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郝黎明, 郝石生.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未熟、低熟烃源岩排烃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2000,22(1):64-70.
[2]中国石油地质志编委会.中国石油地质志(卷二,上):大庆油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3]向才富,冯志强,庞雄奇, 等. 松辽盆地晚期热历史及其构造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AFT)证据[J]. 中国科学(D辑),2007,37(8):1024-1031.
[4]陈昭年,陈发景. 松辽盆地反转构造运动学特征[J]. 现代地质,1996,10(3):390-396.
[5]辛仁臣,李思田. 大庆油田成藏条件及油气系统研究[J]. 现代地质,1999, 13(1): 1-10.
[6]李素梅,张爱云,王铁冠. 朝长地区原油中的有机含氮化合物及应用[J]. 现代地质, 1999, 13(4): 444-449.
[7]付广,付晓飞,刘安英. 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深层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1,12(3):34-38.
[8]张庆国,鲍志东,郭雅君,等. 扶余油田扶余油层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7, 31(3): 4-8.
[9]漆家福,杨桥,王子煜,等. 关于编制盆地构造演化剖面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质论评,2001,47(4):388-392.
[10]陈发景,汪新文,陈昭年,等. 伸展断陷盆地分析[M]. 北京: 地质出版社,2004.
[11]漆家福,杨桥,陈发景,等. 辽东湾—下辽河盆地新生代构造的运动学特征及其演化过程[J]. 现代地质, 1994,8(1): 1-9.
[12]陈昭年,陈发景. 松辽盆地反转构造[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8.
[14]漆家福,杨桥,王子煜. 编制盆地复原古构造图的若干问题的讨论[J]. 地质科学,2003,38(3):413-424.
[15]马如辉,王安志.利用构造恢复原理制作古构造演化图[J]. 天然气工业, 2006,26(1):34-36.
[16]加东辉,徐长贵,杨波,等. 辽东湾辽东带中南部古近纪古地貌恢复和演化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J]. 古地理学报,2007,9(2):155-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