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质 ›› 2022, Vol. 36 ›› Issue (02): 449-461.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2.009
董秋瑶1,2(), 温皓天1,2,3, 宋超1,2, 杨振京1,2, 严明疆1,2(
)
收稿日期:
2021-09-30
修回日期:
2022-03-10
出版日期:
2022-04-10
发布日期:
2022-06-01
通讯作者:
严明疆
作者简介:
严明疆,男,高级工程师,1975年出生,地质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国土资源信息调查研究。Email:yanmingjiang0007@163.com。基金资助:
DONG Qiuyao1,2(), WEN Haotian1,2,3, SONG Chao1,2, YANG Zhenjing1,2, YAN Mingjiang1,2(
)
Received:
2021-09-30
Revised:
2022-03-10
Online:
2022-04-10
Published:
2022-06-01
Contact:
YAN Mingjiang
摘要:
为了全面加强河南南阳西南耕区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发和管理工作,充分了解当地土壤的养分状况,通过实地调研、样品采集、实验分析等手段对研究区内各乡镇耕地土壤的pH值及养分(TN、TP和K)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pH值及养分数据之间的差异及其各自的影响因素。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TP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TN、pH值、K含量以及有机质为球状模型。研究区pH、养分均表现出较弱的空间相关性,反映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为强烈。研究区土壤pH平均值为5.44,偏酸性,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养分等级评价显示:TN、TP、K含量较为丰富,而有机质较为缺乏,分别为分级标准中的Ⅲ级、Ⅲ级、Ⅱ级和Ⅳ级。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评价显示,全区养分等级总体上以中等为主,占总点位的69.1%,全区广泛分布。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内土壤pH与有机质、TN弱负相关,与K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TN表现为显著正相关,与K为负相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各因子差异显著,旱地土壤pH值、TN、有机质以及K含量的平均值均小于灌木林地,而TP则相反。此外,区内作物调查显示玉米种植区平均pH值低于花生种植区。施肥方式、用量及种类、作物类型、土地管理、种植结构和土壤背景是造成全区养分及pH值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图分类号:
董秋瑶, 温皓天, 宋超, 杨振京, 严明疆. 河南南阳盆地东南耕区表层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J]. 现代地质, 2022, 36(02): 449-461.
DONG Qiuyao, WEN Haotian, SONG Chao, YANG Zhenjing, YAN Mingjia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rface Soil Nutrient Chemistry in Southeastern Cultivated Area of the Nanyang Basin,Henan Province[J]. Geoscience, 2022, 36(02): 449-461.
级别 | 丰缺程度 | TN/(mg·kg-1) | TP/(mg·kg-1) | K/(g·kg-1) | 有机质/% | F综合 | pH | 酸碱等级 |
---|---|---|---|---|---|---|---|---|
Ⅰ级 | 丰富 | ≥2 000 | ≥1 000 | ≥25 | ≥4 | ≥4.5 | <5.0 | 强酸性 |
Ⅱ级 | 较丰富 | 1 500~2 000 | 800~1 000 | 20~25 | 3~4 | 4.5~3.5 | 5.0~6.5 | 酸性 |
Ⅲ级 | 中等 | 1 000~1 500 | 600~800 | 15~20 | 2~3 | 3.5~2.5 | 6.5~7.5 | 中性 |
Ⅳ级 | 较缺乏 | 750~1000 | 400~600 | 10~15 | 1~2 | 2.5~1.5 | 7.5~8.5 | 碱性 |
Ⅴ级 | 缺乏 | ≤750 | ≤400 | ≤10 | ≤1 | ≤1.5 | >8.5 | 强碱性 |
表1 土壤养分和pH值的分级划分标准
Table 1 Standards for classification of the soil nutrient and pH
级别 | 丰缺程度 | TN/(mg·kg-1) | TP/(mg·kg-1) | K/(g·kg-1) | 有机质/% | F综合 | pH | 酸碱等级 |
---|---|---|---|---|---|---|---|---|
Ⅰ级 | 丰富 | ≥2 000 | ≥1 000 | ≥25 | ≥4 | ≥4.5 | <5.0 | 强酸性 |
Ⅱ级 | 较丰富 | 1 500~2 000 | 800~1 000 | 20~25 | 3~4 | 4.5~3.5 | 5.0~6.5 | 酸性 |
Ⅲ级 | 中等 | 1 000~1 500 | 600~800 | 15~20 | 2~3 | 3.5~2.5 | 6.5~7.5 | 中性 |
Ⅳ级 | 较缺乏 | 750~1000 | 400~600 | 10~15 | 1~2 | 2.5~1.5 | 7.5~8.5 | 碱性 |
Ⅴ级 | 缺乏 | ≤750 | ≤400 | ≤10 | ≤1 | ≤1.5 | >8.5 | 强碱性 |
指标 | 模型 | 块金方差 (C0) | 基台值 (C0+C) | 块金系数 (C0/(C0+C)) | 变程/m | 决定系 数(R2) | 残差(RSS) |
---|---|---|---|---|---|---|---|
pH值 | Spherical球状模型 | 0.003 2 | 0.012 0 | 0.763 | 99 330 | 0.997 | 3.529E-04 |
TN | Spherical球状模型 | 0.042 8 | 0.106 4 | 0.591 | 17 450 | 0.891 | 4.737E-04 |
TP | Exponential指数模型 | 0.006 1 | 0.053 5 | 0.886 | 5 280 | 0.613 | 1.166E-04 |
K | Spherical球状模型 | 0.008 2 | 0.035 1 | 0.765 | 22 600 | 0.976 | 2.184E-05 |
有机质 | Spherical球状模型 | 0.03 | 0.161 | 0.814 | 15 690 | 0.897 | 1.911E-03 |
表2 土壤pH值、养分含量的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及其参数
Table 2 Semivariogram models and parameters of soil pH and nutrient contents
指标 | 模型 | 块金方差 (C0) | 基台值 (C0+C) | 块金系数 (C0/(C0+C)) | 变程/m | 决定系 数(R2) | 残差(RSS) |
---|---|---|---|---|---|---|---|
pH值 | Spherical球状模型 | 0.003 2 | 0.012 0 | 0.763 | 99 330 | 0.997 | 3.529E-04 |
TN | Spherical球状模型 | 0.042 8 | 0.106 4 | 0.591 | 17 450 | 0.891 | 4.737E-04 |
TP | Exponential指数模型 | 0.006 1 | 0.053 5 | 0.886 | 5 280 | 0.613 | 1.166E-04 |
K | Spherical球状模型 | 0.008 2 | 0.035 1 | 0.765 | 22 600 | 0.976 | 2.184E-05 |
有机质 | Spherical球状模型 | 0.03 | 0.161 | 0.814 | 15 690 | 0.897 | 1.911E-03 |
区域 | 样本数 | 范围 | 平均值 | 中位数 | 标准差 | 变异系数/% | 样品分布范围占比/% | ||||
---|---|---|---|---|---|---|---|---|---|---|---|
<5.0 | 5.0~6.5 | 6.5~7.5 | 7.5~8.5 | >8.5 | |||||||
全区 | 375 | 4.54~7.95 | 5.44 | 5.38 | 0.47 | 8.60 | 14.74 | 82.00 | 3.00 | 0.26 | 0 |
表3 研究区土壤pH值统计特征
Table 3 Statistics of soil pH in the study area
区域 | 样本数 | 范围 | 平均值 | 中位数 | 标准差 | 变异系数/% | 样品分布范围占比/% | ||||
---|---|---|---|---|---|---|---|---|---|---|---|
<5.0 | 5.0~6.5 | 6.5~7.5 | 7.5~8.5 | >8.5 | |||||||
全区 | 375 | 4.54~7.95 | 5.44 | 5.38 | 0.47 | 8.60 | 14.74 | 82.00 | 3.00 | 0.26 | 0 |
养分 | 样本数 | 范围 | 平均值 | 中位数 | 标准差 | 变异系数/% | 样品分布范围占比/% | ||||
---|---|---|---|---|---|---|---|---|---|---|---|
缺乏 | 较缺乏 | 中等 | 较丰富 | 丰富 | |||||||
TN | 375 | 224.5~3 601.3 | 1 112.60 | 1 042.30 | 410.90 | 36.90 | 4.00 | 4.50 | 48.50 | 32.50 | 10.50 |
TP | 375 | 371.6~1 372.9 | 656.70 | 638.80 | 135.22 | 20.60 | 2.67 | 6.90 | 55.20 | 34.40 | 0.83 |
K | 375 | 13.25~34.00 | 22.20 | 22.03 | 3.83 | 17.24 | 24.26 | 43.46 | 30.60 | 1.68 | 0 |
有机质 | 375 | 0.67~6.80 | 1.56 | 1.36 | 0.79 | 50.20 | 2.40 | 2.60 | 9.00 | 72.00 | 14.00 |
表4 研究区土壤养分统计特征
Table 4 Statistics of soil nutrients in the study area
养分 | 样本数 | 范围 | 平均值 | 中位数 | 标准差 | 变异系数/% | 样品分布范围占比/% | ||||
---|---|---|---|---|---|---|---|---|---|---|---|
缺乏 | 较缺乏 | 中等 | 较丰富 | 丰富 | |||||||
TN | 375 | 224.5~3 601.3 | 1 112.60 | 1 042.30 | 410.90 | 36.90 | 4.00 | 4.50 | 48.50 | 32.50 | 10.50 |
TP | 375 | 371.6~1 372.9 | 656.70 | 638.80 | 135.22 | 20.60 | 2.67 | 6.90 | 55.20 | 34.40 | 0.83 |
K | 375 | 13.25~34.00 | 22.20 | 22.03 | 3.83 | 17.24 | 24.26 | 43.46 | 30.60 | 1.68 | 0 |
有机质 | 375 | 0.67~6.80 | 1.56 | 1.36 | 0.79 | 50.20 | 2.40 | 2.60 | 9.00 | 72.00 | 14.00 |
区域 | 指标 | pH值 | TN | TP | K | 有机质 |
---|---|---|---|---|---|---|
全区 | pH值 | 1 | ||||
TN | -0.06 | 1 | ||||
TP | 0.044 | 0.046 | 1 | |||
K | 0.262** | -0.104* | -0.059 | 1 | ||
有机质 | -0.122* | 0.789** | -0.015 | -0.127* | 1 | |
旱地 | pH值 | 1 | ||||
TN | -0.121* | 1 | ||||
TP | -0.031 | 0.279** | 1 | |||
K | 0.247** | -0.262** | -0.049 | 1 | ||
有机质 | -0.397** | 0.476** | 0.231** | -0.557** | 1 | |
林地 | pH值 | 1 | ||||
TN | -0.282* | 1 | ||||
TP | 0.362** | -0.062 | 1 | |||
K | 0.138 | -0.215 | 0.009 | 1 | ||
有机质 | -0.311** | 0.894** | -0.037 | -0.17 | 1 |
表5 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因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Table 5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soil factors under different land utilization types in the study area
区域 | 指标 | pH值 | TN | TP | K | 有机质 |
---|---|---|---|---|---|---|
全区 | pH值 | 1 | ||||
TN | -0.06 | 1 | ||||
TP | 0.044 | 0.046 | 1 | |||
K | 0.262** | -0.104* | -0.059 | 1 | ||
有机质 | -0.122* | 0.789** | -0.015 | -0.127* | 1 | |
旱地 | pH值 | 1 | ||||
TN | -0.121* | 1 | ||||
TP | -0.031 | 0.279** | 1 | |||
K | 0.247** | -0.262** | -0.049 | 1 | ||
有机质 | -0.397** | 0.476** | 0.231** | -0.557** | 1 | |
林地 | pH值 | 1 | ||||
TN | -0.282* | 1 | ||||
TP | 0.362** | -0.062 | 1 | |||
K | 0.138 | -0.215 | 0.009 | 1 | ||
有机质 | -0.311** | 0.894** | -0.037 | -0.17 | 1 |
土地利用 方式 | pH值 | TN | TP | 有机质 | K | ||||||||||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
旱地 | 5.39 | 8.70 | 1 028.1 | 26.90 | 662.4 | 18.40 | 1.29 | 27.40 | 26.26 | 17.75 | |||||
灌木林地 | 5.62 | 7.30 | 1 468.0 | 42.90 | 621.9 | 24.60 | 2.49 | 50.30 | 28.82 | 13.49 |
表6 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壤因子数据统计
Table 6 Soil factor data statistics under different land utilization types in the study area
土地利用 方式 | pH值 | TN | TP | 有机质 | K | ||||||||||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
旱地 | 5.39 | 8.70 | 1 028.1 | 26.90 | 662.4 | 18.40 | 1.29 | 27.40 | 26.26 | 17.75 | |||||
灌木林地 | 5.62 | 7.30 | 1 468.0 | 42.90 | 621.9 | 24.60 | 2.49 | 50.30 | 28.82 | 13.49 |
种植作物 | pH值 | TN | TP | 有机质 | K | ||||||||||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
花生 | 5.40 | 8.90 | 950.6 | 21.90 | 662.41 | 20.00 | 1.27 | 25.70 | 27.21 | 17.79 | |||||
玉米 | 5.27 | 7.50 | 1 103.0 | 20.15 | 675.97 | 17.60 | 1.51 | 22.40 | 25.04 | 15.29 |
表7 研究区不同作物种植下各土壤因子数据统计
Table 7 Soil factor data statistics under different planted crops in the study area
种植作物 | pH值 | TN | TP | 有机质 | K | ||||||||||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平均值 | 变异系数% | ||||||
花生 | 5.40 | 8.90 | 950.6 | 21.90 | 662.41 | 20.00 | 1.27 | 25.70 | 27.21 | 17.79 | |||||
玉米 | 5.27 | 7.50 | 1 103.0 | 20.15 | 675.97 | 17.60 | 1.51 | 22.40 | 25.04 | 15.29 |
[1] | 贺灵, 刘占元, 周国华, 等.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成果与若干问题探讨:以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为例[J]. 现代地质, 2019, 33(1):152-160. |
[2] | 张驭航, 李玲, 王秀丽, 等. 河南省土壤pH值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土壤通报, 2019, 50(5):1091-1100. |
[3] | 付嵩, 丁玉进, 张新远, 等. 青海省民和县新民-李二堡地区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J]. 现代地质, 2018, 32(5):1103-1108. |
[4] | 王婕, 牛文全, 张文倩, 等. 农田表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性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15):37-46. |
[5] | 何东健, 杨成海, 杨青, 等. 面向精准农业的农田土壤成分实时测定研究进展[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7):78-85. |
[6] | 唐宝国, 曾洪玉, 蔡建华, 等. 测土配方施肥对耕地地力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23(2):128-130. |
[7] | 林建平, 邓爱珍, 赵小敏, 等. 南方典型丘陵山区不同高程耕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分析[J]. 农业机械学报, 2019, 50(5):300-309. |
[8] | 向娇, 宋超, 石迎春, 等. 安徽省六安地区土壤pH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土壤通报, 2021, 52(1):34-41. |
[9] | 闫志浩, 胡志华, 王士超, 等. 石灰用量对水稻油菜轮作区土壤酸度、土壤养分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23):4285-4295. |
[10] | 刘国栋, 崔玉军, 刘立芬, 等.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以黑龙江省宏胜镇为例[J]. 现代地质, 2017, 31(1):167-176. |
[11] | 刘应平, 陈文德, 许伟, 等. 成都经济区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估[J]. 现代地质, 2012, 26(5):865-872. |
[12] | 张晗, 赵小敏, 欧阳真程, 等. 江西省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8, 25(6):53-60. |
[13] | 孟红旗, 郭晓明, 杨英, 等. 采煤沉陷坡面土壤氮磷钾养分有效性的空间变异性[J]. 土壤学报, 2020, 57(4):844-854. |
[14] | 马维伟, 王辉, 王跃思, 等. 甘南尕海草甸湿地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性状研究[J]. 草地学报, 2012, 20(6):1044-1050. |
[15] | 刘家明. 泌阳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调研报告[J]. 河南农业, 2017(24):22-23. |
[1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DZ/T 0279-2016[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
[1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295-2016[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
[18] | 郭安廷, 崔锦霞, 许鑫, 等. 基于GIS与地统计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3):72-79. |
[19] | 安永龙, 杜子图, 黄勇.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的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J]. 现代地质, 2018, 32(6):1311-1321. |
[20] | 朱小琴, 孙维侠, 黄标, 等. 长江三角洲城乡交错区农业土壤pH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 土壤学报, 2009, 46(4):594-602. |
[21] | 唐贤, 梁丰, 徐明岗, 等. 长期施用化肥对农田土壤pH影响的整合分析[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2(3):316-321. |
[22] | 朱永青, 崔云霞, 李伟迪, 等. 太滆运河流域不同用地方式下土壤pH值、有机质及氮磷含量特征分析[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36(2):171-178. |
[23] | 邓小华, 张瑶, 田峰, 等. 湘西植烟土壤pH和主要养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J]. 土壤, 2017, 49(1):49-56. |
[24] | 张子璐, 刘峰, 侯庭钰. 我国稻田氮磷流失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10):3292-3302. |
[25] | 梁俊捷. 气候、 地形和土壤性质对我国农田土壤有效钾分布的影响[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8. |
[26] | 王筝, 鲁剑巍, 张文君, 等. 田间土壤钾素有效性影响因素及其评估[J]. 土壤, 2012, 44(6):898-904. |
[27] | 刘杏梅, 徐建民, 章明奎, 等. 太湖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以浙江省平湖市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3(1):79-85. |
[28] | 张洋洋. 白龙江流域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7. |
[29] | 付嵩, 丁玉进, 张新远, 等. 青海省民和县新民-李二堡地区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J]. 现代地质, 2018, 32(5):1103-1108. |
[30] | 周殷竹, 王彪, 刘义, 等. 青海囊谦县城周边农耕区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富硒土地利用分区[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10):93-101. |
[31] | 蔡春楠, 焦冰君, 郭强. 河南嵩县-汝阳一带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1, 36(3):10-12. |
[32] | 于龙龙, 吴磊, 张志敏, 等. 富硒区土壤养分质量评价:以陕西省紫阳县闹热村为例[J]. 现代地质, 2021, 35(4):923-930. |
[33] | 侯宛苓. 恩施富硒区养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3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
[35] | 王剑, 周琳, 李志伟, 等. 凉山主要植烟土壤类型氮、磷、钾分布特征差异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 2012, 40(11):1191-1194. |
[36] | 郑华, 苏以荣, 何寻阳, 等.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峰林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广西环江县大才村为例[J]. 中国岩溶, 2008(2):177-181. |
[37] | 王瑾. 几种主要含钾矿物的钾素释放特征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2. |
[38] | 徐菁, 姜玲若. 太湖地区稻田耕作方法的研究 V.免耕稻田供钾能力[J]. 江苏农业科学, 1984(12):28-29. |
[39] | 高富, 沙丽清, 许建初. 西庄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J]. 土壤与环境, 2000(3):223-226. |
[40] | 周米良, 邓小华, 黎娟, 等. 湘西植烟土壤pH状况及空间分布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9):80-85. |
[41] | 周子方, 解燕, 易克, 等. 马龙植烟土壤pH值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5):8-13. |
[42] | 魏艳艳, 张凯迪, 徐良, 等. 浙江省无居民海岛植物与土壤pH值和养分的关系[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9, 47(11):81-85. |
[43] | 宋彦涛, 周道玮, 李强, 等. 松嫩草地80种草本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3):222-230. |
[44] | 蒋文惠. 地形和土地利用对山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4. |
[45] | 迟美静, 侯玮, 孙莹, 等. 东北黑土区荒地开垦种稻后土壤养分及pH值的变化特征[J]. 土壤通报, 2018, 49(3):546-551. |
[46] | 张孝存, 崔格冲, 杨丽, 等. 商洛金凤山地区人工林土壤pH值及养分特征分析[J]. 辽宁农业科学, 2020(3):9-12. |
[47] | 闫平. 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变化原因及利弊分析[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15. |
[1] | 胡力文, 邹华耀, 杨伟强, 黎霆, 邓成昆, 程忠贞, 诸丹诚, 陈星岳. 川北寒武系碳酸盐岩压溶作用的影响因素[J]. 现代地质, 2023, 37(05): 1221-1231. |
[2] | 钱信禹, 边小卫, 张亚峰, 王颖维, 杨运军, 游军. 丹江源地区地质建造对土壤和植被生态空间格局的影响[J]. 现代地质, 2023, 37(04): 903-913. |
[3] | 王佳鑫, 侯青叶, 叶丹君, 杨忠芳, 余涛. 珠江三角洲不同成土母质发育水稻土镉活动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现代地质, 2023, 37(01): 197-207. |
[4] | 李慧, 温汉辉, 蔡立梅, 徐耀辉, 罗杰, 梅敬娴, 徐述邦.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地质, 2023, 37(01): 208-216. |
[5] | 周墨, 梁晓红, 张明, 文帮勇, 唐志敏, 湛龙. 南京市溧水区表层土壤锗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J]. 现代地质, 2023, 37(01): 217-226. |
[6] | 晁海德, 陈建洲, 王瑾, 李吉庆, 王国仓, 赵洪岳, 蔡廷俊, 刘立波, 李生福, 任文恺, 邱亮.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地区三叠系页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J]. 现代地质, 2022, 36(04): 1052-1064. |
[7] | 王美华. 浙西典型石煤矿山周边耕地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J]. 现代地质, 2022, 36(03): 941-952. |
[8] | 王学寅, 黄益灵, 全斌斌, 林道秀, 韩振春. 浙江省瑞安市耕作层土壤养分元素有效态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现代地质, 2022, 36(03): 963-971. |
[9] | 罗海怡, 罗先熔, 刘攀峰, 马明亮, 卓银义. 广西三江县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地质, 2022, 36(02): 645-654. |
[10] | 臧传子, 温汉辉, 蔡立梅, 罗杰, 徐述邦, 梅敬娴. 广东省揭阳市土壤铅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现代地质, 2021, 35(05): 1425-1432. |
[11] | 黄昌辰, 温汉辉, 蔡立梅, 罗杰, 蒋慧豪. 广东揭阳市土壤铜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现代地质, 2021, 35(01): 293-300. |
[12] | 张宪依, 庞成宝, 王安婷, 袁国礼, 桑学镇, 李元仲, 杨毅. 海南岛表层及深层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源解析[J]. 现代地质, 2020, 34(05): 970-978. |
[13] | 黄钊, 陈政, 薛传东, 刀艳, 许胜超, 代达龙, 吴松. 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地区富硒土壤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地质, 2020, 34(03): 609-617. |
[14] | 王娟恒, 温汉辉, 蔡立梅, 罗杰, 王硕, 王秋爽, 穆桂珍, 蒋慧豪. 广东揭阳土壤镉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现代地质, 2020, 34(01): 88-96. |
[15] | 刘道荣. 浙江常山县表层土壤锗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J]. 现代地质, 2020, 34(01): 97-103.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