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2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6-12
    岩石学与矿床学
    太行山木吉村斑岩铜(钼)矿床岩石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曲凯,董国臣,李胜荣,申俊峰,王艳娟,王霞,罗薇
    2014, 28(3):  449-460. 
    摘要 ( 1831 )   PDF (8413KB) ( 13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木吉村斑岩铜(钼)矿床位于太行山北段涞源杂岩体的腰部,是太行山构造-岩浆-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矿床。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木吉村斑岩铜(钼)矿床含矿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木吉村矿床的含矿岩体闪长玢岩为高钾钙碱性I型侵入岩,具有较高的SiO2、Al2O3、Sr含量和Sr/Y比值以及(La/Yb)N,较低的Yb、Y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趋势,轻稀土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具微弱的正Eu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K、U、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总体显示出与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闪长玢岩的ISr为0.705 386~0.706 838,εNd(t)为-16.7~-14.9,208Pb/204Pb、207Pb/204Pb、206Pb/204Pb的平均值分别为36.614、15.226、16.545,与木吉村矿床矿石中的硫化物铅同位素数值基本一致,Sr-Nd-Pb同位素共同表明其岩浆形成可能与有深源基性物质参与的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有关。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认为木吉村含矿岩体可能主要来自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受到幔源物质的混染作用。

    新疆阿尔泰南缘克因布拉克铜锌矿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张志欣,柴凤梅,王丽芬,刘锋,耿新霞
    2014, 28(3):  461-471. 
    摘要 ( 1608 )   PDF (4314KB) ( 19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阿尔泰南缘克因布拉克铜锌矿区出露大面积花岗岩,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矿体赋存于二长花岗岩与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外接触带中。室内显微镜下鉴定二长花岗岩发育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2种岩相。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高碱、贫钠富钾、准铝质—过铝质的特点;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Rb、Th、K、Ce、Nd、Tb富集,Ba、Nb、Sr、Ti强烈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型,具有稀土总量中等及中等负铕异常的特点。这些特征表明该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过铝质S型。岩石的ISr(t)值为0.703 039~0.705 729,εNd(t)值相对较低,多数为近于0的负值,T2DM两阶段模式年龄集中在1.145~1.194 Ga。岩石可能由中元古界富含黑云母的变质砂岩或正变质岩和少量幔源物质在较低压力条件下熔融形成,源区有斜长石的残留。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区花岗岩具有良好的含矿性,其矿床形成于后碰撞的伸展环境,成矿作用与二长花岗岩的岩浆期后热液有关。

    内蒙古东乌旗莫合尔图石炭纪闪长岩的发现:来自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杨俊泉,张素荣 ,刘永顺,程银行 ,滕学建,李艳锋 ,彭丽娜
    2014, 28(3):  472-477. 
    摘要 ( 1397 )   PDF (1890KB) ( 11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乌里雅思太活动大陆边缘的内蒙古东乌旗地区,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发育有大量的岩浆岩,侵入岩时代以二叠纪及晚中生代为主,鲜有早期岩体的报道。对该区莫合尔图一带的闪长岩进行锆石LA-MC-ICP-MS U-Pb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24个测点的年龄值比较集中,加权平均值为(337.1±1.9) Ma(MSWD=1.3),所测锆石具岩浆锆石的特征,表明岩体应形成于石炭纪。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东乌旗地区可能存在时限为337~310 Ma的构造-热事件。

    新疆东天山香山岩体橄榄石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姜超,钱壮志,张江江,孙涛,徐刚,孟德明
    2014, 28(3):  478-488. 
    摘要 ( 1283 )   PDF (4477KB) ( 13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东天山香山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位于东天山镜儿泉—黄山镁铁-超镁铁质岩带的西段,由香山东、香山中、香山西3个岩体组成。其中香山中产出中型铜镍矿,香山西为小型铜镍-钒钛铁复合型矿床。香山岩体橄榄石为贵橄榄石,Fo值多为81.90~85.66,Ni含量为638×10-6~2 283×10-6。模拟计算得出香山岩体母岩浆w(MgO)=10.70%,w(FeO)=10.66%,属于高镁玄武质岩浆。香山岩体橄榄石中Ni含量的最大值为2 283×10-6,母岩浆中Ni含量为326×10-6,是由原始地幔发生14%的部分熔融而成。香山岩体在橄榄石结晶过程中伴随硫化物熔离,隙间硅酸盐和硫化物对橄榄石作用明显,造成早期结晶橄榄石成分改变。

    东昆仑东段纳赤台岩群变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陈有炘,裴先治,李瑞保,李佐臣,裴磊,刘成军,杨杰
    2014, 28(3):  489-500. 
    摘要 ( 3170 )   PDF (10019KB) ( 8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昆仑东段出露的下古生界纳赤台岩群为一套变沉积-火山岩系,是该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记录。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纳赤台岩群变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有绢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长石石英片岩和绿泥绢云片岩,局部夹有少量大理岩、片麻岩和石英岩,其原岩主要为砂岩、杂砂岩及少量泥质岩。岩石具较高的SiO2(平均为69.82%)、Sr(平均为559.60×10-6)、Ba(平均为194.68×10-6)含量,微量元素含量与大陆上地壳丰度很相近,轻重稀土分异明显、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有明显的负Eu异常,反映出源区的物质成分主要为长英质,来源于上地壳,很少有地幔物质的加入。化学蚀变指数为49.70~75.95、成分变异指数为1.32~2.01,表明物源区风化程度较低,处于寒冷、半干旱的气候区,是活动构造带的首次沉积。变沉积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环境,与共生的变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所指示的构造环境一致,共同记录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导致东昆仑地区拉张形成弧后小洋盆的地质过程,进一步证实东昆南构造带的早古生代板块体制应该属于活动大陆边缘。

    安徽巢湖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灰岩中燧石成因
    杨锐,李红,柳益群,雷川,雷云,冯诗海
    2014, 28(3):  501-511. 
    摘要 ( 1572 )   PDF (5359KB) ( 21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省巢湖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以发育一套滨海沼泽-浅海碳酸盐台地环境为主的细碎屑岩至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为特征,灰岩中常见结核状及条带状燧石。燧石多为椭球状和串珠状,部分燧石与灰岩间发育宽约0.5 cm的过渡带。镜下观察灰岩为微晶生物碎屑灰岩;过渡带也多由微晶方解石组成,多数钙质生物壳体被石英充填或半充填,扫描电镜下可见方解石微溶、石英充填溶孔的现象;燧石主要为隐晶及微晶石英,生物碎屑类型与灰岩中基本一致,且多被石英交代。岩石学特征表明死亡的生物在腐烂降解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抑制了碳酸钙的沉淀,并使部分生物碎屑及灰泥发生溶蚀,胶质二氧化硅沉淀,形成燧石结核。燧石中w(Al)/w(Al+Fe+Mn)平均值为0.63,远大于热水沉积硅质岩的最大值0.35;Fe/Ti平均值为9.5,小于热水成因的最小值20;Al-Fe-Mn三角图投点位于非热液成因区域;燧石中Al2O3含量平均值为0.20%,远高于MgO、Na2O、K2O的含量。分析认为,该区燧石结核的二氧化硅可能来源于陆源物质。

    环境地质
    鄱阳湖水系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入湖通量
    李文明,杨忠芳,周雷,唐曼,袁国礼,刘晨
    2014, 28(3):  512-522. 
    摘要 ( 2369 )   PDF (3253KB) ( 11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显示,鄱阳湖流域河流两岸土壤(河漫滩沉积物)中存在明显的重金属异常带。为揭示河流两岸河漫滩沉积物(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输送通量及其沉积历史,分别于丰水期和枯水期系统采集了鄱阳湖流域赣江、信江、饶河、抚河、修水及鄱阳湖湖水、悬浮物等样品,分析As、Cd、Pb等元素含量。研究表明:As、Pb、Cu、Zn等元素在研究区河流中的含量普遍较高,不同时期河水中的元素含量有较大的差异;各重金属元素在研究区河流迁移形式有很大的差别,As和Cd主要以离子态形式迁移,但Cd悬浮态迁移形式所占比例也很大;Pb、Zn、Cu和Ni主要以悬浮态形式迁移;重金属在河流水体和悬浮物两相中的分配受水体pH值、温度和悬浮物浓度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元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有很大的差别;按各支流输送通量,赣江和信江对湖区重金属元素输入通量的贡献最大,是鄱阳湖Cd等重金属元素的最主要来源。

    河北省保定市平原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崔邢涛,秦振宇,栾文楼,宋泽峰
    2014, 28(3):  523-530. 
    摘要 ( 1225 )   PDF (5612KB) ( 14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河北省保定市平原区土壤为对象,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环境质量及污染特征进行评价,并采用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是Cd>Zn>Hg>Cu>Pb>Cr>Ni>As,其中Cr、Pb、Ni、As都处于清洁安全状态,Hg和Cu绝大部分样点处于清洁安全状态,分别只有0.15%和0.40%处于警戒状态,Cd、Zn元素都出现污染,其中Cd面积最大,达到0.22%;综合污染评价土壤环境整体良好,清洁、安全、警戒、污染土壤面积比例分别为94.39%、5.00%、0.50%、0.11%,其中警戒及污染土壤面积为0.61%,其形成可能与工业生产及人类活动有关;各重金属元素中,产生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Hg,已达到中等潜在生态危害水平,其余重金属均为轻度潜在生态危害,综合考虑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性,其轻微生态危害、中等生态危害、强生态危害、很强生态危害的百分比分别为93.71%、4.71%、1.29%、0.29%,整体表现为轻微潜在生态危害。

    坝上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以河北省尚义县为例
    魏静,李宏亮,罗建美,李海刚,张婧
    2014, 28(3):  531-536. 
    摘要 ( 1460 )   PDF (3195KB) ( 14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隶属函数建立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模型,对河北省尚义县坝上地区土地质量进行地球化学评估。结果显示:评估区土地质量整体良好,土壤一等面积比例为22.65%,营养元素和健康元素含量均较高,二等面积比例为40.65%,三等面积比例为6.80%,F-、Cl-含量高,盐碱化严重;灌溉水一级面积比例为64.30%,二级面积比例为35.70%,影响灌溉水级别划分的主要指标为F-和Cl-,超标比例分别为5.70%和34.30%;土地质量二等一级(21)和一等一级(11)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0.65%和22.65%,三等二级(32)和三等一级(31)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1.60%和6.80%。

    辽宁省柴河铅锌矿开采与重金属污染历史重建
    秦爱华,于成广,李括,杨柯
    2014, 28(3):  537-542. 
    摘要 ( 1706 )   PDF (4537KB) ( 17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辽宁铁岭柴河铅锌矿及周边地区的土壤测量及柴河水库河漫滩沉积剖面的同位素测年研究,发现柴河铅锌矿开采导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柴河铅锌矿区周边3~5 km的范围内,土壤pH值表明土壤明显酸化。污染历史重建显示,1820年以来,随着沉积物中S含量的不断升高,其pH值累计下降2个单位;1900年以来河漫滩沉积物中的Cd、Pb、Zn累积明显;铅锌矿停止开采后,沉积剖面中Pb、Hg含量逐年降低;汇水域内的土壤酸化仍可导致土壤中累积的Cd和Zn对水库水体和库底沉积物造成二次污染,对水库鱼类的安全具有潜在风险。

    能源地质学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断层特征及其对新近系油气成藏的影响
    许新明,陈胜红,王福国,胡坤,于水明,王绪诚,高中亮,刘贤来
    2014, 28(3):  543-550. 
    摘要 ( 1637 )   PDF (6075KB) ( 15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层是油气纵向输导的主要通道,其发育特征与断圈的油气成藏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恩平凹陷断层特征,将该区断层划分为2个断层系统4类不同活动期次的断层,并系统研究了断层的构造样式、活动性和封闭性对本区新近系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恩平凹陷新近系发育7种构造样式,控制着新近系各二级构造带圈闭发育类型,翘倾半背斜和背斜是该区最有利的成藏类型;长期型断层和晚期型断层是本区主要的控运断层,在油气运聚与成藏中断层具有通道和封堵的双重作用,其封堵性制约了油气烃柱高度,而活动性主导了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且断层生长指数为1.09是该区控运期断层纵向输导成藏的临界值,随着控运断层活动性增大,断层纵向输导能力增强,新近系圈闭成藏的概率越高。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多边形断层系的油气成藏意义
    丁修建,柳广弟,孙明亮,王盘根,唐惠
    2014, 28(3):  551-558. 
    摘要 ( 1369 )   PDF (5817KB) ( 9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白垩系中发育了大量规模不等的断层,一般认为大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对小断层研究较少。小断层在平面上相互交织形成多边形的形态,还具有平面延伸长度小、断距小、倾角大的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这些小断层为多边形断层系。三肇凹陷多边形断层系发育广泛,平面上遍布整个凹陷,垂向上在扶杨油层和葡萄花油层中均有发育。研究表明多边形断层系有着重要的油气成藏意义:多边形断层系是扶杨油层的主要运移通道,控制着油层的分布,广泛发育的多边形断层系是扶杨油层平面连片的主要原因;大断层和多边形断层系均是葡萄花油层的运移通道,其中多边形断层系在葡萄花油层的油气运移过程中起分流作用,对葡萄花油层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塔里木盆地塔中—巴楚地区反转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杨勇,汤良杰,漆立新,邱海峻,姚文倩
    2014, 28(3):  559-565. 
    摘要 ( 1514 )   PDF (5309KB) ( 12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对塔中—巴楚地区反转构造变形特征和发育期次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分析了反转构造的石油地质意义。基底正断层形成以后在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海西晚期—燕山晚期发生了构造反转。受基底正断层的影响,研究区发育继承反转型、截断取直型和反向截断型3种类型的反转构造:当基底正断层倾角较小时,构造反转沿先存正断层发生,形成继承反转型反转构造;当基底正断层倾角较大不利于反转时,正断层为后期的逆冲断层提供应力集中点,形成截断取直型反转构造;基底正断层也可能被后期倾向相反的逆断层所错断,形成反向截断型反转构造。研究区内3期构造反转形成的圈闭与寒武系烃源岩生排烃期具有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冀中坳陷潜山内幕隔层特征及控藏模式
    高长海,张新征,查明,赵贤正,金凤鸣
    2014, 28(3):  566-572. 
    摘要 ( 3789 )   PDF (5256KB) ( 9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隔层是潜山内幕油气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从冀中坳陷潜山内幕的勘探实践出发,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潜山内幕隔层的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地震反射特征及其分布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冀中坳陷潜山内幕隔层岩石类型多样,且具有较好的封堵性能,其在纵向及横向上的分布特征影响着潜山内幕油气的分布。根据潜山内幕隔层与油气的配置关系,将隔层控制下的潜山内幕油气分布模式划分为顶部遮挡型、底部遮挡型、侧向遮挡型和顶底夹持型等4种类型。中央隆起带潜山深层内幕圈闭、斜坡带和断阶带内幕圈闭是冀中坳陷今后潜山内幕油气藏勘探的有利方向和区带。

    中亚与邻区盆地群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
    塔斯肯 ,李江海 ,李洪林,李维波,毛翔,王洪浩
    2014, 28(3):  573-584. 
    摘要 ( 1313 )   PDF (8057KB) ( 9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中亚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和盆地构造演化,利用古板块再造、地理信息软件等对中亚盆地群的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进行探讨。中亚与邻区盆地群在早古生代分属不同陆块,这些陆块于早石炭世开始汇聚,早二叠世完成拼合,形成中亚盆地群。汇聚前该区受到海西期构造影响,在中生代伸展构造和新生代挤压构造的作用下形成的众多盆地类型为叠合盆地。该区主要烃岩源发育于海西期早期和中—新生代伸展背景的裂谷事件。油气主要集中在侏罗系(41%)和石炭系(37%)中,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是碳酸盐岩、礁灰岩、膏岩和泥岩。阿姆河、费尔干纳、图尔盖和阿富汗—塔吉克等盆地的油气主要集中于前陆冲断带和凹陷断阶带。滨里海、北乌斯丘尔特和曼各什拉克等克拉通盆地油气集中于盆地边缘的隆起带和断阶带,具有自生自储特征。

    巴西东北部帕拉—马拉尼郝盆地的构造特征与成藏规律
    崔敏,康洪全,李少鹏
    2014, 28(3):  585-591. 
    摘要 ( 1238 )   PDF (6302KB) ( 14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已发现油气藏特征的研究,结合前人对大西洋形成演化的分析,论述了巴西东北部帕拉—马拉尼郝盆地的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和石油地质特征,总结了其油气成藏模式。帕拉—马拉尼郝盆地可以划分为Marajo地块、Para-Maranhao台地、Ilha de Santana台地和Deep Sea次盆等4个二级构造单元。该盆地是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其构造演化经历了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3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沉积充填样式和岩性。Deep Sea次盆内浅水区以早白垩世Caju群页岩和泥灰岩为烃源岩,以晚白垩世Ilha de Santana组裂缝型砂质台地相碳酸盐岩为储层的成藏组合已经得到证实。深水区褶皱冲断带内的逆冲断层相关圈闭发育,古近系Travosas组为周围盆地证实的潜在烃源岩,区内存在深海相Travosas组浊积砂岩储层,是潜在的成藏区域。

    松辽断陷盆地火山岩大气田形成条件与勘探实践
    赵泽辉,孙平,罗霞,徐淑娟,姜晓华, 程宏岗,刘金城
    2014, 28(3):  592-603. 
    摘要 ( 1361 )   PDF (10759KB) ( 8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深层是由30多个孤立的断陷组成的断陷群,火山岩气藏是深层勘探的主要气藏类型。以断陷盆地火山岩大气田形成条件为主线,从深层断陷形成的特征分析着手,通过剖析控源及控藏因素,总结断陷盆地大气田形成条件。指出NNE-NE和NNW-NW两组控陷断裂体系共同控制深层断陷群的形成和展布,断陷沿控陷断裂方向呈带状展布。断陷内火山机构具有明显受断裂控制的不对称特征,沿断裂走向呈条带状分布。每个断陷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断槽组成,断槽控制烃源岩的分布并自成含气系统,生烃断槽和火山岩在空间的有利配置是形成气藏的关键。环槽富集是深层断陷火山岩气藏最基本的规律,由于断裂控制了断陷、断槽、火山岩的形成分布,改善了油气运聚的通道条件,紧邻生烃断槽的断裂构造带是断陷内天然气有利富集区带;因此深部断裂控制了断陷火山岩气田的区域分布。勘探实践更进一步证明:对于断陷湖盆油气勘探,生烃主断槽是评价和勘探的关键单元;只要生烃断槽优质烃源岩发育,烃源岩与火山岩空间配置关系有利,对于“小而富”的中小型断陷(面积小于3 000 km2),也可以形成火山岩大气田(探明地质储量大于300×108 m3),这些认识推进了勘探思路由寻找大湖盆大断陷到寻找生烃主断槽的转变。

    库车坳陷克深2气藏与克拉2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层地质特征对比研究
    初广震,石石,邵龙义,王海应,郭振华
    2014, 28(3):  604-610. 
    摘要 ( 1331 )   PDF (5104KB) ( 10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地层、沉积相、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和连通性等方面的研究,对库车坳陷克深2气藏和克拉2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的气藏地质特征进行对比,发现克深2气藏与克拉2气田在地层和沉积相方面具有较好的关联性,但在储层特征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长石含量、物性特征、隔夹层和裂缝及断层的发育情况有较大的不同。通过对比研究,相对于克拉2气田,克深2气藏整体上储层物性和气藏连通性较差,在后期需要借鉴克拉2气田成熟的开发技术和地质资料进行高效有序的气田开发。

    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精细研究及应用
    邹拓,刘应忠,聂国振
    2014, 28(3):  611-616. 
    摘要 ( 1357 )   PDF (4065KB) ( 14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点坝是曲流河单砂体沉积单元中最重要的储集砂体,其内部侧积层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以港东油田二区五先导试验块为例,综合运用测井、岩心、密井网、水平井等资料,对点坝内部构型进行解剖,定量认识试验区侧积层厚度为0.2~0.3 m、倾角3.5°,侧积体规模、期次、大小不一。分级次嵌套式二次加密建立构型级别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同时结合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顶部和侧积层附近。应用地质-建模-数模一体化研究成果,指导方案部署与现场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为点坝内部构型精细研究提供了一套新的思路与方法。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三段储层特征及有效储层控制因素
    李宇志,金杰华,操应长,葸克来,周磊,崔周旗,何斌,董雄英
    2014, 28(3):  617-625. 
    摘要 ( 7894 )   PDF (3901KB) ( 7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等技术方法,系统分析了文安斜坡沙三段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及储集特征。研究表明,文安斜坡沙三段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杂基含量低,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占总孔隙的72.81%,储集物性较差,属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早期碳酸盐胶结→长石、岩屑溶解/石英次生加大/高岭石充填→石英溶解/碳酸盐胶结→黄铁矿胶结。在有效储层物性下限计算的基础上,选取孔隙度差值作为参数,系统分析了有效储层控制因素。有效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微相、粒度、分选、成岩作用以及地层压力控制。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中碎屑颗粒越粗,分选越好,杂基含量越少,有效储层越发育;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较明显,是影响中深层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长石等硅酸盐矿物的溶蚀,平均增孔量3.42%;早期地层超压抑制压实作用,保护孔隙,是有效储层发育的有利因素。

    川西新场地区须二段致密双介质储层特征及有利开发区优选
    冯动军,周洪瑞,肖开华,李秀鹏,王丹丹
    2014, 28(3):  626-634. 
    摘要 ( 1175 )   PDF (7319KB) ( 6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川西新场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大量薄片资料及物性数据,对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手段进行裂缝和流体的识别及展布预测,进而达到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及优选有利开发区的目的。研究表明须二段次生孔隙及微裂缝发育,裂缝以低角度缝为主,主要沿断层及构造两翼的膝褶带分布。有效储层主要受控于沉积相、成岩、构造及成藏作用,其中溶蚀作用和构造的破裂作用是最重要的控制因素。Ⅰ类储层发育区主要位于上亚段Tx22和中亚段Tx42砂组构造高部位或者大的断裂带附近。结论认为:中、上亚段F3断层两侧为最有利的开发区,其次为上亚段的F1断层南段两侧和中亚段的新10-川科1井区。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川西新场须二段气藏的有效开发。

    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凹陷东河砂岩成岩作用及其控制因素
    刘永福,赵建华,范秋海,林畅松,孙琦,黄理力
    2014, 28(3):  635-644. 
    摘要 ( 1564 )   PDF (5978KB) ( 9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心及薄片的观察,结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资料分析,对哈拉哈塘地区东河砂岩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河砂岩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及交代作用。综合成岩作用的组合类型及其演化序列,认为本区东河砂岩主体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分别讨论了沉积相、埋藏作用和层序地层等对成岩作用的控制,研究区东河砂岩在低温背景下,长期浅埋且晚期短暂快速深埋,总体上压实程度中等;主要发育滨岸和浪控三角洲沉积体系,在高精度层序界面附近,相对海平面上升,可容纳空间增大,沉积物沉积速率相对较低,且停留时间长,在同生成岩和早成岩阶段容易形成广泛分布的碳酸盐胶结。

    沁水盆地南部煤中矿物赋存特征及其对煤储层物性的影响
    刘贝,黄文辉,敖卫华,张守仁,吴见,许启鲁,滕娟
    2014, 28(3):  645-652. 
    摘要 ( 1374 )   PDF (4006KB) ( 10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中矿物可以影响煤储层物性,进而影响煤层气的开发。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沁水盆地南部煤中矿物的种类、含量和赋存特征。基于煤储层的平衡水等温吸附实验和压汞实验,研究了沁南地区煤中矿物对煤储层吸附性能和孔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柿庄北区块3号和15号煤平均矿物含量分别为10.68%和12.81%,且15号煤硫化物含量较高。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充填煤储层胞腔孔、粒间孔隙和微裂隙的方解石、黄铁矿、高岭石和石英。孔隙度和渗透率以及兰氏体积和煤中大中孔比例均随灰分产率的增加而减小,表明煤中矿物的存在会降低煤储层的吸附性能和孔渗性能,煤储层中矿物充填主要影响煤的大中孔和裂隙,影响煤层气在割理和裂隙中的渗流,导致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降,而少量粘土矿物充填微孔可导致煤的吸附性能下降。

    基于主地质参数的煤层气有利开发区优选及应用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蔡益栋,郭晓茜
    2014, 28(3):  653-658. 
    摘要 ( 1441 )   PDF (1087KB) ( 10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层气有利开发区既是煤层气富集区、高渗区,又是煤层气高产区,因此寻找能表征煤层气富集区、高渗区和高产区的主地质参数,是解决煤层气有利区优选问题的关键。基于区块尺度的煤层气有利区优选,建立了一种定量化的综合评价方法:(1)以含气量、储层压力、临界解吸压和试井渗透率为主地质参数并作为评价指标,以煤层气井稳产阶段平均日产气量作为衡量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定量地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以及评价值函数;(2)借助于MapInfo professional软件,计算煤层气区任意位置的综合评价值;(3)用产气量对综合评价值进行标定,确定煤层气开发区类型及分布范围。将该方法应用于沁水盆地南部勘探程度较高的郑庄区块,预测出煤层气有利开发区(产气量>2 000 m3/d)的分布范围,研究结果对于下一步的煤层气钻井部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天然气水合物注热水开采热前缘移动规律实验研究
    李淑霞,曹文,李杰,高永海
    2014, 28(3):  659-662. 
    摘要 ( 1374 )   PDF (971KB) ( 9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热水开采是天然气水合物的有效开采方式之一,其中热前缘的移动决定了分解速率的大小,是决定注热水开采效果好坏的重要参数。采用自制的一维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实验装置,首先在填砂模型中生成水合物,然后对不同条件的水合物进行注热水开采实验,分析热前缘移动规律。结果表明:水合物饱和度越大,热前缘移动速率越小;随着初始温度的增加,热前缘移动速率略有增加;注热水温度越高,注热水速度越大,热前缘移动速率越大。水合物饱和度和注热水速度对热前缘移动速率的影响最大,注热水温度次之,而初始温度对热前缘影响较小。为了提高开采速度,建议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注热水速度,同时适当降低注热水温度,虽然开采速度略有降低,但开采经济可行性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