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5-04-20
    地层与构造
    西藏江孜-浪卡子一带的侏罗-白垩纪界线地层
    万晓樵,高莲凤,李国彪,陈文,张彦
    2005, 19(4):  479-487. 
    摘要 ( 1851 )   PDF (449KB) ( 11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是显生宙所有系级界线中存在问题最多的一个。西藏南部出露有良好的侏罗—白垩纪地层,本次工作在喜马拉雅地层区的康马隆子地层分区开展了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研究。江孜地区的界线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浪卡子地区的甲不拉组之下发育一套含大量火山岩层的火山-沉积地层,被称为桑秀组。该地层分区的地层系统由下至上为:维美组浅灰色厚层状粗—细粒石英砂岩;桑秀组黑色页岩、安山岩和玄武岩;以及甲不拉组黑色页岩、硅质泥页岩夹砂岩和砂质灰岩。维美组中含化石稀少,仅在江孜地区发现零星菊石Haplophylloceras、Himalayites等。桑秀组下部页岩和粉砂岩中找到少量菊石化石,属于Spiticeras、Berriasella、Haplophylloceras的一些种,和富集成层的双壳类Inoceramus everesti等。江孜甲不拉组下部化石丰富,划分为Spiticeras-Berriasella下组合和Himalayaites-Haplophylloceras上组合。本研究区的生物地层可与聂拉木地区的菊石化石组合对比。通过生物地层学对比,江孜-浪卡子地区的维美组时代为晚侏罗世Tithonian期,江孜地区甲不拉组下部和浪卡子地区的桑秀组均属于下白垩统。桑秀组下部的页岩段与江孜甲不拉组的最下部地层相当,上部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33 Ma。据此,桑秀组的时代为Berriasian至Hauterivian期,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位于该组之底,以Virgatosphinctes、Aulocosphinctes的消失和Spiticeras的出现为标志。侏罗纪末期西藏特提斯海区普遍形成大规模海退,表现为维美组和门卡墩组顶部砂岩的同期沉积。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开合演化模式的探讨
    吴新国,贾建称,崔邢涛
    2005, 19(4):  488-494. 
    摘要 ( 2173 )   PDF (365KB) ( 14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蛇绿岩、构造混杂岩的地质调查及其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萨嘎分岔的存在,探讨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演化模式。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为南、北两带,南带起始于二叠纪末期印度板块向北漂移过程中的伸展作用,到三叠纪末—早侏罗世,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带伸展作用加剧,并伴有洋壳的裂陷和蛇绿岩的侵位,在较短暂的双向俯冲、碰撞后焊接了仲巴陆块。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之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再次扩张、俯冲,直到始新世晚期整个缝合带开始剧烈碰撞、造山、隆起,形成了雄伟的青藏高原。

    正断层软联接及其传递带类型
    陈昭年,陈发景,王琦 
    2005, 19(4):  495-500. 
    摘要 ( 1223 )   PDF (391KB) ( 13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要讨论了正断层软联接及其传递带的类型、正断层软联接的运动学特征及其传递带形成和油气勘探意义。通过上述分析,获得以下结论:根据正断层倾向及其叠覆段的组合特点,可将软联接正断层分为同向叠覆、对向叠覆和背向叠覆3种类型,与之对应的传递带类型分别为走向斜坡、斜向背斜和地垒;软联接的正断层之间由于断层位移变化引起的断块变形体称为传递带;准确认识软联接正断层的剖面和平面特征是提供可靠地震解释模型的保证,软联接正断层及其传递带控制着沉积体系和油气分布。

    技术方法
    地层与构造
    缝合线研究的新进展--以湖北大冶铁山地区为例
    赵健,罗根明,曾佐勋,姬献峰,程明
    2005, 19(4):  501-507. 
    摘要 ( 5110 )   PDF (640KB) ( 20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研究碳酸盐岩中的压溶作用,加深对压溶作用的认识和理解,以常见的缝合线构造为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代科技手段对湖北大冶铁山地区的缝合线构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得到以下研究成果:丰富了缝合线类型;结合计算机技术获得了缝合线的三维形态;总结了缝合线形成中的一些主控因素;论述缝合线在应力分析、应变测量等传统领域及在能源资源等新领域的应用;对缝合线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歧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今后几年的研究重点。认为缝合线构造其实是一种不规则的压溶曲面;缝合线的形成是各种主控因素相互间复杂作用的结果;有关各主控因素的作用地位和特点方面的研究结果又可以为缝合线构造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岩石与矿物
    西藏永珠--果芒错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叶培盛,吴珍汉,胡道功,江万,杨欣德
    2005, 19(4):  508-514. 
    摘要 ( 4326 )   PDF (312KB) ( 16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永珠—果芒错蛇绿岩位于西藏永珠藏布—纳木错蛇绿岩带西段,主要由变质橄榄岩、辉长辉绿岩及玄武岩等组成。变质橄榄岩以富Mg,贫Ti、∑REE为特征。辉绿岩和玄武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显示其含有洋脊拉斑玄武岩和岛弧拉斑玄武岩的双重成分特征,其中高场强元素(Nb、Ta、Zr、Hf等)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等)相对富集,具有岛弧玄武岩的特点;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显示稀土元素特征为LREE亏损的平坦型,无负Eu异常,与洋中脊玄武岩的特征类似。通过与典型地区作对比和应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推断永珠—果芒错蛇绿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的构造环境。

    内蒙古野芨里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闫海卿,汤中立,焦建刚,耿科,潘振兴
    2005, 19(4):  515-521. 
    摘要 ( 5934 )   PDF (329KB) ( 13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芨里岩体分布于金川铜镍(铂)硫化物矿床北偏东约100 km处,位于内蒙古境内。岩体主要由单斜辉石橄榄岩、二辉橄榄岩、辉长岩和闪长岩组成。岩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元素略为富集,曲线为近于平坦型,w(La)N/w(Yb)N=1.866~2.713,不具备会聚型板块边缘玄武岩的特点;εNd(t)>0,为亏损地幔源区特征。Mg#值和Ni丰度显示其为岩浆早期阶段堆晶作用的产物。与金川矿区超镁铁质岩体比较,二者均为华北大陆边缘成矿系统的组成部分,m/f值显示二者主要为铁质超基性岩,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显示其具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但野芨里岩体具早期堆晶就地熔离的特征,而金川岩体具有深部熔离—多期贯入的特征;野芨里岩体中Ni相对亏损。这些特征表明野芨里岩体具成矿的可能性。

    冀北甲山正长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及Sr-Nd 同位素特征
    杨富全,吴海,刘晓文,夏浩东,马伯永,邓会娟,左文喆
    2005, 19(4):  522-530. 
    摘要 ( 1909 )   PDF (562KB) ( 13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山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可划分为3个单元。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碱性长石主要为Na-正长石和歪长石,少量为正长石;角闪石主要为钙角闪石中的铁浅闪石,少数为铁角闪石和铁阳起石;单斜辉石属钙铁辉石和普通辉石。化学成分上,该岩体富Si、全碱、全Fe、REE、Th、Ga、Nb、Zr、Hf,贫Mg、Ba、Sr、Ti,Cr、Co、Ni、V等过渡元素亏损,富轻稀土,中等铕负异常,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点。甲山正长岩的N87Sr)/N(86Sr)初始比值ISr=0.701 41~0.707 41,εNd(t)值为-2.27~-5.58,表明岩浆为富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岩石圈的拆沉和减薄作用是引发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原因之一,岩石圈地幔的富集作用可能发生在中元古代晚期。

    湖北渔塘坝硒矿床中次生自然硒的特征与意义
    刘家军,冯彩霞,李志明,王建平,刘世荣,周国富
    2005, 19(4):  531-537. 
    摘要 ( 1340 )   PDF (1146KB) ( 10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湖北渔塘坝硒矿床氧化矿石及地表松散堆积物中存在大量罕见的次生自然硒。自然硒呈柱状、板状和它形粒状。它的形成一方面与硒矿石的风化作用有关,另一方面系当地居民用石煤烧石灰过程中导致硒的蒸发而发生次生富集的结果。矿床中大量次生自然硒的发现,不仅对硒的矿物学、矿床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解决或改进含碳硒矿石或岩石中硒的冶炼回收工艺流程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能源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多种能源矿产分布
    邓军,王庆飞,高帮飞,黄定华,杨立强
    2005, 19(4):  538-545. 
    摘要 ( 4929 )   PDF (441KB) ( 9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有机—无机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的盆地之一。有机矿产包括煤、油气、煤层气等,分布于盆地内部,无机矿产以铀矿为主,处于盆—山转换部位。盆地边缘的造山活动控制了内部基底变形,基底变形又制约了盖层构造格局的演化,而后者决定了盆内有机矿产的源、运、储过程,如烃源岩展布、煤级分布等。造山活动和盆地演化共同制约着砂岩型铀矿的产出,油气在水平挤压和上覆地层压实作用下自内而外、自下而上输运,而于周缘造山带形成的含铀中低温无机成矿热液,在重力作用下,沿渗透率较大的透水层自上而下向盆地内部输运,还原性油气与氧化性含铀热液在盆—山过渡处相遇,导致无机流体的关键性物理化学参数的转变,使铀元素沉淀富集。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成矿(藏)作用的发生具备各自成矿要素,且无机成矿和有机成藏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地质过程之间存在耦合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中央古隆起形成机制
    王庆飞,邓军,黄定华,高帮飞,徐 浩
    2005, 19(4):  546-550. 
    摘要 ( 7316 )   PDF (725KB) ( 11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鄂尔多斯盆地简化为受南北挤压的等厚各向同性弹性薄板模型进行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力图揭示鄂尔多斯地区石炭纪出现的细腰状中央古隆起的形成机制。模拟中Z轴方向应变(εz)正值区对应于盆地内部的隆起区,εz正等值线形态对应于隆起形态;单轴挤压条件下,εz正等值线总会呈现沿应力轴方向延伸的细腰状形态;点作用力产生的εz正等值线范围局限,而线作用力产生的εz正值区分布较广。模拟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细腰状隆起是在南北边界受挤压条件下,应力—应变在盆地内部传递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结果,南北向点作用力比南北向线作用力产生的εz等值线形态更接近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形态;点作用力可能代表了石炭纪微板块间的点碰撞或者弧—陆碰撞。

    上扬子区下古生界层序地层格架的初步研究
    梅冥相,马永生,邓军,张海,孟晓庆,陈永红
    2005, 19(4):  551-562. 
    摘要 ( 1544 )   PDF (919KB) ( 13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扬子区下古生界在贵州及其邻区发育较为完整。在震旦纪与寒武纪之交的台地淹没事件之后,寒武系形成一个从深水盆地相黑色页岩系到大套台地碳酸盐的沉积序列,其中下寒武统包含5个三级层序而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中上寒武统构成一个二级层序而且可以进一步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奥陶纪艾家山世末期的都匀运动、奥陶纪末期的与冈瓦纳大陆冰期相响应的全球海平面下降事件以及志留纪末期广西运动的共同作用,造成扬子地台大幅度的古地理变迁以及残留不全的奥陶系和志留系。详尽追踪和对比的结果可以将奥陶系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且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在残留不全的的志留系中可以划分出7个三级层序并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可以大致解读许多有趣的地质现象,如寒武纪碳酸盐台地的生长过程,奥陶纪与志留纪之交的“浅海静水”型黑色页岩系的发育特点,志留纪由北而南的海侵所造成的复杂的志留系展布特征等等;同时也意味着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早寒武世数次快速海侵事件与生物事件的关系,奥陶系顶部特殊的“观音桥灰岩”的成因,奥陶系红花园组海绵生物礁的基本沉积模式等等。

    甘肃酒泉盆地营尔凹陷层序地层特征与岩性勘探目标
    娄占伟,潘良云,张宏伟,张敬东,李明杰
    2005, 19(4):  563-569. 
    摘要 ( 3150 )   PDF (929KB) ( 10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酒泉盆地营尔凹陷发育中生代陆相断陷沉积,沉积构造研究表明下白垩统具备形成岩性油气藏的石油地质条件,但前人对该区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的研究较少,目前尚未开展针对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借助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的成功经验,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开展了层序地层研究;将区内下白垩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赤金堡组下段层序(Ⅰ)、赤金堡组上段层序(Ⅱ)、下沟组下段层序(Ⅲ)和下沟组上段层序(Ⅳ);重点对区内主要勘探目的层段赤金堡组上段(层序Ⅱ)和下沟组下段(层序Ⅲ)进行了体系域划分。各层序及体系域具有不同的岩性、电性及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响应,在体系域格架内利用三维属性反演、地震相分析、切片等手段开展了沉积相和岩性圈闭识别研究,发现3个岩性圈闭,综合评价认为1号岩性体是本区岩性勘探的有利目标。

    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优势性特征
    刘震,赵阳,肖伟,杜金虎,张以民,易士威,刘俊榜
    2005, 19(4):  570-578. 
    摘要 ( 1344 )   PDF (852KB) ( 9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几年在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方面的突破表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比构造油气藏更具优势性特征。岩性油气藏形成的优势性表现在:(1)岩性圈闭多期形成有利于多期捕集油气;(2)近源短距离运移有利于成藏;(3)低部位岩性圈闭比高部位构造圈闭成藏期要早;(4)相对有利的盖层条件。保存条件也比构造油气藏要更具优势:(1)抬升剥蚀对岩性油藏的破坏程度小于对构造油藏的;(2)断层破坏对岩性油藏的破坏程度小于对构造油藏的。岩性油气藏的空间展布范围也更广阔:(1)同构造油藏相比,其分布范围更宽,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均可分布;(2)岩性油藏分布的体系域更宽,低水位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都有富集;(3)岩性油藏分布的压力场更宽,在各种压力场环境中都有发现。因此,提出二连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具有“优势性特征”的观点。

    黄骅坳陷齐家务地区的油源对比
    吴亚东,闫煜彪,唐晓川,徐永梅
    2005, 19(4):  579-584. 
    摘要 ( 5123 )   PDF (270KB) ( 13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骅坳陷齐家务地区储油层主要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一下段白云质灰岩。该区原油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含硫量、中低凝固点、高初馏点和高胶质和沥青质含量等物理性质。在地球化学特征上,高碳数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类异戊二稀烷烃具有植烷优势,甾烷组成具有明显的C27ααα甾烷优势,沙一段泥页岩的三环萜烷不发育、伽马蜡烷比较发育。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区原油为未熟—低熟油。分析原油和沙一段泥页岩的伽马蜡烷/C30藿烷与C29降藿烷/C30藿烷的关系以及伽马蜡烷/C30藿烷与Pr/Ph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齐家务地区的烃源岩主要是沙一下段的泥页岩。

    松辽盆地杏山地区深部火山岩有利储层的控制因素及分布预测
    吴磊,徐怀民,季汉成,李彦民
    2005, 19(4):  585-595. 
    摘要 ( 4801 )   PDF (895KB) ( 12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层火山岩储层研究是松辽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研究表明,与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相比,盆地北部杏山地区营城组的火山岩以中酸性喷出岩类为主,其中灰白色流纹岩中的原生气孔、风化溶蚀孔和构造裂缝为较好的储集空间。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可以对火山岩岩性进行较好的识别,结合成像测井资料可以较好地描述和预测裂缝—孔隙性储层。研究表明:常规测井解释的裂缝孔隙度、产状以及预测结果与成像和取心结果符合较好;近火山口有利岩相带中,风化淋滤溶蚀作用和构造裂缝是营城组火山岩储层形成有利储集空间的主要控制因素。利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预测的3种火山岩体参数(火山岩厚度、上覆盖层厚度和构造曲率)进行叠合可以较好地预测火山岩优质储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有利相带、储集空间类型以及储层物性特征,提出了研究区火山岩储层的综合分类评价标准。将营城组火山岩储层划分为3类,预测出8个有利储层发育区,其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和测试数据符合较好,为本区的深部天然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技术方法
    西藏扎布耶盐湖总盐含量遥感定量分析
    田淑芳,秦绪文,郑绵平,洪友堂,邝生爱
    2005, 19(4):  596-602. 
    摘要 ( 1973 )   PDF (595KB) ( 12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水体遥感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三维盐指数、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浓度高、成分复杂的西藏扎布耶盐湖的总盐含量进行了定量研究。揭示了扎布耶盐湖总含盐量的多中心分布以及北湖的总含盐量比南湖的高、南湖有明显的退化趋势的空间变化规律;建立了高含盐量复杂成分卤水的三维盐指数:NS(TM3/TM7、TM3/TM4、TM3/TM5);探索了在三维盐指数基础上分离总含盐量信息的遥感方法——主成分分析法:PCA(TM(3/7、3/4、3/5)),得到3个组分的图像数据,其中PC1与总含盐量信息相关性最强;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建立了高含盐量复杂成分卤水的遥感模型:Y=aX+b, X为PC1图像亮度值,Y为总盐含量,a、b为系数。该项研究对中国西部地区盐湖的调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江汉盆地应城-监利剖面重震联合反演
    王震,刁博
    2005, 19(4):  603-607. 
    摘要 ( 1320 )   PDF (252KB) ( 9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重磁剖面图形交互实时计算正反演解释系统(IGGM)进行应城—监利剖面的重力反演。通过对剖面进行重震联合反演,得出该地区的构造格局,结果与地质事实相符,并推测出3条新的断层。J—T2和S两密度小的地层分隔其他密度大的地层,地层的速度、密度大小相间分布,形成 “三硬夹两软”地层的规律。同时还分析了研究区重力、磁性和电性特征指示的地质构造,探讨了该区域的构造演变过程、基底、断层、褶皱、受力与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指明喜山运动对江汉盆地改造和油气成藏的重要意义。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 000 m测井磁化率和磁三分量分析
    张红杰,潘和平,骆淼,李清松,赵卫平
    2005, 19(4):  608-614. 
    摘要 ( 1247 )   PDF (347KB) ( 12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比分析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100~2 000 m测井磁化率与岩心样本磁化率的测量结果,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测井磁化率统计结果表明CCSD主孔100~2 000 m超高压变质岩的磁化率从高至低依次为:蛇纹岩、石英榴辉岩、金红石榴辉岩、正片麻岩、退变质榴辉岩、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副片麻岩、绿泥石角闪岩、角闪岩。由CCSD主孔100~2 000 m磁三分量测量数据得到磁异常的△BZ、△BH和△BT值,结合前人所做的岩石学研究分析发现:主孔530~575 m的磁异常主要由岩石的金红石矿化、钛磁铁矿化和磁铁矿化引起,604~643 m和652~678 m的磁异常主要由岩石的蛇纹石化引起;钻孔中岩层的磁化率对磁三分量异常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高磁化率岩层都表现出较大的磁三分量异常。

    成矿预测数据统计方法
    万丽 ,王庆飞,高帮飞 ,王颖 ,周应华,徐浩
    2005, 19(4):  615-620. 
    摘要 ( 9181 )   PDF (280KB) ( 12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统计方法对已有数据进行处理,进而推断其内部规律,并据此进行隐伏矿体定位仍是成矿预测的主流。从数学理论分析角度,讨论多元统计、地质统计分析、分形和随机过程等多种方法的数学表述及其物理内涵,并分析了这些方法及其分支的内在联系。针对数学方法的特点与地质数据的属性,提出了Weibull分布模型、自仿射分形和随机点过程分析是成矿预测领域较有应用前景的方法;多种传统方法相互配合使用,不但有利于数据集的深度挖掘,还会促进更有效的数学工具的开发。给出了Weibull分布与分形模型的配合使用有效描述胶东矿集区大尹格庄金矿成矿元素分布的应用实例。

    环境工程
    根据蒙脱石的层间水化状态探讨南京仙林盆地的地面沉降及其趋势
    杨献忠,杨祝良,陈敬中,胡存礼,袁平,魏乃颐
    2005, 19(4):  621-626. 
    摘要 ( 4686 )   PDF (312KB) ( 11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引用Brown等和Fitts等提出的蒙脱石层间水化状态修正的土壤孔隙率的计算方程,以此建立蒙脱石层间脱水作用所产生的次要地面沉降量的数学表达式,对位于山间沟谷型沉积盆地的南京仙林新市区可能产生的地面沉降量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由蒙脱石层间水部分释出而产生的次要沉降量为6.85 cm,估计该地区过去曾发生34~46 cm的地面沉降;如果蒙脱石残余层间水全部释出,那么该地区可能还存在96.47 cm的地面沉降。虽然96.47 cm的地面沉降在真实的外界环境下不可能实现,但对下一步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蒙脱石层间脱水作用及其对地面沉降影响的研究,对地面沉降趋势的预测具有启示作用。

    北京市区春季燃烧源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
    刘大锰,马永胜,高少鹏,黄杰,安祥华
    2005, 19(4):  627-633. 
    摘要 ( 1385 )   PDF (297KB) ( 13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大气中PM2.5和PM10为研究对象,于2005-03-13—25共7天的时间内,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测试楼顶、首钢焦化厂和首钢东门设立3个采样点进行采样监测。结果表明: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日变化呈现一定规律性,在不同时段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不尽相同,且变化较大,在特定时刻出现峰值,主要受污染源排放和气象因素的控制;PM2.5和PM10质量浓度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这与高温有利于颗粒物扩散、低温容易形成逆温层有关;在一定的相对湿度范围内(以大气中水汽不发生重力沉降为界限),PM2.5和PM10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当发生降水时,由于水滴的冲刷和附带作用,PM2.5和PM10质量浓度降低;PM2.5和PM10质量浓度与风级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通过北京市与国内8个省会城市的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对比,发现北京市PM2.5和PM10污染比较严重,PM2.5和PM10质量浓度分别超过了1996年中国制定的PM10排放标准和1997年美国EPA制定的PM2.5排放标准。

    地下水中三氯乙烯-苯酚的好氧共代谢的实验研究
    王雪莲,杨琦,甘小莉,尚海涛,万力
    2005, 19(4):  634-638. 
    摘要 ( 1157 )   PDF (254KB) ( 12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苯酚作为三氯乙烯(TCE)降解的共代谢基质,用瓦勃氏微量呼吸测压仪(简称瓦呼仪)作为测试手段,分析了经苯酚驯化后的混合微生物对苯酚、TCE的降解特性;并讨论了以苯酚作为共代谢基质时TCE降解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未驯化的活性污泥不能降解TCE; 经苯酚驯化后的活性污泥,当TCE的质量浓度为50 μg/L时其降解效果较好,TCE的氧化率达3369%;TCE的质量浓度为100 μg/L时其降解效果较差,其氧化率仅为3.2%;苯酚和TCE共代谢降解时,苯酚的存在促进了TCE的降解,当苯酚质量浓度为40 mg/L、TCE质量浓度为50 μg/L时共代谢降解效果最好,TCE的氧化率为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