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祖应,唐晓东. 西克尔新近系砂岩型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前景[J]. 新疆地质, 2003, 21(1): 43-45.
[2]白洪海, 石玉君. 西南天山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 新疆有色金属, 2008(4): 14-17.
[3]赵洪礼. 新疆滴水砂岩型铜矿矿床特征与成矿模式探讨[J]. 新疆有色金属, 2009(增刊): 43-45.
[4]辛江. 新疆乌恰县杨叶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J]. 矿床地质, 2010, 29(增刊): 393-394.
[5]刘春涌. 哈萨克斯坦杰兹卡兹甘特大型砂页岩型铜矿床[J]. 中亚信息, 2006(2):33-35.
[6]胡庆雯, 刘宏林. 新疆乌恰县萨热克砂岩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J]. 矿产与地质, 2008, 22(2): 131-134.
[7]刘宏林, 胡庆雯, 田培仁. 关于新疆乌恰盆地中新生代砂岩型铅锌铜铀层次成矿问题浅析[J]. 矿产与地质, 2010, 24(2): 113-119.
[8]祝新友, 王京彬, 王玉杰, 等. 新疆萨热克铜矿——与盆地卤水作用有关的大型矿床[J]. 矿产勘查, 2011, 2(1): 28-35.
[9]刘增仁, 巴特, 田培仁, 等. 新疆乌恰县萨热克砂砾岩型铜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潜力分析[J]. 西北地质, 2010, 43(增刊): 12-16.
[10]张舒, 张招崇, 黄河, 等. 南天山沙里塔什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S、Pb同位素特征研究[J]. 现代地质, 2010, 24(5): 856-865.
[11]李志丹, 薛春纪, 张舒, 等. 新疆西南天山霍什布拉克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J]. 矿床地质, 2010, 29(6): 983-998.
[12]韩宝福, 王学潮, 何国琦, 等. 西南天山早白垩世火山岩中发现地幔和下地壳捕虏体[J]. 科学通报, 1998, 43(23): 2544-2547.
[13]王彦斌, 王永, 刘训, 等. 南天山托云盆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0, 19(2): 131-139.
[14]郑建平, 路凤香, OReilly S Y, 等. 新疆托云地幔单斜辉石微量元素与西南天山岩石圈深部过程[J]. 科学通报, 2001, 46(6): 497-502.
[15]郑建平, 罗照华, 余淳梅,等. 新疆托云麻粒岩捕虏体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岩石成因及西南天山下地壳性质[J]. 科学通报, 2005, 50(8): 67-75.
[16]陈富文, 李华芹. 新疆萨瓦亚尔顿金锑矿床成矿作用同位素地质年代学[J]. 地球学报, 2008, 24(6): 563-567.
[17]王清华, 胡煜昭, 刘胜, 等.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北部露头区油气地质[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1-20.
[18]郭远生, 罗荣生. 滇中砂岩铜矿地质[M].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8: 70-84.
[19]李志丹. 新疆南天山盆地沉积环境中的两类重要铅锌矿床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11: 1-120.
[20]王思程, 薛春纪, 李志丹. 新疆伽师砂岩型铜矿床地质及S、Pb同位素地球化学[J]. 现代地质, 2011, 25(2): 219-227.
[21]韩吟文, 马振东, 张宏飞, 等. 地球化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3: 1-369.
[23]涂光炽. 地球化学走向何方?[J]. 南京大学学报, 1991(3): 203-209.
[24]张长青, 李厚民, 代军治, 等. 铅锌矿床中矿石铅同位素研究[J]. 矿床地质, 2006, 25(增刊):213-216.
[25]朱炳泉. 地球科学中同位素体系理论与应用——兼论中国大陆壳幔演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216-235.
[27]韩润生, 邹海俊, 吴鹏, 等.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型[J]. 地质学报, 2010, 84(10): 1438-1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