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福建省地质矿产局. 福建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5: 1-671.
|
[2] |
吴淦国, 张达, 彭润民, 等. 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形成的时间演化规律研究[J]. 地学前缘, 2004,11(1):237-247.
|
[3] |
叶水泉, 倪大平, 吴志强. 福建省梅仙式块状硫化物矿床[J].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9,20(3):172-178.
|
[4] |
周兵, 顾连兴. 论梅仙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特征及成矿地质环境[J]. 矿床地质, 1999,18(2):99-109.
|
[5] |
周兵, 顾连兴, 张文兰, 等. 福建尤溪梅仙矿床闪锌矿中黄铜矿交生体的交代成因[J]. 地质论评, 1999,45(1):15-19.
|
[6] |
陈小华. 福建省丁家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J]. 福建地质, 2000,19(2):57-65.
|
[7] |
吴志强. 福建省梅仙铅锌银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和成因模式[J]. 矿产与地质, 2003,17(5):606-609.
|
[8] |
张生辉, 石建基, 狄永军, 等. 闽中裂谷块状硫化物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J]. 现代地质, 2005,19(3):375-384.
|
[9] |
狄永军, 吴淦国, 张达, 等. 闽中地区铅锌矿床辉石成分特征及其成因意义[J]. 矿床地质, 2006,25(2):123-134.
|
[10] |
黄仁生. 福建尤溪梅仙矿田铅锌银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J]. 福建地质, 2007,26(4):211-221.
|
[11] |
丰成友, 丰耀东, 张德全, 等. 闽中梅仙式铅锌银矿床矿质来源的硫、铅同位素示踪及成矿时代[J]. 地质学报, 2007,81(7):906-916.
|
[12] |
张达, 吴淦国, 彭润民, 等. 闽中梅仙峰岩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构造环境[J]. 地质力学学报, 2009,15(1):20-35.
|
[13] |
张术根, 石得凤, 韩世礼, 等. 福建丁家山铅锌矿区磁黄铁矿成因矿物学特征研究[J]. 矿物岩石, 2011,31(3):11-17.
|
[14] |
袁莹. 福建尤溪丁家山铅锌矿区龙北溪组变质岩岩石学特征、原岩恢复及成因探讨[D]. 长沙: 中南大学, 2011: 1-46.
|
[15] |
石得凤, 张术根, 韩世礼, 等. 福建梅仙丁家山铅锌矿成矿系统分析[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2,22(3):809-818.
|
[16] |
石得凤. 福建尤溪丁家山铅锌矿矿床成因、成矿机理及成矿规律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 2012: 1-141.
|
[17] |
石得凤, 张术根, 韩世礼, 等. 闽中丁家山铅锌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J]. 矿床地质, 2013,32(5):1003-1010.
|
[18] |
阙洪华, 孙晓明, 石贵勇, 等. 福建丁家山铅锌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J]. 矿床地质, 2014,33(增刊):121-122.
|
[19] |
孙洪涛, 雷如雄, 陈世忠, 等. 闽中裂谷带梅仙铅锌矿区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成因及成矿效应[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44(2):527-539.
|
[20] |
莫京龙, 张术根, 李凯林. 从赋矿层位特征对比论丁家山铅锌矿床成因[J]. 矿物学报, 2015,35(增刊):51.
|
[21] |
李凯林, 张术根, 莫京龙. 丁家山矽卡岩化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规律研究[J]. 矿物学报, 2015,35(增刊):594.
|
[22] |
李秋金. 闽中地区梅仙铅锌矿田赋矿变质岩系对比与深部找矿前景[D]. 南京: 南京大学, 2015: 1-73.
|
[23] |
石得凤, 陈新跃, 张术根, 等. 福建丁家山铅锌矿床石榴子石特征及成矿意义[J]. 矿物学报, 2015,35(3):323-330.
|
[24] |
高天钧, 王振民, 吴克隆, 等. 台湾海峡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9: 1-203.
|
[25] |
张达, 吴淦国, 彭润民, 等. 闽中地区马面山群东岩组变质岩形成的古构造环境研究[J]. 地学前缘, 2005,12(1):310-320.
|
[26] |
顾连兴, 徐克勤. 论大陆地壳断裂拗陷带中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J]. 矿床地质, 1986,5(2):1-13.
|
[27] |
胡文瑄, 顾连兴, 徐克勤, 等. 论华南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J]. 地质论评, 1994,40(6):513-519.
|
[28] |
徐克勤, 王鹤年, 周建平, 等. 论华南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J]. 高校地质学报, 1996,2(3):241-256.
|
[29] |
叶水泉, 唐瑞来, 张一梅. 论福建省闽中裂谷带成矿系统[J].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1999,8(6):400-403.
|
[30] |
张生辉, 石建基, 狄永军, 等. 闽中裂谷块状硫化物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J]. 现代地质, 2005,19(3):375-384.
|
[31] |
丰成友, 丰耀东, 张德全, 等. 闽中梅仙式铅锌银矿床矿质来源的硫、铅同位素示踪及成矿时代[J]. 地质学报, 2007,81(7):906-916.
|
[32] |
张达, 吴淦国, 高天钧, 等. 闽中地区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区域成矿模式[J]. 矿床地质, 2006,25(增刊):387-390.
|
[33] |
路远发. GeoKit:一个用VBA构建的地球化学工具软件包[J]. 地球化学, 2004,33(5):459-464.
|
[34] |
郑永飞, 陈江峰.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218-247.
|
[35] |
沈渭洲. 同位素地质学教程[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7: 1-257.
|
[36] |
ZARTMAN R E, DOE B R. Plumbotectonics: the model[J]. Tectonophysics, 1981,75:135-162.
|
[37] |
李龙, 郑永飞, 周建波. 中国大陆地壳铅同位素演化的动力学模型[J]. 岩石学报, 2001,17(1):61-68.
|
[38] |
魏菊英, 王关玉. 同位素地球化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8: 1-166.
|
[39] |
朱炳泉, 李献华, 戴橦谟. 地球科学中同位素体系理论与应用:兼论中国大陆壳幔演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216-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