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出版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7年 第1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7-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早二叠世亲冈瓦纳相在思茅地块西缘的发现及其意义
聂泽同 梁定益 宋志敏 姜建军 聂 伟
1997, 11(3): 261.
摘要
(
91
)
PDF
(420KB) (
1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思茅市之西约40km 的小黑江畔龙洞河组底部发现早二叠世早期 Stereochia litosty-
la 为主的腕足类组合及季节冰成因之杂砾岩可以肯定龙洞河组属亲冈瓦纳相。龙洞河组与
其上茅口期的大新山组为裂陷槽沉积其中夹近大洋—大洋特点的玄武岩与思茅地块的沉
积截然不同。龙洞河与大新山地区应划归澜沧江带。冈瓦纳特提斯与扬子特提斯之间的界线
应由竹林乡—景谷一线通过向北与北澜沧江—碧土带相连向南与难河断裂相连。茅口晚
期以后在滇西这一条界线又西移回至昌宁—孟连一线。
青藏高原中部岩石圈结构及地球动力学的天然地震学研究
吕庆田 管志宁
1997, 11(3): 268.
摘要
(
95
)
PDF
(170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西部晚第三纪—第四纪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孙镇城 冯晓杰 杨藩 徐钰林 杨平 李东明
1997, 11(3): 269.
摘要
(
115
)
PDF
(321KB) (
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及碳酸盐台地演化
梅冥相 马永生 梅仕龙 胡建中
1997, 11(3): 275.
摘要
(
106
)
PDF
(433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华北寒武系包括两大套岩系即辛集组至徐庄组以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交互沉积为特征
的岩系代表碳酸盐台地的发展阶段;张夏组至上寒武统的碳酸盐岩系代表台地的成熟阶段
其中张夏组代表平顶型台地发育阶段晚寒武世地层形成缓坡型台地的发育阶段。在岩性、岩
相、相序研究的基础上在寒武纪地层中识别出8个三级层序它们在碳酸盐台地不同的发育阶
段具有不同的相序特征以及由不同的相序组构代表的、不同的地层堆积作用特点。
江西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的岩相古地理
陈钟惠 葛立刚 武法东 张守良
1997, 11(3): 283.
摘要
(
94
)
PDF
(369KB) (
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根据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将原乐平组的官山段和下老山段划归茅口阶编制了这
一时期的沉积断面图并对这一时期的沉积史进行了阐述。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的出露地壳剖面构造地层柱
颜丹平 宋鸿林 傅昭仁
1997, 11(3): 290.
摘要
(
72
)
PDF
(438KB)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中部念青唐古拉山链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
王根厚 周 详 曾庆高 普布次仁
1997, 11(3): 298.
摘要
(
89
)
PDF
(231KB) (
1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根据对西藏念青唐古拉构造变形分析及地质年代测定资料, 将该区构造变形划分为晚
侏罗世到早白垩世的伸展拆离, 形成区域性面理构造;晚白垩世到渐新世聚敛作用, 形成斜向逆
冲构造及雁列式褶皱;中新世以来的伸展、隆升, 形成念青唐古拉剥离断层及羊八井地堑。
河北省兴隆煤田及邻区厚皮式逆冲推覆构造与隐伏煤田问题
张长厚 陈爱根 白志达
1997, 11(3): 305.
摘要
(
96
)
PDF
(431KB) (
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在地质填图的基础上确定了兴隆煤田南部逆冲推覆构造主逆冲带的平面展布特征
认为主逆冲断层在剖面上具有浅部缓深部陡的几何特征。运用平衡剖面基本原理估算出了由
逆冲推覆所造成的水平缩短量约为13∙75km。根据本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
征认为在推覆体下寻找到隐伏煤田的范围是极其有限的。
塔北—南天山地区震旦—奥陶纪盆-山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关系
汪新文 陈发景
1997, 11(3): 313.
摘要
(
91
)
PDF
(516KB) (
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震旦—奥陶纪时期塔北与南天山地区在 “新疆古克拉通” 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伸展、
裂离和挤压、聚合的完整旋回。该区由南向北大致可分为3个近于平行的与伸展作用有关的
构造区带:(1) 南库鲁克塔格裂陷槽—满加尔克拉通边缘坳陷—塔里木克拉通内坳陷;(2) 北
库鲁克塔格—铁门关—老虎台隆起带; (3) 南天山洋盆。该时期的构造演化可大致分为3个
阶段:(1) 震旦纪伸展-裂陷阶段;(2) 寒武纪—早奥陶世伸展-裂离阶段;(3) 中—晚奥陶世
挤压-聚合阶段。具有伸展盆地性质的满加尔克拉通边缘坳陷是该区的主力生油坳陷其热演
化程度高位于其北侧的继承性古隆起及斜坡是主要的油气运移指向和聚集场所。
鄂尔多斯盆地煤成烃潜力与成气热模拟实验
刘大锰 杨 起 汤达祯
1997, 11(3): 322.
摘要
(
75
)
PDF
(217KB) (
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煤的 Rock-Eval分析结果表明, 在肥煤—焦煤阶段, S 1 +S 2 达最大值,
随后生烃潜力减弱。 煤的 Py-GC 分析及热模拟成气实验结果证实煤成气具有 3 个生气高峰,
分别相应于 R o, m 0.5%~ 0.7%、 1.0%~ 1.4%及 2.5%, 表明煤成气具多阶段性的特点。 这
一规律性的认识有助于煤成气的勘探和开发。 同时, 随煤级增高, 煤成烃特征亦发生有规律
的变化:异构烃减少, 正构烃增加;类异戊二烯烷烃分布亦存在多变性或多阶段的演化特点;
苯系化合物具波动性变化特征。
广东长坑金银矿床含矿硅质岩的地球化学与成因
张 生 李统锦 王联魁
1997, 11(3): 330.
摘要
(
98
)
PDF
(403KB) (
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长坑矿床的金、银矿化与硅质岩关系最为密切角砾状硅质岩矿体具层控和断裂控
制双重特点。含矿硅质岩的 SiO 2 含量为73%~92%其平均值 (88%) 与海底热液燧石相
近但硅质金矿石的 TiO 2 、Al 2 O 3 、TFe、CaO、K 2 O 和银矿石的 CaO、FeO 含量平均值明显
高于热水沉积硅质岩;在 A- l Fe-Mn 成分三角图上含矿硅质岩在水成区和热液区均有分布。
虽然矿化硅质岩的稀土成分具海底热水沉积岩的特点即总量较低具 Ce 负异常但其模式
曲线与围岩相似。硅质矿石相对富 Fe贫 Cu、Co、Ni过渡元素配分模式继承了围岩的特
点。结合硅质矿体的地质产状、矿化年龄与成矿流体来源认为硅质矿石主要形成于热液对
围岩和裂隙的交代、充填作用但不排除早期热水沉积硅质岩存在的可能性。
基于 GIS 的智能辅助矿产预测系统研究
王自杰 赵鹏大
1997, 11(3): 339.
摘要
(
97
)
PDF
(164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是在“中大比例尺矿床统计预测智能辅助系统(MILASP系统)”的研制中完成的。其中对GIS
与Internet的关系作了论述推导并应用了“扩展证据加权模型”对陕西省勉略宁地区进行了实例应用
研究初步实现了矿床统计预测工作的计算机化和自动化加强了智能辅助支持功能的开发集GIS、
RS、ES3种功能为一体代表了专用型GIS软件开发的最新方向。
利用超声模拟技术研究地质结构对地震动影响的初步成果
彭一民 孙进忠
1997, 11(3): 340.
摘要
(
74
)
PDF
(391KB) (
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近十年来我们将超声模拟技术引入地震动研究领域综合研究震源位置、传播路
径及场地条件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重点报道了当场地地基中存在不可避开的断裂时地震
波传播的超声模拟结果以及双层地质结构地震反应的若干研究成果。
工程岩体物理场
于震平 李铁汉
1997, 11(3): 347.
摘要
(
79
)
PDF
(341KB)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从岩体的空隙度、强度、变形和渗透性等几个方面说明了岩体的性质受应力状态的
影响情况。这种影响是空间位置的函数具有随机场的特点。据此提出了工程岩体物理场
的概念。针对岩体性质所具有的这种 “场” 的特点认为目前岩体工程中的一些工作方法
如原位试验点的布置、试验数据的统计等应相应地作某些改进。
关键词
裂隙岩体爆破破碎阻力特性分析
张拔川 李功伯 刘京平
1997, 11(3): 354.
摘要
(
85
)
PDF
(211KB) (
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对裂隙岩体的爆破破碎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裂隙岩体爆破阻力矢量的概念
和研究方法。以单元结构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爆破阻力矢量与岩体实际阻力矢量的
关系模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对裂隙岩体的爆破破碎的理论研究及施工技术的研究具有
一定的实际意义。
ICP-AES 法测定地质样品中微量锆、 铪的研究
王英滨
1997, 11(3): 358.
摘要
(
94
)
PDF
(294KB) (
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在2%酒石酸介质中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干扰元素以 ICP-AES 法分别在
343∙823nm 和264∙141nm 直接测定地质样品中的微量锆和铪。锆的检出限为0∙5×10
-6 铪
为0∙4×10
-6 。此方法简单、快速应用于地球化学标准样品中锆和铪的分析取得了满意
的结果。
INDEPTH 与 INDEPTH-MT 项目简介
冯昭贤 赵文津
1997, 11(3): 363.
摘要
(
296
)
PDF
(223KB) (
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介绍了 “国际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 (简称 INDEPTH) 项目概况、
科学目标和已取得的主要科学成果。着重阐述了作为该项目组成部分的由中国地质大学 (北
京)、美国华盛顿大学 (西雅图)、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合作进行的 “国际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
深剖面探测的大地电磁研究” (简称 INDEPTH-MT) 的任务、科学目标和主要成果以及采用
的仪器设备、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数据处理与反演方法所具有的特色和先进性。
西藏高原大地电磁深探测———亚东—巴木错沿线地区壳幔电性结构
魏文博 陈乐寿 谭捍东 邓 明 胡建德 金 胜 董浩斌 强建科
1997, 11(3): 366.
摘要
(
282
)
PDF
(456KB) (
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展示了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所获得的西藏亚东—巴木错沿线地区电性结构图像;
阐述了西藏中、南部特殊的壳幔电性特征。
从 INDEPTH-MT 结果探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电性结构
谭捍东 陈乐寿 魏文博 邓 明 胡建德 金 胜
1997, 11(3): 375.
摘要
(
68
)
PDF
(257KB) (
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INDEPTH-MT 研究结果表明在雅鲁藏布江未发现反映深断裂的电性显示而在江
孜和仁布之间见有规模宏大、底界深达55km、向北倾斜的低阻高导体。这表明该区可能为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地表出露的实际位置。高导体范围内存在3组反映断裂构造的电性梯度
带和畸变带。3条断裂带向北倾斜沿纵深向主断裂带 F3汇聚。其北侧发育多条南倾断
裂它们共同构成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发散状断裂构造特征。大规模高导体的存在与地下热状
态是密切相关的。
关于印度板块俯冲的探讨 ———据 INDEPTH-MT 研究结果
魏文博 陈乐寿 谭捍东 胡建德 邓 明 金 胜
1997, 11(3): 379.
摘要
(
88
)
PDF
(441KB) (
1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西藏高原的隆升与印度板块俯冲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关于板块俯冲的研究一直成为
国际地学界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回顾了这一地学前缘课题的研究现状;阐述了 IN-
DEPTH-MT 所提供的西藏中、南部全新的地壳电性结构特点;结合地质及深地震探测结果提
出了对印度地壳俯冲过程的推测。认为由于熔融及底熔现象可能使俯冲的地壳逐渐消减
并向北迅速减薄所以估计印度板块俯冲的前沿不会超过当雄。
西藏中、南部壳内高导体与热结构特点 ———INDEPTH-MT 提供的证据
魏文博 陈乐寿 谭捍东 邓 明 胡建德 金 胜
1997, 11(3): 387.
摘要
(
107
)
PDF
(348KB) (
1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以 INDEPTH-MT 发现的西藏中、南部壳内高导体分布特征为依据结合西藏地热
学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喜马拉雅构造带与冈底斯构造带的地壳热结构特点。认为
藏南喜马拉雅地区是以横向发育的中深层区域性热变异带迭加纵向延深的局部热异常带为其
地壳热结构特点。而藏中冈底斯地区则以宽阔热背景叠覆较大面积熔融或局部熔融层为地壳
热结构特点。就热量来源而论喜马拉雅地区以构造生热作用为主而冈底斯地区则来源于
炽热软流圈上隆和熔融或局部熔融层。
先进的大地电磁资料处理和反演方法在INDEPTH-MT中的应用研究
谭捍东 陈乐寿 魏文博 邓 明 胡建德 金 胜
1997, 11(3): 393.
摘要
(
78
)
PDF
(315KB) (
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简述了包括犚狅犫狌狊狋估计、阻抗张量分解、犚犺狅狆犾狌狊理论、二维快速松弛反演、静位移
校正等一些先进的大地电磁资料处理和反演方法的理论。结合犐犖犇犈犘犜犎 犕犜实测资料例举
了它们的应用效果。提供了一套处理野外资料的系统流程。
超宽频带大地电磁信号的采集方法和技术
邓 明 谭捍东 胡建德 金 胜 董浩斌 强建科
1997, 11(3): 401.
摘要
(
108
)
PDF
(407KB) (
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青藏高原地壳巨厚构造复杂。用大地电磁方法 (MT) 研究其壳幔结构必须采集
到 n×10
2 ~3×10 —5 Hz 的大地电磁信号。配合使用 V-5系统和 LIMS 系统进行超宽频带 MT
数据的观测这在我国是首次。两种系统都记录了时间序列。长周期数据采集中应用了远参
考站观测技术。这些为获得高质量的 MT 响应资料提供了条件。
作者中心
在线投稿
作者须知
版权转让协议
论文模板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