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6-07
    目录
    中文目录
    2013, 27(3):  494. 
    摘要 ( 809 )   PDF (286KB) ( 9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文目录
    2013, 27(3):  495. 
    摘要 ( 751 )   PDF (198KB) ( 6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封面
    2013, 27(3):  496. 
    摘要 ( 829 )   PDF (3635KB) ( 6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石学
    西南印度洋中脊49.6°E和50.5°E区玄武岩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于淼,苏新,陶春辉,武光海,李怀明,娄汉林
    2013, 27(3):  497-508. 
    摘要 ( 3587 )   PDF (15624KB) ( 11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近年来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在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4个站位所获得的玄武岩进行了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其岩相学特征为以斑状结构为主,斑晶矿物主要由斜长石、辉石和橄榄石组成。基质以间隐结构为主,主要由斜长石、橄榄石和辉石微晶组成。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属于亏损型洋中脊玄武岩。矿物化学成分表明斜长石主要为倍长石和拉长石,橄榄石为贵橄榄石。研究区玄武岩具低的Na8、K/Ti比值和LREE/HREE以及较高的Fe8值,可整体归入SWIR 49°E-70°E区指示岩浆熔融程度最高、熔融深度最深的区域内。本次研究为探索SWIR洋脊玄武岩和岩浆熔融等相关研究提供了49.6°E和50.5°E区的新资料,也指示了区内岩浆活动或成矿围岩物质来源的复杂性。

    福建太姥山地区和鼓山地区A型花岗岩对比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李良林,周汉文,陈植华,王锦荣,陈正华,肖依
    2013, 27(3):  509-524. 
    摘要 ( 1505 )   PDF (4415KB) ( 17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太姥山和鼓山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带。岩石学和岩相学研究表明太姥山地区和鼓山地区花岗岩分属铝质A型花岗岩和碱性A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两地区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96.6±1.6)Ma(MSWD=0.65)和(99.4±2.3)Ma(MSWD=0.49),成岩时代均属晚白垩世早期。结合中国东部沿海两类A型花岗岩,讨论了它们在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及其判别图解上的区别。总体上认为,碱性A型花岗岩在AKI值、TFeO/MgO比值、104×Ga/Al以及(Zr+Nb+Ce+Y)值上均大于同区域的铝质A型花岗岩,但上述化学指标的数值也存在一定范围的重叠;且传统A型花岗岩判别图解不完全适用于强分异的铝质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地区A型花岗岩应具有相似的源区,即岩浆起源于地壳物质熔融,同时成岩过程有一定的地幔物质参与。但鼓山地区碱性A型花岗岩较太姥山地区铝质A型花岗岩有更多地幔物质的加入,导致前者显示出部分幔源岩浆起源的特征。结合地球化学、野外地质、区域背景及年代学综合判定,两地区花岗岩成因与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角度密切相关,均属于弧后拉伸体制之下的构造环境。

    内蒙古锡林浩特毛登牧场大石寨组细碧-角斑岩系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程天赦,杨文静,王登红
    2013, 27(3):  525-536. 
    摘要 ( 4447 )   PDF (2991KB) ( 16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次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内蒙古锡林浩特毛登牧场地区大石寨组地层中发现了细碧-角斑岩系,单颗粒锆石LA-ICP-MS U-Pb法获得其年龄为(287.4±1.7) Ma (MSWD=0.63),形成于早二叠世早期。细碧岩具有高SiO2、Al2O3(>16%)、Na2O、TiO2(>13%)含量,低CaO、MgO含量的特征;(石英)角斑岩具有高SiO2、Na2O含量,低Al2O3、TiO2、K2O、CaO含量的特征。Zr/TiO2-Nb/Y微量元素分类图解显示细碧岩与(石英)角斑岩呈典型的双峰式岩石组合,在SiO2-FeO/MgO图解中均位于钙碱性岩石系列区域;大离子亲石元素较相邻高场强元素明显富集,稀土配分曲线总体特征相似,细碧岩与(石英)角斑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布曲线显示岛弧环境的特征。综合细碧-角斑岩系岩石组合、岩石系列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该套岩系形成于大陆边缘弧局部裂陷环境,细碧岩与(石英)角斑岩为同源岩浆演化的结果,其源区应为流体交代的楔形地幔。

    云南格咱岛弧印支期地壳隆升与剥蚀及其地质意义:来自黑云母矿物压力计的证据
    刘学龙,李文昌 ,尹光侯
    2013, 27(3):  537-546. 
    摘要 ( 1135 )   PDF (7106KB) ( 12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的隆升与剥蚀是影响成矿岩体形成后变化与保存的主要因素,矿物压力计能定量获取花岗质岩浆初始结晶时的压力条件,是研究花岗岩体形成深度及隆升剥蚀历史的有效手段之一。应用黑云母的TAl地质压力计,计算了云南格咱岛弧岩浆岩带印支期典型成矿斑岩体侵位的深度,并估算了格咱岛弧地区地壳的隆升与剥蚀速率,探讨了矿床形成后变化及保存的情况,结果表明印支期以来格咱岛弧地区的成矿岩体剥蚀速率较小,平均为0.018 mm/a,这对矿床形成后的保存较为有利。研究结果为探讨滇西高原印支期以来的构造隆升—剥蚀提供了定量参考。

    滇中新元古代澄江组层型剖面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崔晓庄,江新胜,王剑,卓皆文,熊国庆,陆俊泽
    2013, 27(3):  547-556. 
    摘要 ( 1293 )   PDF (25229KB) ( 12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澄江组是华南新元古代地层中的重要地层单元之一,其确切沉积时限对于建立和完善华南新元古代区域地层格架具有关键意义。对滇中澄江组层型剖面顶部的凝灰岩夹层进行高精度SHRIMP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3组有效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其分别为(819±14) Ma (MSWD=0.15)、(781±11) Ma (MSWD=0.24)和(725±11) Ma (MSWD=0.65)。其中,最年轻的一组年龄值(725±11) Ma被解释为澄江组顶部凝灰岩夹层的形成时间,可以代表滇中澄江组的顶界年龄,从而进一步确认澄江组的沉积时限为800~725 Ma。结合相关研究资料,证实澄江组与开建桥组、莲沱组的沉积时限基本相当,三者与下冰期长安组不存在对比关系,而应与冰期前板溪群的上部进行对比。此外,推测两组年龄值较老的锆石可能是与新元古代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幕式岩浆活动的记录。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直罗组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分析
    吴兆剑,韩效忠,易超,祁才吉,惠小朝,王明太
    2013, 27(3):  557-567. 
    摘要 ( 4534 )   PDF (5809KB) ( 12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积岩物源分析对揭示盆地砂体展布、物质组成、储集层性质及砂岩型铀矿床铀源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取自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8个钻井中的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试图鉴别岩石的源区和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砂岩以中粗粒杂砂岩为主,其w(SiO2)值及w(Al2O3)/w(SiO2)值中等到较高,w(K2O)值相对较高,Fe2O3、MgO、TiO2含量较低,暗示碎屑物质的富长英质、贫镁铁质特征。Nb、Ta、Ti、P等不活动元素的强烈亏损和K、Rb、Sr、Ba等LILE的富集,共同指示源区具有明显的俯冲带的特征;而w(TFe2O3+MgO)-w(TiO2)、w(TFe2O3+MgO)-w(Al2O3)/w(SiO2)、w(Th)-w(Sc)-w(Zr)/10、w(Th)-w(Co)-w(Zr)/10等判别特征则表明砂岩源区岩石可能形成于大陆弧-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而且,在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模式中,LREE强烈富集,HREE无明显分异、有着较平坦的曲线,Eu无异常或表现为弱的正、负异常;在PAAS标准化曲线中,轻重稀土均无明显分异,仅Eu表现为明显正异常。本区直罗组砂岩与华北北缘显生宙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有着很强的亲缘性。

    江西抚崇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砾石统计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陈留勤,郭福生,梁伟,蒋兴波
    2013, 27(3):  568-576. 
    摘要 ( 1014 )   PDF (3407KB) ( 13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东南晚白垩世陆相断陷盆地以发育红色粗碎屑岩为特征。通过对赣杭构造带西段的江西抚崇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19个砾岩露头测点的砾组分析,对河口组砾岩的砾性、粒度、砾态和砾向等进行了详细研究。总体上砾石成分复杂,分选性较差,磨圆程度中等,呈次棱角-次圆状,风化程度较低。结合红盆周边基岩地层特点,对红盆不同区域砾岩的物质来源、成因和形成条件等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河口组砾岩为晚白垩世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一套冲积扇和辫状河相粗碎屑沉积,具有多物源和快速堆积的特点。盆地不同地区砾石成分组合特征具有明显差别,反映了盆地周围复杂的物源供应条件。根据盆地基岩地层岩性特点和扁平状砾石倾向玫瑰花图,认为河口组沉积时期,红盆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盆地的北东、北、北西和南东部。

    矿床学与地球化学
    青海德尔尼铜(锌钴)矿床Re-Os年龄及地质意义
    焦建刚,鲁浩,孙亚莉,黄喜峰,段俊
    2013, 27(3):  577-584. 
    摘要 ( 3218 )   PDF (3059KB) ( 16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昆仑德尔尼大型铜(锌钴)矿是赋存在蛇绿岩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8件块状硫化物矿石的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95.5±7.2) Ma,略小于矿区玄武质熔岩的锆石U-Pb平均年龄(308.2±4.9) Ma,矿床形成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属于阿尼玛卿洋盆扩张期。成矿时代早于矿区北部印支期花岗岩,证明德尔尼矿床的成因与印支期花岗岩无直接关系。矿石组构、矿物组合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指示,矿床为海底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成矿,具有类似于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构造背景和矿物组合特征。矿区及外围填图发现,德尔尼铜矿体主要产出在角砾状蛇纹岩中,部分位于蛇纹岩与含碳铁硅质岩之间,这种特殊的赋矿层位可能与晚古生代特提斯洋的快速扩张、岩浆补给少、变质橄榄岩迅速抬升有关。

    桂东大瑶山成矿带新坪矿区花岗斑岩与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关系
    王新宇,刘名朝,周国发,黄锡强 ,王瑞湖
    2013, 27(3):  585-592. 
    摘要 ( 1196 )   PDF (1849KB) ( 15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坪花岗斑岩位于桂东大瑶山成矿带中部新坪金矿区内。在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报道了在该新坪斑岩体接触带附近发现金矿体并首次在岩体内部发现石英脉型辉钼矿(化)体,认为新坪花岗斑岩体与金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新坪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该斑岩体形成于早古生代奥陶纪(462.9±6.4) Ma,属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因此与岩体有关的金矿化、铜钼矿化时间不会早于奥陶纪。岩体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新坪花岗斑岩与邻近的古袍、圆珠顶、大黎矿区花岗斑岩体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可能为同源岩浆不同阶段的演化产物,说明新坪花岗斑岩体具有一定的金、钼等多金属成矿潜力。通过以上综合研究分析,初步认为新坪矿区具有寻找斑岩型金矿以及钼矿床的找矿前景。

    贵州省松桃杨家湾锰矿含锰岩系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何志威,杨瑞东,高军波,程伟,黄建国
    2013, 27(3):  593-602. 
    摘要 ( 3157 )   PDF (2503KB) ( 18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松桃南华系“大塘坡式”锰矿经过多年的勘查研究,浅部已形成以西溪堡、李家湾、杨家湾为主的全新“锰三角”格局。杨家湾锰矿是该“锰三角”中一个大型锰矿床。通过对该矿区含锰岩系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该区含锰岩系中见凝灰质等火山物质,同时具有热水成因的黄铁矿、重晶石、锰方解石等矿物组合。该锰矿在Fe-Mn-(Ni+Co+Cu)×10及P2O5-Y图解上均落在热水沉积区内,As、Sb、Ga、Ag、Ba、Zn、Co、Bi、W及Pb的含量较正常沉积岩明显偏高,且Co/Ni、Y/Ho及Nb/Ta比值均与海底黑烟囱热流体特征类似,该锰矿床稀土含量总体偏高,轻重稀土分异明显,轻稀土相对较富集,稀土配分曲线平缓,略向右倾斜,δEu (0.49~0.71)、δCe(0.94~1.25)及Ce/La-La/Yb图解也均表明热水参与的特征。此外,该锰矿δ13CPDB为-3.80‰~-4.17‰、δ18OPDB为-6.95‰~-8.78‰,据此估算成矿温度为54.2~65.7 ℃,为中低温热水条件。杨家湾锰矿为海底热水沉积成因。

    云南鹤庆锰矿沉积环境研究
    常海亮,温兴平,任涛,王宏伟,刘灿
    2013, 27(3):  603-611. 
    摘要 ( 1467 )   PDF (7863KB) ( 10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鹤庆锰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西近三江地槽,地处这两大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镜下观察,该矿床矿石矿物主要有硬锰矿、菱锰矿、水锰矿、黑锰矿,含有少量的软锰矿和恩苏塔矿。金属矿物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分带现象,主要表现在17线以西以硬锰矿和软锰矿为主,10~15线则以水锰矿和菱锰矿为主,而7~10线以黑锰矿和菱锰矿为主。灰岩样品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3.0‰~2.9‰,平均值为0.6‰,其δ18O值变化范围为-9.9‰~-5.5‰,平均值为-7.7‰;而矿石样品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46.3‰~-9.8‰,平均值为-24.2‰,其δ18O值变化范围为-16.5‰~-3.1‰,平均值为-8.6‰。综合研究认为鹤庆锰矿形成于浅海局限环境,介质性质由酸性向碱性、由还原性向氧化性转变的过渡带是矿物就位的主要空间,同位素研究认为可能有生物成因的甲烷参与成矿。

    云南鹤庆锰矿碳氧同位素特征分析
    王宏伟,温兴平,常海亮,刘灿,李林强
    2013, 27(3):  612-620. 
    摘要 ( 1413 )   PDF (4790KB) ( 10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鹤庆锰矿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对其岩石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上三叠统松桂组经历了一次海进和一次漫长的海退期。生物(藻类)代谢与海水发生同位素交换、古气候环境的变化和古海水深度的变化都使反演的古温度偏高;古盐度分析显示正常海相沉积特征,略低的盐度与碳同位素偏低有关。钻孔样品的氧同位素主要由盐度变化而产生一个高值范围,且对应碳同位素低值区,由于海平面下降,有机质埋藏率低导致碳同位素向负值漂移。根据以上分析认为,沉积时期的环境至少是一个半局限的浅海近陆源盆地,伴随扬子地台不断抬升,气候由潮湿、炎热转变为干燥的大陆性气候,锰矿的形成也是伴随海退海水变浅而沉积成矿。

    羌塘盆地多格错仁地区盐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钾预测
    牛新生,陈文西,刘喜方
    2013, 27(3):  621-628. 
    摘要 ( 1134 )   PDF (1550KB) ( 13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层次、大面积发育的石膏和前人的古地理资料表明,羌塘盆地侏罗纪海相地层具有较好的成盐地质条件。在多格错仁周缘地区侏罗系发育有一系列氯化钙型的盐泉。通过野外地质工作,采集了30个盐泉的水样,并在室内对其地球化学组成和氢氧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盐泉中富集Na+、Cl-、Ca2+、K+、Li和Rb,Br和B含量相对贫乏,而地球化学特征系数显示了明显的找钾异常。盐泉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盐泉的供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进入研究区岩层后成为地下水,溶滤了地层中的盐类矿物,从而形成了溶滤卤水,这与地球化学特征系数的判别结果是一致的。综合看来,多格错仁南岸找钾远景显示最好,该点盐泉具有盐度高、K+含量高的特征,而且很可能溶滤了钾盐-石盐岩、钾盐层,万安湖西北、源泉河、东温泉盐泉找钾远景次之,主要表现为盐度相对较低,但是含钾显示也异常明显。

    基于盲源分离理论的地球化学矿致异常识别研究
    陈聆,郭科,柳柄利
    2013, 27(3):  629-636. 
    摘要 ( 1572 )   PDF (2474KB) ( 15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尝试将盲源分离技术用于地球化学领域中,应用盲源分离理论中的FastICA算法对西藏洞嘎普铜矿勘查区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进行了矿致异常识别研究。首先根据盲源分离算法建立反演化探数据元素组合模型,以此确定地球化学成矿元素组合;然后,利用分形方法确定地球化学单元素及元素组合的异常下限,圈定异常浓集中心,进而确定异常分带性;最后,将元素分带特性研究与研究区地质特征相结合,对比单元素异常图及组合异常图,对研究区的地球化学元素作出异常分类和异常评价解释,划分的4个异常区域在后期的工程验证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石油地质学
    全球显生宙碳酸盐岩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金振奎,余宽宏,潘怡,赵东凤,卢言霞
    2013, 27(3):  637-643. 
    摘要 ( 1792 )   PDF (10092KB) ( 16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上约60%的油气产自碳酸盐岩。全球哪些地区、哪些时代碳酸盐岩发育?其时空分布受哪些因素控制?弄清这些问题,不仅对我国海外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有指导作用,而且可为了解全球古地理环境演化提供重要信息。根据全球179个碳酸盐岩盆地的数据统计分析,对全球显生宙碳酸盐岩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在显生宙的各个地质时期,碳酸盐岩均有分布,但不同时期,碳酸盐岩发育程度不同。在泥盆纪、白垩纪和古近纪,碳酸盐岩分布广泛,而在志留纪、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分布局限。不同时期,碳酸盐岩发育地区不同。寒武纪-奥陶纪,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俄罗斯、中国、北美洲、澳大利亚;三叠纪以后,碳酸盐岩发育区域转移至中东、北欧、北非、南美洲;至古近纪和新近纪,碳酸盐岩发育区主要分布于中东、北非、南亚地区。研究表明,全球碳酸盐岩时空分布受大陆漂移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古生代,古劳亚大陆、西伯利亚、中国华南地区、澳大利亚均位于赤道附近温暖浅海地带,碳酸盐岩发育,上述地区是这一时期碳酸盐岩分布主要区域;冈瓦纳大陆在古生代位于高纬度区,碳酸盐岩少。中生代,古劳亚大陆漂移至高纬度区,碳酸盐岩减少;冈瓦纳大陆解体为南美板块、非洲板块并漂移至低纬度区,发育碳酸盐岩。新生代,碳酸盐岩在南亚地区的增多,这也和板块的位置相印证。另外,当全球海平面上升时,海侵形成广阔的陆表海,碳酸盐岩广泛发育;当全球海平面下降时,海退形成陆缘海,碳酸盐岩发育面积减小。

    川东北铁山-龙会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唐洪,吴斌,张婷,曹刚,罗韧
    2013, 27(3):  644-652. 
    摘要 ( 935 )   PDF (7889KB) ( 17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铁山-龙会地区长兴组礁滩储层特征,采用岩心、薄片观察及测井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表明,该区储集岩类型主要有礁云岩和礁灰岩,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储集性能较差,多为低孔、低渗的裂缝-孔隙型和孔隙-裂缝型储层。长兴组储层电性特征明显,礁相储层表现为GR值低,电阻率值呈箱状,深浅双侧向具正差异;非礁相储层测井曲线表现为明显的指状或刺刀状特征,GR值低,三孔隙曲线起伏不明显,储层渗流受到裂缝影响。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控制了礁滩体的规模,为优质储层的发育奠定了基础,而沉积环境决定了沉积相带的展布,沉积相带影响了储层的储集性能;裂陷槽的上升盘和古地貌高地控制了台地边缘礁滩体的分布,是有利储集相带发育的基础;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为次生孔隙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堤岸沉积体系特征及形成过程
    李华 ,王英民 ,徐强 ,韩自亮,徐艳霞
    2013, 27(3):  653-661. 
    摘要 ( 1169 )   PDF (4283KB) ( 14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及西非下刚果盆地发育一种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堤岸沉积体系,主要包括轴部沉积、侧积体沉积、滑塌/块状搬运复合体沉积、堤岸沉积,另见阶地。该沉积体系水道整体具有单向迁移特征,为重力流和等深流共同作用而成,水道迁移方向与等深流运动方向大致相同。其影响因素包括重力流及等深流相对能量的大小、物源、海平面升降、气候、地形、科氏力及陆架宽度等。阶地成因可分为3种,即重力流侵蚀侧积体成因、沉积失衡滑塌或断层作用成因和重力流在水道内部的差异侵蚀成因。对该沉积体系的研究不仅能加深深水沉积的认识,还可为油气进一步勘探服务。

    多种建模方法耦合建立冲积扇三维构型模型: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东区下克拉玛依组为例
    李君,李少华,张敏,许长福,吴小军
    2013, 27(3):  662-668. 
    摘要 ( 1339 )   PDF (6152KB) ( 15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东区下克拉玛依组为例,通过对8口小井距的密闭取心井及周围24口井的构型特征分析,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段的三维构型模型。分析得到冲积扇不同亚相实用的构型建模方法:冲积扇扇根为泛连通体,各级构型展布范围不大,主要为片流砂砾体,三维构型建模适合用基于目标的模拟方法;扇中主要构型单元为漫流细粒、辫流水道和漫流砂体,辫流水道与漫流砂体有明显的接触分带关系,适合用截断高斯模拟方法;扇缘主要构型单元为漫流细粒,少量分布径流水道和漫流砂体,适合用序贯指示及基于目标的模拟方法。最终建立的三维构型模型能较好地体现了各级构型单元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展布范围和接触关系。为后期剩余油分布的预测、井网调整及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沉积特征及相模式
    李鑫,钟大康,李勇,雷刚林,杨宪彰,李伟
    2013, 27(3):  669-680. 
    摘要 ( 1500 )   PDF (11359KB) ( 11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野外露头考察和测井分析,并结合地震和三维电法资料,对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冲积扇沉积模式。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岩性主要为黄色、黄红色砾岩、砂砾岩及含砾砂岩。砾石层中可见底冲刷-充填构造、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测井曲线整体表现出GR低和电阻率高的特征,曲线呈箱形、漏斗形和钟形;地震相以杂乱反射和前积特征为主。为了提高了研究的精度,在钻井分布稀少和地震相特征不明显的地区,将三维电法资料用于冲积扇分布的研究。通过综合研究,认为冲积扇在西部的Bz1井地区和Db1井地区规模最大,在东部地区发育规模小。构造运动是冲积扇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库车期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南天山快速隆升,为冲积扇提供大量的物源,Bz1井地区持续隆升,遭受剥蚀,物源充足,冲积扇规模不断增大;Db1井地区由于受构造断裂的影响,局部隆升,为冲积扇提供了局部物源。通过分析,认为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主要有长期稳定的继承性单物源冲积扇模式和受局部构造控制的多物源冲积扇模式。

    歧口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王芝尧, 侯素英,刘志英
    2013, 27(3):  681-687. 
    摘要 ( 1493 )   PDF (4150KB) ( 10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歧口凹陷古近纪构造活动以断陷为主,演化形成的NW—SE方向多次凹复式箕状断陷结构和N—S方向歧口主凹双断复式地堑结构。通过分析其演化趋势和伸展断裂过程,发现歧口凹陷古近纪受伸展旋转走滑的双重构造作用影响,沧东伸展断裂系统对其的影响大于歧口伸展断裂系统,形成一个菱形或多边形的断陷湖盆,断陷边缘及内部发育一系列构造带。断陷湖盆的持续性沉降,使得烃源岩大量发育。主干断层切割生油层,为油气运移提供输导通道。歧口凹陷古近系断陷构造形成多凸多凹、多物源、近物源的古地理背景,在断陷演化的不同阶段,有多种类型砂岩储集体发育。在断陷湖盆的陡坡带、缓坡带、断阶带、盆内坡折带形成4种油气成藏模式。针对歧口凹陷古近系断陷构造演化的特点,优选勘探目标区,经钻探实例验证,取得良好效果。

    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油藏断层输导性能及演化
    董才源,刘震,刘启东,罗贝维,李储华,王伟俊
    2013, 27(3):  688-694. 
    摘要 ( 2737 )   PDF (4559KB) ( 12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油藏断层现今与成藏期垂向正应力分析,研究断层垂向封闭性演化规律,并结合断层垂向输导模式划分,预测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油藏有利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断层垂向封闭性的临界正应力值为13.8 MPa,多数控藏断层在成藏期开启作为输导通道,现今则封闭成为遮挡条件,但偶有例外,邵深1油藏控藏断层在成藏期与现今皆封闭,此类油藏极有可能是自生自储;高邮凹陷发育有两种垂向输导模式,分别为高通和低通垂向输导模式,其中高通垂向输导模式中戴南组底砂岩发育,低通垂向输导模式戴南组底砂岩不发育。在断层封闭性演化研究和输导模式划分的基础上,认为联12油藏以东-永22油藏以西及邵14油藏以东伯东地区是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区带,邵深1油藏西北的邵伯次凹深处是断层-岩性油藏发育的较有利区带。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在大庆长垣LS油田的应用
    李占东,刘义坤,海东明
    2013, 27(3):  695-702. 
    摘要 ( 1117 )   PDF (8997KB) ( 8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庆长垣应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开展精细油藏描述的难点问题,系统阐述了井震联合小尺度构造解释的方法和储层预测的研究。(1)开展分级分层次构造解释,建立了小尺度地质体精细构造解释;(2)在低级序小断层识别和组合方面,采用井指导和验证地震断层解释,同时结合相干体、倾角定位、三维可视化等技术进行综合研究;(3)微幅度构造研究采用井点分层数据小网格成图为主,辅以手动识别、趋势面法、相干体等手段进行逐一落实。储层应用实践证明,地震属性技术预测储层普适性较差,对“泥包砂”型的砂体预测是有效的。地震重构反演技术预测储层精度较高,不仅较好地反映砂体接触关系,而且预测了砂体横向边界。采用“井点定相、切片组形”方法,利用测井曲线形态差异和高程差等特征,辅助以反演切片来研究河道垂向演化,最终实现多期河道的划分。

    基于地震信息的歧口18-1稀井网区储层预测
    郭太现,赵春明
    2013, 27(3):  703-709. 
    摘要 ( 1122 )   PDF (10378KB) ( 10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歧口18-1区块沙河街组扇三角洲储层砂体横向变化快的地质特征和稀井网的资料条件,应用工区的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地震属性分析、测井约束反演等方法,分层次开展歧口18-1沙河街组储层砂体空间分布的预测,确定了区块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通过提取各种地震属性,在单井地震属性岩性标定的基础上,优选均方根振幅属性作为参数,确定了歧口18-1区块沙河街组扇三角洲有利相带的空间分布;据此,在扇三角洲内部应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预测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及其内部结构,为断块有利勘探目标的确定和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地质依据。这种精度逐级提高的层次性储层预测技术,尤其适合稀井网、大井距条件下的海上油田优质储层的确定,可有效地降低开发风险。

    低渗储层可动流体核磁共振研究
    郑可,徐怀民,陈建文,王永宏
    2013, 27(3):  710-718. 
    摘要 ( 2988 )   PDF (4673KB) ( 15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低磁场核磁共振岩心分析技术为主,辅助以岩石薄片、环境电镜扫描、高分辨率CT、成像测井等常规测试手段,对国内3种不同岩性的典型低渗储层共计277块基质岩样进行可动流体评价研究,分析储层可动流体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计算可动流体的T2截止值和孔喉半径下限值。研究表明:低渗储层可动流体参数变化范围较宽;岩样渗透率越高,其与可动流体参数的相关性越强;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百分数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相关性均较好,利用非线性最优化方法得到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很好;微裂缝的发育程度、孔径分布、粘土矿物含量及其充填程度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低渗储层可动流体的主要影响因素。

    工程地质
    基于模糊小波神经网络的岩溶隧道风险评估及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李志林,王星华,谢李钊
    2013, 27(3):  719-726. 
    摘要 ( 1344 )   PDF (7898KB) ( 6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岩溶隧道突水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以及传统的数学方法在评估安全风险等级中的局限性,将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小波分析及模糊评价法有机结合,建立了基于模糊小波神经网络的岩溶突水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根据各种物探方法的优缺点和对岩溶水预报的敏感性,结合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和原则,提出地质分析、风险等级划分、分级综合预报及施工地质灾害临近警报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地质预报方案。通过在齐岳山岩溶隧道实施,成功预报了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岩溶水,证实了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贵州望谟纳包沟泥石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王涛,余斌,亓星,朱渊,陈源井
    2013, 27(3):  727-732. 
    摘要 ( 1309 )   PDF (1528KB) ( 12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1年6月5日至6月6日,贵州望谟县发生连续强降雨,引发境内纳包沟泥石流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着重分析了纳包沟泥石流的物源、地形和降雨因素,指出该地区降雨强度大,流域内30°~40°坡度范围比例最大,最有利于浅层滑坡的发育,滑坡进而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主要物源;进一步得出泥石流的特征和动力学参数,泥石流为稀性泥石流,最大洪峰流量25 m3/s,泥石流一次冲出固体总量约6 100 m3。该次泥石流的形成机理为浅层滑坡引起的滑坡型泥石流。针对纳包沟的特点,当地政府和居民都应高度重视并实施相应的生物和工程措施以预防泥石流的发生。

    基于EMD的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年输沙量多时间尺度分析
    林伟,谢洪,张金山
    2013, 27(3):  733-737. 
    摘要 ( 1204 )   PDF (715KB) ( 11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1965年至2004年40年的年输沙量时间序列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该时间序列分解成3个本征模函数(IMF)分量和趋势项(Res)分量。分析表明:蒋家沟泥石流的年输沙量存在多尺度的周期性波动,分别是2~4 a、6~10 a和17~21 a的准周期。通过对各IMF分量和Res趋势项分析发现,自1985年之后,波动的振幅开始变大,表明蒋家沟泥石流的年输沙量变化很大。降雨对蒋家沟泥石流的年输沙量及周期性波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人类活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为蒋家沟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来源,这使得蒋家沟泥石流的年输沙量周期性波动变得更加复杂。

    红层软岩微观结构与抗剪强度关系实验分析
    王迎春,陈剑
    2013, 27(3):  738-742. 
    摘要 ( 1012 )   PDF (1591KB) ( 11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层软岩属于滑坡、崩塌灾害的易发地层,岩石的微观结构特性对其宏观力学强度有着重要影响。对四川省屏山县和云南省绥江县采集的侏罗系红层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及变角模抗剪强度实验。基于MATLAB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红层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的微观结构参量,即孔隙率、颗粒磨圆度、颗粒定向度及欧拉数的量化值,进一步分析了上述各参量和抗剪强度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红层软岩的抗剪强度和孔隙率呈负指数关系,和颗粒磨圆度、定向度呈负相关线性关系,和欧拉数呈正相关线性关系。

    低延展性裂隙岩体REV存在性研究
    张莉丽,王云,张辛,王允,于青春
    2013, 27(3):  743-749. 
    摘要 ( 1016 )   PDF (1442KB) ( 15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自行开发的离散元软件FractureToKarst,根据国际岩石力学协会对岩石的分类,讨论了低延展性裂隙岩体典型单元体(REV)的存在性及大小,并给出确定其存在性的一般方法。根据研究结果可知,低延展性裂隙岩体REV存在的条件为裂隙平均间距在0.6 m以下,即极密间距、很密间距、密间距和中等间距裂隙岩体存在REV;裂隙平均间距大于0.6 m,即宽间距、很宽间距和极宽间距裂隙岩体不存在REV。
    关键词:裂隙岩体;渗流;典型单元体(REV);离散元

    红外热成像在龙门石窟奉先寺渗水探测中的应用
    方云,张俊建,夏国正, 周伟强 ,苏美亮
    2013, 27(3):  750-754. 
    摘要 ( 980 )   PDF (6809KB) ( 10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石窟岩性为碳酸盐岩,渗水病害严重威胁着岩体和雕刻品的完整性。准确探测出渗水部位和渗水来源等是奉先寺渗水治理方案设计的重要依据。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不同条件下对奉先寺崖壁渗水进行现场探测。结果表明,使用热成像仪可以准确有效地探测出崖壁岩体的渗水部位,判断出渗水来源、分布及其活动规律。与以往依靠人工观察相比,红外热成像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该技术可在石窟渗水勘察中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