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1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7-06-10
    封面和目录
    第31卷第03期封面和目录
    2017, 31(03):  0-0. 
    摘要 ( 253 )   PDF (28979KB) ( 7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地质
    内蒙古中部苏尼特左旗地区勃勒金韧性剪切带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张祥信, 彭宇, 雷世和, 高永丰, 王广
    2017, 31(03):  433-442. 
    摘要 ( 554 )   HTML ( 3)   PDF (6191KB) ( 10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构造分析,在内蒙古中部苏尼特左旗北部勃勒金一带厘定出一条NEE走向,往北倾,倾角70°~85°的左行逆冲型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糜棱岩系列、糜棱面理、拉伸线理、S-C组构、不对称褶皱、旋转碎斑、书斜构造和云母鱼构造等宏观和微观构造。野外观察表明,勃勒金韧性剪切带由若干条强变形带和其间的弱变形域组成,平面上呈现平行状展布,出露长约10 km,宽约4 km。在对韧性剪切带宏观、微观构造特征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勃勒金韧性剪切带是区域上查干敖包—阿荣旗深断裂的构造形迹,形成于早二叠世早期(290~292 Ma),是古亚洲洋闭合、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南北向汇聚碰撞的产物。勃勒金韧性剪切带的厘定为兴蒙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南黄海盆地北凹多幕正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分析
    祁鹏, 王鹏, 崔敏, 蔡佳
    2017, 31(03):  443-449. 
    摘要 ( 432 )   HTML ( 0)   PDF (7048KB) ( 9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重处理的二维地震测线对南黄海盆地北凹进行了精细的构造解释,揭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正反转构造样式,分别是中南部的逆冲型、东部的压扭型和北部的褶皱型,主要受控于其所处的不同构造位置。通过典型地震测线的平衡剖面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分析,认为北凹至少发生了三幕构造正反转,主要受控于不同地质时期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俯冲速度和角度的改变。其中,三垛组沉积之后,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逐步由北西向转为南西西向,并且俯冲速度明显增大,使得北凹处于北东南西向挤压环境中,广泛发育正反转构造,这也是最强烈的一幕正反转,表现为强烈的逆断层活动和地层剥蚀。过度的正反转作用可能对北凹油气藏的形成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扬马延海脊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潜力
    成林, 袁炳强, 张春灌, 许文强, 鲁海鸥
    2017, 31(03):  450-459. 
    摘要 ( 456 )   HTML ( 1)   PDF (6101KB) ( 8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扬马延海脊位于北大西洋的北极圈附近,东格陵兰板块和挪威板块之间,冰岛东北方向。北极地区地域辽阔,油气资源丰富,但是恶劣的环境一直制约油气的勘探进展。在扬马延海脊的沉积演化过程中,扬马延海脊在第三纪前有着和东格陵兰陆架、挪威陆架相似的沉积序列,其构造演化经历了二叠纪陆内裂谷、三叠纪—侏罗纪同裂谷和微陆块漂移、白垩纪至今热沉降和被动陆缘等3个阶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搜集的东格陵兰陆架、挪威陆架的油气地质资料分析,认为扬马延海脊可划分为扬马延盆地、扬马延西部构造带、扬马延中部凸起带、扬马延海槽、扬马延东部斜坡、扬马延南部复杂构造带6个构造单元,在其上发育着2套油气系统。同时扬马延海脊发育有伸展构造圈闭、地垒断块圈闭、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这些圈闭为油气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划分有利油气勘探区带。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分析扬马延海脊构造特征等方面提供基础信息,同时对我国参与研究开发北极油气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岩石学与矿床学
    新疆东天山哈尔里克奥陶纪的构造属性:来自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的制约
    李江涛, 何学锋, 刘亮, 杨鹏涛, 梁斌, 苏画, 杨宇东, 韩洪明, 刘应忠, 戴智慧
    2017, 31(03):  460-473. 
    摘要 ( 410 )   HTML ( 1)   PDF (9378KB) ( 8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东天山哈尔里克造山带火山岩为一套酸性—基性岩(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玄武岩)夹火山碎屑岩(凝灰岩)的岩石组合。流纹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时代为中奥陶世大坪期((468.8±9.1) Ma),代表了该套火山岩的形成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套火山岩SiO2含量介于49.12%~78.24%,TiO2介于0.12%~1.00%,Al2O3介于11.31%~20.86%;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0.80~1.31(均值为0.99),里特曼指数σ值为0.19~3.86(均值为1.29),Mg#值为8.87~49.29(均值为31.2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Rb以及轻稀土元素(∑LREE)La、C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等。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相关图解与比值以及发育的捕获锆石反映了俯冲带岛弧钙碱性火山岩特征,且存在大陆地壳混染作用。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在早古生代期间(中奥陶世—早志留世),哈尔里克造山带存在大面积的与岛弧演化有关的加里东期岩浆活动,此期间哈尔里克造山带的构造背景为洋壳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其形成可能与东准噶尔南部克拉麦里洋向南俯冲作用有关。

    云南省卓潘碱性杂岩体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腾建, 张静, 佟子达, 潘泽伟
    2017, 31(03):  474-485. 
    摘要 ( 510 )   HTML ( 1)   PDF (6106KB) ( 7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卓潘杂岩体是金沙江—哀牢山富碱侵入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兰坪盆地西部。岩体主要由辉长岩、辉石岩及正长岩组成,各岩石的K2O含量为0.96%~7.36%,Na2O含量为0.52%~6.62%,Na2O+K2O含量为1.98%~8.97%,K2O/Na2O比值介于0.35~11.15之间,属于高钾、富碱的钾玄岩系列。岩石中的辉石为透辉石,长石主要为钠长石(An<5)和正长石,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计算获得辉石的结晶温度范围介于1 070~1 490 ℃之间。各矿物成分特征表明卓潘杂岩体属于富铁、高氧逸度的岩浆体系,形成于后碰撞的挤压环境向伸展环境转换的构造背景。

    藏北果芒错蛇绿岩中堆晶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王振, 叶培盛, 张绪教, 杨星辰, 陈宇鹏, 祁洁, 石剑岳, 盛余应
    2017, 31(03):  486-497. 
    摘要 ( 439 )   HTML ( 1)   PDF (9505KB) ( 9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果芒错蛇绿岩位于狮泉河—纳木错—波密蛇绿混杂岩带的中段,主要由地幔橄榄岩、铁镁质-超铁镁质堆晶杂岩、枕状熔岩、基性岩墙和硅质岩等单元组成。对果芒错蛇绿混杂岩中超铁镁质堆晶岩、基性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果芒错超铁镁质堆晶杂岩具很好的堆晶韵律,岩石化学特征反映了随着MgO含量的降低其从底到顶的连续分离结晶过程;堆晶杂岩稀土元素总体上具LREE富集、Eu轻微异常特点,微量元素具有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的特征,且相容元素显示良好的变化规律,指示岩石来自受富集组分混染的地幔源区,并在后期经历了俯冲流体作用。果芒错基性岩具有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E-MORB)叠加岛弧型玄武岩(IAB)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受到后期俯冲流体的影响。根据果芒错蛇绿岩地球化学属性及其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推断该地区蛇绿岩生成于扩张的弧后盆地构造环境。作为狮泉河—纳木错—波密蛇绿岩带的一部分,该区蛇绿岩以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弧后盆地的形式存在。

    内蒙古索伦山地区蛇绿岩岩石单元地质特征、就位机制及时限
    薛建平, 苏尚国, 李成元, 侯万荣, 董明明, 刘永新, 梁月升
    2017, 31(03):  498-507. 
    摘要 ( 424 )   HTML ( 1)   PDF (8690KB) ( 88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索伦山地区出露蛇绿岩,其研究对探讨古亚洲洋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内蒙古索伦山地区蛇绿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探讨了其就位机制与时限。 结合索伦山蛇绿岩地质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蛇绿岩组合包括地幔与洋壳组分。索伦山地区蛇绿岩存在较为完整的蛇绿岩组合模式,出露地幔岩石组合为蛇纹石化纯橄榄岩、蛇纹石化二辉-方辉橄榄岩、橄榄辉石岩和硅化碳酸盐化蚀变超基性岩(风化壳)等。蛇绿岩组合中洋壳组分为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和硅质岩。蛇绿岩就位机制划分为4种,即碰撞仰冲型、增生底垫型、俯冲剥离型和角流型。其中,俯冲剥离型就位机制表现为岩石组合齐全完整的特征,产出形态为岩块、岩片,其中岩块、岩片与基质为构造断层接触;在俯冲带近大陆一侧常形成岛弧岩浆岩等特征。索伦山蛇绿岩地质特征与俯冲剥离型就位机制特征完全相符,故索伦山蛇绿岩就位机制大致为洋中脊俯冲剥离型。根据大洋岩石圈形成之后在10 Ma之内就位这一原则,结合索伦山地区辉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280.7±5.3) Ma,认为索伦山蛇绿岩就位时限在270 Ma左右。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查干敖包花岗岩体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
    程新彬, 王玮, 魏波, 徐吉祥, 孙永华, 方同明, 刘振华, 尤世娜, 刘鸿, 何付兵
    2017, 31(03):  508-520. 
    摘要 ( 397 )   HTML ( 1)   PDF (3999KB) ( 9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北部的查干敖包岩体可分解为灰黄色细粒花岗岩单元和灰黄色中细粒似斑状含二云母花岗岩单元。前者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06.4±2) Ma,为晚石炭世岩浆活动产物,后者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78.3±2) Ma,为早二叠世岩浆活动产物。两期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主量元素均具有富Si,贫Ti、Mg、Ca,且有较高的碱/铝(NK/A)比值等特征;均表现出明显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富集Rb、Th、U、K,弱富集P、Zr及Hf,强烈亏损Ba、Sr及Ti。通过分析讨论,认为晚石炭世晚期细粒花岗岩单元和早二叠世中细粒似斑状花岗岩单元的成因类型均为I-S过渡型钙碱性花岗岩。岩石化学、岩体产状、分布特点和源岩特征都表明,查干敖包岩体晚石炭世晚期和早二叠世花岗岩构造背景环境一致,均为晚古生代中亚造山大地构造背景下碰撞后转换期构造—岩浆事件产物。

    水力压裂技术对江西相山热液铀矿成因的启示
    张万良, 李子颖, 阙足双, 林锦荣
    2017, 31(03):  521-533. 
    摘要 ( 387 )   HTML ( 0)   PDF (4860KB) ( 9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力压裂技术是页岩气开采的关键技术,水力压裂技术对江西相山热液铀矿成因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华南相山矿田火山侵入岩浆活动频繁,在不同类型的侵入岩成岩的晚期发生了明显的隐爆作用,产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中的热液铀矿床,铀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火山侵入杂岩本身,铀的搬运主要是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沿隐爆裂隙进行,铀的沉淀是隐爆地震发生后的降压作用引起的,隐爆碎屑岩是主要的成矿地质体,水力压裂是铀成矿的动力学机制,铀矿化是隐爆作用的必然产物。

    地球化学
    湖南典型地区大气降水与下渗水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姜华, 侯青叶, 杨忠芳, 邹牧非, 袁嘉欣
    2017, 31(03):  534-544. 
    摘要 ( 459 )   HTML ( 1)   PDF (2611KB) ( 9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比了湖南典型地区大气降水与下渗水中阴离子含量、Cd等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并研究了Cd等重金属元素下渗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郴州市和株洲市大气降水中SO42-含量均比桂东—汝城地区和岳阳市高,郴州市和株洲市大气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郴州市和株洲市大气降水及土壤中Cd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桂东—汝城地区和岳阳市,但下渗水中Cd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差异不大。用元素浓度下渗比(下渗水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大气降水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来表征水循环过程中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累积性,结果显示郴州市和株洲市降水对土壤Cd等重金属元素累积的贡献大于桂东—汝城地区和岳阳市。综合对比表明郴州市和株洲市表层土壤Cd等重金属元素累积明显。影响Cd等重金属元素下渗的因素非常复杂,其中土壤有机碳和pH是控制As、Cd和Pb下渗的主要因素。

    北京通州某改造区土壤中DDTs和HCHs的地球化学特征及风险评价
    安永龙, 黄勇, 孙朝, 邓凯文, 李迪, 黄丹
    2017, 31(03):  545-554. 
    摘要 ( 387 )   HTML ( 0)   PDF (2169KB) ( 8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北京通州环球影城附近某改造区为研究区域,共采集15件表层土壤样品,主要分析了该地区土壤中DDTs和HCHs的空间分布地球化学特征;采集垂向样品,并分析了DDTs和HCHs在土壤垂向剖面中的分布情况。表层土壤样品中大部分的DDTs和HCHs有检出,ΣDDTs的残留量为4.94~196.15 μg·kg-1,ΣHCHs为0.82~10.21 μg·kg-1。土壤垂向剖面分析结果表明,DDTs部分有检出,两剖面中残留量整体随深度变化不明显,但局部出现突变现象;HCHs全部检出,两剖面中残留量整体随着深度增加不断减少。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对该区土壤环境整体进行评价,初步分析通州区环球影城地区土壤中残留DDTs除个别点符合二级标准外,其余都处于一级标准,残留风险较低;土壤中残留HCHs基本符合一级标准。结合不同异构体之间含量特征及分布,认为该地区局部近期可能存在HCHs输入现象。最后,对该改造区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区DDTs和HCHs在致癌风险和部分非致癌风险方面影响较小。

    能源地质
    Bongor盆地Baobab North油田浊积水道砂体构型表征
    文光耀, 吴向红, 李贤兵, 高超, 梁宏伟
    2017, 31(03):  555-564. 
    摘要 ( 508 )   HTML ( 1)   PDF (10215KB) ( 7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乍得Bongor盆地Baobab North油田P组为例,探讨重力流水道砂体的沉积机理及构型特征。结合岩心测井等资料,确定了P组的沉积背景,明确了单一水道的类型及其形态结构,探讨了单一水道内部的泥质夹层的构型特征及沉积机理。通过上述研究,认为Baobab North油田P组主要发育三类单一水道沉积,Ⅰ类水道垂向上粒度呈典型正韵律,测井曲线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以钟形为主;Ⅱ类水道在垂向上粒度以均质韵律为主,测井曲线自然伽马与自然电位多表现为箱形;Ⅲ类水道在垂向上粒度呈反韵律,测井曲线自然伽马、自然电位等在水道下部幅度较低,呈齿化钟形;单一水道内部主要发育三类近水平分布的泥质夹层,连续型泥质夹层由于保存程度较好,测井曲线多呈半回返和全回返,平面上泥质夹层顺水流方向较长(100~450 m),垂直水流方向较宽(70~300 m),且厚度较大(0.3~0.8 m);垂向上夹层频率较高(0.13~0.7)、夹层密度较大(0.04~0.25)。间断型泥质夹层在水道中心部位被完全冲刷或只有很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测井曲线为半回返或弱回返, 平面上泥质夹层顺水流方向较短(50~250 m),垂直水流方向较窄(40~200 m),厚度较薄(0.15~0.5 m);垂向上夹层频率较低(0.12~0.4)、夹层密度较小(0.04~0.14)。复杂型泥质夹层是指连续型泥质夹层和间断型泥质夹层在单一水道砂体中同时发育,该类泥质夹层的规模与频率居中,顺水流方向长度介于80~320 m,垂直水流方向宽度介于55~240 m,厚度介于0.25~0.6 m,夹层频率介于0.12~0.45、夹层密度介于0.04~0.18。

    鄂尔多斯盆地苏77、召51区块山23段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定量分析
    王晓晨, 罗静兰, 李文厚, 王若谷, 唐启银
    2017, 31(03):  565-573. 
    摘要 ( 339 )   HTML ( 1)   PDF (4079KB) ( 9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扫描电镜、岩石薄片、高压压汞、X衍射等实验及物性分析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苏77、召51区块山23段储层基本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孔隙演化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成分成熟度较高、结构成熟度较低的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以溶孔为主,残余粒间孔和晶间孔含量次之。储层在经历中等-强程度的压实,中等程度的胶结以及强烈的溶蚀作用后,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局部处于晚成岩阶段。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导致原生孔隙遭到破坏,孔隙度损失分别为16.94%和14.29%,晶间孔和溶蚀作用分别使孔隙度增加0.92%和5.64%,储层物性得以改善。孔隙空间经历原生孔隙减少→次生孔隙发育→次生孔隙减少→混合孔隙并存的复杂演化过程。

    武威盆地石炭系泥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彭媛媛, 康志宏, 李伟奇, 韩慧宇, 谭龙
    2017, 31(03):  574-586. 
    摘要 ( 585 )   HTML ( 0)   PDF (4204KB) ( 9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武威盆地及其周缘区石炭系的臭牛沟组和羊虎沟组沉积泥页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的综合分析,并讨论其结果对物源、风化剥蚀程度及构造背景的指示意义。研究发现武威盆地石炭系泥页岩元素特征如下:(1)主量元素中富含SiO2、Al2O3,亏损MgO、Fe2O3;(2)微量元素上地壳标准化曲线呈规律性的变化,U、Th、Cr等元素富集,Ba、Nb、Zr等亏损;(3)稀土元素(REE)分布模式与上地壳基本一致,整体表现为右倾型,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均一稳定,Eu负异常;上述特征均反映了源岩主要来自上地壳。风化指数(CIA)值为68.81~90.17,平均值为83.9,反映了研究区遭受了中等的风化作用;臭牛沟剖面CIA平均值为84.81,红水堡剖面CIA平均值为83.51,表明研究区西部较东部所遭受的风化作用相对较强。主量元素比值、微量及稀土元素图解等分析反映了研究区源岩为长英质岩石,以中酸性花岗岩、碱性玄武岩为主。根据SiO2-K2O/Na2O、La-Th-Sc和Th-Co-Zr/10判别图解以及Ce异常值分析,认为石炭系源区的构造背景倾向于被动大陆边缘。通过研究区东西对比分析,发现盆地西部臭牛沟剖面石炭系为陇西古陆与阿拉善古陆混合物源,而东部红水堡剖面物源仅来源于陇西古陆。

    内蒙古杭锦旗探区石炭—二叠系天然气成藏模式
    李功强, 贾会冲, 潘和平, 谢锐杰, 赵永刚, 刘四洪, 陈雨霖, 刘东海
    2017, 31(03):  587-594. 
    摘要 ( 433 )   HTML ( 2)   PDF (5702KB) ( 7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探区泊尔江海子—三眼井断裂带南北两侧石炭—二叠系的烃源岩、储集层、源储关系、气水分布、油气运移及产能等成藏条件与特征都具有明显的区别。通过分析断裂带南、北天然气甲烷含量和密度特征的差异,认为断裂带以北天然气部分来自于南部。划分了3种不整合面运移通道类型,并通过分析断层特征,明确了南部生成的天然气可以通过不整合面和断层运移至断裂带以北。结合生储盖组合、运移输导等特征,确定了断裂带以南的伊陕斜坡区煤系气源岩与河流相致密砂岩储层的成藏组合特点为源储紧邻、广覆式分布,断裂带以北的继承性隆起区,虽本地气源条件较差,但与断裂带以南的源岩区构成侧接式组合。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准连续—非连续成藏过渡带上,依此建立了“源储紧邻、物性控藏”和“双源供气、圈闭控藏”南北两种不同的天然气成藏模式。

    高煤阶煤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
    李振, 邵龙义, 侯海海, 郭双庆, 赵升, 姚铭檑, 阎纯忠
    2017, 31(03):  595-605. 
    摘要 ( 384 )   HTML ( 2)   PDF (7151KB) ( 7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煤阶煤与中低煤阶煤在孔隙结构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分形理论为定量描述高煤阶煤储层孔隙特征提供了有效手段。基于扫描电镜、压汞实验和孔渗测试,以华北地区最大镜质体反射率(Ro,max)在1.9%~2.95%之间的9个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回归的方法对各样品进行不同孔径段分形维数计算,并讨论了孔隙结构分形维数与孔隙体积百分比、Ro,max、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煤阶煤微小孔发育,半封闭孔含量较高,孔隙连通性一般,且孔隙结构具有明显的分段分形特征,同一煤样的超大孔(孔隙半径r>5 μm)、大孔(0.5 μm<r<5 μm)、中孔(0.05 μm<r<0.5 μm)和微小孔(r<0.05 μm)的分形维数依次减小;各煤样超大孔、大孔、中孔分形维数均随Ro,max增加而增加,随对应孔隙体积百分比增加而减小;孔隙度或渗透率与超大孔、大孔和中孔、微小孔分形维数分别呈二次相关、线性正相关、负相关;各分形区间分形维数分布的偏度和峰度与孔隙度或渗透率分别呈高度正相关和负相关,这为高煤阶煤孔隙度、渗透率提供了理想的线性方程(y=ax+b)预测模型。

    低渗透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不等缝长优化研究
    徐振华, 刘鹏程, 王文环, 夏静, 郝明强, 彭缓缓
    2017, 31(03):  606-613. 
    摘要 ( 365 )   HTML ( 0)   PDF (8575KB) ( 6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广泛使用菱形反九点井网,但针对不同位置生产井及注水井的裂缝缝长配比关系还缺少广泛深入的研究。基于长庆油田某低渗透油藏参数,建立了数值模拟模型,在菱形反九点井网中分别设置不同的边井、角井和注水井裂缝穿透比,研究不同裂缝配置模式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流线模拟及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注水开发中,注水井缝长是影响油田产液量及水驱效果的关键因素;边井裂缝较角井裂缝更易见水,对油田综合含水影响较大,在菱形反九点井网中需要进行不等缝长优化设计;边井裂缝缝长对水驱效果的影响分为早、中、晚期(Ⅰ、Ⅱ、Ⅲ)曲线段,随着注水井裂缝穿透比增加,早期(Ⅰ)曲线段增长,中期(Ⅱ)曲线段缩短,而晚期(Ⅲ)曲线段变化较小;随着角井裂缝穿透比增加,采出程度逐渐增大,当角井裂缝穿透比较大时,存在“反转”现象;随着注水井裂缝穿透比增加,角井裂缝优化穿透比减小,而边井裂缝优化穿透比增加。该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低渗透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裂缝优化设计,提高波及系数和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缝洞型底水气藏水平井水侵动态数学模型与影响因素研究
    于清艳, 刘鹏程, 李勇, 夏静, 郝明强, 李保柱
    2017, 31(03):  614-622. 
    摘要 ( 395 )   HTML ( 1)   PDF (2307KB) ( 98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含有底水的气藏开发过程中,随着气体的采出,气井井底压力逐渐降低,底水会发生向上锥进的现象,严重影响产气。因此若能预先求得气井水侵动态,这对于开发底水气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与常规底水气藏不同,缝洞型底水气藏呈现出三重介质的特性,溶洞和天然裂缝较发育,其非均质性较强,气体渗流的过程更为复杂。通过采用渗透率变异处理储层中裂缝、溶洞的发育,考虑到裂缝和溶洞的存在仅改变了储集层的渗透率,同时在均质底水气藏水平井水锥动态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渗透率变异理论建立了缝洞型底水气藏临界产量和水锥突破时间公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所得公式可以近似求解缝洞型底水气藏中水平井的临界产量、见水时间以及见水位置,可用来指导实际缝洞型储层水平井的合理开发,延缓开发过程中底水锥进,延长见水时间,同时还可以确定见水位置为后续压锥及堵水调剖的实施提供依据。通过建立的数值模拟模型以及实际生产数据,验证了本方法研究的可靠性,数值模拟结果从直观上展示了缝洞型底水气藏水平井水锥研究的正确性。

    水文地质学
    不同条件下Cu-Pd-TiO2多金属纳米电极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影响
    刘芳, 李淼, 周方, 胡伟武, 王乐乐, 刘翔
    2017, 31(03):  623-628. 
    摘要 ( 370 )   HTML ( 1)   PDF (2039KB) ( 9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Pt为阳极,以Ti纳米管为基底修饰一薄层Pd和Cu构成的多金属纳米电极为阴极,搭建电化学反应器进行去除硝酸盐氮(NO3--N)研究,观察了在不同电流密度、初始浓度和pH值条件下该多金属纳米电极对NO3--N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30 mA/cm2,添加0.50 g/L的 Na2SO4作为支持电解质的条件下,电解90 min后Cu-Pd-TiO2多金属纳米电极对硝酸盐的去除率可达81%,而相同条件下金属Ti做阴极时对硝酸盐的去除率仅为24.5%。溶液pH值的改变对 NO3--N的去除效果几乎没有影响;随着电流密度的增高,NO3--N的去除效率也随之提高;而随着溶液初始浓度的升高,NO3--N的去除率反而略有下降。

    内蒙古杭锦旗气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吴初, 武雄, 钱程, 朱阁
    2017, 31(03):  629-636. 
    摘要 ( 520 )   HTML ( 2)   PDF (3323KB) ( 8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内蒙古杭锦旗气田区浅层地下水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氯碱指数图等方法进行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杭锦旗气田区浅层地下水具有较高的矿化度,偏碱性,硬度较大,枯水期TDS浓度和总硬度高于丰水期;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在小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空间变异性,地下水阳离子以Na+、Ca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有HCO3-Ca型、HCO3-Na型和SO4·Cl-Na型;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于碳酸盐矿物、硅铝酸盐矿物和蒸发岩的风化溶解,且丰水期和枯水期水化学组分有微弱变化,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形成以岩石风化溶解作用为主。

    地球物理勘探
    黔东南金矿与圈定的黔湘桂新元古代火山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王亮, 陶平, 张嘉玮, 范玉梅
    2017, 31(03):  637-650. 
    摘要 ( 410 )   HTML ( 2)   PDF (7609KB) ( 8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黔东南金矿地质勘查及找矿研究程度低,为之利用区域重磁资料,研究深部成矿环境,圈定区内可能存在一处大型的中心式喷发火山环形构造或隐伏岩浆岩体分布群。岩体异常北东向分布,覆盖面积广,组合形态复杂,分带特征明显,跨越黔湘桂三省区,主体异常在贵州,部分在湖南和广西,并受控于3条深大断裂,见中心环带、内环带、过渡环带、外环带,4带发育齐全,火山岩相配套出现,岩体异常分枝发育。研究发现天柱—锦屏—黎平及丹寨—三都与湘西会同—怀化等地区金矿,极有规律地分布于相应构造环带和地表背斜区及有利赋矿地层内,由内环向外环依次出现石英脉型、蚀变岩型、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所圈定的潜火山构造或隐伏岩体群,将对黔湘桂交界地区地质特征及金矿成矿规律产生新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