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4-21
    地层学
    华北克拉通北部14亿年前古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郭文琳,苏文博
    2014, 28(2):  243-255. 
    摘要 ( 3934 )   PDF (12197KB) ( 7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近在河北涞水紫石口剖面的中元古界铁岭组—下马岭组界线(~1400 Ma)附近,发现了一套保存完好的碳酸盐岩古风化壳。野外观测和岩石矿物学研究显示,该古风化壳的岩性以含褐铁矿的铁质泥岩和伊利石粘土岩为主。相对上地壳平均化学组分来说,古风化壳的主量元素氧化物中Al2O3、TiO2、Fe2O3和K2O富集,SiO2轻微亏损,CaO、MgO和Na2O强烈亏损;微量元素中Sc、Cu、Ga、Zr、Hf、Nb、Ta、In、Th、Li、V、Zn、Rb、Cs、W、Pb、U、Mo和Bi等化学性质稳定或易吸附于粘土中的元素含量接近上地壳平均化学组分值或呈不同程度富集,易溶元素Cr、Sr和Cd相对亏损;稀土元素全部富集,轻稀土元素与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大,Ce正异常,Eu负异常。U/Th、Fe3+/Fe2+、Ce的正异常、化学蚀变指数与风化淋滤指数等多种指标都指示该古风化壳是在强氧化的中等到强烈的风化淋滤程度条件下形成。上述研究表明,在中元古代盖层纪(Calymmian Period,1600~1400 Ma)与延展纪(Ectasian Period,1400~1200 Ma)之交,剖面所在的华北克拉通北部应属于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

    西藏改则地区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鲕粒滩相灰岩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侯恩刚,高金汉,王根厚,王训练,徐涛,乔柏翰
    2014, 28(2):  256-264. 
    摘要 ( 2554 )   PDF (10402KB) ( 4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改则地区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发育了一套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在该套碳酸盐岩沉积中以存在大量鲕粒滩为特色。鲕粒滩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开阔台地浅滩和台地边缘滩。鲕粒滩岩石类型分析表明,该套碳酸盐岩为镶边台地型沉积,开阔台地内浅滩为异地鲕和原地鲕混杂堆积,台缘浅滩鲕粒主要为原地鲕。台缘鲕粒滩为一个三级海侵体系域内部的次一级进积序列,具有潮下型米级旋回的特点,每层鲕粒滩相鲕粒灰岩的类型较为单一,大小均匀,各层鲕粒灰岩间鲕粒类型不同,具有从微晶鲕→放射鲕→同心鲕过渡的趋势,向上鲕粒粒径变大,沉积厚度明显增加。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生物礁中同生滑塌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王野,王训练,张海军,景秀春,孙玄
    2014, 28(2):  265-270. 
    摘要 ( 990 )   PDF (7139KB) ( 10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独山泥盆系是典型的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独山鸡窝寨村中泥盆统鸡窝寨组下部发育由障积岩、粘结岩、骨架岩和生物砾灰岩等所构成的小型丘状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为层孔虫和珊瑚。礁体内发育小型褶皱和小型断层等变形构造,褶皱以平卧褶皱和紧密褶皱为主,且转折端多以尖棱状和圆弧状为主,而小型断层则主要为小型的逆断层和分布于褶皱转折端的小型张性断层。礁体内的变形构造特征以及正常沉积的钙质泥岩基底和灰岩盖层共生表明,该生物礁形成过程中曾发生过可能与中泥盆世吉维特期黔桂海火山活动相关的同生变形滑塌,且可能与吉维特期黔贵海处较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相关。

    豫西寒武纪叠层石微生物化石及其钙化特征
    常玉光,孙凤余,郑伟
    2014, 28(2):  271-280. 
    摘要 ( 1225 )   PDF (5882KB) ( 17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生物的钙化机理是当今微生物碳酸盐岩研究的热点。微观条件下,在豫西寒武纪碳酸盐岩叠层石中发现了大量微生物化石,形态特征明显,为典型蓝细菌属的丝状葛万菌(Girvanella)和球状肾形菌(Renalcis)。根据豫西寒武纪叠层石明暗纹层中微生物化石的赋存状态及相关化石证据,可以判断叠层石的钙化分为微生物的物理和化学2种作用方式,其中物理钙化有2种钙化途径,而化学钙化又有化学诱导和化学控制2种钙化模式和多种钙化途径。在扫描电镜下能够清晰地看到各种钙化方式的结果和微生物主动营造作用所留下的证据,即磨圆度较低的颗粒物和深色灰泥等。结果表明叠层石的有机成因和水动力条件对其钙化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安徽铜陵志留系—三叠系地层层序地层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沉积环境的约束
    杜轶伦,曹毅,李大鹏,高志伟
    2014, 28(2):  281-291. 
    摘要 ( 1496 )   PDF (6355KB) ( 15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安徽铜陵地区广泛分布有志留系—三叠系沉积地层,它们与区内的层控矽卡岩矿床关系密切。作者对这些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铜陵地区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环境。层序地层学研究显示,铜陵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期间发生了3次海平面变化事件,形成了3个沉积序列:(1)早志留世—晚泥盆世海退序列;(2)晚泥盆世—早二叠世海侵序列;(3)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退序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陵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沉积过程中底层海水的物理化学条件(氧化还原条件)发生过3次明显的波动,并与3次海平面变化事件相对应。有意义的是,铜陵地区的大部分层控矽卡岩矿床都产在与后两次海平面变化事件相对应的地层中。

    雾迷山旋回层:米级旋回的一个特例
    郑斌嵩
    2014, 28(2):  292-299. 
    摘要 ( 1220 )   PDF (7033KB) ( 8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地层堆积作用的“间断—加积旋回”机制的产物,“米级旋回”的完整定义代表了旋回地层学进入地层学实践的主流,因为米级旋回的形成可以运用米兰柯维奇旋回得到合理的解释。作为特殊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雾迷山旋回层”,因其罕见的近似对称的相序组构可以替代“洛菲尔旋回层(Lofer cyclothem)”,成为旋回性碳酸盐沉积作用的表征,从而进一步成为前寒武纪巨厚叠层石碳酸盐序列中地层结构的标志。因此,“雾迷山旋回层”不但作为碳酸盐米级旋回的特别实例,而且蕴含着较为明显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属性,同时进一步说明了米级旋回可以成为层序地层学概念体系中欠完整性的“副层序”的替代物。

    构造地质学
    新疆博格达山西缘米泉地区构造解析与建模
    孙自明,王毅
    2014, 28(2):  300-307. 
    摘要 ( 3804 )   PDF (5952KB) ( 12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博格达山西缘米泉地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构造变形复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准确落实地下地质构造是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该区地表露头出露良好,地震、非地震(MT)和钻井等资料丰富,为落实地下地质构造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基础。通过对该区地表地质、地震、非地震、钻井和测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分析,结合对前人构造解析与建模理论成果和主要技术方法的总结,形成了针对山前冲断带复杂构造变形区以断层相关褶皱构造解析为核心、多因素约束的综合构造解析与建模技术,建立了米泉地区多层次逆冲推覆构造模型。这项技术应用于构造特别复杂地区低成像品质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可有效降低地震资料解释的多解性。

    柴西油砂山地区英北断裂活动时限及形成机制
    万传治,石亚军, 马新民,吴武军,王鑫
    2014, 28(2):  308-313. 
    摘要 ( 2721 )   PDF (6391KB) ( 10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砂山断裂是柴西主干断裂之一。多年来,对英北断裂的活动时限和形成机制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是Ⅺ号断裂的上分支,形成时间早,新生代以来持续活动;也有人认为是油砂山断裂在喜马拉雅运动中的派生断裂,与油砂山断裂同期形成,时间为上新世下油砂山组沉积时期。借助野外露头调查和断裂样品的ESR年龄测试结果,结合三维地震资料,从生长地层发育情况、断裂生长指数分析和主应力方向变化与构造形变关系等角度对英北断裂的活动时限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约束与探讨,指出:(1)英北断裂是喜马拉雅晚期油砂山断裂右行压扭走滑过程中派生出来的P断裂,与Ⅺ号断裂无关;(2)其形成时间晚于油砂山断裂,活动时限为中更新世,距今约50万年;(3)英北断裂不参与该地区早期油气的运聚,但对晚期的油气调整具有一定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软沉积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
    杜芳鹏,刘池洋,王建强,熊林芳,李健
    2014, 28(2):  314-320. 
    摘要 ( 1004 )   PDF (2543KB) ( 10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发育有多套软沉积变形构造层。经全面细致的钻井岩心与野外露头观察,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发育的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有阶梯状小断层、液化砂岩脉(墙)、枕状构造、球枕构造、液化卷曲变形、泥岩撕裂屑等;从长9—长1油层组均有分布,以长7油层组最为发育,这与盆地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强弱关系吻合。平面上,整个盆地南部均有分布,但以盆地西南部环县、庆阳、正宁一带最为发育。经对比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是地震振动触发的,也有部分是在地震、火山活动等所引发的重力流堆积过程中形成的。

    基于粒子图像测速系统(PIV)的砂箱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与实例分析
    董周宾,颜丹平,张自力,许延波,邱亮,朱鲁涛
    2014, 28(2):  321-330. 
    摘要 ( 1284 )   PDF (7936KB) ( 9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粒子图像测速系统(PIV),是指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获得一系列图像,再通过一系列计算分析得到图像上各点的速度矢量,从而获取运动对象速度场的无扰动流场测量技术系统。PIV已经被应用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模拟实验室的砂箱构造物理模拟实验中。详细介绍了利用PIV监测和记录砂箱模拟实验的过程,以及监测的各项参数—砂粒运动速率、切应变率、涡度等的数据处理和计算流程与方法,并应用实例分析说明了上述数据处理结果应用于构造变形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定量模拟研究方法,模拟结果对于解释构造变形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矿床学
    新疆准噶尔北缘索尔库都克铜钼矿氦—氩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耿新霞,左文喆,陈风河,蒋国豪,张志欣
    2014, 28(2):  331-338. 
    摘要 ( 1520 )   PDF (3500KB) ( 13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索尔库都克铜钼矿床位于准噶尔北缘,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产于中泥盆世北塔山组安山岩和矽卡岩中。采用稀有气体同位素质谱法,对矿床中绿帘石矽卡岩、安山岩和矿石3种产状的黄铁矿中流体包裹体氦和氩同位素组成进行测试分析。测试结果显示,黄铁矿中流体包裹体的4He含量为(0.8821~13.3410)×10-8 cm3 STP/g,3He/4He为0.88~1.76 Ra(Ra为大气中的3He/4He,Ra=1.4×10-6),幔源He占13.27%~26.93%,表明成矿流体中氦主要来源于地壳。40Ar含量为(4.237 6~13.970)×10-8 cm3STP/g,40Ar/36Ar为301.07~331.55,40Ar*含量占1.71%~10.87%,表明成矿流体中Ar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3种产状的黄铁矿中氦、氩同位素组成及特点相似,结合矿床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认为成矿流体来源于壳-幔相互作用的岩浆流体和大气降水,矿床的形成与安山岩和矽卡岩关系密切,暗示矿床成因为矽卡岩型。

    河北省安妥岭钼矿床地质特征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
    者萌,胡建中,周伟,丁海洋
    2014, 28(2):  339-347. 
    摘要 ( 1313 )   PDF (3914KB) ( 14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北省安妥岭钼矿床位于太行山北段,是燕辽钼矿带内著名的钼矿床之一。辉钼矿化呈脉状、薄膜状、浸染状分布于斑岩体及其外接触带中,围岩蚀变为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具有斑岩型钼矿床的基本特征。对矿床中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分析,获得模式年龄为(145.7±2.4)~(148.8±2.6) Ma,平均模式年龄为(146.9±1.0) Ma,等时线年龄为(147.3±3.7) Ma,MSWD值为1.5, 187Os初始值为(-0.4±2.6) ng/g,表明钼成矿时代为晚侏罗世,属燕山中晚期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样品Re含量为50.42×10-6~104.9×10-6,黄铁矿单矿物δ34S的变化范围为0.7‰~2.8‰,结合已有的Pb同位素结果,推断成矿物质为壳幔混源,矿床形成于中国北方中生代第二期大规模成矿作用期,处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折阶段。

    青海省兴海县铜峪沟铜矿床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的地球化学探讨
    曾小华,周宗桂
    2014, 28(2):  348-358. 
    摘要 ( 1270 )   PDF (6868KB) ( 9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铜峪沟铜矿床位于祁漫塔格—鄂拉山成矿亚带鄂拉山多金属矿带东南段。通过对铜峪沟铜矿床的矿石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及矿石矿物的稳定同位素研究,探讨该矿床的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确定矿床的成因。从测试结果来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较富集、重稀土亏损、分馏程度较高、Eu中度—强烈亏损,显示矿石物质来源为混合来源;硫同位素δ34S测试结果全为负值,属轻硫型,总体上揭示出硫主要来自地层的沉积硫;铅同位素测试数据表明矿石铅部分来自沉积成岩阶段,部分与印支期造山运动有关,表明成矿物质混合来源的特征,富成矿流体在成矿之前存在均一化过程。氢、氧、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热液为原生岩浆水和变质热液水,反映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热液活动有关。通过研究认为,铜峪沟铜矿床为矽卡岩型铜矿床。

    河南栾川三道沟铅锌银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唐利,张寿庭,曹华文,田浩浩,张旭晃,张亚飞,陈慧军,张伟
    2014, 28(2):  359-368. 
    摘要 ( 1163 )   PDF (6197KB) ( 10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南栾川三道沟铅锌银矿床是豫西铅锌银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床成矿作用划分为早、中、晚3个成矿阶段,即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铅锌银硫化物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各成矿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含CO2包裹体3种类型。成矿早、中、晚阶段成矿温度依次降低,分别为260~360 ℃、200~320 ℃、160~260 ℃,成矿流体盐度先升高后降低,分别为4%~10%、6%~12%、4%~8%,密度为0.58~1.06 g/cm3,平均0.86 g/cm3,即成矿流体为高—中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早阶段δD=-67.5‰~-75.1‰,δ18O水=6.4‰~11.1‰;成矿中阶段δD=-106.8‰,δ18O水=5.0‰;成矿晚阶段δD=-86.4‰~ -100‰,δ18O水=-0.7‰~2.2‰,综合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或变质水,成矿中—晚阶段有大气降水的加入。初步认为三道沟铅锌银矿床属于中温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是燕山期岩浆期后含矿热液充填成矿作用的产物。

    石油地质学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以塔河油田六七区为例
    柳洲 ,康志宏,周磊,荣元帅,于雅林,冉毅凤
    2014, 28(2):  369-378. 
    摘要 ( 963 )   PDF (5751KB) ( 13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六七区为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与国内外其他碳酸盐岩油藏相比明显偏低。依据塔河油田六七区实际开发情况,在大量地震、测井、岩心以及生产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等多学科方法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将剩余油的控制因素归纳为7种地质因素和4种开发因素。分析认为残丘顶面形态、致密段分布、裂缝带分布以及储集体几何类型等地质因素主要控制着储集空间和流动通道的展布;钻井位置、完井层段、注采关系以及注水强度则影响水体在储层中的波及范围。通过对控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开发因素的精细描述,提出了残丘型、致密段遮挡型、盲端型、阁楼型、底水锥进型以及高导流通道周围孔缝型6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指出受致密段和低孔低渗区控制的剩余油将是今后油气开发的重点。

    华庆油田长81储层成岩相类型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任大忠,孙卫,魏虎,周树勋,张一果,张茜
    2014, 28(2):  379-387. 
    摘要 ( 3232 )   PDF (4342KB) ( 12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华庆油田长81储层成岩相类型及相内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在储层沉积特征背景上,开展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压汞、图像孔隙、X线衍射、油水相渗等测试实验,并结合试油及试采数据资料验证。研究表明,不同成岩相类型具有建设性与破坏性双重作用,具体表现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的差异上。室内实验对成岩相与微观孔隙结构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描述具有一致性以及与试油、试采数据吻合性,指出依据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能够预测并评价该类储层有利空间。长81储层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中绿泥石衬边残余孔溶蚀相粒间孔发育,为优势储集带;强压实-碳酸盐+伊利石胶结相孔隙被破坏,损失严重,储集性较差。

    塔里木盆地东南地区侏罗系低孔渗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李锟,于炳松,王黎栋,潘莹露
    2014, 28(2):  388-395. 
    摘要 ( 1287 )   PDF (4749KB) ( 12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大量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物性分析、粒度分析、阴极发光、包裹体等分析化验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东南(简称为塔东南)地区侏罗系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塔东南地区侏罗系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该砂岩储层经历了强烈的压实、胶结作用,是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后期的溶解及破裂作用总体较弱,但发育极为不均,局部发育层段对储层物性的改善贡献较大。储层目前已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通过物性分析、薄片观察并结合相关理论公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塔东南地区侏罗系砂岩原始孔隙度为28.5%~36.2%,压实作用损失了9.5%~17.0%的孔隙度,胶结作用损失了12.6%的孔隙度,溶解作用贡献了1.5%的孔隙度。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现今3%~14%、平均7.9%的孔隙度。

    川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储层矿物组成与脆性特征研究
    赵佩,李贤庆,孙杰,赖守宁,付铜洋, 苏桂萍,田兴旺
    2014, 28(2):  396-403. 
    摘要 ( 4109 )   PDF (4215KB) ( 16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技术,对川南地区下古生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海相页岩气储层岩心样品进行了矿物组成与脆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川南地区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具有差异的矿物组成和含量特征。筇竹寺组页岩中,石英含量最高(28.4%~42.8%,平均35.7%),黏土矿物含量次之(25%~35.3%,平均28.7%),碳酸盐矿物含量较低(1.4%~21.7%,平均11.2%)。龙马溪组页岩中,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含量高,前者为13.4%~66.1%(平均34.7%),后者为14.6%~80.0%(平均35.9%),石英含量相对较低(5.2%~41.4%,平均21.0%)。另外,这些页岩中还含有少量黄铁矿、长石、白云石等其他矿物。总的来说,该区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的矿物组成特征与北美海相页岩比较相似。川南地区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中脆性矿物丰富、含量高,前者为55.6%~73.9%(平均64.1%),后者为26.9%~86.6%(平均62.5%),整体上具有良好的脆性和可压性,有利于该区海相页岩气的压裂改造。

    滩坝相砂岩油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以王家岗油田沙四上亚段为例
    郭松,谭丽娟,林承焰,李红南,吕修祥
    2014, 28(2):  404-411. 
    摘要 ( 1140 )   PDF (4003KB) ( 10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王家岗地区沙四上亚段发育大量滩坝砂岩储层,逐渐成为勘探人员关注的重点。在对地震、录井、测井、分析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拟实验对王家岗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滩坝相储层主要以砂泥薄互层状分布,油气分布具有较强的不均一性;研究区构造运动强烈,发育大量断层和裂缝,油气输导条件是控制该区滩坝砂岩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储层非均质性是造成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另一个原因;模拟实验显示油气运移动力大小的变化会导致油气对非均质性砂体进行选择性充注,使得储层质量高的区域含油性好,储层质量差的区域含油性差或不含油,从而影响油气聚集分布规律。

    川东北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天然气来源与成藏分析
    黄仁春
    2014, 28(2):  412-418. 
    摘要 ( 1014 )   PDF (2382KB) ( 10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天然气勘探目的层,有关雷口坡组天然气的来源以及雷口坡组是否具有生气潜力还存在争议。研究表明雷口坡组泥质白云岩与泥质灰岩有机碳含量平均达到0.72%,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雷口坡组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干燥系数为0.99。不同于其他海相层系天然气,其CO2和N2含量较少,总量<10%,仅含微量的H2S;它们的甲烷碳同位素相对较重(-31.5‰~-36.3‰),而乙烷碳同位素较轻,基本上都小于-28‰(-27.7‰~-36.6‰),且部分气呈δ13C113C2反序分布,属高-过成熟海相油型气。其烷烃气系列碳同位素组成既不同于上覆的须家河组陆相天然气,也有异于下伏飞仙关组-长兴组海相气,具有不同的气源,经与雷口坡组烃源岩轻烃组成的对比,认为其气源主要来自本层位。成藏条件分析表明,雷口坡组天然气的富集主要受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及分布控制,只有紧邻烃源岩发育的浅滩相白云岩/裂缝型灰岩构成的“岩性圈闭”才能形成天然气的聚集。

    工程地质
    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运行效果评价:以汶川震区平武县魏坝滑坡为例
    郭长宝,张永双,周能娟,张瑞端
    2014, 28(2):  419-428. 
    摘要 ( 5461 )   PDF (5666KB) ( 13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年“5·12”汶川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区危害性大的滑坡多采用截排水沟、挡土墙、抗滑桩、坡面减载和坡脚反压等措施进行了治理,总体防治效果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地震扰动区地质灾害特点,提出了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运行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地质灾害本体因子、防治工程技术因子和社会影响因子3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2个二级评价指标,并建议将防治效果(R)划分为4个等级:良好(R≥0.85)、较好(0.70≤R<0.85)、一般(0.6≤R<0.70)、差(过于保守或失败,R<0.6)。以汶川震区平武县魏坝滑坡为典型案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地震扰动区滑坡防治工程防治效果评价模型,计算获得魏坝滑坡防治效果R值为0.63,总体防治效果一般,与实际情况相符。

    鄂西清江流域滑坡崩塌致灾背景及成灾模式
    常宏,韩会卿,章昱,李景富,谭建民
    2014, 28(2):  429-437. 
    摘要 ( 1405 )   PDF (2072KB) ( 13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西清江流域是我国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易发区。在该区域11个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基础上,运用归纳和类比等方法,对区内2 276个滑坡和567个崩塌(危岩)的要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了区域滑坡崩塌的基本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并从构造作用、岩性组合、河流地貌演化、人类活动、降雨等几个方面,分析多种致灾背景对滑坡崩塌的不同影响和控制作用;继而根据主控因素归纳分析了区内滑坡具有的降雨型、箱形(紧窄)背斜型、宽缓向斜型和水库型等4类主要成灾模式,以及崩塌(危岩)具有的宽缓向斜型和岩溶石柱型两类主要成灾模式;指出了今后需要重点防控的三种类型滑坡崩塌风险。

    泥石流堆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分形结构:以金沙江上游干热河谷区瓦卡泥石流沟为例
    陈剑,陈松,慎乃齐,刘丽娜,崔之久
    2014, 28(2):  438-442. 
    摘要 ( 1221 )   PDF (2968KB) ( 16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金沙江上游干热河谷区瓦卡泥石流沟为例,引入沉积相的概念,按沉积相特征对泥石流沉积剖面进行地层单元划分。把沉积亚相划为A相粗砾泥石流层、A1相细砾泥石流层和B相表泥层。每层采集3~4个样品,共采集61个样品,并对其粒度特征及分形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种沉积亚相的粒度分布曲线均呈多峰型,反映出泥石流堆积物颗粒组成分选性差的特点。(2)A、A1相为粗、细混杂砾石层堆积,颗粒分布较不均匀,而B相为不含或极少含砾石的亚黏土层沉积,各组分颗粒百分含量分布较均匀。(3)多砾石的A、A1相分形特征较好,分维值区间为2.692 1~2.697 1,相关系数为0.868 2~0.832 2,体现出混杂堆积结构特点;B相分维值为2.900 7,其相关系数为0.43。B相表泥层与A相粗砾泥石流层、A1相细砾泥石流层的粒度分布与分形结构特征很好地反映了泥石流沉积亚相不同类型的沉积环境差异。

    区域滑坡空间分布的变维分形特征研究
    邱海军,曹明明,刘闻,郝俊卿,胡胜,高宇,刘琪
    2014, 28(2):  443-448. 
    摘要 ( 1027 )   PDF (664KB) ( 1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定量研究滑坡的空间分布特征对研究滑坡灾害的孕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宁强县滑坡为例,采用变维分形方法,探讨滑坡在空间分布上的变维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滑坡与不同影响因子,即高程、起伏度、坡度、距河流距离、距断裂带距离和地层岩性之间全部呈一阶累积和变维分形分布特征,且分形维数分别是0.511 1、1.135 7、1.290 6、0.903 8、1.189 5、0.979 9。由此可见滑坡对于不同影响因子的敏感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坡度>距断裂带距离>起伏度>地层岩性>距河流距离>高程。上述研究表明用变维分形理论来研究滑坡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完全可行的,它能够定量地反映滑坡的空间分布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敏感性关系,特别是对于GIS空间叠加分析时权重的确定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