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2-20
    灾害地质
    数字滑坡技术及其应用
    王治华
    2005, 19(2):  157-164. 
    摘要 ( 7582 )   PDF (903KB) ( 13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滑坡”技术,就是以遥感(RS)和空间定位方法为主,结合其他勘探、试验、调查手段获取数字形式的、与地理坐标配准的滑坡基本信息;并利用GIS技术存贮和管理这些数字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滑坡地学原理进行空间分析,研制各类模型,并服务于滑坡调查、监测、研究、滑坡灾害评价、危险预测、灾情评估、滑坡防治等。通过金龙山三维数字模型,卫星监测易贡滑坡、三峡库区重点城镇滑坡及千将坪滑坡等地的遥感调查说明数字滑坡技术的实际应用。

    青藏铁路沿线的地裂缝及工程影响
    吴珍汉,胡道功,吴中海,叶培盛,刘琦胜
    2005, 19(2):  165-175. 
    摘要 ( 4997 )   PDF (2616KB) ( 14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大比例尺野外地质调查和跨季节对比观测,发现青藏铁路沿线发育地震破裂、断层裂缝、冻土裂缝与冰裂缝4种不同类型的地裂缝。典型地震破裂包括西大滩古地震破裂、昆仑山南缘地震破裂、可可西里古地震破裂、崩错地震破裂、谷露盆西地震破裂、羊八井—当雄盆西地震破裂;地震破裂规模大,产状稳定,与地震鼓包、地震陡坎、地震凹陷有序组合,是地表构造变形的重要形式,属内动力成因地裂缝。断层裂缝沿断层破碎带定向分布,产状稳定,成群产出,与断层活动、地下水运移、不均匀冻胀存在密切的关系,是构造变形与融冻变形联合、内外动力耦合产生的复合成因地裂缝。冻土裂缝和冰裂缝属外营力成因地裂缝,是冻土与冰层不均匀融冻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地震破裂、断层裂缝和冻土裂缝对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及沿线工程安全具有不良影响,这些地裂缝切割错断路基,形成路面破裂和路基滑塌,产生显著的灾害效应。

    东昆仑断裂粘滑错动对青藏铁路变形效应的数值模拟
    胡道功,欧阳永龙,叶培盛,王连捷,吴中海,吴珍汉
    2005, 19(2):  176-180. 
    摘要 ( 6547 )   PDF (1011KB) ( 13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现今仍在强烈活动的地震断裂之一,该断裂的未来地震活动及其突发性粘滑错动是青藏铁路面临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基于东昆仑断裂的运动学特征,通过分别加入8 m和3 m的水平左旋位移,模拟了东昆仑断裂未来地震活动时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和远离铁路2种情形下的铁路变形效应。模拟结果表明: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时,断裂南侧基岩和第四系均发生8 m的左旋走滑位移,而铁路附近的第四系水平位移明显减小,铁轨和道床没有明显的断错,表现为4~5 m的连续左旋弯曲变形;铁路东、西两侧形成NE向的张裂陷和NW向的地震鼓包,而道床和铁轨的垂直位移幅度较小。震中远离铁路时的变形效应与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时的变形相似,但位移幅度减小,铁轨和道床形成1~2 m的连续左旋弯曲变形。因此,东昆仑断裂未来再次发生7~8级强烈地震时,无论地震震中远离铁路还是在铁路附近,其断裂的突发性粘滑错动都将导致青藏铁路的大变形和破坏。

    青藏铁路风火山段晚第四纪断裂活动分析
    吴中海,吴珍汉,韩金良,张永双,胡道功,江万
    2005, 19(2):  181-188. 
    摘要 ( 6920 )   PDF (690KB) ( 10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表地质调查发现,第四纪期间在风火山逆冲—褶皱构造带以发生近东西向的伸展变形为特征。在该构造带中形成切割早期近东西向挤压变形构造带、指示近东西向伸展变形、整体沿北60°东向展布的二道沟断陷盆地。断裂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表明,控制该盆地晚第四纪断陷的主边界断裂位于其北缘,是一条断续延伸达24 km左右、可能兼具左旋走滑性质的正断层。根据该区晚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和时代,并对断裂所错动的晚第四纪地质—地貌体进行初步的年代学分析,可以初步断定该断裂的晚第四纪垂直活动速率应该介于0.2~0.4 mm/a之间。

    岩石学
    西昆仑阿卡阿孜山杂岩体的特征和成因
    谌宏伟,罗照华,莫宣学,詹华明 
    2005, 19(2):  189-197. 
    摘要 ( 1433 )   PDF (750KB) ( 12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卡阿孜山杂岩体位于西昆仑昆南地体南侧,被新藏公路横切出一条南北长约2 km的剖面。在剖面范围内可见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等多种岩石类型出露。通过详细研究岩体的野外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岩体中出现不平衡矿物组合;镁铁质微粒包体中可见石英和长石捕虏晶;各岩石样品的痕量元素配分型式呈现相似性;岩体的Sr、Nd、Pb同位素体系同时具有地幔和下地壳的贡献等,认为岩体形成于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可能是混合作用的直接原因。由此推测,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是西昆仑地区印支晚期岩浆活动的重要诱发机制。

    湖南宝山花岗闪长质隐爆角砾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SHRIMP定年
    伍光英,马铁球,柏道远,李金冬,车勤建,王先辉 
    2005, 19(2):  198-204. 
    摘要 ( 5957 )   PDF (517KB) ( 12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湖南宝山地区花岗闪长质隐爆角砾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岩体中的角砾与基质岩石的特征大致相近,均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花岗质岩石,其成因为壳-幔同熔型。锆石SHRIMP U-Pb定年研究表明,隐爆角砾岩中花岗闪长斑岩的角砾岩石年龄为(164.1±1.9)Ma,基质岩石年龄为(162.2±1.6)Ma,表明两者的形成时间相近,是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隐爆角砾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又与其共生的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体相似,岩体中的角砾与基质岩石中的W、Mo、Cu、Pb、Zn成矿元素丰度都很高,其周围有利部位也有矿化,说明隐爆角砾岩体同样可为成矿母岩,这对该区岩体成因及其多金属矿成矿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西九龙嶂和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岩石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
    张万良,刘德长,李子颖
    2005, 19(2):  205-210. 
    摘要 ( 3011 )   PDF (204KB) ( 12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九龙嶂和相山火山—侵入杂岩是中国华南地区与铀矿有关的中生代流纹英安质火山—侵入杂岩。相山火山—侵入杂岩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赋矿围岩,其主体岩石为流纹质碎斑熔岩,浅成—超浅成侵入岩有英安斑岩、花岗斑岩等;九龙嶂火山—侵入杂岩的铀资源潜力尚待评价,主体岩石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浅成—超浅成侵入岩有英安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两地区的火山—侵入杂岩的岩石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特点极为相近,微量元素蛛网图和稀土配分型式也基本一致,它们具有相似的岩浆过程和统一的活动陆缘构造背景;同时,从早期火山岩浆活动到晚期浅成—超浅成岩浆侵入活动,其w(SiO2)和w(Rb)/w(Sr)的值降低,而w(MgO)以及w(K)/w(Rb)、w(Ba)/w(Rb)和w(LREE)/w(HREE)的值增高,晚期浅成—超浅成侵入岩与早期火山岩没有直接的分异演化关系。

    湘东北连云山杂岩流变学特征研究
    李金冬,彭和求,贾宝华,陈俊,郭乐群,何江南,唐晓珊 
    2005, 19(2):  211-216. 
    摘要 ( 1476 )   PDF (347KB) ( 10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出露于湘东北九岭—幕阜山岭之中的连云山杂岩属于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系。利用野外构造解析、岩组、石英分形理论等手段,对湘东北连云山杂岩的变形表象和变形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 连云山杂岩至少遭受了早期韧性剪切和晚期韧性再造两个阶段,石英塑性流变以菱面滑移系的作用为主;从早期构造片(麻)岩到晚期韧性再造形成条纹条带状混合岩,其应变速率从早期的中应变速率(10-8.8s-1)到晚期的低应变速率(10-12s-1)是逐渐降低的;岩石的塑性流动变形机制不仅反映了角闪岩相的中、上地壳形成环境,而且表明“雪峰古陆”基底中更深层次的物质尚未抬升出来。

    北淮阳东段变质构造地层的古构造环境
    王果胜,马文璞,徐毅
    2005, 19(2):  217-223. 
    摘要 ( 1423 )   PDF (213KB) ( 10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大别山北麓北淮阳东段原佛子岭岩群的古构造环境问题,存在着认识分歧,其主要原因是将形成构造背景与地质演化历史本不相同的不同构造地层单元混在了一起,不加区分地进行古构造环境分析。根据构造变形、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的综合研究,将原佛子岭岩群解体为被一重要的构造滑脱带所分隔的下部卢镇关构造混杂岩带和上部诸佛庵岩群。通过对新厘定的构造岩石地层单元分别进行沉积建造和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发现,下部卢镇关构造混杂岩带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而上部诸佛庵岩群形成于华北板块南部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这意味着华北、扬子板块的古生代板块碰撞缝合带的位置应该位于诸佛庵岩群分布区域的南侧,而且板块俯冲—碰撞的极性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

    矿物学·矿床学
    山东谢家沟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韦延光,王建国,邓军,张志启,林吉照,闫顺令
    2005, 19(2):  224-230. 
    摘要 ( 10997 )   PDF (228KB) ( 21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东谢家沟金矿是新发现的产于玲珑型花岗岩中的蚀变岩型金矿。对3个成矿阶段含矿流体的温度、压力和成分分析表明,矿床属于浅成中温热液矿床。含矿流体的演化是从高温向低温、从低盐度、低密度向高盐度、高密度的转变。Ⅰ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20~350 ℃,盐度为2.7%~6.6%,密度为0.498~0.886 g/cm3;Ⅱ成矿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70~330 ℃,盐度为3.6%~8.4%,密度为0.571~0.959 g/cm3;Ⅲ成矿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0~290 ℃,盐度为5.8%~10.6%,密度为0.724~1.158 g/cm3。流体成分以CO2和H2O为主,尚有CO、CH4、H2S、SO2、N2等,流体中CO2含量与矿石金品位正相关。据不同类型包裹体共生组合及流体演化特征,认为流体的不混溶性是导致大量金沉淀的主要原因。

    辽宁丹东五龙矿区石英脉型金矿床的黄铁矿标型特征研究
    周学武,李胜荣,鲁力,李俊建,王吉中
    2005, 19(2):  231-238. 
    摘要 ( 4742 )   PDF (241KB) ( 10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详细研究了辽宁丹东五龙矿区石英脉型金矿床中黄铁矿的产状、形态、成分、硫同位素及热电效应等特征,提取了五龙金矿黄铁矿中重要的成因和找矿信息。首次利用黄铁矿微量元素的三角形图解对矿区深部远景及其外围靶区内矿脉的矿化远景进行了预测,不仅为五龙金矿的成因研究提供了可信的矿物学依据,而且对五龙矿区深部及其外围靶区内矿脉的矿化远景进行了有效的评价,认为五龙金矿系中—浅成岩浆热液成因的金矿床,矿区深部及其外围的220号脉、38号脉、2号脉的金矿化远景较佳。

    沉积学
    黄河源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新进展
    程捷,姜美珠,昝立宏, 刘学清,续晓璟, 陆平
    2005, 19(2):  239-246. 
    摘要 ( 1545 )   PDF (299KB) ( 11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黄河源区的钻孔、自然露头的研究,建立了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层层序。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更新统为河湖相沉积;中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上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洪积物和河流沉积物;全新统主要由河流沉积物、洪积物和湖积物构成。黄河源区的冰期可划分为3期,即末次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倒数第三次冰期,末次冰期又可分为2个冰阶。黄河源区的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全新世3个阶段:早更新世的湖泊范围小;中更新世的湖泊范围明显扩大,在位置上也较早更新世的湖泊南移;晚更新世的湖泊经历了两次的扩张—收缩变化,到了全新世,除现今还发育的几个湖泊外,大多数地区的湖水已退出,基本上转变为河流环境。在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初期,封闭黄河源区的多石峡被切开,湖水外泄,现今的黄河形成了,同时发生了袭夺长江水系的水流。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物源及古水流体系研究
    姜在兴,邢焕清,李任伟,罗冬香
    2005, 19(2):  247-252. 
    摘要 ( 1510 )   PDF (212KB) ( 11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利用地震地层学和沉积学方法,对合肥盆地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代的下第三系的物源及古水流进行了研究。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主要发育大别、张八岭、霍邱和蚌埠等物源及古水流体系。其中,在侏罗纪以大别物源及古水流体系为主,在白垩纪张八岭和大别物源及古水流体系为主要的物源及古水流体系,蚌埠物源及古水流体系主要发育在新生代。张八岭和大别物源及古水流体系为主要的物源及古水流体系,霍邱、蚌埠物源及古水流体系是盆地内部次一级的物源及古水流体系。

    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白垩系沉积古地理
    肖建新,林畅松,刘景彦 
    2005, 19(2):  253-260. 
    摘要 ( 3452 )   PDF (481KB) ( 14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库车坳陷内白垩系层序地层的划分、体系域沉积相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与坳陷内及其周围的构造环境结合起来,从宏观构造背景上分析了层序和沉积相带的展布特征与发育规律。白垩系库车坳陷的前陆构造演化具有阶段性,控制了坳陷在不同阶段的沉积古地理的发育特征。亚格列木期和舒善河早期,库车坳陷的沉积古地理南北分带明显,具有南北双向提供物源的特征,粗碎屑分布在坳陷较陡的北侧。舒善河后期与巴西盖期,塔北隆起大部分已沉降至水下,至巴什基奇克期被同期高水位体系域沉积地层所超覆。代表特大型气田的克拉2井的主要储层就位于巴什基奇克期辫状河三角洲相带,其分布稳定而广泛,被称为“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裙”。

    北黄海盆地东部前中生界基底特征
    肖国林,孙长虹,郑浚茂 
    2005, 19(2):  261-266. 
    摘要 ( 1526 )   PDF (882KB) ( 11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近海唯一未获得油气突破及勘探程度最低的含油气盆地(朝鲜已在该盆地东部实现了工业性油气突破),朝鲜在东部凹陷的3口钻井证实北黄海盆地东部凹陷主体前中生界基底是下古生界(Pz1)地层,与上覆以砂泥岩为主的中—新生界地层在地球物理特征上有很大差异,该特征提供了以地球物理资料推断和确定中—新生界盆地基底特征的可靠性。通过重力、磁力及大量多道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北黄海盆地前中生界基底最大埋深约5.5 km,凹陷主体部位前中生界基底以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主,其东北角可能存在上古生界碎屑岩基底,而凹陷南部可能是元古界浅变质岩基底。

    藏南江孜盆地下白垩统硅化层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付伟,周永章,杨志军,聂凤军,李文,
    2005, 19(2):  267-273. 
    摘要 ( 5205 )   PDF (229KB) ( 10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南部江孜盆地的下白垩统地层为一套浊积海底扇沉积序列。在沙拉岗一带,这套地层中发育一段明显的硅化层。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硅化层主要由硅化程度不等的硅化泥岩和硅化灰岩组成,其矿物组成单调,主要包括石英、低温钠长石和被交代残余的方解石;硅化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继承原岩为主,而硅化灰岩则受硅化流体改造的程度较大;硅化灰岩中的微量元素随着硅化程度的递进表现出4种类型的迁移规律,硅化灰岩的w(∑REE)和w(LREE)/w(HREE)等指标均与硅化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综合这些特征表明,参与硅化层发育的流体可能是一种富SiO2的偏碱性中低温热流体,它的活动导致了硅化层的发育并可能和该区内锑矿的产生具有直接的成因联系。

    石油地质学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古潜山的油气运移条件
    单俊峰,陈振岩,张卓,袁选俊 
    2005, 19(2):  274-278. 
    摘要 ( 1554 )   PDF (195KB) ( 9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潜山油气藏的成藏条件进行解剖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古潜山油气运移条件的研究,认为西斜坡古潜山油气藏的油气来源有4种运移路径,论述了不同运移路径的特点,并讨论了影响油气运移的主要因素。在潜山油气藏的多种供油方式中,有效生油岩直接覆盖潜山的多向供油方式最为有利,这种供油方式与规模较大的潜山相配置可以形成大型的潜山油气藏;其次为潜山与有效生油岩通过不整合面或断面接触的单向供油方式,这种供油方式也能形成比较富集的潜山油气藏。这一认识对西斜坡乃至辽河坳陷潜山油气藏的勘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山东东营凹陷八面河油田稠油成因分析
    李春梅,李素梅,李雪,庞雄奇,王明培 
    2005, 19(2):  279-286. 
    摘要 ( 1478 )   PDF (478KB) ( 9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原油物性呈规律性的变化,偏离生油中心的构造高部位主要分布稠油,靠近生油中心的构造低部位主要分布正常油。对原油族组成与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八面河油田稠油具有低饱芳比、饱和烃含量低、链烷烃与低分子量萘、菲等轻质馏分严重缺失等轻度—中等降解油特征,邻区草桥油田稠油含较为完整的生物降解标志物——25-降藿烷系列,系严重降解油,反映该区稠油的形成与次生变化有关。同区具有相同或相似油气成因的沙子岭原油的成熟度(C29甾烷ααα20S/(S+R)值为0.24~0.25)低于八面河的(C29甾烷ααα20S/(S+R)值为0.31~0.44),为典型未熟—低熟油。沙子岭的轻度或未降解油同样表现为正常油,反映八面河地区低温成烃与稠油无必然的联系,进一步验证八面河稠油主系次生成因。处于构造高部位的油藏由于埋深浅、保存条件差,导致水洗、生物降解等次生变化相对较强,最终形成稠油。

    伸展断陷盆地的演化特征--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
    沈华,李春柏,陈发景,尹微,张宇
    2005, 19(2):  287-294. 
    摘要 ( 1495 )   PDF (734KB) ( 12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一个早白垩世的伸展断陷,通过综合应用地震、钻井等资料对贝尔凹陷的形成及演化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伸展作用和缩短作用的交替进行贯穿了凹陷的演化过程,白垩纪发育的3个伸展作用幕和3个缩短作用幕控制了凹陷的3期沉积旋回、伸展构造与反转构造的叠加和油藏的形成。伸展作用和缩短作用控制着贝尔凹陷内的构造样式和沉积样式的形成与演化。从而影响着烃源岩、储集层的发育与分布,并制约着油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

    井-震标定参数分析及薄层标定--以塔里木盆地哈得四油田为例
    王晓平,王训练,凌云,张红梅,吴琳 
    2005, 19(2):  295-302. 
    摘要 ( 1686 )   PDF (1151KB) ( 9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塔里木盆地哈得四(HD4)油田的主要储层东河砂岩属于薄储层,其厚度小于1/4地震波长,根据地震数据难以分辨储层的顶界和底界。为了利用声波速度对薄储层进行有效的井—震标定,从井—震标定的原理出发,以哈得四油田的井—震标定为例,分析了标定过程中子波的主频、类型和相位及声波速度对合成地震道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声波速度与叠加速度转换的层速度之间的差别。提出以参考层为标准,并对声波速度进行微调的薄储层的标定方法。参考层在研究区是一套沉积环境相对稳定、厚度较大的地层,它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一个振幅较强、反射轴连续并易于追踪的反射界面。利用上述方法,以哈得四油田二叠系火成岩及石炭系双峰灰岩为参考层,选取与研究区地震数据吻合性最好的子波,合理地调整声波速度,对哈得四油田的主要储层东河砂岩进行井—震标定,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技术方法
    激发极化法在准噶尔盆地含水区测定中的应用
    卢丽萍,吴刚,王军 
    2005, 19(2):  303-308. 
    摘要 ( 1535 )   PDF (198KB) ( 9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激发极化法对准噶尔盆地盆五井区进行了含水区定位研究,通过分析视电阻率单点曲线和视极化率单点曲线,对研究区范围内的地质及地层的含水情况进行初步判断,识别了含水层及水层的顶界埋深;在这一基础上用二维直流电法反演软件对视电阻率资料进行了二维反演,使之更接近地层真电阻率。视极化率剖面图的分析表明盆五井区存在一定的地下水资源,其中P200201、P200202、P200207线所经过的区域的含水性较好。第三系上新统上独山子组(N2d2)地层为强含水层,第三系上新统下独山子组(N2d1)为弱含水层。盆五井区含水层的特点是高阻含水、低阻不含水,这反映出该区的砂岩沉积较为疏松,地下水的矿化度偏低。推测该研究区地下水的水质较好。

    ETM+和ASTER数据在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应用中的比较--以安徽铜陵凤凰山矿田为例
    毛晓长,刘文灿,杜建国,许卫
    2005, 19(2):  309-314. 
    摘要 ( 3320 )   PDF (696KB) ( 12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利用遥感技术找矿中,矿化蚀变信息识别与提取起着重要作用。选择具有典型蚀变特征的安徽铜陵凤凰山矿田作为研究区,从分析地物波谱,尤其是岩矿光谱特征出发,根据ETM+和ASTER数据的光谱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设计了相应的粘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方案,成功地进行信息提取。对两者的提取结果进行比较后表明,ASTER数据较之ETM数据在粘土类矿化蚀变信息提取中具有更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