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建兵, 吴迪, 段钊, 等. 典型人类工程活动诱发黄土滑坡灾害特征与致灾机理[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6,51(5):971-980.
|
[2] |
王治华. 青藏公路和铁路沿线的滑坡研究[J]. 现代地质, 2003,17(4):355-362.
|
[3] |
郭长宝, 张永双, 周能娟, 等. 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运行效果评价:以汶川震区平武县魏坝滑坡为例[J]. 现代地质, 2014,28(2):419-428.
|
[4] |
SKEMPTION A W. Residual strength of clays in landslides, folded strata and the laboratory[J]. Geotechnique, 1985,35(1):3-18.
DOI
URL
|
[5] |
王家鼎, 张倬元. 地震诱发高速黄土滑坡的机理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1999,21(6):670-674.
|
[6] |
张永双, 曲永新. 黄土高原马兰黄土粘土矿物的定量研究[J]. 地质论评, 2004,50(5):530-537.
|
[7] |
文宝萍, 王思敬, 王恩志, 等. 黄土-红层接触面滑坡的变形特征[J]. 地质学报, 2005,79(1):144.
|
[8] |
陈永明, 石玉成, 刘红玫, 等. 黄土地区地震滑坡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地震, 2005,21(2):235-243.
|
[9] |
陈永明, 石玉成. 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地震滑坡基本特征[J]. 地震研究, 2006,29(3):276-280.
|
[10] |
谭成轩, 雷伟志, 孙炜锋, 等. 中国典型粘黄土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危险性影响因素分析[J]. 地质通报, 2008,27(11):1771-1781.
|
[11] |
庄儒新, 杨向东, 石光炬. 基于剩余推力法的地震滑坡稳定性分析[J]. 西部探矿工程, 2008,20(4):1-3.
|
[12] |
李世海, 刘天苹, 刘晓宇. 论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28(增刊):3309-3324.
|
[13] |
钱海涛, 张力方, 兰景岩, 等. 强震作用下山区滑坡稳定临界位移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31(增刊):2619-2628.
|
[14] |
朱守彪, 石耀霖, 陆鸣, 等. 地震滑坡的动力学机制研究[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43(7):1096-1105.
|
[15] |
常宏, 韩会卿, 章昱, 等. 鄂西清江流域滑坡崩塌致灾背景及成灾模式[J]. 现代地质, 2014,28(2):429-437.
|
[16] |
温铭生, 方志伟, 王阳谷. 都江堰市五里坡特大滑坡灾害特征与致灾成因[J]. 现代地质, 2015,29(2):448-453.
|
[17] |
赵晓彦, 胡厚田. 汶川大型地震滑坡的类型及启程剧动机理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15,23(1):78-85.
DOI
URL
|
[18] |
任三绍, 郭长宝, 张永双, 等. 川西巴塘茶树山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J]. 现代地质, 2017,31(5):978-989.
|
[19] |
祁生文, 伍法权, 刘春玲, 等. 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23(16):2792-2797.
|
[20] |
祁生文, 伍法权, 孙进忠. 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研究[J]. 中国科学(E辑), 2003,33(增刊):28-40.
|
[21] |
刘春玲, 祁生文, 童立强, 等. 利用FLAC3D分析某边坡地震稳定性[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23(16):2730-2733.
|
[22] |
毛彦龙, 胡广韬, 毛新虎, 等. 地震滑坡启程剧动的机理研究及离散元模拟[J]. 工程地质学报, 2001,9(1):74-80.
|
[23] |
毛彦龙, 胡广韬, 赵法锁, 等. 地震动触发滑坡体滑动的机理[J].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1998,20(4):47-50.
|
[24] |
孙萍, 李荣建, 刘军定, 等. 磐安结构性黄土的构度及动强度衰减特性[J]. 科技导报, 2016,34(5):74-78.
DOI
URL
|
[25] |
慕焕东, 孙萍, 李荣建, 等. 磐安结构性黄土动阻尼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J]. 地质力学学报, 2017,23(6):935-942.
|
[26] |
于春江. 地震对粉土液化深度影响的FLAC3D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3,9(6):2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