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2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8-06-10
    封面和目录
    第32卷第03期封面和目录
    2018, 32(03):  0-0. 
    摘要 ( 10 )   PDF (2537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床学与岩石学
    河北撒岱沟门钼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研究
    吴迪, 江思宏, 刘源, 张莉莉, 康欢, 刘家军
    2018, 32(03):  415-42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01
    摘要 ( 426 )   HTML ( 6)   PDF (11090KB) ( 3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撒岱沟门钼矿床是华北地台北缘燕辽钼(铜)成矿带上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位于河北省丰宁县境内,是该区目前发现的最大钼矿床。矿床成矿作用可划分为3期:成矿前(无矿石英脉阶段)、成矿期(①石英+磁铁矿+辉钼矿+黄铁矿+钾长石阶段,②石英+辉钼矿阶段,③石英+云母+辉钼矿+黄铁矿阶段,④石英+辉钼矿+黄铁矿阶段)、成矿期后(晚期无矿热液阶段)。对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撒岱沟门钼矿床主要发育两类包裹体:盐水溶液包裹体和含CO2三相包裹体。成矿前与成矿期后流体以气液两相的盐水溶液包裹体为主,对应的均一温度、盐度分别为248~296 ℃和6.0%~10.2% NaCleqv,以及130~197 ℃和0.2%~5.9% NaCleqv。成矿期两种类型包裹体均发育,均一温度和盐度主要集中在200~260 ℃和7.0%~17.5% NaCleqv。成矿流体中气相成分以CO2、H2O、N2为主,离子以Na+、Ca2+、NO3-和Cl-为主。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撒岱沟门钼矿床中石英的δD值为-88‰~-102‰,δ18$O_{H_{2}O}$值为-1.90‰~3.12‰,成矿流体属于以岩浆水为主的中低温中低盐度的CO2-H2O-NaCl体系。

    乌兹别克斯坦Uchkulach铅锌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郜臻臻, 张招崇, 程志国, MIRZAEV A U, NURTAEV B S, KODIROV O
    2018, 32(03):  429-43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02
    摘要 ( 42 )   HTML ( 7)   PDF (6029KB) ( 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Uchkulach大型铅锌矿床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南天山造山带北缘,矿体主要顺层产出于中泥盆统至上泥盆统碳酸盐岩地层中。由于赋矿地层下伏酸性火山岩,该矿床是否和岩浆活动有关仍存在争议。本次在对该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矿石样品中重晶石和闪锌矿的流体包裹体以及主要矿物的矿物化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均一温度为71~153 ℃,峰值为93~133 ℃,冰点温度在-7.4~-16.9 ℃之间,盐度为11.0%~20.2%,属于低温中盐度流体,暗示其流体来源为盆地卤水或浓缩的海水。对矿石样品中的方铅矿、闪锌矿和重晶石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闪锌矿中铁含量较低(<6%),指示其形成温度较低。由此推测该矿床属于与盆地流体有关的MVT型铅锌矿床,而非前苏联学者认为的与下伏火山岩有关的火山-沉积型铅锌矿床。

    滇西莲花山富碱斑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王涛, 张静, 佟子达, 李腾建
    2018, 32(03):  438-45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03
    摘要 ( 23 )   HTML ( 4)   PDF (4227KB) ( 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莲花山富碱斑岩体位于兰坪盆地东缘,是滇西富碱斑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斑岩和角闪石英二长斑岩组成,对不同岩性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其形成年龄为(35.6±0.5)~(35.7±0.5) Ma,表明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为始新世。其K2O/Na2O比值为0.97~1.42、K2O+Na2O含量为8.86%~9.59%,显示高钾富碱的特征,属于钾玄岩系列岩石;岩体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显示弱的Eu负异常。利用锆石Ti温度计,获得岩体中岩浆锆石样品的结晶温度较低,介于594~788 ℃,说明该岩体岩浆源区的形成与俯冲-碰撞作用有关。样品中存在有少量年龄为1 177~68 Ma的继承锆石,Nb/U比值为1.31~4.73,表明莲花山岩体的源区是由洋壳俯冲作用形成的交代富集地幔,在其上侵过程中受到壳源物质不同程度的混染;岩体侵位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的挤压环境向后碰撞伸展环境转换的构造背景下。

    地球化学
    从岩石到土壤再到水系沉积物:风化过程的岩性地球化学基因
    严桃桃, 吴轩, 权养科, 龚庆杰, 李晓蕾, 王萍, 李睿堃
    2018, 32(03):  453-46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01
    摘要 ( 59 )   HTML ( 6)   PDF (10608KB) ( 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活动元素的稳定性使得风化岩石、土壤和水系沉积物等风化产物能够保留新鲜母岩的元素特征,它们之间的含量变化趋势有可能从母岩传递到其风化产物中,这类似于生物学中基因遗传。仿照生物学中基因的特性提出了地球化学基因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为了比较地球化学基因的相似程度进而提出基因相似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以风化过程中11种不活动元素为例,基于中国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的元素丰度数据构建了表征岩石及其风化产物地球化学特性的岩性地球化学基因,其元素序列为:Al2O3→SiO2→P→Ti→La→Fe2O3→Th→Zr→Nb→Y→U。利用豫西熊耳山地区安山岩风化剖面、残坡积—沟系土剖面、化探详查水系沉积物和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4种比例尺尺度的样品对构建的岩性地球化学基因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岩性地球化学基因在风化过程中具有很好的遗传性(从岩石到风化产物)和继承性(从土壤到其源岩),利用岩性地球化学基因可以对土壤样品进行物源示踪。源自同一母岩的水系沉积物和土壤之间在岩性地球化学基因方面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同源风化产物之间)。基于中国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调查数据,可以构建岩性地球化学基因库来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样品进行溯源分析, 在地质、环境、法庭等科学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青海北祁连冷龙岭地区水系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异常圈定
    高永伟, 郭周平, 赵辛敏, 王育习, 李向民, 薛宝林
    2018, 32(03):  468-48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05
    摘要 ( 27 )   HTML ( 3)   PDF (5772KB) ( 9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冷龙岭地区位于北祁连成矿段的东段,是形成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及岩浆热液型矿床的有利地区,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的基础上,对青海冷龙岭地区Au、Cu、Pb、Zn等17种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本区Ag、Pb、Zn、W、Sn、Bi、Mo、Ba、Cd等元素丰度明显高于青海省及祁连地区水系沉积物的平均丰度值;元素分布特征显示下奥陶统阴沟群除Hg、La、Ce相对贫化外,各元素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浓集,加里东期侵入岩中Ag、Cu、Pb、Zn、W、Au、Sn、Bi等元素富集程度较高,海西期正长岩内Ba、La、Ce等元素富集程度较为显著;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显示区内的主要成矿元素组合为Cu-Pb-Ag-Mo-Ba-La-Ce,Au具有独立成矿的潜力。结合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及富集离散特征,认为本区Au、Ag、Cu、Pb、Zn、Mo、La、Ce等元素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本次工作共圈定8个综合异常。根据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异常特征及查证成果,与该区域内浪力克铜矿床和青分岭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后,优选出干沙河和三道路圈—倒阳河2个成矿远景区。

    青海省纳日宗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
    胡兆国, 张少鹏, 连国建, 王磊, 李绪蛟, 李仕远, 张之武, 杨生飞, 胡加斌, 王小玉, 赵晓博, 张扬
    2018, 32(03):  481-49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06
    摘要 ( 29 )   HTML ( 3)   PDF (3261KB) ( 8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纳日宗地区位于南祁连岩浆弧和宗务隆山—夏河—甘加裂谷的接触部位,该区及其周边已发现金属矿床(点)10余处,具有良好的金、铅、铜矿找矿前景。以该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16种元素含量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参数、元素相关性、成矿有利度系数等指标,总结了元素组合、富集贫化规律及其与地质背景、地质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区内主要富集元素为Sn、Pb、Bi、As、Sb,成矿有利度系数高的元素有As、Pb、W、Au、Bi、Sb。结果显示,水系沉积物元素异常沿NW—NWW向断裂构造分布,初步认为构造发育地段具有较好的Au、Pb、W找矿潜力。依据单元素异常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圈定综合异常74处,划分出3个找矿远景区,指出了各找矿远景区的找矿方向。

    中蒙跨境阿尔泰构造带稀有元素锂区域地球化学分布
    刘汉粮, 聂兰仕, 王学求, 张义波, 刘东盛, 王玮, 迟清华
    2018, 32(03):  493-49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07
    摘要 ( 24 )   HTML ( 3)   PDF (1706KB) ( 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锂被称为21世纪改变世界的“绿色能源金属”和“白色石油”,战略意义显著。阿尔泰构造带是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带,开展阿尔泰地区锂资源远景优选至关重要。在中蒙跨境阿尔泰地区,按相同的工作方法(采样方法、采样介质、实验室分析测试、数据统计、图件制作)开展了约300 000 km2的1∶100万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分析了包括稀有元素锂在内的69种元素,填补了中蒙边界地区稀有、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的空白。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境内锂元素背景值(23.5×10-6)低于蒙古境内锂元素背景值(25.9×10-6);对于划分的构造单元而言,阿尔泰构造带、阿尔泰南缘弧盆系和准噶尔地块锂背景值和平均值均高于总体含量值,尤其是阿尔泰构造带锂含量背景值(31.6×10-6)和平均值(32.9×10-6)特征明显,说明该构造单元是锂元素的富集区;根据85%累积频率圈定出24个锂地球化学异常区并优选出3个锂地球化学省,结合地质条件讨论异常性质,为该区寻找稀有金属矿床提供了重要选区。

    石油地质学
    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羟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经潜力评价
    王元, 李贤庆, 王刚, 徐新德, 刘海钰
    2018, 32(03):  500-51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08
    摘要 ( 23 )   HTML ( 5)   PDF (4228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有机碳测定、岩石热解分析、显微组分定量分析、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等实验分析,对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层位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结果表明: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总体较低,大部分烃源岩为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有机质热演化主要处于成熟阶段。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具有富含镜质组、壳质组+腐泥组次之、贫含惰性组的特征。烃源岩沉积环境主要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具有陆生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生源混合输入的特征。莺歌海盆地梅山组烃源岩综合评价为中等烃源岩,生烃潜力相对较好,三亚组烃源岩综合评价为较差—中等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琼东南盆地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综合评价为中等烃源岩,具有相当的生烃潜力。

    哈萨克斯坦Marsel探区下石炭统碳酸盐岩微相特征与沉积环境
    王媛, 林畅松, 李浩, 孙彦达, 何海全, 王清龙, 张知源, 姬牧野
    2018, 32(03):  511-52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09
    摘要 ( 30 )   HTML ( 4)   PDF (36453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薄片和岩心资料,识别出哈萨克斯坦Marsel探区下石炭统43种微相类型(MF)和10种微相组合样式(MA)。其中,MF1—MF3为灰泥灰岩,形成于外缓坡或局限低能环境;MF4—MF13为粒泥灰岩,形成于内缓坡泻湖—潮缘带、中缓坡或外缓坡环境;MF14—MF20为泥粒灰岩,形成于局限及低能的内缓坡环境;MF21—MF34为颗粒灰/云岩,多形成于内缓坡潮下带—中缓坡浅滩环境;MF35—MF37为晶粒白云岩,形成于蒸发潮坪环境;MF38—MF43为细粒碎屑岩,主要形成于内缓坡—中缓坡环境。微相组合样式主要包括中—外缓坡微相组合(MA2)、中—低能浅滩微相组合(MA1、MA8)、中缓坡混积微相组合(MA5)、中—高能浅滩—潮坪微相组合(MA6、MA7、MA9)、内缓坡泻湖—潮坪微相组合(MA3)、内缓坡碎屑潮坪微相组合(MA4)和混积潮坪微相组合(MA10)。通过亚相和微相组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早石炭世属于缓坡型台地沉积模式。杜内阶—维三段早期,相对海平面缓慢—快速上升,总体以内—中缓坡低能局限泻湖—潮坪和中—外缓坡沉积为主;维三段中期—谢尔普霍夫阶期,相对海平面缓慢—快速下降,主要发育内缓坡低能局限泻湖—潮坪和蒸发潮坪沉积,局部地区发育浅滩和混积潮坪沉积。

    致密砂岩储层不同成岩作用对孔隙度定量演化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6储层为例
    黎盼, 孙卫, 杜堃, 黄何鑫, 白云云
    2018, 32(03):  527-53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10
    摘要 ( 24 )   HTML ( 2)   PDF (4335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6储层压实作用和成岩作用强烈,储层的强非均质性制约了油气勘探效益的提高。通过开展常规物性、图像粒度、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实验研究储层的微观特征,以时间为主轴,综合沉积环境、埋藏深度、古地温、构造等因素,采用“成岩演化特征”和“地质综合效应”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姬塬油田长6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度演化模拟方程,分析了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孔隙演化等的成因机理。孔隙度演化计算结果表明姬塬油田长6段致密砂岩储层初始孔隙度为37.33%,压实作用损失的孔隙度为22.47%,早期胶结-交代损失的孔隙度为3.69%,产生的次生孔隙度为6.53%,中晚期胶结-交代过程孔隙度损失平均值为6.97%,计算孔隙度平均值为10.06%。致密砂岩储层的差异性成岩演化过程是导致储层物性和微观孔隙结构差异的根本原因。

    泥质薄夹层不同参数对油砂SAGD 开发效果的影响
    孔令晓, 齐梅, 张帅超, 刘鹏程
    2018, 32(03):  537-54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11
    摘要 ( 33 )   HTML ( 3)   PDF (24027KB) ( 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泥质夹层对油砂SAGD的开发效果具有一定影响。以加拿大麦凯河某区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位于注入井上方和注采井间的泥质薄夹层进行表征,模拟对比了泥质薄夹层的位置、延展长度、渗透率、厚度以及条数对SAGD开发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油砂SAGD开发的泥质薄夹层的临界参数。研究表明,泥质薄夹层位于注入井上方时对SAGD开发效果影响较小,位于注采井间时有不利影响,且越靠近生产井,蒸汽腔发育越晚,累产油量越低。注采井间泥质薄夹层超过7条、延展长度超过20 m时蒸汽腔几乎不发育,而渗透率与厚度对SAGD开发效果影响不明显。因此油砂SAGD布井时注采井间应尽量避开泥质薄夹层,从而有效降低泥质薄夹层对SAGD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油砂SAGD部署、规避地质风险、实现SAGD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各向异性低渗透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压裂裂缝优化
    王福顺, 刘鹏程, 王文环, 郝明强, 庄永涛
    2018, 32(03):  547-55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12
    摘要 ( 31 )   HTML ( 3)   PDF (7220KB) ( 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普遍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但采油井等缝长压裂将导致非均匀驱替,当油藏物性各向异性时,非均匀驱替现象更加明显。以往针对菱形反九点井网的研究主要基于等缝长压裂,未考虑利用不等缝长设计改善开发效果。根据某各向异性低渗透油藏基本参数建立数值模型,进行不等缝长设计,分析油藏渗透性各向异性及油水井压裂情况对菱形反九点井网水驱效果的影响。随着储层Kx:Ky的增加,角井裂缝优化穿透比减小,而边井裂缝优化穿透比增大。在相等Kx:Ky条件下,注水井是否压裂对角井裂缝优化穿透比影响较小,对边井裂缝优化穿透比影响较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各向异性低渗透油藏中进行不等缝长优化设计,能有效改善菱形反九点井网的开发效果,优化结果对于各向异性低渗透油藏的水力压裂设计以及井网布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
    湖南新田富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
    苏春田, 聂发运, 邹胜章, 赵光帅, 罗飞, 黄奇波, 巴俊杰, 李小盼, 梁嘉鹏, 杨杨
    2018, 32(03):  554-56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13
    摘要 ( 30 )   HTML ( 3)   PDF (5606KB) ( 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湖南新田富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为富锶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研究区21个下降泉、30个机井富锶地下水样品的水化学类型、化学成分含量特征、成分间相关性以及离子比值的研究。结果表明:下降泉水化学类型全部为HCO3-Ca型,机井水化学类型以HCO3-Ca、HCO3-Ca·Mg型为主。相关分析表明,下降泉和机井中SO42-与Ca2+、Mg2+均表现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HCO3-与Ca2+、SO42-与NO3-在下降泉与机井中的相关性具有差异,下降泉、机井Sr与Ca2+、Mg2+、HCO3-均表现为极显著相关。Gibbs图表明下降泉和机井的水化学组成主要受水-岩相互作用的控制,下降泉、机井c(Ca2+)/c(Mg2+)、c(HCO3-)/c(SO42-+Cl-)、c(Na+)/c(Cl-)、c(Cl-)/c(Ca2+)系数比值具有差异。结果表明富Sr地下水的形成受碳酸盐岩成分影响显著,赋存条件的差异导致富锶地下水在下降泉、机井中的水化学特征、相关性以及离子系数比值的差异。

    衡水地区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过程
    张振国, 何江涛, 王磊, 彭聪
    2018, 32(03):  565-57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14
    摘要 ( 49 )   HTML ( 4)   PDF (8219KB) ( 10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衡水地区多年超采深层地下水,形成了以衡水市区为中心的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改变了初始的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运用聚类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氯碱指数、离子相关关系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历史时期和现阶段深层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探讨了水化学组分的来源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该地区深层地下水水化学演化受到了较大的人类活动影响,根据Q型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补给、径流、排泄3个水化学分区。20世纪70年代到现阶段,随降落漏斗产生发展,研究区形成了新的局部补径排关系,加强了地下水对围岩的溶滤作用,导致研究区水化学场发生了变化,径流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Cl·HCO3-Na、HCO3·Cl-Na和SO4·Cl-Na转化为SO4·Cl-Na和Cl·SO4-Na,排泄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Cl·HCO3-Na和Cl-Na转化为Cl-Na。Gibbs图和离子关系显示,研究区现阶段深层地下水在降落漏斗影响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风化、阳离子交替吸附和脱碳酸作用控制。

    城市化对呼和浩特市潜水补给影响研究
    王超, 董少刚, 刘晓波, 杨阳, 李政葵
    2018, 32(03):  574-58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15
    摘要 ( 24 )   HTML ( 3)   PDF (3637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已严重干扰了区域地下水均衡,引发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在呼和浩特市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GIS并结合地下水均衡计算的方法,探究城区扩张下以呼和浩特市为中心的研究区潜水补给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986—2014年,研究区城镇面积扩大了约3.58倍。在城市化引起的地下水开采量增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景观河改造等因素影响下,研究区潜水疏干面积从11.9 1 km2扩大到104.76 km2,年侧向补给量减少9 061.15×104 m3;降水入渗补给量减少843.85×104 m3;农灌水回渗补给量减少279.44×104m3;河道渗漏补给量减少86.38×104m3;城市供水管网漏失入渗量增加1 752×104m3。对比1986年和2014年,研究区潜水补给量从13 225.01×104 m3减少至4 707.03×104 m3,减少了64.4%,其中减少比例最大的是侧向补给量和降水入渗补给量。城市化使呼和浩特市潜水补给量大大缩减,迫切需要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和地下水资源开采。

    基于GF-1光谱数据的青藏地区冰川资源现状遥感调查
    安国英, 韩磊, 黄树春, 谷延群, 支瑞荣, 郭兆成, 童立强
    2018, 32(03):  584-59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16
    摘要 ( 29 )   HTML ( 4)   PDF (6053KB) ( 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2014—2015年的GF-1为主、少量OLI影像为基础,参考第二次中国冰川目录等文献资料,修编完成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两省区的现代冰川编目,查明青藏两省区目前共有冰川24 796条,总面积约2.624×104 km2,约占青藏两省区区域面积的1.37%,冰川储量为2.027×103~2.121×103 km3。调查区冰川数量以面积<1.0 km2、冰川面积介于1.0~10.0 km2之间的冰川为主,其中面积<1.0 km2的冰川有19 983条,占总数量的80.59%,面积介于1.0~10.0 km2之间的冰川面积为11 962.40 km2,占总面积的45.59%;面积最大的中锋冰川的面积达237.37 km2。调查区内的山系(高原)均有冰川分布,念青唐古拉山冰川数量最多,其次是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这3座山系冰川数量占调查区内冰川总数量的63.33%;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的冰川面积和冰储量位列前3位,其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总数的68.09%和73.44%;然而昆仑山和羌塘高原的单条冰川的平均面积大于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平均面积。从冰川海拔分布来看,海拔5 000~6 500 m之间是冰川集中发育区域,约占调查区冰川数量和冰川总面积的85%以上。调查区的冰川在各流域的分布差异显著,恒河流域是冰川分布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一级外流区,其数量占冰川总量的47%以上,面积占总面积的52%以上;青藏高原内陆流域的冰川数量、面积次之,其冰川数量占总数量的21%,面积占总面积的24%以上,并且内流区单条冰川的平均面积略大于外流区的平均面积。总体上,西藏的冰川数量、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西藏和青海两省区的84.92%、84.92%、86.68%,单条冰川的平均面积两省区相近。

    基于分形特征的高标准农田遥感分类方法研究
    陈震, 张耘实, 陈建平, 安志宏
    2018, 32(03):  595-601.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17
    摘要 ( 40 )   HTML ( 2)   PDF (6697KB) ( 3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全国高标准农田面积数量已具一定规模,由于人工解译的工作效率较低,如何实现对全国大面积的高标准农田建后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精准遥感监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监测面积大,精度要求高,迫切需要研究一套遥感自动监测方法在全国推广。以广东省东莞地区作为研究区,选择2017年2月15日的高分二号遥感影像,基于分形图像分割并结合BP神经网络对区域高标准农田进行分类,并加以人工解译和实地验证。 结果显示,该分类方法总体精度为 80.112 2%,Kappa 系数为0.761 1。表明分形图像分割结合BP神经网络的遥感分类方法总体精度较高,能较好地满足高标准农田建后利用情况遥感监测的需求。此方法可以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为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实时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信息量模型、确定性系数模型与逻辑回归模型组合评价地质灾害敏感性的对比研究
    张晓东, 刘湘南, 赵志鹏, 吴文忠, 刘海燕, 张勇, 高宇亮
    2018, 32(03):  602-61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18
    摘要 ( 72 )   HTML ( 10)   PDF (3881KB) ( 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区域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方法,以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区域,选取坡度、坡向、坡高、高程、地层、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植被覆盖度等8个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评价因子,分别采用信息量模型+逻辑回归模型(I+LR)和确定性系数模型+逻辑回归模型(CF+LR)2种组合模型对盐池县地质灾害敏感性进行评价,将该区域地质灾害划分为极低、低、中和高敏感区4类,并完成结果检验。结果表明:(1)2种组合模型得到的低、中敏感区面积基本相当,而高敏感区面积相差较大,CF+LR模型较I+LR模型高敏感区面积增加约533.6 km2,而极低敏感区面积减少约6%;(2)2种组合模型的合理性均符合检验要求,且ROC精度检验AUC值分别为0.868和0.829,渐进Sig.b均小于0.05,表明2种组合评价模型都能较为客观准确地评价盐池县地质灾害敏感性;(3)ROC检验精度与盐池县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均表明I+LR模型精度更高。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与检验: 以金沙江上游奔子栏—昌波河段为例
    吴赛儿, 陈剑, ZHOU Wendy, 高玉欣, 徐能雄
    2018, 32(03):  611-62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19
    摘要 ( 33 )   HTML ( 4)   PDF (4420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10.0)平台和小流域单元,采用逻辑回归(LR)模型对金沙江上游(奔子栏—昌波河段)干热河谷区进行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并对预测结果进行总体检验与随机个案检验。评价与检验结果表明,得到的最优指标组合下LR评价模型的AUC值为82.7%;预测的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面积合占全区面积的35.98%,实发泥石流面积占泥石流总面积的65.03%;在个案检验中,位于各等级分区的检验组样本实发泥石流比例随着分区易发性等级降低,依次为91.7%(极高)、75.0%(高)、36.4%(中等)、16.7%(低)、0(极低),表明评价效果良好。研究区泥石流集中发育于金沙江沿岸的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主导性的评价指标依次为距主干道路距离、岩性、距断裂带距离、雨季月平均降雨量。人类活动与季节性降雨为研究区干热河谷泥石流的主要诱发条件。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方法提高了泥石流发生可能性的预测精度,可为干热河谷区泥石流预测预警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激发雨型特征
    常鸣, 窦向阳, 范宣梅, 姚成
    2018, 32(03):  623-63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8.03.20
    摘要 ( 29 )   HTML ( 4)   PDF (10664KB) ( 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汶川地震后暴雨诱发的泥石流不断增加,通过收集整理降雨资料,分析汶川震区不同地域泥石流暴发的激发雨强及前期有效累计降雨量变化过程,揭示震区暴雨泥石流的激发雨型特征,为暴雨泥石流的预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汶川震区的暴雨泥石流激发雨型可分为短期突然降雨型、中期持续降雨型和长期间断降雨型3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引发泥石流的激发雨强及前期有效累计降雨量的不同。暴雨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体现为降雨导致流域内松散土体渗透、饱和及侵蚀移动的过程。激发雨型与激发雨强及前期有效累计降雨量存在相关关系,短期突然降雨型的激发雨强最大,前期有效累计降雨量最少;中期持续降雨型的激发雨强居中,前期有效累计降雨量最多;长期间断降雨型的激发雨强最小,前期有效累计降雨量居中。对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山体高位垮塌碎屑流进行验证,初步判定是由长期间断降雨型引发岩体抗剪强度降低而引起的。对不同激发雨型特征的研究能够为汶川震区泥石流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