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1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7-02-10
    封面和目录
    第31卷第01期封面和目录
    2017, 31(01):  0-0. 
    摘要 ( 142 )   PDF (3645KB) ( 1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床学与岩石学
    北京密云地区放马峪条带状铁建造的形成与变质时代:锆石SHRIMP U-Pb定年
    史志强, 石玉若
    2017, 31(01):  1-10. 
    摘要 ( 331 )   HTML ( 3)   PDF (7595KB) ( 3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北京密云地区放马峪条带状铁矿矿石围岩中含磁铁矿石榴子石斜长片麻岩进行SHRIMP 锆石U-Pb测年研究,主要获得3组锆石207Pb/206Pb年龄,分别为(1 817±13) Ma、(2 456±6) Ma和(2 529±8) Ma。结合其岩相学、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其中具有变质成因的锆石年龄分别为(1 817±13) Ma和(2 456±6) Ma,代表了该区条带状铁建造的两期变质时代;而另外1组年龄为(2 529±8) Ma的锆石,具岩浆锆石韵律环带特征,代表了该含磁铁矿石榴子石斜长片麻岩中碎屑锆石的年龄,从而间接限定了该区条带状铁建造的形成时代为(2 456±6) Ma到(2 529±8) Ma之间。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其可能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这些成果为该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前寒武纪BIF型铁矿以及晚太古代至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进一步详实的年代学资料。

    新疆阿尔泰凯勒克赛依铁矿地质特征、锆石LA-MC-ICP-MS U-Pb年龄及其意义
    郭旭吉, 李彦, 杨成栋
    2017, 31(01):  11-19. 
    摘要 ( 440 )   HTML ( 3)   PDF (11579KB) ( 30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凯勒克赛依铁矿床是新疆阿尔泰唯一的小型镜铁矿床,赋存于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近矿围岩为白云母石英片岩,矿体呈层状,与地层产状一致,矿石具有块状、条带状、条纹状构造,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镜铁矿(TFeO=87.349%~88.988%,TiO2=0~1.042%,Al2O3=0.036%~0.256%),矿化具有沉积特征。近矿围岩镜铁矿白云母石英片岩锆石LA-MC-ICP-MS U-Pb谐和年龄为(375.6 ± 0.6)Ma,限定成矿时代在376 Ma左右,即中泥盆世成矿,是阿尔泰为数不多的中泥盆世成矿作用的产物。同时也厘定含矿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属中—晚泥盆世阿勒泰镇组,不是前人认为的早泥盆世康布铁堡组。

    内蒙古锡林浩特东部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袁建国, 顾玉超, 肖荣阁, 屈云燕, 段凯波, 韩玥
    2017, 31(01):  20-32. 
    摘要 ( 324 )   HTML ( 12)   PDF (3200KB) ( 8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锡林浩特东部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体进行SHRIMP锆石U-Pb测年、地球化学测试,讨论其形成构造环境。花岗岩测年结果为:正长花岗岩(DS214)(139.1±1.7) Ma,花岗岩(DS220)(134.7±1.7) Ma,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地球化学具有高硅、富碱、相对低铝的特征,A/CNK平均值1.06,为弱过铝质花岗岩。微量元素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U、K),明显亏损Nb、Ba、Sr、P、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总量高,为122.90×10-6~368.77×10-6,LREE/HREE值为5.71~14.36,呈右倾模式,负Eu异常显著(0.10~0.50),表现为A型花岗岩特征。K2O-Na2O构造环境判别图表明样品为A型花岗岩,Y/Nb-Ce/Nb图解显示花岗岩为A2型。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特征指示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岩石圈伸展作用阶段,在壳源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幔源物质混染作用。花岗岩成因可能是晚古生代末—中生代初期间古亚洲洋闭合引起的一系列板块碰撞作用(包括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使造山后期地壳逐渐增厚并发生重力垮塌,导致构造环境由挤压转变为伸展,同时受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影响。

    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南部早侏罗世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成因研究
    任永健, 程烁, 朱敬宾, 王博, 张明明, 张旭, 于汪, 韩玥
    2017, 31(01):  33-45. 
    摘要 ( 328 )   HTML ( 2)   PDF (6399KB) ( 3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南部早侏罗世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发育,主要为细粒闪长质岩浆包体,包体形态多样,与寄主岩呈截然、过渡关系。包体的矿物组合明显不平衡,如矿物具有定向排列的特点,斜长石发育自形环带并存在新、老两个世代,发育针状磷灰石。由电子探针对斜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等矿物分析结果可知,寄主花岗岩和包体中各主要矿物含量基本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显示,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关系密切,两者在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方面也表现为明显的地球化学亲缘关系。这表明张广才岭南部早侏罗世花岗质岩石具有壳幔混合成因特征,暗色微粒包体是由较基性的地幔岩浆进入寄主岩浆中淬火结晶而成,花岗质岩浆的源区主要为新生的地壳物质。

    构造地质学
    郯庐断裂带附近地壳浅层现今构造应力场
    丰成君, 张鹏, 戚帮申, 孟静, 谭成轩, 胡道功
    2017, 31(01):  46-70. 
    摘要 ( 456 )   HTML ( 8)   PDF (30985KB) ( 48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大陆规模最大的第四纪活动构造带和地震活动带,断裂带附近现代构造应力场明显控制了其运动方式、活动强度和地震活动,深入研究郯庐断裂带附近地壳浅层现今构造应力场,对于探讨断裂带当前活动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郯庐断裂带附近(山东—环渤海—辽宁段)6个600~1 000 m深孔地应力实测数据,初步揭示了断裂带附近地壳浅层应力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在不同活动段之间的差异。结合研究区已有其他应力数据(震源机制解、钻孔崩落、应力解除及断层滑动矢量反演数据等),重绘断裂带及邻区地壳现代构造应力场图,基于此详细分析了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特征及其对断裂活动方式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1) 在构造应力积累水平上,郯庐断裂带山东段西南端应力积累最高,渤海段东、西两侧之辽东半岛应力积累强度次之,辽宁段东北端本溪地区略低于渤海段,山东段北端和河北昌黎两地应力积累强度最低。(2) 断裂带山东段南端地应力环境为逆冲型,而北端以正断型为主;渤海段之辽东半岛和河北昌黎及邻区主要为正断型;辽宁段东北端以正断型为主,兼具走滑型应力状态,地壳浅部地应力状态与断裂各段第四纪以来的运动学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及邻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N70°E,渤海段及邻区为N68°E,辽宁段及邻区为N72°E,各段之间差异不明显,该应力作用方式有利于断裂带产生右旋走滑活动,同时也表明郯庐断裂带所处的华北及辽宁大部地区具有较统一构造应力环境。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大后店—瓦窑滩段的地貌特征与分段
    龙建宇, 何仲太, 张浩, 马保起
    2017, 31(01):  71-80. 
    摘要 ( 356 )   HTML ( 2)   PDF (8308KB) ( 2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位于阴山山脉的中西段,控制着临河凹陷的北缘,在晚第四纪以来有着强烈的活动。通过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大后店—瓦窑滩段进行地貌调查和测量,认为该段并不是一条向NE方向突出的单一弧形断裂,而是由走向为EW向的红旗村段(大后店—乌不浪口)和走向为NW向的圐圙补隆段(乌不浪口—瓦窑滩)组成。整条断裂共发育4级台地,T3台地的形成时代在距今5万至7万年以前,是河套古大湖的湖滨相沉积;T2的形成时代在距今2万至3万年以前。而全新世T1台地在该两段上的分布并不相同,红旗村段和圐圙补隆段T1台地的平均高度分别为5.37 m和8.1 m,测得的台地年龄分别为6.23 ka和12.36 ka,沉积物均为冲洪积砂砾。两段断裂全新世的滑动速率分别为0.86 mm/a和0.65 mm/a。这两段在几何展布、构造地貌、断层运动学性质方面有不同的特征,属于不同的活动断裂分段,其分段边界的类型为断裂交汇处的T型结点。

    地层学
    河南新乡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
    郑建彬, 陈建强
    2017, 31(01):  81-91. 
    摘要 ( 570 )   HTML ( 4)   PDF (7834KB) ( 3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乡位于豫西北山地与豫东平原过渡位置,黄河冲积扇的不断发展以及第四纪早期的新构造运动对该区第四纪沉积过程产生影响。通过对新乡多个钻孔岩心进行系统性描述、年龄测试、沉积相分析以及钻孔地层间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冲积扇的发展及黄河主河道的南北向迁移,是研究区第四纪沉积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区第四纪沉积相以河流相为主,横向上对比良好;多个场地的钻孔揭示研究区全新统厚度约10 m,平均年龄9.5 ka左右;更新统上部厚度约69 m,平均年龄129 ka左右;更新统中部厚度约55 m,平均年龄小于829 ka;更新统下部未见底。在第四纪早期,黄河冲积扇主河道在研究区西侧,尚未发育到新乡地区,对该区的影响较小,以细粒的泛滥平原沉积物为主;第四纪中期,黄河冲积扇快速向东部发展,河道迁移至研究区北东侧,沉积了明显的河流相,砂体厚度明显增加;第四纪中晚期,基本继承前期的河流相沉积,随着河道南迁,砂体含量有所下降。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乡地区第四纪地层北东部出现沉积间断,并且局部地区出现差异沉降,北东侧地势高于南西侧。

    豫西寒武纪叠层石演化特征及其与后生动物的耦合关系
    常玉光, 白万备, 王敏
    2017, 31(01):  92-101. 
    摘要 ( 341 )   HTML ( 1)   PDF (7967KB) ( 4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微生物席建造物的叠层石记录了大量的古环境和古地理信息,在豫西寒武系出露18层叠层石,以宏观和微观沉积特征为基础,依据各组段叠层石丰度(层厚度)和分异度(形态类型)的演化,将豫西寒武纪叠层石划分为6个演化组合。从叠层石组合的微观纹层、微生物化石及其微生物席演化等方面,结合沉积学和生物化石特征,探讨了豫西寒武纪叠层石的幕式演化,分别为微生物岩-叠层石演化幕和微生物岩-灰岩演化幕。以中寒武世灰岩中微生物岩与遗迹化石的密度关系为例,并从整个寒武纪微生物岩与后生动物化石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叠层石微生物岩演化与后生动物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耦合关系。

    石油地质学
    塔里木盆地寒武纪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高华华, 何登发, 童晓光, 温志新, 王兆明
    2017, 31(01):  102-118. 
    摘要 ( 469 )   HTML ( 3)   PDF (23825KB) ( 3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寒武系是塔里木盆地当前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层系,恢复寒武纪的盆地原型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利用最新的钻井、地震及露头资料,以沉积相为研究实体,将盆地充填与周缘构造演化相结合,由点→线→面进行分析,恢复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纪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并建立了相应的盆地充填演化模式。塔里木盆地寒武纪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包括早寒武世早期快速海侵→中寒武世海退、晚寒武世缓慢海侵→寒武纪末海退两个次级旋回,分别对应沉积演化的2个阶段:塔西克拉通内坳陷早寒武世的碎屑滨岸-陆棚相→局限台地相→中寒武世的蒸发台地相,晚寒武世的局限台地相→寒武纪末期的台地暴露不整合;塔东克拉通边缘坳陷为深水盆地相,经历了硅质泥岩→泥岩与灰岩薄互层→碳酸盐岩的岩相演化。寒武纪塔里木原型盆地特征及演化主要受控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其构造-沉积格局经历了由震旦纪末的南北分异格局向中-晚寒武世的东西分异格局的演变。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曲江秀, 艾热提·吾甫尔, 查明, 陈洪, 丁修建, 高长海, 苏阳, 廉欢, 赖仁
    2017, 31(01):  119-128. 
    摘要 ( 353 )   HTML ( 1)   PDF (8399KB) ( 7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地质、试油、录井、岩石薄片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研究了致密油的形成条件、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区致密油形成条件优越,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Ⅰ和Ⅱ型并且为低熟-成熟阶段;储层岩性复杂,甜点段平面连续性好,孔隙类型多样;广泛分布的烃源岩与储层频繁互层,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直接进入相邻储层,有利于致密油的富集;芦草沟组超压广泛发育,是致密油运移的主要动力。致密油纵向上分布受优质烃源岩控制,全段均见油气显示,主要富集于优质烃源岩层附近的储层中;平面上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烃源岩厚度及储层厚度的综合控制,主要分布于烃源岩厚度大于200 m、TOC高于3.5%、储层厚度大于15 m的区域之内。

    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风化壳特征
    伍劲, 高先志, 马达德, 张永庶, 周伟, 牛花朋, 孔红喜, 王波
    2017, 31(01):  129-141. 
    摘要 ( 317 )   HTML ( 1)   PDF (15888KB) ( 2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斜坡带发现了规模分布的东坪基岩气田,其基岩风化壳的作用成为关注的问题。依据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岩心薄片观察,常规测井响应和成像测井响应特征,识别出东坪地区基岩风化壳发育不同结构层,且不同结构层的储集特征有很大差异。研究表明,基岩风化壳结构可划分为土壤层、完全风化层和半风化层,而半风化层又可进一步分为溶蚀带和崩解带;其中土壤层厚度0~2 m,完全风化层厚度4~15 m,溶蚀带厚度36.5~164 m,崩解带厚度300~1 000 m。基岩半风化层是储层发育带,其中溶蚀带储集物性好于崩解带,溶蚀带发育较多的溶蚀孔洞和溶蚀加宽的网状裂缝,孔隙度范围2%~16%;而崩解带发育弱溶蚀构造缝和节理缝,孔隙度范围2%~8%。东坪地区大规模发育基岩风化壳为柴达木盆地远离烃源岩灶的斜坡地区寻找油气提供了借鉴依据。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下侏罗统介壳灰岩储层分布预测
    何志勇, 刘海涛, 肖伟, 杜红权
    2017, 31(01):  142-149. 
    摘要 ( 388 )   HTML ( 1)   PDF (39439KB) ( 2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一亚段(大一亚段)灰岩是元坝地区主要产气层。岩心、薄片、物性资料、试油、录井、测井、地震资料综合研究表明,大一亚段灰岩主要为介壳灰岩和含泥介壳灰岩,介壳灰岩平均孔隙度2.36%,平均渗透率为0.02×10-3 μm2,含泥介壳灰岩平均孔隙度为4.59%,平均渗透率为0.21×10-3 μm2。介壳灰岩为浅湖亚相高能滩微相沉积,含泥介壳灰岩为浅湖亚相次高能滩微相沉积。地震波形分类上,以介壳灰岩为主的高能滩微相为高连续低频中强波谷反射,以含泥介壳灰岩为主的次高能滩微相为高连续低频中弱振幅波谷反射。高连续低频中强振幅波谷反射和高连续低频中弱振幅波谷反射以SW-NE向分布于研究区中央地带。以伽马值大于46 API为门槛值剔除泥岩、泥质粉砂岩等,得到介壳灰岩和含泥介壳灰岩的伽马数据体。精细刻画了高能滩微相介壳灰岩和次高能滩微相含泥介壳灰岩的分布范围,新增天然气有利区面积518 km2,为元坝地区大安寨段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的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页岩气等温解吸特性研究
    岳长涛, 李术元, 李林玥, 温海龙
    2017, 31(01):  150-157. 
    摘要 ( 311 )   HTML ( 2)   PDF (3568KB) ( 3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气以吸附态、游离态和溶解态存在于页岩储层中,其中吸附态为主要赋存状态,考察页岩气解吸特征对于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选取了位于南方海相页岩储区的四川和湖北荆门等地的页岩样品,对其常规地球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页岩样品有机碳含量较高且发育较为成熟;采用MSB磁悬浮天平等温吸附仪进行等温解吸实验并对解吸速率和解吸效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30~10 MPa时页岩解吸量很低并且无明显变化;10~0.5 MPa时页岩解吸量迅速上升,该阶段为主要解吸段;吸附势理论可用于判断页岩气解吸情况和页岩样品解吸性能强弱,吸附势越大越不利于解吸。

    祁连山冻土区DK-9孔温度监测及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
    王超群, 丁莹莹, 胡道功, 戚帮申, 张耀玲, 陶涛, 吴环环
    2017, 31(01):  158-166. 
    摘要 ( 374 )   HTML ( 2)   PDF (5863KB) ( 3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祁连山冻土区木里盆地三露天井田自2008年首次钻采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以来,实现了中低纬度高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重大突破。天然气水合物钻孔DK-9于2013年发现水合物,通过对该孔长期地温实时监测,获得了稳态的地温数据。结果表明,祁连山多年冻土区聚乎更矿区三露天井田冻土层底界为约163 m,冻土层的厚度达约160 m,冻土层内的地温梯度为1.38 ℃ /100 m,冻土层以下的地温梯度达4.85 ℃/100 m。根据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温-压条件分析,聚乎更矿区具备较好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深度处于510~617 m之间。

    地球化学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以黑龙江省宏胜镇为例
    刘国栋, 崔玉军, 刘立芬, 王恩宝
    2017, 31(01):  167-176. 
    摘要 ( 398 )   HTML ( 1)   PDF (8151KB) ( 3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加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成果的应用性,本评价方法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评价单元,采用网格化布设土壤采样点,网度为400 m×400 m,采样深度为0 ~ 20 cm。分析了土壤样品中N、P、K、As、Se等16项元素指标。参考《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对黑龙江省宏胜镇农耕区土地质量进行了地球化学评价。结果显示:宏胜镇农耕区土地环境综合质量状况优质,达到一等环境质量的耕地面积占99.30%;养分综合质量丰富以上的土地占94.03%。同时经过本次评价进一步发现了81.05 km2的珍贵富硒土地资源,土壤硒含量在0.4~1.01 mg/kg之间。

    北京市可吸入大气颗粒物中Pb的浓度分布特征研究
    白梦梦, 冯海艳, 景慧敏
    2017, 31(01):  177-183. 
    摘要 ( 346 )   HTML ( 2)   PDF (6265KB) ( 2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以取暖期和停暖后北京市主要功能区及郊区的可吸入大气颗粒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比了市区与郊区、市区内不同功能区的PM10、PM2.5的浓度分布特征以及重金属元素Pb在其中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可吸入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在取暖期间远高于停暖后的浓度,雾霾天气时可吸入大气颗粒物的浓度是非雾霾时的1.74~2.56倍。取暖期间,Pb在PM10中的浓度明显远高于PM2.5中的浓度,北京市区内Pb浓度较郊区要高,尤其是建材厂区可吸入大气颗粒物中的Pb浓度最高,商业区次之;停暖后,Pb在PM10和PM2.5中的浓度相当,建材厂区可吸入大气颗粒物中Pb浓度依然是功能区中最高的,但整体上郊区可吸入大气颗粒物中Pb的浓度和市区相差不大。对比分析2007年和2013年的数据,可以估算出,可吸入大气颗粒物PM10中Pb的浓度以每年9.78%的速度在增长,PM2.5中Pb的浓度以每年11.45%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北京市可吸入大气颗粒物中Pb的增长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唐山城市近地表灰尘重金属含量及环境质量评价
    崔邢涛, 刘伟
    2017, 31(01):  184-190. 
    摘要 ( 359 )   HTML ( 3)   PDF (1710KB) ( 4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唐山市主城区161个城市近地表灰尘样品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重金属含量及环境质量状况。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唐山城市近地表灰尘中重金属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并应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进行空间插值制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近地表灰尘中重金属含量均超过当地背景值。近地表灰尘中重金属元素Zn、Cd、Pb、Cu、Hg、Cr、Ni和As的变异系数分别是43.23%、213.99%、113.21%、29.56%、70.83%、51.80%、29.21%、32.67%,其中含量变异系数较大的重金属是Cd、Pb等。重金属元素单因子指数评价表明,Cd、Zn为严重污染,Cr、Hg、Pb、Cu 、Ni为潜在污染,As为清洁,污染程度依次为Cd>Zn>Cu>Cr>Pb>Hg>Ni>As。尼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表明,唐山城市近地表灰尘重金属综合污染严重,清洁、潜在污染、轻污染、重污染、严重污染比例分别为0、3.72%、52.19%、38.51%、5.58%,重污染以上污染比例达到44.09%,其严重污染区与工业区域、交通分布发达程度的分布相吻合,重金属污染可能与城市的燃煤、交通等污染源有关。

    水文地质学
    宁夏清水河上游浅层地下水咸化作用研究
    王雨山, 李戍, 孟莹, 程旭学
    2017, 31(01):  191-199. 
    摘要 ( 407 )   HTML ( 3)   PDF (2617KB) ( 5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识干旱区地下咸水的形成机制对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在宁夏清水河平原上游采集52组浅层地下水化学样品和8组易溶盐样品,分析了地下水咸化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利用元素质量平衡法计算了各作用对地下水盐分的贡献比率。结果表明:沿径流方向,地下水咸化程度呈增加趋势。咸化作用主要为岩石风化,并具空间分异,在补给区以碳酸盐风化为主,在强径流区硫酸盐风化占优,在弱径流区硫酸盐和岩盐风化共同提供了68%~93%的盐量。随着地下水TDS增加,蒸发岩贡献比率上升,碳酸盐和硅酸盐贡献比率下降。蒸发岩风化是导致浅层地下水咸化的首要因素。

    川西南喜德热田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袁建飞, 邓国仕, 徐芬, 唐业旗, 李鹏岳
    2017, 31(01):  200-208. 
    摘要 ( 376 )   HTML ( 2)   PDF (1415KB) ( 6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下热水的形成和化学组分特征常受断裂构造和热储地层岩性的影响。川西南喜德地热田内出露的冷泉水和地热水严格受断裂控制,前者为主断裂控制的浅循环型碎屑岩或岩溶裂隙孔隙水;后者则为次级断裂所控制的深循环型裂隙水,其热储层为碳酸盐岩。基于喜德热田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通过开展热田内地热水和冷泉水水化学指标的测试和分析及水岩相互作用模拟,对该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喜德热田地热水和冷泉水水源均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分别为2 874~3 092 m和2 584~2 818 m。受温度、含水层矿物类型、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地热水和冷泉水水化学类型和各组分差别较大,前者为HCO3·SO4-Ca·Mg型水,后者为HCO3-Ca·Mg型水。水岩相互作用模拟表明碳酸盐岩矿物、石膏矿物的溶解和沉淀及阳离子交换过程是导致地热水和冷泉水水化学组分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此外,采用二氧化硅类温标计算喜德热田热储温度为56~90 ℃,循环深度为1 422~2 558 m。研究结果对阐明喜德热田的成因模式,地热水的进一步开发和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