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4-03-20
    构造·盆地
    不整合分析及其在陆相盆地构造研究中的意义
    陈发景. 张光亚. 陈昭年.
    2004, 18(3):  269-275. 
    摘要 ( 1662 )   PDF (461KB) ( 13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了3个问题,即不整合分析及其在研究陆相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中的意义;不整合分析及其与构造运动和盆地改造的关系;与不整合有关的圈闭类型。通过上述的不整合分析,可以获得以下结论:正旋回地层的超覆(或上超)是在拉张或中性构造背景中产生的,而反旋回地层的退覆和削截一不整合则是在挤压构造环境中发育的;复合递进型同构造不整合与内陆前陆盆地边缘挤压隆起的加速和减速上升有关。根据不整合面下被削截岩层的构造变形和侵蚀厚度可以推断出由构造运动所造成的盆地改造程度和与不整合有关的地层圈闭类型。

    黄河三角洲的冰融沉积构造及其研究意义
    姜在兴. 鲜本忠. 胡书毅. 邢焕清. 宋修宪.
    2004, 18(3):  276-283. 
    摘要 ( 5487 )   PDF (597KB) ( 9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冰成沉积构造是在冰直接控制下而形成的沉积构造,冰融沉积构造是其中的一类。通过对黄河三角洲的野外地质考察,发现并描述了7种冰融沉积构造:冰融水流痕、冰成裂流痕、冰融丘(冰融痕)、冰成泥沙片、冰成泥沙笋、冰成豆粒和冰成根状构造。冰融沉积构定的指示意义。最后,系统总结了冰成沉积构造的分类。

    张性边缘海的成因演化特征及沉积充填模式——以珠江口盆地为例
    张志杰. 于兴河. 侯国伟. 陈瑞.
    2004, 18(3):  284-289. 
    摘要 ( 2038 )   PDF (430KB) ( 14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珠江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经历了晚白垩世至渐新世的裂陷—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的热沉降—晚中新世至今的断块升降3个演化阶段,沉积了陆相—半封闭海相—开阔海相3套不同的沉积体系组合。总结归纳出珠江口盆地新生代3个阶段的沉积充填模式,并发现:裂陷阶段以充填式堆积和河湖沉积为特征,形成盆地最重要的湖相烃源岩——文昌组泥岩;热沉降阶段以海陆交替、海相沉积体系为特征,为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创造了条件,沉积了珠江口盆地内最主要的储油层系——珠海组、珠江组以及韩江组,主要为滨海相、三角洲相等碎屑岩沉积;晚期盆地整体下沉,区域性盖层形成。该沉积组合反映了张性边缘海盆地的演化特点,盆地演化与资源效应表现在裂陷期、热沉降期及断块升降期的生储盖配置,故勘探目的层段为热沉降阶段所形成的三角洲碎屑岩与陆棚碳酸盐岩。

    地层·古生物
    相对海平面变化对腕足动物群落取代的影响——以吐哈盆地北缘桃西沟上石炭统祁家沟组—奥尔土组剖面为例
    高金汉. 王训练. 傅国斌. 宋健兴. 秦恩鹏.
    2004, 18(3):  290-296. 
    摘要 ( 3675 )   PDF (489KB) ( 15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引起的相对水深及相关生态条件的改变对腕足动物群具有影响。相对海平面变化的速度和幅度是引起腕足动物群面貌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对海平面的持续缓慢上升有利于腕足动物丰度的增加和分异度的提高,海平面的大幅度快速变化对腕足动物群落则是一个不利的因素,是造成腕足动物物种丰度下降、新种增加量减少乃至彻底死亡的重要原因。吐哈盆地北缘晚石炭世发育的5个腕足动物群落全部与相对海平面上升期有关。在海平面的持续缓慢上升期,腕足动物的丰度不断增加,分异度迅速提高;而在相对海平面下降期,本区陆源粗碎屑物大量注入,不适合腕足动物的生存。

    鄂西恩施猫儿山二叠纪茅口组的牙形石
    张丽丽. 张宁. 夏文臣.
    2004, 18(3):  297-304. 
    摘要 ( 1567 )   PDF (433KB) ( 12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湖北省恩施市至利川市的318国道旁猫儿山村的茅口组中上部地层进行了系统采样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茅口组顶部至少包括3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Mesogondolella prexuanhanenesis带、Mesogondolella xuanhanensis带和Mesogondolella granti 带,并且前两个牙形石带可以和四川宣汉渡口剖面相应的牙形石带进行对比。该剖面出现了M.granti 带,而且其时限较长,充分说明了扬子地台二叠纪茅口期牙形石生物地层的连续性,同时也为研究鄂西地区二叠系生物地层提供了新的资料。

    岩石.矿物.矿床
    青藏高原西部蛇绿岩中玻安岩(boninite)及其地质意义
    邱瑞照. 蔡志勇. 李金发.
    2004, 18(3):  305-308. 
    摘要 ( 6566 )   PDF (271KB) ( 13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要报道了在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蛇绿岩带和狮泉河蛇绿岩带之间的火山岩中识别出的玻安岩。玻安岩是俯冲岩浆作用的产物,在青藏高原东部及周边地区已有玻安岩或玻安岩系岩石存在的报道。结合西部出现的玻安岩说明青藏高原地区俯冲作用普遍存在。玻安岩的形成时代为J2-K1,埃达克岩的形成时代为K1,由J2-K1,的玻安岩至K1的埃达克岩反映冈底斯北部岛弧带由不成熟的洋内弧向成熟岛弧转变的过程,它们是中生代冈底斯北部大陆水平生长(侧向增生)的记录。

    西藏东巧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叶培盛,吴珍汉,胡道功,江万,刘琦胜,杨欣德
    2004, 18(3):  309-315. 
    摘要 ( 5023 )   PDF (379KB) ( 14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东巧蛇绿岩主要由变质橄榄岩、辉长岩及玄武岩等组成。变质橄榄岩以富Mg、Fe、Cr,贫Ti、ΣREE为特征。辉长岩和玄武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具有扩张洋脊拉斑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其中高场强元素Nb、Ta、zr、Hf等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等相对富集;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为LREE亏损的平坦型,无负Eu异常,与洋中脊玄武岩的特征类似。根据其地球化学属性,推测该区蛇绿岩形成于大洋盆地扩张的构造环境。

    海南抱伦金矿的成矿时代研究及其意义
    舒斌. 王平安. 李中坚. 陈柏林. 董法先.
    2004, 18(3):  316-320. 
    摘要 ( 1706 )   PDF (303KB) ( 10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抱伦金矿床是海南省新近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属于发育于下志留统陀烈组浅变质岩系中受断裂裂隙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研究表明:与成矿有关的尖峰岭复式岩体中心相的侵位时代为236~232Ma,经历了长期多次多阶段的侵位,抱伦金矿床的成矿年龄确定为大约220Ma(印支期),二者的年龄差大约为16~12Ma。岩体的脉动式活动为形成高品位金矿石提供了物质和动力来源。

    大别山南部宿松磷矿含磷地层的时代归属与变形特征及其构造评价
    侯明金. 汤加富. 高天山.
    2004, 18(3):  321-330. 
    摘要 ( 1545 )   PDF (680KB) ( 10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对大别山南部宿松磷矿含磷地层的区域分布、地层序列、时代归属、构造变形的系统研究,提出磷矿层属震旦系的新认识。含磷岩系经受了两次强烈的变形改造,原始层理经过了强烈改造,宿松磷矿构成总体包络面呈北西西走向、向南倾斜的褶皱化单斜。矿层的多层化、尖灭复合和加厚现象等主要受构造的控制,而非完全受古地形的控制。用褶皱的观点对原先勘探剖面中的磷矿体进行了重新圈连,籍以指导磷矿的调查、评价和开采。最后对磷矿分布的古地理特征进行了讨论,并从构造的观点对磷矿进行了评价。

    华北中—新元古代火山岩及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以河北洞子沟银多金属矿床为例
    钟长汀. 毛德宝. 李永峰. 高华.
    2004, 18(3):  331-338. 
    摘要 ( 2122 )   PDF (511KB) ( 8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地区中一新元古代发育有大红峪期、串岭沟期等多期火山岩,产出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碱性基性岩,包括响质碱玄岩、碱玄质响岩、响岩、副长岩、粗面岩、粗面玄武岩和粗面安山岩。该岩石为碱性,Ti含量高,微量元素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贫高场强元素,显示其构造环境属拉张环境;微量元素比值和同位素分析显示岩浆为幔源,但受到大陆地壳的强烈影响,属裂谷环境。在该区发育有洞子沟、将军关、银冶岭、罗选厂、翟庄等一系列银多金属矿床(点)。这些矿床(点)在时间上和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在空间上相互关联,许多矿体直接产于火山岩或火山机构中,矿石中发育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的低温硫化物矿物黝铜矿、自然铜、碲银矿等,从而证明中一新元古代火山作用对该区银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湘东北涧溪冲变质火山岩的Sm-Nd同位素年龄及其成因
    伍光英. 李金冬. 车勤建. 肖庆辉. 唐晓珊. 彭和求.
    2004, 18(3):  339-345. 
    摘要 ( 1466 )   PDF (438KB) ( 9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近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发现,湘东北地区原中元古代冷家溪群实际上应划分为4部分,它们均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构造环境,将其中分离出的最老的基本无序的变质沉积一火山岩系建立为“涧溪冲岩群”。根据其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认为:“涧溪冲岩群”是变质火山岩夹变质粘土质沉积岩经构造叠置起来的变质岩系,属绿片岩相一高绿片岩相。变质火山岩的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594±48)Ma,其形成的地质时代可能是新太古代。变质火山岩的原岩为在大洋拉张环境下形成的以拉斑玄武岩为主、钙碱性玄武岩次之的火山一次火山岩系,其物源为亏损地幔。

    吐哈盆地西南缘铀成矿的层位标定
    焦养泉. 吕新彪. 杨生科. 王正海. 杨琴. 吴立群.
    2004, 18(3):  346-352. 
    摘要 ( 7564 )   PDF (403KB) ( 10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是中国最近发现的核资源基地,但在2000年以前,这里的地层问题一直困扰着铀矿的勘探和生产。针对目标地层的时代判别与对比,作者除了运用传统的生物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方法外,还成功地将泥岩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作为辅助标志应用其中。研究结果认为,目标地层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属于水西沟群,主要由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下段、西山窑组中段和西山窑组上段5个地层单位构成。铀矿化主要发育于西山窑组,其下段和上段是最主要的含矿层,中段为次要含矿层。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基本上无矿化。

    油气地质
    贵阳乌当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型古油藏的初步观察与研究
    梅冥相. 李浩. 邓军. 汪新文. 郑宽兵.
    2004, 18(3):  353-359. 
    摘要 ( 1661 )   PDF (499KB) ( 11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滇黔桂地区的晚古生界中发育各种类型的古油藏,尤其以泥盆系和二叠系的生物礁型古油藏最为引人注目。这些古油藏大多以沥青显示为主,特别是发育在连陆台地边缘以及孤立台地上的二叠系海绵生物礁型古油藏。发育在连陆台地内部的贵阳乌当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型古油藏以油显示为特征,而与二叠系海绵生物礁型古油藏存在明显的区别。由于远离二叠系深水台盆相泥页岩系构成了潜在性烃源岩系,该古油藏的主要烃源可能来自浅水台地相的栖霞组暗色灰岩。该古油藏的产出特征和地层位置表明:在由大套灰岩组成的二叠系茅口组所构成的两个三级层序之中,与强迫型海退过程相关的环境变浅过程中常常有利于白云石化而形成白云岩型储集层,在相关的油气聚集与运移过程中形成较为特殊的地层和岩性油气藏,这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线索,因而具有较为重要的油气勘探意义。

    川西地区有机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许浩. 魏国齐. 汤达祯. 吴世祥. 邵先杰.
    2004, 18(3):  360-365. 
    摘要 ( 10899 )   PDF (406KB) ( 23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川西地区成岩作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激光拉曼探针、显微冷热台和荧光显微分析等技术,对有机流体包裹体的物理相态、化学组成、均一温度和盐度进行了观察和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区域埋藏史研究,将该地区须家河组储层中流体包裹体划分为4个形成期次,并以其为依据,对须家河组的油气运移和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了沙溪庙组的高温、高盐度有机包裹体的形成是由于下部流体的跨层涌入所致。

    江苏黄珏油田戴南组储层结构及合理注采井距
    陈程  居春荣  邓宏文  郑宽兵 
    2004, 18(3):  366-371. 
    摘要 ( 1464 )   PDF (349KB) ( 9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黄珏油田戴南组的孢粉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特征和测井相等分析,认为戴南组是在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滨岸一滨浅湖环境中发育的三角洲沉积;戴南组早期受南部的物源影响,戴南组后期的主导物源为北西方向;砂体类型有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体、溢岸砂体,但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有效储集体;戴南组的分流河道为血流河,其河道砂体平均宽度:戴二段的为329m,戴一段的为207m;砂体呈孤立状、透镜状,其间被分流间湾的泥质沉积物分隔,是典型的迷宫式储层结构。油砂体沿分流河道砂体分布,且规模较小。计算表明,选择注采井距为100~300m,才能大幅度地改善开发效果。

    注聚三采期岩电参数的实验
    申本科  刘大锰  郑秀娟  张辉  邵先杰 
    2004, 18(3):  372-377. 
    摘要 ( 1592 )   PDF (356KB) ( 9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东部部分油田已进入三次采油期,储层注入聚合物溶液后,储层的物性、电性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查明储层内注入聚合物溶液后所发生的变化,模拟双河油田开发过程中设计的岩心注聚实验,通过观察注入聚合物的砂岩岩心的实验结果,得出了岩心驱替前后,岩心孔隙度和绝对渗透率变化不大、薄膜电位减小、阿尔奇公式中的孔隙度结构指数优增大,饱和度指数集中在1.4~1.7之间、电阻率变化呈“S"和斜躺“L”型减小等变化规律。注聚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计算可以按常规测井评价方法进行,注聚前的薄膜电位明显大于注聚后的薄膜电位,因此注聚后在测井解释中要特别注意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在聚合物驱油过程中,岩心的电阻率变化规律与盐水驱油过程的电阻率相类似,故在测井评价中可直接使用水驱油田的饱和度的评价方法。

    多极子声波测井资料在辽河油田硬地层中的应用
    刘景武.
    2004, 18(3):  378-382. 
    摘要 ( 2856 )   PDF (358KB) ( 11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声波全波列测井中斯通利波的反射和差异能量分析,在辽河油田中进行了裂缝识别并评价了其有效性。利用由4个波列旋转得到的交叉能量成分可以描述碳酸盐岩中的有效裂缝。通过分析计算各向异性的最小和最大能量,并通过不同井的实际产量已证实这些计算结果的一致性,从而对有效裂缝进行了描述。用多极子声波测井可以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精度,确定岩性与岩石特征,并探测气层与裂缝。编制出适合辽河油田使用的岩石力学性质参数图并应用在生产中。

    工程地质
    秦岭北缘仙游寺粘土(膨胀土)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张永双. 曲永新. 吴树仁. 谭成轩.
    2004, 18(3):  383-388. 
    摘要 ( 1485 )   PDF (383KB) ( 11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次在秦岭北缘周至县马召镇仙游寺一带发现了中更新世厚层褐色粘土,命名为“仙游寺粘土”。它们是中更新世晚期湿润(半湿热)气候环境下形成的坡面流堆积,其物质来源为秦岭山地表层的褐色古风化壳。室内土工试验结果表明:仙游寺粘土是一种典型的富含膨胀性粘土矿物(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的膨胀土,是以往渭河盆地没有发现的膨胀土新类型。仙游寺粘土不良的工程特性导致仙游寺周边和108国道秦岭北缘一带的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都很不稳定,在强降雨作用下,大量土体滑坡频繁发生。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测试结果,着重介绍了仙游寺粘土的发育特征、成因时代及其工程地质特性,这不仅有助于北秦岭山地第四纪古气候的恢复及对北秦岭和渭河盆地第四纪以来地质环境演化的认识,而且对于认识秦岭北缘土体滑坡的成灾机理并指导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