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1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7-08-10
    封面和目录
    第31卷第04期封面和目录
    2017, 31(04):  0-0. 
    摘要 ( 15 )   PDF (1891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石学
    新疆准噶尔北缘加玛特金铜矿区辉长岩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李远友, 刘国仁, 于秀斌, 李彦, 祁世军, 李强, 金建斌
    2017, 31(04):  651-661. 
    摘要 ( 378 )   HTML ( 2)   PDF (10178KB) ( 8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玛特金铜矿位于准噶尔北缘,矿体赋存于辉长岩与北塔山组玄武岩接触带、石英闪长岩及其接触带,矿体呈脉状和透镜状,成矿与辉长岩和石英闪长岩有关。围岩蚀变主要有绿帘石化、黑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磁铁矿化。获得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80 Ma,限定金铜矿化略晚于380 Ma。辉长岩的Th、Nb、Ta、Ti、Nd和Zr呈负异常,Rb、K、Pb和P为正异常,LREE表现为相对富集的右倾型分布模式和弱负铕异常到无铕异常,表明辉长岩为中泥盆世俯冲消减环境的产物,形成于岛弧环境。原始岩浆来源于受俯冲物质交代的地幔楔和软流圈的混合体,岩浆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演化,并受到弱的地壳物质混染。

    内蒙古中部乌拉山地区西沙德盖岩体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戴朝成, 黄成, 焦正, 王新亮
    2017, 31(04):  662-671. 
    摘要 ( 394 )   HTML ( 2)   PDF (6394KB) ( 10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乌拉山地区西沙德盖岩体位于哈达门沟钼矿田范围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岩性为正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高硅(SiO2质量分数为74.08%~75.95%)、富钾(K2O/Na2O值为1.20~3.39)、富碱(K2O+Na2O为7.03%~8.46%)、弱过铝质(Al2O3的质量分数为11.22%~13.06%,A/CNK的值为1.002~1.284),里特曼指数指示为钙碱性;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REE/HREE为19.84~27.83),Eu明显亏损(δEu为0.36~0.53);微量元素富集Rb、Th、U、Pb、Zr、Hf、Sm等,亏损Ba、Ta、P、Ti,高场强元素Nb、Sr含量偏低,具有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特征。利用LA-ICP-MS对西沙德盖岩体进行定年,22个锆石206Pb/ 238 U年龄统计权重平均值为(231±0.8) Ma,指示该岩体形成于中三叠世。根据成矿年龄与成岩年龄的对比,成岩与成矿作用均发生于中三叠世末,成矿年龄略小于成岩年龄,属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根据已有年龄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区内在印支期曾发生过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事件。

    甘肃省沃尔给花岗岩体中黑云母的成分对其岩体碱度的响应及成岩成矿意义
    杜佰松, 申俊峰, 秦玉良, 刘海明, 刘圣强, 徐立为, 牛刚, 欧阳尔彪
    2017, 31(04):  672-682. 
    摘要 ( 412 )   HTML ( 4)   PDF (8426KB) ( 12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床的形成与其成矿地质体的成因和岩石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岩体碱度与成矿关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甘肃省沃尔给花岗岩体的采样测试,并对国内52个各类矿床中与成矿有关岩体中黑云母的主量元素化学成分进行统计和分析,进行寄主岩石碱度判别。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与Cu、Au成矿有关的岩体位于高碱度区域内,而与Sn矿形成有关的岩体均属于低碱度岩石系列。岩浆熔体早期至岩浆后期热液阶段,氧逸度的变化由高到低,介质的碱度逐渐增强,Cu、Au矿床的形成大致经历上述的成岩成矿过程。岩浆结晶过程早期低氧逸度、高碱度有利于Sn的活化迁移,岩浆期后热液阶段的高氧逸度、低碱度有利于锡石的沉淀,但是由于锡石沉淀过程中不断消耗O2,致使其较高的氧逸度显著降低。认为碱度与氧逸度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引起矿化的发生。

    大兴安岭西缘玛尼吐组火山岩成因及构造指示
    李英雷, 徐国, 刘汇川, 白灵麒, 苏银春, 刘小女
    2017, 31(04):  683-696. 
    摘要 ( 447 )   HTML ( 2)   PDF (11720KB) ( 8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大量中生代(侏罗纪至白垩纪)火山岩。选取大兴安岭西缘玛尼吐组粗安岩-粗面英安岩-流纹岩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它们为高钾钙碱性的火山岩,主量、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SiO2含量为56.71%~71.85%,Na2O+K2O含量为5.92%~10.18%,Na2O/K2O比值较高,为0.78~1.33,Mg#为30.6~56.4。玛尼吐组火山岩的稀土元素配分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右倾明显,可见明显的Nb、Ta、Ti、Sr和Eu负异常(Nb*=0.17~0.71,Sr*=0.24~1.15,Eu*=0.49~0.77)。稀土总量较高,为200×10-6~949×10-6。结果分析可知,玛尼吐组火山岩源岩与霍林河火山岩源岩相似,均为混合了少量先存古老地壳的新生基性下地壳。新生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安山质岩浆,并经角闪石+斜长石+钾长石+磷灰石+钛磁铁矿等的分离结晶形成了玛尼吐组粗安岩-粗面英安岩-流纹岩。玛尼吐组火山岩显著的岛弧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其形成于与太平洋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

    江南造山带东段赣东北蛇绿岩的形成时代:来自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的证据
    蒋幸福, 彭松柏, KUSKY Timothy, 王璐, 邓浩, 王军鹏
    2017, 31(04):  697-704. 
    摘要 ( 387 )   HTML ( 2)   PDF (6581KB) ( 89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赣东北元古宙蛇绿岩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主要由蛇纹石化超基性岩、堆晶岩、辉长岩、辉绿岩、低温高压蓝片岩以及斜长花岗岩组成。对赣东北蛇绿岩中辉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值为(992±25) Ma(MSWD=1.19),以此代表该辉长岩的结晶年龄。这一年代学结果表明扬子陆块东南缘古洋盆在新元古代早期就已存在,但晚于扬子北缘中元古代晚期古洋盆(~1 120 Ma),暗示扬子克拉通中—新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形成具有从西北往东南逐步拼贴的特征。

    豫西崤山后河岩体的地球化学及锆石稀土元素特征
    梁涛, 卢仁
    2017, 31(04):  705-715. 
    摘要 ( 487 )   HTML ( 2)   PDF (8582KB) ( 8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豫西崤山北部内生金属成矿作用较弱,仅有几个规模较小的Au矿床。对崤山北部燕山期酸性小岩体开展岩石成因研究,不仅可对深部动力学过程进行限定,而且为区域找矿思路的转变提供依据。为此,对崤山北部的后河岩体全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锆石稀土元素成分分析。后河岩体具有高硅、富碱高钾、贫镁低钙的特征,岩体样品投点在SiO2-K2O图解中落入钾玄岩系列,A/CNK值介于1.04~1.26之间。后河岩体的稀土配分模式具有右倾平滑、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La/Yb)N范围为30.95~49.38,无明显Eu异常。后河岩体富集Rb和Th,具有明显的Nb、Ta、P和Ti负异常,高Sr,低Y、Yb,属于埃达克岩。后河岩体是加厚大陆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的,部分熔融源区的残余相矿物包括石榴石和金红石,岩浆演化过程中没有经历明显的斜长石结晶分异作用。后河岩体锆石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Ce正异常及无明显Eu异常的特征,锆石的形成温度介于624~701 ℃之间,后河锆石/熔体体系中重稀土元素分配系数变化证明了深部岩浆(流体)混合作用的存在。后河岩体是早白垩世崤山北部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这有利于成矿流体和埃达克质岩浆快速上升,其周缘出露申家窑Au矿床及岩体自身明显的Au、Ag、Cu、Mo及W高含量异常均表明后河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它应当是崤山北部的找矿靶区之一。

    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沉积地球化学记录
    武若晨, 顾雪祥, 章永梅, 何格, 康继祖, 余福承, 冯李强, 徐劲驰
    2017, 31(04):  716-733. 
    摘要 ( 405 )   HTML ( 2)   PDF (13766KB) ( 108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昆仑地区发育一套显生宙碎屑岩地层,包括下寒武统沙松乌拉组、中—上奥陶统纳赤台群、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浩特洛哇组、下三叠统洪水川组、中三叠统希里科特组以及上三叠统八宝山组。研究区砂岩的CIA值反映沙松乌拉组砂岩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高,其余各组砂岩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低。主量和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各组砂岩源区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包含少量中性成分。La、Ce、Th、U、∑REE含量和La/Sc、Th/Sc、Sc/Cr、La/Y比值指示沙松乌拉组和纳赤台群砂岩沉积环境为大陆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浩特洛哇组砂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洪水川组砂岩沉积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希里科特组砂岩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接近于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八宝山组砂岩沉积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综合分析认为沙松乌拉组和纳赤台群砂岩形成于原特提斯洋俯冲阶段,浩特洛哇组砂岩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持续扩张阶段,洪水川组砂岩形成于古特提斯洋俯冲阶段,希里科特组砂岩形成于陆(弧)陆初始碰撞阶段,八宝山组砂岩形成于陆陆全面碰撞—碰撞后阶段。

    安徽省巢湖地区二叠纪栖霞组、孤峰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及大地构造背景分析
    加娜提古丽·吾斯曼, 周瑶琪, 姚旭, 许汉华, 方雪
    2017, 31(04):  734-745. 
    摘要 ( 502 )   HTML ( 1)   PDF (9106KB) ( 13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下扬子地区二叠系硅质岩的硅质来源和形成背景,以巢湖地区二叠纪栖霞组和孤峰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前人大量有关栖霞组和孤峰组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并对采自栖霞组和孤峰组硅质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测试。栖霞组、孤峰组硅质岩样品测试结果显示,硅质岩的稀土元素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的配分曲线近似平坦型向左倾斜,有弱Ce负异常,且HREE弱富集,反映了热水沉积硅质岩的特征。研究区硅质岩样品的Al-Fe-Mn三角图中,样品投点分布较广,即Al比值变化范围较大,认为是岩浆在喷发过程中受硅-铝质陆壳混染作用的结果。结合沉积环境判别指标分析认为:栖霞组硅质岩沉积时期其沉积环境主要为大陆边缘环境;孤峰组硅质岩沉积时期其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海盆过渡环境。从栖霞组到孤峰组沉积时期,海侵规模不断变大,水体变深,海盆面积扩大,研究区在不同时期沉积环境存在差异。研究区栖霞组、孤峰组硅质岩的沉积与大陆边缘裂陷活动紧密相关。

    滇西双江县勐库地区退变质榴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孙载波, 李静, 周坤, 曾文涛, 段向东, 赵江泰, 徐桂香, 樊岳华
    2017, 31(04):  746-756. 
    摘要 ( 456 )   HTML ( 0)   PDF (7571KB) ( 14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滇西双江勐库地区新发现的退变质榴辉岩呈构造透镜体产于奥陶纪湾河蛇绿混杂岩的白云母构造片岩内,勐库地区是目前云南省境内唯一退变质榴辉岩产地。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退变质榴辉岩的SiO2含量为47.22%~50.40%,全碱(Na2O+K2O)含量为2.28%~4.15%,Al2O3含量为13.70%~15.58%,TiO2含量为1.39%~3.95%,可分为中Ti(1.39%~1.83%)和高Ti(3.30%~3.95%)两种类型。退变质榴辉岩的主要原岩是拉班玄武岩,少部分具碱性玄武岩特征。多数原岩为拉斑玄武岩的样品具TiO2含量高、Eu异常不明显及缓右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特征,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蛛网图特征均与E-MORB相似而与N-MORB不同,投在MORB和E-MORB范围,推测其原岩很可能形成于E-MORB环境;少部分原岩为碱性玄武岩的样品,其TiO2含量中等,较原岩为拉斑玄武岩样品具更高的ΣREE和ΣLREE含量,投在OIB范围,推测其原岩可能形成于OIB环境。勐库地区退变质榴辉岩样品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其赋存的奥陶纪湾河蛇绿岩颇为相似,暗示可能是其俯冲消减作用的产物。此外,研究样品同时具有E-MORB和OIB的特征,且与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榴辉岩相似,表明在特提斯洋演化过程中地幔柱岩浆和正常洋中脊亏损地幔岩浆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广泛存在的。

    矿床学
    贵州紫云方解石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曹正端, 杨瑞东, 高军波, 陈军, 张伟, 沈明联, 张旭, 李纪
    2017, 31(04):  757-767. 
    摘要 ( 436 )   HTML ( 3)   PDF (9652KB) ( 14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紫云方解石矿床是在贵州西南部新发现的非金属矿床,方解石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和似层状产出。对紫云火山关、达则等方解石矿床开展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研究,结果表明碳、氧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成矿流体以富含$\mathrm{HCO}_{3}{ }^{-}$为主,大气水参与成矿,与岩浆作用关系不大。其中达则矿段相对于围岩,成矿物质具有较高的Sr、Zn和Ni含量,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明显区别于围岩,δEu显示正异常等特征,暗示可能有深部流体参与成矿。火山关、打劳等其他矿段,矿体和围岩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和∑REE变化规律,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碳酸盐岩围岩。通过区域成矿作用比较,认为成矿时代可能属于印支—燕山期。

    石油地质学
    东濮凹陷北部盐湖相原油特征与成因
    张洪安, 李素梅, 徐田武, 庞雄奇, 张云献, 万中华, 纪红
    2017, 31(04):  768-778. 
    摘要 ( 414 )   HTML ( 3)   PDF (9328KB) ( 12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濮凹陷盐湖相油气成因与成藏机理研究薄弱。采用色谱/质谱(GC/MS)等常规技术,结合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技术,对东濮凹陷北部文明寨、卫城地区油气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解剖。结果表明,该区原油具有植烷对姥鲛烷优势显著、伽马蜡烷富集、升藿烷“翘尾”、甾烷异构化程度较低等咸水、盐湖相原油的典型特征。原油还具有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呈低碳重、高碳轻、近两段式分布的特征,与柴达木盐湖相原油有所差异。原油中检测到丰富的S1、S2、O1S1、N1、O1、O2、O3等芳构化程度较低的NSO化合物,其与该区低熟油的形成关系密切。油-油、油-岩详细对比表明,东濮凹陷北部原油主要来自埋深超过3 000 m的沙三—沙四段烃源岩、存在不同成熟度原油混合聚集现象。研究结果对该区进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mathbf{E}_{3}{ }^{2}$盐类矿物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黄成刚, 李智勇, 倪祥龙, 马新民, 张世铭, 高妍芳, 杨森, 崔俊, 伍坤宇
    2017, 31(04):  779-790. 
    摘要 ( 489 )   HTML ( 1)   PDF (14316KB) ( 7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mathbf{E}_{3}{ }^{2}$获得了持续的重大勘探发现。基于岩心观察、系统的微观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分析,系统总结了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咸化湖盆中盐类矿物特征、成因及成藏作用:(1)英西地区渐新统$\mathbf{E}_{3}{ }^{2}$ 4种重要的盐类矿物包括石盐、硬石膏、钙芒硝以及天青石等,或聚集成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盐层,或以矿物颗粒形式赋存于基质碳酸盐岩中。上部的盐间油层组的盐层较厚,以石盐为主,下部的盐下油层组的盐层较薄,以石膏为主;(2)盐类矿物“低锰”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盐类矿物伴生的基质碳酸盐岩具有的“低温成因”的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未见热液矿物发育的岩石学特征以及分布面积极广的平面展布特征均显示了盐类矿物为典型的咸化湖盆沉积型,而非热液卤水析出型;(3)“盐”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盐类矿物对裂缝的充填和防止油气逸散的封堵作用、盐层因具有很高的毛管突破压力和塑性特征而具有良好的封盖作用、地层条件下促进白云岩次生孔隙发育的作用以及占据一定的储集空间的消极作用等。这一研究成果可为盐下湖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哈萨克斯坦Zanazor油田石炭系KT-Ⅱ碳酸盐岩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伊硕, 黄文辉, 金振奎, 高白水, 朱小二
    2017, 31(04):  791-801. 
    摘要 ( 505 )   HTML ( 3)   PDF (13363KB) ( 7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炭系KT-Ⅱ碳酸盐岩层是扎纳若尔油田的主要勘探开发层之一,研究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薄片观察及碳氧同位素、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等地化分析的基础之上,阐明了研究区KT-Ⅱ碳酸盐岩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序列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1)对储集物性有明显影响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等;(2)划分出滩相亮晶颗粒灰岩和潮坪相灰泥石灰岩两类成岩演化模式及孔隙演化模式,前者可细分为亮晶有孔虫?石灰岩和亮晶砂屑鲕粒石灰岩成岩及孔隙演化模式两种亚类;(3)成岩作用是储层储集物性的主控因素之一,岩石类型(受沉积微环境的控制)的差异决定着不同早期成岩响应,进而影响后期成岩改造,并控制着差异性储层的形成。因此,在沉积基础之上的成岩改造对储层储集性能差异性分布具有同样重要的控制作用。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隆起控藏特征及有利成藏区定量预测
    李洪博, 庞雄奇, 彭辉界, 王卓超, 王天宝, 姜大朋, 王文勇
    2017, 31(04):  802-813. 
    摘要 ( 291 )   HTML ( 0)   PDF (16890KB) ( 7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隆起是控制珠一坳陷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古隆起控藏条件和控藏分布特征。通过对古隆起区域构造及形成演化分析,阐明了三级古隆起构造格局分布特征,明确了古隆起经历了始新世、早-中中新世及晚中新世三个构造演化阶段,总体具有长期继承性发育特点。总结了古隆起控藏的地质特征:古隆起范围控制了平面油气分布范围;古隆起构造演化控制了多种圈闭发育及油气藏类型;古隆起位置控制了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应用“多要素匹配成藏模式”原理和方法,建立了适合珠一坳陷的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阐明了隆控临界成藏条件和控藏规律。研究发现,93.0%的油气藏储量分布在古隆起坡顶及坡上,油气田的储量及油田个数随着到古隆起顶部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基于古隆起控藏模式,预测了珠海组、珠江组上下段、韩江组上下段等5个目的层古隆起控藏高概率地区主要分布在东沙隆起、北部隆起带、惠西南条带、陆丰凹陷、PY4洼以及恩平凹陷周缘。

    高温高盐高黏油藏缔合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技术
    庄永涛, 刘鹏程, 郝明强
    2017, 31(04):  814-821. 
    摘要 ( 312 )   HTML ( 0)   PDF (5820KB) ( 9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港油田孔南地区高温、高盐、中低渗、稠油等制约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瓶颈技术问题,以官109-1断块枣Ⅴ油组为目标油藏,在优选适合缔合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基础上,进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技术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研究。通过室内实验优选,缔合聚合物AP-P7和表面活性剂BHS-01二元体系溶液与常规体系相比,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性,拓展了常规二元驱适用油藏的温度和矿化度范围;缔合聚合物经过岩心剪切后仍能够有效建立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通过岩心驱替实验,体系能有效提高稠油油藏的采收率,拓宽了聚合物驱适用的原油黏度范围;矿场单井试注后,注入井注入压力和启动压力升高,纵向吸水剖面得到改善,说明该体系在高温高盐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黏度,能够有效改善水油流度比,效果明显。

    水文地质学
    云南兰坪盆地羊吃蜜温泉水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
    王洁青, 周训, 李晓露, 王蒙蒙, 沈晔, 方斌
    2017, 31(04):  822-831. 
    摘要 ( 765 )   HTML ( 2)   PDF (6888KB) ( 10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云南省云龙县的羊吃蜜温泉自巨厚灰岩溶隙向外流出。温泉区沿河谷分布有第四系砂卵石,下伏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泉水共有泉眼3个,水温为35.6~35.9 ℃,流量约0.25 m3/s,pH值6.3~6.5,总溶解性固体(TDS)为0.982~1.116 g/L,F-含量为0.86~1.92 mg/L,偏硅酸为24~24.2 mg/L。泉水中的主要阳离子为Na+、K+、Ca2+和Mg2+,主要阴离子为$\mathrm{SO}_{4}{ }^{2-}$$\mathrm{HCO}_{3}{ }^{-}$和Cl-,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型。氢、氧稳定同位素显示,温泉热水来源于大气降水;估算的热水补给高程为2 500 m左右;地下热储温度为60~70 ℃;地下热水循环深度约为1 255 m。羊吃蜜温泉地处云南兰坪盆地红色含盐地层中突起的石灰岩分布区,地下水在补给区获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沿巨厚灰岩含水层经历深循环获得大地热流加热后上涌在河谷流出地面,是侵蚀岩溶低温温泉。

    北京天竺地热田东坝凹陷南部地区地下热水富集的地热地质条件分析
    刘宗明, 张进平, 王新娟, 刘凯, 刘颖超
    2017, 31(04):  832-842. 
    摘要 ( 536 )   HTML ( 1)   PDF (11938KB) ( 8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北京地区地热流体中温度和矿物质含量较高的东坝凹陷南部地区作为实例,在完整的地热钻孔及相关地质资料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断裂构造、热储层、热储盖层、地温场、流体水化学特性和富水性等地热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造成该区地热流体中温度、矿物质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受太阳宫断裂北段、良乡—前门断裂和楼梓庄断裂的切割作用,东坝凹陷南部地区热储层下落近千米,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黑箱子”区域。这种独特的地质结构导致东坝凹陷南部地区接受东南城区地热田侧向补给较少,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还原环境;太阳宫断裂北段存在深部的热源通道,地层深部的高温热流顺断裂上涌在东坝凹陷南部地区的热储层富集,因此该区地热流体表现出温度高、矿物质含量高、富水性差的特征,该研究对我国今后地热资源的开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遥感地质
    高分一号卫星在京津矿山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于博文, 田淑芳, 赵永超, 芦飞, 方彦奇
    2017, 31(04):  843-850. 
    摘要 ( 339 )   HTML ( 1)   PDF (14424KB) ( 9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分一号卫星于2013年成功发射,可获取 2 m全色影像与8 m多光谱影像,在矿山遥感监测中有很大的应用空间。研究并总结了高分一号卫星在矿山遥感监测应用时的数据处理流程和方法,根据高分一号影像特征建立了矿山遥感解译标志并对部分图斑进行了野外验证,最后进行了京津矿山遥感调查与监测工作。通过应用研究得出结论,高分一号卫星拥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好的数据质量,地物轮廓纹理清晰、数据处理方便、解译精度较高,运用高分一号卫星进行矿山遥感监测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为国土资源部门制定矿产资源规划、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等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西藏桑木岗地区遥感线性构造和蚀变信息提取与找矿预测
    赵小星
    2017, 31(04):  851-859. 
    摘要 ( 435 )   HTML ( 1)   PDF (7683KB) ( 9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西藏桑木岗地区ETM+遥感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卷积滤波和形态学分析、假彩色合成等方法对线性构造做了增强处理,并进行目视解译。根据蚀变矿物特有的光谱特征,通过彩色合成、直方图拉伸进行信息增强处理,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研究区铁染、羟基蚀变信息进行提取。比较线性构造和铁染、羟基蚀变信息可知,线性构造密集区与铁染、羟基蚀变异常区基本吻合,均呈近EW向展布,与区域构造、成矿构造格局一致,区内80%以上的已知矿点分布于铁染、羟基蚀变异常区。综合分析线性构造、遥感蚀变异常、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已知矿床(点)等地学信息,圈定了3级7个成矿远景区,其中一级远景区是最有前景的异常区。

    工程地质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断裂活动性及地震分布特征
    刘忠亚, 彭轩明, 赵铁虎, 孙军
    2017, 31(04):  860-868. 
    摘要 ( 394 )   HTML ( 1)   PDF (7984KB) ( 13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近年来采集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资料,编制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主要活动断裂分布图,并对其中各断裂的垂直活动速率进行计算,发现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内NE—NNE向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0.103 mm/a,NW向断裂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0.080 mm/a,其中NE—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的活动速率呈由南到北逐渐增强的趋势,NW向断裂还表现出明显的自西向东活动速率逐渐增强的特点。另外,通过与现代小震资料和历史地震资料进行对比,发现研究区内地震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地震活动性随着与断裂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且在断裂交点和端点处活动性较强。研究区内地震的这些分布特征能够用弹性回跳学说解释。此外,研究区内地震活动性与断裂的水平位移速率关系可能更为密切,其与断裂垂直活动速率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基于地应力实测数据分析郯庐断裂带中段滑动趋势
    刘卓岩, 王成虎, 徐鑫, 慎乃齐, 贾晋
    2017, 31(04):  869-876. 
    摘要 ( 475 )   HTML ( 2)   PDF (6473KB) ( 157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郯庐断裂带潜在滑动趋势对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郯庐断裂带中段(新沂至渤海段)附近12个钻孔共65条实测地应力数据分析,得出该区段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KmaxKmin的范围,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中段主要表现为逆断层的应力状态,局部地区呈现出有利于走滑断层的特征。研究区内应力比K值由西向东逐渐增大,并在东北部达到最大。通过计算得出断层面上的剪应力与有效正应力比值小于Byerlee准则所定义的摩擦系数,说明目前郯庐断裂带中段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同时发现北西向断裂面上的剪应力与有效正应力比值比北东向断裂的大。区内应力积累指标μm的计算结果和地震的分布特征表明,郯庐断裂带中段北西向断裂上地震活动频繁,应力积累程度低;而北东向断层上应力积累程度高,特别是处于郯庐断裂带中段东北部的北东向断层,在应力集中的区域出现地震空白区,推测为断层的锁固段。最终认为在现今应力场下郯庐断裂带中段更易沿北西向的断裂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