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地质!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1-29
    矿床学
    江西相山矿田主要铀矿化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李子颖,张万良
    2016, 30(1):  1-16. 
    摘要 ( 9826 )   PDF (7803KB) ( 158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相山矿田发现近30个铀矿床,矿化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次火山岩)关系密切,不管是划归火山岩型还是斑岩型矿床类型,均属于热液型矿床。从热液矿床的成矿构造特点分析,相山矿田铀矿化主要有隐爆碎屑岩型和蚀变岩型两大类,后者主要有水云母化蚀变岩型和钠长石化蚀变岩型。通过收集资料,结合笔者完成的有关课题成果数据,对各铀矿化类型进行了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隐爆碎屑岩型矿石品位较高,U含量大多大于1%,SiO2、Na2O含量较低,P2O5含量较高,K2O/Na2O比值平均11.51,主要伴生元素有Hf、Sb、Cu、Pb、Zn、Zr等;水云母化蚀变岩型矿化的K2O/Na2O比值平均4.83,伴生元素有W、Pb、Mo、Th、Sb等;钠长石化蚀变岩型矿化的K2O/Na2O比值平均0.19,U与CaO、P2O5关系密切,伴生元素有Sr、Zr、Hf、Sc、W等。从钠长石化蚀变岩型,到水云母化蚀变岩型,到隐爆碎屑岩型,即随矿化岩石U品位的增高,稀土配分曲线呈现出从右倾向左倾有规律的变化。

    赣中良山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沈滔,陈正乐,潘家永,韩凤彬,伍俊杰,吴玉,王永,周振菊
    2016, 30(1):  17-28. 
    摘要 ( 10054 )   PDF (10824KB) ( 156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良山钼矿是近年来赣中地区新发现的钼矿,浅部矿体主要赋存于南华系浅变质岩系的构造裂隙中,矿石类型以含辉钼矿石英脉为主。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含辉钼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呈星散状随机或成群分布,其形态多样,大小集中在2~15 μm,包裹体的类型主要有纯液相包裹体、富气相两相包裹体、富液相两相包裹体和含液体CO2三相包裹体4类,其中以富液相两相包裹体最为发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36~298 ℃,盐度为1.22%~10.11%NaCleqv,密度为0.78~0.99 g/cm3,成矿流体属中—低温、低盐度、较低密度流体;成矿压力估算为13~70 MPa,形成深度为0.5~2.6 km。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包裹体中气液相成分以H2O为主,气相中还有少量的CO2和CO。H、O、S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的δD值介于-61‰~-57.9‰,δ18OH2O值介于-3.32‰~-0.52‰,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成矿热液中的δ34S值介于-1.8‰~+1.9‰,具有岩浆硫的特征。综合成矿地质特征及相关分析,认为成矿流体可能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有关,属于岩浆热液流体,混合作用及钾化作用是促进金属富集沉淀成矿的主要因素,推测矿床属于岩浆热液充填石英脉型钼矿。

    广西平南新坪金矿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探
    李院强,庞保成,张青伟,吕嘉文,周业泉,赖昕,李培荣
    2016, 30(1):  29-35. 
    摘要 ( 10209 )   PDF (3564KB) ( 169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新坪金矿地处大瑶山多金属成矿带六岑矿田,矿体主要受新坪复式背斜和近东西向的断裂破碎带控制,赋存于寒武系黄洞口组砂岩、砂泥岩中。石英流体包裹体数据显示,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低密度含CO2的流体;流体中阳离子以Na+、Ca2+、Mg2+、K+为主,阴离子以Cl-为主。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中水可能主要来源于岩浆,并叠加有变质水,且不排除有少量大气水加入的特征;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范围较窄,多为距离零轴很近的负值,推断可能是深源硫与地层硫的混合。根据本次分析及结合前人研究表明,Au来源具有多源性,主要来源于寒武系地层,但区内深源岩浆岩也有提供Au的可能性。据以上分析,结合前人对该地区矿床成因的研究,初步认为新坪金矿属于变质-岩浆热液叠加成矿。

    岩石学
    西秦岭岗岔金矿赋矿围岩成岩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李金春,申俊峰,刘海明,彭自栋,魏竹君,王冬丽, 窦润吾,蓸卫东
    2016, 30(1):  36-49. 
    摘要 ( 11733 )   PDF (6318KB) ( 172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岗岔金矿是在西秦岭西段北缘发现的中型金矿床,有潜力达到大型。该金矿目前发现的5条金矿脉明显受断裂控制,赋矿围岩浅部主要是一套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该套火山岩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侏罗系郎木寺组。采用锆石U-Pb法对其中的凝灰岩进行定年测试,结果显示年龄为(245±2) Ma,说明该火山岩不是侏罗系而应该属于三叠系。矿区内与金矿脉空间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二者年龄也分别为(242±2) Ma和(246±3) Ma。这说明矿区内侵入体与赋矿围岩属于近乎同时代(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上述测年结果进一步限定了岗岔金矿形成时间为三叠纪早期,即构造岩浆活动之期后的热液期。该结论为深入认识矿床成因、总结成矿规律和指导勘查方向提供了新的依据。

    安徽铜陵桂花冲斑岩铜矿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
    岳紫龙,杜杨松,曹毅,左晓敏,张爱萍
    2016, 30(1):  50-58. 
    摘要 ( 9877 )   PDF (4665KB) ( 158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桂花冲铜矿为安徽铜陵地区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斑岩体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的花岗闪长斑岩。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是斑岩型矿床成矿过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蚀变带岩石开展元素地球化学成分的迁移研究,是分析热液交代蚀变过程的基础。桂花冲铜矿区内围岩蚀变作用比较强烈,蚀变类型主要有钾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分带比较明显,由内向外依次为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矿体主要产于绢英岩化带内。矿化蚀变自早至晚划分为钾长石、石英-绢云母、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4个阶段。蚀变带物质组分迁移结果表明,在蚀变过程中,岩石的主量元素除TiO2、MnO、MgO外,其他元素迁移量发生了明显改变;微量元素除Sr和Cu外,迁移量变化较小,稀土元素在矿化强的部位亏损,在矿化弱的地带富集。岩体及蚀变带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一致,说明岩体与蚀变岩石经历了相同来源流体的交代蚀变,是岩浆流体连续作用的结果。

    北武夷王坞矿区花斑岩与钼矿的关系:来自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定年的证据
    魏娟娟,狄永军,魏英文,张达,罗平,罗国辉,秦晓峰,董越,杨秋,陈杰
    2016, 30(1):  59-68. 
    摘要 ( 12448 )   PDF (3735KB) ( 170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王坞钼铜矿床是北武夷地区近年来发现并正在勘查的具大型规模以上潜力的矿床。在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锆石LA-ICP-MS U-Pb法测年,获得矿区中与钼矿体在空间上关系密切的花斑岩脉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7.5±1.8) Ma(MSWD=1.4),说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通过辉钼矿Re-Os法测年,获得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53.7±3.2) Ma(MSWD=3.9),说明钼矿形成于晚侏罗世。因此,花斑岩脉的成岩时代远远晚于钼矿成矿时代,表明两者无成因联系。通过对比邻区矿床成矿特征并结合现有资料分析,推断王坞矿区成钼岩体为酸性花岗斑岩或黑云母花岗岩,位于南东方向深部,深部找矿前景较好。北武夷地区中生代主要成钼时期为晚侏罗世早期(155 Ma±)和早白垩世早期(135 Ma±),该时期钼铜矿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弧岩浆活动有关。

    西藏仲巴县特提斯喜马拉雅早白垩世日朗组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葛玉魁,王成善,戴紧根,李亚林
    2016, 30(1):  69-77. 
    摘要 ( 9578 )   PDF (4324KB) ( 188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中广泛分布早白垩世火山碎屑岩,但对这套火山碎屑岩的源区缺乏有力的约束。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中西段仲巴地区白垩系日朗组地层中发现一套玄武岩夹层,该玄武岩为碱性玄武岩,表现为LREE富集的分布型式,与典型的OIB和区域上的板内玄武岩类似。玄武岩Nb含量介于下地壳与上地壳之间,Th含量略低于下地壳,具有较高的Th/Nb比值和较低的Ce/Pb,指示岩浆在演化过程中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与雅鲁藏布蛇绿岩混杂岩带中的海山明显不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玄武岩形成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结合日朗组地层沉积环境的分析,该玄武岩可能为日朗组火山碎屑岩提供物源。

    西藏改则热那错地区下—中侏罗统色哇组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崔玉良,王根厚,李典
    2016, 30(1):  78-86. 
    摘要 ( 9753 )   PDF (34784KB) ( 182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改则热那错地区下—中侏罗统色哇组中含粗面玄武岩,元素含量测试表明,其SiO2含量为45.62%~48.46%,Al2O3含量为14.09%~16.51%;Na2O与K2O含量分别为2.68%~4.12%、1.35%~4.73%,K2O/Na2O=0.34~1.77。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有弱的铕正异常;总体富集Rb、Ba、U等元素,亏损Sr、Yb、Th、Y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大洋板内洋岛环境,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未受或很少受到地壳物质和陆下岩石圈的混染。玄武岩、玄武质砾石、灰岩构成了洋岛型岩石组合,结合色哇组为海底扇沉积环境的观点,可以推断班公湖—怒江洋盆在早—中侏罗世发育成熟洋壳。

    南祁连盆地上三叠统阿塔寺组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源岩
    王苏里,周立发
    2016, 30(1):  87-96. 
    摘要 ( 6134 )   PDF (2108KB) ( 124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祁连盆地在晚三叠世时期处于陆相沉积,上三叠统阿塔寺组碎屑岩十分发育。盆地三叠系砂岩的岩性及岩相特征与二叠系非常相似,但是源岩构造背景、物质组成及物质来源与二叠系有所差异。根据地球化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结果,上三叠统阿塔寺组源岩构造背景活动性较强,以活动性较强的大陆岛弧及活动大陆边缘为主,源岩物质组成以长英质火成岩为主。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判断,南祁连盆地上三叠统阿塔寺组沉积物源区以北物源为主,以南物源为辅,中祁连的前震旦系及下古生界变质结晶岩系及花岗岩为其主要物源。

    构造地质学与地层学
    江西南城地区中—新生代推滑覆构造研究
    邓国辉,贺彬
    2016, 30(1):  97-109. 
    摘要 ( 9546 )   PDF (4923KB) ( 191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江西南城地区侏罗系林山群与下伏前泥盆纪变质地层、白垩纪地层与前白垩纪地层接触关系调查和谢家构造窗、竺由新村构造窗、上乌石构造窗、望天石飞来峰的发现及钻孔验证,初步厘定了区内燕山期滑覆构造和喜马拉雅期推覆构造。燕山期滑覆构造发生在中侏罗世末,主滑面沿华力西—印支构造层(D—T2)、燕山构造层(T3—K1)与下伏地层间角度不整合面扩展而成,泥盆纪—早白垩世地层为滑覆体,滑覆在前泥盆纪变质地层之上,动力学来源为太平洋板块由南东向北西对欧亚板块俯冲。喜马拉雅期推覆构造规模大、动力学机制复杂(顺层和切层推覆),彻底打破了华南地区原有的地层沉积层序,形成了现存的横向分带、纵向分层的多层叠瓦、堆垛推覆构造格局。前白垩纪地质体为外来推覆体,由南东向北西推覆堆垛在白垩纪地层之上,白垩纪地层呈“构造窗”分布于前白垩纪地质体之下,动力学来源可能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

    前陆褶皱冲断带冲起构造发育特征:基于砂箱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万元博,李智武,邓宾,刘树根,赵高平,林彤 ,黄瑞
    2016, 30(1):  110-121. 
    摘要 ( 9644 )   PDF (8533KB) ( 187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冲起构造广泛发育于挤压逆冲构造体系和走滑构造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因而备受关注。砂箱模拟模型已经被证明是强大的可视化工具,用来模拟不同岩层中复杂的构造现象。基于相似初始砂箱构造模型条件下不同挤压速率(0.3 mm/s、0.1 mm/s、0.005 mm/s)变形过程,揭示出褶皱冲断带发育过程中的典型两类冲起构造:叠加冲起构造和单一冲起构造,它们对于褶皱冲断带演化过程及其油气勘探具有明显不同的重要性。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揭示楔形体扩展变形序列对前陆褶皱冲断带冲起构造发育类别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即褶皱冲断带前缘以前展式扩展变形为主,主要发育单一冲起构造;后缘以后展式扩展变形为主,主要发育叠加冲起构造。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断层封闭性评价
    许新明,姜建,陈胜红,刘丽华,刘贤来
    2016, 30(1):  122-129. 
    摘要 ( 9302 )   PDF (2853KB) ( 189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综合评价断层的封闭性,以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新近系为例,通过实钻断层圈闭油藏的封堵规律研究,标定断裂带泥质含量、泥岩涂抹系数和断面正压力临界值,建立了适合勘探实践的断层封闭性评价的新方法。结果表明:断层油藏与断层涂抹量呈现出泥岩涂抹因子随深度逐渐递增的趋势;断裂带泥质含量与泥岩发育情况是断层能够封堵的先决条件,断层的封闭性受构造图精度、构造调整和控圈断裂断层活动影响。应用该方法能有效评价未钻断层圈闭油气保存条件,有助于提高断层圈闭的勘探成功率,可推广至具有相似构造成因和沉积背景的勘探新区进行断层封闭性分析,是勘探早期评价断层封闭性有效的方法。

    皖赣相邻地区双桥山群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分析
    廖圣兵,张彦杰,周效华,余明刚,蒋仁,姜杨,陈志洪,赵希林
    2016, 30(1):  130-143. 
    摘要 ( 9714 )   PDF (2215KB) ( 186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皖赣相邻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北缘,双桥山群为区内广泛分布的一套厚度巨大低绿片岩相变质的以泥砂质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岩的复理石建造。综合岩石组合及沉积构造分析,其可能为一套形成于大陆边缘岛弧构造背景下的陆棚斜坡-滨浅海相火山-陆缘碎屑岩建造组合体,具体可划分出次深海-陆棚边缘斜坡相、浅海陆棚相、陆棚斜坡相、陆棚斜坡相-陆棚相4个阶段的沉积相,显示该时期海盆演化已处于萎缩闭合阶段。横涌组和安乐林组中近源间断不完整“鲍马序列”,主要为浊流和部分砂质碎屑流成因,分别形成于古华南洋新元古代陆缘俯冲作用下有限俯冲过程中和俯冲之后洋盆狭缩海退环境;从火山作用随沉积作用协同演化角度对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的关系分析来看,源于洋壳俯冲作用的火山活动可能始于研究区南西。研究结果从沉积地层学角度,为新元古代皖赣相邻地区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能源地质学
    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泥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陈世悦,龚文磊,张顺,蒲秀刚,马洪坤,时战楠,张跃
    2016, 30(1):  144-154. 
    摘要 ( 9851 )   PDF (7253KB) ( 162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泥页岩沉积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是泥页岩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之一。在岩心精细观察与描述基础上,利用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岩石热解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沧东凹陷孔二段泥页岩的岩石学特征、裂缝类型及发育特征(长度、开度、角度、充填物等)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沧东凹陷孔二段泥页岩主要由长英质矿物、碳酸盐矿物及黏土矿物组成,主要岩性包括云质泥岩、砂质泥岩、泥质云岩、砂质云岩及白云岩等,沉积构造类型包括块状构造、层状构造、纹层状构造及透镜状构造等。孔二段泥页岩主要发育构造缝、层理缝、差异压实缝及异常高压缝等4种裂缝,其中构造缝最发育,其次为层理缝和差异压实缝,异常高压缝发育较少,裂缝中充填物主要包括黄铁矿、方沸石、方解石及沥青等。研究表明,构造作用、岩性与矿物组成、沉积构造、成岩作用及有机质丰度是控制沧东凹陷孔二段泥页岩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

    泥页岩非构造裂缝形成机制及特征
    袁玉松,周雁,邱登峰,王茜茜
    2016, 30(1):  155-162. 
    摘要 ( 11785 )   PDF (1952KB) ( 176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泥页岩非构造裂缝是泥页岩中常见的裂缝类型。非构造裂缝对页岩气成藏与保存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考虑泥页岩本身固有的特性,初步提出泥页岩裂缝的分类方案,划分了非构造裂缝的类型,并总结各类非构造裂缝的形成机制。依据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描述了泥页岩非构造裂缝的特征。初步分析认为,在泥页岩非构造裂缝中,成岩层理裂缝、欠压实超压裂缝和生烃超压裂缝与页岩气成藏和保存关系密切。

    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高演化页岩微纳米孔隙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
    唐相路,姜振学,李卓,李卫兵,杨佩佩,黄何鑫,郝进
    2016, 30(1):  163-171. 
    摘要 ( 10000 )   PDF (2498KB) ( 158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页岩气赋存的主要场所页岩孔隙的研究是解决页岩气赋存和保存机理的关键,但目前缺少有效的手段去定量刻画高演化页岩微纳米孔隙的非均质性特征。通过低压N2吸附/解吸、高压压汞、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实验,运用分形维数对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高演化页岩微纳米孔隙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高演化页岩的微纳米级孔隙非均质性极强。中孔(2.0~50.0 nm)中2.0~4.5 nm 的孔隙分形维数平均2.853 4,4.5~50.0 nm 的孔隙分形维数平均2.7367,这种极强非均质性主要受有机质控制。总有机碳(TOC)含量大于1.7 %时,有机质孔在中孔中占主导地位,粘土矿物含量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孔的非均质性。宏孔(>50.0 nm)分形维数平均2.8441,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受石英和碳酸盐等脆性矿物控制,随着碳酸盐矿物含量的增大,非均质程度增加,有机质对页岩宏孔的非均质性影响不明显。

    皖南地区古生界页岩孔隙特征及影响因素
    张明扬,李贤庆,王哲,董泽亮,郭曼,牛海岩,郭俊枫
    2016, 30(1):  172-180. 
    摘要 ( 9804 )   PDF (3355KB) ( 158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评估下扬子皖南地区古生界页岩气储层性质,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压压汞法、N2和CO2气体吸附法,对皖南地区古生界页岩孔隙特征和孔隙结构进行研究,并探讨页岩孔隙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皖南地区古生界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低,页岩样品中常见粒间孔、凝絮孔、溶蚀孔、基质晶间孔和有机质孔,并且发育微米-纳米级孔隙。古生界页岩孔隙中50%以上为微孔和介孔;孔隙结构主要为圆柱孔、狭缝型孔和混合型孔,平均孔径范围为4.17~12.06 nm。页岩孔容和比表面积随着有机碳(TOC)含量的增大而增大;页岩孔隙度随着有机质成熟度(Ro)的增大而减小;页岩孔容随着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脆性矿物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滇黔桂盆地泥盆系页岩气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分析
    孟江辉,潘仁芳,陈浩,唐小玲
    2016, 30(1):  181-191. 
    摘要 ( 9619 )   PDF (5146KB) ( 168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剖面测量和样品测试,分析了滇黔桂盆地泥盆系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滇黔桂盆地中、下泥盆统发育两套台盆相暗色泥页岩沉积,泥页岩单层厚度为10~55 m,累计厚度普遍在100~450 m之间;泥页岩TOC一般为1.0%~2.5%,有机质类型为Ⅰ型-Ⅱ1型,处于高-过成熟热演化阶段;储层物性接近于四川盆地威201井寒武系九老洞组页岩,发育多种储集空间类型,脆性矿物含量平均值为46%,具备储集条件;黔南坳陷西南部和桂中坳陷中西部地区地层相对平缓,断裂密度和剥蚀厚度小,且断裂性质以逆冲、压扭为主,页岩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综合考虑暗色泥页岩厚度、埋藏深度、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和保存条件等因素,预测滇黔桂盆地泥盆系页岩气有利层段为塘丁组和罗富组,有利区主要分布于天峨—南丹—河池一带以及桂中坳陷中部的鹿寨—来宾—合山—大化地区。利用地质资源丰度类比法计算出该区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0.66×1012~1.09×1012 m3

    中亚北乌斯丘尔特盆地成藏组合划分与资源潜力评价
    余一欣,殷进垠,郑俊章,李锋,陶崇智,徐小龙,吴航
    2016, 30(1):  192-199. 
    摘要 ( 7873 )   PDF (2320KB) ( 141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北乌斯丘尔特盆地主要地质特征和油气聚集规律,并以储集层为核心,在始新统、下白垩统、中侏罗统、下侏罗统和石炭系等储集层内划分出7个成藏组合。然后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不同成藏组合中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分别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北乌斯丘尔特盆地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可达2102 MMboe,其中石油为1201 MMbbl,天然气为5406 Bcf。同时参考对储层、圈闭、运移和保存等成藏要素的地质风险评价结果,应用资源-地质风险概率双因素法进行有利区带的优选。共划分出1个Ⅰ类成藏组合,1个Ⅱb类成藏组合,2个Ⅲ类成藏组合,2个Ⅳa类和1个Ⅳc类成藏组合。综合分析认为盆地西部北布扎奇隆起是最有利的勘探区,中生界的勘探目标主要是发育于隆起北坡及顶部的拉长型断背斜构造,古生界巴什基尔阶和阿赛尔阶碳酸盐岩和礁体储层的勘探潜力也不容忽视。而在盆地东部的局部地区,可能会在始新统和中侏罗统砂岩储层以及石炭系维宪阶碳酸盐岩储层中发现一定量的油气资源。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世水道发育的主控因素
    乔博,张昌民,李少华,杜家元,张忠涛
    2016, 30(1):  200-208. 
    摘要 ( 9498 )   PDF (6258KB) ( 160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在中新世21~18.5 Ma、13.8~12.5 Ma和10.5~8.5 Ma三个时期均发育有大型水道。不同时期水道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均不相同。21~18.5 Ma时期水道内部结构简单,水道延伸距离远,搬运的沉积物在白云凹陷远端沉积下来;13.8~12.5 Ma水道逐渐向北退却迁移,早期水道在凹陷南部地区发育,随后逐渐向北溯源迁移。10.5~8.5 Ma水道逐渐变窄变深,具有典型汇聚水道的特点。上述水道迁移和形态特征的变化是由于各时期水道发育的控制因素不同造成的。21~18.5 Ma时期水道的发育与来自于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充足物源供给有关;13.8~12.5 Ma时期水道的主控因素是13.8 Ma时期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10.5~8.5 Ma水道的迁移与东沙运动造成白云凹陷相对隆升以及古地貌密切相关。对不同时期水道控制因素的分析为中新世以来白云凹陷水道的形态及演化过程分析提供了新的地质信息。

    黄河口凹陷莱北斜坡带玄武岩发育区砂岩成岩特征、孔隙流体及储层控制因素
    乔锦杨,张英波,杨香华,王清斌,周心怀,朱红涛,王维,李欢
    2016, 30(1):  209-219. 
    摘要 ( 7918 )   PDF (7475KB) ( 135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黄河口凹陷研究区玄武岩喷发对相关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从粘土矿物、沸石及微量元素分析入手,明确莱北斜坡带古近系不同层位孔隙流体性质变化,建立火成岩发育区砂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演化模式:沙一段和沙二段沉积时期,受小规模玄武岩喷发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碱性水介质影响,砂岩中钠长石化和碳酸盐岩胶结普遍,碎屑颗粒表面发育白云石膜,见石英溶蚀现象;东三段三角洲砂岩储层受沙一段暗色泥岩中析出的卤水及陆源淡水输入影响,叠加后期富铁镁质孔隙水混合影响,成岩作用以弱碱性水介质条件下沸石溶解、粘土矿物转化与钠长石化为主;东一段和东二段沉积时期玄武岩广泛发育,不稳定富铁镁矿物的强烈水解,导致孔隙流体富含铁镁质,以低硅沸石的沉淀与溶蚀为特色。与玄武岩喷发相关的局部沸石沉淀与溶解以及玄武岩喷发形成的“工字型”构架对东营组砂岩孔隙的保存有利;而沙一段和沙二段沉积时期碱性水介质下形成的栉壳状白云石抑制了石英的次生加大,碱性水介质下的石英溶蚀现象普遍,有利于其砂岩孔隙的保存。

    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模拟及有利区带预测:以束鹿凹陷西斜坡沙二段为例
    何富贵,高先志,吴东胜,田建章,辛纬江,石国新,谭建华,司丹
    2016, 30(1):  220-229. 
    摘要 ( 9520 )   PDF (1221KB) ( 160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束鹿凹陷位于冀中坳陷南部,为一典型的断陷湖盆。凹陷古近系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为了寻求油气勘探的突破口,进一步明确勘探的主攻方向和区带,急需深化对研究区油气二次运移的认识。以束鹿凹陷西斜坡沙二段为例,基于Arcgis软件对目的层的油源区、输导体系、构造及流体势特征等多种地质信息进行处理,在大尺度条件下以流体势模型为油气二次运移动力模型模拟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模拟结果揭示,油气在砂体发育状况的约束下,鼻状构造控制油气相对运移方向,油气向其脊部运移汇聚。最后,依据油气二次运移方向模拟结果及对成藏条件的认识,优选出台家庄鼻状构造带、雷家庄南部鼻状构造带以及西曹固南、北鼻状构造带4个长期继承性的鼻状构造带为成藏有利区带。

    成矿预测与遥感
    基于矿床成矿系列的三维成矿预测—以安徽铜陵矿集区为例
    向杰,陈建平,胡桥,安文通,尹晓云
    2016, 30(1):  230-238. 
    摘要 ( 12027 )   PDF (11334KB) ( 165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对安徽铜陵矿集区深部矿产资源进行定量预测评价,并按不同矿床类型实现混合成因预测,以矿床成矿系列为指导开展三维成矿预测很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研究区两个矿床成矿系列:与燕山期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系列和沉积-改造(变质)成矿系列,以及斑岩-矽卡岩-热液型成矿模式,并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研究区进行了三维地质建模。在此基础上,运用“立方块预测模型”找矿方法,对研究区开展三维成矿预测,根据信息量值结合地质情况圈定了14个找矿远景区。该研究成功地将传统二维成矿预测理论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将区域矿产预测拓展到三维空间,更有利于区域范围内隐伏矿体的圈定工作,亦为今后的三维成矿预测工作提供了参考。

    基于光谱匹配的热红外高光谱数据岩性分类研究
    孙娅琴,田淑芳,王兴振,高雅洁
    2016, 30(1):  239-246. 
    摘要 ( 9696 )   PDF (11135KB) ( 185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岩石光谱出发,结合光谱谱带强度特征和光谱波形特征,针对机载热红外高光谱数据(TASI),在以往算法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算法——光谱离散能级波形匹配法(SDEM),并将其运用到岩性分类研究中。SDEM算法能识别岩石光谱间的微小差异,并在充分考虑光谱谱带强度和波形特征的同时,有效减弱数据噪声。与传统的岩性分类方法——高光谱角度制图法(SAM)相比,改进的算法能更精确地区分岩石相似光谱,识别易混淆岩性,对出现“异物同谱”现象的岩石也具有更好的区分能力。将SDEM、SAM方法应用于甘肃柳园地区TASI数据岩性分类研究中,可看出SDEM方法能识别出SAM未识别或识别错误的岩性。通过研究区野外查证,可知SDEM方法所得岩性分类结果更符合岩石实际分布情况。可见光谱离散能级波形匹配法具有较好的岩性分类效果,能更好地区分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