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1992年 第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2-12-30
    东特提斯二叠—三叠纪事件概述
    Walther C.Sweet 杨遵仪 J.M.Dickins 殷鸿福
    1992, 6(4):  373. 
    摘要 ( 75 )   PDF (888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译自《东特提斯二叠—三叠纪(P/T)事件》(英文本)第一章,包括六方面内容:(1)生物地层学,利用腕足类、菊石类、牙形石和植物,建立P/T界线间隔的生物地层表;(2)地球化学研究,讨论目前可用资料,绘出P/T界线间隔的δ13C和δ16O剖面;(3)古地磁研究,借以决定同一界线间隔的划分;(4)火山作用,大多数作者用火山成因解释P/T界线间隔;(5)生物更替原因,包括主要的海侵,广泛的火山作用和火流星的溅射;(6)多方面证据说明P/T界线最好划在Changxingensis带和Isarcica带之间。
    西秦岭西段志留纪遗迹化石
    杨式溥 胡云绪
    1992, 6(4):  384. 
    摘要 ( 70 )   PDF (3062KB) ( 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西秦岭西段志留纪海水深浅不同的两种遗迹相及其沉积环境,一种是甘南迭部拉路沟中志留世晚期浅海砂岩系所含Cruziana遗迹相,另一种是川北若尔盖晚志留世早期深海复理石Nereites遗迹相。共描述遗迹化石10属11种,其中建立3个新遗迹种。这些遗迹化石对研究西秦岭的地层发育、沉积矿产和古环境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生物成因标志,对我国的遗迹化石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资料。
    从有孔虫分析西藏南部白垩纪海平面升降
    万晓樵
    1992, 6(4):  392. 
    摘要 ( 74 )   PDF (558KB) ( 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中的最大海侵时期。海平面的升降改变了海洋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从而影响了有孔虫的演化与发展。根据对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及演化类型的研究,认为西藏白垩纪最大海侵时期形成于赛诺曼期与土仑期的界线附近。此后海平面总的处于下降趋势,只是在康尼亚克期至三冬期海平面又有回升。马斯特里赫特末期有孔虫的大量灭绝反映了白垩纪与第三纪界线事件的影响。
    我国矿物晶体形貌学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王文魁
    1992, 6(4):  399. 
    摘要 ( 60 )   PDF (453KB) ( 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物晶体形貌学在我校的创建和发展基本上是我国这一学科沿革的缩影。彭志忠教授1959~1965年开创了《晶体测量》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填补了我国矿物学中一个分支学科的空白。后来中断了。1982年以来得以恢复并引入微形貌学的内容,从而不仅建成了较完善的现代《矿物晶体形貌学》学科,亦促进了我国矿物学的全面发展。
    黄铁矿热电结构
    邵伟 孙岱生 陈光远
    1992, 6(4):  404. 
    摘要 ( 82 )   PDF (471KB) ( 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提出了半导体矿物热电结构的概念。以黄铁矿为例提出了热电结构的分类命名,金矿床黄铁矿热电结构系列的实例,广泛的标型意义,热电结构测试方法。
    系统矿物学与矿物种
    王濮 翁玲宝 陈代璋
    1992, 6(4):  411. 
    摘要 ( 86 )   PDF (591KB) ( 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矿物学是矿物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对已发现的全部矿物种的特征及其分类体系进行全面的综合系统研究。它具有完全性、系统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学科特点。文内分析了1979年底以前的矿物种、1980~1989年新矿物和我国发现的新矿物在系统矿物学晶体化学分类体系中大类和类中的分配,探讨了控制矿物种数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提出了系统矿物学当前的迫切任务。
    火山沉积建造——最重要的含锰建造
    孟祥化 刘红军
    1992, 6(4):  418. 
    摘要 ( 93 )   PDF (660KB) ( 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沉积建造分析原理,提出了一个含锰沉积建造新的系统分类,并指出火山沉积建造的形成与地壳的破裂有关,控制含锰建造矿质来源的主要因素是板块构造活动引起的深成幔源热动力场。 我国地史上发育的含锰建造具有多旋回性、分区性。每次大的区域张裂活动之后和全球海平面上升阶段均有特定的含锰建造层的产出。把火山沉积建造作为最重要的含锰建造提出来,对于开辟新的研究思路和找矿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种低海平面时期的沉积岩相——深水盆地相碳酸盐砾岩层序
    梁传茂 G.M.Friedman 郑昭昌
    1992, 6(4):  426. 
    摘要 ( 60 )   PDF (426KB) ( 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认为北美阿巴拉契亚地区和我国贺兰山地区奥陶系的一套碳酸盐砾岩层序,就是低海平面时期的一种特殊沉积岩相。这种岩相不仅是古海洋条件变化的一种标志,而且也是良好的油气储集层。文中主要从沉积学的角度解释了它们的形成机制。
    广东茂名高岭土的特性与应用研究
    苏良赫 金振清
    1992, 6(4):  431. 
    摘要 ( 82 )   PDF (405KB) ( 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茂名高岭土资源的地质、矿石、选矿工艺、产品性能和应用等内容做了研究和论述。茂名高岭土是我国罕见的优质高岭土,作为涂料,高岭土的质量可与英国S.P.S.土和美国的ALPHACOTE土相媲美。茂名高岭土的开发与应用,不仅将改变我国依赖进口造纸涂料高岭土的不合理局面,而且有可能打入国际市场。
    煤变质作用研究
    杨起
    1992, 6(4):  437. 
    摘要 ( 65 )   PDF (625KB) ( 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4个方面扼要地讨论了煤变质作用的近期进展。在煤级参数方面对镜质体反射率及其缺点和弥补的方法做了介绍,简述了近来提出的新的煤级参数。在煤化作用机理与特点方面概述了涉及煤化作用的煤结构研究新进展及其在煤化过程的演变中与镜质体反射率、挥发份的内在联系;煤化作用跃变与沥青化作用;“惰性组的煤化径迹”——煤化作用的一个新的方面。新的煤变质作用类型探讨。煤变质因素和煤化作用平衡,煤变质作用研究应用于其它地质学科。最后提出了应进一步研究的煤变质问题。
    鄂东南—赣西北地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体岩浆起源、演化与成矿
    石准立 张永利
    1992, 6(4):  444. 
    摘要 ( 85 )   PDF (1351KB) ( 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以野外工作为基础,通过对本区侵入体侵入顺序的确定,结合岩浆起源和演化的研究,将鄂东南—赣西北地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体划分为9个单元、4个超单元。主要根据岩浆岩与成矿的时间关系,将本区内生成矿作用划分为8个成矿阶段并查明了其与岩浆岩单元的时间、空间关系。依据控制成矿作用的岩浆物质同源性,建立了与超单元相对应的5个成矿亚系列。通过区域构造演化的研究,提出了本区导岩构造的演化控制了不同构造阶段岩浆岩单元的空间分布,从而总结和阐明了受本区岩浆侵入所控制的铁、铜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邓阜仙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岩浆来源与演化
    宋新华 周珣若
    1992, 6(4):  458. 
    摘要 ( 64 )   PDF (818KB) ( 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An-Ab-Or-Q-H2O体系相图等对邓阜仙复式岩体的分析研究表明。四期花岗岩为同一深部岩浆房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的产物,岩浆房深度约为12km,并且该岩体的主体第一期岩浆也经历了部分就地结晶分异作用。邓阜仙岩体不仅仅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而且还显示出某些Ⅰ型花岗岩的特征,其源岩可能为前寒武纪的正、副变质岩混杂的岩石。该岩体总体上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且从第一期到第四期有着同碰撞向板内花岗岩变化的趋势,反映了本区从印支到燕山晚期陆壳成熟度不断增强的过程。
    胶东变质超镁铁—镁铁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幔源区性质
    杨忠芳 赵伦山 徐景奎
    1992, 6(4):  470. 
    摘要 ( 55 )   PDF (709KB)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地球化学方法为研究手段,结合野外宏观地质特征,论述了胶东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建造中超镁铁—镁铁质岩石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超镁铁—镁铁质岩石为地幔不同程度熔融的产物,超镁铁质岩石相当于科马提岩类;镁铁质岩石为拉斑玄武岩类,并按橄榄质科马提岩→玄武质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演化系列的化学组成表现出连续的变化趋势。 拉斑玄武岩中的微量元素(主要是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环境与现代板块构造的典型火山(岛)孤或孤后盆地环境相类似,并反映出地幔源区具有“富集型”地幔的特点,且存在着地幔不均一性。
    中国沉积盆地演化与联合古陆的形成和裂解
    刘和甫
    1992, 6(4):  480. 
    摘要 ( 69 )   PDF (1072KB) ( 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沉积盆地演化与全球动力学体系有关,可以划分为裂陷盆地序列、压陷盆地序列和走滑盆地序列。在空间上受东特提斯构造体系域与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的制约,在时间上受联合古陆形成和裂解两个构造阶段的影响。因此,在各类原型盆地基础上可以产生反转盆地和复合盆地。中、新生代盆地与古生代盆地之间存在着新生性、再生性和反转性等关系。
    论壳内韧性流层及其构造表现
    宋鸿林 单文琅 傅昭仁
    1992, 6(4):  494. 
    摘要 ( 71 )   PDF (1592KB)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球物理探测表明,在上地壳之下有一不均匀分布的壳内低速层,中地壳之中还有一些局部的低速层。现代破坏性地震震源主要集中于10~15km深处,相当于这一低速层之顶部,处于脆韧性过渡带内。从岩石变形的角度看,这个低速层是一个壳内的韧性流变层,以发育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和褶叠层构造为其特征。它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是不均一的,代表了地壳尺度的韧性剪切带,在地壳构造的演化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顺层滑动构造对安徽狮子山矿田“多层楼”矿床的控制
    储国正 李东旭
    1992, 6(4):  504. 
    摘要 ( 69 )   PDF (615KB) ( 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铜陵聚矿区的狮子山矿田,大部分矿床的主矿体具有顺层产出的特点,故有“多层楼”之称,本文在对狮子山矿田构造要素进行详细观测的基础上,进行了构造变形系统时序与形成机制的研究及构造复合效应的分析,重点对顺层滑动构造的特点和成因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认为狮子山矿田矿床的主要构造控制因素是多层顺层滑动,从而较合理地解释了该矿田的矿床在空间上呈“多层楼”分布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