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4-04-20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专栏
    盆山耦合与前陆盆地成藏区带分析
    刘和甫. 李晓清. 刘立群. 李小军.
    2004, 18(4):  389-403. 
    摘要 ( 3774 )   PDF (2161KB) ( 14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全球化导致油气勘探全球化,板块学说在理论上提供全球油气勘探基础,亚洲大陆与北美大陆盆山体系在实践上提供全球油气勘探经验。盆山耦合体系存在3类造山带与3类前陆盆地即:(1)俯冲造山带与弧后前陆盆地;(2)碰撞造山带与周缘前陆盆地;(3)陆内造山带与陆内前陆盆地。前陆盆地成藏区带勘探中,在空间上应将造山带前麓褶皱—冲断带层与前陆盆地作为统一应变场,在时间上应将前冲断作用沉积层序,同冲断作用沉积层序和后冲断作用沉积层序作为整体来进行勘探。

    “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研究成果综述
    刘少峰. 程三友. 张会平. 苏三.
    2004, 18(4):  404-414. 
    摘要 ( 1622 )   PDF (363KB) ( 13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通过按地域和构造作用过程等形式划分11个专题会场,展示了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其成果主要包括特提斯域构造演化及其不同阶段的块体裂解、拼合及后期改造的细节过程,地质历史中的超大陆分布和成因,俯冲-碰撞带深部构造和变质机制,安第斯山(Andes)缓倾角平坦式俯冲过程及其地壳变形和岩浆作用的响应,显微构造对动力作用过程的影响和控制,地壳和上地幔熔融、流变学和动力学意义,大洋岩石圈构造与演化,大陆地盾区构造和再活动,稳定大陆区地震,空间大地测量学和现代板块运动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充分显示了地球动力学研究具有多学科、多手段(如古地磁、超深钻、地
    球物理、大地测量和GPS等)、多尺度(宏观、微观)和多时期、全面、综合、并逐步接近定时、定位和定量地探索和研究的特点,它从地球(主要为上地幔和地壳)的组成、结构构造入手,逐步认识地球(主要为地球岩石圈)的演化和动力学。

    地磁学、古地磁学和环境磁学的研究新进展——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学科总结和评述
    张世红. 李海燕.
    2004, 18(4):  415-422. 
    摘要 ( 1515 )   PDF (263KB) ( 17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接受关于地磁学、古地磁学、环境磁学方面的摘要120余篇,主要内容涉及:(1)古地磁学在古大陆再造中的应用;(2)地磁场倒转和长期变的理论、观测和应用以及磁性地层学;(3)磁化率测量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的应用;(4)气候变化的环境磁学证据;(5)环境污染监测的环境磁学方法等研究领域。此外,磁法勘探也有很好的成果展出。基于物质磁学和地磁学的方法技术在日益广阔的地学研究领域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构造地质研究进展综述
    王根厚. 胡玲.
    2004, 18(4):  423-428. 
    摘要 ( 1505 )   PDF (195KB) ( 13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系统地反映了构造地质学近年来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概括起来包括下列5个方面的内容。(1)构造变形与沉积作用:重点是不同构造体制,如伸展、挤压(包括斜压)体制下,各构造区域的构造+沉积关系,在利用层序地层等进行定量的构造反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挤压作用下的构造样式:这一传统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仍然为构造地质学家所关注,如薄皮构造与厚皮构造在碰撞和非碰撞造山作用方面的表现样式;(3)山链内构造反转过程和构造的继承:描述经历了变形体制转换的区域运动学演化,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缘课题;(4)大陆边缘前陆逆冲+褶皱的形成:特别强调盆地-山脉的藕合关系;(5)高应变带的研究及技术方法:包括制图、模型、实验方法和材料等。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区域地质研究进展
    张达. 吴淦国.
    2004, 18(4):  429-434. 
    摘要 ( 1526 )   PDF (160KB) ( 12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汇集了全球典型地区的区域地质研究的最新成果。前寒武纪克拉通和年轻造山带的岩石圈差异表明在晚古生代欧洲是一个复杂的沿着由于罗得利亚超大陆裂解而形成的波罗的海边缘增生的地体拼接带。阿拉伯—努比亚地盾在新元古代也经历了裂解、俯冲及碰撞固结的过程。利用新资料分析了 地幔柱与板块构造事件对红海演化过程的影响程度。通过逆冲推覆构造确定里海和咸海地区一期强烈的挤压应力场与油气及矿床的定位密切相关。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年代的确定和第三纪以来造山带地质构造的演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会上展示了阿尔卑斯地区和区域地质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北美及加勒
    比地区区域地质研究的进展与现状。

    地中海地区明显反差的岩石圈变形与岩浆活动的共存: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幔流的响应与表现
    邓晋福. MARTIN F.J.FLOWER. 苏尚国. 喻学惠
    2004, 18(4):  435-442. 
    摘要 ( 1493 )   PDF (892KB) ( 10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04年参加意大利举行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以及会后参加的野外地质考察期间学习和了解到的许多新成果,阐述了地中海地区明显反差的岩石圈变形和岩浆作用的共存,及其随时间的同步-同方向迁移,提出了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幔流的初步工作模型。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造山带和蛇绿岩研究进展
    张达. 吴淦国.
    2004, 18(4):  443-448. 
    摘要 ( 1499 )   PDF (165KB) ( 12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反映了近年来造山带和蛇绿岩研究的最新成果。太古代与年轻造山带对比研究表明决定造山带几何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它们与同造山及造山期后的伸展构造体制的响应方式。进一步分析了中新元古代罗得利亚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机理。分析了晚前寒武纪—古生代造山作用过程及可能模式。造山带形成后其深部表露、抬升和剥蚀过程与气候及环境演变有紧密的关系,是当前及今后地球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蛇绿岩的岩浆成因并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模式来解释,研究表明蛇绿岩岩浆具多成因。提出了蛇绿岩套的双离散侵位模式、多米诺旋转侵位模式、俯冲快速折返就位模式。对比表明特提斯及环太平洋蛇绿岩的来源、演化及就位特征具明显的多样性。

    钾霞橄黄长岩:火成岩石学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喻学惠.
    2004, 18(4):  449-453. 
    摘要 ( 1600 )   PDF (201KB) ( 12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钾霞橄黄长岩是一种非常稀少的超钾质火山岩,也是一个岩石系列,包括黄长煌斑岩、橄榄石黄长岩、白橄黄长岩、橄辉钾霞岩和乌干达岩等多种岩石类型。钾霞橄黄长岩包含了丰富的地球内部的深部信息,是火成岩石学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结合对意大利和中国西秦岭钾霞橄黄长岩和碳酸岩的野外观察和研究,简要介绍了超钾质岩石的定义和分类以及钾霞橄黄长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对钾霞橄黄长岩及共生的碳酸岩的成因和构造环境作了简要的评述。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新进展
    苏尚国,邓晋福,汤中立,罗照华,余晓艳,李芳凝
    2004, 18(4):  454-459. 
    摘要 ( 2101 )   PDF (217KB) ( 13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作用与Cu、Ni、Co、PGE(铂族)、V、Ti、Cr、Fe等金属成矿作用关系密切。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能否成矿主要由岩浆源区的性质、构造背景以及是否存在古老且一直活动的深大断裂等因素决定。介绍了一些世界上典型矿床的新的成矿模型及寻找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PGE矿床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从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看矿床学及相关学科的进展
    崔彬. 白光宇. 郭红霞.
    2004, 18(4):  460-462. 
    摘要 ( 1739 )   PDF (112KB) ( 12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中有关矿产方面的动态和进展主要分为以下4个部分:与黑色页岩有关的矿床;中亚地区的矿床及构造;锡、钨及其他稀有金属矿床的新发展;海洋矿床的最新发展。

    从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看地球化学的现状与未来
    陈岳龙. 唐金荣. 侯青叶.
    2004, 18(4):  463-486. 
    摘要 ( 1646 )   PDF (857KB) ( 14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2004年8月在意大利弗罗伦萨召开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有关生命起源、地质灾害监测、壳幔相互作用、人类采矿与生产活动、水-岩相互作用、地表过程、古气候与古环境等方面的地球化学研究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动力学、有机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对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从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看矿物材料研究进展
    廖立兵.
    2004, 18(4):  487-492. 
    摘要 ( 1485 )   PDF (226KB) ( 11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与矿物材料研究有关的论文进行了全面总结,从非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和选矿方法、天然矿物改性及应用、合成矿物材料研究、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及应用机理研究等方面归纳了矿物材料学的若干研究热点,并与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有关矿物材料研究进展进行了对比。在综述基础上,结合作者对国内外材料学、矿物材料研究现状的了解,对矿物材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从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看测试技术在地学中应用的现状和热点
    赵磊. 田川.
    2004, 18(4):  493-496. 
    摘要 ( 3222 )   PDF (125KB) ( 11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了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学科和专题命题的情况,统计分析了大会收到的有关测试技术的摘要,介绍了大会有关测试技术学术讨论的主要内容,并以在地质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拉曼光谱分析法和电子探针分析方法为例,具体介绍了测试技术在地学应用中的热点和趋势。通过分析和了解,就测试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阐述了笔者的认识。

    构造地质
    内蒙古中部中元古代韧性剪切变形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陈志勇. 张宏. 许立权. 张志祥.
    2004, 18(4):  497-504. 
    摘要 ( 3230 )   PDF (427KB) ( 11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中部新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片麻状英云闪长岩(基底岩系)与白云鄂博群长城系都拉哈拉组、尖山组和渣尔泰山群长城系书记沟组、增隆昌组(盖层)之间的韧性剪切变形特征相同。糜棱面理走向近东西,总体倾向北,倾角变化较大。不同区域的糜棱面理上发育程度不同的矿物拉伸线理,其指示的运动学方向为上盘岩系向北(北西或北东)的斜落。接触带基底岩系由糜棱片岩、糜棱岩等组成;接触带盖层下部岩系由糜棱岩化石英岩、糜棱岩化灰岩、板岩等组成,盖层上部岩系书记沟组、都拉哈拉组石英岩发育掩卧褶皱,尖山组、增隆昌组板岩和灰岩发育石香肠构造和褶叠层构造。变质相由基底岩系的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逐渐过渡为上覆盖层的低绿片岩相。沉积特征、变质变形特征、运动学特征等均显示白云鄂博群、渣尔泰山群长城系为同一被动陆缘沉积,韧性剪切变形是同一期构造作用的产物。形成机制为长城系相对于基底岩系的大规模向北(北西或北东)伸展拆离,形成于低温、低压环境,起始时间为长城纪末期(1400Ma)。内蒙古中部中元古代韧性剪切、隆升、裂谷作用是同一伸展构造作用不同阶段的产物。

    伊通地堑断层系统与构造样式
    孙万军. 刘宝柱. 李本才. 宋立中.
    2004, 18(4):  505-510. 
    摘要 ( 1806 )   PDF (412KB) ( 12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走滑相关的盆地构造一般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断层系统较复杂和构造样式类型丰富。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系统的构造解析,结合区域地质和钻井资料的分析表明,伊通地堑的断层系统在平面上主要由近东西向的张性正断层和北东走向的张剪性断层组成,反映盆地具右旋走滑的应力体制;断层在演化序列上分为4个类型,与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地堑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型”为主,从盆地的动力学机制的角度,它属于“走滑—拉分型”,进一步可将它概括为5种类型的构造样式,而且每一个断陷都以一种构造样式占主体,其展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构造样式的差异是造成不同断陷具有独特油
    气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

    岩石与矿床地质
    西藏冈底斯西段狮多地区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黄圭成. 李志昌. 邱瑞照. 蔡志勇.
    2004, 18(4):  511-517. 
    摘要 ( 5295 )   PDF (321KB) ( 11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冈底斯西段狮多地区火山岩为一套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系列岩石,分为古新世(59.7Ma)和中新世(17.2Ma)两个活动时期,早期的时代和层位大致相当于冈底斯东段的林子宗群典中组。与典中组火山岩相比较,该期火山岩的稀土元素总量(w(∑REE)=58.83x10-6)低得多,轻、重稀土分馏程度(w(La)N/w(Yb)N=3.44)较弱,分布曲线更为平缓;N(143Nd)/N(144Nd)的现在值(0.521 275~0.512420)和初始值εNd(t)(-6.7~4.0)也明显偏低,这反映冈底斯东、西段同一时期的火山活动及演化各具特色。根据Pb、Nd、Sr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和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推断,狮多地区火山岩形成于陆缘弧—陆=陆碰撞造山的发展演化环境,是新特提斯洋壳向大陆下俯冲作用过渡到陆=陆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狮多铁=铜矿与古新世火山岩有成因联系。

    西秦岭丹凤群变质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环境初探
    杨根生. 陈彦文. 胡晓隆.
    2004, 18(4):  518-523. 
    摘要 ( 1701 )   PDF (274KB) ( 13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西秦岭褶断带的甘肃省两当县太阳寺一带金及多金属矿床的规模已达大型。丹凤群是该矿床的重要的含金、银、铅岩系。其火山岩以基性玄武岩为主,另有部分中性安山岩及少量的酸性流纹岩,具有从基性—中性—酸性的岛弧火山岩的演化模式。变玄武岩表现出岛弧拉斑玄武岩特有的富Al2O3、贫TiO2的特征。构造环境图解表明,这些玄武岩多为岛弧拉斑玄武岩,微量元素特征与Condie1982年给出的岛弧拉斑玄武岩相似,微量元素投点也多落入岛弧玄武岩区。稀土含量特征及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与岛弧拉斑玄武岩的特征相似,W(∑REE)值高,且富轻稀土,稀土配分模式为右倾型。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
    征指示其为早古生代不成熟的岛弧环境。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形成了太阳寺一带原始地壳和初始矿源层,后经断裂改造,含矿热液活化转移,使成矿物质进一步富集成矿。

    安徽铜陵新桥铜-金矿床的He、Ar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王彦斌,曾普胜,李延河,蒙义峰,杨竹森
    2004, 18(4):  524-528. 
    摘要 ( 11161 )   PDF (285KB) ( 21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安徽铜陵新桥铜-金矿床层状矿体和块状矿体的黄铁矿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的He、Ar
    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的N(40Ar)/ N(36Ar)≈238~293,N(3He)/ N(4He)≈1.03~1.23Ra,与大气饱和水(包括大气降水和海水)的特征值N(3He)/ N(4He)=1Ra,N(40Ar)/ N(36Ar)=295.5非常接近,表明成矿流体含大气降水和海水,这与野外地质特征也相符合,反映了成矿流体来自海底喷流(热水)沉积作用过程,这一认识为该区铜-金矿床可能的海底热液喷流成因提供了新的证据。

    鲁西平邑地区磨坊沟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胡华斌. 毛景文. 牛树银 等
    2004, 18(4):  529-536. 
    摘要 ( 10724 )   PDF (468KB) ( 22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鲁西平邑磨坊沟和梨方沟两个矿区的矿化蚀变样品,对保存于石英、方解石和萤石中的原生包裹体及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二个矿区的包裹体大小、形态相似,类型一致,均为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宽,在120~450℃之间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120~260℃的范围内,可进一步分为110~150℃和170~250℃两个区间。结合显微镜下观测的载金矿物的特点,推测金矿的形成温度区间在170~250℃之间。冰点变化范围较大,在-2.8~-11.5℃之间,对应的盐度在4.65%~15.47%之间。矿体及围岩黄铁矿的δ34S值介于-0.71‰~+2.99‰之间,方解石和石英的δDSMOW
    值为-63‰~-70‰,δ18DSMOW值为+18.4‰~+22.2‰。以上数据表明流体来源于地幔,成矿过程中与建造水发生了混合。

    矿床四维时空定量评价的新认识——以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床为例
    王功文. 陈建平.
    2004, 18(4):  537-542. 
    摘要 ( 4369 )   PDF (249KB) ( 13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的定量研究正在受到广泛关注,集中体现在现代矿产资源勘探模式趋向于从经验找矿、理论找矿和信息找矿3大传统找矿方法向集成信息技术方向发展。本项研究以青藏高原典型的玉龙斑岩铜矿床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矿床定量评价的4个方面的新认识:(1)区域矿床发生、发展的年代与消亡速率的确定是研究矿床规模与保存环境的重要参数;(2)研究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特征有利于斑岩体的剥蚀起始时间的估算,研究区不同时代地层剖面的对比分析以及成矿古地理环境的模拟有利于正确评价斑岩矿床的形成与保存现状;(3)地层、岩体、构造和DEM数据的三维空间定量研究是正确评价“多位一体”成矿模式的重要因素;(4)3S技术发展了三维可视化技术、数据融合和模拟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多元数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资料,有助于提高发现大型矿床或潜在矿床的成功率。

    藏东三江地区遥感五要素模式找矿远景
    杨日红. 于学政.
    2004, 18(4):  543-548. 
    摘要 ( 3246 )   PDF (567KB) ( 11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藏东三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具备形成铜、金及铅-锌-银矿的地质背景,是中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在进行藏东三江地区遥感解译编图与矿产资源预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遥感信息丰富的特征,以遥感五要素找矿模式为技术手段,并结合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与矿产类型、规模及分布特征,深入系统地阐明了测区的区域矿产地质特征、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控矿条件;同时综合分析了区内已有的化探和物探资料,初步建立了遥感找矿模式,最后圈定出了5个遥感找矿远景区。

    地层与石油地质
    层序地层研究的新思路——构造—层序地层研究
    胡宗全.
    2004, 18(4):  549-554. 
    摘要 ( 1487 )   PDF (248KB) ( 13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层序地层研究是层序地层研究的一种新思路,其理论基础是构造对层序的发育、沉积相的空间分布和保存状况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同沉积期、沉积期前和沉积期后等不同时期,构造对层序发育的控制方式也不同:沉积期前构造对层序发育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对盆底地形和前期剩余可容空间的控制;同沉积构造主要表现为对新增可容空间的控制;沉积期后构造主要表现为对沉积物保存状况的影响。在对时代较老的、经历多旋回构造改造的地层进行层序和沉积体系的研究时,应充分考虑构造对层序的发育和保存情况的影响。在构造、成盆演化分析基础上研究层序发育及沉积相演化规律,既能体现构造与层序演化之间的成因联系,又能体现构造与沉积相展布之间的空间配置,从而使层序地层研究与储层、烃源岩、圈闭等成藏条件评价能更紧密地结合,使层序地层研究能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

    滇黔桂地区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层序地层序列及沉积盆地演化
    梅冥相. 李仲远.
    2004, 18(4):  555-563. 
    摘要 ( 1512 )   PDF (467KB) ( 16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基本上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华南板块,在这个较为稳定的构造背景下,从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滇黔桂地区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盆地演变过程,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层序地层序列。晚古生界可以划分为25个三级沉积层序,三叠系大致可以划分为10个三级沉积层序;35个三级沉积层序又大致可以归并为8个二级构造层序。从三级沉积层序到二级构造层序的归并,代表了滇黔桂地区从晚古生代的“滇黔桂盆地”演化为早、中三叠世的“南盘江盆地”、最后在晚三叠世早期结束海相沉积历史的沉积学和地层学响应过程,为在层序地层学框架内理解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实例。

    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
    郑宽兵. 邓军. 李浩. 冯彩琴. 唐晓川.
    2004, 18(4):  564-571. 
    摘要 ( 4357 )   PDF (264KB) ( 11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在晚二叠世长兴晚期发生快速海侵,导致了第I幕淹没事件,研究区内的连陆台地大部分被淹没,形成大隆组硅质泥页岩系凝缩段地层和其下相对局限发育的第I幕淹没不整合面;在早三叠世印度初期发生更大规模的快速海侵,导致更大的第Ⅱ幕淹没事件,研究区内的连陆台地和孤立台地均被淹没,形成罗楼组、马脚岭组等同时异相沉积地层底部的钙质泥页岩系凝缩段地层和其下全区普遍发育的较为典型的第Ⅱ幕淹没不整合面。这两幕淹没不整合面合称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它们是三级层序SQ26的底界面,具有明显的穿时性;凝缩段是它们的主要标志。中二叠世冷坞末期和晚二叠世吴家坪末期的两幕东吴运动导致的研究区古地理背景的重大改变对淹没不整合面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淹没不整合面的形成与二叠纪末期发生的全球淹没事件基本同步,是全球海平面急剧上升的结果,它对研究区的石油勘探具有积极的地质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盒8段古含气范围的地球化学特征
    黄志龙. 高岗. 庞雄奇. 李亚晶. 马新华. 陈孟晋.
    2004, 18(4):  572-577. 
    摘要 ( 5067 )   PDF (295KB) ( 10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气藏为深盆气藏。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地区盒8段储集层中有机包裹体的丰度、储集层的热解特征,并结合该区的构造演化和生烃演化等特征,探讨了苏里格庙北部盒8段气层的古含气边界的变化情况及天然气的保存条件。认为盒8段气层的分布范围在早白垩世末期达到最大,后期的构造抬升对气水边界的影响并不大,这是因为构造抬升后,气源岩的压力下降,增加了煤系地层中吸附气的脱附能力,为气藏补充足够的气体,从而使得古气水边界的分布与现今的差别不大。地层倾角的大小能影响天然气的富集和保存,地层倾角相对平缓的斜坡部位利于天然气的聚集,是高产气区。

    山东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四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张枝焕. 曾艳涛. 张学才.
    2004, 18(4):  578-585. 
    摘要 ( 4181 )   PDF (335KB) ( 11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沙四段为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深层的主要产油层,目前关于沙四段原油的油源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研究区部分原油、含油砂岩和烃源岩样品抽提物中饱和烃和芳香烃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沙三段、沙四段烃源岩对沙四段油层的油源贡献问题。结果表明,渤南洼陷深层沙四段原油可划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原油与第二类原油在地球化学
    特征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其中第一类原油来源于沙四段膏盐层段的暗色泥岩夹层,第二类原油来源于沙四段盐层下部或沙三段的暗色泥岩,第三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推测为沙三段与沙四段烃源岩的混合来源。3类原油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环境与工程
    Fenton氧化膜-生物反应器出水中丙烯腈的实验研究
    杨琦. 尚海涛. 王雪莲. 孙必俊.
    2004, 18(4):  586-590. 
    摘要 ( 1580 )   PDF (214KB) ( 8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和Fenton氧化组合工艺对丙烯腈废水进行处理。从GC/MS测量结果来看,膜-生物反应器出水中主要物质为2,6双(二甲基-乙基)-4-酚、苯二甲酸和硝基苯二甲酸,均为生物难降解有机物,使出水不能达标。后续Fenton氧化工艺处理膜生物反应器出水,可以使COD含量等指标达到所要求的排放标准。经过膜-生物处理与Fenton法结合的优化工艺,COD去除率达到80%~88%,去除率达到98%,出水水质可达排放标准。Fenton氧化工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为3.4,硫酸亚铁的投加量为700mg/L,双氧水的投加量为600mg/L。

    API圆螺纹连接上卸扣过程中温度场分布的实验研究
    王玺. 夏柏如. 王青华.
    2004, 18(4):  591-594. 
    摘要 ( 1625 )   PDF (729KB) ( 9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粘扣是油套管接头的主要失效形式之一,直接影响油套管的密封性能和连接强度。以J55Φ73.03mm×5.51mmAPI不加厚圆螺纹油管为实验样本,利用TH7102型热像仪对在不同上卸扣速度和扭矩作用下螺纹连接部位温度场的分布进行了动态测试。根据摩擦磨损理论对影响螺纹连接部位温度场的分布和粘扣失效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实验表明螺纹连接部位温度场分布不均匀,当接箍螺纹外表面温度超过60℃时,油管啮合螺纹一般会出现粘扣失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