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9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5-08-10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第39卷第04期封面和目录
    2025, 39(04):  0-0. 
    摘要 ( 35 )   PDF (10109KB) ( 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地质学
    岩石圈破裂过程与被动陆缘盆地地层样式
    田纳新, 解习农, 李军, 余笑航, 杨光庆
    2025, 39(04):  857-87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34
    摘要 ( 84 )   HTML ( 9)   PDF (8530KB) ( 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石圈深部结构与被动陆缘沉积充填的耦合关系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以南海珠江口盆地、北大西洋被动陆缘为例,从被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与盆地充填耦合角度,揭示贫岩浆型和富岩浆型陆缘沉积充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圈破裂过程经历了伸展、薄化、剥露、裂解四个阶段,空间上从陆到洋划分出近端带、细颈带、远端带和洋陆过渡带。早期伸展阶段,发育以高角度正断裂为特征的孤立断陷;进入薄化和剥露阶段,细颈带和远端带发育以低角度拆离断裂为特征的拆离断陷;直到初始洋壳出现,被动陆缘区进入漂移期,以区域热沉降为特征。因此,基于岩石圈非瞬时破裂过程所建立的被动陆缘地层样式对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塔里木盆地顺北西部走滑断裂带变形及其活动特征
    黄诚, 林波, 余一欣, 杨帆, 余浪, 陈俊宇, 牛月萌
    2025, 39(04):  871-88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30
    摘要 ( 60 )   HTML ( 1)   PDF (17058KB) ( 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断裂带以西地区发育多条NNW向走滑断裂带,对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但关于走滑断裂带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等研究仍较少。本文主要基于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成果,分析顺北西部地区走滑断裂带差异变形特征,明确走滑断裂活动期次及其强度,同时结合盆缘区域构造事件,探讨走滑断裂带形成机理。顺北西部地区走滑断裂带向下插入前寒武系,向上断至二叠系,剖面上多呈单条直立断层、花状构造和地堑形态。走滑断裂带在平面上主要呈NNW向线性和雁列式展布,局部地区发育叠接段。走滑断裂带主要发生右行走滑运动,断裂带活动较强向东逐渐减弱。顺北西部走滑断裂带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早期初始弱走滑、加里东中期强走滑、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弱走滑以及海西中—晚期持续弱走滑等4个演化阶段。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盆缘造山差异活动和区域应力场特征,指出先存剪切破裂是顺北西部地区NNW向走滑断裂带形成的基础,而多期次调节变形、斜向挤压作用和板内块体旋转对走滑断裂带的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川中地区二叠系走滑断裂特征及成藏意义
    唐浩, 邬光辉, 马兵山, 黄天俊, 邹禺, 兰雪梅, 苏琛, 王家木
    2025, 39(04):  884-89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17
    摘要 ( 53 )   HTML ( 6)   PDF (15345KB) ( 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期研究发现四川克拉通盆地川中地区内存在大型走滑断裂,是断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有利新区域。钻井结果显示川中高磨地区二叠系一系列高产井位与走滑断裂展布位置具有一定时空关系,证实走滑断裂与气藏密切相关,但走滑断裂特征及与气藏的作用关系尚不明确,制约了川中地区气藏勘探开发。以川中高磨地区7066 km2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和典型井资料为基础,解析二叠系弱走滑断裂基本特征及其对气藏的控制作用,为微弱走滑断裂活动下的断裂-成藏研究提供案例。结果表明:高磨地区二叠系发育8条一级走滑断裂,走向分别为NEE向、EW向、NW向,长度在30~160 km之间,一级走滑断裂间距介于10~30 km,二叠系走滑断裂基本继承寒武系断层发育;统计8条主干走滑断裂落差认为活动性较弱,川中地区二叠系走滑断裂活动强度具有分区差异性,具有北强南弱、东强西弱的整体特点;下二叠统底界走滑断裂展布情况与强度均强于上二叠统底界。二叠系走滑断裂可能受控于峨眉地裂而发生左行张扭活动;川中高磨地区二叠系走滑断裂分段性明显,构造样式以斜列、线性、斜交等简单样式为主,走滑断裂的分段性造成断裂构造特征与断裂带岩石物理的差异性,并对断裂的渗流性与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影响;测井结果显示单井距走滑断裂核部2 km范围内,孔隙度、渗透率具有明显提升的趋势,可能受到了走滑断层裂缝网络的控制作用,一系列钻井显示距离走滑断裂越近油气产量越高,证实了走滑断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单井气藏解剖证实走滑断裂具有三类有利成藏作用和两类破坏成藏作用,断裂-岩性二元成藏是二叠系气藏的主要发育模式,断裂垂直沟通储层与烃源岩、断裂垂向运聚-上倾疏导、两侧断裂夹持-双向疏导是有利的走滑断裂相关成藏模式,但走滑断裂的多期断层活动可能直接破坏油气而走滑断裂深部断距小,浅部断距大的构造特征对于油气成藏也具有破坏作用。

    滇西南把边江断裂带流域地貌特征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田鹏, 周青云, 白仙富, 罗伟东, 刘婧楠
    2025, 39(04):  898-90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29
    摘要 ( 47 )   HTML ( 3)   PDF (6995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把边江断裂位于滇西南地震多发区,为非边界断裂且历史上未曾发生过大地震,对其构造活动特征认识不足。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把边江断裂区域地形参数和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HI)值,探讨研究区地形地貌的主控因素,定量分析把边江断裂带流域地貌特征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构造活动是区域地貌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地形起伏度和面积-高程积分(HI)值反映把边江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分段差异,北段活动性较强,中段相对最弱。断裂东西两侧HI值呈现“东高西低”的差异特征,指示东盘相对西盘构造抬升,反映断裂的逆断活动。研究认为把边江断裂活动特征主要为逆断兼右旋走滑,地貌参数对构造活动形成响应。

    贵州长兴组典型危岩体稳定性关键问题研究
    覃红亮, 赵翠, 朱昱桦, 胡荣, 吴波, 黄欣欣, 黄广才
    2025, 39(04):  908-91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35
    摘要 ( 54 )   HTML ( 2)   PDF (8045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以来,危岩体的形成机理、崩塌发生的可能性及主要诱发因素、崩落影响范围等关键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以贵州长兴组典型危岩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现场调查、工程测量、岩石力学试验、数理统计、赤平投影、极限平衡法、数值模拟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其形成机理、稳定性及影响范围。研究显示,该区危岩体的形成机理为长兴组硬质灰岩形成陡崖地貌,在各种综合作用力下形成裂隙,上硬下软的岩性组合在长兴组燧石灰岩底部形成凹岩腔,在地表陡崖临空面处便形成危岩体;危岩体稳定性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的结论基本吻合,3个危岩单体处于欠稳定状态,3个危岩单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危岩体崩落最大影响距离为345 m,落石影响范围约0.36 km2。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危岩体主要由岩石强度及化学成分、内外部作用力、地层岩性组合特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在人类寿命数十年的时间尺度范围内,其倾覆力矩来源于水压力,降雨为该区倾倒式崩塌最重要的诱发因素;崩落运动距离、总动能分别与落石块体体积正相关,弹跳高度与落石块体体积不相关。本研究对贵州岩溶山区类似危岩体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矿床学与岩石学
    湘东大富岭铀矿床沥青铀矿LA-ICP-MS原位U-Pb年龄及矿床成因意义
    范鹏飞, 申锡坤, 黄广文, 李满根, 谷勇, 王珂, 刘涛, 郭业达
    2025, 39(04):  920-93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28
    摘要 ( 59 )   HTML ( 6)   PDF (6304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富岭铀矿床隶属于湘东明月峰矿田,为该矿集区新探明的花岗岩外带型铀矿床。近年来找矿勘探的实践表明,该矿床具有较大的铀矿化规模和找矿前景。然而,由于对该矿床铀矿物特征的分析及其铀成矿时代约束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矿床成因的理解。鉴于此,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采集了典型的铀矿石样品,通过室内岩矿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LA-ICP-MS等测试方法,首次解译了该矿床铀矿物特征及其成矿时代。结果表明,该矿床出露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铀成矿年龄约为70 Ma,成矿时代属白垩纪晚期。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初步认为其成矿作用与华南中生代(75~70 Ma)岩石圈伸展减薄事件密切相关,间接指示大富岭铀矿床可能形成于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四川乌斯河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Ge富集物理化学条件
    孙世强, 陈翠华, 赖翔, 辜鹰, 赵文皓, 张海军, 马天祺, 陈宵杰, 宋志娇
    2025, 39(04):  931-94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21
    摘要 ( 59 )   HTML ( 2)   PDF (13451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斯河大型铅锌矿床是川滇黔成矿带内典型的富锗(Ge)铅锌矿床,前人对其成矿流体特征及Ge的赋存状态、替代机制的研究有了深入的认识,但影响Ge富集的关键物理化学条件还不明确,限制了对Ge的富集机制的理解。为综合研究该矿床成矿流体与Ge的富集条件,进行了岩矿学分析、LA-ICP-MS测试、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认为该矿床中发育两个阶段的闪锌矿,LA-ICP-MS测试结果显示第Ⅰ 阶段闪锌矿中Ge含量(均值为221.0×10-6)高于第 Ⅱ 阶段(均值为72.9×10-6)。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显示热液期各个阶段均一温度平均值分别为220℃、180℃,pH值相差不大,平均盐度w(NaCleq)分别为8.0%、5.9%,成矿压力分别为43×105~283×105 Pa、120×105~236×105 Pa。综合Ge的富集规律、赋存方式和成矿流体特征,结合热力学相图计算,得出第 Ⅰ 阶段闪锌矿中Ge的富集条件为:log f O 2≤-40.40,-15.75≤log f S 2≤-4.71,log[Zn]≥-14.36,log[Ge]≥-26.44;第 Ⅱ 阶段闪锌矿中Ge的富集条件为:log f O 2≤-44.28,-18.64≤log f S 2≤-5.78,log[Zn]≥-14.84,log[Ge]≥-28.19。研究认为硫逸度、氧逸度与离子活度是影响Ge富集的关键物理化学条件,并且高硫逸度和低氧逸度有利于Ge的富集,而离子活度是影响两阶段闪锌矿差异性富集Ge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丰富了富Ge铅锌矿床的成矿理论,为Ge资源的勘探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巢湖北部地区晚中生代花岗斑岩锆石 U-Pb年龄与成因探讨
    王鼎, 陈玉明, 谭明赈, 胡治鑫, 李振生, 李全忠
    2025, 39(04):  947-96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23
    摘要 ( 49 )   HTML ( 1)   PDF (13002KB) ( 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相邻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和郯庐断裂带强烈的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相比,巢湖北部(巢北)地区侵入岩分布和发育有限。本文运用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和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确定巢北地区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及成因,为晚中生代区域构造演化提供新的制约。巢北花岗斑岩属于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由15%~30%斑晶(细粒长石、少量石英和黑云母)和70%~85%基质(微粒长石和石英或黑云母)组成。本次获得的巢北花岗斑岩三个结晶年龄为(106.0±3.7) Ma、(103.9±4.4) Ma和(97.1±4.6) Ma,属于早白垩世阿尔布期—晚白垩世塞诺曼期,与郯庐断裂带108~103 Ma高分异A型花岗岩和宁镇地区109~100 Ma埃达克岩同期或稍晚。巢北花岗斑岩为较低分异的S型花岗岩,是加厚的扬子下地壳在相对高温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背景下的远场弧后弱拉张环境。巢北花岗斑岩Sr/Y 比值的降低以及宁镇地区埃达克岩约束下扬板块存在阿尔布期岩石圈减薄;同时,郯庐断裂带A型花岗岩及双峰式火山岩表明其是岩石圈减薄中的强减薄带。

    浙江南雁荡山晚白垩世火山岩及地层厘定
    潘少军, 陈小友, 张建芳, 曾凡飞, 顾明光, 马俊祥
    2025, 39(04):  964-98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36
    摘要 ( 57 )   HTML ( 5)   PDF (11249KB) ( 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东南沿海地区是否存在晚白垩世火山岩,以及如何厘定其成岩年龄,一直是该区域地质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以南雁荡山地区白云山火山机构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Pb测年工作,获得了8套高精度测年数据,4套火山岩和1套正长斑岩的年龄分布于90.32~98.37 Ma,确认该地区在晚白垩世仍存在强烈的火山活动。对6套晚白垩世火山岩样品开展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主量元素呈现高硅、富碱、低铝,贫钙、铁、镁、磷、钛,高分异度等特征;微量及稀土元素呈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U等富集,Co、Ni、Cr等亲铁元素含量低,且贫Ba、Nb、Sr、P、Ti等元素的特征;反映了该套火山岩属于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具有高结晶分异演化程度和壳源特征。通过火山岩成因探讨,认为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导致浙江东南部自晚侏罗世以来上地壳挤压-伸展拉张作用一直持续到晚白垩世,造就了南雁荡山地区晚白垩世火山活动。浙江东南区域不断有新的晚白垩世火山岩被发现,且岩性、地球化学组合特征与小雄组并不完全一致,为了更好地“安置”晚白垩世火山岩地层,建议新建“雁荡山群”,并根据岩性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在群内建立不同的“组-段”地层单元。

    胶东地区夏甸金矿床构造蚀变带中金富集作用与微量元素迁移关系分析
    李金辉, 张海东, 雷万杉
    2025, 39(04):  981-99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60
    摘要 ( 43 )   HTML ( 4)   PDF (10089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胶东是我国最大的金矿集区,具有巨量、瞬时成矿的特征,发育强烈的流体交代作用。蚀变岩型金矿床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类金矿床,具有成矿规模大(约占胶东黄金储量2/3)、矿体主要产于招平断裂带下盘、金矿化主要与黄铁绢英岩化和岩石碎裂程度关系密切等特征,然而对矿化蚀变过程中金富集成矿与元素迁移关系理解不深。本文选择招平断裂带超大型夏甸金矿床为研究对象(约140 t,平均品位4.23 g/t),开展构造蚀变带岩相学观察和微量元素质量平衡计算,结果显示,构造蚀变带可分为断层泥、黄铁绢英质碎裂岩带、弱碎裂化糜棱岩带、碎裂化黄铁绢英花岗岩带、碎裂化花岗岩带(发育含黄铁矿石英脉)和正长花岗质碎裂岩带;金富集与蚀变矿物次生石英、黄铁矿关系密切,绢云母次之;黄铁绢英质碎裂岩带为金富集带,强活泼元素(Au、Ag、W)、活泼元素(Cs、Ba、Rb)和弱活泼元素(Pb、Sr)在蚀变带内迁入率增加,特别在黄铁绢英质碎裂岩带表现为迁入,过渡元素(Cr、Ni)表现为元素的迁出,在靠近两侧构造蚀变带的黄铁绢英质碎裂岩迁出率明显降低,局部有迁入的特征。LREE靠近断层泥一端迁移率变化较小(-1.2%~-3.7%)。高场强元素HREE在蚀变带内几乎无明显变化。黄铁绢英质碎裂岩带原岩为斜长花岗岩,所以成矿流体沿着主断层带(F1)斜长花岗岩发生强烈的交代作用,并伴随元素迁入迁出和金富集成矿,说明成矿流体对围岩改造非常强烈,这可能是胶东地区能够形成大规模成矿主要原因。

    内蒙古集宁地区小大青山中生代花岗岩岩石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武将伟, 胡浩, 张富臣, 牛毅, 周志广, 张达
    2025, 39(04):  995-101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27
    摘要 ( 42 )   HTML ( 3)   PDF (18264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中生代岩浆岩岩石特征复杂,在花岗岩形成上存在认识分歧,制约了成岩动力学的深入认识。本文选取该构造带的内蒙古中生代小大青山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学、锆石U-Pb定年、全岩元素组成和Sr-Nd-Pb同位素组成等研究,阐释岩浆岩成因和源区属性,并进一步探讨研究区中生代构造动力学环境。研究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35.4±1.2) Ma,代表其寄主的花岗岩类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具有高硅(73.37%~77.21%)、富碱(5.93%~8.78%)、高铝饱和指数(1.02~1.32)的特征,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高场强元素Th、U,亏损Nb、Ba、Sr、Ti和P;富集轻稀土元素而亏损Eu元素;低(87Sr/86Sr)i值(0.7094~0.7391)、高负εNd(t)值(-15.37~-16.19)、206Pb/204Pb比值为17.158~17.365、207Pb/204Pb比值为 15.437~15.442、208Pb/204Pb比值为 37.881~38.082。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反映小大青山花岗岩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石主要系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证据,认为内蒙古集宁地区小大青山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阶段,其形成可能受蒙古—鄂霍次克洋盆闭合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联合控制。

    滇东南白牛厂隐伏二长花岗岩岩石成因及对银多金属成矿作用的指示:来自地球化学、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的约束
    米雪, 刘学龙, 张世涛, 陈书富, 蒙光志, 张红, 程家龙, 周杰虎, 陆波德, 刀俊山, 史楠, 范茂煌
    2025, 39(04):  1016-103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19
    摘要 ( 51 )   HTML ( 7)   PDF (13873KB) ( 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是滇东南地区超大型矿床之一,位于滇东南地区薄竹山西北部。本文在系统的野外工作基础上对白牛厂隐伏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与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确定深部隐伏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岩浆来源及蚀变影响,结合构造背景,分析白牛厂隐伏花岗岩岩体与成矿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白牛厂二长花岗岩4件样品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7.7±0.5) Ma、(87.34±0.4) Ma、(88.5±0.5) Ma、(87.1±0.5) Ma,均属燕山晚期。白牛厂二长花岗岩具富硅(SiO2含量为66.27%~73.77%)、富碱(Na2O+K2O含量为6.17%~8.48%)特征,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ΣREE=172.49×10-6~333.22×10-6,平均值271.30×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REE/HREE=12.74~20.47,平均值16.76),具弱的负铕异常(0.44~0.78),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高场强元素Th、U、Ce、Zr、Hf、Ta等,属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白牛厂二长花岗岩的锆石εHf(t)值为-21.5~-4.3,对应的Hf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259~1614 Ma,表明其岩浆来源于中—新元古代古老地壳物质的熔融。综合分析认为,白牛厂断层F3的形成,为研究区深部岩浆活动提供了运移通道及空间,花岗质岩浆的上涌带来锡、铜、锌等多种成矿元素,随之固结形成深部隐伏花岗岩岩体,白牛厂深部隐伏二长花岗岩体形成与燕山晚期区域上同碰撞造山向碰撞后造山的构造背景转换联系密切。

    江西鹿井铀矿田小山矿床赋矿花岗岩成因及产铀潜力分析
    李芙蓉, 潘家永, 钟福军, 曾认宇, 严杰, 黄迪, 党飞鹏
    2025, 39(04):  1039-105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20
    摘要 ( 53 )   HTML ( 0)   PDF (13416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南是我国最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床分布区。鹿井铀矿田位于桃山—诸广铀成矿带南西侧,是华南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田之一,鹿井铀矿田中部小山矿床是近年来新探明一处中型铀矿床。小山矿床铀矿化与碱交代关系密切,矿体赋存在花岗岩中,江西小山矿床赋矿花岗岩的研究为华南印支期花岗岩成因及其铀成矿专属性研究提供了关键地质证据。为此,本文选取小山铀矿床赋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花岗岩的成因、构造背景及其对铀成矿的制约。研究发现,小山矿床赋矿花岗岩主要由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组成,锆石U-Pb 年龄分别为237.3±1.5 Ma和236.8±1.6 Ma,为印支早期岩浆作用产物。岩相学、地球化学及锆石 Hf 同位素特征表明,赋矿花岗岩具有 S 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构造背景,其源区主要为古元古代变泥质岩,系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小山矿床的两类花岗岩均富铀,是区内铀成矿的重要铀源岩。

    地球化学
    汉江上游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演变特征:来自朱家村剖面土壤地球化学的证据
    赵超, 魏翔, 孙建伟, 龚文强, 赵浩, 李晓明, 郑俭峰, 赵立磊
    2025, 39(04):  1059-106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56
    摘要 ( 48 )   HTML ( 3)   PDF (3277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四纪处于气候的快速波动期,黄土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信息。为探讨汉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过程,对汉江上游洋县境内汉江Ⅰ级河流阶地朱家村剖面沉积特征、常量元素分布、地球化学参数及形成时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Ⅰ级河流阶地形成于50 ka BP前后;剖面由下到上具有典型黄土(L1)→古土壤(S0)→全新世黄土(L0)→表层土(TS)的地层序列;剖面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和Fe2O3,化学风化过程中Ca、Na元素迁移淋失程度较高,K、Mg元素迁移淋失程度相对较低;剖面化学风化程度呈现从典型黄土(L1)→古土壤(S0)逐渐增强,到全新世黄土(L0)层又略降低的规律,记录了该区域气候在50~11 ka BP干燥寒冷,由11.00 ka BP开始逐渐增温增湿,2.50 ka BP到达最暖湿,2.50~0 ka BP持续降温变干的演变过程。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北亚热带古气候重建提供数据参考。

    黑龙江省农业主产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
    刘立芬, 栾欣婷, 李瑛, 杨兴, 姜清龙, 高博, 刘晓兰
    2025, 39(04):  1068-108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43
    摘要 ( 46 )   HTML ( 0)   PDF (1093KB) ( 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开展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研究,对科学评估土壤环境质量和加强黑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等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5—2021年间黑龙江省开展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资料,主要以地球化学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业主产区深层和表层土壤中54项元素指标进行研究讨论,查明了各元素指标的含量区间和变异特征。对深层和表层样品分析数据进行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检验,计算土壤各元素指标的基准值和背景值,并对哈尔滨、大庆等12地市进行了分区统计。数据显示:(1)研究区表层和深层土壤中大部分元素指标特征参数较接近,反映该区土壤元素组成与土壤母质关系密切;(2)受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局部地区土壤盐渍化等因素影响,黑龙江各地市土壤基准值与背景值存在差异;(3)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宏观反映了研究土壤养分及环境质量现状,研究显示研究区土壤中N、P、Corg等养分指标含量较丰富,基准值与背景值均高于全国,且区内Pb、Cd等重金属污染元素背景较低,土壤环境质量优良,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本次研究覆盖黑龙江省的主要农业生产区,成果可为区域土地资源管护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参考依据。

    楚雄盆地中南部下白垩统高峰寺组沉积环境及物源分析
    陈柏臣, 潘东, 张佳慧, 李锁明, 王万能, 薛传东
    2025, 39(04):  1083-109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19
    摘要 ( 57 )   HTML ( 3)   PDF (20000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扬子板块西南缘的楚雄晚中生代盆地广泛发育白垩系红色碎屑岩系,多个层位赋存铜矿体,构成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砂岩型铜矿集区。楚雄盆地下白垩统高峰寺组岩性组合空间变化较大,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早白垩世时期楚雄盆地构造-沉积古地理演变研究和区域资源潜力评价和找矿增储工作部署。本文以盆地中南部下白垩统高峰寺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剖面测量、岩石(组合)与沉积组构、砂岩组分特征观察、古水流方向测量和重矿物分析等手段,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查明其沉积层序与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区内高峰寺组总体为曲流河相和三角洲相沉积,在东北部主要为以堤岸亚相为主的曲流河相沉积,在西南部则以三角洲相沉积为主,其沉积环境从下至上经历了由干旱向湿润气候的转变;沉积物源区位于盆地的东部和东北部的古高地,且主要出露沉积岩,并有少量酸性、基性岩浆岩及变质岩;楚雄盆地在早白垩世时期总体处于构造平缓期,其中高峰寺组碎屑含量高、分选系数低的砂岩是砂岩型铜矿床的有利赋存层位,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黑龙江省庆安地区土壤-作物系统硒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刘婷, 张立, 吕石佳, 张思宇, 王刚, 孙振伟
    2025, 39(04):  1098-110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58
    摘要 ( 51 )   HTML ( 0)   PDF (5311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土壤普遍缺硒(Se),近年来松嫩平原发现大面积富硒土壤带,但目前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硒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足,严重制约了富硒土地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以黑龙江省庆安地区土壤和农作物为研究对象,采集了8689件表层土壤样品、40件垂向剖面土壤样品、180套农作物及根系土样品,分析测试了各类样品总硒、重金属元素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硒含量为0.03~0.93 mg/kg,平均含量0.28 mg/kg,以足硒土壤为主,占比93.93%,Se垂向分布特征表现为表聚型,次生富集作用明显;成土母质以湖积物发育的土壤Se含量较高,土壤类型对Se含量影响较小,黑土和草甸土Se含量相对较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耕地土壤Se含量较高,不同作物籽实对Se元素富集能力强弱依次为:水稻>大豆>玉米。元素间的相关分析与统计结果表明,成土母质、土壤有机质、pH是影响研究区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硒、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农作物籽实硒含量的关键因素,建议该地区以水稻、大豆逐渐代替玉米的种植结构调整可降低农作物缺硒风险,以满足居民硒健康的需求。

    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地区富硒土地资源评价及开发潜力
    周欣, 刘强, 丁小琴, 杨贵芳, 王丹菱
    2025, 39(04):  1108-111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23
    摘要 ( 42 )   HTML ( 3)   PDF (4279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备受关注,然而,对于远离母岩的平原区富硒土壤评价标准还存在硒有效性评估不足和有机质考虑不全面等问题。本次研究在1∶5万土地质量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江苏海安里下河平原地区富硒土地资源分区及开发潜力评价,以期为当地富硒农业布局规划及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潟湖相沉积区土壤硒含量明显高于周边土壤,硒含量最高达0.63 mg·kg-1,富集区面积约66 km2;土壤硒与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地形条件及有机质(SOM)等均出现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36、-0.60和0.86(P<0.01)。土壤富硒成因为古潟湖相的母质经表生富集作用形成的,有机质在成壤过程中对硒具有重要的吸附和固定作用,为表层土壤硒富集的关键因素。采用改进富硒土壤评价方法,圈定了优质富硒区、一般富硒区和潜在富硒区分布范围,面积分别为9.87、23.42和32.96 km2;小麦富硒率分别为86.7%、63.3%、33.3%,稻米富硒率分别为50%、25%、5%,小麦籽粒Se最高含量为0.20 mg·kg-1,总体上较稻米更易吸附硒。研究区有机质丰富,土地综合质量较好,富硒区成片分布,具有开发天然富硒小麦和水稻的潜力。

    2019—2022年潮白河流域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天宇, 徐从超, 张钦, 张姝琪, 石博文, 刘荻, 阳沂洪, 陈男, 李瑞
    2025, 39(04):  1119-112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41
    摘要 ( 44 )   HTML ( 2)   PDF (6210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潮白河流域是北京市不可或缺的供水区域,开展其地下水位动态研究,对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19—2022年潮白河流域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利用GIS技术,采用SOM聚类分析、线性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潮白河流域地下水位年内动态变化,年际变化趋势。此外,基于降雨量、开采量和用水量等数据,探究了影响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27眼监测井地下水位动态呈强波动性、中波动性和弱波动性三类,年内水位变化分别为4.2、3.2和1.5 m。2019—2022年,地下水位年均变化范围为0.0258~0.597 m。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两个主成分(分别代表人类活动因素和自然因素),特征值分别为6.21和1.59,累积贡献率为89.22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人类活动是影响地下水位的主要因素,其中生活用水、环境用水、南水北调补水和生态补水是主要影响因子。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直罗组顶部古沉积环境恢复:来自泥岩元素组成的证据
    程先钰, 张天福, 张云, 何鹏, 孙立新, 马海林, 鲁超
    2025, 39(04):  1129-114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44
    摘要 ( 42 )   HTML ( 4)   PDF (5660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侏罗系泥岩地球化学证据记录了古沉积环境演化,中侏罗世古沉积环境演化是鄂尔多斯盆地铀元素沉积富集的基础。然而,有关鄂尔多斯东南部直罗组沉积环境的认识仍然薄弱,制约了砂岩型铀矿形成条件的深入理解。本文对黄陵店头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及延安组顶部泥岩进行主、微量元素分析,然后根据泥岩典型地球化学参数的垂向变化对其古沉积环境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B、相当B含量、Sr/Ba组合指示直罗组沉积水体为半咸水到微咸水环境;U/Th、V/(V+Ni)、V/Cr、Ni/Co组合指示直罗组及延安组顶部的古水体介质富氧;Fe2+/Fe3+指示延安组形成稳定的还原层,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底部逐渐向弱还原环境过渡,上段为强氧化环境;古气候指标Sr、Sr/Cu、A12O3/MgO、FeO/MnO指示直罗组沉积期经历了半干旱逐渐向干旱环境转变;化学蚀变指数(CIA)、成分变异指数(ICV)反映直罗组上段相对于下段的化学风化程度有所减弱,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周缘构造活动性逐渐增强。物源输送的逐渐增多与直罗期古气候的转变,还原环境向氧化环境转换的古水体条件对本区铀元素富集成矿具有关键制约作用。

    能源地质与工程
    含水层越流补给对煤层气井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以柿庄南区块为例
    闫欣璐, 唐书恒, 傅小康, 董宪姝, 李忠城, 邓志宇, 孟艳军
    2025, 39(04):  1143-115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130
    摘要 ( 47 )   HTML ( 4)   PDF (11825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水层越流补给是我国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严重制约了煤层气的高效开发。以山西省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煤层气直井为例,通过数值模拟敏感性分析,综合评价含水层越流补给参数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依据含水层自身水源供给能力,将含水层类型划分为有限补给和无限补给,这是造成越流补给作用效果差异的根本原因。导水裂缝发育位置、发育形态及其与压裂缝的空间展布关系对产能特征的敏感性较强,在无限补给和有限补给含水层中分别体现为对产气量大小和产气曲线形态的影响。含水层越流补给参数对煤层气产能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含水层类型、越流通道性质、含水层物性和地层水性质。基于此绘制生产判别流程图,将含水层越流补给影响下煤层气井的产能特征划分为六类,并进一步划分了不同产能特征煤层气井在研究区的分布。该判别流程为含水层越流补给影响下煤层气产能特征分析和产能潜力评价提供科学指导。

    库车坳陷迪北地区阿合组储层致密过程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
    景涛涛, 李文浩, 董卫, 陈一凡, 王龙伟, 杨懿芳
    2025, 39(04):  1156-116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72
    摘要 ( 42 )   HTML ( 0)   PDF (14607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侏罗统阿合组是迪北地区致密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系,近年来迪北2井、迪北5井的钻探均获得了工业油气流,表明了迪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迪北地区也是库车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前人针对迪北地区油气来源及油气成藏条件已经做了系统研究,但针对孔隙度演化定量表征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油气充注期次是两期还是三期存在争议。本次研究选取迪北5井、迪探2井的砂岩样品,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SEM)、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手段,明确了阿合组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厘定了成岩演化序列,运用反演回剥原理定量表征了储层孔隙度演化史,阐述了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充注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迪北地区阿合组经历了压实、溶蚀、胶结等成岩作用,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导致阿合组储层原生孔隙不发育的主要原因;阿合组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早期方解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长石溶蚀—原油充注—晚期方解石、铁方解石胶结—方解石溶蚀、天然气充注-构造挤压等成岩过程,具有多期溶蚀、多期胶结的特征;阿合组储层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早期原油充注发生于康村组早期—中期(14.1 ~12.3 Ma),此时储层尚未致密,但原油充注规模较小,晚期天然气充注发生于康村组中期—晚期(10.2 ~8.1 Ma),储层已经致密(致密时间约为11 Ma),此时三叠系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包裹体较为发育,表明了天然气充注程度较高。因此,迪北地区阿合组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成藏史之间耦合关系为“先致密后成藏”,这些认识有助于明确迪北地区阿合组油气富集规律,并为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川东北普光地区嘉陵江组四—五段成岩演化与卤水储层分布规律
    麻乾坤, 崔新宇, 苏奎, 吴昆明, 张永生, 商雯君
    2025, 39(04):  1169-117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16
    摘要 ( 43 )   HTML ( 0)   PDF (9863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东北普光地区早三叠世嘉陵江组四—五段整体为海退环境下的陆表浅海沉积,以发育大段不等厚互层的碳酸盐岩与蒸发岩为主要特征。研究业已表明富锂钾卤水的富集与储卤层分布密切相关,但未从成岩作用与演化序列中得到验证,导致对嘉陵江组卤水成因机制认识的重要缺失,如何构建嘉陵江组成岩演化与卤水储层分布的耦合关系,对剖析和探寻优质富锂钾卤水至关重要。通过新近施工的CXD1井对普光地区嘉陵江组四—五段典型成岩作用和成岩阶段演化划分,认为区内有利于储层发育的建设性成岩作用为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和应力破裂作用等,由此所形成的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粒间溶孔和晶间溶孔等。此外,储层物性特征、单井储层评价以及储层连井对比综合剖析表明,普光地区存在优质Ⅱ类储层集中区,储集岩为一套溶孔白云岩,垂向上发育在T1 j 5 4 - 5亚期的灰云坪沉积微相中,北东向延伸稳定,在平面上呈“倒烧瓶状”分布于普光中西部和南部地区。

    川东南茅口组滩相灰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以南川双河场剖面为例
    潘磊, 全力, 杨浩, 徐芮, 王广伟
    2025, 39(04):  1180-119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5.029
    摘要 ( 42 )   HTML ( 2)   PDF (18767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发育多种类型的碳酸盐岩储层,勘探潜力大,前期研究多关注白云岩和岩溶灰岩储层,针对滩相孔隙型灰岩储层成因的研究较少,对孔隙形成机理及储集作用了解薄弱。基于川东野外露头、薄片、物性和岩石地球化学等资料,识别了茅口组滩相灰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和成岩作用,分析了孔隙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建立了滩相灰岩储层的孔隙演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茅口组滩相灰岩储层岩性主要为亮晶生屑灰岩,局部发生白云石化的含云生屑灰岩、云斑生屑灰岩。含云生屑灰岩内白云石以自形、零散状分布,成簇状选择性交代生物碎屑和沿微缝合线分布。滩相灰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为铸模孔﹑晶模孔和粒内溶孔,孔隙内壁普遍可见沥青衬边充填,生屑灰岩中的斑状白云岩发育少量晶间孔。岩石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压溶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和埋藏胶结作用。生屑灰岩储层孔隙的形成与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与选择性的白云石埋藏溶蚀作用紧密有关。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暴露溶蚀形成了少量零散分布的生物铸模孔。埋藏溶蚀孔隙主要沿缝合线或者裂缝分布,指示原油运移过程中的有机酸对输导通道周缘白云石选择性溶蚀的结果。相关成果认识为四川盆地茅口组灰岩储层的勘探提供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