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8-29
    层序与沉积
    目录
    2011, 25(4):  0. 
    摘要 ( 883 )   PDF (364KB) ( 8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地质学
    伸展断陷中的变换构造分析
    陈发景, 汪新文, 陈昭年
    2011, 25(4):  617-625. 
    摘要 ( 1803 )   PDF (4329KB) ( 14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变换构造分析对于研究伸展断陷盆地的构造格局与油气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前人研究成果和近年来渤海湾盆地大量地震反射剖面解释的基础上,讨论了变换构造研究中一些有争议和有意义的问题。(1)对变换构造研究中采用的术语,诸如分段构造、变换构造、传递带、调节带和转换带重新进行了定义,并阐述了其基本概念。(2)根据侧列控凹主断层之间连接方式的不同,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方案,首先将变换构造划分为传递带、调节带和转换带3类,而后考虑每类变换构造特有的标志细分为若干亚类。(3)传递带和调节带的形成机制一般与侧列的控凹断层位移量沿其走向均匀变化有关。在断层中段位移量最大,在其末端,位移量减至最小。传递带和调节带形成于断层末端,然而,由于侧列断层叠覆程度的差异、位移量是否守恒、断层的倾向状况以及平面上侧列断层末端之间的横向距离等诸多因素,从而产生传递带或者是调节带以及与之有关的多种多样的变换构造样式。与传递带和调节带不同,转换带以连接不同伸展构造段的转换断层为特征,推测其形成是由于地壳伸展速率的巨大差异所致。

    东营凹陷西部古近系沙三段沉积特征的再认识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王红亮, 周廷全, 宋建勇, 苗小龙
    2011, 25(4):  626-634. 
    摘要 ( 4046 )   PDF (5782KB) ( 14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西部沙三段进一步勘探重点为岩性圈闭,但对其沉积特征的认识还存在争议。在前人沉积特征研究基础上,从沉积相类型、物源体系、沉积相分布及沉积模式等方面重新认识该区的沉积特征。新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区发育有辫状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浊积扇、滑塌浊积岩、湖泊等几种主要沉积相类型;发育有南部金家、西部高青凸起和东南部等3大物源体系,其中南部金家物源体系对研究区影响最大,形成较大规模的辫状三角洲(金家砂体和高青砂体)及其前端浊积扇体(樊家砂体);高青凸起物源在高青断层下降盘形成近岸水下扇,影响范围并不大;东南部物源体系的影响主要是在沙三段沉积后期,形成来自东南部的辫状三角洲(正理庄砂体),与南部物源体系交汇。在沉积相分布认识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辫状三角洲—浊积扇的沉积模式,其与墨西哥湾新生界发育的海相三角洲模式具有很大相似性。在此基础上,指出研究区岩性圈闭勘探的主要目标是三角洲前端的浊积扇。

    辽河东部凹陷红星地区古近系构造-岩性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
    姜振海, 林畅松, 曲爱英
    2011, 25(4):  635-641. 
    摘要 ( 5214 )   PDF (9150KB) ( 9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星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三角洲沉积中发育多套构造和构造-岩性油气藏,由于驾掌寺断裂的长期活动,区内构造和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明显受驾掌寺及其伴生断裂的控制。研究表明,驾掌寺洼陷沙三段烃源岩广泛发育,沙一段和东三段三级层序内的体系域或四级层序中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及前缘席状砂体和湖进泥岩层形成了7~8套圈闭规模的储盖组合,良好的生、储、盖空间配置构成了成藏的基本条件。同沉积断裂的活动控制着砂体的分布,驾掌寺断裂的西侧下降盘和北东东向的伴生同沉积断裂制约着不同期的砂体发育部位。驾掌寺断裂长期活动,与储层砂体相连构成了区内的主要输导体系,沿断裂带是油气藏形成(特别是构造或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地带。区内早期发育的、位于深部的次级断裂对油气的分布或油气藏的发育具有特别的控制作用,这些断裂一般终止于沙一段上部,沿这些断裂向上运移的油气则趋向于在沙一段中部富集;而沙一中段具有良好的储层和盖层,因此,形成了沿沙一中段砂体广泛成藏的油气分布规律

    北京北部上侏罗统辫状河体系沉积特征
    郭佳, 邓宏文, 季春辉, 秦雁群
    2011, 25(4):  642-649. 
    摘要 ( 6694 )   PDF (8312KB) ( 17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野外露头的沉积构造和沉积层序特征,对北京北部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上侏罗统后城组进行沉积相研究,认为该地区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构成辫状河体系的4种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河道、心滩、河间湖泊和溢岸沉积,其中的溢岸沉积相当于曲流河中发育的决口河道与决口扇沉积。运用基准面旋回变化原理,识别出了2个中期旋回和构成中期旋回的多个短期旋回。总结了基准面旋回特征,阐明了地层叠加样式随A/S(可容纳空间/沉积物供给)比值的变化规律,认为低A/S比值时,河道砂体的连通性较好,而高A/S比值时,河道较孤立,连通性较差;且溢岸沉积的地层厚度随着A/S比值的增加不断增大,溢岸沉积的厚度可以作为判断可容纳空间大小的一个依据。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油藏溶洞储集体成因及演化
    牛玉静, 康志宏, 龙旭, 崔文彬
    2011, 25(4):  650-659. 
    摘要 ( 2420 )   PDF (6756KB) ( 9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岩溶作用形成的溶洞、溶孔、裂缝构成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的重要储集体,控制油气分布。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和海西早期岩溶作用的改造,通过对塔河油田岩溶作用演化及发育期次的研究,认为O3s尖灭线以北为海西早期岩溶及加里东期岩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南区域主要为加里东期岩溶发育区。利用岩心、钻井、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将塔河油田溶洞储集体从成因上划分为侵蚀型溶洞、异地沉积物充填型、原地沉积物充填型、塌陷型溶洞4种类型。结合塔河油田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建立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洞穴型储层的纵向分布模式和平面分布模式。

    四川南江地区灯影组白云岩优质储层的形成与演化
    王东, 王国芝
    2011, 25(4):  660-667. 
    摘要 ( 2079 )   PDF (5737KB) ( 17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江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优质储层主要为潮坪或粒屑滩环境成因的藻白云岩、粒屑白云岩和重结晶成因的粉-细晶白云岩,现存储集空间都是与溶解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相关的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特大溶孔、缝合线溶孔和残余岩溶孔洞等。通过对原生和后生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灯影组优质储层是经过5个演化阶段后的最终产物,主控因素为表生期大气淡水岩溶作用及深埋期埋藏溶蚀作用。原始的沉积微相和岩石类型控制着岩溶作用的强度,埋藏溶蚀作用主要是对岩溶孔洞进行溶蚀扩大或充填破坏。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热演化史
    崔军平, 任战利
    2011, 25(4):  668-674. 
    摘要 ( 2609 )   PDF (4353KB) ( 14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尔逊凹陷是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内勘验程度较高的一个南部凹陷,该凹陷沉积厚度大,地层发育全,生油条件十分优越,是海拉尔盆地主要产油气凹陷。主要烃源岩层是南屯组,其次是铜钵庙组和大磨拐河组。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恢复的乌尔逊凹陷早白垩世古地温梯度为344 ℃/hm,接近现今地温梯度33 ℃/hm。古地温恢复及热演化史模拟表明,乌尔逊凹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一个升温过程,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现今地温场控制。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结合伊利石测年结果表明,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有两期,为早白垩世晚期及古近纪以来,且以早白垩世晚期为主要成藏期;古近纪以来为第二期成藏阶段,烃源岩进入第二次生油高峰期。第二次成藏时期对乌尔逊凹陷油气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是制约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注热降压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胡立堂, 张可霓, 高童
    2011, 25(4):  675-681. 
    摘要 ( 2293 )   PDF (6616KB) ( 14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利用pT+H软件和水平井技术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注热和注热降压开采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重点讨论了注入热水温度为30、60、90 ℃时水合物饱和度以及CH4气体饱和度、CH4产气率、累积CH4产气量和产水量的变化规律,发现两种开采模式下水合物低饱和度分布范围随时间增长和温度升高而增大;CH4产气率在开采10 d内升高较快,之后逐渐减小。模拟结果表明:注热降压开采模式比单纯注热模式的效果有较大改善,而且温度对于提高CH4产气量效果不明显,但因为天然气水合物藏的低渗透性,神狐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的CH4产气量不大。研究结果可为南海神狐海域和类似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提供参考。

    岩浆岩石学
    桂东南马山沿灵山断裂出露的印支期洋岛玄武岩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吴根耀, 李曰俊
    2011, 25(4):  682-691. 
    摘要 ( 2741 )   PDF (4190KB) ( 15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桂东南沿灵山断裂出露的马山印支期玄武岩的常量元素特征指示它属洋岛碱性玄武岩,微量元素含量显示出大洋板内玄武岩的特点。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表现为一组近于平行的向右缓倾曲线,(La/Yb)N= 1169,(Ce/Yb)N=864,(Ce/Sm)N=241,稀土总量随全碱含量增大有升高的趋势,表明它是亚速尔型洋岛。这首次为桂东南及毗邻的粤西南地区属古特提斯造山带、灵山断裂是古特提斯分支洋盆闭合后的缝合线提供了来自洋盆内地质记录的证据。结合粤桂交界区的最近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灵山洋演化的工作模式。

    云南禄劝县朗茂二叠纪玄武玢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对高钛玄武岩成因的指示意义
    张晶, 曹晓萌, 王佳琳, 张招崇
    2011, 25(4):  692-702. 
    摘要 ( 2927 )   PDF (6423KB) ( 15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禄劝县朗茂次火山岩体位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东部,由下部的玄武玢岩和上部的多斑玄武玢岩组成。全岩主要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其TFe2O3和TiO2含量较高,分别为1405%~1486%、312%~469%,属于高钛玄武岩的范围,但是两者的主要元素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表现在前者有相对低的SiO2、TiO2、Al2O3和Na2O含量以及相对高的MgO和CaO含量。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单斜辉石均为相对富铁钛的普通辉石,斜长石为中-拉长石,而钛磁铁矿以异常高的TiO2含量(2425%~2665%)为特征。根据单斜辉石温度计和压力计以及斜长石的温度计估算结果,玄武玢岩和多斑玄武玢岩的形成温度和压力均有明显的差别,后者温度和压力较低,分别为1 143~1 176 ℃、023~086 MPa;而前者较高,分别为1 316~1 370 ℃、198~225 MPa。另外,钛磁铁矿中异常高的XUsp含量以及单斜辉石中低的Fe3+指示岩浆的低氧逸度,估算的氧逸度为1013×10-6~1013×10-10   Pa。因此可以推测,由于低的氧逸度抑制了钛磁铁矿在早期结晶,导致晚期岩浆富集铁和钛,所以高钛玄武岩可以通过正常的低钛玄武岩岩浆在早期发生硅酸盐矿物的分离结晶演化而成。但是由于有一部分铁和钛在单斜辉石结晶过程中进入单斜辉石晶体中,导致在残留岩浆中没有高度富集铁钛,因而在该地区没有形成钒钛磁铁矿矿床。

    甘肃金川Ⅱ号岩浆硫化物含矿岩体岩浆演化过程探讨
    李士彬, 宋谢炎, 胡瑞忠, 陈列锰
    2011, 25(4):  703-711. 
    摘要 ( 2021 )   PDF (3057KB) ( 1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川矿床是我国最大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岩体主要由硫化物橄榄岩、含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和橄榄辉石岩等岩相组成。以金川Ⅱ号岩体为例,根据岩相学观察和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试图对岩浆上升过程中的演化分异进行深入探讨,发现金川Ⅱ号岩体岩浆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主要包括深部岩浆房中尖晶石—橄榄石的分离结晶和浅部岩浆房辉石与斜长石的结晶,而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发生在岩浆上升的整个过程,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是导致母岩浆中硫饱和的主要因素。该岩浆分异演化过程间接支持了汤中立提出的“深部分异-熔离,依次贯入”成矿模式。

    新疆阿尔泰两棵树铁矿区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定年及地质意义
    姜丽萍, 柴凤梅, 杨富全, 刘锋, 张志欣, 耿新霞, 吕书君
    2011, 25(4):  712-719. 
    摘要 ( 2950 )   PDF (7615KB) ( 16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阿尔泰两棵树铁矿床位于阿尔泰南缘克朗盆地,产于花岗岩体与地层接触带的伟晶岩脉中。应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法,获得该矿区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3767±13)Ma,属中泥盆世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同时该年龄限定两棵树铁矿床为中泥盆世晚期成矿。它与同时代的花岗岩有相同的构造背景,即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矿床学与遥感找矿
    新疆乌恰县萨热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李志丹, 薛春纪, 辛江, 王思程, 贾志业, 石海岗, 董新丰, 邵行来
    2011, 25(4):  720-729. 
    摘要 ( 3590 )   PDF (7431KB) ( 14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萨热克铜矿是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新生界沉积盆地内的大型矿床。矿床定位于托云中生代拉分盆地西缘与东阿赖海西晚期深海盆之间的萨热克巴依中生代断陷盆地内,矿体呈层状、透镜状分布于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段(J3k2)灰绿色砾岩层位中,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孔雀石,围岩蚀变较弱。矿石中辉铜矿δ34S=-240‰~-190‰,指示硫来自地层中大量硫酸盐的生物还原作用,辉铜矿206Pb/204Pb比值范围为18475~18642,207Pb/204Pb为15606~15676,208Pb/204Pb为38585~38795,指示成矿金属来自于上地壳和造山带剥蚀区。结合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判断萨热克铜矿是与盆地流体活动相关的砾岩型铜矿。

    湖北铜绿山矽卡岩型铜铁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王彦博, 顾雪祥, 张宗保, 董树义
    2011, 25(4):  730-739. 
    摘要 ( 4543 )   PDF (2161KB) ( 15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北铜绿山铜铁矿床处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西部鄂东成矿区内,是鄂东南地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铁矿床。矿体呈透镜状产于下三叠统大冶群第3至第7岩性段大理岩与铜绿山岩体的接触带。矿床成矿过程大致划分为干矽卡岩阶段(Ⅰ)、湿矽卡岩阶段(Ⅱ)、氧化物阶段(Ⅲ)、石英硫化物阶段(Ⅳ)和碳酸盐阶段(Ⅴ)。矿石矿物主要有磁铁矿、黄铜矿、赤铁矿;脉石矿物以石榴石、石英、碳酸盐矿物为主。通过对铜绿山铜铁矿床硫、氢、氧、碳和铅同位素组成研究,探讨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有少量大气降水加入,后期大气降水比重加大;热液中的碳主要为深源岩浆来源,少量来自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矿石中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了硫来自深源岩浆;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为正常铅,矿石铅源于上侵过程中受地壳物质混染的幔源岩浆。

    云南文山官房钨矿床团山矿段围岩蚀变与矿化规律研究
    张亚辉, 张世涛, 冯明刚, 刘小波, 孙琦森, 张博
    2011, 25(4):  740-749. 
    摘要 ( 2824 )   PDF (5536KB) ( 11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文山县官房白钨矿床属于中—大型矽卡岩型白钨矿床。矿区内围岩蚀变强烈,蚀变分带明显,依据蚀变岩岩相学及岩石化学测试结果,并结合钻孔编录资料,将团山矿段围岩蚀变划分为3个蚀变带,自花岗岩体向外依次为金云母-绿帘石化带→透辉石-透闪石化带→镁橄榄石化带。通过对各蚀变带中岩石组分迁移量分析认为:在团山矿段热液蚀变及白钨矿化过程中,来自花岗质岩浆热液的Al2O3、SiO2、TFe、K2O、Na2O迁入,灰岩(白云质灰岩)中MgO、CaO迁出,团山矿段白钨矿化主要发生在透辉石-透闪石化带中,矿体产状与透辉石-透闪石带产状基本一致,橄榄石化带中钨矿化相对较弱,金云母-绿帘石化带中仅可见零星钨矿化。这一研究成果将对文山官房钨矿床成矿规律研究以及矿区进一步找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黔东八克金矿毒砂标型特征研究
    郑杰, 余大龙, 吴文明, 杨忠琴, 刘阳
    2011, 25(4):  750-758. 
    摘要 ( 2395 )   PDF (2574KB) ( 9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黔东八克金矿床以金高度富集矿体和围岩中广泛出现毒砂而与该区其他金矿有明显区别。以成因矿物学和找矿矿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前人对该矿床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测试技术和手段对该矿区中产出的毒砂进行了标型特征研究,从另一个角度取得了矿床成因方面的重要信息。研究表明,矿体含金毒砂粒度小,结晶程度差,晶胞参数接近理论值,热电性为N导型且热电系数均值为-1956 μV/℃,明显低于毒砂热电系数均值在近矿围岩中的-1851 μV/℃和在远矿围岩中的-1746 μV/℃。化学成分中S/As大于1,Fe/(As+S)小于05。电子探针形貌观察发现其颗粒较为破碎,裂隙发育,并有伴生矿物方铅矿填充。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矿体内毒砂REE含量明显低于围岩中毒砂的REE含量,铕呈现强烈的负异常。成矿流体中富集亲硫元素和LREE,亏损HFSE,为具有弱还原性的富Cl型体系。通过对Y/Ho、Zr/Hf、Nb/Ta 和Co/Ni比值的研究,推断八克金矿是一种岩浆热液型的中温矿床。

    Hyperion高光谱遥感在青海东昆仑东大滩地区找矿中的应用
    张紫程, 张绪教, 胡道功, 高万里
    2011, 25(4):  759-767. 
    摘要 ( 3707 )   PDF (7750KB) ( 30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ENVI软件,对青海东昆仑东大滩地区Hyperion高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后,运用光谱角填图法、波谱特征拟合法及匹配滤波法,对高光谱数据进行了矿物蚀变信息的提取,获得了东大滩地区矿物蚀变图像。在磨石沟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岩体外围的南东侧,存在着硅酸盐、碳酸盐、三价铁等矿物蚀变。野外对蚀变异常地段进行验证,野外观察的矿物蚀变异常与遥感图像显示的蚀变异常区域基本吻合;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条件,进行了区内成矿预测与优选靶区圈定,并发现了东大滩铜矿化点,说明高光谱遥感能为找矿提供准确且可靠的信息。

    构造与地层
    鄂东南铁山不对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基质层中的应变测量与分析
    吴林波, 曾佐勋, 高曦
    2011, 25(4):  768-777. 
    摘要 ( 1896 )   PDF (7306KB) ( 13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东南铁山是亚洲首个发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的地区。以该区不对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为研究对象,利用惯量椭圆法对其基质层进行有限应变测量,获得真应变差、运动学涡度等相关参数及有限应变椭圆长轴展布方位的分布图。对所获数据资料研究表明:该不对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基质层的应变受其能干层控制,有限应变值与其离能干层的距离趋于负相关,且与其矿物颗粒粒径呈负相关,在平行于石香肠构造伸展方向上基质层有限应变分布不均;石香肠体附近与之相近规模的变形构造可使其相应基质中的应变分布紊乱;该不对称骨节状石香肠构造是由早期平行于层面简单剪切叠加晚期平行层面伸长、垂直层面压缩的纯剪切作用形成。与不对称鱼嘴状石香肠构造对比研究表明,两者基质层中简单剪切与纯剪切的分布均分别与其相对增厚与减薄区段对应,而两者形态的不同主要与石香肠体不连续处充填物的能干性不同有关,再次表明两者均是较好的岩石流变学标志。

    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马会组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钱程, 韩建恩, 余佳, 贺承广, 朱大岗, 孟宪刚, 邵兆刚, 王津
    2011, 25(4):  778-788. 
    摘要 ( 2848 )   PDF (4427KB) ( 15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中新统马会组砾岩层的分布特征、剖面特征和砾组特征分析,结合盆地内部和四周山区的岩性特征分析,阐述了砾岩层本身的性质、成因、来源和搬运方式等,探讨砾石沉积时盆地的水动力条件、气候环境、地貌特征和构造条件等。研究表明,马会组砾岩层为榆社盆地新近纪河湖相沉积的底砾岩,其中所含的3层砾岩在成因、来源、搬运和沉积环境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马会组砾岩层为多期次、多来源、非稳定的冲湖积成因,为湖泊水进期的沉积物,指示干冷向温湿转变的气候环境;砾石的主要来源是盆地内部的基底地层及其东缘、北缘和西缘的山区;砾石遭受了较强的物理化学作用,还存在一定的生物作用;含量较少的花岗岩砾石经受了较长距离的搬运,其他岩性砾石经受了近—中距离的搬运。榆社盆地为喜马拉雅运动二幕晋东地区山地相对抬升形成的山间盆地,砾石沉积时已形成了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雏形。

    张家界地区风化壳的性质与夷平面形成环境
    倪志云, 杨桂芳, 张绪教, 田明中, 平亚敏, 杨振
    2011, 25(4):  789-795. 
    摘要 ( 2455 )   PDF (4826KB) ( 15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野外考察、室内测试分析及区域对比,对张家界地区风化壳的性质与夷平面的形成环境进行探讨。地貌学、古岩溶、风化壳等特征综合验证了张家界地区夷平面的存在;风化壳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表明,夷平面形成于湿热的晚第三纪,其后形成剥夷面。夷平面上风化壳分层明显,自上而下分为腐殖土层、残积层、半风化基岩层和基岩层;化学分析表明风化壳具有粘土含量高、富铝化程度低的特点,湿热的夷平面环境使风化壳脱硅富铁铝作用较弱,形成硅铝风化壳。综合区域对比可知,张家界地区海拔为1 100~1 300 m的一级夷平面形成于晚第三纪湿热的环境;低于夷平面的砂岩平台组成剥夷面(800~950 m),大约形成于晚上新世到早更新世之间。

    水资源与环境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广州地下水特殊脆弱性评价
    杨木壮, 吴涛, 厉艳君
    2011, 25(4):  796-801. 
    摘要 ( 2644 )   PDF (3309KB) ( 10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地形因素、地层因素、水文地质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特殊脆弱性的影响,从中选取9个评价因子,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构造非线性隶属度,计算各个指标的隶属度函数,然后通过模糊矩阵以及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广州地下水特殊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地下水特殊脆弱性指数处于299~2216之间,可划分为5个等级,总体上地下水容易受到污染,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脆弱性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花盆地中部,该区域地下水开采量较大,土地利用变化较快,且地形坡度小,含水层富水性大,地下水埋深小;脆弱性中等地区主要分布在广州中部、南部以及西部的部分地区,其地下水位具有一定防污能力,但由于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地下水较容易受到污染;脆弱性较低地区主要分布在广州东部及北部,其地下水埋深较大,含水层较厚,对污染物的隔污及净化能力强,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影响小。针对不同地区的脆弱性特点,需要采取不同措施,以促进广州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灰岩含水层中稀土元素在地下水与围岩间的分异:以皖北任楼煤矿太原组灰岩含水层为例
    陈松, 桂和荣, 孙林华, 刘向红
    2011, 25(4):  802-807. 
    摘要 ( 2730 )   PDF (1279KB) ( 15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取了皖北任楼煤矿太原组灰岩和灰岩水样品进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灰岩样品稀土总量较低,平均为36947×10-6,灰岩样品稀土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灰岩水样品稀土总量平均为0052 6×10-6,灰岩水样品轻、重稀土均富集,轻、重稀土之间分异明显。对灰岩含水层水岩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轻稀土表现稳定,重稀土分异明显,尤其在Y处有一个明显的峰值;Y元素与Ca元素呈正相关关系,相比石灰岩,灰岩水的Y/Ho、Y/Dy分异更为明显。研究认为,灰岩水中Y元素的峰值效应也可作为灰岩水源识别的依据。

    长江下荆江段分形学特征与河道演化
    罗郧, 黄长生
    2011, 25(4):  808-812. 
    摘要 ( 1841 )   PDF (899KB) ( 8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盒数维法对长江下荆江各不同时期河道岸线的分形学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下荆江河道岸线的盒数维介于1078~123之间,较黄河、海河、滦河等河流的维数要小,相当于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平原区的维数,反映出下荆江河段是高成熟度的河段。这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其他河段不相称,可能是由江汉—洞庭湖平原长期沉降所造成。河道裁弯之后,河道岸线由复杂变简单,分维数显著减少。裁弯取直事件发生在分维数值为119~123之间,即分维数可作为河道突变事件发生的一个预警参数。

    廊坊地区土壤重金属存在形态及有效性分析
    蔡奎, 栾文楼, 宋泽峰, 李超, 陈智贤, 谷海峰
    2011, 25(4):  813. 
    摘要 ( 1871 )   PDF (1288KB) ( 10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廊坊39个样点根系土中As、Cd、Cr、Hg、Pb共5种重金属元素各形态含量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该区根系土重金属元素形态组成特征,初步分析了各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地球化学行为。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5种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与全量及土壤pH、TOC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的高低不仅受其全量的影响,而且与土壤pH、TOC亦有着密切关系。该结论为评估廊坊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