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8-10
    构造地质学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构造成因类型 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李相博,姚泾利,刘化清,刘显阳,魏立花,
    2013, 27(4):  755-764. 
    摘要 ( 1320 )   PDF (10612KB) ( 12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往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勘探主要强调在烃源岩范围之内寻找主砂带,很少注意构造对油藏的控制作用,
    但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却发现了不少受低幅度隆起构造控制的油气藏。利用最新地震勘探与钻井资料,在大
    量野外露头调查、钻井岩心观察及地震剖面解释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构造空间分布、形成机制及
    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东、西斜坡均存在大量有规律分布的
    低幅度隆起构造,其中延长组内沿近东西向、成排展布的大型低幅度鼻状隆起构造主要受基底古突起控制,而延长组
    与延安组内的局部隆起构造主要受断层相关褶皱、差异压实及复合成因等多重作用控制;(2)低幅度构造对天环坳陷
    东、西斜坡中生界油气成藏均有影响,其中大型低幅度鼻状隆起构造为油气大面积聚集提供了构造背景,因而其附近
    的局部隆起构造及非构造圈闭均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

    江陵凹陷八岭山—花园多层系盐和盐泥构造及其形成机制
    佘晓宇,龚晓星,吕鹏,梁斌,丁小辉,焦立波 ,唐婷婷
    2013, 27(4):  765-773. 
    摘要 ( 4720 )   PDF (8052KB) ( 13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在八岭山-花园背斜构造翼部有新的油气发现,有必要对其构造性质进行再认识。通过地震解剖,认为渔洋组-新沟嘴组(K2y-Ex)有盐和盐泥两类构造叠置,可进一步划分为盐丘-盐柱多层叠置构造、盐泥丘-盐泥株()构造和盐泥丘构造;盐泥构造的形成是塑化的盐泥岩顺层蠕动使每一单层变厚、多层累加增厚的叠加效应结果,盐泥沿早期断层侵入或底辟导致逆断层的产生,使断层具有下正上逆的特点;差异负荷和火山热对流为其主导动力学机制;渔洋组-沙市组下段(K2y-Es)盐丘-盐柱产生期为中始新世,主要形成期为晚渐新世,沙市组上段-新沟嘴组(Es-Ex)盐泥构造产生期为晚渐新世,两者均于更新世基本定型;盐泥构造翼部地层-盐泥封挡和上倾尖灭岩性-盐泥封挡圈闭为潜在的油气藏勘探类型。

    阿姆河右岸中下侏罗统构造变形及构造圈闭特征
    陆诗阔,包子鹤,杨俊生
    2013, 27(4):  774-782. 
    摘要 ( 1206 )   PDF (10177KB) ( 8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姆河右岸区块为CNPC在阿姆河盆地的重要合作区块,目前对该区中下侏罗统构造面貌认识不甚清楚,严重制约着该区深部的油气勘探进展。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钻探资料及新近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对研究区中下侏罗统层序界面的全区追踪对比,探讨了阿姆河右岸区块中部三维地震区的中下侏罗统构造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下侏罗统构造圈闭类型及其成藏有效性。研究表明,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构造是在晚二叠世-三叠纪断陷阶段形成的查尔朱断阶背景上,经过侏罗纪-古近纪的坳陷阶段和新近纪以来的来自南东方向的强烈挤压改造形成的综合产物。整体来看中下侏罗统主要发育有NW-SE向、近EW向、NEE-SWW向和NE-SW向4组断裂,不同走向断裂其形成时代、运动学特征、演化过程及在空间上的分布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受不同断裂活动性质的影响,研究区发育有NW-SE向、NE-SW向及NNE-SWW向3组不同走向的褶皱构造。受中下侏罗统构造变形过程的控制,研究区构造圈闭主要为背斜型圈闭,它们多被断裂切割改造,形成断层-背斜复合型圈闭。根据圈闭发育的控制因素可以分为在基底古隆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背斜型圈闭(A型)和与基底古隆起无关的新近纪形成的挤压背斜型圈闭(B型)。不同类型圈闭的成藏有效性存在明显差异。A型圈闭由于是在基底古隆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下侏罗统储层发育相对较好;B型圈闭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早中侏罗世该区位于水体较深部位,储层发育差。根据A型圈闭在后期构造运动中被改造的强弱,可进一步分为A-1型和A-2型圈闭。A-1型圈闭后期被改造程度弱,早期古隆起边缘断裂的后期活动未将早期(新近纪以前)可能已经形成的中下侏罗统原生油气藏完全破坏掉,从而一部分原生油气藏被保存下来;而A-2型圈闭后期被改造程度强,早期断裂的后期活动或新生断裂将早期可能形成的中下侏罗统原生油气藏严重破坏。3类构造圈闭中下侏罗统成藏有效性以A-1型圈闭最好,A-2型圈闭次之,B型圈闭最差。

    地层学
    露头层序地层学在上扬子地区页岩气初期勘探中的应用:以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为例
    张俊鹏,樊太亮,张金川,李一凡,伍岳
    2013, 27(4):  778-985. 
    摘要 ( 4442 )   PDF (12013KB) ( 7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露头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工作方法及思路,对上扬子地区寒武系进行层序划分与对比,并在早寒武世三级层序内探讨沉积相平面展布与空间分布。早寒武世扬子地台被动大陆边缘一侧持续发生海侵,沉积体系域以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为主,缺乏低位体系域LST。分别编制海侵期和高位期两幅不同时期的沉积模式图表现三级层序的沉积体系特征,并对目的层段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作出评价,从而揭示出露头层序地层学在页岩气初期勘探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构造地质学
    东海陆架沙脊三维地震地貌学、演化及成因
    李磊,王小刚,曹冰,申雯龙,杨林
    2013, 27(4):  783-790. 
    摘要 ( 1678 )   PDF (11965KB) ( 9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线状陆架沙脊一直是海洋地质学和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基于东海近海底1 700 km2的三维地震数据,对陆架沙脊开展地震地貌学、沉积构型、成因和演化研究,并取得以下3点认识:(1)研究区发育7条NW-SE向陆架沙脊体系,海底呈槽脊相间地形特征。沙脊表面发育NE-SW向沙波体系。脊1、脊2、脊4和脊6表现为2~3条交叉或合并的沙脊体系,而脊3、脊5和脊7呈现为独立沙脊体系。(2)线状陆架沙脊横剖面左右不对称,宽2~11 km,脊高3~31 m,坡面相对较缓,倾角大多小于1°。(3)研究区水深变化和近海底潮流速度等因素指示研究区沙脊处于活动沙脊和衰亡沙脊的过渡阶段。研究第四纪陆架沙脊对沙脊储层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太行山南缘晚更新世以来河流阶地的发育及其新构造运动意义
    张蕾,张绪教,武法东,何泽新,田珺,于航,王春林,刘江红
    2013, 27(4):  791-798. 
    摘要 ( 1129 )   PDF (5215KB) ( 11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太行山南缘的武家湾河流经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地带,较太行山内部其他水系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更为敏感,能较好地记录区域地壳抬升历史。以武家湾河下游平甸河为研究重点,通过野外河流阶地级序及沉积特征的调查并结合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厘定了平甸河4级河流阶地,T4、T3、T2及T1阶地河拔高度分别为61~96 m、35~54 m、19~43 m、3~5 m,分别形成于974 kaBP、739 kaBP、483 kaBP、23 kaBP,根据对阶地成因的探讨,认为T4、T3、T2阶地为构造阶地,T1阶地为气候阶地,阶地资料揭示晚更新世(Qp3)太行山南缘经历3次间歇性构造抬升后至少隆升了90 m: 第一次抬升26~42 m、抬升速率111~179 mm/a,第二次抬升11~27 m、抬升速率043~105 mm/a,第三次抬升16~39 m、抬升速率035~085 mm/a。本研究为河流阶地对新构造运动的响应研究提供了实际材料,对晚更新世太行山的形成及演化研究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氡气测量在云南木利锑矿三号背斜寻找隐伏断裂中的应用
    沈晓明, 罗先熔
    2013, 27(4):  799-808. 
    摘要 ( 1068 )   PDF (12795KB) ( 7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木利锑矿区矿体与断裂关系密切,为解决矿区深边部找矿问题,采用FD-3017 RaA测氡仪,对该区三号背斜进行土壤氡气测量,以寻找隐伏断裂。结果显示,研究区各已知断层和矿体上部均出现明显的氡气异常;因此,可将氡气测量作为寻找隐伏断裂的有效手段,并可作为寻找与断裂构造(包括断层、节理、劈理等)关系密切的隐伏矿床的辅助方法。依据测量结果推测,在三号背斜核部和研究区北东部各存在一条大型隐伏断裂,并发现若干条已知断裂及推测隐伏断裂的次级断裂。最后总结出研究区氡气异常的形成模式。

    豫西北太行山奥陶系露头区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牛永斌,董小波,朱信生,周硕,高文秀
    2013, 27(4):  809-818. 
    摘要 ( 1524 )   PDF (8703KB) ( 10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总结前人研究资料和实地观测豫西北太行山奥陶系5处露头区的基础上,运用地质统计学与构造应力场分析的方法,对豫西北太行山奥陶系露头区裂缝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以高角度裂缝为主,可分为北北西、北西西、北北东和北东东向4组,裂缝切深变化较大,野外可见的切深多为0.15~1.4 m,裂缝线密度为1~10条/m,裂缝张开度一般介于0.1~3 cm之间;裂缝充填程度包括未充填、半充填和全充填3种,以未充填裂缝为主,半充填和全充填裂缝次之;裂缝充填物以方解石为主,灰泥质充填和铁质充填次之。通过对研究区裂缝主控因素和成因机制分析,认为其主要形成于古近纪、中新世、上新世至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以来4个时期;构造作用、岩性和岩层厚度是影响其发育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构造作用对裂缝的倾向、倾角、张开度、切深、充填状况等影响较大,岩性及层厚与裂缝线密度关系密切,岩层内白云质含量愈高裂缝越发育,且裂缝线密度平均值与岩层厚度平均值具有良好线性关系。

    岩石与矿物
    湖南锡田花岗岩体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陈迪,马爱军, 刘伟,刘耀荣,倪艳军
    2013, 27(4):  818-830. 
    摘要 ( 1356 )   PDF (9840KB) ( 1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SHRIMP 和LA-ICP-MS 测年方法,对湖南锡田花岗岩体8个样品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年代学测定。对样品中的锆石进行成因研究,在阴极发光图像上锆石具有典型的振荡环带,呈现较高的Th/U比值特征,显示锆石为岩浆锆石。根据新获得的花岗岩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数据,结合已经报道的高精度成岩年代学资料,将锡田岩体的岩浆活动归纳为2期4个阶段:印支期第一阶段,侵位于230~224 Ma间,峰值在228 Ma左右;印支期第二阶段,侵位于215 Ma 左右;燕山期第一阶段,侵位于160~147 Ma间,峰值在151 Ma左右;燕山期第二阶段侵位于141 Ma之后。

    内蒙古宝音图钼矿床花岗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花岗岩成因
    杨帆,肖荣阁,李娜,曲云燕,贺中银,冯罡
    2013, 27(4):  831-840. 
    摘要 ( 4040 )   PDF (8582KB) ( 7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宝音图钼矿床是近几年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发现的大型斑岩型钼矿床。重点研究该钼矿床成矿花岗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花岗岩成因。通过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特征值(∑REE-LREE/HREE、δEu-LREE/HREE相关性)的分析,对比幔源岩浆及南岭花岗岩稀土元素组成特点,结合岩石化学组成,推断宝音图成矿花岗岩属于陆壳熔融成因花岗岩。由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细晶花岗岩,岩体成分逐渐变化。岩浆演化中有成分分异,有利于成矿,特别是晚期钾长花岗岩富集成矿元素和矿化剂元素。

    广西下巴铅锌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欧正,韦重韬,莫绍文,高贺凤,Santigie Kekuda Sesay ,邹明俊
    2013, 27(4):  841-846. 
    摘要 ( 4292 )   PDF (4982KB) ( 8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ICP-MS) 分析了广西下巴铅锌矿床中不同矿脉矿石以及围岩中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对成矿流体的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下巴铅锌矿床的稀土总量较低,为0.51×10-6~36.53×10-6,LREE/HREE比值相对稳定,介于3.06~6.05之间;在不同类型矿体中,稀土含量和配分模式变化较大,样品测试结果中出现Ce的负异常和Eu的正负两种异常。根据上述结果和矿床特征研究,推断矿床成因为含矿热卤水与深部循环地下热水汇合形成,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沉淀下来并富集成矿。

    冀东铧尖金矿金属矿物矿物学特征及成矿作用
    孔德鑫,尹京武,胡建中,李娇,郭媛,杨海涛,邵兴坤,杨新民2
    2013, 27(4):  847-858. 
    摘要 ( 3594 )   PDF (13449KB) ( 10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铧尖金矿位于冀东地区,该地区有丰富的铁矿、金矿资源。研究铧尖金矿床中金属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其成分的变化,可以深入了解该矿床的形成机制并指导后续找矿。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室内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电子探针测试、氢氧同位素和硫同位素测试分析,研究表明:铧尖金矿的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和石英,金矿物以含银自然金为主,主要存在于黄铁矿裂隙中或被黄铁矿包裹;黄铁矿中硫的含量平均为52.11%,与硫的理论值相比,黄铁矿普遍亏硫,显示出黄铁矿的形成与热液有关;氢氧同位素δD变化范围为-77.9‰~-68.1‰,δ18O变化范围为9.9‰~15.7‰,硫同位素δ34S变化范围为3.2‰~6‰,表明铧尖金矿的热液来源主要为岩浆水,硫源来自深部岩浆源。综上认为铧尖金矿应为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矿床学
    新疆昭苏卡拉盖雷铜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李小飞,葛文胜,薛运清,贾琦,郭鹏志,付强,张瑞华,张志伟,冯小珍,张荣
    2013, 27(4):  859-868. 
    摘要 ( 3691 )   PDF (10970KB) ( 60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卡拉盖雷铜金矿床位于新疆西天山那拉提构造带境内西段,为近年在该成矿带内发现的首例以Cu为主,伴生Au、Co等的火山岩型热液矿床。δD、δ18O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在早—中阶段以岩浆热液为主,晚阶段有大气降水加入。δ34S分析结果表明,硫源主要来自深部地壳或上地幔,并有地层硫混入。铅同位素分析表明,矿区铅源为壳、幔混合俯冲带铅。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259.6±9.7) Ma,说明矿床早阶段的成矿年龄为早二叠世末期。笔者进一步探讨了矿床成因,认为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为早期矿源层;在晚石炭世后碰撞伸展阶段,来自地壳深部的含矿岩浆热液沿区域深大断裂、火山通道及浅部断裂系统运移并萃取早期矿质元素,于有利构造部位形成矿体。
    河南罗山金城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刘洪,吕新彪,尚世超,王玉奇,李春诚,刘阁,杨永胜,胡二红,黄基汉
    2013, 27(4):  869-878. 
    摘要 ( 1216 )   PDF (9608KB) ( 16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南省金城金矿床位于桐柏—商城韧性剪切带南部、大别山西北侧。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苏家河群浒湾岩组变质岩中。在详细分析金城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共生花岗斑岩脉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共生石英的氧同位素、共生石英流体包裹体中CO2的碳同位素及共生黄铁矿的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与老湾金矿和燕山晚期灵山花岗岩体对比。研究发现,本区花岗斑岩脉的稀土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与灵山花岗岩体几乎完全重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参数较为一致,结合区域资料推断本区与矿体共生的花岗斑岩脉来源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黄铁矿δ34 S值变化范围为-6.9‰~5.5‰,均值为2.3‰,与区域上地层和岩浆岩硫同位素对比,认为金城矿床载金黄铁矿的硫主要来源于浒湾岩组围岩。载金黄铁矿铅同位素和浒湾岩组地层铅同位素范围相当,均有下地壳铅源的特征,结合硫同位素分析,认为金城金矿床载金黄铁矿的铅主要来源于浒湾岩组围岩。δ18OSMOW变化范围为5.5‰~11.4‰,极差为5.9‰,均值为8.4‰,具有岩浆热液石英的特征;δ18CPDB变化范围为-6.3‰~-2.8‰,极差为3.5‰,均值为-4.4‰,具有岩浆源或深部源碳(-7‰)和沉积碳酸盐岩来源碳(0)混合的特征;综合研究表明,本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浒湾岩组含金岩石建造,部分来源于燕山晚期岩浆热液活动。
    哀牢山南段长安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来自S、Pb同位素的证据
    李士辉,张静,杨立强,王欢
    2013, 27(4):  879-887. 
    摘要 ( 5210 )   PDF (6101KB) ( 1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哀牢山南段长安金矿床是三江造山带哀牢山成矿带南段大型矿床之一,就位于甘河断裂的脆性破碎带内,赋矿岩石以下奥陶统砂岩和碎屑岩为主。目前已知各地质体内黄铁矿的硫同位素δ34S值变化范围为-3.49‰~+3.57‰,峰值集中在+1‰~+3‰;矿石与其他围岩及岩浆岩脉的硫同位素组成的对比表明,成矿热液中硫最可能源自于地层,或者部分混染了喜山期岩浆热液中的硫。矿石铅同位素组成为: 208Pb/204Pb=38.722 ~ 40.649, 207Pb/204Pb=15.604 ~ 15.813,206Pb/204Pb=18.788 ~ 19.761。结果显示其变化范围相对较小,说明矿石相对富集放射成因铅;矿石铅来源于成熟度较高的上地壳,显示矿床铅更可能源自区内的白云岩、碎屑岩、粉砂岩等沉积岩类。蚀变岩和岩浆岩类的铅主要显示出造山带铅源特点,暗示矿石铅源与矿区内岩浆岩相关性较小,应主要来自赋矿围岩。区内新生代岩浆活动为矿床的进一步叠加富集提供了热源和部分成矿物质。

    内蒙古林西萤石矿床石英ES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曹华文,张寿庭,邹灏,方乙,张鹏,王光凯
    2013, 27(4):  888-894. 
    摘要 ( 1236 )   PDF (5401KB) ( 1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林西地区萤石矿床主要赋存于晚古生代—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和酸性侵入岩体中,矿体主要受南北向和北北东向断裂破碎带控制。萤石矿床中共生有大量同期形成的石英(脉),运用石英热活化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法,对萤石矿床中8件与萤石共生的石英进行年代学研究,来探讨林西萤石矿床的形成时代。结果表明,林西萤石矿床中的石英ESR年龄范围为126.6~157.3 Ma,平均年龄为137 Ma,表明研究区萤石矿床成矿时代主要为侏罗纪晚期—白垩纪早期。与全球其他地区萤石矿床成矿时代对比,并结合本区萤石矿床地质特征,认为林西萤石矿为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萤石矿床,形成于燕山中期板内构造体制转换时期。

    石油地质学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段岩性油藏动态成藏过程
    刘震,朱文奇,夏鲁,潘高峰,吴迅达,郭彦如
    2013, 27(4):  895-906. 
    摘要 ( 1483 )   PDF (9471KB) ( 7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定量方法对西峰油田地层埋藏史、热史、生排烃史、成岩史、孔隙度演化史、油气充注期、圈闭形成史及成藏动力窗口演化史分别进行了模拟,并对成藏关键条件的时空匹配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从早白垩世开始,区域构造沉降及伴随的大规模盆地热事件引发了烃源岩的生排烃,为油气成藏创造了优越油源条件;成藏之前,有机酸的溶蚀作用极大地改善了长8段储层的物性,从而奠定了油气成藏所需的空间基础;随时空演化,源储压差的持续增大使油气充注进入储层成为了可能;从成藏期开始,成藏动力窗口和岩性圈闭窗口的持续发育,不但保障了油气的高效充注,而且使已形成的油藏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成藏关键条件的时空匹配关系表明,西峰地区长8段储层油气成藏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成藏期储层物性良好,成藏后在压实和胶结作用下储层逐渐致密。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长兴组天然气富集机制
    冯冲,郭彤楼,邹华耀,成晓啭
    2013, 27(4):  907-914. 
    摘要 ( 2958 )   PDF (9422KB) ( 7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飞仙关组—长兴组气藏在川东北不同地区成藏要素基本相同,但是区域上天然气富集程度有所不同。为了揭示天然气的富集机制,通过烃源岩分析测试资料、岩心和薄片观察资料、测井和岩屑录井资料等,分析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长兴组天然气的来源、主力烃源岩生烃强度、储层性质与规模、天然气的保存条件、生烃演化史和油气藏的调整过程。研究表明:(1)川东北地区处于或邻近生烃中心,油气初次运移距离短;(2)礁滩岩性气藏相对独立,礁滩储层分布范围控制着古油藏的规模;(3)气藏上覆多套膏盐岩盖层,天然气保存条件好;(4)早期的古油藏经历高温已经全部裂解,形成现今的气藏;在构造作用控制下,天然气聚集成藏经历了古油藏的形成、古油藏裂解及古气藏的形成和现今气藏的形成3个阶段。对川东北天然气富集机制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寻找有利靶区,指导天然气勘探。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涠11区流一段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李茂,李胜利,姜平,于兴河,曾小明,戴明建
    2013, 27(4):  915-924. 
    摘要 ( 1093 )   PDF (14384KB) ( 6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部湾盆地涠洲11区流一段发育缓坡型和陡坡型两种类型的扇三角洲。结合岩电震资料,分析了这两类扇三角洲的异同,并探讨了造成这两类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异同的主控因素。其中陡坡型扇三角洲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陡坡带的流一段中亚段,粒度较粗,以重力流成因的厚层砂砾岩体为主,沉积厚度大,平面展布小;而缓坡型扇三角洲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南部的涠西南低凸起缓坡带附近的流一段下亚段,粒度相对偏细,牵引流与重力流沉积构造均较发育,沉积厚度相对较小,平面延伸范围广。两类扇三角洲形成与分布特征的不同主要受控于构造格局、古地形的差异以及基准面变化等。
    不同淡水成岩体系下长石溶蚀的对比实验
    徐梅桂,张哨楠,伏美燕,范筱聪,万友利,白晓亮
    2013, 27(4):  925-933. 
    摘要 ( 798 )   PDF (10024KB) ( 6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相同温度、压力(25 ℃, 101 325 kPa)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淡水成岩体系下长石溶蚀的对比实验来探讨大气水-砂岩的相互作用,实验证实了大气水对铝硅酸盐矿物确实存在淋滤作用,可以形成次生溶孔。该实验分别模拟了含泥开放体系、无泥开放体系和无泥封闭体系等3种不同成岩体系下的天然淡水对长石的溶蚀。反应后检测溶液中的Al3+,Si4+,Ca2+,K+,HCO-3等离子浓度的变化及不同体系下的钾长石和石英颗粒的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表明:长石在3种体系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溶蚀,并且溶蚀的程度表现为,含泥开放体系>无泥开放体系>无泥封闭体系。无泥开放体系和无泥封闭体系下长石发生溶蚀的同时,也观察到石英的微溶蚀。在这3种成岩体系下,长石溶蚀程度与有机质含量、pH值有相关性,在开放体系中长石溶蚀较封闭体系更加明显。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泾油田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测井识别
    赵永刚,潘和平,李功强,骆淼
    2013, 27(4):  934-940. 
    摘要 ( 1185 )   PDF (6244KB) ( 1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的测井评价和开发难度较大,裂缝发育情况对这类储层的产能影响十分重要。为了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实现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情况的评价,基于井径、电阻率、密度、声波等常规测井曲线计算出8个裂缝指示参数,然后利用这8个参数构建了一个裂缝综合识别参数。该裂缝综合识别参数对裂缝的识别正确率更高。将这一套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泾油田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识别,对于所有样本,裂缝综合指标法识别正确率为81.4%以上。本研究给出的方法对于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致密砂岩储层的裂缝发育情况和有效性提供了一种途径,对致密砂岩储层的勘探开发有一定的帮助。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沙四上亚段砂砾岩储层固体-流体相互作用研究
    董果果,黄文辉,万欢,王华军
    2013, 27(4):  941-948. 
    摘要 ( 5249 )   PDF (12980KB) ( 7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北部沙四上亚段是重要的含油层系,其储层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是近年来的研究难点和热点。通过对研究区样品进行偏光显微镜和荧光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和有机质热演化史,研究东营凹陷北部沙四上亚段的固体-流体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出7个流体活动期次,其成岩环境的变化依次为碱性、酸性、碱性、酸性、碱性、酸性至酸碱交替。酸性流体与固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明显的碳酸盐溶解、长石溶解及石英的次生加大等,主要改善了储层物性;而碱性流体与固体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石英的溶解、长石次生加大、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及硬石膏沉淀等,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孔隙,降低了储层物性。研究区共发生两次油气充注,为沙二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以及馆陶组沉积末期,两次油气充注分别对应了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地层学
    腾格里沙漠西北缘青土湖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环境变迁
    王丽媛,程捷,辛蔚,昝立宏
    2013, 27(4):  949-958. 
    摘要 ( 2690 )   PDF (9295KB) ( 12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腾格里沙漠西北缘青土湖钻孔ZK1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孔沉积物的光释光年代、粒度、磁化率等研究,揭示了该湖泊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环境变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中更新世晚期经历了干冷→暖湿两个阶段,晚更新世经历了湿暖→干冷两个阶段,与深海氧同位素的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气候旋回特征吻合,全新世主要经历了干冷→暖湿的气候波动。反映了腾格里沙漠西北缘晚第四纪的气候波动变化特征,特别是为本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新疆伊犁果子沟晚前寒武纪地层沉积特征及对比
    冯博,林晋炎,聂利,马尚伟,李莹
    2013, 27(4):  959-967. 
    摘要 ( 8073 )   PDF (13203KB) ( 126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天山西段果子沟地区晚前寒武纪地层由下到上分为喀英迪组、塔尔恰特组和塔里萨伊组。喀英迪组和塔尔恰特组为间冰期沉积,塔里萨伊组为冰期沉积。喀英迪组主要由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岩屑粗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组成,平行层理、水平纹层、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及槽状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发育,为海相沉积,可划分为滨海亚相(包括混合坪微相和沙坪微相)和浅海陆棚亚相(包括正常浅海微相和浅海风暴沉积微相);塔尔恰特组主要由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泥质含量较高,大量发育水平纹层,具3个由深变浅的沉积序列,为浅海亚相碎屑沉积;塔里萨伊组为冰期沉积的冰碛岩,划分出基底冰碛亚相、冰前滨海亚相以及冰筏海洋亚相。通过沉积类型、沉积序列、沉积相划分以及与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地层对比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该套地层不应该属于震旦系,而应归属于南华系,并认为该区喀英迪组和塔尔恰特组可以与库鲁克塔格地区南华系中统的黄羊沟组对比,塔里萨伊组可以与库鲁克塔格地区南华系上统的特瑞爱肯组对比。此外,还根据南华系岩石学特征对伊犁地区是否存在古陆进行探讨。
    松辽盆地七棵树油田沙河子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的关系
    陈贤良,纪友亮,樊太亮,王宏语,郝悦娟,聂文彬,闫宁
    2013, 27(4):  968-977. 
    摘要 ( 1117 )   PDF (18496KB) ( 5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原理及方法,建立松辽盆地七棵树油田沙河子组层序地层格架,并划分沉积相,识别了沉积相在纵向上的演化规律和横向上的展布特征。同时,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分析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的展布特征和油气的分布规律,并预测了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沙河子组为一个三级层序,内部可划分出2个四级层序,其整体演化经历了一个由快速退积到缓慢进积的过程。受构造沉降、湖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的影响,砂体主要发育在四级层序的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是寻找岩性透镜体油气藏和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的有利部位。
    环境地质
    陕西关中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卢婷,王明霞, 任蕊,王会锋,尹宗义,王显炜
    2013, 27(4):  986-992. 
    摘要 ( 1367 )   PDF (5535KB) ( 1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已完成关中地区近30 000 km2的调查面积。依据关中地区土壤中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健康元素含量及pH等特征,在进行土壤环境质量及土壤肥力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选择P、N、Mo、Zn、Cl、Si、Na、Cd、F、I、Se及pH值作为评估指标,将关中地区土壤分为优质、优良、良好、中等、差等5个级别。其中优质土壤主要分布在三原、高陵、凤翔等地区,占1.8%;优良土壤大量分布,占66.1%;良好级土壤主要分布在乾县—淳化—彬县一带,占11.2%;中等级土壤零星分布在黄土丘陵和黄土台塬地区,占13.9%;差等土壤主要分布在大荔—华县一带以及西安市区和潼关,占7%。
    四川阿坝土壤与空气中氡气浓度及分布调查
    周云龙,岑况,施泽明
    2013, 27(4):  993-998. 
    摘要 ( 878 )   PDF (1932KB) ( 15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IED-3000R轻便型测氡仪,对四川阿坝地区土壤、空气中的氡气浓度开展初步调查。结果表明:(1)测区空气中氡气浓度较高,均在平均值185 Bq/m3附近;(2)所测得土壤的氡气浓度范围为2 736~93 486 Bq/m3,平均值为26 021 Bq/m3,远远高于全国城市土壤中氡气浓度7 300 Bq/m3的平均值,同时在156个土壤氡气浓度被测点中共有91个测点氡气浓度值超过20 000 Bq/m3,而按照国家标准,对于民用建筑工程土壤中氡气浓度超过20 000 Bq/m3要进行不同程度的防氡工程;(3)地质环境、土壤松散度、岩土性质、土壤含水率为影响阿坝地区土壤氡气浓度的主要因素。
    目录
    中文目录
    2013, 27(4):  999. 
    摘要 ( 598 )   PDF (292KB) ( 7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文目录
    2013, 27(4):  1000. 
    摘要 ( 623 )   PDF (197KB) ( 6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封面
    2013, 27(4):  1001. 
    摘要 ( 618 )   PDF (389KB) ( 6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