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9-10-20
    层序与沉积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珠海组近海潮汐沉积特征现代地质
    邓宏文 郑文波
    2009, 23(5):  767-775. 
    摘要 ( 4770 )   PDF (9050KB) ( 20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人研究成果多认为惠州凹陷西南部珠海组形成于辫状三角洲环境,或以受海侵影响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作用为主。在对研究区宏观构造—古地理背景分析之上,以岩心详细观察与描述为基础,通过岩相、测井相并辅助宏观地震相分析,提出珠海组沉积时期来自古珠江三角洲体系提供的丰富砂质沉积物在该区经历了潮汐的强烈改造作用,以潮汐沉积作用为主的认识。详细描述了发育在珠海组的潮汐沉积构造、潮下带、潮间带与潮上带沉积序列及其相组合特征,并以单井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震相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相宏观展布特征。这一新认识为该区油气勘探,特别是位于该区主体部位的油气田开发中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和新思路。

    松辽盆地南部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高频层序沉积微相分析与岩性圈闭预测现代地质
    王红亮, 夏志远, 李世臻, 王启明, 龙凡
    2009, 23(5):  776-782. 
    摘要 ( 4130 )   PDF (4620KB) ( 21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大布苏地区的斜坡背景与青山口组一段、二段侧向发育的三角洲前缘砂体配合,具备形成构造—岩性圈闭的良好条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将研究层段划分为9个砂组。通过沉积微相分析,确定研究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浊积扇和半深湖等沉积相类型,并进一步识别出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浊积水道、浊积席状砂和半深湖泥质沉积等微相类型。以高频层序划分的砂组为单元,分析了各砂组的沉积微相构成与分布特征,指出垂向上高频层序下降半旋回的砂组,河口坝较发育;上升半旋回的砂组,分流河道较发育;青一段、青二段中,下部砂体厚度大,上部砂体厚度薄。平面上砂体呈南西—北东方向展布,西南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砂体发育;东北部以半深湖泥质沉积为主,局部发育浊积扇;砂体向北西斜坡方向的侧向减薄、尖灭明显。研究认为,三角洲前缘砂体与斜坡背景上的鼻状构造背景相互匹配,易于形成构造—岩性圈闭,为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领域;结合地震特征,进一步预测了3个岩性圈闭勘探目标。

    内蒙古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分布现代地质
    李仁甫, 陈清棠, 范迎风, 王世坤, 冯如进
    2009, 23(5):  783-790. 
    摘要 ( 9690 )   PDF (4965KB) ( 21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充分利用岩性组合、岩心、测井、地球化学及古生物等响应,结合构造演化及地震反射特征,在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和16个体系域。层序展布早期具有北薄南厚、东薄西厚的特征,晚期沉积中心北移,呈西厚东薄、北厚南薄的格局。在层序格架内,早期由于毛敦次凸的分割作用,凹陷东西两侧的沉积格局存在差异,总体以水下扇、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晚期毛敦次凸逐渐接受沉积,沉积了一套冲积平原、泛滥平原及河流相沉积。下白垩统由下而上发育3套生储盖组合,下部SQ1的低位体系域储层与水进域的泥岩盖层形成自生自储的生储盖组合;中部生储盖组合以SQ2的高位域及SQ3的低位域储层为主;上部组合储层主要为SQ4—SQ6碎屑岩及火山岩储层。

    惠州凹陷A区块珠海组潮汐沉积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预测现代地质
    郑文波, 郑宏文
    2009, 23(5):  791-796. 
    摘要 ( 4322 )   PDF (3534KB) ( 18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惠州凹陷珠海组沉积时期,海侵自西南方向进入凹陷,潮流对来自西北方向的古珠江三角洲沉积物有强烈改造作用,在凹陷西南部形成近海潮汐沉积,研究区以潮坪沉积作用为主。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分析了A/S值变化过程中潮汐相的沉积学与地层学响应,以岩心、测井资料为基础,对珠海组进行了高频基准面旋回划分。在时间地层单元格架内,以潮汐相沉积模式为指导,以井—震界面标定与追踪后的三维数据体为基础,运用地震沉积学分析方法和地层切片技术,优选地震属性,对研究区储层分布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为该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松南月亮泡地区青山口组高分辨层序研究与岩性圈闭预测
    唐振兴, 宋雷, 杨光, 于飞龙, 景晓凤
    2009, 23(5):  797-802. 
    摘要 ( 6285 )   PDF (7692KB) ( 27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月亮泡地区位于松南西部沉积体系斜坡背景下的三角洲前缘相带,受坡度、物源等因素影响,地层对比误差较大,沉积相认识不清楚,岩性圈闭难以落实。通过建立研究区高分辨率等时层序地层格架,重新分析区域的沉积演化模式,发现在青一二、青三层序时期地层内部发育多套上倾尖灭的地震反射轴。进一步研究证实,该地震反射轴反映松南月亮泡地区高台子油层发育了多期叠置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即为本区的超覆圈闭发育区。应用三维地震识别技术刻画出岩性圈闭的展布形态和分布范围。高分辨率层序理论的应用在本区岩性油藏勘探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构成现代地质
    王居峰, 郭彦如, 张延玲, 刘昊伟, 马德波
    2009, 23(5):  803-808. 
    摘要 ( 18219 )   PDF (5595KB) ( 51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鄂尔多斯盆地野外地质露头、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确定了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在上三叠统延长组识别出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两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延长组发育7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根据短—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SQ1层序至SQ3层序基准面上升旋回地层样式总体上以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主,构成“上升不对称”型旋回结构;SQ3层序基准面下降旋回至SQ6层序地层样式则以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为主,构成“下降不对称”型旋回结构。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受基准面升降变化控制明显,沉积微相类型以(辫状)河流—(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为主。有利储层发育于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体系特征现代地质
    侯秀林, 谷丽冰
    2009, 23(5):  809-815. 
    摘要 ( 9111 )   PDF (5587KB) ( 30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以营尔凹陷地震、钻测井等资料为基础,结合酒泉盆地以往层序地层研究成果,通过对三级层序测井、录井特征分析和地震剖面上局部削截、上超等三级层序标志的识别,确定了层序边界,将下白垩统划分出1个Ⅰ级层序、3个Ⅱ级层序、7个Ⅲ级层序、18个体系域;在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营尔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具有近物源、多物源、快速沉降、快速沉积的特点,凹陷缓坡发育大型扇三角洲,凹陷陡坡发育近岸水下扇,并指出南部陡坡一系列近岸水下扇应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海拉尔盆地乌南次凹断陷期层序地层与油气成藏特征
    文武, 邓海, 龚永杰, 魏国庆
    2009, 23(5):  816-821. 
    摘要 ( 5508 )   PDF (3674KB) ( 22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次凹断陷期铜钵庙组、南屯组层序格架以及内部体系域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南次凹断陷期主要发育3个三级层序,在凹陷内每个层序体系域完整出现,其展布受坡折带控制,而在高部位则有不同程度的剥蚀现象。断陷期的水进域和高位域深湖、半深湖相暗色泥岩是乌南次凹的主要烃源岩,南一段低位域和高位域的扇三角洲前缘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主要储层。这些砂体和烃源岩有效匹配是乌南次凹构造-岩性油藏的富集带,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中部坡折带是最有利的大规模油气成藏区带,南一段是构造-岩性油藏的有利聚集区,也是本区勘探的重点。

     

    鄂尔多斯盆地祁连海域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韩品龙, 张月巧, 冯乔, 高建荣, 张曼莎, 王红艳
    2009, 23(5):  822-827. 
    摘要 ( 17393 )   PDF (2056KB) ( 18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及南部奥陶纪露头勘察结果,尤其是中奥陶统平凉组页岩在盆地的西部及南部普遍存在,结合地表露头及盆内钻孔资料,系统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祁连海域早古生代奥陶纪不同时期沉积环境特点,分析了各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受中央古隆起形成和祁连海向东逐渐海侵影响,马家沟组一期到五期,地形坡度较缓,鄂尔多斯盆地古地理格局由祁连海向盆地内部分别发育开阔海台地、局限海台地到蒸发台地相沉积。马家沟组六期和平凉期以及其上的上奥陶统沉积时期,主要为开阔海台地、斜坡相和深水盆地相沉积,在台地向斜坡的转换部位发育一些生物碎屑灰岩及由珊瑚组成的生物礁滩相沉积,斜坡部位发育平凉组笔石页岩斜坡相沉积,构成了华北盆地边缘中—上奥陶统一套特殊的局部天然气勘探组合。鄂尔多斯祁连海域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实际生产意义。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及控制因素分析
    赵中平, 牟小清, 陈丽
    2009, 23(5):  828-834. 
    摘要 ( 14417 )   PDF (3181KB) ( 13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滨里海盆地是世界上特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盆地东缘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是良好的油气储层。通过对肯基亚克油田和扎纳若尔中区块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和储层控制因素的分析,指出混合白云岩化作用是研究区最主要的、也是最普遍的白云岩成因类型,其形成的白云岩是最有利的储层。白云岩化作用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白云岩的分布对沉积微相展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由于沉积环境和相带不同,孔隙水的流动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成岩作用在不同的相带对孔隙的发育与演化的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沉积作用是控制储层的决定因素,平面上的成岩作用差异与沉积微相相关;距石炭系顶部不整合面愈近,则后期有利的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对储层的改造更为彻底。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顶部碳酸盐岩储层是最具潜力的油气储层,有望进一步发现更多的油气储量。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A区块珠江组下段和珠海组滨岸—潮汐沉积储层特征及物性评价
    赵宁, 邓宏文
    2009, 23(5):  835-842. 
    摘要 ( 2395 )   PDF (4899KB) ( 18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薄片、扫描电镜观察、测井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A区块珠江组下段和珠海组滨岸—潮汐沉积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进行研究,该区珠海组以潮汐沉积为主,岩性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珠江组下段以滨岸沉积为主,岩性主要为岩屑质亚长石砂岩,西部滨岸沉积发育,岩性较纯,东部潮汐沉积发育,砂泥混杂。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中西部原生孔隙所占比例较东部高,西部地区物性较东部好,珠江组下段滨岸沉积物性较珠海组潮汐沉积高。结合成岩作用分析,认为该区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为基准面旋回格架内的沉积环境,同时针对滨岸和潮汐沉积体系,由前滨—上临滨—潮间潮砂坪—下临滨—潮下潮道—潮下潮砂坝—潮间混合坪—潮间潮道—潮上泥坪物性逐渐变差,且滨岸砂岩物性优于潮汐相的。

    石油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探区低渗储层长61构造裂缝主要形成期应力环境判识
    周新桂, 张林炎, 黄臣军, 刘格云, 万晓龙, 鄢犀利
    2009, 23(5):  843-851. 
    摘要 ( 11157 )   PDF (2144KB) ( 34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展储层裂缝预测研究,首先必须认识构造裂缝形成的期次及其古应力状态。通过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1储层岩石声发射实验得出的古构造历史有效最大主应力记忆出现率,厘定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探区长61储层构造裂缝形成时最大主应力介于79.12~89.99 MPa之间。通过岩石古应力分期、裂缝充填物包裹体测温和期次测定,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分析,确定延长组储层构造裂缝主要形成期为燕山期。通过露头区地层和覆盖区定向岩心共轭裂缝或节理应变测量,恢复了沿河湾地区燕山期构造运动三轴应力状态,即最大主应力(δ1)方向为NW—SE向,优势方位129°∠10°,最小主应力(δ3)优势方位36°∠7°,中间主应力(δ2)近于垂直。裂缝主要形成期及其古应力状态研究成果为沿河湾探区长61低渗储层构造裂缝分布和发育规律定量预测研究提供了地质依据。

    利用FMI资料分析塔河油田南部中—下奥陶统储层构造应力场
    丁文龙, 漆立新, 吕海涛, 杨国庆
    2009, 23(5):  852-859. 
    摘要 ( 7606 )   PDF (2553KB) ( 20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钻探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南部地区上奥陶统覆盖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分布明显地受断裂和裂缝控制。裂缝主要为构造开启缝,其次为钻井诱导缝,裂缝走向具有明显方向性,其形成与古构造应力场关系密切。利用大量中—下奥陶统钻井FMI资料进行裂缝识别、成因分类和走向统计分析,认为钻井诱导缝受现今构造应力场控制,构造开启缝主要受古构造应力场控制,裂缝走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塔河油田南部地区诱导缝优势走向为北东向,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向;构造开启缝优势走向主要有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两组,北北东向裂缝中可见充填缝,反映北北东向裂缝形成时间早于北东东向,其分别与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的古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相一致。

    伊通盆地西北缘断裂带的性质
    江涛, 邱玉超, 宋立斌, 苗洪波, 杨善民, 张鲲鹏
    2009, 23(5):  860-864. 
    摘要 ( 5456 )   PDF (1599KB) ( 10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往对伊通盆地西北缘的断裂性质问题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综合利用钻井、露头岩心及地球物理资料,确立了伊通盆地西北缘断裂带在古近纪右行走滑伸展之后、新近纪以来为挤压性质,并发育一系列逆断层及相关褶皱等构造。存在挤压作用的主要依据有以下4点:(1)在靠近西北缘边界的探井岩心中,地层大幅度倾斜或近于直立;(2)盆地西北缘露头出现大量挤压形成的褶皱构造;(3)盆地西北缘地震剖面上普遍存在逆冲构造和花状构造特征;(4)重、磁、电资料也表明盆地西北缘存在挤压现象。勘探证实,伊通盆地西北缘断裂带的挤压性质及伴生构造特征有利于油气的运聚和成藏。该认识有力地指导了伊通盆地的油气勘探,同时也对整个郯庐断裂带东北段的油气勘探战略具指导意义。

    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以济阳坳陷桩西地区沙二段为例
    姜正龙, 邓宏文, 林会喜, 王林
    2009, 23(5):  865-871. 
    摘要 ( 5282 )   PDF (432KB) ( 42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济阳坳陷桩西地区沙二段埋深较大,应用残留厚度进行古地貌恢复存在较多问题。介绍了用压实法进行古地貌恢复的原理及方法。该方法分为视厚度校正、压实方程建立、单井压实厚度恢复、原始厚度图和古地貌图编制4个步骤。根据沙二段顶面构造图计算的真厚度校正系数最小可达0.83。压实结果表明压实率一般大于30%。结合视厚度校正、压实恢复结果和古水深,编制了沙二段基准面上升期和下降期的古地貌图,桩西地区沙二段古地貌中间高、东西两侧低。滩坝主要分布在孤北古隆起东西两侧,滩坝的发育明显受古隆起的控制。

    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调节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秦雁群, 邓宏文, 丁寒生
    2009, 23(5):  872-879. 
    摘要 ( 4195 )   PDF (3970KB) ( 17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运用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乌尔逊—贝尔凹陷南屯期断层特征分析,建立研究区调节带识别标志并圈定其发育范围,最终划分了2个Ⅰ级和18个Ⅱ级构造调节带,分为横向调节型、同向叠覆型、同向趋近型和背向平行型4类。研究结果认为,区域不协调伸展应变以及侧列断层发育模式导致在沿伸展断层走向基底相对脆弱地带发育构造调节带。这些地带不仅是油气的有利聚集部位,而且控制凹陷“S”型平面展布和沉降中心迁移以及沉积物厚度变化。构造调节带通过侧列断层、走向斜坡、纵向凸起及双向调节等模式控制各次凹物源体系方向。

    大庆油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断层封闭性及其演化
    周永炳, 王秀娟, 沈旭友, 王海侨, 郭艳平
    2009, 23(5):  880-886. 
    摘要 ( 4557 )   PDF (5803KB) ( 29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Allan图法、泥岩涂抹因子法和断层泥比率法对大庆油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8条断层的侧向封闭性进行了研究,使用断面正压力结合泥岩塑性变形强度极限的方法对其垂向封闭性进行了研究,分别确定各断层在嫩江期末、明水期末和现今3个时期的侧向封闭性和垂向封闭性。嫩江期末除6号断层外其他断层均开启,便于青山口组烃源岩排出油气的充注,6号断层附近区域因其封闭而缺乏油源;明水期末断层开始封闭;到现今时期,除5号断层外其他断层均封闭,能够对已形成油藏提供很好的阻挡。5号断层3个时期对油气都缺乏有效阻挡,基本只起到了通道的作用。

    油气成藏
    渤中凹陷石南陡坡带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徐长贵, 周心怀, 杨波, 王昕
    2009, 23(5):  887-893. 
    摘要 ( 5596 )   PDF (6790KB) ( 12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陡坡带是箕状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构造带,构造-岩性圈闭发育,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是陡坡带构造、沉积相带迁移变化和构造-岩性圈闭分布的控制因素复杂。以渤海海域渤中凹陷石南陡坡带为例,分析陡坡带构造-岩性圈闭的成因与分布规律。石南陡坡带发育上倾尖灭型、下倾尖灭型、侧向尖灭型和物性封闭型等4种类型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其分布主要受控于坡折带类型与分布、水系方向与古地貌的配置关系以及基准面的旋回性变化。墙角式陡坡折带处是寻找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最有利的位置。发育在不同层系、分布广泛的构造-岩性圈闭有利于弥补石南陡坡带纯构造圈闭的不足,降低陡坡带的勘探风险,石南陡坡带从勘探的早期就应建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勘探的思路。

    济阳坳陷临南洼陷油气运聚方向与分布规律
    刘惠民
    2009, 23(5):  894-901. 
    摘要 ( 10010 )   PDF (5705KB) ( 43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应力场、流体势、断面形态特征及其与输导层产状的匹配关系对油气运聚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临南洼陷油气优势运移方向表现为自生油洼陷向周边,以近SN向运移为主,至临商、夏口断裂带,则上盘的断裂凹面处、断面的凸脊、下盘的断裂凸面处及输导层与断面形成的构造脊是油气运移和汇聚的优势通道和方向;油气藏分布整体表现为沿着油气优势运移通道与方向“顺藤结果”、“沿枝开花”的格局;断裂的侧向封堵性导致临南地区不同位置的含油性差异,构造样式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盆地结构单元的成藏模式不同。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深层天然气资源潜力分析
    闫伟鹏, 李建忠, 王立武, 张庆春, 杨涛, 马岩, 郑曼
    2009, 23(5):  902-907. 
    摘要 ( 7638 )   PDF (4833KB) ( 21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深层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应用含油气系统模拟方法重新进行了评价,深层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1.14×1012~1.71×1012 m3,中值为1.42×1012 m3。烃类气和CO2气具有分区分布的特点,其中断陷西部为CO2气富集区,断陷中部为CO2气和烃类气混合气区,断陷东部主要为烃类气富集区,局部为CO2气富集区。烃类气的分布主要受烃源岩分布的控制,高含CO2气的分布主要受火山岩和基底大断裂的控制。综合评价认为长岭断陷可划分5个勘探区带,Ⅰ类有利区带1个、Ⅱ类较有利区带3个、Ⅲ类非有利区带1个,其中Ⅰ类和Ⅱ类区带是下一步勘探部署的主要方向。
     

    阿尔及利亚Chelif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研究
    张春书, 王玥, 张元福, 郭岭, 陆裕
    2009, 23(5):  908-915. 
    摘要 ( 4595 )   PDF (659KB) ( 31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helif盆地的勘探在近半个世纪一直没有突破,是否存在有效烃源岩成为制约勘探决策的主要因素。在分析Chelif盆地地表和钻井样品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和预测了中—新生界烃源岩性质与分布,并且采用ΔlogR技术计算TOC含量以弥补露头采样的不足。研究显示,Chelif盆地是阿尔及利亚西北部的中—新生界叠合盆地。在白垩纪Chelif盆地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拉张构造环境,属于海相盆地;到新生代盆地演变为山间盆地,经历断坳演化过程,形成了快速充填的沉积特征。盆地发育上白垩统、下中新统和上中新统3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显示,该烃源岩为中等—好烃源岩,含Ⅱ型干酪根,有机质热演化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上白垩统泥灰岩为盆地的主力烃源岩,盆地油气源较丰富,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南美洲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
    郭建宇, 郝洪文, 李晓萍
    2009, 23(5):  916-922. 
    摘要 ( 4513 )   PDF (736KB) ( 38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美洲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是目前世界油气勘探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南美洲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冈瓦纳大陆的裂解,经历了前裂谷期、同裂谷期、过渡期、后漂移期4个阶段,发育了多套生储盖组合。其中同裂谷期的湖相源岩为最重要的生油岩,过渡期发育的盐岩层对油气的成藏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发现的大油气田均位于盐下同裂谷期的陆相碎屑岩和湖相碳酸盐岩储层中。南美东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可以按油气潜力分为3类,最有潜力区位于巴西东海岸的中南部盆地群。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在本区进行油气藏勘探具有广阔的前景。

    CO2脱沥青作用形成重油油藏的一个实例
    高金玉 史卜庆, 王林, 窦立荣, 程顶胜, 潘校华
    2009, 23(5):  923-927. 
    摘要 ( 4307 )   PDF (349KB) ( 26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体的脱沥青作用是引起油藏变稠或形成沥青垫的因素之一。对苏丹ME盆地某古近系稠油油藏的地质特征、原油物性、原油溶解气组分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原油普遍具有高沥青质、高含蜡、高凝固点、高酸值和低含硫的特点;原油溶解气中CO2含量的变化与原油API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含油包裹体中含有较多的CO2。结果表明气体溶解在原油中产生的脱沥青作用是引起该油藏密度变大的主要原因;而且气体主要是无机成因的CO2,来源于邻近油藏的沟通地幔的深断裂。

    储层预测技术
    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之改进与三阶段、九步骤反演方法的初步实践
    吴海波, 吴河勇, 张阳, 年静波
    2009, 23(5):  928-932. 
    摘要 ( 4151 )   PDF (567KB) ( 39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波阻抗反演在储层预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确保地震数据、测井曲线、速度和地质信息正确综合的首要技术。地震反演的方法很多,对当前石油工业界常用的5种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的技术关键、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由于受地震资料、地质条件和勘探开发程度的制约,现有波阻抗反演方法各具适应性,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油田储层地震预测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工作思路——三阶段、九步骤反演方法。 应用该方法在松辽盆地GLB地区PTH油层的勘探部署和储量评价中取得较好效果,可预测1~2 m薄储层,对于国内类似地质条件的薄储层预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在渤海海域的应用
    赖维成, 宋章强, 周心怀, 李建平, 滕玉波, 沈章洪
    2009, 23(5):  933-939. 
    摘要 ( 6370 )   PDF (758KB) ( 25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地震进行储层预测是石油勘探的必要和必须技术,对高风险、高投入、钻井少的海上油气勘探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核心是地震和地质的紧密结合。与勘探进程上由构造油气藏向隐蔽油气藏勘探转变相适应,地震-地质结合也必须由宏观、描述、类比层次向精细、成因、动态层次延伸,注重由分析不同沉积相带砂泥岩波阻抗关系出发,通过建立正演模型来确定不同地震属性的地质意义;注重将不同体系域地震反射特征的变化与A/S比值、现代三角洲类型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地震剖面及其平面特征刻画不同体系域砂体特征,为寻找不同类型隐蔽圈闭指明方向。储层预测从层序地层学应用到地震沉积学充分体现了地震与地质结合的两个层次。地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为渤海海域近年来探明的储量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沉积储层研究的发展。

    中东地区鲁卜哈利盆地古生界地震反射构型特征与储层预测
    袁井菊, 万晓迅, 陈明
    2009, 23(5):  940-946. 
    摘要 ( 2478 )   PDF (802KB) ( 25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中东地区鲁卜哈利盆地古生界不同沉积相储集砂体的地震反射构型不同,运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与地震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盆地东部已钻井区辫状河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沉积特征与地震反射构型特征进行了识别分析;并由此类比到西部地区进行储层预测,在沉积环境相同的T构造区古生界志留系三级基准面旋回TS3下降期,识别出与东部反射特征相似的两套地震反射体,分别预测为辫状河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以此为依据提交的井位建议得到采纳,实钻后证实预测砂体存在。

    测井曲线重构和频谱分析技术在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卡拉沙依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张红贞, 孟恩
    2009, 23(5):  947-951. 
    摘要 ( 4054 )   PDF (438KB) ( 28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受不同地质情况的影响,常规测井曲线不能很好地解决特殊地质问题。针对塔河油田三区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的储层地质特征,利用频谱分析技术对伽马、中子测井曲线进行处理。与常规测井曲线比较,地层的旋回特征在频谱分析曲线上更加明显。根据相同地层具有相似旋回性的原理,利用伽马、中子频谱分析曲线进行地层横向对比,使研究区卡拉沙依组砂泥段的砂组划分、对比达到了协调和统一;以声波曲线为本体,结合反映岩性的测井曲线(伽马、中子、自然电位等曲线),应用曲线重构技术构建储层特征曲线,为测井约束反演提供地质依据,使反演结果更接近于地质实际情况。利用反演资料进行储层预测的结果与测井解释有利储层段进行比较,吻合率和较吻合率分别为71.6%、11.3%。

    陕北东部延长气区上古生界储层测井属性特征分析
    韩品龙, 张小莉, 张立新, 郭兰, 孙佩, 申贻博
    2009, 23(5):  952-956. 
    摘要 ( 10098 )   PDF (478KB) ( 45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心分析、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和试井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陕北东部气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测井属性特征。研究区上古生界储层存在石英砂岩与长石砂岩两种类型,对应测井属性特征及其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测井解释模型等均存在明显差异。针对岩屑砂岩渗透率约束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应用声波-自然电位曲线重叠图幅度以及不同探测范围电阻率曲线之间的幅度关系,综合反映砂岩储层渗透率及其变化特征的方法,进而分析了储层含气性的测井属性特征。

    开发地质
    一体化地质建模在新近系礁灰岩储层定量表征中的应用
    胡光义, 古莉, 孙立春, 周锦, 李敬功, 罗文生, 倪军娥
    2009, 23(5):  957-962. 
    摘要 ( 4857 )   PDF (621KB) ( 31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LH油田三维地质建模为实例,针对礁灰岩储层内部结构复杂的情况,提出了一种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礁灰岩储层研究和地质建模的方法。LH油田主要含油层段为中新统珠江组礁灰岩,储层为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储层内部结构复杂。以井震资料为基础,以生物礁沉积过程和成岩作用为指导,对礁体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预测了主力油层内部的差物性层空间展布。在地质模式、井点信息和地震属性约束下,采用随机模拟的手段,建立了地质模型,实现了多学科综合的储层定量表征,对无井区储层特征进行了预测,为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

    油藏开发阶段河流相基准面旋回划分与储层细分对比方法探讨
    龙国清, 韩大匡, 田昌炳, 刘卓, 王守泽, 段斌
    2009, 23(5):  963-967. 
    摘要 ( 8476 )   PDF (416KB) ( 25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解决油藏开发中的地层划分与对比问题在近几年得到广泛应用,河流相地层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及储层细分对比一直是该项研究的难点,主要源于各种自旋回的干扰。从分析河流相构成与基准面旋回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依据河型与河道砂体叠置样式变化、相序与相组合、自旋回特征及冲积平原特征等河流相结构要素进行河流相基准面旋回识别的方法。在基准面旋回等时格架约束下的储层细分对比中,提出要依据自旋回特征识别基准面旋回变化趋势,将短期旋回(自旋回)纳入较长期高级别旋回(基准面旋回)中分层次逐级对比。根据基准面旋回过程中河道砂体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相对保存程度的规律性,归纳了不同可容空间条件下河道砂体的对比模式,用以指导河流相储层的细分对比。

    值得借鉴的中国石油开发印度尼西亚油气藏的几点经验
    张铭, 邢军, 夏朝晖, 叶秀峰, 樊孝峰
    2009, 23(5):  968-974. 
    摘要 ( 4426 )   PDF (593KB) ( 60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油的印尼项目油气产量逐年增加,主要是因为有的放矢地采用了相适应的研究思路和开发技术。对于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重要凝析气田,开展基于地震资料的储层预测等凝析气田描述和凝析气田开发方式等开发新技术研究,应用多学科油藏表征技术,提高滚动开发钻井成功率,实现高效滚动开发。对于纵向上多个油气藏叠置的油气藏,实施精细油藏管理技术,搞好先期循环注气,利用双管完井技术实施分层系开发,利用水平井整体开发薄油环取得良好效果,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对于低渗油气田或生产历史长的油气田,采取特殊方法比如人工举升和注水开发进行开采。对于新发现的油气田,积极投入新油田开发,搞好新区产能建设。依靠较强的技术实力,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全方位高效经济地开发油气田,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利用砂体叠加部署聪明井提高勘探开发效果
    尹太举, 张昌民, 龚福华, 陈程
    2009, 23(5):  975-980. 
    摘要 ( 2375 )   PDF (427KB) ( 23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相应属性的叠加可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分析效果,减少投资风险。在勘探中采用精细沉积微相分析技术,通过对勘探目标区各小层沉积微相分析,编制各层的砂体分布图,提取各层砂体中主力砂体,编制小层主力砂体的叠加图;通过对叠加图分析,确定优势储层分布区域,进行成藏风险评价,提高了布井效果。而在油田开发调整中,通过对各单层进行精细沉积微相分析,确定其平面分布特征,结合各成因砂体的控制和动用程度,确定成因砂体内的剩余油分布情况,进而确定剩余油富集砂体,并制作剩余油富集砂体叠加图,据此以成因砂体为单元部署高效聪明调整井,提高了油田的采收率和开发效果。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油田精细开发中的应用
    孙海雷, 柳成志, 李明辉, 刘华晔, 李军辉, 毕殿辉
    2009, 23(5):  981-986. 
    摘要 ( 16328 )   PDF (545KB) ( 25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沈84—安12块为一复杂断块油藏,目前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的高含水阶段。根据区内钻井、测井资料,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对沈84—安12块Es33段地层进行了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对比,分析了基准面旋回对沉积特征、储层物性、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基准面旋回内不同部位剩余油的富集规律:(1)基准面下降晚期、上升早期,砂体面积广,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剩余储量易于动用且多连片分布;(2)基准面下降早期、上升晚期,砂体面积小,厚度薄,储层物性差,剩余储量不易动用且零星分布;(3)基准面下降中期、上升中期,剩余油储量中等。研究证实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手段在高含水期的剩余油挖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砂砾岩体内幕岩性识别方法初探——以东营凹陷盐家油田盐22断块砂砾岩体为例
    杨勇, 牛拴文, 孟恩, 张红贞
    2009, 23(5):  987-992. 
    摘要 ( 2895 )   PDF (673KB) ( 35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坳陷盐家油田砂砾岩体为近物源、快速堆积的近岸水下扇沉积,扇体厚度大,横向变化快。巨厚砂砾岩体内部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一直是制约该区进一步勘探开发的难点。根据该区盐22断块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首先运用测井曲线重构方法划分出砂砾岩体的砂砾岩段、泥岩段,剔去明显的非储层;其次运用聚类分析方法识别砂砾岩段的岩性构成。砂砾岩体内幕岩性划分结果与岩心资料比较吻合率为966%,与成像资料比较吻合率为962%。该方法为该区厚层砂砾岩体内部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