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4-09-10
    岩石学与矿物学
    河北雾灵山杂岩体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及其区域对比研究
    陈春良,江思宏,梁清玲,刘源,韩宁
    2014, 28(4):  663-673. 
    摘要 ( 1700 )   PDF (8267KB) ( 9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雾灵山杂岩体是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河北省兴隆县境内的一个出露面积为230 km2的大岩基,岩体主要由似斑状碱长正长岩、碱性石英正长岩和碱长正长斑岩组成。对该杂岩体中最早侵位的似斑状碱长正长岩的3件样品进行了锆石U-Pb测年和原位Hf同位素测试,获得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28.0±0.6) Ma、(127.3±1.2) Ma和(126.8±0.4) Ma,表明该岩体最早侵位于早白垩世;同时,两阶段Hf模式年龄介于1.13~1.75 Ga,εHf(t)值为-7.8~1.7。通过对似斑状碱长正长岩εHf(t)值及其中暗色包体岩相学分析,表明该岩石源区岩浆可能是由地壳重熔形成的花岗质岩浆、岩石圈富集地幔以及亏损地幔岩浆混合形成。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早白垩世不同地区A型花岗岩的εHf(t)值的对比分析表明,这些A型花岗岩的源区物质来源具有多元性,并随着时间演化,A型花岗岩中亏损地幔的成分贡献越来越多,表明这个时期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近于完成,亏损地幔物质开始上涌,并直接参与了岩浆活动。

    新疆伊宁县塔北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和S、Pb、C、O同位素组成
    彭义伟,顾雪祥,王新利,章永梅,刘溪溪,于晓亮
    2014, 28(4):  674-685. 
    摘要 ( 1240 )   PDF (7831KB) ( 9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北铅锌矿床是西天山吐拉苏盆地中新近勘查成功的一个重要热液型铅锌矿床。矿体赋存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大哈拉军山组第五岩性段酸性凝灰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0.5‰~7.3‰,估算获得成矿流体的总硫同位素值δ34S∑S约2.7‰,具岩浆硫的特征。晚期石膏的δ34S值为4.7‰~5.3‰,表明石膏可能是火山热液中的SO2发生歧化反应或火山喷发带出的H2S挥发分在近地表的氧化环境中反应生成的。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十分稳定,并与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相似,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赋矿火山岩。碳、氧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流体中碳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塔北铅锌矿床可能属于矿化较深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豫西吉家洼金矿成矿作用过程:来自成矿流体的约束
    张兴康,叶会寿,李正远,颜正信,王小雨,韩新志
    2014, 28(4):  686-700. 
    摘要 ( 2682 )   PDF (12671KB) ( 40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豫西吉家洼金矿位于熊耳山金多金属矿集区西部,是一构造蚀变岩-石英脉混合型金矿床。其热液成矿过程包括4个矿化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Ⅰ)、石英-黄铁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Ⅳ)。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拉曼光谱和H、O同位素分析,获得了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密度和成矿流体的类型和来源,探讨了成矿作用的机理。其结果显示如下:Ⅰ、Ⅱ阶段发育CO2三相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Ⅲ、Ⅳ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从第Ⅰ阶段到Ⅳ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为232~333 ℃、143~266 ℃、135~227 ℃和106~166 ℃;对应的盐度为3.76%~16.05%、1.74%~17.34%、0.7%~17.26%和0.35% ~11.34%。表明成矿流体由早阶段中低温、中低盐度的CO2-H2O-NaCl体系,向晚期的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演化。H、O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有不同比例大气降水混合。流体混合作用和流体不混溶作用是促使金发生沉淀、富集的重要因素,水-岩反应对金的沉淀也有促进作用。

    云南金顶铅锌矿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
    王建飞,许东,尹光候
    2014, 28(4):  701-710. 
    摘要 ( 1273 )   PDF (5916KB) ( 13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顶铅锌矿位于兰坪盆地中部,控矿构造为金顶逆冲推覆构造。流体包裹体及硫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区中的硫属于正常沉积系统,并具有有机生物成因的特点;成矿流体均一温度72.9~490 ℃,盐度为7.4%~16.9%,成矿压力85~230 MPa,成矿流体pH值5.36~7.09,Eh值为-0.44~1.17 V。矿床形成于新生代陆内汇聚构造背景,沘江断裂的长期活动与输送含矿物质热卤水,贯入到金顶穹隆构造,形成“金顶式”Pb-Zn矿床。

    甘肃马坞金矿床8号矿体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刘坤,刘家军,吴杰,刘冲昊,杨尚松,辛晓军,李渊
    2014, 28(4):  711-720. 
    摘要 ( 1019 )   PDF (4748KB) ( 8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西秦岭岷(县)—礼(县)成矿带西段的马坞金矿床,是近年发现的一个中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系统地研究了该矿床8号矿体黄铁矿的热电性标型特征,结果表明:8号矿体的黄铁矿热电导型以N型为主,总含量达到71.2%;成矿温度主要集中于200~300 ℃,属于中温矿床;黄铁矿热电导型及热电性参数特征反映出矿体被剥蚀到中部偏下的位置,向深部仍有一定规模的延伸;P型黄铁矿出现的频率从浅部到深部呈减小、增大再减小的趋势;金品位的高值区域、P型黄铁矿热电系数平均值的高值区域与热电系数离散度的高值区域三者相互对应。

    滇西保山核桃坪铅锌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王建荣,薛传东,黄河远,靳纪娟
    2014, 28(4):  721-730. 
    摘要 ( 1913 )   PDF (6612KB) ( 18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核桃坪铅锌矿床产于滇西保山古生代地块内,是近年来在西南“三江”地区勘查发现的大型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也是该区为数不多的以断控脉状矽卡岩赋矿为特征的矿床。详细研究了区内铅锌矿体的各种赋矿围岩、蚀变(脉)体及矿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围岩的稀土元素主要富集在粘土矿物中,上侵的矽卡岩流体萃取了围岩中的稀土元素,并使自身稀土元素组成发生改变;当前揭露浅部矽卡岩的成岩流体为中—低温、酸—弱酸性流体,其酸度随流体演化而不断增加。认为核桃坪铅锌矿床可能是一个远端矽卡岩型矿床,矽卡岩及伴生铅锌(铜银)的成岩成矿作用均受控制于隐伏的岩浆-热液系统。

    云南文山县天生桥铝土矿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分析
    焦扬,王训练,崔银亮,姜永果,周洪瑞,高金汉,王根厚
    2014, 28(4):  731-742. 
    摘要 ( 1361 )   PDF (10580KB) ( 25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文山县天生桥地区铝土矿是典型的沉积型铝土矿,矿体赋存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其下伏地层为上石炭统灰岩或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有关的玄武岩。矿石以泥晶结构为主,含少量粒屑结构与鲕粒结构;矿石的结构特征表明风化物质可能经过短距离的搬运。常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铝土矿石中Al2O3分别与Fe2O3 和TiO2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在铝土矿矿化过程中,微量元素Zr、Hf、Nb、Ta和Bi相对于Li、Rb、Sr、Ba不断富集。元素Zr、Hf、Nb、Ta 分别与TiO2显示较高的相关性。运用稳定元素相关性(如Zr-Hf、Nb-Ta)、lgNi和lgCr二元图解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等方法探讨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为铝土矿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来源,下伏碳酸盐岩可能也提供了少量的物质来源。

    山东焦家金成矿带三维预测模型及靶区优选
    史蕊, 陈建平, 刘汉栋, 王巧云
    2014, 28(4):  743-750. 
    摘要 ( 2608 )   PDF (8829KB) ( 8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实现焦家金成矿带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指导深部找矿工作迫在眉睫。文章从山东焦家金成矿带区域地质背景入手,全面收集研究区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等科研成果资料,结合前人的成矿理论研究,分析和总结有利成矿、控矿地质条件,并应用该区深部物化探信息资料,建立综合信息定量找矿模型,采用“立方体预测模型”及地质统计学方法推断深部成矿空间,实现真正意义的定位定量定概率的资源预测评价。预测结果表明,该成矿带深部找矿金资源量达842.88 t,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更重要的是,圈定了7个尚未开发的成矿有利靶区,并结合探矿工程模型,提出了具体的勘查建议,为深部找矿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层与构造
    新疆阿尔泰南缘康布铁堡组的重新厘定
    何登峰,李海平,李玮,徐静刚,董云鹏,柳小明,陈隽璐,徐学义
    2014, 28(4):  751-760. 
    摘要 ( 3684 )   PDF (7886KB) ( 10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地质及野外地质剖面研究表明, 新疆阿尔泰南缘康布铁堡组的东、中、西3段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及含矿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有必要对其重新划分厘定。分布于西段克兰及麦兹盆地的康布铁堡组(D1k), 通过古生物化石及年代学资料确定其时代为早泥盆世, 实测地质剖面显示为一套浅变质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夹正常碎屑岩, 自下而上可划分为4个岩性段: 笫1岩性段(D1ka)以云母片岩为主; 第2岩性段(D1kb)为钙质片岩、钙质砂岩、变凝灰质砂岩; 笫3岩性段(D1kc)主要为变酸性流纹岩、凝灰岩; 第4岩性段(D1kd)以变流纹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为主。而分布于东段青河地区、中段(南部)富蕴地区的康布铁堡组, 实为一套混合岩化变质岩系, 其时代缺少年代学资料限制, 应从康布铁堡组中解体出去, 依据进一步变质作用及年代学资料重新划分、命名。

    四川盆地熊坡背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李敬波,李勇,赵国华,颜照坤,周荣军,郑立龙,闫亮,杨聿强
    2014, 28(4):  761-771. 
    摘要 ( 1000 )   PDF (9977KB) ( 9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地震剖面解释、数字高程模型、历史地震、测年数据及钻孔等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熊坡背斜的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1)熊坡背斜与蒲江—新津断裂空间展布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表现出断层传播褶皱模型,变形显著,缩短量为7.2 km,缩短率约为30%;(2)熊坡背斜隆起于(1.0±0.2) MaB.P.之后,且中更新世早期及晚更新世曾发生过强烈活动,使背斜两侧第四系厚度产生明显差异;(3)蒲江—新津断裂现今地震活动明显且小震频繁,曾有Ms=5.0~5.9的地震历史记录;(4)来自龙门山与扬子克拉通的挤压应力以及断层-滑脱作用是形成熊坡背斜的主要应力机制。熊坡背斜并非均匀应力下连续变形的产物,而是由于断裂活动时发生快速抬升而形成的。

    黔西南植被覆盖区遥感构造和植被异常信息提取:金矿找矿预测
    钱建平,赵小星,唐善法,陈珊珊
    2014, 28(4):  772-781. 
    摘要 ( 1139 )   PDF (9559KB) ( 9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黔西南地区ETM+遥感数据,通过彩色合成、直方图拉伸进行信息增强处理,运用主成分分析、监督分类,提取植被覆盖区遥感影像上金等元素的植物地球化学异常信息。利用卷积滤波和形态学分析方法对线性构造进行增强处理,并进行目视解译,利用计盒维数法求得研究区的线性构造分维值,得出本区线性构造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和分形特征。比较线性构造分维等值线图和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图可知,线性构造集中区与植被异常区基本吻合,区内80%以上的已知矿点分布于植被异常和线性构造集中区。综合分析地层岩性、构造、矿点、线性构造分维等值线特征、金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和遥感植被异常特征等信息,在该区圈出7个三级有利成矿区。

    能源地质学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青山口组三段四级层序格架内沉积微相分布
    辛仁臣,王树恒,梁江平,姜涛,李瑾,王林,郝莎
    2014, 28(4):  782-790. 
    摘要 ( 1417 )   PDF (10478KB) ( 23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青山口组三段划分3个四级层序(Cg2、Cg1、Cg0),每个四级层序均可划分为四级湖泊扩张体系域和四级湖泊收缩体系域,自下而上,Eg2地层分布范围最大,Sg2地层分布范围略小,地层尖灭线位于西斜坡的西部;Eg1地层尖灭线位于西斜坡的中部,Sg1地层分布范围比Eg1略小;Eg0地层尖灭线位于西斜坡的东部,Sg0地层尖灭线进一步东移。剖面上,富砂的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砂质滩坝在三级和各四级层序界面附近最为发育,而四级层序最大湖泛面附近以富泥的滨浅湖混合滩微相为主。平面上,不同四级层序体系域的沉积微相分布既有一定继承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

    塔西南坳陷早白垩世物源体系和沉积古地理分析
    张英志,林畅松,高志勇,芦刚,任宇泽,宋宁宁,霍志达
    2014, 28(4):  791-798. 
    摘要 ( 1064 )   PDF (4810KB) ( 8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西南坳陷位于西昆仑和南天山山前,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群充填巨厚的粗碎屑沉积,是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层段之一。通过大量的野外露头和盆内钻井对比,在克孜勒苏群内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识别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河流三角洲等沉积类型。重矿物物源体系分析表明,塔西南坳陷山前带和盆内钻井样品物质来源较复杂,既有岩浆成因,也有变质成因和再造沉积物,重矿物含量以赤铁矿、磁铁矿和白钛矿占绝对优势。重矿物组合类型反映出本区母岩性质主要为变质成因和岩浆成因,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进一步区分出南天山白垩纪高级变质岩母源区、西昆仑北带低级变质岩母源区和西昆仑南带基性火成岩3种不同的母源区。物源分析为沉积古地理恢复提供了重要依据,南天山西段山前以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为主,西昆仑北带早期以河流沉积为主,后期逐渐演化为冲积扇,西昆仑南带主要沉积河流-河流三角洲。扇/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形成优质储层的有利区。物源体系和沉积古地理分析对区内有利储集相带分布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苏丹Muglad盆地凯康凹陷西斜坡早白垩世沉积层序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冉怀江,范乐元,胡圣利,尤征,金博
    2014, 28(4):  799-805. 
    摘要 ( 1311 )   PDF (5182KB) ( 12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丹Muglad盆地是重要的油气探区,受区域构造的影响,早白垩世沉积储层发育演化与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在盆内地震、测井及岩心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4区西斜坡早白垩世的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uglad盆地经历了3次裂谷断陷活动及其后裂谷期的3次热沉降坳陷活动,形成了6个二级层序;在二级层序格架内将白垩系Abu Gabra组至古近系Adok组划分13个三级层序;早白垩世断陷期主要发育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坳陷期主要发育辫状河及三角洲沉积体系;断陷-坳陷的构造演化和同沉积断裂对不同期层序的沉积体系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建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地震沉积学
    杨巍 ,胡明毅,高炎
    2014, 28(4):  806-816. 
    摘要 ( 1091 )   PDF (10366KB) ( 6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南地区二叠系长兴组时期沉积相平面展布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严重制约生物礁滩发育区带预测。在实际研究中,以碳酸盐岩沉积理论为指导,运用地震沉积学研究思路与方法,利用单井资料对地震相反射特征进行地质意义解析,建立沉积相地震识别模式,并且运用古地貌恢复、属性分析等技术进行沉积相平面分布与演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礁井震结合进行层序标定后,地震相位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生物礁滩发育期次;结合地震剖面相与平面相识别,在研究区中部主要为低频、弱振幅反射的陆棚相,能够说明开江—梁平陆棚延伸到研究区;地震多属性分析能够较为真实地对沉积相边界与生物礁滩分布范围进行刻画;等时地层切片反映出三级层序SQ1后期为生物礁主要发育时期,SQ2时期海平面变浅,暴露滩体发育部位产生迁移。

    渗透回流模式白云石化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
    杨冰,李佳琦,杨磊磊,许天福
    2014, 28(4):  817-823. 
    摘要 ( 1004 )   PDF (639KB) ( 12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云石化作用对含油气的碳酸盐岩储层有明显的改造作用,而前人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白云石的成因模式,未对其形成过程给出具体描述,更未对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的改造程度做出定量分析。针对白云石化中的“渗透回流模式”,建立了白云石化作用的一维模型,利用多组分、多相流溶质运移模拟软件TOUGHREACT,研究渗透回流模式对储层物性影响的深度范围。结果表明,当高Mg/Ca比的浓缩海水进入含水层后,导致方解石溶解,白云石沉淀,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均比初始值大,模拟5万年时,依靠重力作用,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能够影响到50 m深的储层范围,产生一定规模的白云岩储层。

    川西坳陷新页HF-1井须五段泥页岩吸附气含量主控因素及其定量预测模型
    陈磊,姜振学,邢金艳,陈冬霞,谢明贤,纪文明
    2014, 28(4):  824-831. 
    摘要 ( 1548 )   PDF (1130KB) ( 12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天然气以吸附态存在。吸附气含量是页岩气资源评价和目标区优选的关键性参数,也是评价页岩是否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探讨川西坳陷新页HF-1井须五段泥页岩吸附气含量主控因素,选取了该井须五段泥页岩样品进行同一温度下的等温吸附实验,获得页岩等温吸附特征曲线及Langmuir体积和Langmuir压力值,分析压力对页岩吸附气含量的影响程度,利用Langmuir模型计算地层压力条件下的吸附气含量。利用实验数据分析了新页HF-1井须五段泥页岩吸附气含量与比表面积、孔隙度、密度、成熟度、湿度和压力各单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运用SPSS软件对吸附气含量的几个影响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比表面积、湿度和压力是影响新页HF-1井须五段泥页岩吸附气含量的主要因素。最后建立了同时考虑这3个主控因素的页岩吸附气含量计算新模型。通过新模型可以计算出新页HF-1井须五段未知泥页岩的吸附气含量,计算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相关系数高,结果准确可靠,是一种评价等温条件下页岩吸附气含量的好方法,对页岩吸附气含量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3油层组石油运移与充注研究
    赵彦德,姚宜同,黄锦绣,罗安湘,齐亚林,孙柏年
    2014, 28(4):  832-840. 
    摘要 ( 1045 )   PDF (2750KB) ( 8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富含丰富的油气资源。陇东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3段是该区重要的含油层系。在长3油层组原油特征和油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长3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组成和分布进行了探讨,结合成藏期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3油层组石油运移特征和注入方向。结果表明,长3油层组原油含氮化合物的分布与组成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存在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较好地指示了该区石油的运移。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优质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并开始大量生烃,且以垂向、侧向、垂向-侧向交替式混合运移的方式,从盆地中心和生烃中心向西部和西南侧向运移和充注,油气充注点位于M18、Z71和Z49等井区周边区域。

    地球物理学
    重力场特征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及地质意义
    封志兵,聂逢君,江丽,曾建刚,严兆彬,李红星
    2014, 28(4):  841-849. 
    摘要 ( 4321 )   PDF (4116KB) ( 10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力场变化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地下地质体信息,砂岩型铀矿分布特征与重力场具有一定联系。我国砂岩型铀矿主要分布在我国布格重力异常场中—西北部区,且砂岩型铀矿床大多位于重力场由高向低变化的梯度带上,但靠近重力场高值区。结合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分析中—西北部区主要含铀盆地构造演化、地层结构等特征,认为位于中—西北部区的含铀盆地所经历的“次造山运动”及其后期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有利于砂岩型铀矿成矿。斜坡的适度抬升有利于富铀岩体风化剥蚀,含铀含氧流体运移、断裂等因素控制砂岩型铀矿成矿,斜坡处地形改变形成重力场变化梯度带,地下断裂、岩石组分变化使重力等值线产生同形扭曲或错断现象。因此,重力场变化特征对划定砂岩型铀矿勘探靶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并以松辽盆地西南部钱家店铀矿床为例,探讨其成矿条件与重力场变化特征的关系,体现其实际应用性。

    电法在西藏工布江达县某斑岩型铜矿勘查区的应用
    李宏伟,柏剑,黄新
    2014, 28(4):  850-858. 
    摘要 ( 2792 )   PDF (4915KB) ( 9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西藏工布江达县某铜多金属矿勘查区物探测量效果。通过时间域激电中梯面积性测量,圈定出高极化率异常区一处,结合地质及物性资料推测为矿致异常。在此基础上,于异常浓集中心布设剖面运用对称四级装置进行测深工作,识别下伏矿体的展布形态并指导钻孔布设。通过工程施工验证了物探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测量成果对下一步的地质工程勘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指出在该矿区运用电法寻找斑岩铜矿的思路及方法技术。研究结果对冈底斯成矿带及类似地区应用勘查地球物理方法探寻深部斑岩铜多金属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磁性变化规律及成因探讨
    朱宏伟,贺秀斌,胡云华,孟庆奎,朱卫平
    2014, 28(4):  859-866. 
    摘要 ( 3249 )   PDF (4324KB) ( 11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动态跟踪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物性在水位上涨后所受影响,选择重庆市忠县石宝寨镇长江左岸一带作为研究区,以消落带外同类型土壤作对照,从分析不同水位土壤的磁学性质入手,探究三峡库区蓄水前后土壤性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库区蓄水后,不仅导致了消落带内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还使土壤磁性空间分布在不同水位这一维度上发生显著改变。消落带监测断面数据显示,土壤磁性由蓄水前垂直方向上较稳定的分布,变为目前整体上随淹没水深增加而增高的特征;169~175 m高程附近,土壤磁性接近当地同类土壤背景值,而低于此高度尤其是低于157 m后,磁化率值迅速增高。磁性的变化是库区蓄水后土壤磁性矿物组成发生改变造成的,由热磁曲线可知,次生磁铁矿的加入是首要原因。扫描电镜下观测出的浑圆状磁铁矿的最可能来源是上游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磁性外来污染物,其随江水输运至此并沉积吸附在土壤颗粒上。研究结果为间接监测污染物的迁移提供了依据。

    辽河坳陷滩海区海月潜山裂缝型储层预测研究
    崔玉哲
    2014, 28(4):  867-874. 
    摘要 ( 1062 )   PDF (5214KB) ( 13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缝型储层是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储集层,裂缝形成的控制因素复杂,识别难度大;然而裂缝形成机制和地震反射特征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采用蚂蚁追踪裂缝识别、吸收衰减属性分析和多属性聚合分析等技术对潜山储层进行预测,细化处理流程,多种预测相互印证,减少单一预测方法存在的多解性和局限性,提高了潜山储层预测的可靠性。利用该方法在辽河坳陷滩海区海月潜山裂缝型储层进行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潜山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