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出版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7年 第1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7-12-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
陈发景 汪新文
1997, 11(4): 409.
摘要
(
80
)
PDF
(679KB) (
1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讨论了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和地球动力学模式:(1)
按照地球动力学背景,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成伸展、缩短挠曲和走滑3种成因类型;
(2) 提出了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概念,并按照盆地成因类型、板块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讨
论了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分布;(3) 根据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火山
岩岩石地球化学、基底和岩石圈结构以及地温场等特征,建立了有关大陆内伸展盆地和前陆
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式。
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
周建生 杨池银 陈发景 陈昭年
1997, 11(4): 425.
摘要
(
93
)
PDF
(407KB) (
1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讨论了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和成因。根据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对盆地构造
几何学的研究圈定了不同尺度的横向变换带确定了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横向变换带是为了
保持区域伸展应变调节构造变形的一种调节体系。这种伸展应变守恒是靠三维空间上断层位
移沿走向的变化实现的。横向变换带的构造样式为横向地垒状凸起和鼻状凸起或鼻状背斜
并具伸展性质的正断层。横向凸起与非叠复的和叠复的分段断层系伴生及发育在断层位移最
小处等事实表明横向凸起或横向鼻状背斜是由于分段断层系位移沿走向变化形成的。
东北地区前中生代构造演化及其与晚中生代盆地发育的关系
汪新文 刘友元
1997, 11(4): 434.
摘要
(
77
)
PDF
(543KB) (
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东北地区前中生代构造演化可大致分为如下阶段:(1) 中、新元古代阶段;(2) 早古
生代加里东阶段;(3) 泥盆纪—早石炭世早华力西阶段;(4) 晚石炭世—三叠纪晚华力西—印
支阶段。多旋回构造演化使该区形成由多期褶皱带和多中间或边缘地块组成的 “镶嵌构造
区”并为晚中生代大型含油气盆地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中生代东亚大陆边缘构造演化
刘德来 马 莉
1997, 11(4): 444.
摘要
(
106
)
PDF
(342KB) (
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根据东亚陆缘增生带生物古地理、放射虫时代研究的进展并结合同位素年代及东亚
地区火山活动、构造演化探讨了中生代东亚大陆与古太平洋板块之间的运动学关系及俯冲带
后退特征。中、晚三叠世那丹哈达岭、美浓等地体还位于北纬12°以内及赤道附近,晚侏罗世
到达中高纬度。东亚活动大陆边缘开始于中侏罗世末,在此之前属转换大陆边缘。洋壳板块
向大陆下俯冲之后,由于地体拼贴引起俯冲带快速、长距离后退。
塔里木盆地北部构造转换形式及其成因
张光亚
1997, 11(4): 452.
摘要
(
164
)
PDF
(253KB) (
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塔里木盆地北部褶皱 逆冲断层变形在平行于区域构造方向上通过构造转换而变化。
构造转换形式包括纵向(渐变)和横向(突变)两种。 变形缩短程度沿走向保持均一或渐变时发
生纵向转换, 其中包括雁列式断裂间的转换和逆冲断层向其他构造(末端背斜、 分支断层)的
转换, 横向转换调节变形缩短程度沿走向的突然变化。 在前陆盆地内, 横向转换带的发育主
要与沉积层厚度变化、 滑脱层分布、 造山带的作用程度和方式有关;前陆克拉通地区横向转
换带的发育则可能主要与板块边界形态等边界条件有关。 纵向转换带的发育与内在、 外在变
形条件沿走向的渐变有关
陆内挤压造山带与陆内前陆盆地关系———以塔里木盆地北部与南天山为例
张明山
1997, 11(4): 461.
摘要
(
88
)
PDF
(521KB) (
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与南天山中、新生代构成了封闭的陆内盆 山系统。结合世界上
典型挤压造山带与前陆盆地关系研究的诸多成果采用校正的构造回剥曲线、时间段曲线
平衡剖面等定量、半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研究区中、新生代陆内盆 山关系的演化过程及模
式。
黄骅坳陷中北区和歧口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古应力分析
陈昭年 陈发景 周建生 石彦民
1997, 11(4): 471.
摘要
(
272
)
PDF
(415KB)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主要分析了黄骅坳陷中北区和歧口凹陷断裂构造特征。根据三维地震资料编制的 T 4
和 T 0 断裂纲要图表明研究区断裂为伸展正断层以 NE 向、NNE 向和 EW 向断裂为主。在
不同时期歧口凹陷断层走向发生明显变化由沙一下段 NE 向变为上第三系的近 EW 向。
在不同地段伸展断裂具有不同的优势方向。横向变换带上发育的断裂也为伸展断裂具有
与主断层垂直相交的方向。通过对断裂古应力分析黄骅盆地是伸展型盆地推测其伸展作
用为三维放射状横向变换带也具有三维伸展特征不存在横向挤压和走滑剪切作用。
中国克拉通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与油气的关系
冉启贵 陈发景 张光亚
1997, 11(4): 478.
摘要
(
114
)
PDF
(512KB)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以鄂尔多斯、塔里木和四川克拉通盆地为例讨论了克拉通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其
与油气的关系。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 (1) 克拉通古隆起的成因及其形成与周围板块活动的
联系;(2) 古隆起的类型和演化;(3) 古隆起的形成和演化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加里东期后构造演化及其与古生界天然气的关系
李江涛
1997, 11(4): 488.
摘要
(
91
)
PDF
(363KB) (
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生代加里东期后的构造演化在总体上呈稳定、继承性发展但
于不同时期或不同区块在古生代内幕构造形态及变迁演化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加里东
风化面后期构造沉降和埋藏的演化规律可以看出该构造演化存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和形态上
的迁移性表现为晚古生代时期的均衡沉降和均匀埋藏中生代则有差异沉降和埋藏上的分
异性燕山中幕的构造变动最为重要和突出造成了古生代盆地形态的重大变化。这也是古
生界天然气运聚的重要时期对天然气的形成、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龙门山逆冲作用在川西盆地演化及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王天泽
1997, 11(4): 496.
摘要
(
89
)
PDF
(317KB) (
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龙门山是典型的逆冲断层发育带北川断层是龙门山逆冲断层系中的主干断层。印
支末期开始沿着该断层面发生了多次逆冲作用龙门山及前陆盆地得以形成和定型这也
导致了该断层上、下盘即后山带与前山带的明显差异。除个别地方外龙门山逆冲带不具油
气勘探远景而前陆盆地则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远景。
松辽盆地十屋—德惠地区断裂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龙胜祥 陈发景
1997, 11(4): 501.
摘要
(
71
)
PDF
(439KB) (
1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松辽盆地十屋—德惠地区断裂十分发育可分为基底主断裂、基底次级断裂和盖层
断裂。详细描述了断裂的类型及几何学特征探讨了断裂发育时期及其运动学特征分析了
断裂与油气的关系。
排油气门限的基本概念 、研究意义与应用
庞雄奇 陈章明 陈发景
1997, 11(4): 510.
摘要
(
68
)
PDF
(359KB) (
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排油气门限是源岩在埋深演化过程中, 生油气量饱和了自身吸附、 水溶、 油溶和毛
细管封堵等多种形式的存留需要并开始以游离相大量排出的临界地质条件。 研究表明, 源岩
的排油气门限主要随源岩的有机母质丰度(C/ %)、 干酪根类型指 数(K TI)和转化程度
(R o / %)三者的不同而改变。 应用排烃临界地质条件可以建立源岩概念和差别标准;计算源岩
排油气量并确定源岩等级评价标准;研究源岩排油、 气相态并分析油气运聚成藏机理;划分
源岩排油气阶段并建立源岩排油气地质模式。 实际应用表明, 用排油气门限、 排油气量、 排
油气阶段、 排油气地质模式和排油、 气窗等替代生烃研究中的相应概念和术语指导油气田勘
探更合理, 效果更好。
复式成藏动力学
张树林
1997, 11(4): 522.
摘要
(
71
)
PDF
(359KB) (
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简要介绍了复式油气聚集带类型结合我国东部断陷盆地油气垂向运移和聚集的特
点建立了两种垂向成藏动力模型讨论了垂向成藏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油气垂向分布模式。
遥感油气勘探对伊犁盆地的评价
陶国强 冯建辉 熊介凡
1997, 11(4): 529.
摘要
(
82
)
PDF
(404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遥感油气勘探技术是通过遥感影像的构造解译及烃类微渗漏信息的提取并结合其他
地质资料对目标区进行油气有利聚集区的预测及评价。利用这一勘探技术着重对伊犁盆地
的构造特性、承压盆地、构造阶地、烃类微渗漏信息等进行了解译和提取总结出伊犁盆地
油气藏预测的九大要素确定了3条油气聚集带和14个油气远景区。
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的认识与实践
孙家振
1997, 11(4): 536.
摘要
(
85
)
PDF
(245KB) (
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从我国含油气盆地研究与勘探实践出发结合当今盆地构造分析在理论上的重大进
展重点讨论盆地类型与地球动力学的关系盆地与造山带的耦合关系盆地内构造变形与
动力学背景的关系盆地构造活动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等。
东营凹陷沙三 、 沙四段石油运移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查 明
1997, 11(4): 540.
摘要
(
84
)
PDF
(195KB) (
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 碳同位素和原油烷烃色谱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了东营凹陷沙
三段(Es 3 )、 沙四段(Es 4 )油气运移的基本规律。 油源对比证实, 利津和牛庄洼陷 Es 3 、 Es 4 生
油岩分别向其附近和周缘地区提供了油源。 根据 “ 地质色层” 原理, 分析了原油中烷烃含量、
nC 21 - / nC 22 + 比值、 甾烷 C 29 ααα
ββ
ββ+αα
比值、 烷烃主峰碳数、 δ
13 C 值、 原油密度和粘度等地
球化学指标的变化规律, 表明利津和牛庄洼陷内石油具有 “ 离心” 式运移的典型特征, 反映
了压实流盆地古流体势场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 研究结果对压实流盆地油气运移、 聚集理
论模型和模拟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作者中心
在线投稿
作者须知
版权转让协议
论文模板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