~56.74),负铕异常(δEu=0.75~0.83),为一套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岩系,显示出I型花岗岩的特征。艾山二长花岗岩的岩浆锆石εHf(t)值为-19.7~-16.0,对应的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2.18~2.42 Ga。根据岩石学、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特征,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艾山二长花岗岩是壳源酸性岩浆与幔源中基性岩浆混合而成,壳源岩浆源区主要为古元古代、新太古代陆壳物质。

    北秦岭二郎坪群抱树坪组碎屑锆石LA-MC-ICP-MS U-Pb定年及物源特征
    欧伟程, 李承东, 张永清, 赵利刚, 许腾, 许雅雯, 孙烜烨
    2022, 36(01):  347-36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2.01.31
    摘要 ( 340 )   HTML ( 5)   PDF (5799KB) ( 1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秦岭造山带中二郎坪群构造属性及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其中的抱树坪组更是缺少年代学数据报道。为了进一步厘定抱树坪组时代及形成的构造环境,对其碎屑锆石开展LA-MC-ICP-MS定年及物源研究。结果表明,取自原划分为抱树坪组中的斜长黑云石英岩(18P3TW2)和含透辉黑云阳起斜长变粒岩(18P3TW3)具有完全不同的锆石年龄谱特征,揭示它们属于不同时代的地层。18P3TW2碎屑锆石年龄谱为多峰,锆石来源于北秦岭微陆块及华北地块,缺乏早古生代岩浆弧锆石,最年轻的一组锆石年龄为493~972 Ma。18P3TW3碎屑锆石年龄谱为单峰,其中最年轻一组锆石年龄为420~440 Ma,主体来源于二郎坪岛弧岩浆岩。通过野外特征、锆石年龄组成和物源特征综合分析,18P3TW2所代表的地层形成于盆地初期,没有大规模火山活动,不应归属于抱树坪组。18P3TW3所代表的抱树坪组地层形成于盆地晚期,主体沉积时代为奥陶纪—志留纪,最晚地层可能延续到早泥盆世。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抱树坪组形成于早古生代商丹洋向北俯冲所产生的弧后伸展盆地构造环境。

    矿床学
    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含矿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指示
    吴小雷, 常晋阳, 曾南石, 徐文杰, 陶明荣, 赵刚, 韩建
    2022, 36(01):  362-37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2.01.32
    摘要 ( 570 )   HTML ( 6)   PDF (7649KB) ( 1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透山铜锌矿床是产于太古宙绿岩带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含矿岩系为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石英)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石英)片麻岩、黑云石英片麻岩。通过对变质岩原岩进行恢复及构造环境判别,得出变质岩原岩均为火山岩,其中角闪斜长片麻岩与角闪斜长(石英)片麻岩的原岩为基性火山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石英)片麻岩与黑云石英片麻岩的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岩性组合为双峰式火山喷发的产物。为探讨含矿岩系地球化学参数作为找矿指标的可能性,对含矿岩系的主量元素、稀土及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发现红透山铜锌矿床角闪斜长(石英)片麻岩的Cu元素含量(290.82 μg/g)、SiO2含量(57.24%)、稀土元素总量(53.78 μg/g)、LREE/HREE比值(4.29)及黑云斜长(石英)片麻岩和黑云石英片麻岩的Cu元素含量(88.09 μg/g)、SiO2含量(70.50%)可作为重要的找矿指标。

    后龙门山造山带辛家咀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刘基, 杨可, 张晓星, 寇少磊, 杨伟, 王占彬, 田渊
    2022, 36(01):  378-38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2.01.33
    摘要 ( 483 )   HTML ( 16)   PDF (11316KB) ( 1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辛家咀金矿床位于后龙门山造山带北东段,是2020年新发现的一个金矿床(年度金资源量约960 kg),找矿潜力巨大。基于详细的野外露头、探槽、钻孔编录和镜下观察,发现辛家咀金矿床中矿石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金主要以裂隙金和包裹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石英和少量多金属硫化物中。结合脉体穿插关系、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组构,将辛家咀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划分为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其中热液成矿期为主成矿期,可细分为3个成矿阶段:Ⅰ.石英-黄铁矿阶段,Ⅱ.石英-方解石-自然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石英-碳酸盐阶段。此外,辛家咀金矿床发育于燕子砭—花石沟脆-韧性剪切带中,矿体的产出严格受剪切带控制,仅在脆-韧性变形强且脆性断裂发育的部位才发育高品位金矿石。综上,辛家咀金矿床属于脆-韧性剪切带型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