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11-07
    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北山造山带南部黄草滩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现代地质
    王疆涛,董云鹏,曾忠诚,杨钊 ,孙圣思 , 张菲菲 ,周波 ,孙娇鹏
    2016, 30(5):  937-949. 
    摘要 ( 7923 )   PDF (10080KB) ( 89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山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部东西段的交接地区,是研究中亚造山带东西段交界关系的关键地区,其中的花岗质岩石记录了造山过程中深部岩浆的丰富信息。北山南部黄草滩岩体是其代表,主要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锆石UPb定年表明其年龄分别为(402±3 )Ma、(394±7 )Ma。岩石SiO2含量相对较高(5924%~7154%),富Na(Na2O=376%~409%),总体显示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94~111)的典型I型花岗岩特征。此外,∑REE相对较低、LREE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以及具弱负Eu异常,LILE中Rb、Th、U和K等高度富集,HFSE中Nb、P、Hf和Ti等强烈亏损,显示出与俯冲相关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形成可能与幔源岩浆底侵使中下地壳变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有关,并伴有幔源组分的混染。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认为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可能是北山柳园地区古亚洲洋向北俯冲消减作用下岩浆活动的产物,代表早泥盆世在北山南部可能发生过与大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事件。
    内蒙古中部红格尔地区白音高老组流纹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张祥信, 高永丰, 雷世和
    2016, 30(5):  950-960. 
    摘要 ( 8150 )   PDF (7248KB) ( 88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中部红格尔地区白音高老组主要由流纹岩组成, 含少量英安岩和粗安岩。流纹岩具有高硅、铝和钾,低钙镁的特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和U, 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强烈亏损, 具负异常;高w(Sr)/w(Y)和w(La)/w(Yb), 低w(Y)和w(Yb)。稀土元素总量较低, 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 具有中等的铕负异常。εNd(t)值为正值(+088~+266), tDM变化于5883~7164 Ma之间。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组成显示红格尔地区白音高老组流纹岩为高钾钙碱性C型埃达克质岩, 其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碰撞有关, 形成于早白垩世造山后加厚岩石圈跨塌阶段的板内伸展环境, 是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源区部分熔融残留相为石榴子石, 在岩浆上升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斜长石、钛铁矿和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
    内蒙古高尔旗银铅锌矿区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
    王继春 ,王银宏 ,张梅 ,刘家军 ,彭润民 ,王建平 ,宋崇宇 ,周路路
    2016, 30(5):  961-980. 
    摘要 ( 8264 )   PDF (12149KB) ( 86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尔旗银铅锌矿床的发现不仅是二连—东乌旗多金属成矿带上重要的找矿成果,而且是寻找隐伏型矿床的重要突破。运用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测试等方法,对该矿区含矿岩体的岩石成因、岩浆源区及构造环境等问题进行约束。含矿岩体主要为似斑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及中细粒正长花岗岩,它们具有较高的SiO2(646%~7912%)、Na2O+K2O(559%~1017%)及稀土元素含量,较低的P2O5、TiO2、CaO和MgO含量,Eu具极大负异常特征;明显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Zr、Hf等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Ba、Sr、P、Ti、Eu等元素,并且具有较高的εHf(t)值(44~140)和较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tCDM(424~1 042 Ma),揭示花岗岩主要来源于从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具有A2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碰撞后的板块伸展阶段。获得的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3068±19) Ma和(3104±23) Ma,属于晚石炭世岩浆-构造作用的产物,表明该时期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主碰撞结束,已经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地区晚侏罗世侵入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潜力
    鲁艳明, 专少鹏, 所承逊, 殷敏
    2016, 30(5):  981-993. 
    摘要 ( 8258 )   PDF (7971KB) ( 89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阿鲁科尔沁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广泛。对该地区晚侏罗世侵入岩进行了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成矿潜力研究。阿鲁科尔沁地区晚侏罗世侵入岩主要由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组成,主岩体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4379±084) Ma(MSWD=33),属晚侏罗世,在区域MoAuCu成矿峰期内。岩体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相对富碱,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有中等Eu负异常,富集强不相容元素Rb、Th、U、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P、Ti、Y及HREE,相对亏损Nb和Ta,相对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Ba,属I型花岗岩。岩体主体来源于壳源基性岩组分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晚侏罗世的后碰撞伸展环境,为有利成矿构造演化阶段。K/Rb和Rb/Sr比值较小,DI值较大,SI值较小,Fe2O3/FeO比值较大,属中等-强演化中等分异程度的氧化型或磁铁矿系列花岗岩,地球化学含矿性参数显示其Cu、Au、Mo金属成矿潜力依次降低,与研究区已发现的矿化特征相一致。
    陕西秦岭梁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苏蔷薇,张静,王文博
    2016, 30(5):  994-1003. 
    摘要 ( 8162 )   PDF (8061KB) ( 87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叠纪花岗岩在秦岭造山带广泛发育,直接记录了秦岭造山带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信息。秦岭梁岩体位于秦岭造山带商丹缝合带北侧,岩性主要为石英二长斑岩,斑晶为钾长石,部分斑晶具有白色斜长石环边;基质主要由石英(25%)、斜长石(45%)、钾长石(10%)、黑云母(15%)、角闪石(5%)组成。秦岭梁岩体中的锆石自形程度好,具环带结构,显示岩浆锆石的特征,两个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2165±21) Ma和(2194±26) 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该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晚三叠纪。秦岭梁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与勉略洋壳向北俯冲的时间(248~200 Ma)一致,表明岩体的形成与勉略洋壳向北俯冲有密切联系;同时秦岭梁石英二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是洋壳俯冲时弧岩浆活动的产物。因此北秦岭地区勉略洋闭合时间和陆陆碰撞拼合时间应不早于216~219 Ma。
    东昆仑西段巴什康阔勒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郑勇 ,杨有生 ,陈邦学 ,朱彦菲
    2016, 30(5):  1004-1013. 
    摘要 ( 8188 )   PDF (10361KB) ( 83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主微量元素特征研究,MgO、FeO含量分别介于 578%~123%和516%~104%,Al2O3含量介于142%~2156%,整体含量较高。TiO2含量相对较高,介于018%~132%,平均为077%,与岛弧拉斑玄武岩的084%较为接近,K2O含量偏低,介于005%~053%,平均为02%,与洋中脊拉斑玄武岩02%一致;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除外),高场强元素Ti、P等轻微富集,而Nb、Zr亏损,结合构造环境判别认为形成环境为弧后盆地。利用锆石UPb测年,获得两组年龄,其中上交点206Pb/238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501±1) Ma(MSWD=025),为寒武世晚期,代表原岩结晶年龄;下交点206Pb/238U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451±2) Ma(MSWD=0084),为晚奥陶世早期,代表变质年龄。结合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构造环境以及同位素年龄,认为洋壳俯冲始于晚寒武世之前,且在晚奥陶世已开始发生碰撞。
    江西省花山洞钨矿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罗刚 ,瞿泓滢 ,肖荣阁 ,梅燕雄 ,黄修保
    2016, 30(5):  1014-1025. 
    摘要 ( 8073 )   PDF (10926KB) ( 84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花山洞钨矿是在江西省西北部新近发现的与花岗岩有关的钨矿床,为了确定矿区花岗岩的物质来源,形成过程以及构造背景环境,探讨成岩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与花山洞钨矿密切相关的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方法测定了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岩石地球化学表明,花岗岩具有较高的w(SiO2)(6823%~7378%)含量;全碱含量w(Na2O+ K2O)为593%~7%;富Na,K2O/Na2O为038~086,小于1;w(Al2O3)为1441%~1581%,A/CNK均大于11,为过铝质岩石。富集Rb、Tu、U、La、Nd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Nb、Ti、Sr、P等元素,具大陆地壳的特征;稀土总含量较低,基本无δCe异常。稀土配分型式总体向右倾斜,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特征;轻稀土斜率较大,分异较为明显,重稀土较为平缓,分异不明显。花岗岩锆石UPb测年结果为(807±8)Ma,与前人测得的辉钼矿ReOs年龄极为接近,故花岗岩应该为成矿岩体。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分析可知,矿区花岗岩应主要来源于地壳物质,有部分地幔物质的加入;其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弧环境。花山洞钨矿床成矿年龄略晚于矿区花岗岩,表明成矿作用是花岗岩分异演化的结果,是晋宁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云南保山东缘早古生代高Si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康欢1,李大鹏1,2,陈岳龙1,鲁震1
    2016, 30(5):  1026-1037. 
    摘要 ( 8322 )   PDF (11096KB) ( 88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保山地块东缘高Si花岗岩开展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Hf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高Si花岗岩为具钙碱性、强过铝质特征的S型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分析表明,高Si花岗岩侵位于454 Ma,并含有800~1 100 Ma的继承锆石。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其岩浆锆石具有与青藏高原及东南缘同时代长英质侵入体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暗示其相似的岩浆起源。矿物化学、同位素组成及Melts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保山东缘高Si花岗岩为一系列复杂作用的结果:高硅花岗岩母岩浆起源于该区沉积岩部分熔融;熔体形成后经高度分异演化,在侵位过程中同化混染围岩;岩浆冷凝至固相线下部分矿物再平衡。保山东缘高Si花岗岩体与平河花岗岩体具相似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类似的成因机制。
    矿物学与矿床学
    湖南黄沙坪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赵飞 ,尹京武 ,王梦亚 ,张振华 ,孙衍东 ,张飘 ,高宇威 ,汪林峰 ,宗志宏
    2016, 30(5):  1038-1050. 
    摘要 ( 8099 )   PDF (15081KB) ( 87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湘南黄沙坪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构造带中段北缘,属于矽卡岩型矿床。根据矽卡岩产出状态、矿物共生组合及岩相学特征,从早期到晚期可划分为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早期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硫化物阶段。矽卡岩矿物主要为石榴石、辉石、符山石等;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辉钼矿、磁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石榴石为钙铝-钙铁榴石系列,从早期到晚期,石榴石具有由钙铝榴石逐渐向钙铁榴石演化的规律。且钙铁榴石普遍发育震荡环带,而环带结构可持续记录钙铁榴石物理化学条件演化的过程。同时两种石榴石中均含Sn的成分,但钙铁榴石中Sn的含量明显高于钙铝榴石。辉石为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而且由内接触带向外接触带,辉石中Fe和Mn的含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矿物成分的变化表明,成矿流体至少经历了两次氧化还原性质的转变。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对W(Sn)MoBi等多金属的矿化具有重要的地质指示意义。
    豫西栾川鱼库锌多金属矿床地质及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田浩浩 ,张寿庭 ,曹华文 ,韩江伟 ,唐利 ,裴秋明
    2016, 30(5):  1051-1060. 
    摘要 ( 8148 )   PDF (11631KB) ( 86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鱼库锌多金属矿床位于豫西栾川钼钨铅锌银矿集区内的鱼库—赤土店铅锌矿带的北西端。矿床赋存于新元古界栾川群三川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中,受矽卡岩带控制。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δ34S变化范围为23‰~39‰,平均32‰。硫同位素组成与区域内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一致,反映硫的主要来源为深部岩浆;金属硫化物样品的206Pb/204Pb变化范围为17781~18455,平均值18043; 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502~15590,平均值15545; 208Pb/204Pb变化范围为38232~38624,平均值38438,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矿石铅主要来源于地幔,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作用相关的热液过程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矿床成因应属于岩浆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
    构造地质学
    兴安地块中部奥陶纪构造沉积环境
    陈安霞 ,周多 ,张庆奎 ,关培彦 ,杨宾
    2016, 30(5):  1061-1071. 
    摘要 ( 8341 )   PDF (10196KB) ( 89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兴安地块奥陶纪构造沉积环境受到地质界的广泛关注。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首先对红花尔基地区碎屑岩及萨其图地区火山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西部奥陶纪为与岛弧作用有关的构造沉积环境;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层序地层对比,研究分析兴安地块中部奥陶纪的构造沉积环境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奥陶纪为一个北西向倾斜、北东向延伸的斜坡,哈拉哈河组沉积期沿斜坡发育一套海侵的滨-浅海相碎屑岩,由南东向北西沉积环境由滨海过渡为浅海;多宝山组岛弧火山岩广泛发育,靠近岛弧区发生隆升形成扎兰屯-多宝山岛弧的西南向延伸部分,远离岛弧地区发生弧后沉降作用,局部发育含放射虫硅质岩;裸河组沉积期岛弧作用停止,原岛弧区发生沉降回返,研究区转为碎屑岩沉积,后经过多期地壳抬升-沉降-抬升的幕式运动,最终暴露地表遭受剥蚀。
    渤南低凸起北坡坡折带特征及其沉积充填响应
    杨悠然 ,杨香华 ,朱红涛 ,李森 ,官大勇 , 王昕 ,曾智伟 ,雷鸣
    2016, 30(5):  1072-1084. 
    摘要 ( 8340 )   PDF (22676KB) ( 85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南低凸起北部东二下段发育多种类型的沉积体,与坡折带的结构与演化密切相关。东二下段沉积时期,渤南低凸起北部斜坡带发育一个完整的坡折带沉积旋回:坡折带演化早期,即东二下段沉积早期,渤南低凸起北部斜坡上有断裂活动,斜坡坡度较大、起伏不平,发育一些古沟谷与洼地,其内堆积了近源碎屑物,在地震剖面上可见古沟谷内充填杂乱或蠕虫状地震反射体;坡折带演化晚期,即东二下段沉积晚期,伴随着准平原化斜坡被填低补齐,演变为沉积物的搬运通道,碎屑物借道斜坡被带到洼陷内部沉积,发育一系列高角度前积地震反射体。东二下段沉积早期斜坡内部古沟谷充填的杂乱或蠕虫状的地震反射体为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主要分布在第一坡折带内;东二下段沉积晚期洼陷内部发育的高角度前积地震反射体为远源沉积,主要分布在第二坡折带内。渤南低凸起北部斜坡带发育典型的坡折带演化旋回,空间上不同成因地震异常体从斜坡带向洼陷内转移,共同构成一组具有成因联系的坡折带-沉积复合体。
    川西和川东北地区差异构造演化及其对陆相层系天然气成藏的影响
    于冬冬 , 汤良杰 , 余一欣 , 陈茜
    2016, 30(5):  1085-1095. 
    摘要 ( 8139 )   PDF (10969KB) ( 85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和川东北地区处于扬子地台西北缘,均具有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的二元结构,其构造特征具一定相似性。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典型气藏解剖,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川西和川东北地区构造演化差异性及其对各自成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川西地区主要受龙门山造山带影响,从印支期中晚期开始发育前陆盆地,之后主要受燕山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川东北地区从燕山早期开始发育前陆盆地,之后在燕山中期和晚期受大巴山、米仓山和雪峰山联合作用影响,最后大巴山造山带在喜马拉雅期的强烈活动使其最终定型。上述差异构造演化对川西和川东北地区陆相层系的成藏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烃源岩的发育、输导体系的形成、气藏的保存和天然气成藏过程。川西地区主要发育须家河组烃源岩,形成了以NE向和SN向断裂及其伴生裂缝为主的输导体系,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型通天断裂影响了山前断褶带气藏的保存,成藏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中期、晚期和喜马拉雅期4个关键时刻。川东北地区发育须家河组和下侏罗统两套烃源岩,输导体系以NW向断裂为主,隆升剥蚀和大型断裂造成了山前断褶带较差的保存条件,成藏经历了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三个关键时刻。
    石油地质学
    咸化湖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与致密油储层分布规律:以吉木萨尔凹陷A区芦草沟组为例
    张亚奇 ,马世忠 ,高阳 ,李映艳 ,张景 ,王黎 , 孙雨 ,许方哲 ,张宇鹏 ,
    2016, 30(5):  1096-1104. 
    摘要 ( 8278 )   PDF (19443KB) ( 87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吉木萨尔凹陷A区芦草沟组各级次基准面旋回演化规律及高分辨层序地层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芦草沟组发育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4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探讨了咸化湖相各短期旋回的层序结构、叠加样式及空间变化;建立了A区芦草沟组高分辨层序地层对比格架。通过对基准面旋回期间体积分配和相分异的分析,得出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形成优质致密油储层的沉积相类型及控制因素;认为致密油储层段恰好位于2个升降旋回的转换面处,为半深湖-浅湖亚相的碳酸盐岩、席状粉砂岩等细粒沉积,因此2个旋回的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控制着上下致密储层的发育;微相类型控制着致密储层的位置与质量。该认知对于指导A区甚至咸化湖相高精度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济阳坳陷青东凹陷低熟油生烃机理研究
    葛海霞 ,张枝焕 ,闵伟 ,张琳璞 ,柳东 ,章成进
    2016, 30(5):  1105-1114. 
    摘要 ( 8062 )   PDF (9120KB) ( 87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东凹陷勘探程度低,油气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开展凹陷内低熟油成因机理的研究有利于评价油气资源潜力并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原油的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低熟油主要分布于凹陷边缘的沙四上亚段储层中。油源对比显示低熟油主要来自凹陷内沙四上亚段低熟烃源岩。研究区沙四段烃源岩具备形成低熟油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沙四段泥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I)和腐泥-腐殖型(II1)为主;泥页岩与蒸发岩共生的咸化还原环境因富含高矿化度地层水而有助于有机质早期转化生烃;烃源岩中的可溶有机质经过低温化学反应、细菌活动、生物催化作用等可形成低熟油。该研究对青东凹陷油气勘探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寻找低熟油气藏是研究区未来重要的勘探方向。
    霸县凹陷牛驼镇凸起潜山内幕古流体和现今流体特征研究
    李飞 ,李少龙 ,曾溅辉 ,刘井旺 ,刘佳,葛黛薇 ,王阳 ,穆永晶
    2016, 30(5):  1115-1123. 
    摘要 ( 8271 )   PDF (7346KB) ( 87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霸县凹陷牛驼镇凸起潜山内幕储层发育且勘探程度低,通过牛驼镇凸起潜山内幕方解石脉体及围岩的岩石学、同位素、包裹体等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古流体来源、期次和演化特征,再结合现今地层水特征,总结了流体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3种类型方解石脉体(Cal1、Cal2和Cal3),其中加里东运动早期形成的Cal1型脉体与围岩同位素特征相似,认为流体来源于海相围岩。加里东运动晚期形成的Cal2型脉体可分为2期,其中裂缝边部的早期脉体Cal21与围岩同位素特征也相似,流体也来源于围岩;位于中心的晚期脉体Cal22相对围岩具有δ13C相似、δ18O亏损和87Sr/86Sr富集的特征,流体包裹体具有较低均一温度(<50 ℃)和盐度(13wt%~35wt%NaCl),认为流体来源于大气水和围岩的混合。喜马拉雅运动Es3-Es4期形成的Cal3型脉体相对围岩具有δ13C和δ18O亏损、87Sr/86Sr富集的特征,流体包裹体具有高均一温度(142~210 ℃),认为流体来源于岩浆活动。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存在3次流体活动,流体分别来源于海相围岩、大气水和岩浆活动,没有烃类流体活动的证据。研究区现今地层水具有低矿化度(2~3 g/L)、高钠氯系数(1~12)的特征,与邻近霸县生油洼槽的古近系地层水有很大差异,说明油气的保存条件及其与霸县洼槽水动力联系均较差。综合古流体和现今流体特征,认为研究区潜山内幕的流体活动特征不利于油气的成藏。
    低渗透储层不同成岩相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 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为例
    任颖,孙卫,明红霞,张茜,霍磊,曹雷,陈斌
    2016, 30(5):  1124-1133. 
    摘要 ( 8337 )   PDF (8097KB) ( 88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资料,对姬塬地区长6段不同成岩相储层开展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三类有效成岩相储层,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相及高岭石胶结相,微观孔喉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喉道上;(2)从T2谱分析可知,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孔喉半径均匀,连通性好,可动流体饱和度最高,长石溶蚀相次之,可动流体饱和度中等,高岭石胶结相孔隙类型单一且小,可动流体饱和度最低;(3)孔喉半径、主流喉道半径、孔喉半径比及有效孔喉体积是引起不同成岩相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差异的主控因素,渗透率的大小是影响其饱和度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岭石和伊利石含量的增多对其可动流体赋存具有破坏作用。
    疏松砂岩储层窜流通道平面分布规律研究
    于春磊 ,王硕亮 ,张媛 ,王娟
    2016, 30(5):  1134-1140. 
    摘要 ( 8304 )   PDF (7128KB) ( 86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大部分高含水油田,注入水窜流现象较为严重,已成为影响油田高效开发的主要矛盾,对窜流通道形成后渗透率场的计算与描述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目前窜流通道参数计算方法,只能计算得到注采井点的渗透率数值,不能计算得到注采井间的渗透率分布状况,并且目前窜流通道渗透率计算方法没有将室内实验结果、数值模拟结果和油藏工程方法结果有效结合起来。以国内某高含水油田为例,通过长期注水冲刷实验,模拟了窜流通道的动态形成过程,归纳出了储层岩石注水冲刷倍数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式。在常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将渗透率变化规律模型引入到数值模拟计算中,建立了计算窜流通道平面分布的新方法。以海上某油田的地质模型为基础,计算得到了该油田目前状态的窜流通道渗透率平面二维分布规律。综合对比动态数据法、概率密度模型法、经验公式法和示踪剂测试结果,证明本方法得到的结果真实可靠。
    遥感地质与环境地质
    北巴颜喀拉山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遥感解译应用
    张志军,刘世华,孔迪,祁万强,徐得忠
    2016, 30(5):  1141-1149. 
    摘要 ( 8149 )   PDF (12433KB) ( 85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遥感技术是地质填图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运用遥感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填图效率和质量。本研究以北巴颜喀拉山地区SPOT5、ETM系列数据为基础影像,从岩性、构造解译入手进行最大程度的信息挖掘。从4个方面详细阐述岩性判识依据,建立北巴颜喀拉山可视化解译标志系统,并对地层岩性进行基于影像的重新厘定,细分了各地层岩段或岩性组合。通过构造详细解译,识别了多种、不同级别的构造形迹,建立研究区新的构造格架,并对构造块体进行详细划分。本研究翔实、细致的工作,为北巴地区地层岩性对比、构造重新认识提供新视角,为该区区域地质调查提供新资料。
    西南地区石漠化分布、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安国英 ,周璇 ,温静 ,童立强
    2016, 30(5):  1150-1159. 
    摘要 ( 8297 )   PDF (5183KB) ( 89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中国西南岩溶区1999—2008年石漠化遥感调查结果,研究了该区石漠化发生现状和近十年间石漠化在区域、岩性、地貌及区域经济等方面的演变特征,并对发生石漠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石漠化集中分布在滇、黔、桂三省区;石漠化的发生与岩性和地貌密切相关,其中纯碳酸盐岩中石漠化发生率高于杂碳酸盐岩,并随灰岩或碳酸盐岩含量减少而降低,而地形高差相对大的峰丛洼地、峰林洼地石漠化发生率最高,并随地貌相对高差变小而降低。石漠化发生程度与岩性、地貌关系表现多样,纯碳酸盐岩中轻度石漠化比例高于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杂碳酸盐岩中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高于轻度石漠化比例;在峰林洼地、峰林/缓丘平原中轻度石漠化比例高于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缓丘台地和丘陵谷地中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高于轻度石漠化,是岩溶构造演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制约的结果。从1999年到2008年间,该区石漠化已经呈现转轻趋势,主要表现在总面积减少,石漠化程度减轻;石漠化演变过程中发生在不同岩性和地貌中改善或恶化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与上述石漠化的发生规律相似。石漠化还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调查显示,严重石漠化县域内石漠化面积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生产总值等呈负相关,县域内石漠化面积是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乃至人均生产总值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石漠化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区石漠化呈向好趋势,但是治理难点依然存在。
    空间高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黄土区地质灾害解译特征与应用:以甘肃天水麦积区幅为例
    田尤 ,杨为民 ,刘廷 ,李浩 ,程小杰 ,张树轩
    2016, 30(5):  1160-1169. 
    摘要 ( 8146 )   PDF (10378KB) ( 78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产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大力发展,使得通过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提取地质灾害的形态结构和要素组成、开展恶劣环境地区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等方面成为可能。基于空间高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地图(DOM),对甘肃天水麦积区幅内各类地质灾害进行目视解译,结合实地调查,提出黄土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影像解译特征。其中,黄土滑坡以圈椅状地貌、滑坡壁阴影或白色条纹、滑坡周界在微地貌上表现出同一等高线的梯田不连续为主要解译标志;泥石流、崩塌解译侧重以灾害体轮廓、色调区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黄土区灾害解译而言,DOM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遥感数据源,且地质灾害解译准确率以泥石流和滑坡最高,崩塌解译准确率略低;而漏检率以滑坡最高,泥石流次之,崩塌最低。基于这一认识,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内蒙古河套平原塔尔湖地区湖泊成因
    张皓月 ,张绪教 ,李成路 ,何泽新 ,叶培盛 ,叶梦旎
    2016, 30(5):  1170. 
    摘要 ( 8547 )   PDF (5811KB) ( 90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五原县塔尔湖地区发育一系列湖泊,与当地干旱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湖泊成因机制对河套地区第四纪水文地质、气候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色尔腾山山前—塔尔湖湖泊—黄河沿线不同水体样品进行水化学测试后,利用Gibbs模型投影显示湖泊采样点主要落在蒸发-浓缩端元和岩石风化端元的过渡带,而远离大气降水作用带,地下水更靠近岩石风化端元,说明湖泊接受地下水补给,蒸发强烈;Piper三线图显示山前泉水以HCO3—Ca型为主,河套平原地下水以HCO3—Na、Cl—Na型为主,黄河水为HCO3—Na型,湖泊以Cl—Na型为主,说明塔尔湖地区地下水与湖泊存在水力联系,HCO3—Na型地下水经过蒸发浓缩作用转变成了盐度更高的Cl—Na型湖泊,导致盐分的聚集;地下水可溶性固体总量(TDS)自北向南由262 mg/l快速增加至2 296 mg/l,而湖泊TDS先升后降,最后小于地下水TDS,最大值在塔尔湖地区北部,为1 213 mg/l,说明湖泊还受现代黄河补给,地下水TDS变化满足山前—盆地的水文地质模型。塔尔湖地区的湖泊既可以发育于古河床亚相也可以发育于堤坝亚相,且湖泊呈零星分布,与古河道形成的牛轭湖特征不吻合,从而基本排除湖泊为古黄河残留的可能;潜水面之上的河流相沉积物由于风蚀作用被切穿,导致地下水出露,补给湖泊,从而推断塔尔湖地区湖泊主要为风蚀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