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韩英善, 郭桂兰, 张大明, 等. 东昆仑东段哈日扎地区含矿斑岩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 西北地质, 2012, 45(1):33-39.
|
[2] |
杨海云, 马维明, 王贵忠. 青海哈日扎地区铜多金属矿找矿标志[J]. 现代矿业, 2015, 31(10):140-143.
|
[3] |
宋忠宝, 张雨莲, 陈向阳, 等. 东昆仑哈日扎含矿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J]. 矿床地质, 2013, 32(1):157-168.
|
[4] |
张斌, 孔会磊, 李智明, 等. 东昆仑哈日扎铅锌多金属矿区英云闪长岩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科技情报, 2016, 35(5):9-17.
|
[5] |
国显正, 贾群子, 孔会磊, 等. 东昆仑哈日扎石英闪长岩时代、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科技情报, 2016, 35(5):18-26.
|
[6] |
姜春发, 王宗起, 李锦轶. 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0:1-154.
|
[7] |
莫宣学, 罗照华, 邓晋福, 等.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及地壳生长[J].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13(3):403-414.
|
[8] |
许志琴, 杨经绥, 李海兵, 等. 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机制[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7: 1-458.
|
[9] |
姜春发, 杨经绥, 冯秉贵, 等. 昆仑开合构造[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2:1-154.
|
[10] |
殷鸿福, 张克信. 东昆仑造山带的一些特点[J]. 地球科学, 1997, 22(4):3-6.
|
[11] |
罗照华, 邓晋福, 曹永清, 等. 青海省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活动与区域构造演化[J]. 现代地质, 1999, 13(1):51-56.
|
[12] |
孔会磊, 李金超, 黄军, 等. 东昆仑小圆山铁多金属矿区斜长花岗斑岩锆石U-Pb测年、岩石地球化学及找矿意义[J]. 中国地质, 2015, 42(3):521-532.
|
[13] |
刘铁庚, 叶霖, 周家喜, 等. 闪锌矿中的Cd主要类质同象置换Fe而不是Zn[J]. 矿物学报, 2010, 30(2): 179-184.
|
[14] |
KULLERUD G. The FeS-ZnS system: A geological thermometer[J]. Norsk Geologisk Tidsskrift, 1953, 32:61-147.
|
[15] |
卢焕章. 闪锌矿地质温度计和压力计[J]. 地质地球化学, 1975(2):6-9.
|
[16] |
张茂富, 周宗桂, 熊索菲, 等. 云南会泽铅锌矿床闪锌矿化学成分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6, 35(1):111-123.
|
[17] |
李艳军, 魏俊浩. 铅锌矿床中微量元素富集及关键测试技术研究新进展[J]. 地质科技情报, 2014, 33(1):191-198.
|
[18] |
刘英俊, 曹励明, 李兆麟, 等. 元素地球化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1-548.
|
[19] |
朱赖民, 袁海华, 栾世伟. 金阳底苏会东大梁子铅锌矿床内闪锌矿微量元素标型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 四川地质学报, 1995, 15(1):49-55.
|
[20] |
田承盛, 袁万明, 曾小平, 等. 东昆仑哈日扎多金属矿区Ⅳ矿带成矿时代的锆石裂变径迹定年分析[J]. 核技术, 2015, 38(1):68-73.
|
[21] |
OHMOTO H, RYE R O. Isotopes of sulfur and carbon[M]//BARNES H L. Geochemistry of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 New York: Wiley, 1979:509-567.
|
[22] |
王辉, 丰成友, 李大新, 等. 青海赛什塘铜矿床辉钼矿Re-Os年代学及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 地质学报, 2015, 89(3):487-497.
|
[23] |
郑永飞, 陈江峰.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1-468.
|
[24] |
马圣钞, 丰成友, 李国臣, 等. 青海虎头崖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硫、铅同位素组成及成因意义[J]. 地质与勘探, 2012, 48(2):321-331.
|
[25] |
王新松, 毕献武, 胡瑞忠, 等. 滇西北中甸地区休瓦促岩浆热液型Mo-W矿床S、Pb同位素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约束[J]. 岩石学报, 2015, 31(11):3171-3188.
|
[26] |
李龙, 郑永飞, 周建波. 中国大陆地壳铅同位素演化的动力学模型[J]. 岩石学报, 2001, 17(1): 61-68.
|
[27] |
朱炳泉, 李献华, 戴橦谟. 地球科学中同位素体系理论与应用——兼论中国大陆壳幔演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1-330.
|
[28] |
吴开兴, 胡瑞忠, 毕献武, 等. 矿石铅同位素示踪成矿物质来源综述[J]. 地质地球化学, 2002, 30(3):73-81.
|
[29] |
李碧乐, 孙丰月, 于晓飞, 等. 东昆中隆起带东段闪长岩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J]. 岩石学报, 2012, 28(4):1163-1172.
|
[30] |
马昌前, 熊富浩, 尹烁, 等. 造山带岩浆作用的强度和旋回性:以东昆仑古特提斯花岗岩类岩基为例[J]. 岩石学报, 2015, 31(12):3555-3568.
|
[31] |
ZARTMAN R E, DOE B R. Plumbotectonics—the model[J]. Tectonophysics, 1981, 75:135-162.
DOI
URL
|