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万天丰. 古构造应力场[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8: 2-4.
|
[2] |
汤聪, 刘树根, 李智武, 等. 米仓山构造带逆冲-走滑变形序列的节理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4): 81-87.
|
[3] |
操成杰. 川西北地区构造应力场分析与应用[D]. 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5.
|
[4] |
牛永斌, 董小波, 朱信生, 等. 豫西北太行山奥陶系露头区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J]. 现代地质, 2013, 27(4):809-818.
|
[5] |
王东, 王国芝, 刘树根. 川东南地区燕山期以来的隆升剥蚀历史研究[J]. 四川地质学报, 2009, 29(1): 5-7.
|
[6] |
张岳桥, 董树文, 李建华, 等. 中生代多向挤压构造作用与四川盆地的形成和改造[J]. 中国地质, 2011, 38(2):233-250.
|
[7] |
杨哲. 川东南綦江地区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4.
|
[8] |
周立夫, 陈孔全, 唐永, 等. 川南綦江-赤水地区晚燕山期以来差异构造变形[J]. 地质科技情报, 2016(4): 66-73.
|
[9] |
吕宝凤, 夏斌. 川东南“隔档式构造”的重新认识[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278-282.
|
[10] |
覃作鹏, 刘树根, 邓宾, 等. 川东南构造带中新生代多期构造特征及演化[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0(6): 703-711.
|
[11] |
胡召齐, 朱光, 刘国生, 等.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形成时代:不整合面的证据[J]. 地质论评, 2009, 55(1): 32-42.
|
[12] |
刘树根, 邓宾, 李智武, 等. 盆山结构与油气分布——以四川盆地为例[J]. 岩石学报, 2011, 27(3): 621-635.
|
[13] |
汪泽成, 赵文智, 徐安娜, 等. 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山前带构造样式与变形机制[J]. 现代地质, 2006, 20(3):429-435.
|
[14] |
柏道远, 熊雄, 杨俊, 等. 齐岳山断裂东侧盆山过渡带褶皱特征及其变形机制[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 39(6): 1008-1021.
|
[15] |
解国爱, 贾东, 张庆龙, 等.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的物理模拟研究[J]. 地质学报, 2013, 87(6): 773-788.
|
[16] |
吕宝凤. 川东南地区构造变形与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研究[D]. 广州: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5.
|
[17] |
王东. 川东南桑木场—酒店垭构造形成演化与多期流体充注[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09.
|
[18] |
柏道远, 熊雄, 杨俊, 等. 齐岳山断裂东侧盆山过渡带褶皱特征及其变形机制[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 39(6): 1008-1021.
|
[19] |
唐相路, 姜振学, 李卓, 等. 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高演化页岩微纳米孔隙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J]. 现代地质, 2016, 30(1): 163-171.
|
[20] |
邓宾, 刘树根, 杨锁, 等. 林滩场构造多期节理构造特征及其意义[J]. 矿物岩石, 2009, 29(3): 83-90.
|
[21] |
许康康, 杜杨松, 曹毅, 等. 安徽繁昌地区古构造应力场及其演化特征研究[J]. 现代地质, 2012, 26(3):498-507.
|
[22] |
李忠权, 刘顺. 构造地质学[M]. 第3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0:96-117.
|
[23] |
覃礼貌, 刘援朝, 吴德超, 等. 溪洛渡地区节理构造特征及解析[J]. 矿物岩石, 2003, 23(3):51-54.
|
[24] |
ANDERSON E M. On lineation and petrofabric structure, and the shearing movement by which they have been produced[J].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948, 104:99-132.
DOI
URL
|
[25] |
任丽华, 林承焰. 构造节理发育期次划分方法研究与应用——以海拉尔盆地布达特群为例[J]. 沉积学报, 2007, 25(2):253-260.
|
[26] |
周新桂, 张林炎, 黄臣军, 等. 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探区低渗储层长61构造裂缝主要形成期应力环境判识[J]. 现代地质, 2009, 23(5):843-851.
|
[27] |
张金航, 赵其华, 吕韬, 等. 利用岩石Kaiser效应对地应力的测试实验[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0(2): 207-211.
|
[28] |
闫长红, 许肖锋, 郑杨琳. 岩石Kaiser效应测试地应力研究现状及探讨[J]. 甘肃科学学报, 2013, 25(3): 27-31.
|
[29] |
樊运晓. 岩石单轴压缩试验Kaiser效应实质的研究[J]. 现代地质, 2000, 14(1): 95-99.
|
[30] |
鲍洪志, 孙连环, 于玲玲, 等. 利用岩石声发射Kaiser效应求取地应力[J]. 断块油气田, 2009, 16(6): 94-96.
|
[31] |
薛洪富, 赵丹, 王钧, 等. 贵州晴隆碧痕营穹窿节理特征及应力分析[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3(3): 44-49.
|
[32] |
汤济广, 李豫, 汪凯明, 等. 四川盆地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有效保存区综合评价[J]. 天然气工业, 2015, 35(5): 15-23.
|
[33] |
梅廉夫, 刘昭茜, 汤济广, 等. 湘鄂西-川东中生代陆内递进扩展变形:来自裂变径迹和平衡剖面的证据[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 35(2):161-174.
|
[34] |
陆应新, 胡望水, 汤济广, 等. 川东南丁山构造龙马溪组页岩节理发育与分布[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13(8): 6-10.
|
[35] |
邓宾, 刘树根, 王国芝, 等.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研究——低温热年代学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6): 1958-1973.
|
[36] |
杨淑雯. 川南地区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D]. 湖北: 长江大学, 2015.
|
[37] |
赵裕辉. 川东地区高陡构造成因机制及含油气性分析[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