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万天丰, 褚明记. 闽台铲状活动断裂 [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7,12(1):21-29.
[2] 庄庆祥. 漳州热田成因模式探讨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8,13(3):335-339.
[3] 韩庆之, 庄庆祥. 漳州盆地地下热水的来源和运移途径的初步研究 [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8,13(3):271-277.
[4] 汪集旸, 庞忠和, 熊亮萍,等. 漳州盆地水热系统的成因分析 [M]// 任湘.第三次全国地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16-122.
[5] 陈墨香, 汪集旸, 邓孝. 中国地热资源——形成特点和潜力评估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1-260.
[6] 赵云华, 赵亮亮. 福建省地热能发展规划设想 [J]. 能源与环境,2010〖BF〗(增刊):10-14.
[7] 庄庆祥. 福建地热研究与实践 [M].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0: 1-201.
[8] 廖志杰.中国低碳地热发电的回顾与展望 [J].自然杂志,2011,33(2):86-92.
[11] 河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四大队. 水文地质手册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78: 1-856.
[17] 廖其林, 王振明, 王屏路, 等. 福州—泉州—汕头地区地壳结构的爆炸地震研究 [J].地球物理学报,1988,31(3):〖HJ1.9mm〗270-280.
[18] 熊绍柏, 金东敏, 孙克忠, 等. 福建漳州地热田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深部构造特征 [J].地球物理学报,1991,34(1):55-63.
[19] 陈道公, 张剑波. 福建龙海明溪两区玄武质火山岩钾-氩年龄和Nd、 Sr、 Pb同位素 [J].岩石学报,1992, 8(4):324-334.
[21] 周立功, 刘汉俊, 褚志贤, 等.闽南漳州沙建温泉区的微震观测 [J].地球物理学报,1989,32(2):178-190.
[22] 孔祥儒, 刘士杰, 张建军, 等. 福建东部地区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J].地球物理学报,1991,34(6):724-735.
[23] 王钧. 东南沿海地区地温场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 [J]. 地震地质,1985,7(1):49-58.
[24] 熊亮萍,胡圣标,汪缉安, 等. 福建省西部大地热流值 [J].地质科学,1993,28(1):96-101.
[25] 熊亮萍,胡圣标,汪集旸.中国东南地区实测热流值 [J].地球物理学报,1993,36(6):784-790.
[26] 汪集旸,黄少鹏.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二版) [J]. 地震地质,1990,12(4):351-365.
[27] 胡圣标, 何丽娟, 汪集旸.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 [J]. 地球物理学报,2001,44(5):611-626.
[30] 万天丰,褚明记,陈明佑. 福建省岩石圈的热状态与地热资源的远景评价 [J]. 地质学报,1988,62(2):178-188.
[31] 魏斯禹,刘绍成,敖光华,等. 我国福建陆缘地带的地热活动与地球物理场特征 [J]. 西北地震学报,1988,10(3):7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