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4-01-20
    矿床·矿物·岩石
    南岭地区两种类型盆地的压实流体系统及其矿化作用
    邓军,陈学明,饶轶群,孙忠实,程小久,沈崇辉
    2004, 18(1):  1-7. 
    摘要 ( 3488 )   PDF (327KB) ( 12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盆地构造演化一流体系统一矿化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前缘课题。盆地演化的特征直接影响盆地沉积建造的结构特征。建造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压实流体系统的温度场、动力场、地球化学场和矿化作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滇东南白牛厂早古生代盆地是典型的裂谷式凹陷盆地,上万米厚的黑色页岩与卜部碳酸盐岩和砂岩组台有利丁矿化的压实流体系统的形成,形成了白牛厂式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粤北晚古生代盆地为地台型浅海盆地,沉积物主要由透水性较好的粗碎屑物质和碳酸盐岩组成,沉积建造厚度较薄。数字模拟结果表明,粤北盆地压实流体系统难以形成较高的地热储和流体势,流体只能在沉积层的特殊部位汇聚并形成红岩型低温黄铁矿矿床。

    山东胶莱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条件及其与金成矿作用的相关性讨论
    徐贵忠,蔡燕杰,周瑞,佘宏全,王艺芬,宋明春
    2004, 18(1):  8-16. 
    摘要 ( 1903 )   PDF (615KB) ( 8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东胶莱盆地位于胶糸地区的胶北隆起区和胶南造山带之间,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叠置在华北板块和扬于板块的拼台带部位,它的周边被深断裂所围限和控制,因此属于一个断陷盆地。自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腔莱盆地经历了初始拉张、强烈拉张、稳定扩张和萎缩消亡的几个构造演化阶段。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生代库拉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以及郯-庐断裂带的强烈活动的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胶莱盆地在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对胶北隆起区的大规模金成矿作用中的控矿构造的时空演化、矿液上侵驱动转移、成矿热动力、成矿流体和金属来源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贡献。

    火山岩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及勘查准则
    楼亚儿. 戴自希.
    2004, 18(1):  17-23. 
    摘要 ( 1682 )   PDF (375KB) ( 13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全球典型的巨型火山岩型金矿的研究分析,总结了火山岩型金矿的地质特征:这类金矿产出的大的构造背景多为活动的大陆边缘和岛弧,其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中生代-新生代,容矿岩石主要为第三纪钙碱性喷出岩和浅成侵入岩,容矿构造主要为火山中心、破火山口、火山颈、角砾岩筒、火山穹窿、火山背斜、破碎带、张性裂腺带等各种构造,矿化特点为金和银共生在同一矿床,往往呈自然金或银金矿出现,有些矿床中含碲较多,矿化深度浅,上部为金和银,下部往往变成锌和铅。火山岩型金矿床与地热和温泉的活动密切相关,其围岩蚀变为绢云母化、硅化、碳酸岩化、泥化、黄铁矿化和钾化发育,原生晕分带总的趋势为Hg-Sb-As-Ag-Au(Mo、Pb、W)。提出了勘查火山岩型金矿床的选靶准则,指出中国东部地区基底具有前寒武纪矿源层的火山岩断陷盆地周边、深大断裂带上的幔源火山岩区或某些洋壳重熔形成的火山岩区找金潜力较大,尤其是中国西部的东、西准噶尔、西天山、东天山、北天山、新疆南天山、松潘一甘孜和“三江”构造-成矿带的东缘是找金最有潜力的地区。

    华北地台西南缘矿床的亲缘性及其找矿意义
    段焕春. 郝国强. 周琳. 徐洪波.
    2004, 18(1):  24-31. 
    摘要 ( 1508 )   PDF (406KB) ( 9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地台西南缘山西中条山和河南小秦岭两地区在晚太古宙元古宙曾是豫一晋一陕三向裂陷槽的主要组成部分,均发育具大陆裂各环境双模式的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及部分钙碱性火山岩建造.构建了两个地区的原始地壳和初始矿源层。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表明二者均具相同的富集型和亏损型,表现出成矿物质来源的同源性及成矿演变的继承性。在层位和岩性控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溶液组成及成矿物化条件等方面两地非常近似,并表现出成矿的多元、多源、多期、多阶段的明显层控矿床的特征,佐证了中条山和小秦岭两个地区矿源层和矿床亲缘性的存在,由此认为在“富铜”的中条山地区应注意找金,在“富金”的小秦岭地区应注意找铜。通过华北地台西南缘矿床亲缘性的研究,可以有助于华北地台西南缘地区的新一轮找矿工作的开展。

    内蒙古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床的含矿建造及矿床成因分析
    费红彩. 董普. 安国英. 肖荣阁.
    2004, 18(1):  32-40. 
    摘要 ( 4226 )   PDF (397KB) ( 14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霍各乞矿床是狼山地区著名的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含矿建造层序依次为中元古界陆缘裂谷拉斑玄武岩系→矿化热水沉积岩系→陆源碎屑岩系。拉斑玄武岩及基性侵入岩大部分变质为绿泥石片岩,但局部残留基性火山岩和辉长岩类变余结构构造,局部达到斜长角闪岩相,且w(Na2o)>w(K20)。变余辉长岩的稀土总量较低,且轻、重稀土基本没有分异,黑云绿泥片岩的稀土总量较高,其配分曲线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黑云绿泥片岩中B、F、K、Tl、zn、Rb、sn、Nb、Ag、Ba、Pb、U相对富集,Cu、Pb、Zn富集系数高于变余辉长岩,表明绿泥石片岩具有热液蚀变的特征。含矿岩段条带状石英岩、透辉透闪石岩的稀上总量偏低,轻、重稀土有明显分异.并表现为特征的正Eu异常。除矿化富集外.微量元素眺、B、F、Rb、Ag、Ba、Th、u电有明显富集,表现了热水富集成因的特征。矿床矿化受岩性层控制的特征明显,并且在一定的构造部位富集,具有热液叠加改造的特征。硫同位素变化范围大,多表现为正值,硫化物δ34S值的大小排序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矿床成因分析表明霍各乞多金属矿床为热水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化叠加变质热液改造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贵州遵义中南村黑色岩系黄铁矿的成分标型与成因探讨
    佟景贵  李胜荣  肖启云  李祯  闫柏琨 
    2004, 18(1):  41-47. 
    摘要 ( 4507 )   PDF (295KB) ( 15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贵州遵义中南村黑色岩系多元素矿床黄铁矿中的Co、Ni、As、Se、Te、n(s)/n(Fe)、w(Co)/w(Ni)、w(S)/w(Se)、w(Se)/w(Te)等标型进行了研究,井将其与4个胶东热液型金矿的黄铁矿的相应数据进行了对比。通过成分标型分析,并结合黄铁矿的形态、内部结构和同位素特征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此黑色岩系多元素矿床应为海底热水沉积和生物沉积混合成因。该黑色岩系黄铁矿同胶东界河金矿的黄铁矿、胶东金青顶金矿中的黄铁矿、胶东玲珑金矿西山矿区中的黄铁矿和胶东三山岛金矿床中的黄铁矿等热液金矿型黄铁矿在10000×w(Co+Ni)/w(Fe)-10000×w(As十Se十Te)/w(S)-100×(n(S)/n(Fe)-1.8)三角图上的投点明显不同,前者投点甚为分散,后者投点较集中。从成因角度分析认为:后者的物质来自花岗岩,主成矿过程受单一的温度变化范围不大的岩浆热液控制;前者物质来源复杂,受高温阶段的深部循环热水和低温阶段的海水一热水混合流体甚至生物作用的制约。由此可以初步提出以下一般判据:在10000×w(Co十Ni)/w(Fe)一10000×w(As十Se+Te)/w(S)一100x(n(S)/n(Fe)一1.8)三角图上,成因简单的黄铁矿的投点较集中,成因复杂的黄铁矿的投点较分散。

    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块北缘金矿资源潜力超低密度的地球化学预测
    胡忠贤. 杨兆武. 李骞. 包志民. 李春明.
    2004, 18(1):  48-53. 
    摘要 ( 1660 )   PDF (373KB) ( 8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黑龙江省森林沼泽景观区大面积开展超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尚属首次,针对森林沼泽景观区有机质及硅胶含量高的特点,此次工作采样介质采用泛滥平原沉积物表层——A层土,采样密度为1样/100km2,溶矿剂采用四酸(HCl+HNO3+HF+HClO4)溶矿法。四酸溶矿法可咀将有机质及硅皎所吸附、包裹的金属释放出来,从而能够有效地发现异常。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了全区70000km2范围内的Au、As、Sb、Hg、Ag、Pb、Zn、Bi、Cu、Co、Cr、Ni、U、Mo、W等15种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并研究了该区超低密度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所圈定的地球化学块体及区域异常与已知的成矿区(带)吻合较好,同时又发现了几处新的地球化学块体和区域异常。运用超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对佳木斯地块北缘乌拉嘎金地球化学块体的金矿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

    北祁连南缘右行韧性走滑剪切带糜棱岩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形成环境的响应
    戚学祥,张建新,李海兵,印建平,李进文,蔡金郎
    2004, 18(1):  54-63. 
    摘要 ( 1468 )   PDF (494KB) ( 9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英质糜棱岩是北祁连南缘右行韧性走滑剪切带内的主要构造岩类型,其中主要矿物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塑性变形。石榴石内矿物包裹体的痕迹、长英质矿物的定向分布及矿物间的接触关系等表明糜棱岩中的矿物为同构造生长的产物。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和斜长石的矿物化学成分特点表明糜棱岩的变质程度达角闲岩相,形成于高温环境。石榴石微区成分存在两种类型:一种为环带型,从核部到边缘,MnO含量从中心向边缘逐渐降低,FeO和MgO加含量逐渐增加,反映石榴石形成于递进变质环境;另一种为均一型,显示剪切带内局部变质作用的强度继续增大,温度进一步升高(>600℃),组分扩散能力的提高使石榴石内的环带部分或全部均一化。矿物化学成分温压计的计算结果表明矿物形成温度为651~763℃.压力为6.2×108~8.4×108Pa。据此,推测该韧性剪切带形成于地下17~19km.后随祁连加里东造山带一起隆升出露地表。

    甘肃南祁连党河南山中奥陶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赵虹. 党犇. 王崇礼.
    2004, 18(1):  64-69. 
    摘要 ( 1542 )   PDF (246KB) ( 11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南祁连褶皱带党河南山地区中奥陶世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等研究证明,本区火山岩由基性火山岩和中性火山岩组成。其中,基性火山岩分属碱性玄武岩系列和拉斑玄武岩系列;而中性火山岩为一套钙碱性安山岩,二者均具有低钾、高钠的特点。这些火山岩的稀上元素配分曲线均属于轻稀土富集型,(w(La)/W(Yb))N=2.73~7777,(w(La)/w(Sm))N=1.43~3.21,(w(Gd)/w(Yb))N=1.01~1.92.明显地表现为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陡倾,而重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相对平坦的特征。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图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和Nb、Ta、Zr、Hf及Ti不同程度的亏损。这些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特征证明本区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

    中祁连西段黑沟梁子花岗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成因
    苏建平. 胡能高. 张海峰. 冯备战.
    2004, 18(1):  70-74. 
    摘要 ( 4875 )   PDF (198KB) ( 9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沟粱子花岗岩岩体为中祁连山带两段野马南山巨量花岗岩的一部分,出露于野马山南北缘,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δ值、NK/A值、A/NCK值、Eu负异常、δEu值、ACF图解、87Sr/86Sr比值、εSr147Sm/144Nd比值、207Pb/204Pb比值、ENd值等岩石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黑沟粱子花岗岩属钙碱性过铝质岩系,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重熔,具S型花岗岩特点。通过对黑沟梁子花岗岩的颗粒级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206Pb/238U表面年龄统计权重平均值为(444±17)Ma。w(Nb)-w(Y)和w(Rb)一w(Y+Nd)图和R1-R2图解上两个样点均落入同碰撞花岗岩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以确定该岩体形成于板块碰撞阶段。该岩体的锆石U-Pb年龄的确定和成因的探讨对于深入研究祁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地质信息。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中“脉状”榴辉岩的锆石U-Pb年龄
    钱存超. 汤加富. 李惠民. 高天山.
    2004, 18(1):  75-79. 
    摘要 ( 4871 )   PDF (219KB) ( 9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榴辉岩广泛分布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中,出露规模大小不等,成因类型复杂,围岩类型多样,不仅产于基性、超基性岩中,还产于片麻岩、大理岩、石英硬玉岩、变质花岗岩中。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出露的两处“脉状”榴辉岩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分别获得上交点年龄(858±25)Ma和(845±150)Ma,下交点年龄(249±20)Ma和(237±13)Ma,表明其原岩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印支期发生过高压一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中其他类型的榴辉岩年龄基本一致。

    地层·古生物
    广东长坑金银矿床硅质岩中的放射虫化石及生物化石残迹
    张湖. 吴浩若. 李统锦. 夏萍.
    2004, 18(1):  80-88. 
    摘要 ( 5164 )   PDF (720KB) ( 8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广东长坑金银矿床的主要含金岩石碳质硅质岩巾两次找到放射虫化石,其时代可能属于早石炭世。在这些碳质硅质岩中还发现一些生物化石残迹.如石英环、石英圈、石英单晶球、石英多晶球、生物残体和似生物结构。由此认为碳质硅质岩原来含有一定量的微体生物化石.形成于海盆环境,应属沉积成因,这是证明碳质硅质岩属于热水沉积成因而不属于热液蚀变交代成因的有力证据;也表明热水沉积过程有生物物质的加入,热水沉积和生物沉积可以混合发生,说明长坑金银矿床形成手张性、不补偿、水较深的盆地之中。对长坑盒银矿床的矿区含矿地层应泼归属的岩石地层单位提出了疑问。

    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相的分异与全球下/中奥陶统界线生物标志的选择
    王传尚. 汪啸风. 陈孝红. 李志宏.
    2004, 18(1):  89-95. 
    摘要 ( 1493 )   PDF (326KB) ( 11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宜昌黄花场(扬子地台中部)大湾组剖面和重庆城口(扬子地台北部)的湄潭组剖面笔石动物群特征的分析,结合江西崇义地区(盆地相)、江南过渡带笔石动物群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相分异的现象,并探讨了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动物和牙形石的相互关系。认为宜昌黄花场剖面完全具备建立全球下/中奥陶统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的条件,牙形石B.triangularis的首次出现(FAD)是良好的界线生物标志。

    盆地构造
    华北盆地新生代裂陷机制与过程的数值模拟
    刘翠,邓晋福,张贵宾,肖庆辉,于炳松,赵海玲,姜烨
    2004, 18(1):  96-102. 
    摘要 ( 3345 )   PDF (330KB) ( 11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McKenzie的纯剪切动力学模型对似环状的“大华北盆地”的形成机制与过程进行初步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1)“大华北盆地”新生代以来经历了两次伸展减薄--热事件.而不是原来所认为的一次事件的两个阶段;(2)第二次伸展减薄--热事件(即新近纪一第四纪)的沉降幅度要小于第一次伸展减薄--热事件(即古近纪)的沉降幅度;(3)“大华北盆地”古近纪的第一次伸展减薄一热事件可能已经进入后裂谷相,并且是处于后裂谷相的初期;(4)现今盆地的演化可能处于第二次伸展减薄--热事件的同裂谷相的晚期。这一研究对认识华北地区新生代的盆地演化及动力学背景有重要的意义。

    对南海北部陆坡至东海南部“残留特提斯”的几点认识
    肖国林. 郑浚茂.
    2004, 18(1):  103-109. 
    摘要 ( 1430 )   PDF (302KB) ( 8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提斯构造域是指发育于欧亚太陆南缘的一条全球性纬向展布的构造域,在该构造域内发育有许多蕴含丰富油气资源的沉积盆地,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含油气区。通过对比分析世界上典型的“特提斯域”所拥有的特有沉积及构造环境及其对油气生成、聚集成藏与保存带来的深刻影响.如赤道封闭型浅海碳酸岩盐礁为主夹页岩的沉积主体及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及蒸发岩盖层等特征,并通过对实际勘探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南海北部、东海南部中生代缺乏典型“特提斯域”沉积及典型特提斯型大型油气藏成藏条件。

    从海相地层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探讨楚雄盆地的热史及剥蚀史
    郭彤楼. 金之钧. 汤良杰. 周雁. 李儒峰.
    2004, 18(1):  110-115. 
    摘要 ( 1447 )   PDF (264KB) ( 8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法是恢复沉积盆地热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以大量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楚雄盆地海相地层热历史及地层剥蚀量。本区测试的各个样品的单颗粒年龄分布特征总体上集中程度不太好,分散性较强,反映这些样品可能均未经历125℃以上的完全退火;封闭径迹长度的分布特征反映本区具有较复杂的热史,这可能与楚雄盆地构造变动强烈并伴有多期次火山活动有关。裂变径迹反映本地区3个主要不整合(D1/O2、T3/D2、K2/J2)具不同的剥蚀量,表明楚雄盐地曾有较为复杂的剥蚀史:其中云参1井3个不整合的剥蚀量分别为220m(D1/O2)、180m(T3/D2)和105m(K2/J2);云龙凹陷露头剖面3个不整合的剥蚀量为263m(D1/O2)、149m(T3/D2)和280m(K2/J2)。

    水文地质
    江西省横迳温泉区地热气体地球化学
    孙占学. 高柏. 刘金辉.
    2004, 18(1):  116-120. 
    摘要 ( 1666 )   PDF (217KB) ( 15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赣南横迳温泉区采集10个水样并分析了温泉及冷泉的水化学成分,认为热水起源于大气降水补给。在此基础上,还在温泉区采集了4个气样,测定了气体组分的含量及氦同位素.以及CO2和CH4的碳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横迳地区温泉气中CO2的含量很高(>96%),δCCO2较重(-4.43‰~-5.50‰),属幔源CO2;He同位素特征值(R/Ra)变化于1.36~2.11之问.均大于1,有幔源He的加入;本区温泉气的的组合类型为二氧化碳幔源温泉气,从整体上来说属于幔源无机成因气,是地幔脱气的产物。

    探查地下水的新方法——地面核磁共振找水方法的应用研究
    邓靖武. 潘玉玲. 熊玉珍.
    2004, 18(1):  121-126. 
    摘要 ( 5133 )   PDF (317KB) ( 8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面核磁共振方法是应用地球物理中新发展起米的一种直接找水方法,它利用水中的氢核在一定频率的外场作用下产生核磁共振现象实现对地下水的探测。对测量所得的NMR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可以确定地层的含水量、厚度和深度以及平均孔隙度。由于NMR信号微弱、信噪比低,因此所获资料需要进行综合解释和联合反演以提高反演解释的可靠性。以中国地质大学核磁共振科研组在西北某油田的找水工作和国外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为例,证实了这一研究方法的可靠性。

    地球物理勘探
    潜山风化壳碳酸盐岩油气藏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及振幅横向差异属性在预测中的应用
    孙春岩. 牛滨. 黄新武. 唐晓川.
    2004, 18(1):  127-132. 
    摘要 ( 2584 )   PDF (459KB) ( 12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中国西部塔里木盆地的E地区潜山风化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储集体地震属性的预测工作,开展了技术方法和应用的研究。在充分掌握已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试验对比,设计了地震属性预测油气储集体的整体研究方案。同时对其中采用的局域振幅横向差异性地震属性技术进行了地震属性与岩石物理性质之间关联性的分析研究。应用结果表明:利用局域振幅横向差异性分析潜山风化壳内部储集体结构和预测油气储集体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井位的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塔里木盆地沙漠地区静校正技术方法的应用
    苑益军. 牛滨华. 温书亮. 王焕弟. 张锐峰.
    2004, 18(1):  132-138. 
    摘要 ( 1677 )   PDF (474KB) ( 8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地震勘探中,尤其在复杂地表的地区,静校正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塔里木沙漠地区其静校正产生的原因、原始地震资料的特点及老资料处理存在的问题,对该区严重的静校正问题提出了3种静校正方法,即野外静校正方法、折射波静校正方法以及反射波自动剩余静校正方法联合使用的观点。通过在塔里木地区地震资料的处理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认为解决复杂地表地区静校正问题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取决于对所在工区静校正问题的分析、有效的折射波初至拾取和静校正量的准确计算及应用。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证明。在处理流程中所采用的静校正联合使用的方法在本工区是切实可行的,并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