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出版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1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8-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阿尔金断裂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
葛肖虹 张梅生 刘永江 叶慧文 石采东
1998, 12(3): 295-301.
摘要
(
87
)
PDF
(310KB) (
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分隔了塔里木与柴达木盆地,是新生代中亚大
陆内一条重要的走滑断裂带,目前已成为中、外地学界瞩目的研究热点。作者阐明了在该项
研究中应解决的3个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研究思路:(1) 关于断裂形成时代的研究,目前存
在3种不同认识。其一,认为早古生代阿尔金断裂就已存在,强调自早古生代以来断裂的多
期活动;其二,认为断裂从华力西—印支期就开始活动;其三,作者根据柴达木盆地中由于
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而引起的 “反犛型” 同沉积构造的雏型从始新世晚期才开始出现,因而
认为阿尔金断裂从始新世晚期才开始出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查明断裂带内出露的不同时代
的地层岩块究竟属于原地岩块还是异地岩块?同时应对断裂本身进行变形年代学研究;(2)
断裂运动学特征的研究。这关系到断裂两侧原有构造带、地块和原型盆地的构造复位问题,
作者认为通过断裂旁侧牵引构造形成的过程来研究断裂运动学演化的特征是一重要途径;(3)
断裂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的影响。这3个科学问题的解决,对于重新认识中国西北大陆构造
的格架,对于中国西北地区找油勘探的战略部署都有重要意义。
北京西山南部中生代早期的构造变形相和古地热异常
宋鸿林 朱 宁
1998, 12(3): 302-310.
摘要
(
94
)
PDF
(439KB)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北京西山房山变质核杂岩的盖层下部在一套由元古界及早古生界岩层组成的韧性
流变中间层中发育一套反映伸展体制下近水平剪切造成的固态流变构造其形成于中生代早
期。区域构造变形相分析表明这套固态流变构造在空间上分布具不均一性从变质核杂岩中
心向外约25km从固态流变变形相过渡为脆裂剪切变形相。对其变形强度、变形时的温度
和围压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构造变形对温度具有敏感性固态流变构造基本上发育在300℃
以上的古地温异常区。结合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特点可以认为幔源热活动是本区古地热异
常的主因是陆内造山的触发因素。
江西大背坞地区浅变质碎屑岩中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
陈柏林 董法先 沈庭远
1998, 12(3): 311-317.
摘要
(
77
)
PDF
(377KB) (
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浅变质碎屑岩中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不同于长英质岩石中的韧性剪切带。以江西
大背坞地区为例阐述了在浅变质碎屑岩中鉴别韧性剪切带的标志提出这种变形的构造岩
的分类方案同时对大背坞地区韧性剪切带进行应变测量和剪切位移估算最后在岩石组构
特征和综合分析基础上指出这种韧性变形机制是粒间滑动和粒内变形其形成深度5~8km、
温度250~350℃、压力0∙10~0∙20GPa是一种发育在地壳浅层次的低温低压条件下的韧
性变形其变形变质作用相当于低绿片岩相。
第三纪青藏高原面高程与古植被变迁
魏明建 王成善 万晓樵 伊海生
1998, 12(3): 318-326.
摘要
(
106
)
PDF
(454KB) (
1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收集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全部有关青藏高原第三纪古植被的研究资料从整体
角度对青藏高原的古植被演化史与高原面高程变化史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青藏高原第三纪
古植被经历了由古老、湿热环境下的热带低地森林脉动式地渐变为热带、亚热带山地森林
及灌丛草原。反映高原是阶段性、持续上升的其间不存在大幅的降低过程。冈底斯山、念
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昆仑山所围限的藏北高原比喜马拉雅山系隆升早且在整个第三纪
都比喜马拉雅山高到上新世的中、晚期其高度已达海拔3000m 以上。喜马拉雅山系成为
世界屋脊是第四纪以来的事。
西藏聂拉木地区中 、 下侏罗统化石碳酸盐岩微相研究及沉积环境分析
赵文金 万晓樵
1998, 12(3): 327-335.
摘要
(
97
)
PDF
(241KB) (
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西藏聂拉木地区早、 中侏罗世碳酸盐岩分布广泛, 岩石类型多, 海相化石丰富。 在
结构成因分类基础上, 将本区碳酸盐岩分为 3 个大类、 12 种化石碳酸盐岩微相类型, 分析了
每种微相的基本沉积条件和形成环境。 根据微相的相邻和共生关系, 建立了 4 个主要微相组
合, 解释了各种微相组合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 建立了藏南早、 中侏罗世的沉积模式。 通过
综合分析认为, 该地区中、 下侏罗统普普嘎组及聂聂雄拉组是大西洋型被动陆缘的产物。
菲律宾海盆东北部晚始新世以来放射虫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李 杰 徐钰林
1998, 12(3): 336-345.
摘要
(
93
)
PDF
(369KB) (
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东昆仑晚古生代末—中生代中酸性火成岩与陆内造山过程
郭正府 邓晋福 许志琴 莫宣学 罗照华
1998, 12(3): 344-352.
摘要
(
113
)
PDF
(445KB) (
2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利用岩石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回溯了东昆仑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构造 岩浆演化历
史。研究表明东昆仑晚海西期—早燕山期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 (1) 洋脊形成与扩张阶
段(309~260Ma);(2) 大洋板块大规模俯冲阶段(260~230Ma)火成岩具安第斯型活动大
陆边缘构造属性; (3) 陆内造山阶段(230~190Ma)陆壳的厚度相当于260~230Ma 期间
的两倍南、北边缘构造性质与深部过程具较明显差异与不对称性。南缘深部总体特征是
“壳热而幔冷”暗示着陆壳与壳下岩石圈之间可能沿莫霍面有较大的构造拆离;北缘在壳底
具岩浆底侵作用其深部特征为 “壳冷幔热”。自晚海西期—早燕山期东昆仑岩石圈缩短总量
(平均值)约为1463km。
江西德兴银山火山岩 次火山岩岩石学研究
叶 松 王群
1998, 12(3): 353-359.
摘要
(
116
)
PDF
(375KB) (
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银山火山岩 次火山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化学成分以低 Ti、Na高 K 和相对富
Al 为特征。微量元素∑REE 较低K、Rb、Th、U、La、Ce 富集和 Ti、Ta、Sr、P、Yb 相对
贫化。从第一旋回到第三旋回随着 SiO 2 含量降低Al 2 O 3 、FeO ∗ 、MgO、CaO、Na 2 O 含量
以及∑REE、∑Ce/∑Y、(La/Yb) N 逐渐升高岩性由流纹岩→流纹英安斑岩→英安质熔岩和
英安斑岩→粗面安山斑岩表现连续的反序演化。起源于下部地壳的英安质母岩浆同化混染
了部分上地壳的硅铝层物质并演化形成以英安质岩浆为主、顶部有一层富 SiO 2 、K 的流纹质
岩浆、底部有少量粗面安山质岩浆的带状岩浆房。断裂构造诱发岩浆房自上而下逐层抽取喷
发—侵位形成反序的火山岩 次火山岩。
黄铁矿霍尔效应测量及载流子参数标型
邵 伟 陈光远 孙岱生 李胜荣 张秀宝
1998, 12(3): 360-366.
摘要
(
101
)
PDF
(370KB) (
2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用范德保法研制了半导体矿物霍尔系数及电阻率测量设置。阐述了天然半导体矿物
样品通常具有质地甚不均匀、性质参数变化范围甚大等特殊性及与此有关的霍尔效应测量技
术要点。以山东省东部乳山地区9个石英脉型金矿床黄铁矿的霍尔效应测量及其标型研究为
例首次提出了黄铁矿载流子参数标型特征及在预测金矿床成矿规模、矿物学填图等方面的
应用意义。
地质流体 岩石反应的地球化学动力学方法
岑 况
1998, 12(3): 367-373.
摘要
(
120
)
PDF
(335KB) (
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提出了一个以矿物生成和溶解的速率确定体系矿物沉淀的量来模拟水 岩反应的新方
法。新固相在体系中沉淀的量只依赖于沉淀速率而不是依赖于水 岩之间的平衡。考察了一
个矿物溶解生成次生矿物最终趋于平衡的溶解沉淀反应演化结果表明在水 岩体系中对于次
生矿物的部分平衡假定在许多情况下都不能成立。在这样的反应演化过程中亚稳矿物与溶液
之间总保持过饱和态矿物的沉淀速率随反应的进展而变化。同时当主要溶解矿物达到平
衡而溶解作用停止时次生矿物沉淀尚未停止直到体系饱和指数全部趋于0时才达到总
体平衡。用动力学方法处理地球化学过程中的水 岩反应比准稳平衡的简单假设更合理因为
动力学方法更符合自然情况同时产生了关于时间过程的时间尺度信息。
鄂西北竹山银洞沟银金矿床构造控矿特征
雷世和 唐桂英 张子才
1998, 12(3): 374-379.
摘要
(
101
)
PDF
(344KB) (
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银洞沟银金矿床位于扬子地台北缘武当推覆体西部产于武当群变火山岩组与变沉
积岩组间的顺层型韧性剪切带中与构造变形密切相关。晋宁期的伸展作用产生了顺层型韧
性剪切带韧性变形变质作用促使原岩中银金等贵金属、多金属元素活化迁移随剪切变形
变质热液在强应变带中沉淀形成初始矿源层。印支期的陆 陆碰撞作用促成不同层次面型
剪切带岩石褶皱、韧 脆性推覆成矿元素从初始矿源层中再次活化、运移随着沿褶皱轴面
劈理发育的烟灰色糜棱岩化石英脉的形成沉淀富集于石英脉中形成银金矿床。脆性变形
的叠加使含矿石英脉产生扭动促使成矿元素的局部富集形成透镜状或板状矿体。成矿
元素的垂直分带是由构造环境的变化导致成矿元素的叠生作用而形成的。多硅白云母及白云
母年龄的测定表明该矿床的成矿期为印支期。
东天山康古尔金矿床成矿物源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张连昌 姬金生 曾章仁 韩照信
1998, 12(3): 380-387.
摘要
(
87
)
PDF
(379KB) (
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康古尔金矿床属晚古生代火山岩区剪切带蚀变岩型金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矿石中铅为正常铅热液系统硫同位素组成为陨石硫型矿石中碳、钕同位素组成具深源特
征同时矿石与火山岩围岩中的 Si、Sr、S、Pb 等同位素组成相近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
体围岩———火山岩晚期有少量来自矿区附近的侵入岩。铅、锶同位素组成反映成矿过程中
也有少量壳源物质的加入。
最小特征标度方法与应用
杨永华
1998, 12(3): 388.
摘要
(
105
)
PDF
(300KB) (
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从非相似性出发根据样品之间距离最小原则定义典型样品建立一个线性模型
它突出表现了样品集的共性特征。在最小标度区间内研究样品有利于区别不属于同一母体
的异常样品这个方法适用于地质对象的评价和分类判别。对照特征分析讨论了使用最小
特征标度样品的可行性说明了它们在用法上的区别和预测效果的差异。
建立辫状河储层地质模型的露头调查———以张家口地区为例
伍 涛 王德发
1998, 12(3): 394.
摘要
(
96
)
PDF
(380KB) (
1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根据储层沉积学原理对张家口地区辫状河砂体的成因进行分析划分出3级层次
界面和6种岩石相类型对沉积、成岩作用与储层物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沉积作用
是影响砂体物性的主要因素成岩作用对物性的改造受沉积作用控制;砂岩物性和粒度中值
及泥质含量密切相关胶结物对孔隙度有一定影响对渗透率影响较弱。各次洪泛事件的能
量大小控制了有利储集带的分布。最后建立了辫状河砂体的一维和二维储层地质模型。
构造应力场在隐蔽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曾联波 田崇鲁
1998, 12(3): 401.
摘要
(
96
)
PDF
(284KB) (
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显微煤岩学角度探讨六盘水地区龙潭煤系低煤级煤的生烃状况
刘惠永 翁成敏 张爱云
1998, 12(3): 406.
摘要
(
90
)
PDF
(313KB) (
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从显微煤岩学角度探讨了贵州六盘水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煤系煤的生烃状况。研究表
明树皮体和基质镜质体是研究区煤岩显微组成中主要的两种富氢组分“富镜质体 较富树
皮体” 是主采煤层典型的煤岩组合特征在成烃演化过程中富氢镜质体和树皮体对生烃作
出了主要贡献。渗出沥青体充填于镜质体微裂隙或细小孔洞以及丝质体胞腔中。这些微裂隙
和胞腔对煤成油的保存、富集和运移起到关键作用。显微组分间的这种配置关系为煤成油藏
的形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六盘水地区具有形成煤成油藏的母质条件同时在煤层中具
有较好的保存富集以及运移条件如果存在有利的地质背景与之相配合研究区煤成油藏的
勘探开发工作将具有十分乐观的前景。
指示变异函数在裂隙介质渗透性参数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康永尚 杜 强 万 力 胡伏生
1998, 12(3): 412.
摘要
(
94
)
PDF
(361KB) (
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简要介绍了变异函数和指示变异函数的概念以拉西瓦水电站坝址区右岸花岗岩体
裂隙介质渗透性研究为例利用一般统计法、变异函数和指示变异函数的方法分析了单位吸
水量数据。结果表明指示变异函数能够很好地表征裂隙介质的非均质和各向异性特征特
别是极端值(极端大或极端小)的空间连续性程度是进行裂隙介质渗透性研究的有效工具。
SiO 2 -TiO 2 -ZrO 2 陶瓷涂层工艺的研究
俞心刚 马鸿文
1998, 12(3): 418.
摘要
(
103
)
PDF
(199KB)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个计算因开采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产生地面沉降的数学模型
刘金韬 金晓媚 张杰坤
1998, 12(3): 419.
摘要
(
98
)
PDF
(322KB)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采条件下多时段水量均衡法的应用研究
任增平 李广贺 于莉 贾道昌 边农芳
1998, 12(3): 425.
摘要
(
118
)
PDF
(334KB) (
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根据大武水源地多年大强度持续超采呈现出来的岩溶水的补、迳、蓄、排特征和水
位、水量长期监测资料在传统水均衡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开采条件下多时段水量均衡法并
将其应用于大武水源地的可采量计算中。最后依据评价结果建立了不同开采条件下大武水
源地可采量预测模型。
氮迁移转化对地下水硬度升高的影响
王东胜 沈照理 钟佐 焱 木 陈 亮
1998, 12(3): 431.
摘要
(
74
)
PDF
(320KB) (
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被动源激发极化法的野外试验结果
杨 进 谭捍东 傅良魁
1998, 12(3): 437.
摘要
(
80
)
PDF
(298KB) (
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场差分信号的采集特点及数据采集系统
邓 明 何展翔
1998, 12(3): 442.
摘要
(
112
)
PDF
(293KB) (
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多制式供电、早期检测、密集采样是捕捉电场差分信号的有效测试方法。与传统的
激发极化数据采集方法相比电场差分法增加了供电的周期扩大了采样的时间区段提高
了采样的速度。这将给电场差分法的研究工作提供丰富和精确的信息。
煤层煤质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潘和平 黄智辉
1998, 12(3): 447.
摘要
(
80
)
PDF
(232KB) (
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 要 以确定煤质参数的体积模型法为基础结合煤样实验室分析资料利用概率模型法
(多元线性回归) 确定煤质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经 F 检验说明建立的方程组有效线性关
系显著。实际解释结果表明解释模型估算的煤质参数与煤样实验室分析的煤质参数之间一
致性好解释精度高。
中心取样含水样品分离装置设计研究
何跃文 李砚藻
1998, 12(3): 452.
摘要
(
94
)
PDF
(299KB)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中心
在线投稿
作者须知
版权转让协议
论文模板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