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3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9-10-26
    构造地质学与地层学
    基于断层滑动数据反演的燕山中西段晚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对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应力状态的启示
    高健翁, 林逸, 张长厚, 丁照月, 侯丽玉, 黄滢竹
    2019, 33(05):  919-93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5.01
    摘要 ( 455 )   HTML ( 6)   PDF (4270KB) ( 5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燕山中西段晚中生代岩体中的116个观测点中共采集到2 321组断层和破裂面滑动数据,利用Tensor软件进行古构造应力状态反演。将反演结果与区域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相结合,发现研究区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以来存在5期可识别的构造应力场:(1)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近N—S向挤压应力场(D1,148~127 Ma);(2)早白垩世NW—SE向挤压应力场(D2,143~127 Ma);(3)垂向挤压主导的多向水平伸展应力场(D3,120~110 Ma);(4)NE—SW向挤压(D4);(5)E—W向挤压的应力场(D5)。D1和D2可能分别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消减关闭作用的远程构造效应,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下的俯冲作用有关,且这两大构造系统在该时期可能同时作用于燕山地区。D3期应力场可能反映源自壳下深部地幔活动引起的垂向挤压动力作用。D4、D5期应力场相对较弱,其动力学背景尚待今后研究进一步分析。本区古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期间,主要的伸展作用并不完全符合西太平洋板块后撤主导的被动伸展裂谷模型,而是表现为深部地幔活动引起的垂向挤压作用主导的水平方向多向伸展。

    扬子地块东缘新元古代造山后构造转化:瓮安穹隆构造岩石与年代学限定
    宋志冬, 颜丹平
    2019, 33(05):  937-95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5.02
    摘要 ( 476 )   HTML ( 3)   PDF (16202KB) ( 19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扬子地块Rodinian造山后向伸展作用转化的过程与时间,一直是扬子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科学问题。扬子地块东南瓮安穹隆保存了新元古界板溪群至南华系的完整地层层序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是回答和理解新元古代造山后构造转化问题的理想区域。对新元古代浅变质板溪群沉积岩和南华纪南沱组沉积层序进行了调查,并采取系列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野外调查表明,南华纪南沱组角度不整合于板溪群之上;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板溪群的沉积时代应在772 Ma之前,而南华纪南沱组沉积时代晚于691 Ma。瓮安穹隆新元古代板溪群沉积岩SiO2含量中等,SiO2/Al2O3平均值为5.53,K2O/Na2O平均值为7.14,TFeO+MgO平均值为3.47%。板溪群物源可能来自上地壳,原岩以长英质物源为主,为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其物源主要来自扬子地块西缘。南沱组沉积岩样品SiO2含量中等,SiO2/Al2O3平均值为4.69,K2O/Na2O平均值为20.41,TFeO+MgO含量平均值为6.64%;碎屑沉积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与上陆壳相似,以轻稀土富集、显著的铕负异常和重稀土平坦为特征。南沱组沉积岩物源可能来自上地壳,原岩以长英质物源为主,有少量中性岩混入,具有裂谷背景特征。综上所述,认为瓮安穹隆板溪群—南沱组地层层序代表了从造山作用向造山后伸展裂谷转化过程,其中板溪群可能与碰撞造山作用对应,主体约在772 Ma结束,而造山后裂谷的形成在691 Ma之后,因此,从造山作用向造山后伸展转化的时间大约为772~691 Ma。

    青藏高原北部巴颜喀拉山群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夏蒙蒙, 高万里, 胡道功, 张耀玲, 徐久晟, 贾丽云, 王超群
    2019, 33(05):  957-96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5.03
    摘要 ( 468 )   HTML ( 3)   PDF (14012KB) ( 2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方法,对青藏高原北部卡巴纽尔多地区巴颜喀拉山群碎屑岩系中酸性火山岩夹层岩样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安山质凝灰熔岩(样品B4989-6)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08.1±0.8) Ma,英安岩(样品B4989-3、B4983-1)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06.1±1.2) Ma、(208.2±1.3) Ma,石英粗安岩(样品B4978-1)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07.5±1.1) Ma,流纹岩(样品B4965-1)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03.8±1.9) Ma,英安岩(样品B4959-2)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05.1±1.8) Ma,说明该地区巴颜喀拉山群形成于晚三叠世晚期(瑞替期),而非前人认为的早—中三叠世。该套火山(碎屑)岩的测年结果为巴颜喀拉山群三叠纪复理石岩石地层单元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证据。

    琼北老城剖面记录的马袅—铺前断裂西段晚更新世活动历史
    李薇, 贾丽云, 胡道功, 张绪教, 夏蒙蒙, 蔺文杰, 袁悦
    2019, 33(05):  970-97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5.04
    摘要 ( 495 )   HTML ( 4)   PDF (12590KB) ( 2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袅—铺前断裂为1605年海南琼山7.5级大地震的发震断裂之一,其活动历史研究对琼北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防震减灾以及琼州海峡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有重要意义。地质地貌调查结果表明,马袅—铺前断裂西段由三条近东西向平行展布的北倾阶梯状正断层组成,并构成南北宽约2.5 km的断裂带。老城人工开挖南北宽达70 m的断裂带剖面揭露了该断裂晚更新世活动历史,道堂组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断裂在距今16~31 ka期间经历了两期活动:第一期表现为南、北相向倾斜的正断活动,累计垂直位移3.3 m;第二期为南倾的正断活动,活动强度较大。马袅—铺前断裂错断不同时代地层的位移量表明该断裂自上新世以来开始活动,第四纪活动强烈,现今仍是琼北控制地震活动的重要断裂。

    天津蓟县剖面前寒武系洪水庄组—铁岭组米兰科维奇旋回
    任传真, 褚润健, 吴怀春, 房强
    2019, 33(05):  979-98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07
    摘要 ( 531 )   HTML ( 7)   PDF (10117KB) ( 3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显生宙沉积旋回会受到地球轨道参数偏心率、地轴斜率和岁差的周期性变化(米兰科维奇旋回)的控制,但目前对前寒武系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洪水庄组—铁岭组为一套潟湖-潮坪相沉积,主要呈砂岩—页岩互层的韵律性产出。为探索这种岩性韵律是否与轨道旋回有关,对其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岩性刻画,并以磁化率和伽马能谱数据作为古气候-古环境替代性指标,通过频谱分析等方法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均记录了完整的米兰科维奇旋回。铁岭组一段下部由短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控制的地层旋回厚度分别为1.2~1.5 m、0.4 m和0.17~0.19 m,其中0.1 m的半岁差周期也较明显;洪水庄组二段顶部由长偏心率、短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控制的地层旋回厚度分别为1.1~1.8 m、0.34~0.54 m、0.14~0.16 m和0.08~0.09 m。以识别出的稳定长偏心率周期405 ka旋回对洪水庄组进行了天文年代校准,并估计出当时的短偏心率、斜率以及岁差周期分别为100 ka、22~24 ka和15 ka。在洪水庄组中记录的偏心率振幅变化周期为~2 Ma,比现今~2.4 Ma的周期略短。

    岩石学
    喀拉昆仑火烧云一带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的发现及意义
    周能武, 陈邦学, 邓中飞, 桑明帅, 白权金
    2019, 33(05):  990-100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5.06
    摘要 ( 451 )   HTML ( 3)   PDF (6451KB) ( 4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喀拉昆仑火烧云北火山岩发育在乔尔天山断裂附近,玄武岩体和安山岩体在时空上紧密伴生。主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其中玄武岩和英安岩的SiO2含量分别为48.84%~52.44%和62.22%~65.63%,具有明显的Daly间断面,属于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Al2O3含量较低, MgO、CaO、TiO2含量较高,Sr、Ba、K等微量元素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Ti、Zr无亏损。英安岩具有相对较高的Al2O3、Na2O、K2O含量,较低的MgO、CaO、TiO2含量;微量元素具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Ti),显示典型岛弧环境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二者同属钙碱系列,形成于弧后盆地,属同源演化,英安岩为玄武岩结晶分异的产物。通过对英安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方法测年,获得流纹岩形成年龄为(195.5±1.1) Ma,属于早侏罗世。通过对该区域构造演化进行分析讨论,认为乔尔天山一带盆地整体可能处于弧后盆地的发育阶段,盆地形成过程中岩石圈地幔未被拉断,没有洋壳形成。

    内蒙古锡林浩特小乌兰沟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滕超, 张晓飞, 周毅, 冯俊岭, 李树才
    2019, 33(05):  1003-101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5.07
    摘要 ( 538 )   HTML ( 5)   PDF (2529KB) ( 3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内蒙古锡林浩特小乌兰沟地区发育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 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LA-ICP-MS 锆石U-Pb测年表明,该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21.29±0.63) Ma,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钾、贫镁、贫钙、低磷和低钛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岩石;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高场强元素Th、Ta,而亏损Nb、Sr、Ba;稀土元素以略富集轻稀土、Eu亏损为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为A型花岗岩,是陆壳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表明该岩体具有典型的后造山A2型花岗岩特征,说明早白垩世期间锡林浩特小乌兰沟地区已经处于后造山岩石圈伸展构造环境。

    川西地区热达门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与构造意义
    岳相元, 杨波, 周雄, 龚大兴, 叶亚康, 谭红旗, 周玉, 朱志敏
    2019, 33(05):  1015-102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5.08
    摘要 ( 364 )   HTML ( 5)   PDF (6816KB) ( 3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地区热达门石英闪长岩体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北东侧。岩体的LA-ICP MS锆石U-Pb年龄为(206.4±1.4) Ma,侵位于晚三叠世。岩石SiO2含量为50.62%~56.66%,K2O/Na2O为0.32~1.20。铝饱和指数介于0.59~0.86之间,里特曼指数(σ)介于0.40~1.20之间,属于亚碱性准铝质系列岩石。岩体稀土总量∑REE介于81.45×10-6~222.39×10-6,LREE/HREE介于5.38~10.45之间,(La/Yb)N范围为5.98~12.99,δEu为0.66~1.01,δCe为0.81~0.93。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热达门岩石英闪长岩是在碰撞造山环境下,由岩浆上涌诱发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而形成的I型花岗岩。

    福建紫金山矿集区浸铜湖花岗斑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张倩, 吴湘滨, 杨牧, 钱美平, 刁谦, 孟斐斯
    2019, 33(05):  1025-103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5.09
    摘要 ( 470 )   HTML ( 1)   PDF (6050KB) ( 37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南中生代花岗岩成因研究对指示华南岩石圈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原位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组成分析,对紫金山矿田内浸铜湖铜钼矿床发育的花岗斑岩开展研究,获得其成岩年龄为 (101.1±1.9) Ma,属早白垩世。浸铜湖花岗斑岩锆石Hf同位素εHf(t=101 Ma) 为-6.1 ~ 0.7, 两阶段Hf模式年龄( T D M 2 )为1.09 ~ 1.51 Ga,不支持其形成于华夏陆壳基底物质或壳源(变质)沉积岩的直接熔融。锆石Ce4+/Ce3+值指示岩浆氧逸度较低,表明其成因类似于华南分异的I型花岗岩,主要源于火成岩的部分熔融作用,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华南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受俯冲作用影响,发育大规模岩浆活动,其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地球化学
    山东金翅岭金矿蚀变特征与元素迁移规律
    高建伟, 滕超, 赵国春, 刘文卿, 周毅
    2019, 33(05):  1036-104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5.10
    摘要 ( 439 )   HTML ( 2)   PDF (7448KB) ( 30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胶东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区内众多大型-超大型金矿床集中产出,已探明金矿资源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其中石英脉型金矿是区内重要的矿床类型,山东金翅岭金矿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之一。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与室内研究,查明了该金矿床蚀变类型及矿物组合特征,系统采集不同蚀变类型的岩石样品,进行岩石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运用质量平衡计算法总结了热液蚀变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规律。该矿床原岩为二长花岗岩,含矿热液沿断裂上涌,与围岩发生了强烈的蚀变作用,蚀变类型主要为钾长石化、绢英岩化和黄铁绢英岩化;蚀变过程中的物质交换改变了流体的成分及酸碱度等,流体向蚀变岩提供了大量的SiO2;同时,绢英岩化阶段和黄铁绢英岩化阶段,围岩向流体提供了大量的K、Na,促使流体中的Au活化,引起热液中的AuH3SiO4稳定性降低,造成AuH3SiO4分解,流体中的Fe2+、Fe3+被消耗,形成黄铁矿,导致Au大量沉淀。

    黑龙江省海伦市农耕区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张立, 刘国栋, 吕石佳, 崔玉军, 王恩宝
    2019, 33(05):  1046-105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5.11
    摘要 ( 673 )   HTML ( 5)   PDF (2581KB) ( 5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伦市是黑龙江省耕地面积最大的县市,为了研究海伦市农耕区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在海伦市农耕区采集了15 608件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和976件150~200 cm深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全硒含量、形态等土壤化学指标。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硒元素含量在0.02~0.87 mg·kg-1之间,平均含量0.29 mg·kg-1,93.87%的农耕土壤为足硒土壤,4.99%的土壤为富硒土壤,几乎不存在硒潜在不足和缺硒土壤,无硒中毒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硒元素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稻土>黑土>草甸土>风沙土>暗棕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研究区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pH、有机质和成土母质,土壤中硒元素赋存形式以有机结合态为主,土壤总硒、有机质、pH也是影响硒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浙江省龙游县北部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动态变化研究
    贺灵, 周国华, 孙彬彬, 简中华, 黄春雷, 康占军
    2019, 33(05):  1055-1062.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5.12
    摘要 ( 411 )   HTML ( 2)   PDF (2666KB) ( 27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平衡状况对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识别判断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时空变化趋势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的重要任务。利用浙江省龙游县北部地区2008年与2014年两期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在对分析测试系统误差进行校正之后,采用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的方法,研究土壤中重要营养元素含量与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大量营养元素N、K2O的含量有所降低,其净相对累积率分别为-4.40%和-13.81%;营养元素B和 P的含量变化幅度很小;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累积变化受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下,营养元素相对累积率存在差异。如水田土壤N呈明显的富集趋势,林地、菜地、旱地等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呈贫化趋势;菜地、园地、旱地土壤P具有较明显的富集趋势,而水田土壤P呈贫化趋势。

    江西于都银坑-桥头-马安地区不同富硒农作物地球化学适生模型的建立
    马明, 姚凌阳, 谢淑云, 唐沫岚, 鲍征宇, 陈国光
    2019, 33(05):  1063-1069.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5.13
    摘要 ( 435 )   HTML ( 3)   PDF (1219KB) ( 3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江西于都砂岩、泥岩成土母岩地质背景区,采集分析了61组水稻、花生样及其根系土样品,结果发现:水稻硒平均含量为0.062 μg/g,水稻根系土硒平均含量为0.39 μg/g;花生硒平均含量为0.051 μg/g,花生根系土硒平均含量为0.44 μg/g。此外,水稻和花生的富硒率分别为30.00%和16.10%,对应根系土硒含量超过0.4 μg/g的样品占36.07%。相关分析表明,根系土硒含量与TFe2O3、MnO、TOC、S、烧失量、N、CaO、MgO、Na2O含量呈正相关,与SiO2含量呈负相关。农作物硒含量与土壤总硒、有效硒、TOC、铁锰氧化物、钙镁氧化物、硫含量呈正相关,据此建立了富硒农作物的地球化学适生模型。研究表明,在成土母质为砂岩、泥岩的地质背景下,开发富硒农产品不仅要依据土壤总硒含量,还需考虑土壤有效硒、TOC、铁锰氧化物、钙镁氧化物、硫含量等多项指标。

    数学地质与遥感
    乌兹别克中卡兹库姆地貌特征对砂岩型铀矿赋存的制约
    孙岳, 潘家永, 陈正乐, 韩凤彬, 刘文恒, 肖伟峰
    2019, 33(05):  1070-1078.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5.14
    摘要 ( 395 )   HTML ( 1)   PDF (4439KB) ( 38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理清地形地貌对砂岩型铀矿赋存的制约作用,基于GIS技术,利用DEM影像数据提取了中卡兹库姆地区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及条带剖面等各类地貌因子,并与研究区探明的砂岩型铀矿进行空间关联与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砂岩型铀矿赋存的有利地形地貌条件:高程为100~400 m、坡度为0°~5°、地形起伏度为10~35 m、亚流域面积-高程积分值为0.3~0.6;中卡兹库姆地区存在4个较为明显的夷平面,高程分别为:Ⅰ级2 200 m,Ⅱ级1 600 m,Ⅲ级1 100 m,Ⅳ级330~400 m,砂岩型铀矿发育于Ⅳ级夷平面附近;砂岩型铀矿集中于低海拔和低地形起伏度的地区,二者可作为砂岩型铀矿找矿预测的主要参考因素。最后根据地貌因子圈定了中卡兹库姆地区砂岩型铀矿赋存的有利区域,为该区砂岩型铀矿找矿提供依据。

    半裸露区遥感蚀变信息提取研究——以甘肃玛曲地区为例
    连琛芹, 姚佛军, 杨建民, 耿新霞, 崔舜铫, 蒲万峰, 张志刚
    2019, 33(05):  1079-108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5.15
    摘要 ( 323 )   HTML ( 2)   PDF (2772KB) ( 26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半裸露地区遥感蚀变信息提取的问题,提出基于分区处理提取蚀变信息的方法。以ASTER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将研究区划分为植被区和裸露区,裸露区采取“无损线性拉伸+主成分分析+异常切割+异常滤波”,结合植被区“植被抑制法+无损线性拉伸+主成分分析+异常切割+异常滤波”的方法,提取研究区的矿化蚀变信息。结合已知的地质矿产资料,对提取的信息进行了分析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研究区提取的蚀变异常信息与已知金矿吻合较好。综合遥感等多重信息进行了遥感靶区优选,并对靶区进行了野外查证,发现了4处矿化区域。综上所述,该方法对本地区矿化蚀变信息的提取是可行的,对金矿勘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环境地质学
    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1999—2015年期间动态变化遥感调查
    安国英, 韩磊, 涂杰楠, 支瑞荣, 黄树春, 童立强
    2019, 33(05):  1086-109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5.16
    摘要 ( 542 )   HTML ( 4)   PDF (5805KB) ( 26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完成的青藏地区基于1999年ETM、2014/2015年GF-1/OLI两期遥感调查的冰川编目数据,对1999—2015年期间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冰川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999—2015年间,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冰川普遍退缩,冰川数量减少了85条,面积减少了42.00 km2,冰储量减少了2.385 km3 ,分别占其减少变化率的1.53%、0.67%和0.50%。沿山脉由东向西冰川变化不一,其中东段的冰川数量减少多,西段的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减少多,并且东段的数量减少变化率远大于西段,西段的面积、冰储量减少变化率大于东段,中段的冰川相对稳定。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冰川在北、北东和东等方向上发生退缩,且减少量依次减少,其中东向的数量减少变化率最大,北东向的面积减少变化率最大,而北向的减少变化率最小。冰川在不同坡度退缩程度不一,在坡度10°~15°范围冰川面积退缩最多、变化率最大,在坡度30°~35°范围数量减少最多、变化率最大。冰川在高程5 500~6 000 m区间数量和面积退缩量最多,其次是在高程5 000~5 500 m区间;在高程3 500~4 000 m区间的退缩变化率最大,而在高程6 000~6 500 m区间的退缩变化率最小。不同流域中冰川变化差异较大,在雅鲁藏布江流域(5O2)冰川数量和面积减少最多,其次是朗钦藏布等流域(5Q2)和朋曲等流域(5O1),而扎日南木措流域(5Z3)的冰川减少量最小,但是变化率最大。总之,小冰川的大规模退缩或者消失,较大冰川也普遍退缩,是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变化的特点。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退缩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根据多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析,自1961年以来,该地区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年降水量有增有减,但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是导致冰川消融原因之一。

    基于遥感专题解译的白洋淀湿地底部DEM构建
    王凯霖, 李海涛, 李文鹏, 李木子, 陈一超, 张宝匀
    2019, 33(05):  1098-1105.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06
    摘要 ( 424 )   HTML ( 4)   PDF (9998KB) ( 3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时相 Landsat 遥感影像,利用适合白洋淀湿地信息提取的综合提取方法提取湿地范围。将湿地范围视为水体淹没区,淹没区的边界线视为对应地表水位高程的等高线,并根据遥感影像、高程控制点等对淀区内受人为影响的局部区域进行校正,插值生成白洋淀湿地底部的数字高程模型(DEM)。选用遥感影像和地面高程控制点对构建的数字高程模型进行验证,遥感影像验证精度在80%以上,地面控制点验证误差在±0.5 m以内的点达到80%。这种由一系列遥感影像提取等高线生成数字高程模型的方法可以弥补白洋淀湿地内数字高程信息不足的缺陷,对于提高白洋淀湿地的水均衡计算和构建湖泊与地下水耦合模型的精度有着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致密砂岩油藏地层水化学特征成因及其油气指示意义
    斯扬, 张文选, 罗安湘, 孙勃, 朱玉双
    2019, 33(05):  1106-111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05
    摘要 ( 498 )   HTML ( 6)   PDF (12658KB) ( 2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对地层水与油藏的关系研究多集中在断块坳陷内,在岩性油藏中此类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致密砂岩油藏大量的地层水化学分析及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对长8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油藏地质条件,探讨其油气指示意义。长8致密砂岩岩性油藏地层水矿化度平均为33.6 g/L,地层水类型以CaCl2型为主,整体为封闭的水文地质环境,有利于油气保存。长8地层水中的离子特征与砂岩成岩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Mg2+亏损、Na+轻微亏损及富集主要与绿泥石化、斜长石的钠长石化及溶解作用有关;Ca2+富集不仅与斜长石的钠长石化及溶解作用有关,还与泥岩中火山灰大量释放的Ca2+有关; SO 4 2 - HCO 3 - 含量则主要受脱硫酸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控制。此外,由于长8砂岩成岩作用受烃类充注影响较大,研究区西部与中部及东部地层水化学特征存在差异,西部地层水中的钠氯系数整体小于中部及东部, SO 4 2 - 平均含量及脱硫系数平均值大于中部和东部等特征都与长8油藏在平面上充注条件差异有着很大联系。

    藏东德弄弄巴古滑坡堆积体物理力学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詹美强, 葛永刚, 贾利蓉, 严华
    2019, 33(05):  1118-1127.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03
    摘要 ( 466 )   HTML ( 2)   PDF (7942KB) ( 26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拟建川藏铁路是自然、地质环境最为复杂的铁路工程,地质灾害作为局部乃至全线的关键控制节点,关乎川藏铁路建设的成败。野外调查表明,德弄弄巴古滑坡位于藏东地区藏曲河右岸一级阶地上,在川藏铁路选线或建设过程中备受关注,其稳定性是直接影响着铁路选线的必要条件。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对德弄弄巴古滑坡堆积体的物理力学特征和稳定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组成德弄弄巴古滑坡的碎石土干密度达1.75 g/cm3以上,含水率低于4%,并且堆积体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与含水率呈显著相关性,随含水率增加而减小;基于FLAC3D数值模拟和GEO-SLOPE稳定性分析表明,堆积体在天然和暴雨工况下整体稳定,但在强降雨条件下,坡脚和坡体后缘地形转折处稳定性较差,坡脚稳定性系数仅0.761。该滑坡在暴雨、地震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极有可能发生局部失稳,影响铁路建设和坡体上居民安全,应进行必要的综合治理和稳定性监测。

    混杂堆积石英砂表面特征研究
    陈瑞琛, 陈剑, 崔之久
    2019, 33(05):  1128-1136.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19.004
    摘要 ( 455 )   HTML ( 2)   PDF (4247KB) ( 2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混杂堆积的搬运过程与沉积过程具有快速无分选的特点,其成因识别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石英砂表面特征的综合研究作为沉积环境重建的方法之一,在混杂堆积亚相的区分中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概述了冰碛、滑坡/崩塌/崩滑、泥石流及溃坝堆积的石英砂表面特征的研究现状,对这4种混杂堆积类型的石英砂表面特征进行整合厘定,比较了不同类型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揭示其主要机械结构和组合模式的异同,强调在混杂堆积石英砂表面特征研究中能级与粒间接触方式判断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目前混杂堆积石英砂表面特征研究的难点,并探讨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应重点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