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1992年 第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2-09-30
    回顾过去,信心倍增,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庆祝中国地质大学建校40周年
    程业勋
    1992, 6(3):  241. 
    摘要 ( 116 )   PDF (226KB) ( 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1952年,正当我国即将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准备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之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北京地质学院。至今,已走过了40年的历程。
    西太平洋晚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化石带的划分
    徐钰林
    1992, 6(3):  243. 
    摘要 ( 115 )   PDF (787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菲律宾海东、北部“大洋钻探工程”125航次782A相786A二个钻孔晚第三纪的钙质超微化石。根据Okada和Bukry分带。本区自下而上划分为13个带(或亚带)。讨论了渐新世和中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及第三纪和第四纪的界线。本区存在3个沉积间断:晚渐新世与中中新世之间: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以及晚中新世与早上新世之间。修正了Cyclicargolithus abiseclus的时限分布,提出了 Cycliargolithus floridanus floridanus和cychcargoluhas flondanus abisectus是Cyclicargolithus floridanus的2个生态亚种。
    唐古拉山中侏罗统缅甸光牡蛎(Liostrea birmanica REED)壳层的事件沉积成因及其环境意义
    阴家润 史晓颖 苟金 雷振宇
    1992, 6(3):  254. 
    摘要 ( 115 )   PDF (1011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古拉山地区中侏罗统产出丰富的牡蛎类化石,特别是缅甸光牡蛎Liostrea bir—manica Reed分布更为广泛,而且多以介壳层形式产出。在唐古拉山的冬曲,窝布茸曲及青藏公路108道班等地剖面上,栖息于软基底的表生底栖双壳类Liostrea birmanica形成近原地埋葬的介壳层堆积;内生的Ceratomya动物群则多散布于沉积物中,形成原地埋葬的化石群.它们和以丛藻迹Chondrites为主体的遗迹化石群依次重复出现,构成一个和风暴沉积事件相关的底栖动物群替代序列。Liostrea birmanica介壳层是风暴高峰期的侵蚀和再沉积所形成的,风暴期以后水下沉积间断所形成的轻度固化的软基底则迅速地被潜穴生物占领(丛藻迹Chondrites ich—nosp.和根珊瑚迹Rhizocorallium ichnoSp.);而以深挖穴滤食类型为主的Ceralomya组合则是好天气时的原地埋葬。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指示着介于正常浪基面以下,风暴浪基面以上的低沉积速率浅水碳酸岩台地沉积环境。
    中国北方大陆下的地幔热柱与岩石圈运动
    邓晋福 赵海玲 赖绍聪 罗照华 莫宣学 吴宗絮
    1992, 6(3):  267. 
    摘要 ( 124 )   PDF (662KB) ( 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首次提出中国北方大陆下存在一个地幔热柱的论证,并提出亚热柱(sub—plume)的新概念。热柱的中心与边缘部分的隙间熔浆分别为苦橄质玄武岩与碱性玄武岩。在渐新世到中新世约18.4 Ma内,北方大陆以3.26cm/a的速率向东南飘移了约600km,使日本海、渤海—华北平原等脱离热柱。导致晚第三纪日本海扩张的停止,渤海—华北平原等早第三纪火山喷发的突然中止。火山喷发期间,在热柱头部若干个亚热柱的形成,好似若干个“铆钉”穿入岩石圈,有效地阻止了岩石圈的飘移(这时的飘移速率只有0.05cm/a),我们把火山喷发称为固定岩石圈的“铆钉效应”。
    中国中始新世—早更新世构造事件与应力场
    万天丰 曹瑞萍
    1992, 6(3):  275. 
    摘要 ( 290 )   PDF (904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始新世—渐新世(52—23.3Ma)的华北构造期是以太平洋板块朝NWW方向位移为主要特征,使我国大陆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造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褶皱、逆掩断层和许多走向近东西的正断层、单断箕状盆地。此构造事件的发生可能与始新世末期北美、加勒比海和东太平洋的大量微玻璃陨石的坠落、冲击有关。中新世--早更新世(23.30.7Ma)的喜马拉雅构造期是以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向北推移为主要特征,造成喜马拉雅山和日本列岛南部的俯冲带,使我国西部发育走向近东西的褶皱、逆掩断层系,而在东部地区则形成许多走向近南北的深切地幔的正断层系.并使南海与日本海再次张开。出现洋壳。喜马拉雅构造事件可能与印度洋、南亚、澳大利亚附近地区的微玻璃陨石群的冲击有关。
    阿拉善地块北缘的蛇绿混杂岩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吴泰然 何国琦
    1992, 6(3):  286. 
    摘要 ( 139 )   PDF (807KB) ( 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拉善地块北缘新近发现两条蛇绿混杂岩带,即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和查干础鲁蛇绿混杂岩带。这两条蛇绿混杂岩带在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特征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前者规模巨大,表现为洋壳的性质,是华北地台和中亚陆块的最终缝台线;后者表现为弧后小洋盆的性质,是华北地台北缘的一条岛弧和地台的缝合线。这两条蛇绿混杂岩带的发现,以及对它们性质的研究。对该区的构造单元划分和大地构造演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为邻区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依据。
    青海共和7级地震卫星热红外临震增温前兆
    强祖基 赁常恭
    1992, 6(3):  297. 
    摘要 ( 114 )   PDF (341KB)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阐述了卫星热红外通道探测地球表面温度的优势和青海共和卫星热红外震兆异常特征,并谈到了物体红外辐射的基本原理以及热红外形成机制。
    成矿系列研究问题
    翟裕生
    1992, 6(3):  301. 
    摘要 ( 166 )   PDF (480KB) ( 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矿系列研究正处于兴起阶段。研究成矿系列的思路是:以区域构造一地球化学为环境背景,以构造-成岩-成矿为统一体系,以矿床的时空演化为主线,探讨成矿系列的形成、分布和演化规律。成矿系列的结构指各矿床类型间的时间、空间、物质和成因上的联系,包括“共生性”、“连续性”、“分带性”、“重叠性”、“过渡性”和“互补性”。研究这些性质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不同成矿时代生成的成矿系列间存在复合关系。成矿系列的复合是产生“多成因、多矿源、多阶段矿床”的重要原因。我国大地构造具多旋回特点,因而成矿系列复合具有普遍意义。
    含有机质热水溶液与金、铜、汞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刘金钟 傅家谟 卢家烂
    1992, 6(3):  309. 
    摘要 ( 105 )   PDF (560KB)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含有机质(脂肪酸、腐植酸,氨基酸、原油、油田卤水等)热水溶液对岩石中Au、Cu、Hg的淋滤活化作用.结果表明,含一定有机质的水溶液对岩石中Au的淋滤能力超过含NaCl、KCl等盐类的卤水,含有机质和盐类的卤水的地球化学性质基本上取决于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行为。原油、油田卤水对HgS有较强的溶解作用,腐植酸及低分子的脂肪酸、氨基酸对HgS的溶解基本上不起作用。丙氨酸是岩石中Cu的有效活化剂,常温下可使岩石中46%的Cu进入水溶液。
    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和动力学背景
    陈发景 汪新文 张光亚 曹守连 罗传容
    1992, 6(3):  317. 
    摘要 ( 119 )   PDF (837KB) ( 1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有大约26个含油气盆地。盆地主要有两种类型:(1)伸展盆地;(2)前陆(或挠曲)盆地。第一种伸展盆地主要位于东部,第二种前陆盆地主要位于中部和西北地区。本文讨论了伸展和前陆盆地的以下特征:(1)沉降史;(2)热史;(3)构造样式和运动学。结合深部地球物理和火山岩资料,确定了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并且推测盆地形成与西太平洋板俯冲作用和特提斯洋闭合有关。
    河东煤田地史—热史模拟与煤变质演化
    汤达祯 杨起 潘治贵
    1992, 6(3):  328. 
    摘要 ( 284 )   PDF (674KB) ( 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东煤田是华北石炭二叠纪重要煤田之一.本文采用盆地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煤田地史一热史模型,恢复了煤变质演化历程,总结出煤级分布规律。
    不同煤级煤的沥青质H1-NMR分析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蔡云开
    1992, 6(3):  338. 
    摘要 ( 135 )   PDF (580KB)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核磁共振(H’—NMR)分析,对来自鄂尔多斯盆地不同煤级煤(?)0.43%—1.80%),的沥青质结构组成特征和演化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煤沥青质分子结构组成与腐殖型母质密切相关,其基本结构单元可能是核心由23以上的芳环组成,取代烷基较多而短,以23个碳原子为主,芳香缩台程度低,结构松散.沥青质在热演化过程中和平酪根一样也经历了形成、解聚、凝缩和聚合等演化阶段。依据实验得到的沥青质各类氢相对含量、取代基的平均碳数和芳香度等结构参数不仅丰富了煤系热演化程度的指标、揭示了煤成烃的机理,而且为油源对比提供了新参数.经过数据处理所建立的各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如faH与HA和B,为直接利用H’—NMR资料提供了方便。
    黄河公伯峡古风化花岗岩石英表面结构的工程地质研究
    陈亚明 张咸恭
    1992, 6(3):  347. 
    摘要 ( 92 )   PDF (519KB) ( 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黄河公伯峡电站古风化花岗岩中的石英表面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其特征表明是在典型的高能化学环境下形成的,这与现代风化花岗岩石英表表面结构特征明显不同,为鉴定古风化花岗岩提供了依据。
    非接触极化曲线法实验研究的一些结果
    傅良魁 戴仁寿
    1992, 6(3):  354. 
    摘要 ( 106 )   PDF (708KB) ( 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讨论了利用非接触极化曲线法进行物探异常源评价的可行性。阐明和比较了接触极化曲线法和非接触极化曲线法的异同,并给出了黄铜、石墨及天然硫化矿石标本分别在自来水中和在0.01M的CuSO4溶掖中实验测得的(视)阴极、阳极反应电位。(视)阴极、阳极极化曲线的差异以及某些反应段的极限电流密度。在利用反应电位,极差优势进行极化标本的识别和用极限电流密度推算反应物浓度以及利用视反应电位反演求取真反应电位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
    孕镶金刚石钻头全尺寸钻进与模拟钻进之间的相似关系研究
    夏柏如 李世忠
    1992, 6(3):  364. 
    摘要 ( 113 )   PDF (522KB) ( 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不同直径的钻头钻进同样岩石时,各参数间的相似关系是利用室内模拟钻进资料和历史钻进资料指导和分析钻探生产实际的基础和桥梁。本文根据相似理论以及金刚石钻进碎岩机理分析了孕镶金刚石钻头全尺寸钻进和模拟(微钻)钻进的相似关系.揭示和讨论了钻头唇面的压力分布规律,每转切入深度相等的条件下钻压相似关系、钻速相等的条件下规程参数相似关系以及钻头磨损相似关系。并且通过实际钻进试验多种岩石,验证了这些关系的正确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