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10-26
    目录
    目录
    2011, 25(5):  1. 
    摘要 ( 654 )   PDF (508KB) ( 8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床学与岩石学
    大兴安岭中南段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
    张梅, 翟裕生, 沈存利, 刘永慧, 杨帅师, 翟德高, 要梅娟, 王建平, 王守光, 高征西, 张玲
    2011, 25(5):  819-831. 
    摘要 ( 2632 )   PDF (10749KB) ( 20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和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兴安岭中南段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分析,阐明了该区铜多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容矿围岩、与成矿有关岩体和成矿时代,运用区域成矿学研究方法将该区铜多金属成矿初步划分为燕山期斑岩热液、印支—燕山期动力热液和晚华力西—燕山期热水喷流沉积叠加后期热液3个成矿系统。研究表明,本区应重视在侏罗世—白垩世火山岩区寻找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加强在已知矽卡岩型或热液脉型矿床的深部和外围寻找斑岩型矿床。

    湖南龙山金锑矿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庞保成, 杨东生 , 周志, 刘义茂, 刘鹏程, 刘远栋
    2011, 25(5):  832-845. 
    摘要 ( 4255 )   PDF (7781KB) ( 1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铁矿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既可提供元素赋存状态的信息,又可示踪热液成矿过程。利用电子探针对龙山金锑矿赋矿地层新鲜板岩、蚀变围岩以及矿石中黄铁矿的多种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沉积黄铁矿中Au主要以纳米颗粒形式存在;热液黄铁矿中既有固溶体金,也有纳米金。沉积黄铁矿中Co、Ni、Sb、Mn、Te可能以固溶体形式存在,As、Pb、Zn、Cu、Ag以包裹体形式存在;热液黄铁矿中As、Sb、Mn、Te可能以固溶体的形式存在,Co、Ni、Pb、Zn、Cu、Ag以矿物包裹体形式存在。龙山金锑矿至少经历了两个成矿期:早期是由深部的富Ni岩浆流体引发的金、铅、铜、钨矿化,该期矿化强度不大;晚期是以大气降水循环引起的金、锑矿化,是龙山金锑矿的主要成矿期,并大致可分为显微金阶段、次显微金辉锑矿阶段、可见金辉锑矿阶段和辉锑矿阶段4个成矿阶段。

    太行山南段北洺河铁矿S、Pb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
    王艳娟, 胡援越, 申俊峰, 曲凯, 殷娜, 于洪军, 马广刚
    2011, 25(5):  846-852. 
    摘要 ( 6039 )   PDF (5580KB) ( 2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洺河铁矿是太行山南段邯邢地区主要铁矿床之一,属于二长闪长岩侵入中奥陶统石灰岩形成的典型矽卡岩型铁矿床。针对北洺河矿区矽卡岩和磁铁矿矿石进行了S、Pb同位素分析研究,并结合前人对岩体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进行了成矿物质来源探讨。结果表明,北洺河铁矿成矿物质来源复杂,其中硫同位素δ34S变化范围为12.2‰~16.5‰,明显偏离陨石硫范围,说明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围岩有关。特别是深部成矿流体在自下而上运移过程中,受围岩石灰岩地层中膏盐层的混染,体现出混合硫来源特点。铅同位素组成中,206Pb/204Pb=17.840~18.793,平均值为18.419;207Pb/204Pb=15.46~15.62,平均值为15.56; 208Pb/204Pb=37.927~39.301,平均值为38.730,表明铅的来源以下地壳铅源为主,兼混有少量幔源铅。

    藏南拉木由塔锑(金)矿床S、Pb同位素组成及指示意义
    杜泽忠, 顾雪祥, 李关清, 章永梅, 程文斌, 景亮兵, 张兴国
    2011, 25(5):  853-860. 
    摘要 ( 5904 )   PDF (4646KB) ( 12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拉木由塔锑(金)矿床位于藏南Sb-Au成矿带东段,矿(化)体主要赋存于中侏罗统遮拉组地层与辉绿(玢)岩脉接触带上。在分析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矿石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并通过与区域成矿带中典型矿床硫、铅同位素组成的对比分析,探讨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窄,成矿热液δ34SΣS在0值附近,与藏南Sb-Au成矿带中典型矿床的δ34S值相似,反映其来源与岩浆硫密切相关。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为异常铅,且构成了铅二次等时线,求得放射性成因铅源区年龄为1 638 Ma,反演了矿石铅的两阶段演化过程,推断其来源于上地壳古陆结晶基底,该研究成果能为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锑金成矿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皖南东源钨钼矿床西源和江家矿段硫、铅同位素组成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杜玉雕, 余心起, 周翔, 傅建真
    2011, 25(5):  861-868. 
    摘要 ( 5993 )   PDF (5964KB) ( 15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皖南东源钨钼矿位于安徽省祁门东源境内,是该地区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钨钼矿床。它由东源、江家和西源3个矿段组成。江家和西源矿段的钨钼矿体主要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体内及其接触带附近,以细脉浸染状和浸染状矿化类型为主。测试结果表明:江家矿床δ34SV-CDT值介于2.6‰~4.9‰之间,西源矿床δ34SV-CDT值介于4.0‰~4.7‰之间,组成稳定;钨钼矿体的形成与岩浆作用相关,硫可能是从花岗闪长岩体中淋滤而来。江家矿床矿石样品208Pb/204Pb值介于38.264~38.400之间, 207Pb/204Pb值介于15.579~15.618之间, 206Pb/204Pb值介于18.222~18.369之间;西源矿床矿石样品208Pb/204Pb值介于38.360~38.442之间, 207Pb/204Pb值介于15.604~15.618之间, 206Pb/204Pb值介于18.240~18.251之间;根据铅构造模式图解和其参数综合分析,表明成矿物质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整体上显示下地壳来源特征,具有壳幔混合特点。

    西藏墨竹工卡县洞中拉铅锌矿床S、Pb同位素组成及成矿物质来源
    刘婷婷, 唐菊兴, 刘鸿飞, 张金树, 崔晓亮, 高一鸣
    2011, 25(5):  869-876. 
    摘要 ( 6480 )   PDF (5872KB) ( 1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西藏墨竹工卡县洞中拉铅锌矿的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矿床成矿机制,对该矿床的矿石样品进行了硫和铅同位素分析,并对其变化规律和成因意义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6件金属硫化物样品(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的δ34S值变化于2.2‰~4.8‰之间,显示硫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根据共生硫化物对所确定的温度,该矿床属中低温热液矿床。6件金属硫化物样品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变化范围分别为18.628 0~18.629 6、15.698 0~15.699 9、39.077 5~39.082 4,平均值分别为18.628 70、15.699 02和39.079 37。硫和铅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洞中拉铅锌矿床的硫主要来自沉积围岩,主要为无机还原成因,有少量硫来自本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洞中拉铅锌矿床矿石铅主要来自上地壳物质。

    智利科皮亚波GV地区侵入岩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
    李建旭, 方维萱, 刘家军
    2011, 25(5):  877-888. 
    摘要 ( 2052 )   PDF (10034KB) ( 18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利北中部科皮亚波GV地区位于中生代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与斑岩铜矿过渡带。侵入岩体主要为辉长闪长岩、闪长岩、闪长斑岩、黑云母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和二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说明该侵入岩体属于钙碱性、I型或磁铁矿系列,来源于深部上地幔。推测这些岩浆岩岩石组合形成于洋壳俯冲带,局部扩张与挤压转换导致弧后盆地萎缩封闭并快速抬升。岩浆侵入具有多期次活动,形成了多期次热液活动中心,并发育面型与脉带型蚀变矿化分带,地表具有寻找大型IOCG矿床前景。地表泥化-绿泥石-多孔状硅化网脉和含金银多金属铁锰碳酸盐化网脉发育,含金银多金属网脉状-带状和面型蚀变区揭示地表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多金属矿床;深部具有寻找隐伏斑岩型铜金矿床前景。今后需在该区加强蚀变矿化分带规律研究,进行深部找矿预测。

    石油地质学
    不同期伸展断陷的叠合类型
    陈发景, 汪新文 , 陈昭年
    2011, 25(5):  889-895. 
    摘要 ( 1066 )   PDF (5593KB) ( 9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3个问题:(1)不同期伸展断陷的叠合类型。按照断陷的叠合方式划分为孤立型、继承型和相干型。其中相干型根据不同期断陷的相干关系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类,即同向相干型、对向相干型和相交相干型。(2)各相干型叠合的控制因素不同。同向和对向相干型叠合与先存基底断裂系统同向和对向排列以及断裂伸展活动时横向和纵向迁移有关;而相交相干型叠合与伸展方向的旋转有关。(3)油气分布与不同期断陷叠合类型有密切关系。一些类型,如继承型和对向相干型叠合有利于油气生成和保存,而同向和相交相干型叠合类型,因为早期断陷在晚期阶段部分上升并受到改造,一般起破坏作用。

    含滑脱层剖面的分层平衡恢复技术在川东北构造演化研究中的运用
    胡望水, 曾涛, 周亚丽, 姚乾坤, 汤济广
    2011, 25(5):  896-901. 
    摘要 ( 2079 )   PDF (10350KB) ( 13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古构造演化的研究中,常常遇到塑性层的不规则变形而使得剖面难以达到平衡的问题,利用分层组合法可以消除塑性层所造成的影响。将盐上岩层和盐下岩层分开平衡恢复,然后利用二者控制盐层并组合到一起,以此控制塑性层的变形幅度,使剖面达到平衡状态。分层组合法运用到针对川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构造演化研究的平衡剖面技术中,较好地消除了塑性层所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古构造的形成经历了早期拉张、中期过渡、后期挤压的受力变形过程,由此而形成了早期发育正断层、中期构造发生反转、后期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构造特征,嘉陵江—雷口坡组厚达500 m的膏盐岩层在变形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滑脱、调节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2油层组石油富集规律及其差异性
    田建锋, 刘池洋, 梁晓伟
    2011, 25(5):  902-908. 
    摘要 ( 3610 )   PDF (10256KB) ( 5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油层分布与主要成藏地质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西倾单斜背景是该区构造岩性圈闭形成的基础,鼻隆构造控制石油的分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储集体,分流间湾泥岩是油藏上倾方向的遮挡和上部封盖条件,成岩作用是保证砂体储集能力的关键,长2下部大套连通砂体具有汇聚石油的“倒置漏斗”作用。但各个地质要素对不同小层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对石油富集影响最强的因素称为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它也是油气成藏条件中最差的那个因素,且在中期沉积旋回的不同部位关键因素不同。关键因素的差异决定了油气富集规律的差异,姬塬地区长211和长212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展布,其油层分布具有南北成带的特点;长222和长23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是泥岩遮盖能力,其不均一性导致油层分布零星分散,长213和长221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是鼻隆构造形态,它使油层分布呈东西成串状。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盒2-3段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徐深谋, 林春明, 王鑫峰, 钟飞翔, 邓已寻, 吕小理, 汤兴旺
    2011, 25(5):  909-916. 
    摘要 ( 2479 )   PDF (6572KB) ( 1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2-3段储层砂岩类型以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研究表明该区目的储层的成岩阶段处于早成岩A期,主要发育机械压实、胶结、交代和溶解4种成岩作用。机械压实、胶结和交代作用为破坏性成岩作用,发育程度普遍较强。其中,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是本区储集层中发育最普遍、最典型的两种成岩作用,也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溶解作用作为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发育程度不高,但在局部区带发育相对较强,是引起该地区储层改善的主要成岩因素之一。储层物性随深度增加呈有规律变化,在2 670~2 750 m深度段孔隙度和渗透率出现异常高值区,该孔隙异常发育带是多种成岩作用综合的结果,油气运聚高峰期产生的有机酸引起的碎屑颗粒和碳酸盐胶结物等的溶蚀对其形成和保存有重大贡献。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地区奥陶系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特征及有利目标区分析
    王红伟, 刘宝宪, 毕明波, 马占荣, 李磊, 李燕
    2011, 25(5):  917-924. 
    摘要 ( 2254 )   PDF (6810KB) ( 9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地区祁连海域奥陶系石灰岩发育段发现岩溶缝洞型储层,并且具有较好的含气性,表明岩溶缝洞型气藏是该盆地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的新类型。通过对盆地西北部奥陶系古岩溶缝洞发育的基本地质条件进行分析,从钻井、录井、测井及地震响应特征方面阐述了古岩溶缝洞型储层的特征,划分出两种储层类型;根据天1、鄂19井岩溶储层的地震识别模式,预测克里摩里组岩溶缝洞体的有利目标区的平面分布,其与奥陶系烃源岩构成较好的成藏组合,是今后西北部地区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区带。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机理分析
    黄正良, 包洪平, 任军峰, 白海峰, 武春英
    2011, 25(5):  925-930. 
    摘要 ( 2532 )   PDF (4770KB) ( 14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宏观与微观结合并以地球化学分析为主要手段,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存在准同生白云岩化、渗透回流及混合水白云岩化、埋藏白云岩化和热液白云岩化4种白云岩化成因。准同生白云岩主要发育于马一、三、五段,由常规蒸发泵白云岩化形成;渗透回流及混合水白云岩由富镁盐水下渗白云岩化以及富镁盐水混同大气淡水对先成碳酸盐岩进行白云岩化共同作用形成;埋藏白云岩为大气降水溶蚀古陆老硅铝质岩石形成的盐水下渗和海(湖)水沿溶蚀孔洞下渗这两种白云岩化叠加形成的;热液白云岩为热液在粗晶粒白云岩孔隙或构造裂缝中溶蚀碳酸盐岩,过饱和后晶出。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盒8气藏含水特征及气水分布主控因素分析
    张海涛 , 时卓 , 任战利, 李美
    2011, 25(5):  931-937. 
    摘要 ( 1991 )   PDF (11099KB) ( 10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低渗透砂岩气藏的典型代表,主力含气层盒8段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根据储层非均质性、孔喉结构配置关系将盒8段储层水分为吸附水、毛细管水、自由水3类, 其中吸附水主要吸附于岩石颗粒表面;毛细管水存在于非均质性较强储层的毛细管中;自由水发育在孔隙结构和物性较好的储层。根据区域生烃强度、储层非均质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了控制气水分布的主要因素:生烃强度控制气水分布总格局,储层横向非均质性控制储层局部气水分布,微观孔隙结构控制地层水赋存状态。

    构造地质学
    内蒙古包头市区大青山山前断裂地震活动断层初步研究
    聂宗笙, 任云, 刘志明, 杜成龙, 丛培历
    2011, 25(5):  938-957. 
    摘要 ( 1920 )   PDF (41832KB) ( 7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多年来野外考察及断层活动事件年代测定,现已初步查明,包头市区座落在大青山山前断裂西段全新世地震活动断层上。该地震活动断层展布于山前Ⅱ级或Ⅰ级台地前缘,由一系列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崩积楔、地震充填楔、地裂缝及沙土液化等地震形变遗迹组成,构成规模较大、连续性好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地震断层呈直线型或宽缓弧形斜列延伸,错断全新统及最新地貌面,为一系列断面向南倾斜的正断层及阶状正断层,断层面平整,具垂直擦痕,断层带往往为砂砾、角砾或沙土充填,显示为主要在张应力作用下断层经历5次活动、正倾滑运动而形成。最新一次活动事件为公元849年地震。根据对全新世地震活动断层的活动特征、活动期次的划分及强震复发间隔的初步研究,以及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包头市区地震危险性应该引起相当的关注。

    青藏高原西缘班公错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刘芳晓, 李德威, 刘德民
    2011, 25(5):  958-964. 
    摘要 ( 1828 )   PDF (12740KB) ( 10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西缘的班公错地区是青藏高原西构造结的典型区域,更是研究青藏高原中更新世以来构造活动、地貌演化和环境演变的重要区域。依据野外调查结果,借助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和数字高程模型地形地貌特征的分析,对该地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以及其与地形地貌特征的耦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貌分区特征以中大起伏山地(地势起伏度500~2 500 m)地貌为主,平原、台地少有发育;班公错地区断层走向分为近EW向、NW向、NE向和NNE向4组,其中近EW向为主体,断陷盆地多具有拉分断陷特征;区内晚新生代地层发育,尤其第四纪冲洪积物和湖积物广泛展布,并受断层的控制具有线性发育特征,湖积阶地和冲洪积阶地发育,班公错北岸乌奖附近拔湖高度62 m、65 m、98 m的沉积阶地钙质堆积物年龄为(23.8±2.3)、(33.9±4.0)、(78.0±8.0)万年;区内地震频发,1970年以来的40年间,4级以上地震达到303次,其中6级以上强震达到7次。众多地质事实指示该地区的中更新世以来为较强烈的、阶段性快速构造抬升和剧烈的剥蚀作用、动荡的构造环境。

    胶北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研究新进展
    徐扬, 冯岩, 李日辉
    2011, 25(5):  965-974. 
    摘要 ( 2183 )   PDF (9152KB) ( 20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胶北地块位于鲁东的沂沭断裂和五莲—烟台断裂之间,以出露不同变质程度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为特征,其岩石组合为TTG质(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片麻岩和少量变质表壳岩(变质火山岩-变质沉积岩),它们构成了胶北的花岗-绿岩体。对变质(超)基性岩、TTG岩系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表明,胶北地块造壳的主要时期为新太古代的28~27 Ga;在经历了25 Ga左右构造事件后,胶北地块进入稳定陆壳沉积阶段,并接受了古元古代的孔兹岩系沉积;最后于18 Ga左右发生变质。与苏鲁造山带不同,胶北地块前寒武纪基底具有许多亲华北板块的特征,二者的界线可能是五莲—烟台断裂。

    古生物学
    青海南部治多—杂多地区早石炭世珊瑚组合和生物地理特征
    牛志军, 吴俊, 王建雄, 赵小明
    2011, 25(5):  975-986. 
    摘要 ( 2178 )   PDF (13685KB) ( 1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南部下石炭统杂多群珊瑚化石丰富,下部为维宪阶Siphonodendron scitulus-Lithostrotionella zadoensis组合,产于下碳酸盐岩组和碎屑岩组,以群体的Siphonodendron属和Lithostrotionella属最为常见,以地方性属种为主;上部为维宪阶—谢尔普霍夫阶Lithostrotion decipiens-Kueichouphyllum sinense-Siphonodendron irregulare asiaticum组合,产于上碳酸盐岩组,该组合新出现华南地区暖水型单体分子Kueichouphyllum属,同时产少量欧亚区北方类型的重要分子Gangamophyllum属,属种的分异度明显高于下伏珊瑚组合。该两个珊瑚组合与藏东和华南及邻区同期生物群进行了很好的对比,表明青海南部早石炭世珊瑚组合属暖水的特提斯型,古生物地理区系属于特提斯大区巴颜喀拉—三江亚区,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结合带以南的生物群区别较大。

    川西北二叠系栖霞组小有孔虫动物群
    张舟, 张廷山, 蓝光志
    2011, 25(5):  987-994. 
    摘要 ( 2114 )   PDF (5706KB) ( 1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北广元旺苍王家沟剖面二叠系栖霞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由14属27种组成(含比较种、亚种而不含未定种),其中Globivalvulina属及Palaeotextularidae科的物种分异度最高,合计约占总种数的50%。在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Globivalvulina组合,作为识别该区二叠纪最大海进时期的标志性动物群。通过对该剖面栖霞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四川盆地二叠纪有孔虫的资料,而且为川西北王家沟剖面栖霞组与华南其他地区同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更多生物方面的依据。

    东尼日尔盆地海侵的微体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证据
    刘邦, 潘校华, 万仑坤, 毛凤军, 刘计国, 吕明胜, 王玉华
    2011, 25(5):  995-1006. 
    摘要 ( 2312 )   PDF (18917KB) ( 8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位于尼日尔东部,包括Termit、Tefidet、Tenere、Grein、Bilma等5个坳陷。在对位于Tenere坳陷的Saha-1井和位于Termit坳陷的Helit-1井的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的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东尼日尔盆地晚白垩世发生海侵。Saha-1井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微体古生物鉴定结果显示,样品中含有海相沟鞭藻、介形类、钙质超微、有孔虫等化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具有高丰度的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且指示海相沉积环境的标志物甲藻甾烷丰富。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晚白垩世地层沉积于海相环境。晚白垩世为全球海平面高位期,东尼日尔盆地发生大规模海侵。在早白垩世,东尼日尔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在晚白垩世热沉降和海侵的背景下,东尼日尔各坳陷成为一个统一的海相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地层。

    环境地球化学
    青海民和—海石湾一带土壤重金属异常生态效应评价
    许光, 章巧秋, 姬丙艳, 张亚峰, 唐俊红
    2011, 25(5):  1007-1012. 
    摘要 ( 2187 )   PDF (3911KB) ( 10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综合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定量评价了青海民和—海石湾一带土壤重金属异常元素的污染现状和异常区的潜在生态风险危害性,同时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异常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污染因子的高低顺序为Hg>Cd>Pb=Cr;主要异常元素的生物有效性排序为Cd>Hg>Pb;异常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性排列为Hg>Cd>Pb>Cr;在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样品中,尽管异常元素的含量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粮食安全限制,但Hg的较高潜在生态危害性和Cd的高生物有效性,导致异常区内Hg、Cd的污染防治形势最为严峻。

    广西贵港银山岭铅锌矿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研究
    蒙勇, 文件生, 吕宇明, 林煜强, 伍贵华
    2011, 25(5):  1013-1020. 
    摘要 ( 5113 )   PDF (5507KB) ( 18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在广西贵港银山岭开展1∶10 000地质简测工作和1∶10 000土壤剖面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总结了银山岭出露的地层、岩性、构造、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微量元素参数统计表明,Pb、Zn、Ag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变化系数较大,易次生富集形成实质性的地球化学异常;(2)元素组合分析、元素分布型式、元素分形特征显示,Pb、Zn、Ag元素代表了主要成矿元素的次生富集组合,其分布范围广,离散度大,可作为找矿的主要指示元素;(3)综合地质和地球化学数据资料分析,在工作区发现了3个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块段,并对各个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进行解释评价,从而圈定找矿靶区,进一步提出了新的工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